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仅仅是为了一匹马,就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吗?

吕布被董卓策反,真的只用了一匹马就让吕布杀了自己的义父吗?

人们一提起吕布,就会联想起赤兔马。赤兔马日行千里,浑身火赤,身高八尺,身长一丈,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势。赤兔马和吕布相得益彰,两者一起征战沙场,没有敌手,赢得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赞誉。赤兔马是董卓用来劝降吕布的礼物,那么吕布为何为了区区一匹赤兔马,就杀害了义父丁原呢?

一、赤兔马代表了董卓对吕布的态度。

董卓为人暴虐,他把持朝政,对反对者肆意杀戮。对于平民百姓,他更是视为草芥,在多个场合进行大肆屠杀。董卓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天怨,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但是,董卓本人也有过人之处,否则他也不会能够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步。

董卓在历史上的记载中,有着为人大度豪爽的长处。他在没有发迹的时候,名声就传遍了边陲地区。有一次少数民族的首领去他家里做客,董卓没有可招待的食物,就把自家的耕牛宰杀了待客。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见了十分感动,回去后就收罗了一批牲畜回赠董卓。

正是由于董卓的长处,使得他得到了一批人的拥戴。他手下的西凉军对他马首是瞻,忠心耿耿。在夺取朝廷政权后,董卓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对一些有名望但是顶撞自己的政敌,还是保持了宽容的态度。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故技重施,依然用厚礼来打动他。

如同古今对彩礼的态度一样,如果排除敛财的因素,一个家庭给对方的彩礼数量,就代表了这个家庭对这门婚姻的重视态度,也代表了女方到达婆家后的未来的地位。董卓之所以拿出赤兔马来劝降吕布,也正是代表了自己对吕布的态度。

在汉朝时期,对好马的偏爱是一种社会风气。当年汉武帝为了获取汗血宝马,不惜动用大批军队,付出巨大的牺牲。因此,拥有一匹质量上乘的千里宝马,不但代表了此人的财力,更是代表了此人的身份地位。尤其是征战沙场的武将,拥有一匹宝马,可能在战争中决定个人的生死,也会让自己如虎添翼。

董卓是武将出身,自然知道战将对宝马的喜爱。他收罗到赤兔马,自然爱如珍宝。因此他在送出赤兔马前,还是短暂犹豫了一下。在部下的劝说下,同时也是性格使然,他便决定把赤兔马送给吕布。由于有了这份重礼,让吕布感受到了董卓对自己的态度,对丁原产生了异心。

二、杀害丁原是吕布卑劣性格使然。

李肃去劝降吕布前,曾经对董卓说了自己的这位同乡的性格,那就是“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正是这种性格,导致了吕布杀害丁原的结果。吕布作战十分勇敢,连用兵如同孙吴的曹操,都是他的手下败将。但是由于吕布勇而无谋,他一再被曹操使用计谋击败,最终在白门楼上走向了自己末日。

吕布的见利忘义的性格,更是加速了他的灭亡。吕布一生中跟随了许多主公,但是他毫无例外地全部背叛了他们。不仅如此,他还杀害了丁原、董卓这些被他称为义父的人。在独立之后,他争夺兖州、徐州,与四周的诸侯作战。在战争中,吕布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随时对自己的战友反目成仇。

这使得吕布与曹操、刘备、袁绍、袁术等人都产生了矛盾。最后,吕布遭到了曹操和刘备的联合攻击。那些与吕布有矛盾的对手,对他都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吕布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无力对抗强大的敌人。虽然他拥有过人的武艺,也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吕布这一次背叛丁原,也正是他见利忘义的本性作祟。吕布从董卓向自己赠马一事上,感受到董卓对自己的态度。他对此产生了幻想,想要利用董卓的看重,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野心。为了向董卓表明自己的忠心,同时也为了向董卓献礼,他把主意打到了自己的义父丁原的身上。

丁原是一手提拔培养吕布的人,是吕布的义父,也是他人生中的恩人。可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吕布丧心病狂地对他下了手。他杀死了丁原,用丁原的首级作为自己改换门庭的见面礼。在得到董卓的信任后,他再次拜董卓为义父,梦想着会拥有美好的前程。

