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把吕布丑化成见利忘义之徒,真实的吕布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声名狼藉,他连续杀死两个义父,谋夺刘备的徐州。在白门楼上他向曹操摇尾乞怜,可是被刘备落井下石,丧失了性命。在他死前,还毫无悔悟之心,斥责刘备不讲信义。那么,在现实中的吕布是不是如同小说中所写的那么不堪呢?

一、唯利是图的吕布。

吕布在《三国演义》中声名狼藉,但是比起他在历史上的表现,则如同小巫见大巫。他本来是丁原的手下,受到了丁原的重用。董卓为了清除异己,吞并丁原的军队,就派人去引诱吕布。吕布被董卓许下的荣华富贵所打动,于是就斩杀了丁原,拿着丁原的首级投靠了董卓。

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丁原是吕布的义父,只是说董卓在得到吕布后,对他十分喜爱信任,与他誓为父子。但是丁原对吕布是十分器重的,要不然吕布也不可能轻易地就将丁原的军队带到董卓那方去。吕布如此对待丁原,已经触碰了做人的道德底线,为他将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在董卓放弃洛阳迁都长安后,吕布又加入了反对董卓的联盟中。历史记载说他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董卓性情暴躁,多次差点伤害到吕布。而且吕布与董卓的侍婢有了私情,害怕此事暴露,危害到自己的安全。于是吕布在王允等人的软硬兼施下,杀死了董卓。

在董卓死后,吕布因功受到了朝廷的封赏。可是好景不长,董卓的旧部在贾诩的鼓动下,集合起来攻打长安。由于王允不听吕布的建议,再加上双方众寡悬殊,长安被董卓旧部攻下,王允等人被杀。吕布由此出走关东,开始了他独当一面的生涯。

吕布在关东流浪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辗转于袁术、袁绍等处,都不被他们接纳。于是吕布在张邈、陈宫的鼓动下,趁曹操攻打徐州的时机,夺取了兖州大部。在与归来的曹操多次争夺后,兵败的吕布逃往徐州,被刘备收留。

到徐州不久后,吕布又故态重萌。他趁刘备出兵攻打袁术的时机,袭取了徐州。刘备的好心收留,反而使自己失去了基业。在此后,吕布在各个势力之间左摇右摆,谁给出的好处多就帮助哪一方。最终,遭到大家唾弃的吕布所部被曹操和刘备的联军消灭,他自己也在白门楼被曹操杀死。

二、丧家之犬的下场。

吕布是一个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人,他是当时第一流的骑兵将领,他手下的骑兵部队也是当时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曹操足智多谋,曹操的军队被沮授形容要远比袁绍的军队精锐。可是虽然曹操足智多谋,军队精锐,可是他在战场上却被吕布完全依靠他和部下武勇打得狼狈不堪。在多场战斗中,曹军被打得惨败,曹操也险些丧命。

这也难怪在白门楼上,吕布向曹操乞降的时候说,自己已经对曹操心服了,如果曹操率领步兵,自己率领骑兵,天下不足平定。这也让曹操十分心动,巨大的诱惑让曹操一时间动摇了要杀吕布的决心。如果不是刘备提醒曹操想想丁原、董卓的下场,曹操还不知道会怎么处置吕布呢。

不过吕布终究还是落在曹操的手中,他的生死存亡都只是在曹操的一念之间。吕布也是一路诸侯,占据过兖州和徐州的广大地盘。他最后落到这一下场,主要是跟他的自身处境有关。虽然他有着朝廷封的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和温侯的职衔,但是在关东他实际上就是一只丧家之犬。

在吕布从关中逃到关东后,就一直处于一种流浪的状态。他先后投奔袁术和袁绍,不但没有得到他们的礼遇,还险些遭到了他们的加害。在夺取兖州后不久,吕布就被回师的曹操打败,再次逃到徐州。在夺取徐州后,他外有曹操、袁术等势力的攻击,内有刘备的侵袭,没有一天安宁日子。

吕布对此也十分懊丧,他在投奔刘备的时候,向刘备诉苦说,自己诛杀董卓,和关东讨董的群雄同心,有功于朝廷。可是自己来到关东后,关东的诸侯没有让自己安定生存的,反而要加害于己。实际上,吕布此时完全处于一个丧家之犬的境地。没有人对他抱有同情之心,还把他当作一种威胁。正是这种状态,让吕布没有可以依靠的根据地,还遭到大家共同的攻击,最后走向灭亡。

