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被烹,是自己作的,还是韩信的错,刘邦怎么看这个事情的?
在楚汉战争中的齐国战场上,发生了一场悲剧。刘邦最信任谋士之一的郦食其,被齐王给烹杀了。在不久前,郦食其还是齐王的座上客,将齐王劝说投降成功。可是转眼之间,他却得到了如此的下场。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自告奋勇的郦食其。在楚汉战争最艰苦的时刻,刘邦手下谋士郦食其来求见他。他向刘邦建议,自己要求劝说齐王投降刘邦。正在被项羽巨大的军事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刘邦,当然对此立刻就答应下来。
郦食其何许人也?他是刘邦最信任的谋士之一,也是辅佐刘邦起家的功臣。在刘邦率领部下西征关中的时候,郦食其看出刘邦的不凡,决定投奔刘邦。他见到刘邦,就义正辞严地责备刘邦对自己的态度。这让刘邦对他刮目相看,格外的尊重。
正是因为刘邦和郦食其性格相近,意气相投,所以两人的合作十分愉快。在郦食其的谋划下,刘邦轻取陈留,军队一下子扩大了数倍。从此,刘邦的实力大增,成为逐鹿中原的一支主力。而郦食其的弟弟郦商,也率军加入刘邦,成为刘邦手下排名前十的将领。
郦食其果然不负众望,他来到齐国后,为齐王分析天下形势。齐王在郦食其的威逼利诱下,投降了刘邦。齐国撤除了军事戒备,认为大势已定的齐王和郦食其天天饮宴作乐。但是就在此时,传来了让齐王愤怒的消息。
原来韩信率领的军队杀进了齐国,由于没有防备,齐国被打得大败。齐王将郦食其叫来责问,并且提出如果郦食其让韩信退兵,就饶了郦食其的性命。但是齐王的建议被郦食其一口回绝。于是,愤怒的齐王将郦食其烹杀了。一代出色的谋士说客落得了悲惨的下场。
二、深感侮辱的韩信。在楚汉战争初期,刘邦不是项羽的对手。在彭城之战中,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大军惨败在项羽的三万精骑之下。在此后,刘邦采纳韩信的建议,亲自率领主力和项羽相持于成皋,韩信则率领偏师去经略北方战场。
在刘邦的牵制下,韩信的偏师得以大展身手。韩信攻下魏国、代国,然后在井陉之战中,击败了赵国的主力,占领了战国。他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先声后实,迫降了燕国。此时的韩信的声名如日中天,让齐国感到了严重的威胁。
但是与此同时的正面战场上,刘邦的处境却日渐艰难。他多次被项羽击败,不得已跑到韩信那里求援。刘邦半夜潜入韩信的营帐,夺取了他的军符。当韩信早晨醒来的时候,他的军队已经落入了刘邦之手。刘邦把韩信的精兵带往成皋,却让韩信征发赵国没有服兵役的人去攻打齐国。
可是当韩信率军来到齐国的边境时,却得知消息,齐国已经被郦食其劝降了。韩信本来想要撤军,被他手下的谋士蒯通阻止了。蒯通说韩信受命刘邦攻打齐国,现在也没有得到回师的命令,而且刘邦派人说降齐国也没有通知韩信,韩信没必要撤军。
而且郦食其只是一个人,他凭借口舌之利,就劝说齐国七十多城投降。韩信则率领数万之众,经过一年的战争才打下了赵国五十多城。这样一比,你数年的战功还比不上郦食其这样一个腐儒吗?韩信听了蒯通的话,心中深感侮辱,于是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争。虽然韩信打下了齐国,可也让郦食其送了命。
三、狐假虎威中的狐狸郦食其,怒不可遏的老虎韩信。在这个事件中,郦食其的死似乎十分不值。如果他没有参与到征讨齐国的战争中去,他也不会丢掉性命。不过我们如果从他当时的处境来看,就可以判断出他当时的心理,也可以看出他惨死的根源。
郦食其之所以主动请缨去劝降齐国,完全是一种赌徒的心理。这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刘邦的器重,急于立下奇功来挽回自己的威信。在不久前,郦食其为刘邦献上一个计策,那就是分封六国的后人为王,共同对抗项羽。
刘邦并没有看出这个计策的危害性,还兴高采烈地去刻王印,准备实施这个计策。张良得知之后,向刘邦指出了这个计策的弊端。那就是分散自己的力量,去为自己树敌。刘邦听了张良的分析,吓得没有吃完饭就派人销毁王印,并骂献计的郦食其是“竖儒”。
因为此事,郦食其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因此,郦食其才会主动请缨去劝降齐国。不过,郦食其去劝说齐国投降,并不是他个人的能力出众,而是他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却是建立在韩信的行动之上的。
