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宁陪吕布一块死,为什么不愿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起生?
在《三国演义》中,陈宫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他和曹操逃亡途中,因为曹操残杀吕伯奢一家,还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认为曹操是不仁不义之徒。因此,陈宫弃曹操而去,加入了吕布阵营,并在白门楼和吕布一起殉难。那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一、宁死不屈的陈宫。在《三国演义》和史书的记载,基本的情况都差不多。陈宫作为吕布的谋士,多次出谋划策给曹操以重创。在最后的下邳之战中,陈宫和吕布死守孤城,与曹刘联军抗争到底。但是由于局势日趋危急,吕布手下的将领背叛了他,向曹操投降献城。
在白门楼上,曹操杀了沉默不语的高顺,也没有放过百般乞怜的吕布,却唯独没有对一心求死的陈宫下手。相反,曹操对陈宫的态度十分和蔼,千方百计地想要劝降陈宫。无奈陈宫不卑不亢,就是不答应投降曹操。
曹操在无奈之下,用陈宫的老母和孤女来威胁陈宫。在以孝道治天下的汉朝,不顾寡母,不顾无后的行为实为不孝。陈宫对此机智的以彼之矛刺彼之盾,他对曹操说,“宫闻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宫也。”此言一出,让曹操无言以对,在陈宫就刑后,曹操优待赡养了陈宫的家小。
我们看曹操与陈宫的对话,可以看出曹操确实有招降陈宫的诚意。可是陈宫宁可被杀,也不接受曹操的招降。在《三国演义》中,陈宫说离开曹操的原因是认为他心术不正,而辅佐吕布是因为吕布不如曹操诡诈艰险。那么在现实中是这样的吗?
二、陈宫背叛曹操,辅佐吕布的原因。陈宫辅佐吕布并不顺心,他向吕布出谋划策,可是他的很多计策都不被吕布采纳。而且吕布对陈宫也十分忌惮,对他抱有戒心。在下邳之战中,陈宫向吕布献计,让吕布率领军队驻扎在城外,与城池形成犄角之势。在双方相持一段时间后,曹操自然会粮尽撤军。
可是吕布回去后就向他的妻子询问意见。他的妻子认为陈宫这个人不可靠,如果吕布采取他的建议,孤军远出,离开城池。如果城池有了什么闪失,自己就会落入他人之手了。吕布听了妻子的话,就否定了陈宫的建议。由此可见,在吕布眼中,陈宫的建议还不如他妻子的几句言语可信。
可是就算是在这种环境中,陈宫依然没有背叛吕布,和他一起对抗曹操到最后。其实这个原因十分简单,那就是陈宫已经无路可走,只有与曹操死战到底。吕布的妻子说陈宫其人不可靠的理由,就是曹操对待他如同赤子一般,可是陈宫依然背叛了曹操。这使得陈宫与曹操之间的仇怨没有了解开的机会。
在历史上,陈宫这个人与曹操早就认识,并且在曹操起兵之后,就加入了他的阵营。曹操对陈宫的能力十分欣赏,说他智谋有余,委以重任。可是这样一个被曹操极为信任重用的人,却策划了一场巨大的叛乱,险些让曹操陷入灭顶之灾。
至于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史书上记载是他自己对曹操产生了疑惧。这种态度,来自于曹操对异己的诛杀。在夺取兖州后,曹操对当地的反对势力进行了残酷打击,其中诛杀名士边让等人的行为,让陈宫决心与曹操分道扬镳。于是,在曹操出兵徐州时,陈宫策划发动了一场叛乱。
在这场叛乱中,陈宫引来了吕布来占领兖州。在里应外合之下,兖州除了三座城池外,其他的城池都落入吕布之手。曹操远出作战,没想到自己的老巢被吕布、陈宫占据,险些落得个无家可归。在经过长达两年的战争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曹操才重新夺回兖州。
从此,曹操和吕布成为死敌。而那些兖州反对曹操的人们,以陈宫为首跟随吕布逃出了兖州。这些人成为吕布军中的中坚力量,和曹操死战到底。由于这些人的势力强大,甚至绑架了吕布的决定,让吕布不敢违背他们的意志。
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最后阶段,吕布已经感到了大势已去。于是吕布想向曹操投降,来结束战争。但是陈宫等人认为自己得罪曹操太深,不可能会得到曹操的宽恕,因此极力反对。吕布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和他们一起战斗到底,最后同归于尽。
