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为什么用高升号商船运兵?
西方殖民者一贯采取的手法,就是代理人战争。它们在世界上到处挑动战争,凭借代理人去打击自己的对手。甲午战争也是一场代理人战争,是西方利用日本当马前卒,实现打击中国的目的。日本之所以胆敢挑衅中国,正因为它身后有着西方列强的支持。
在甲午战争前,中国曾经震撼了西方。那就是中国和法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使得法国当届政府倒台,全世界对中国的洋务运动刮目相看。以至于在长达十年里,西方一度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使得中国的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日本和中国的斗争中,有很多国家并不看好日本。中国可以优先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甚至在甲午战争前,日本想要购买与中国同等级的火炮都被德国拒绝,以至于在开战初期,日本陆军使用的主要还是青铜炮。中国海军更是得到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排名。
但是,西方殖民者的胃口不可能依靠贸易就能够满足,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需要中国屈服,他们把目光放在了日本身上。在西方列强中,英国是怂恿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推手。日本支撑甲午战争的资金,主要是英美等国的贷款。这笔钱直到战争结束还没有用完。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决定,来自1894年7月16日双方签订的日英新条约。在这个条约里,英国修改了1858年不平等条约,给予了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底气。当签订新条约的消息从伦敦传到东京,日本外相立刻在当晚入宫报告给天皇。7月19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决定发动不宣而战的对华军事行动,甲午战争随之爆发。
当时昏庸无能的清政府,对此根本就看不明白。李鸿章察觉到朝鲜半岛局势不对,才开始向朝鲜增兵。他为了防止出现意外,还专门雇用了英国商船高升号运送兵员。他一厢情愿地认为,日本再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违反国际法攻击英国商船。
谁知道日本有着英国政府的支持,根本不理睬什么国际法。在牙山海面上,日本舰队对中国护航舰队发起了攻击。在战斗中,高升号被击沉,大部分中国官兵死于非命。日本舰只在击沉高升号后,还对海上漂浮的中国官兵进行了屠杀。
当日本军舰击沉应该商船的消息传来,一时间舆论大哗。李鸿章自以为得计,想要用高升号做文章,借英国之手压制日本。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甲午战争正是英国怂恿日本发动的,它怎么可能会压制日本?于是,李鸿章看到了他意想不到的一幕。
英国的报纸在英国政府的命令下,全部静默,不对高升号事件报道和发表评论。随后,英国著名的法学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高升号事件日本方面没有过错,过错方在中国方面。在英国政府颠倒黑白的操作下,日本得以逃脱了高升号事件对它造成的不利影响。
事实证明,中国想要崛起,只能依靠自己。李鸿章想依靠西方列强进行制衡,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李鸿章才真正看清了世界局势,他含恨离开了这个世界,死不瞑目。今天的我们绝对不允许那个时代的悲剧重演,必须要奋发图强,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到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为什么用高升号商船运兵?
“高升号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索,在这起事件中,日本主动攻击并击沉了中国的运兵船,本来该事件是日本的错,但是到了后来,国际社会却一边倒地支持日本,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表层的,一个是深层的,先来说说表层原因。
1894年7月25日,中国派出北洋水师的 “定远”、“济远”等战舰护送“高升号”运送士兵到朝鲜,在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的联合舰队。日本旗舰“吉野号”首先向“济远号”发射了一枚空炮弹,气氛瞬时紧张起来。清舰队料想此时中日尚未开战,日本不可能如此大胆发起攻击,因此没有理它。其实,这是日本给北洋舰队挖的一个大坑,日本可以将这枚空炮解释为“礼炮”,如果北洋舰队还击了,日本则有理由说“我向你清政府舰队发炮敬礼,你却来攻击我”;同样,如果北洋舰队没有还击,日本又可以说“我给你敬礼,你却不按国际惯例回礼,是你的错”。总之,横竖都是中国的错,这就是日本的霸道思维。
北洋舰队没有还击,于是日本舰队主动进攻,十分钟后突然向北洋舰队发起猛烈攻击,北洋舰队架不住日军的攻击,先行撤退了,把清政府的运兵船“高升号”撇在了战场。毫无抵抗能力的“高升号”很快被击沉了,1000多名清军官兵落水。日军还不满足,残忍地将炮口对准了落水的官兵,一时间海面上血气冲天,惨不忍睹。
李鸿章在得到这个消息时,十分高兴,因为“高升号”是从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国那租来的,英国的船被日本击沉了,必会迁怒于日本而与中国结成盟友。确实,一开始,英国十分震惊于日本舰队的暴行,决定报仇雪耻。但是后来,态度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