当时的齐国处于走投无路的地步。齐王本身就是反抗项羽的分封,自立为王的。在项羽的眼中,齐国是自己的敌人。而在齐国的正面,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韩信。齐国自知不是韩信的对手,一旦与韩信交战凶多吉少。因此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的齐国,在郦食其的威逼利诱下,很可能会投降的。
不过,郦食其劝降齐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韩信大兵压境,对齐国施加沉重的军事压力。其实韩信早在井陉之战后,就开始对燕、齐两国开始了行动。燕国因为实力弱小,向韩信投降。齐国虽然没有投降,但是对韩信的军事压力也感到害怕。
郦食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韩信攻打齐国之际去开展他的劝降活动。果然在韩信的军事压力下,齐国投降了。可是郦食其在志得意满之时,却丝毫没有考虑到韩信的感受。因为即便没有郦食其的劝降,韩信依然可以顺利地打下齐国,郦食其其实是半路夺取了韩信大军的军功。
郦食其劝降齐国,就如同狐假虎威的狐狸一样,借着韩信的威力,来为自己谋求名利。韩信刚开始还想做被蒙蔽的老虎,撤军了事。但是在蒯通的提示下,韩信明白了自己是那头被套路的老虎时,当然怒不可遏了。因此,郦食其便成为了韩信进攻齐国的牺牲品。
我们看整个事件,刘邦的表现耐人寻味。由于刘邦的不作为,没有协调好韩信与郦食其的行动,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矛盾。这样,郦食其枉送了性命,韩信则得罪了刘邦、郦商君臣,只有刘邦渔翁得利,得到了齐国。在此之后,韩信控制的地区与项羽接壤,严重威胁到了项羽的侧背。项羽的战略形势越发不利,逐渐走向衰亡。
结语:郦食其去说降齐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郦食其将成为刘邦手下最大的功臣。但是他的成功是建立在韩信的军事行动对齐国的压力上,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感到自己深受侮辱的韩信发动了伐齐之战,借齐国之手杀死了郦食其。
郦食其的死有他自身的责任,他想要狐假虎威,夺取韩信大军的军功,自然遭到了韩信全军的报复。但是郦食其的死还有刘邦的不作为原因,正是刘邦的冷眼旁观,造成了两人自相残杀的悲剧。最终,只有刘邦渔翁得利,一举奠定了自己的胜局。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郦食其被烹,是自己作的,还是韩信的错,刘邦怎么看这个事情的?
郦食其被烹,是韩信害了。郦食其此人本世大的很,合纵连横之计,当时著名说客,最大的成就劝刘邦把敖仓守着,汉人保障生活以及其它,郦食其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使游说齐王。导致郦食其被烹。所以韩信少了一个对手。
郦食其被烹,是自己作的,还是韩信的错,刘邦怎么看这个事情的?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郦食其被烹,是自己作的,还是韩信的错,刘邦怎么看这个事情的?刘邦带着大部队围攻成皋,成皋守将曹咎谨记项羽叮嘱,坚守成皋城,拒不与刘邦交战,这让刘邦犯愁!
郦食其此时从临时都城栎阳赶来见刘邦!
刘邦见到郦食其很高兴!
刘邦对郦食其说:“我正在与成皋守将交战,守将却固守城池,不给我交战的机会,将军此时前来,是有计谋帮我?”
郦食其说:“攻打成皋,汉王身边有陈平军师,不是我可以参与的。我这次来是有关于成皋之外更大的让汉王十分兴奋的计谋送给汉王!”
刘邦说:“你有什么更大的计谋送给我?”
郦食其说:“我想为汉王谋取齐国!”
刘邦差一点吃惊得笑出来,睁大眼睛说:“你办得到吗?”
郦食其说:“我办不到就不会从千里之外专程赶来!”
刘邦说:“我没有一兵一卒的机动,我不可能给你人马!”说完,刘邦睁大眼睛盯着郦食其!
郦食其说:“我不是将军,我不需要人马!我郦食其是读书人,只会舞文弄墨,其三寸不烂之舌可抵千军万马!仅凭我三寸不烂之舌,就可以为汉王谋取齐国!”
刘邦笑着说:“别夸海口!当年让你去游说魏王豹,怎么样?”
刘邦这不仅仅是揭郦食其的短处,还有意提醒郦食其,不要把事情想得太简单!