经过这件事以后,吕布见利忘义的性格被大家所知。在经验丰富的政客眼中,这也成为掌控吕布的关键。在王允的连环计中,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他在激起吕布对董卓的怨恨后,又用除掉董卓后的利益来诱惑吕布,使得吕布亲手除掉了董卓。

不过,吕布的所作所为最终也遭到了报应。在虎牢关前,张飞当着千军万马,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他破口大骂“三姓家奴”。吕布因此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公孙瓒,转而攻击张飞,就能够看出这件事对他内心还是有着冲击的。这个污点伴随了吕布一生,直到白门楼上他临死的时刻。

当时吕布为了乞求活命,对曹操主动求降。曹操因为吕布的武勇,一时内心产生了动摇。刘备在这个时候上前提醒曹操,让他认清当年丁原、董卓的下场。醒悟过来的曹操马上下令处死吕布,吕布也因此大骂刘备无信。可是他没有想想,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不是他见利忘义,怎么会走到这一步。

后来赤兔马被曹操送给了关羽,关羽为此向曹操下拜。如同吕布一样,关羽也感受到了曹操对自己的态度。但是讲求信义的关羽,并没有因此背叛刘备。他在斩颜良诛文丑回报曹操之后,回归到刘备的麾下。与吕布不同,关羽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大家的赞赏。

结语:

董卓为了拉拢吕布,不惜将千里马赤兔马送给吕布。吕布为回报董卓,不但答应为其效力,还斩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作为见面礼。这是因为董卓送给吕布赤兔马,表达了自己对吕布的态度,给吕布许下了荣华富贵的前途。

见利忘义的吕布被董卓的态度所迷惑,为了自己的前程,背弃了自己的信义。但是,在他得到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背负下千夫所指的恶名。这不但使他被各路政客玩弄于股掌之上,还断送了他的生命。可以说,在吕布杀死丁原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吕布仅仅是为了一匹马,就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吗?

吕布并不是为了一匹赤兔马杀害义父丁原,而是身不由己,他如果不杀丁原,就被并州集团抛弃了。

一提起吕布,大家都会想到三姓家奴,毕竟张飞的这句“三姓家奴”太出名了,直接成为了吕布的代名词。而事实上,相比于东汉末年的其他人,其实吕布在换主公这方面,其实是算不上非常多的。只不过由于他有两次诛杀“义父”的劣迹,以至于大家都对他颇为鄙视。在大家的印象中,斩杀董卓,吕布算不上有多大的错,但是谋害丁原,吕布则罪不可恕了,这么一个见钱眼开的人,有谁会喜欢呢?

事实上,吕布见钱眼开,为了钱财、赤兔马而斩杀义父丁原的事情,是演义中的记载,并非正史中的真实事情。史书中丁原非常重视信任吕布,两人发誓结为父子。正史中,吕布确实击杀了丁原,投奔了董卓,但是他这么干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见钱眼开,也不是仅仅为了一匹赤兔马,而是身不由己!

一、东汉当时并没有灭亡

很多人认为,董卓入主洛阳后,东汉也就完蛋了,后面紧接着便是诸侯混战,三国开启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董卓来到洛阳时,东汉朝廷其实还很强大,只不过当时的皇帝年幼,暂时没有掌权而已!

在此之前,虽然天下也有黄巾军动乱,但东汉的朝廷中枢,还是能够正常运转的,正常的政令都是能够得到发布施行的,完全看不出有任何崩溃的迹象。直到汉灵帝去世,留下一个年幼的少帝,皇权旁落,才开始出现了危机。

在东汉时期,这种情况其实也并不少,东汉出现过不少儿皇帝,最终的结果都是大权落入外戚手中或者落入宦官手中,等到皇帝长大,权利又回到他的手中,所以说即便是董卓来到洛阳,按照常理推断,这只不过是众多皇权转移事件中的一次而已,等到皇帝长大后,权力自然又会回到皇帝身上,根本没有人能够看出当时的东汉,即将崩溃了。

吕布作为一个武将,自然是没有那个能力看透天下局势的,按照以往的经验,董卓入京是皇权的一次转移,东汉并没有灭亡,他作为武将只有紧紧跟随掌握皇权的人,这样他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当时的东汉,掌握皇权的人是董卓,相比而言,丁原是既没有名又没有份,这种情况下,吕布还跟着丁原对抗董卓,岂不就是对抗朝廷,反叛朝廷?