陈宫和曹操从小相知,对曹操的性格了如指掌。陈宫对曹操做出了如此危害严重的事情,曹操是不可能放过陈宫的。在白门楼上,曹操对他进行招降,实际上表达的是两层含义。一方面他以招降陈宫的举动,来向天下显示自己待人宽宏,创造出自己不计旧怨的政治家形象。
另一方面,曹操想要以招降陈宫的举动,来瓦解自己敌对势力的攻击。陈宫向曹操投降,就表明他对过去背叛曹操行为的认罪,表明曹操是正义的一方。这样就可以修补曹操过去犯下的过失,重塑曹操的形象。
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贾诩建议张绣向曹操投降,才给曹操补上这个缺憾。对于杀死自己子侄。大将典韦的张绣,曹操立刻就宽恕了他。对于贾诩,曹操则夸奖他说,能够让自己宽宏大量的名声传遍四海的人,就是贾祤啊。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在这一片皆大欢喜之后,则暗藏杀机。张绣虽然暂时得到了曹操的宽恕,后来还是遭到了清算被迫自杀。他的儿子也在若干年后卷入案件被杀,一家人都没有好下场。以陈宫的智谋,他自然看透了曹操的企图,也看透了自己将来的结局。
与其现在投降曹操,在将来糊里糊涂地被害死,并且还要背上不义的骂名,还不如现在慷慨赴死。再加上陈宫对曹操的仇恨,他选择了不与曹操和解的道路。陈宫的死是和曹操抗争到底的结果,并非是对吕布忠心耿耿的结果。他在死的时候,根本没有顾及吕布的态度,自顾自地走上了刑场。
结语:陈宫与曹操在少年时就相识,在曹操起兵后就加入了曹操阵营。他足智多谋,深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他评价两人的关系是“曹操待陈宫如赤子”。但是陈宫对曹操的所作所为产生了疑惧,在曹操出兵徐州的时候,策划了一场叛乱,与吕布里应外合,几乎夺取了兖州全境,让曹操陷入灭顶之灾。
在白门楼上,曹操招降陈宫,无非是想借此重塑自己宽宏大度的形象。同时也借陈宫投降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站在正义的立场。但是陈宫看透了曹操的意图,也知道按照曹操的性格迟早要跟自己算账。早晚都是一死,陈宫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初心,带着骂名糊里糊涂的死去。因此,陈宫选择了不和曹操妥协,慷慨赴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陈宫宁陪吕布一块死,为什么不愿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起生?
陈宫讨厌曹操!
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四处逃亡,被陈宫捉拿。陈宫不为高官厚禄,未将曹操献给董卓,反而辞官,追随曹操而去。
曹操路经吕伯奢家,探望吕伯。由于误判,杀了吕伯奢一家。行前途中,一不做,二不休,曹探又故意杀死了满怀善意的吕伯奢。
陈宫认为,杀死吕伯奢一家是误杀,可以原谅。而杀死吕伯奢,曹操是故意杀戳,陈宫自认为不可原谅。曹操的奸诈本相暴露无疑: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的自私达到了无底线的程度,通过志士陈宫的远离曹操而去,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知道曹操狼虎之人,阴恶歹毒而又唯我独尊,一典型古代帝王形象。
吕布勇而无谋,为一玉兔马杀死义父丁原,为一美女貂蝉杀死义父董卓(董卓活该杀)。吕布因儿女情长,丢失徐州。
陈宫认为,吕布缺智少谋,人很天真,是孩子。吕布有可恨之处,陈宫觉得可以原凉。陈宫以当时的封建道德思想,认为曹操是禽兽,不是人。这是陈宫宁陪吕布死,不愿追随曹操而活下去的原因。
陈宫的思想代表当时代人们的主流思想。应该是作者自己的思想。
陈宫宁陪吕布一块死,为什么不愿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起生?
道不同不相为谋。
陈宫宁陪吕布一块死,为什么不愿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起生?