郦食其说:“魏王豹鼠目寸光,又是个投机分子,易反易覆。我本来就没有打算游说魏王豹,是汉王让我去的,我不得不去。虽然游说不成功,但还是有贡献,我为汉王获取了情报。汉王最后战胜魏王豹,就得益于我的情报。”
刘邦说:“是这样的!只是这次不同于往常,齐国是个大国,人才济济,不是你说能游说就可以游说的。小心为是!”
郦食其说:“谢谢汉王提醒!”
刘邦又问:“你为什么要去游说齐国呢?”
郦食其说:“汉王如今与项羽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某种情况看,汉王还处于弱势、劣势,长此下去,要是没有突破,恐怕汉王自己都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从全国形势看,赵国、齐国都处在很重要的战略位置,现在韩信已经夺取赵国,只有齐国没有攻下,而田广占据着幅员千里的齐国,田间带领着二十万大军,屯兵于历城,各支田氏宗族都力量强大,他们背靠大海,凭借黄河、济水的阻隔,南面接近楚国,齐国人又多诈变无常,您即使是派遣数十万军队,也不可能在一年或几个月的时间里把它打下来,当年项羽那样强大的阵势都奈何不了齐国。我请求奉您的诏命去游说齐王,让他归汉而成为东方的属国。汉王如果能占领齐国,那么局势就会发生变化,汉王就可以调动韩信来荥阳会战,也可以让韩信带军进入楚国作战,牵制项羽。汉王与项羽的军事实力对比,由此就向着汉王有利的方向发展,战争由此就会进入反攻阶段,汉王由此就会加速结束与项羽的战争!”
刘邦听了很高兴!
刘邦使劲拍着大腿说:“我也是这么想的!”
刘邦过了一阵,又说:“难道你就没有个人目的?”
郦食其说:“老夫七十多岁了,就是想离世之前建立不世之功。去年,随和带着二十几人游说九江王英布,为汉王夺取了淮南国,这是不世之功。当时,汉王有五万步兵、五千骑兵,汉王这么多人马都无法夺取淮南国,随和带着二十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侍从办到了,夺得五十多座城镇,这是策士建立的不世之功。韩信攻下赵国,夺取五十多座城镇,这是武士建立的不世之功,这是千军万马流血牺牲换来的。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人超过这两个人的了!我在死之前,也要为汉王建立不世之功,游说齐王,为汉王夺取齐国七十二座城镇,超过前面的两人!”
刘邦说:“如果你能为我夺取齐国七十二座城镇,我立马封立为侯!”
郦食其说:“要是我还没有等到汉王封我为侯,就死了呢?”
刘邦坚定地说:“我就封你的子孙为侯!”
郦食其说:“有汉王这句话,我明天就出发!”
郦食其带着汉王的诏书进入齐国!
郦食其对齐王田广说道:“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
齐王回答:“我不知道。”
郦食其说:“若是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那么齐国就可以保全下来,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归向的话,那么齐国就不可能保全了。”
齐王问道:“天下人心究竟归向谁呢?”
郦食其说:“归向汉王刘邦。”
齐王又问:“您老先生为什么这样说呢?”
郦食其回答:“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并力向西进军攻打秦朝,在义帝面前已经明白地约定好了,先攻入咸阳的人就在那里称王。刘邦先攻入咸阳,但是项羽却背弃了盟约,不让他在关中称王,而让他到汉中为王。项羽迁徙义帝并派人暗杀了他,刘邦听到之后,立刻发起蜀汉的军队来攻打三秦,出函谷关而追问义帝迁徙的处所,收集天下的军队,拥立以前六国诸侯的后代。攻下城池立刻就给有功的将领封侯,缴获了财宝立刻就分赠给士兵,和天下同得其利,所以那些英雄豪杰、才能超群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劳。诸侯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来投归,蜀汉的粮食船挨着船源源不断地顺流送来。而项王既有背弃盟约的坏名声,又有杀死义帝的不义行为;他对别人的功劳从来不记着,对别人的罪过却又从来不忘掉;将士们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下城池也得不到封爵;不是他们项氏家族的没有谁得到重用;对有功人员刻下侯印,在手中反复把玩,不愿意授给;攻城得到财物,宁可堆积起来,也不肯赏赐给大家;所以天下人背叛他,才能超群的人怨恨他,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因此天下之士才都投归刘邦,刘邦安坐就可以驱使他们。刘邦带领蜀汉的军队,平定了三秦,占领了西河之外大片土地,率领投诚过来的上党精锐军队,攻下了井陉,杀死了成安君;击败了河北魏豹,占有了三十二座城池:这就如同所向无敌的黄帝的军队一样,并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结果。现在刘邦已经据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守住了白马渡口,堵塞了大行要道,扼守住飞狐关口,天下诸侯若是想最后投降那就先被灭掉。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
齐王认为郦食其的话是对的,就听从郦食其,撤除了历下的兵守战备,天天和郦食其一起纵酒做乐。
韩信结束赵国军务,带领得胜之师浩浩荡荡开往齐国,准备与齐国开展,占领齐国。
中途,听说郦食其先他一步,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齐王,使齐国归属了汉王。这让踌躇满志的韩信非常失落,只好放弃攻打齐国的计划。
正当此时,有个叫蒯通的人走进了韩信的中军帐。
蒯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蒯通如郦食其一样,是个游手好闲的策士,凭三寸不烂之舌,四方游说,以此博得功名。
蒯通,范阳县人,原来的名字与武帝相同,叫蒯彻。
这一次,蒯通是专程游说韩信而来!