站在我们现代人的角度,董卓是一个奸臣,非常坏,但是站在当年很多人的角度,董卓来到洛阳掌握了大权,他其实就是代替皇帝在行使权利,他代表着东汉,代表着国家,吕布怎么敢去和国家对抗呢?所以说当董卓释放出善意,表示愿意接纳吕布,吕布当然是选择反水,诛杀丁原了!这其实和钱不钱的没啥关系,主要是董卓一方,代表着朝廷!

二、并州军团愿意投靠董卓

丁原原本是并州刺史,算是并州的头头,所以众人都愿意听丁原的话,毕竟丁原代表着朝廷,能和朝廷说上话,能保证并州集团的利益,所以大家都支持丁原。但此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了,丁原在和董卓对抗,而董卓早先一步控制了洛阳,控制了皇帝,不论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现在的董卓,就代表皇帝,所以此时并州集团其实是不愿意和董卓硬碰硬的!不仅不愿意正面对抗,相反,并州集团其实还想和董卓结善缘,因为此时的董卓代表着朝廷。

并州集团为啥听丁原的话,不就是因为丁原能和朝廷说得上话吗?能为他们争取利益吗?现在能帮并州集团说得上话的人是董卓,能保证并州集团利益的人是董卓,那他们自然是可以抛弃丁原,选择董卓的!所以说,吕布刺杀丁原,其实背后是有整个并州集团支持的,因为这代表着集团利益最大化!这也是为何在吕布诛杀丁原后,整个并州集团并没有作乱,而是趁势跟着吕布一起跳槽了,而当吕布诛杀董卓后,董卓手下的西凉军集团却不断反抗作乱,说白了,就是因为并州集团主动抛弃了丁原!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吕布之所以杀害“义父”丁原,其实并不是为了钱财那么简单,吕布的这个行为背后其实是蕴含深意的!当时的东汉并没有崩溃的迹象,董卓入主洛阳,本质上其实是代表着东汉朝廷,吕布选择投靠董卓,其实是弃暗投明,忠于朝廷的表现。而且当时的整个并州集团,其实都是一致看好董卓,看衰丁原,可以说丁原是被众人抛弃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吕布仅仅是为了一匹马,就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吗?

这个说法不准确,吕布杀丁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董卓在朝堂上,提议废汉少帝刘辫,立陈留王刘协当皇帝,并州刺史丁原大怒,指责董卓图谋不轨,意图谋反。两边剑拔弩张,眼看就要大打出手。

董卓事先已经埋伏好兵马,只要有人敢出来反对,那伏兵杀出,顷刻间让他命丧当场,本来董卓胸有成竹,但他一眼看见丁原身边的吕布了,不知道怎么了,董卓被吕布的气势吓了一哆嗦,命令也没敢下。

吕布也早注意到董卓的伏兵了,但他哪把这些人放在眼里,只要董卓敢下令,那吕布就会先一步砍下董卓的脑袋,然后砍瓜切菜般把伏兵杀尽。董卓的谋士李肃看出来事情不妙,赶忙出来打了个圆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不过丁原没有就此罢休,他仗着义子吕布勇猛无敌,引军向董卓发起挑战,董卓率军迎战,被吕布一阵杀的兵退三十里,董卓见识了吕布得厉害,一筹莫展,谋士李肃提出,愿带赤兔马和金银珠宝,说服吕布来降。

李肃和吕布是同乡,他见到吕布后,先客气了一番,吕布也没有把李肃放在眼里,李肃心里明白,但他心里有底,只要献上宝物,吕布对他的态度自然就会改变,李肃先称赞吕布一番,然后说道:

