医院现在越来越现代化,老人现在看病是更容易还是更难了呢?

现在各种二维码,网上挂号,扫一扫支付,那不会用手机的老人呢

2020年底,我从兰州去往北京看病,到了301医院,去窗口挂号,被告知疫情期间不接受异地窗口挂号,只能网上挂号。站在诺大的高冷威严的大厅,看着形色匆匆穿梭而过的医生和病人,以及无数台取号缴费机,我感到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孤独和无助。

后来去了几次,下载了医院APP,才可以网上挂号,专家号一般是提前一星期抢号,有时都抢不到;抢号之后要打印挂号单,或者手机截屏挂号二维码;去门诊看病之前要在门口扫挂号二维码报到;医生开了检查单之类的要自助机缴费;缴费之后要在另外的自助机上预约检查;检查之后结果要在自助机打印……

那时候真的是很茫然很无助,我自问我不是一个特别高科技的人,可我也没有和社会脱节,我还年纪轻轻,在医院现代化这方面就感到无所适从,何况老人?

所以,如果没有年轻子女的陪伴,老人独自去医院是无法完成就医的。

其实,医院最好能够人性化考虑,设立“老年人窗口”,为老人专门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就诊流程,努力提供更舒心更便捷的就诊服务。

或者,医院方面多安排些导诊,志愿者,为老年人解答各类咨询,协助老年人完成挂号,缴费,就诊,取药,检查等领路或者陪同服务。

医院现代化,是为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病人,也应该尽最大可能简化操作程序,更应该考虑老年人的就医需求,力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简化的服务!

医院现在越来越现代化,老人现在看病是更容易还是更难了呢?

现代化,更要人性化

医院现在越来越现代化,别说老人了,连我这种半老的人都感觉更难了。

1、自身经历。

节前去中关村医院看牙,进个医院门都不容易,大门紧闭,得绕两个弯走侧门,然后扫码测体温,看看保安的脸色。这些,因为防疫防控需要,都还好理解。关键是进门挂号,排了半天才告你,你得自己扫码预约,码一扫,今天早没号了,至少一周后才有号。以前,排半天队,好歹能挂上号跟医生见个面,现在现代化了,但不管你怎样说,即使病人已经在医院了,挂号的依然坚定地表示爱莫能助,说这是规定,非预约不挂号,连医生的面都见不着。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捂着嘴找私人医院去了。

2、推已及人。

因此,像我们这种半蔫老头看病都不方便,就更别提老人了。老人们大多数年轻时没学过电脑,用起智能手机来,一些界面是非常不方便的。好不容易扫了个码,还要让填这填那,字小让人眼花缭乱不说,还要英文字母、数字、汉字什么的一通手忙脚乱,整了半天以为可以长舒一口气了,结果依然会如上文所述,连号都挂不着,这通玩人玩下来,让你马上胸闷气堵,身体不好的,搞不好当场晕倒。

总之,现代化是好的,但更要人性化。比如,智能手机能不能有老人款,字大图大,操作简便?比如扫码填资料,能不能大数据化,填个身份证基本资料都出来了?比如挂号,预约和现场并行,人都到医院了,好歹看一下?我想,只要真正设身处地地为老人着想,这些都是不难办到的。

毕竟,我们也有老的那么一天。

医院现在越来越现代化,老人现在看病是更容易还是更难了呢?

医院的现代化,老人看病更难了!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生了病就要和医生打交道。现在的感觉是,医院规模越来越大,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看病挂号,排队,各种检查,付款,拿药。麻烦,累!

现在医院看病流行预约挂号,给老年人增加了不少困惑和难度。科技发展,医院越来越现代化,年轻人如鱼得水,适应得快。老年人对智能手机使用不得手,不会操作。如果孩子不在身边,看病可真是一个大问题。

医院看病人多,对于老人的帮助做得不到位。而且,医院的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累,忙,对病人的态度冷淡,麻木,简单几句话就结束看病,一大堆检查,个个科室排队,看一次病跑几天,预约挂号好几次,往往把病看下来,病人感觉疲惫不堪,家属也觉得累,更不用说花费了。

医院的现代化,老年人看病没有得到便利,反而有些举步维艰。

国家提倡发展大健康产业,想法很好,落实要下大功夫。从健康教育,健康生活,健康食材,环境治理,健康运动等等抓起。预防为主,让人们不得病,少生病。关键把看病方便,使病人得到比较好的治疗和好的看病体验,特别是老年人看病的体验问题放在重点解决的位置。所以,医疗改革的路还很长。

老年朋友们,注意健康,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尽量少去医院,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医院现在越来越现代化,老人现在看病是更容易还是更难了呢?