我是历史爱好者涤尘索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陈宫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是三国早期著名的谋士,他一开始追随曹操,随后与曹操决裂,转而辅佐吕布,最终随吕布被曹操击败被杀,其根本原因陈宫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秉承着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理念。
初仕曹操曹操担任东郡太守时,陈宫正式出山追随曹操。此时的曹操地盘小、兵马少,属于事业的草创阶段,陈宫的加入让曹操的事业有了质的提升。
陈宫善于谋划且公关能力很强,利用原兖州刺史刘岱被黄巾军诛杀的契机,成功让曹操入住兖州,随后取得对黄巾军作战的连续胜利,使得曹操成功占据一州之地,扩编军队,从此拥有逐鹿天下的资本。
可以说陈宫在曹操手下充分显示了自己的能力,为曹操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
与曹决裂随着追随曹操的时间越来越长,陈宫对曹操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他发现曹操并不值得他托付,原因如下:
- 疑心病重
曹操是一个对人缺乏信任的人,他虽然注重礼贤下士,但是大多都流于形式,能够真正得到他信任,进去他核心决策圈的始终是他的那些亲朋故旧。
陈宫虽然加入曹操团队的时间不长,但是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曹操对陈宫没有给予相匹配的回报,使得陈宫有点心灰意冷。
- 残忍好杀
曹操事业刚有起色,就听说父亲被陶谦部下诛杀的噩耗,丧失理智的曹操向世人展现出他残暴的一面,率军大举进攻徐州,并在徐州屠城以发泄心中怒火。
陈宫目睹曹操犯下的罪行,发现曹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自己的完全相左,使得他下定决心与曹操决裂。
转投吕布陈宫认为曹操能够占据兖州完全是自己的功劳,现在既然决心与曹操做切割,那么兖州也必须转手他人。
于是陈宫与张邈、张超、许汜、王楷等人合谋叛变,邀请正在到处寻找落脚点的吕布入主兖州,虽很快获得兖州各郡郡守的响应,但最终被曹操击败。
陈宫原本不看好吕布,认为他只是天下闻名的武将,但没有平定天下的能力,之所以选择吕布入主兖州完全是权宜之计。
不久后便伙同吕布的部将郝萌叛乱,借机意图转投到实力雄厚的袁术帐下。
郝萌反叛失败后,吕布原本想追究同谋者的责任,但是听说是陈宫,便不再提及此事。陈宫因此大受感动,发现原来吕布原来如此敬重和信任自己,这才是他值得奉献一切的名主。
下邳兵败后,面对曹操的威逼利诱,陈宫毅然决然的决心追随吕布赴死。
笔者结语陈宫原本认为曹操是能够救万民于水火的大才,因此选择尽心竭力的辅佐曹操做大做强,但是后来发现曹操并不完全信任他,而且做事急功近利、残暴不仁,与他的治世理念完全不相符,双方合作下去只会让矛盾越来越凸显。
于是陈宫选择当时战斗力爆表但处于失意状态中的吕布作为打击曹操的对手。合作以后发展原来吕布为人处事单纯,将他倚为肱骨,即便他与人合谋作乱,吕布依然选择包容。正所谓以真心换真情,从此陈宫对吕布誓死相随,不离不弃。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陈宫宁陪吕布一块死,为什么不愿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起生?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听风。
陈宫与吕布在下邳战败被擒,陈宫在白门楼上刚直不屈,引颈能刑。那为什么不求曹操放人,毕竟他曾经救过曹操。
一是救走曹操后,在追随的途中看清了曹操的为人,曹操务实,残忍,利已,曹操的理想和抱负很大,就是取汉而代之,陈宫忠心仁义,首先两人践行的价值观和理念不同,尤其是杀害吕伯奢一家时所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为陈宫所不齿,而弃之而去。
二是吕布刺杀董卓后,虽也四处逃亡,但终归也是闻名全国,雄据一方的军阀,并且武功盖世,英勇无双,虽无谋略,但因此也没那么大的野心和报负,所以陈宫劝陈留太守张邈,与吕布联手共抗曹操,以匡扶汉室。最终吕布未听陈宫谏言而致下邳失守,束手被擒。
以上可以看出,陈宫一是不齿曹操的残暴与为人,二是而东汉末期文人注重气节,宁可战死而不愿投降。
陈宫宁陪吕布一块死,为什么不愿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起生?
三国演义中的陈宫,与历史上的陈宫是不一样的,三国演义中的陈宫被刻画成一个为国为民、正直无私的英雄,在听说曹操行刺大奸臣董卓被通缉后,陈宫甘心冒着丢官的风险也要协助曹操逃走,原本陈宫想跟着曹操一起为了天下百姓打造一番事业,但是陈宫在亲眼目睹曹操杀害了吕伯奢一家后,认为曹操过过狠毒,于是弃曹操而去。
陈宫后来投靠了陈留太守张邈,联合吕布一起偷袭曹操的要据地兖州,差一点要了曹操的命,但由于吕布有勇无谋,又不听从陈宫的计谋,最终,陈宫与吕布一起被曹操击败,在白门楼,吕布、陈宫、高顺均被曹操俘虏,曹操第一个问高顺是否投降?高顺默不作声,结果就被曹操给杀了,接下来陈宫被押上来。
曹操、陈宫与吕伯奢
三国演义中,曹操并不想杀陈宫,希望以陈宫的父母及妻儿来唤起陈宫求生的欲望,但是陈宫根本不愿意活,更不愿意给曹操卖命,而是宁愿选择陪吕布一起死,也不愿意投降曹操,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可以活的,陈宫为什么就不愿意活呢?