有良马一匹,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名曰赤兔,特献于贤弟,以助虎威。

李肃献马前,并没有对吕布说:你如果杀丁原,投奔董卓,我就把赤兔马送给你,可见,李肃送赤兔马的意思是拉近两人的关系,赤兔马不过是个见面礼,不是造成吕布下黑手杀义父丁原的诱因。

壮士喜宝剑,大将爱骏马,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做梦也想有一匹称心如意的宝马良驹,李肃把赤兔宝马相赠,吕布自然喜出望外,对李肃也就格外热情了,因此吕布和李肃无话不谈了。

两人攀谈良久,李肃认为时机成熟,用话试探吕布在丁原手下混得怎么样,从吕布的话里,李肃觉察出吕布对自己的境况并不满意,于是他开始用名利地位引诱吕布。

肃曰: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

李肃这是什么意思呢?他是告诉吕布:说像我这样没本事的人,在董卓手下还混了个虎贲中郎将,你武功盖世,到了董卓手下,那官比我就大多了,简直是不可限量。

吕布被这不可限量的富贵打动了,他也知道自己的本事远在李肃之上,人家这样的都当上虎贲中郎将,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而自己不过是丁原的一个小跟班,给丁原站岗放哨,和当年韩信的执戟郎差不了多少。

想要飞黄腾达,就要像韩信弃楚归汉那样,另寻明主,所以吕布心动了,他想另寻一位明主,李肃把董卓引荐给吕布,说明赤兔马也是董卓送的,董卓正盼着吕布去归顺他,事情到这里都挑明了。

吕布一心想要富贵,目前看来,只有投靠董卓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吕布当即下决心去投靠董卓。不过吕布心里有个结,他觉得自己帮丁原杀的董卓那么狼狈,不好好表示一下,立下点功劳怎么能让董卓重视自己呢?所以吕布当即对李肃表示:说要取下丁原的人头,当做见面礼送给董卓。李肃听了大喜,他这趟差事获得圆满成功。

总结:吕布杀丁原,根本原因不是李肃送他赤兔马,而是吕布看到投靠董卓,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以后贵不可言,所以吕布提出杀丁原向董卓表忠心。

吕布仅仅是为了一匹马,就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吗?

从整个履历来看,吕布是不想过屈居人下的日子,总在找机会自立为王。在当时各种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依附各种势力来发展自己的队伍,也是以后能立足群雄的过程。

吕布仅仅是为了一匹马,就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吗?

吕布仅仅是一匹马,他是不会杀丁原的。吕布抛弃丁原,投奔董卓是因为董卓能给吕布所需要的东西。

张飞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张飞没有冤枉吕布。吕布杀丁原确实没有底线,残忍而歹毒。即使是为了“图富贵”,趋“权势”, 入“豪门”。也不至于投奔一个义父,而杀另外一个义父嘛!

富贵了,权势, 豪门,封侯,地位这些东西都是丁原没有,而董卓有的,何况董卓主动向吕布伸出橄榄枝。

董卓原来是有本事的,不然也混不到凉州刺史,赫赫的名声传入杀猪匠何进之流的耳朵里的。

丁原在并州,董卓在凉州。他们都是军阀。都是拥兵自重的家伙。丁原的道德底线要比董卓内敛。董卓更外露。崇上武力,肆意妄为。

他们都喜欢有武力的将军。吕布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先被丁原收留在手下。董卓见过吕布后也恋恋不忘。

说起来,丁原没有重用吕布,一是丁原没有与别人打仗,吕布没有表现武力的机会而没有军功,得不到封赏;二是丁原不重用吕布。反正就是吕布在丁原手下干得委屈,仅仅做了一个主簙。地位不高,油水也不大。所以被人容易钻空子,挖墙角,碰上权势,地位,金钱,好玩,美人容易被腐蚀。

董卓要搞废立,丁原怒火冲天斥责董卓无君无父,居然如此厚颜无耻。董卓大怒,要杀丁原。吕布站在丁原背后,董卓就下不了手。

董卓认为吕布是个人物,拉拢过来就不怕别人阻挡自己干大事了。

董卓的手下,也就是吕布的老乡李肃,他深刻地知道吕布是个什么东西。所以,要了董卓的赤兔马,金钱和财宝,地位和官职,把吕布给忽悠了。

吕布觉得到董卓手下混,要比在丁原手下强多了。吕布就感激不尽,得了这么多东西,没有点见面礼,如何说得通呢?