蒯通对韩信说:“将军您受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而汉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单身前去劝降齐国,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况且郦先生以一个士人的身份,乘车前往,凭三寸不烂之舌,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当了好几年将军,反而不如区区一个儒生的功劳大。”
韩信认为蒯通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渡过黄河。
齐王已听从了郦食其的劝说,就把他留下,一起饮酒作乐,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因而袭击历下的齐军,于是来到临淄城下。齐王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把他用沸水煮死,于是兵败逃走。
郦食其死了,没有等到封侯就死了。
刘邦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后来还是封郦食其的儿子郦疥为侯。尽管郦疥多次带兵征战,未有半寸之功!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大家一定明白郦食其被烹,是自己作的,还是韩信的错,抑或是背后的蒯通捣鬼,刘邦怎么看这个事情!
郦食其被烹,是自己作的,还是韩信的错,刘邦怎么看这个事情的?
按照现在的角度来看,郦食其就是一个死间(高级间谍),但郦食其原本可以不死,但他死于韩信的功名利禄之手,有句话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韩信必须为郦食其的死全权负责,这也是韩信一生最大的污点,刘邦对此肯定也是心怀芥蒂的。
郦食其(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字食其。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麾下的谋士,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说客。郦食其少年家贫,颇有政治头脑,当时根本看不上实力雄厚的项羽,后来直接投靠的刘邦,素以善辩人闻名天下。 为刘邦建立灭秦抗楚“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相当于刘邦的外交大臣。后奉命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以七十余城归顺。 应该说不亚于项羽巨鹿之战,韩信背水之战,在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大将军韩信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为齐王田广烹杀,时年六十五岁,后刘邦加封破例封其子郦疥为高梁侯。
郦食其之死必须是韩信负全责,韩信伐齐,是不希望郦食其立下这样的不世之功,武力侵占才能显示自己的军事能力,正好借助郦食其在齐国的时候,齐国毫无防备的时候,一举拿下齐国。韩信不顾齐国已经降服的情况,带兵偷袭齐国。齐王最初以为是误会,让郦食其去制止汉军,但郦食其很聪明,知道被己被韩信坑了利用,郦食其拒前往,在这种情况下,郦食其被烹杀。实际上,韩信出兵伐齐,也是为了自己实际控制齐地,为日后当齐王埋下伏笔,如果是郦食其控制齐地,显然就没有韩信的事情了。而当时,刘邦更需要韩信,而不是郦食其这样的耍嘴皮子的,刘邦也没有治韩信的罪,也不许郦家人为他报仇。可以说,死的不值。
我们不得而知,当韩信在长乐宫被刺死的时候,有没有想起七年前被烹杀的郦食其。真是一报还一报,早晚而已。不必去争早与迟。韩信以齐王封号、但以淮阴侯入史,以战神,军事家闻名后世,但不得不说,郦食其被杀韩信应该负很大的责任。对于郦食其而言,他为汉军刘邦的谋划一辈子,最终还是间接死在了汉军手中。就难想象,他到底是不是刘邦与韩信设定一个“死间”。如果是,郦食其可就太冤了。如果不是,只能用利欲熏心四个字来形容韩信。这里值得一提是郦食其还有一个弟弟叫郦商。此人战功赫赫。军中威望极高,刘邦登基以后,为右丞相,封号涿侯。可以说,郦食其郦商绝非无能之辈。
在伐齐这个问题上,刘邦派郦食其去说齐,但同时也派韩信袭齐,一阴一阳,一文一武。也就说明,齐地必须得拿下,实际上韩信武力攻伐齐地,使得刘邦集团利益最大化,彻底解决了齐人于楚汉间摇摆造成的风险。当然,郦食其这种做法也是做火中取栗的事情。如果齐王不投降,说不定也会杀掉郦食其。所以郦食其的结局也许就是注定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郦食其被烹,是自己作的,还是韩信的错,刘邦怎么看这个事情的?