三、吕布灭亡的原因。

吕布之所以成为丧家之犬,是因为他从根本上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他拥有强悍的战斗力,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政治能力。在当时所有的诸侯中,吕布的政治能力是最低下的。可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吕布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方诸侯,这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吕布从最初开始,就是依附他人生存的。他先是投入丁原的手下,后是投靠了董卓。在诛杀董卓后,他又成为汉献帝朝廷的将军。等到长安失守,他又来到关东寻求安身之地。他辗转投奔了袁术、袁绍和刘备,希望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可是吕布投奔他人,却没有屈居人下的觉悟。在他的眼中,那些所谓的主公,只不过是他可以出卖的对象。如果有更大的利益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他就可以立刻改变自己的立场。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观,让吕布诛杀丁原、董卓,和袁术、袁绍反目成仇,袭击夺取刘备的根据地徐州。

结果经过一次次的叛变,吕布居然成为了一方诸侯。可政治能力不足的他,根本无力驾驭形势。成为周围势力拉拢利用的对象。他的内部也矛盾重重,徐州本土的人士不服从他,陈宫和高顺等人相互不和,将领和吕布互相猜忌,整个集团是一团散沙。吕布对此也无能为力,被现实搞得焦头烂额。到最后,他想要投降曹操,都因为部下的反对不能实现,只能束手就擒。

正是由于吕布没有政治能力,却担负起一方诸侯的首脑,他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再加上他不甘屈居人下,唯利是图,反复无常,连自己的主公都敢下刀子,让其他人对他失去了信任。最终没有任何一个君主胆敢收留他,即便是他的军事能力再出众,也只能杀掉了事。

结语:

吕布是当时著名的骑兵将领,他和他手下的骑兵是当时最精锐的军队。凭借着他们的武勇,吕布把足智多谋的曹操打得狼狈不堪,多次险些丧命。可是这样一位优秀将领,在白门楼上向曹操乞降,爱才如命的曹操却杀掉了他。这主要与吕布的性格和所作所为有关。

吕布这个人不甘屈居人下,还唯利是图,反复无常。由于他的这种性格,让他诛杀了自己的主公丁原、董卓,与袁术、袁绍、曹操反目成仇,还夺取了收留他的刘备的根据地徐州,最终成为一方诸侯。可是此时的吕布却没有相应的政治能力,让自己走上了绝路。吕布的灭亡正应了那句老话,德不配位,反受其殃。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罗贯中把吕布丑化成见利忘义之徒,真实的吕布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笔者可以负责任的回答题主,罗贯中并没有丑化吕布,相反历史上的吕布并非如此勇猛,反而比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还要不堪,他没有天下第一的武艺,却有一身的毛病。

我们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武艺天下第一,刘关张三人虎牢关都打不过他。当然,他也是出奇的猖狂和奸诈。在他的身上我们看不到半点忠诚,除了出卖就是出卖,他不仅杀害他的第一任主公丁原,还杀害他的干爹董卓。长安兵败之后,吕布先后投靠袁绍、袁术、张邈、刘备,最终在刘备处反客为主,占据徐州。占据徐州期间,吕布多次背信弃义,最终袭击刘备,导致刘备兵败投靠曹操,最终吕布命丧下邳。

吕布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短暂,他的人生履历除了背叛就是背叛。

历史中的吕布,除了武艺没有《三国演义》中一样夸张。经历几乎一样,没有了连环计,没有了美人计。历史中的吕布或许更加是真实的小人。

对于三国这个时代,吕布并非出身士族,他好勇斗狠,在乱世很难出人头地。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诸侯之间寻找平衡,寻找安全感。吕布生于底层,突然位极人臣,很难把握好荣誉。所以当他败亡以后,人生就更加灰暗。

就是这样不堪的吕布,他的身边聚集了张辽、高顺、陈宫这样的人杰。可惜的是吕布无能,他并不能创造出一份属于他自己的辉煌。

罗贯中把吕布丑化成见利忘义之徒,真实的吕布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吕布之所以在大家眼里像个小丑,是因为他没有走到最后。历史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这只要参照二十年前蒋委员长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就好理解了吧?

我们许多人对吕布的评语,都是习惯性的说他,反复无常,有勇无谋、贪生怕死。问题是吕布火拼了丁原他就能成为并州系的带头大哥,火拼了董卓他就控制了关中的势力。普通人火拼掉自己的上级是什么后果呢?应该是门都出不去吧?所以吕布绝不是一个刺客,打手。

刘备在天下纷争时投靠过袁绍,曹操,毛都没有的时候就想着如何投靠刘表在火拼刘表取荆州,曹操其实也是如此,他们的实际行动与吕布有本质区别吗?区别的是他走到最后了

吕布并没有值得一提的出身,却可以在关中混成举足轻重的大哥级人物;率领几百人逃出关中后,在关东继续混得风生水起,又一次混成了举足轻重的大哥级人物,还打的刘备,曹操差点崩盘,最后才被刘备,曹操联手打败,这种人,如果都能用有勇无谋形容,我们普通人,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吕布作为大军统帅,具有超一流的军事领导组织能力,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以单挑能力闻名于当世、后世;这种人,如果都能用贪生怕死来形容,我们普通人,该用什么来形容呢?