如果以三国演义来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曹操与陈宫不是一路人。曹操是老奸巨滑,陈宫是正直无私,曹操是乱世枭雄,陈宫是心系天下,曹操做事不择手段,只为达成目的,陈宫辅佐以民为主,只为兴汉扶民,两人的目的、理念、手段均不相同,根本不是一路人,走不到一块。
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也就是曹操愿意得罪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得罪我曹操,比如在对待吕伯奢一家人的态度,两人就有明显的分歧,曹操在误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后,干一不做,二不休,连吕伯奢也一起杀掉,曹操宁愿斩草除根,也不愿意留下吕伯奢一个人,杜绝了可能会发生的复仇事件。
陈宫
陈宫不一样,陈宫认为曹操已经误杀吕伯奢家人了, 不能再继续犯错,不能再杀吕伯奢了,如果前面的误杀勉强还能原谅的话,那后面明知故犯就是不可原谅,陈宫看出了曹操的狠毒,这也是陈宫与曹操分道扬镳的直接原因。
曹操为了报父仇,发动了对徐州的屠城行为,陈宫对曹操的行为深恶痛绝,因此亲自出面劝解曹操,但曹操根本不听,只为报仇,并且不惜屠城,曹操为了一己私愤,大开杀戒,这已经让陈宫这样的正直士大夫感到愤怒,再加上曹操根本就不听陈宫的劝解,陈宫又怎么会投降曹操呢?躲避还来不及呢?
陈宫与吕布
到下邳之战时,吕布不听陈宫建议终于兵败被俘,而陈宫也因为吕布战败而被俘虏,陈宫这个时候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当曹操把陈宫的老母、妻儿拿出来的时候,陈宫只能以自己的死,换取曹操对自己老母及妻儿的善待,如果陈宫不想死,只有一条路就是投靠曹操,但陈宫从开始到现在,对曹操早已经很了解了,根本不可能再跟随曹操,那么就只有死路一条,陈宫即使被杀也不后悔。
但正史上的陈宫与三国演义中的陈宫几乎是两个,正史上陈宫是兖州本地人,是曹操的部下,曹操成为兖州牧时有陈宫的谋划,但是曹操因为在兖州杀害了名士边让,以及没有把军政大权分给当地的兖州人,所以引发了兖州人对曹操的集体背叛,所以陈宫与张邈及张邈之弟张超等人一起迎立吕布,企图以吕布的武力来对抗曹操。
陈宫与曹操
所以,正史中的陈宫是背叛曹操,三国演义中的陈宫只是与曹操分属不同的阵营,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背叛无论在哪里,都是极端仇恨的,更何况是陈宫给曹操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整个兖州80座城池,除了三座仍然忠于曹操,其他77座城池都投靠了吕布与陈宫,可见曹操其实在兖州其实是不得人心的。
但是曹操有能力,在两年的兖州争夺战中,曹操拼尽全力,利用智谋打败了吕布与陈宫等人,并且在下邳城俘虏了陈宫与吕布,如果你是曹操,会不会杀陈宫?
陈宫
虽然史书中明确记载曹操不想杀陈宫,还以陈宫老母和妻儿的身份要求陈宫投降,但是陈宫不为所动,而是选择一心求死,但这些未必就是事实,或者说这些事只是表面上的,你得想想,因为陈宫的背叛,让曹操损失了多少,兖州差一点没有保住,曹操本人也差一点丧命,而且在两年的兖州之战中,曹操牺牲了多少将士,曹操差一点就熬不住,想要投靠袁绍,幸亏被程昱劝住了,如果曹操真的投靠了袁绍,并把自己的亲人作为人质交给袁绍,那么中国历史上就不可能有曹操这号人。
曹操是事业心极强的人,也是一个标准的政治人物,你觉得曹操会放过陈宫?如果放过了陈宫,下次还有人效仿陈宫,曹操如何带队伍?要知道曹操可是乱世奸雄,屠城曹操干过,杀名士曹操干过,曹操唯独会对陈宫网开一面。
陈宫赴死
也许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曹操提出陈宫的老母和妻儿,其实是想以他们的生命来威胁陈宫自己赴死,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曹操与陈宫都是聪明,曹操这次就是杀陈宫,曹操一提出陈宫的老母与妻儿,陈宫就明白了,这看上去就像陈宫主动赴死,其实是曹操逼的,曹操的言外之意就是你陈宫如果不死 ,那么你的老母与妻儿就会死,陈宫能有什么办法,只能赴死。
曹操逼死了陈宫,但是给外人的感觉是陈宫主动寻死的,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因为曹操明白兖州之战是因为他杀了兖州的名士,引发了兖州人的叛乱,他不想再引发叛乱,不想再承担杀害名士的名声,所以就用了这么个阴招,逼死了陈宫。陈宫根本没得选,只能以死明志,同时让曹操养活自己的家人,只要陈宫死了,他的家人就安全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