谢谢邀请!
导语:郦生之死的直接原因是“韩信偷袭齐国”所致。如果说这件事有错,表面上看,错在韩信“不宣而战”,实则是刘邦管理的失误所至。接下来,我们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做详细的阐述。
第一、错误的归属问题
- 刘邦令韩信攻齐在先,遣郦生说齐在后。齐国请降后,刘邦没有及时终止之前对韩信下达的攻齐的命令。韩信“不宣而战”偷袭齐国,并未违反军令,反而是执行命令的体现。另外,郦生与齐国的和谈事宜,是刘邦直接安排的,没有与韩信进行沟通。韩信在不了解细节的情况下,偷袭齐国并没有错。
《淮阴侯列传》: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
- 郦生也没有错,不属于“自作死,不可活”的范畴。郦生说齐是毛遂自荐,是刘邦同意批准的。谈判成功后,郦生有将谈判成果及时汇报给刘邦。相反,韩信和郦生是同僚关系,不属于上下级。而且两个人分属文、武职责,没有相互串联的权利与义务。当郦生得知韩信攻齐后,深知自己没有能力阻止,故而守节成仁。他的死是刘邦管理上的失误。
《郦生陆贾列传》: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
第二、刘邦对这件事的看法
- 韩信灭齐前的看法:
汉三年是楚汉相争最关键的一年,此时刘邦与项羽之间都希望争取齐国的支持,至少不要让齐国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刘邦此时没有额外的兵力给到韩信灭齐,而韩信手上的兵力灭齐远远不够。虽然攻齐的命令是刘邦下达的,但也是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毕竟齐国仍有20万的兵力,此时的刘邦,并没有把握短期内灭掉齐国,和谈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
- 韩信灭齐后的看法:
郦生的和谈,为韩信的不宣而战创造了空前的机遇,这也是刘邦所没有想到的。已成的既定事实,实则给了刘邦一个大大的惊喜。齐人自古以来反复无常、骁勇善战。自田氏取代姜氏后,王位更换频繁,齐国政令不定,能够武力征服齐国,是刘邦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如若和谈,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同样面临着对齐国的全面战争。这与当时秦盟齐,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五国,最后灭掉齐国是同样的道理。
- 刘邦做出的处理决定:
郦生之死,刘邦没有归罪韩信。虽然不是出于本心,还是加封了韩信为齐王。
另一方面,刘邦肯定了郦生对灭齐之战的功绩并加以弥补,重用了郦生的弟弟郦商。后来又破格加封了郦生的儿子郦疥为列侯。
《郦生陆贾列传》:汉十二年,曲周侯郦商以丞相将兵击黥布有功。高祖举列侯功臣,思郦食其。郦食其子疥数将兵,功未当侯,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侯。
结语:兵者,凶也。打仗肯定要死人的。臣子追求的是自己人生的价值,君王看重的是最终的结果。只有胜利的一方才有资格书写历史,后世自然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讲:“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郦食其被烹,是自己作的,还是韩信的错,刘邦怎么看这个事情的?
郦食其被烹,不是因为自己作的,主要是被韩信给坑了。
郦食其虽然不像张良那样运筹帷幄,但他还是很有政治远见和军事眼光的,懂合纵连横学说,是当时著名的说客。最大的成就就是劝住刘邦守住敖仓,汉军粮草有保障,替刘邦游说各国,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最后还说服齐王投降刘邦。
郦食其性格上本就敢作敢为,喜欢冒险。所以敢单枪匹马去游说齐王。韩信妒其功劳,又没接到停止攻齐的命令,继续攻打齐国,导致郦食其被烹。
这件事对于刘邦来说,完全是件不起眼的小事,并没有责怪韩信。直到韩信要当齐王,才导致刘邦的不满。刘邦本就是冷漠的人,逃跑第一个,扔下亲爹,老婆,儿子被项羽抓了,他也不放在心上,何况区区一个谋士。
更重要的是,郦食其说服齐王投降,放弃抵抗,韩信趁机攻取齐国,以最小的代价拿下了齐国。如果齐国投降,仍然是一方诸侯,随时有反叛的可能,肯定比不上直接灭掉齐国。牺牲郦食其,去除这么大的隐患,对于刘邦来说,是很值得的。刘邦最后也记住他的功劳,封他儿子为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