吕布收了东西,打发李肃回去了。吕布决心用义父丁原点人头做进见董卓的礼物。

吕布说干就干,仅仅几个小时后的半夜,吕布进了丁原的帐篷,数落了丁原一通,不容丁原解释,一刀就把丁原杀了,然后割了丁原的头。再把没有散伙的并州兵带去见了董卓。

董卓这回干赢了,不仅得了吕布,而且得了并州一半的军马,实力大增,更加有有恃无恐了。

在这个事件中,吕布一定要拜董卓为义父,不是董卓一定要让吕布做干儿子的。这就说明,吕布这个人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不一样,所以走到哪里都招人不耻。让人痛骂。

吕布杀丁原,是他觉得他在丁原手下混不出好出身来。吕布离开丁原投奔董卓,原本不杀丁原也是可以的。但是,吕布不杀丁原,丁原与董卓已经闹翻了。吕布出尔反尔将如何面对丁原?所以说吕布认为杀了丁原一了百了,免去了以后的尴尬。其次是李肃的招降条件不可谓不优厚。赤兔马一匹,黄金一千两,明珠几十颗,玉带一条。之后,董卓封吕布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如果吕布在丁原手下,不过一主簙。(被张松所笑,因为张松笑过杨修,说你那么大才,委屈在曹操手下做一个管理钱粮的主簙,不觉得羞愧吗?)

这样的对比,吕布这样的人,当然要选董卓了。吕布杀丁原当然就不是一匹马这样的小事了。他杀丁原是为了奔个好的出身,在乱世英雄横空出世的时代,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充斥着当时的角角落落,也并不是吕布一个人。

吕布仅仅是为了一匹马,就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吗?

当然不止一匹马啦。看《三国演义》第三回原文儒曰:“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卓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

所以,并不只有一匹马。在罗贯中的笔下,把一个见利忘义的匹夫吕布刻画得入木三分。罗贯中确实是大手长才。三国演义也不愧四大名著之一啊!

应该说,真正打动吕布的绝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赤兔马。要知道,吕布是个战将,时逢乱世,而且在《三国演义》小说的设定中,一个战将除了本身应该有过得去的武艺,最好还需要一副称心的铠甲(刘备就曾把一副铠甲送给严颜,老将军感动个半死),再,如果能得到称手的兵器和战马,那战斗力肯定直线上升。吕布对自己的武艺有着绝对的自信,他手中的方天画戟也是十分称手的武器。但是,却一直无法得到一匹能让他满意的战马。现在,天下第一的赤兔马就在眼前,这个诱惑实在不下于赤裸的貂蝉啊!

一个丁原算什么,吕布根本就没真正把他当义父。我们来看书中描述:肃曰:“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布曰:“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肃大笑曰:“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

看到了吧,当李肃提起丁原时,吕布居然“惶恐”——罗贯中用词高手啊!——这说明,吕布确实没有真心地依附丁原,只不过是一时的过渡时期而已。只要有合适的地方合适的主人合适的时机,吕布就可以随时跳槽。现在,这个机会来了!

但是,吕布确实不是东西,跳槽就跳槽吧,为了向董卓表忠心,居然还把旧主人丁原给杀了。——经常有人不服气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他们说,刘备投靠的人更多,应该是“多姓家奴”了。但是想想,性质一样吗?刘备投靠的人确实很多,但,他有拜义父,有杀恩主?没有吧。哪怕西川刘璋,也没杀吧?可以说,谁都敢接纳刘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敢接纳吕布。比如,曹操,捉住吕布后,借刘备的口直接杀了吕布。杀得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