罗贯中把吕布丑化成见利忘义之徒,真实的吕布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也许吕布并没有那么不堪,但是不可否认,没有罗贯中,吕布也没有那么大的名气。

其实说罗贯中把吕布丑化,也谈不上,《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其中的人物刻画必然会显得形象鲜明。而吕布在其中的形象主要就有2点:武力天下第一性格见利忘义

吕布的武力

如果从正史上来看,关羽、张飞曾被评价为万人敌,而吕布也只是个“虓虎之勇”,看起来吕布也并不出色。

事实上,所谓的“万人敌”,也只不过是夸赞兵法战略,并不仅仅是个人勇武。

在《三国志》中,以个人武力出彩的英雄很多,曹操麾下的许褚、典韦;刘备麾下张飞、关羽;孙权手下甘宁、凌统等等,但是这些人到底谁的武力更胜一筹,其实并无定论。

客观点讲,在战场上,个人武力的差距并没有那么明显,别说万人敌,十人敌就已经非凡,所以正史上,是不可能出现武力天下第一的。

《三国演义》作为小说,是一部文学作品,里面有智慧的象征——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有勇武的代表 ,那就是吕布。

乱世中,猛将无数,其中大部分都没有交过手,也许连面都没有见过,自然没有真正的战力排行榜,可是无论是谁,都无法否认吕布天下第一的武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作为三英战吕布的主角,吕布一个人战力大致相当于刘关张三兄弟,而关羽温酒斩华雄,又有颜良、文丑、庞德等人死于刀下,而张飞跟他战力相仿,吕布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总结:《三国演义》对吕布的武力是有夸张的,罗贯中对吕布也算有再造之恩

“三姓家奴”吕布

张飞跟吕布斗嘴, 称呼他为“三姓家奴”,是因为在小说中,吕布曾经先后拜丁原与董卓为义父,一般拜义父是要改姓的,再加上他本姓,所以理论上吕布是有三个姓的。

三个姓也许还在普通人可以接受的范围,可是先后斩杀了自己的两个义父,这就不是正常人能容忍的了。

两次背叛,并且杀害义父,这是吕布最为人诟病的地方,纵然两千年过去,他的污点也无法洗白。

事实上呢,在《三国志》里,并州刺史丁原也许还只是他的普通上司,可是董卓确实跟他有父子之谊,所以说他哪怕不是三姓家奴,二姓是实至名归的。

吕布反复无常,不仅在于这两次背叛,两次弑主,其后期跟刘备争夺徐州之时,也将他的性格特征展现地淋漓尽致,正如他的头号大将高顺所言:

“将军做事,常常不慎重考虑,朝令夕改,说话做事总有差错。失误的事情难道可以一再发生吗?”

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三国志》注引《英雄记》

在徐州,吕布有两次比较明显的临阵倒戈,见利忘义的行为:

第一次,吕布被曹操从兖州赶走,投奔于刘备,驻军小沛,然而他却趁着刘备与袁术大战,偷袭下邳,夺取了刘备的徐州,可谓忘恩负义。

第二次,吕布夺取徐州之后,跟袁术结盟,甚至结为儿女亲家,袁术的使者已经将吕布的女儿都接走,准备完婚,谁知道他听从陈圭父子的建议,又追上去抢回了女儿,并且将使者斩杀,还将首级送了回去。

后来被曹操大军压境之下,竟然还妄图将女儿送出去嫁给袁术之子,希望袁术能救他一命。

总结:吕布的出尔反尔,见利忘义是真实存在的,小说中纵然描述不太确切,大致不差。

吕布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并且霸占了兄弟媳妇,可是依旧不影响他成为一代明君,为什么?

因为他在位期间,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对内国泰民安,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所以个人私德有亏,也不影响他的皇帝声誉。

在三国时期,诸侯割据,老百姓都吃不饱饭,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其实早已经没有了信义可言,尤其是作为一方诸侯。

最开始雄霸北方四州的袁绍,不也是通过不那么好的手段夺取了韩馥的冀州牧?

