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陈宫被曹操俘获的时候,陈宫为什么只一心求死?
在白门楼上,曹操对陈宫百般劝降,但是陈宫就是不听。最后曹操拿出杀手锏,用陈宫的老母妻子来威胁他。陈宫不冷不热地用孝道、仁政的标准回答曹操,使得曹操不但不能加害陈宫的家属,还赡养了他们。最终陈宫死在白门楼下,可是吕布已经败亡,陈宫却宁死也不投降曹操呢?
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行刺董卓不成,从京城逃走。曹操被中牟县守关军士所获,却又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救。陈宫先是认为曹操是胸怀天下的英雄,弃官与他一起逃亡,准备图谋大事。谁知道在半路遇到一件事,完全让陈宫对曹操的感观改变了。
曹操来到老友吕伯奢的家中投宿,得到了吕伯奢的欢迎。吕伯奢前去打酒招待曹操,留曹操陈宫在家中等待。曹操生性多疑,听到有磨刀之声,又窃听吕伯奢家人的谈话,以为吕伯奢要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和陈宫先下手为强,将吕伯奢的家人全部杀死。
谁知道在搜寻之间,他们见到厨下有一猪被捆着要杀。陈宫埋怨曹操多心,于是两人离去。在半路上两人又遇上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在与吕伯奢寒暄后,又趁吕伯奢不备杀了他。在陈宫大惊的时候,曹操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因此认为曹操此人是个狠心之徒,因此离开了曹操,各奔前程了。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陈宫投奔到吕布的手下。在他的辅佐下,吕布袭取兖州,和曹操进行了直接的争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吕布成为曹操的劲敌。由于陈宫足智多谋,让曹操屡次吃亏,还险些丧命。
不过吕布此人有勇无谋,还刚愎自用。在很多时候,他并不听从陈宫的建议。这使得吕布被曹操击败,包围在下邳。由于吕布手下投降曹操,使得下邳不攻自破,吕布、陈宫等人也被生擒。在白门楼上,陈宫对曹操的劝降毫不动心,最终求仁得仁,死于白门楼下。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陈宫如此坚决赴死呢?
二、陈宫赴死的原因。在《三国演义》中,陈宫不接受曹操的劝降,是因为他对曹操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他认为曹操是一个狠心不仁之徒,这种人不应该成为天下之主。因此陈宫选择辅佐吕布,认为吕布至少比曹操要强,不像曹操那样诡诈奸险。
书中陈宫对曹操的印象,主要来自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感观。他认为曹操既然错杀了吕伯奢的家人,就不应该再连吕伯奢一起杀掉。可是曹操为了自身的安全,对吕伯奢一家斩草除根,还大言不惭地说出那种话,可见此人的本性是如何的奸险可怕。那么,在现实中陈宫的死也是如此简单吗?
其实在现实中,陈宫的死因比小说要复杂得多。在小说中,陈宫和曹操原本素不相识,是在曹操逃亡期间认识的,而且陈宫还是曹操的救命恩人,这是作者为了突出曹操的奸诈做的铺垫。在现实中,曹操和陈宫是少年时的好友,关系很密切。
在曹操起兵之后,陈宫就在曹操的手下效力。他们的关系之好,被他人称作曹操待陈宫如赤子。可是陈宫最终还是背弃了曹操,而且还勾结吕布夺取兖州,要不是荀彧等人坚守三城,曹操就落得个无家可归的境地了。
有人考证说,陈宫之所以背叛曹操,是因为曹操待人苛刻,对得罪自己的士人边让等人斩尽杀绝,还对他们的家人采取灭族的酷刑。这一切引起了陈宫对曹操的不满,因此才会联合其他人背叛曹操。这个原因虽然与《三国演义》中的不同,不过核心却是一样的,那就是陈宫认为曹操不仁不义,将他当作自己的仇敌。
不过仅从陈宫与曹操两人的关系来看,应该是陈宫更对不起曹操。因为曹操自始至终对陈宫都是很照顾的,没有做任何对不起陈宫的事情。可是陈宫因为自己内心的看法,就毅然背叛了曹操,还险些陷曹操于死地。