医院现在越来越现代化,老人现在看病是更难了。我将以个人经历和社会不同阶段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1.解放初期老人看病很方便。(1)解放初期,我国经济落后,家庭和个人大部分都很穷,特别农民。有病能上医院看病的人是很少的,有了病多数都是挺着,或是找个村里老人或明白人弄个偏方,到山上找些草药服用。或是喝点姜汤发发汗,或是用拔火罐、揪揪、刮痧等。用土方偏方治好就治好了,治不好也没办法。病重的一般是到诊所或医院买点止痛片消炎药等。总的说,到医院看病的人是不多的,一般是处在医生等病人的状态。很自然,老人到医院看病方便的很,农村根本不存在挂号,农村多数以中医为主,西医几乎很少。有西医的乡医院,辅助检查也很简单,也就是作个胸透,血尿便常规。解放初,即使是中小城市,人民的经济条件也很差,能到医院看病的也不向现在这样多。医院的检查项目也不很多,医生也不很忙,因此,老人到医院看病也很方便。

2.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各医院的设备逐渐增加,检查的项目越来越多。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期以后,逐渐出现了一股金钱主义思潮,医院逐渐出现了开方提成,开单提成的问题。各医院挣买高档医疗器械,各医院的医疗器械越来越多,医院为了尽快收回器械成本,鼓励医生开大方,多开检查单。于是医院就出现了不该开的大方也开大方,不该开的检查单也开检查单。检查器械多了,检查单子必然增多。每个检查项目最少等几小时,多者等几周,一个病人等全了各种检查单需要到医院几次,挂号排队多次,恶性循环越来越严重,看病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器械的增多,科室就得多,医院越来越大,许多老人到医院找不到东西南北,老人现在到医院看病越来越难了。

请您关注我这个老人吧。

医院现在越来越现代化,老人现在看病是更容易还是更难了呢?

答案是更难了。原因如下:

‬很多老人年轻时候没有学过电脑,甚至没有学过英语,让他们操作智能手机很困难。

现在医院里越来越现代化,看病住院买药可以直接使用医保电子凭证二维码支付了,对于年轻人来说非常容易,对于老年人来说,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和操作,看得眼花缭乱,各种字母分不清谁是谁。所以,对于没有接触过电脑的老年人来说,真的很难。

‬疫情之下扫二维码,填各种资料,对于已经花眼的老人来说,根本看不清手机屏幕上的字。

现在医院看病是网上提前预约,进门二维码扫描,支付多是使用微信或支付宝。这些现代化的东西,老年人年轻时候那见过呢。

人老眼花,带上老花镜写个字都困难,再让他们在手机上操作,真是有点为难。手机上又有很多自己的隐私信息,把手机完全给陌生人操作也不放心。

如果家里只有两位老人,又不会智能手机操作,去医院检查看病真是很困难。

‬现在医院里的小偷专门偷老年人。

医院里人员复杂拥挤,是小偷作案的地方。现在的年轻人基本是手机支付一切,不会带很多现金,老年人就不同年了,他们习惯了带现金,手机支付又不会或不熟练,所以,随身会带很多现金,小偷就瞄准了老年人偷。

去年暑假我去医院拿药,就看见过许多人围绕一个阿姨,她哭哭啼啼地说丢了1000多元钱,明明钱包在口袋里,现在找不到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医院能否开辟一个老年人窗口,让老年人等待的时候不再和许多人挤在一起;这个窗口用老年人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挂号、支付等。

2、医院能否服务更到位一些,把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有专门的人引导帮助她们使用一些现代化支付方式,或耐心解答老年人的疑问和遇到的问题等。

3、社区服务能否解决老年人遇到的难题。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人们在探索多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已经进入老年,孩子远在外地或出国的老人,如果社区能就近服务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是非常可行的办法。

比如看病问题。社区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人员陪老人去医院看病,解决一些实际操作的难题。

4、社会上的好心人组成的志愿者组织也可以帮助老年人。

现在社会上的志愿者组织很多,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可以和他们经常交流沟通,保持联系,在老年人有病,身边儿女又不在的时候,可以呼唤这些好心的志愿者前来帮助他们解决一下困难。

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不到那个年龄体会不到的,当你老了,就体会到了老年人对很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轻人的举手之劳可能老年人觉得无比困难。关爱天下的老人,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就是关爱自己,谁能不老呢!

医院现在越来越现代化,老人现在看病是更容易还是更难了呢?

实话实说每一个老人辛苦了一辈子,经过了六七十年的风寒暑湿燥火,是从风雨人生图劳内伤外感,是全身精神疲倦,阴阳偏差,气血不足,遇到天气变化,风湿病乱七八糟,由其是高龄主妇全为广普。

如今在医院看病真难,是更不容易,再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是三天两头排队检查,可是也说不出病因,一到回家天天挥身上下疼痛难忍,况且每回检查要划钱,农民去三五回在老人心里是经济负担,就是病还是病,当然难上加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