而孙坚作为讨伐董卓最卖力的一位诸侯,从长沙过来,先后杀死了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可谓是不义之兵,但是他却还是为人所称道。

曹操攻打徐州,多次屠城,让泗水为之断流,屠戮了多少无辜。

就算最仁德的刘备,曾经是公孙瓒的手下,可是随着青州刺史田楷支援陶谦之后,带着部队留在小沛不走了,之后又多次投靠曹操、袁绍、刘表,最终还窃取了刘璋的益州。

可以说,在三国乱世,文臣武将为了活命,为了保全家族,不得不投靠各路军阀,而这些军阀主们,为了能一统天下,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相比起来,吕布的见利忘义其实也并没有那么不堪,小说中之所以表现得如此让人厌恶,只不过是美化了其他人,使得他的小人形象更加凸出而已。

罗贯中把吕布丑化成见利忘义之徒,真实的吕布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很多答主认为罗贯中没有丑化吕布,我也认为吕布不算什么好人,但罗贯中的写法,却是把吕布给脸谱化了,人性是复杂的,吕布不能用“见利忘义”四个字简单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白,吕布是个政治人物,他不止代表他个人,也代表一个武人集团的利益。他不可能因为一匹赤兔马,还有一堆金珠玉带,就去背叛丁原投靠董卓,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如今董卓兵威震洛阳,就连袁绍都不敢招惹他,却主动跑来勾搭吕布,吕布当然不敢断然拒绝。只要不拒绝,就等于暴露了可以被争取的空间。董卓是个聪明人,当然懂得下一步该怎么做,这跟追女孩儿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有的谈,事情就好办!

其次,以并州军当前实力,他们想要与董卓抗衡,就只有去跟袁绍联合,但袁绍已明确表示了退缩态度,根本靠不住,所以这一条路,也行不通。

第三,既然董卓与丁原已势成水火,双方迟早火并,而并州军又实力不足,那么为了谋求本集团的发展空间,更为了众多并州将士的生命与前途,吕布杀一人而幸福大家,值得!

第四,杀主将而投靠敌对阵营,这可是一件大事。吕布绝无可能自顾自的就往上冲,否则丁原一死,并州兵将却不服,忽起兵变咋办?他在动手之前,肯定跟几个重要人物商量过,取得大家的默契了。所以说,坏事儿是吕布一人干的,但实际应是并州军官的集体决议,不能将其看成吕布的个人行为。只是吕布在并州军中威望最大胆子最大,所以带头出来反丁原、背骂名罢了。

以上是从局势方面来分析,然后我们再从吕布的性格与出身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人的行为与性格密切相关,而性格的形成又与其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

首先,吕布从小生活在边塞,受胡人影响甚大,而胡人大多信奉武力,崇拜强者,难养易败,叛服无常。丁原虽然也很强,但论野心、论武力、论气魄,都差着董卓一个数量级,吕布当然选择后者。至于什么党争派系、政治方向,吕布不懂,也不想懂,他就是一个跟着感觉走的人,想什么就做什么,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真的无所谓!

其次,吕布是游侠剑客,彻头彻尾的武人,不是那个党,也不是这个派,既非官二代,又没高富帅,更没资格参加过光荣的“袁氏故吏”,他是不会和袁绍这些士人合拍的,恐怕双方各看不顺眼,他们没有合作的空间。反而凉州军与并州军曾并肩平羌,其地缘、阶层关系都更为紧密些,事实上,自东汉平羌战争愈演越烈,并凉等关西地区对中原的离心力就在不断增强,其实早已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第三,董卓早年也当过并州刺史,吕布等人或许还曾是董卓的旧将。

罗贯中把吕布丑化成见利忘义之徒,真实的吕布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谁跟你说罗贯中丑化吕布了?如果没有《三国演义》,吕布这个“三国第一猛将”的名号就让给了张飞;再如果没有《三国志平话》,那就干脆没有“三国第一猛将”这一名号了。

《三国演义》里的吕布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还不仅仅是虎牢关下战三英,更有濮阳城外力敌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六将的战绩。这是什么概念?许褚、典韦已经相当于关羽、张飞了,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在《三国演义》中是仅次于一流虎将的猛将,还要再加上个李典。如果关羽等人是虎将,吕布就是超虎将,四下空空的级别。

而在《三国志平话》中呢?吕布与张飞单挑,六十回合就被打得掩面而逃、闭关不出了。可以说,正是因为罗贯中对吕布的美化,吕布才能成为三国文化中的“东方不败”。还有一例:吕布曾经败给了李进,《三国演义》里也没有说。罗贯中对吕布,可以说很偏爱了。反派也是角,有戏份就是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