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孔子提醒的这几点,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孔子提醒的这几点今天还有意义吗?先把问题原图搬过来。
这是《论语》中的一篇。很显然,题主这应是从某一《论语》教材中拍下来的。不得不说的是,教材对这段话的解释只能算大体正确。细节上的错误却不少。这些小错误的出现,使的今人对这段话的理解会产生很大偏差。比如:“威”的意思不是“威信”,应该是“威严”。今天的威信,侧重于信。信是信任。信让人生敬,而威令人生怕。
固,这里解为“寡闻”,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引申义,但固本来就是固执,稳定不变的意思。
这段话中,子曰之后有五句话。这里解释为孔子提醒人的五个方面。这固然不错。但这段话如果以五个方面来理解的话,就打破了孔子思想内在的统一性。把思想变成了碎片化知识。这样做带来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对《论语》的断章取义。因而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比如这段话中的“勿友不如已者”。如果单独的理解,就会认为孔子不让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假如大家都持这种态度,那么就不会有人交到朋友。这样的理解如果成立,那孔子真正就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了。如果我们把孔子这五句话联系起来解读,弄清他思想内在的逻辑关系,就不会得出这种结论了。下面我们联系起来解读一下。
首先说明一下,孔子的话,大都是教人修身处世的道理。君子不重则不威,先说君子,君子人格,本质上就是领导者或主宰者的人格。重是庄重、稳重,与轻灵、灵动相对应。在一个系统里,领导或主宰者,应庄重,不能毛毛燥燥的,否则的话,下边人就不怕你。这是不重不威之意。举例来说,夫妻双方带孩子,孩子一定要对其中的一方有所敬畏,也就是害怕之意。如果孩子蛮横之时,家长不必以理服,而应以威压。家庭如此,单位国家亦然。孔子是讲王道的,但王道之中,杂以霸道,是为不重不威之意。威重令行,便是此意。
学则不固,与不重不威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庄丢重的态度,学习就不会扎实。不固是不重的另一个结果(前一个是不威)。如果把学则不固,单独理解,意思就相反了,变成“勿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固了。不固执一端,就是不“寡闻”了。
同样,“主忠信”和“勿友不如己者”也有这种关系。怎样才算是“不如己者”呢?显然是没有标准的。但加上一个前提“主忠信"就容易理解了。这里的“不如已者”指的就是不主忠信的人。因此,这里把“勿友不如已者”解释为“不交往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是对的。
过则无惮改,不必多解释。具体到这一段,过指的就是君子不重,以及不主忠信的行为。如果没做到位,就要勇于改正。
如果你觉得孔子所说的有道理,则遵而行之,没道理则抛而弃之。不必要求人人一致。有什么样的道德追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特质。
请问:孔子提醒的这几点,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对孔子这一段话的理解,最到位的恐怕要数曾国藩和诸葛亮。虽然他们并没有明确解释自己对孔子这段话的看法,但从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和评价之中,他们对孔子这寥寥数语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这个重,不仅仅是庄重,还有慎重和滞重的意思。庄重立足于形色,慎重立足于辞语,滞重立足于行动。
1、一个人在形象上要庄重。
千万不要嘻哈怪诞,没点正经!自己不尊重自己,别人也不会尊重你。生活中常常见到一些假借幽默之名而行语言无下限之实的人,以丑为美,惊悚四座,博得眼球,痛快一时,但是最后又被大众挞伐得体无完肤。这是典型的自取其辱。所以说轻慢佻浮之人很难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敬重!
怎么才能做到庄重?心怀庄重之事,辞必庄重之言,正所谓有内行诸外。如果心里腌臜龌龊,自然语言粗鄙不经!成天惦记的都是飞鹰走兔,轻慢狎昵,根本没有心思在学业上,“学则不固”岂不是很正常吗?
2、一个人在言辞上要慎重。
表态过快、过急的后果是什么?在利益纠葛不明时,容易得罪人,自己为自己在人际关系上埋下很多定时炸弹。在讨论决策时,表态过早容易因为论据不足而被批驳否定,久而久之,说话没有分量,自然在单位就没了威信!这些都是不“重”的表现。
所以,开口说话绝对不能嘴巴比脑子快!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语。不管在什么场合,还没想周全就开口说话或者匆匆表态都是非常不可取的。
诸葛亮和诸葛瑾两兄弟的儿子在小时都很聪明。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能言善辩,被人誉为神童,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更因“诸葛子瑜之驴”这段掌故而名动四方。但诸葛亮对两个孩子的表现不是欣喜而是担忧!他在给诸葛瑾的信中明确表明自己担心儿子诸葛瞻。担心什么?“恐非重器”!就是说担心儿子不成器!
诸葛亮这个话,很多人认为仅仅是表达了他自己对儿子前途的忧虑。但我认为他的这句话还有提醒哥哥诸葛瑾的意味在里边!因为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也是伶牙俐齿、聪明早慧。聪明、早慧的人有什么特点?就是容易恃才傲物,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出口成章,口如利刃,反应快,伤人也快,这容易出事啊!
诸葛亮、诸葛瑾两兄弟作古后,官二代的诸葛瞻结局惨烈!他的堂兄弟诸葛恪更是因为嚣张跋扈最后被灭族!
古人知道“重”境难至,于是就只有退而求其次,试图以“拙”来弥补。这个拙,近似于我们今天所讲的“笨”。笨,你就反应不快,你就不会牙尖口利,你就会说话迟缓。所以,古人对这个“拙”青睐有加,时时强调“拙重立身”。鲁肃文韬武略都不如周瑜,但周瑜的结局是英年早逝,鲁肃却是东吴危急时刻的国之柱石,很多大事业都是靠这种不起眼的拙重之人来完成的!老成谋国是因为大器晚成。大器为什么晚成,因为拙!
3、一个人在行动上要滞重。
这个行动滞重表现在日常就是走路、进退之时,不能步履匆匆,连奔带跑。有人认为走路容易,有脚就行,迈开腿就可以了。其实要把路走好不简单。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信中就经常关心、过问和指导儿子走路的问题,一针见血的指出儿子走路太急、太轻,并要求他“无论行坐,均需厚重。”
作为晚晴一代权臣,曾国藩久历官场,三教九流的人物看得多了去了。因此他的很多体会都是从他自己的阅历中得来。在封建时代,朝臣因十万火急的大事疾走跌跤、连滚带爬,还有什么威严可言?如果皇后在一急之下钗歪镯落、张皇失措,又怎么能母仪天下?
曾国藩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微言大义落实到类似走路这样一些生活日常中来,可谓功夫在诗外的杰出实践者,也说明他把《论语》读透了。大人物总是善于从细节着手,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因此,他的很多话,看似即兴点评,只在某一个点上,但实际上,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对应用层面各个方面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古人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来看,那倒未必,但孔子的言论,平易之中见深刻,却是毫无疑义的!
谢谢您的邀请,今天才作答,晚了些,请见谅!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图片源自网络,如涉权属,告知即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