引起陈宫背叛的边让等人只是在言行上得罪了曹操,就被曹操杀害灭族,陈宫的举动要远超这些人。陈宫当时早就预料到,如果失败的话,自己肯定面临死亡的命运。可以说陈宫在决心背叛曹操的时候,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正是有了这种觉悟,陈宫对曹操的态度才那么决绝。在曹操和吕布的战争中,陈宫力主抵抗到底。在战争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吕布的决心都动摇了,想要和曹操进行和谈。可是陈宫对此坚决不同意,吕布也只能继续与曹操作战。陈宫的坚持抵抗的理由就是他们得罪曹操太深了,即便是投降也难免一死。
等到了下邳决战的时候,首先落入曹军之手的也是陈宫。要投降的吕布将领先抓获了陈宫,把他送给曹军。在没有了陈宫谋划的情况下,被困在白门楼上的吕布,也只得下楼投降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陈宫对吕布的影响,如果他不被擒,吕布还会继续抵抗下去。
等到了白门楼上,曹操还是想要劝降陈宫。这是因为曹操敬佩陈宫的为人,也欣赏他的才华。曹操想要凭借着过去的友谊,来打动陈宫的心,但是曹操的劝降失败了。正是过去曹操和陈宫的情谊,让陈宫无法再回到曹操的手下。
曹操待陈宫恩情深厚,可是遭到了陈宫无情的背叛。这种仇恨是曹操难以忘怀的,始终会留在曹操的心中成为他心头的一根刺。曹操在白门楼上招降陈宫,有他想重用陈宫的意思,更多的可能是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一个不计前嫌的形象,就如同他善待张绣一般。但是在将来的某一天,曹操还是要跟陈宫算总账的。
以陈宫“刚直烈壮”的脾气,和他对曹操的看法,自知就算再次归降曹操,也逃脱不了将来被杀的命运。因此面对曹操的招降,他选择了一死了之。正是由于陈宫的慷慨赴死,让曹操对他倍加敬重,为此还赡养他的家人,也算是对过去情谊的一种补偿。
结语:陈宫背叛曹操,让曹操险些陷入灭顶之灾。他们并没有个人的仇怨,相反两人的私交很好。陈宫反叛曹操主要是为被曹操杀害的边让等人报仇,他认为曹操残忍暴虐,是天下人的敌人。因此在他被曹操抓获后,于私他背叛了曹操对他的恩义,于公他不能放弃自己匡扶正义的理想,所以他最终拒绝了曹操的招降,选择了慷慨赴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演义》中,陈宫被曹操俘获的时候,陈宫为什么只一心求死?
曹操与陈宫相识,陈宫久闻曹操大名,对曹操很崇敬,很愿意跟曹操共同干一番事业。曹操由于疑心太重,误杀了借宿的主人,陈宫性格耿直,正义感很强,看透了曹操的性格残暴、多疑,不再愿意跟曹操共图大业,离曹操而去,而后又落入曹操之手,古代士大夫讲究义气,今落入你手,随丞相发落,只求善待老母及家人,曹操要求手下厚葬陈宫,善待其母,表现了曹操的多重性格。
《三国演义》中,陈宫被曹操俘获的时候,陈宫为什么只一心求死?
陈宫被曹操俘虏后,曹操似有饶过陈宫的想法,但陈宫态度很坚决,只求一死。
陈宫并非贪生怕死之人,但这只是一个方面,陈宫求死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陈宫知道曹操未必肯放过自己
曹操跟陈宫是老熟人,倒不是因为“捉放曹”,那是虚构的故事,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陈宫与曹操首次打交道是在兖州。
陈宫是兖州本土派的能人,在能力,也有一定影响力,正是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曹操才由东郡太守升为兖州牧,陈宫对曹操的贡献可谓巨大。
曹操一开始还很倚仗陈宫,交给他很多重要的工作,陈宫以其在兖州独特的身份,继续为曹操做贡献,对于这些曹操是非常认可的,这是曹操对陈宫有活命之意的原因。
但是,陈宫也知道曹操的为人,曹操对俘虏相对尊重,并非只有杀戮一道,但对叛徒则不然,陈宫在曹操背后捅刀,这不是一般的矛盾,曹操对陈宫也许只是做个姿态,如果陈宫顺势乞活,难保曹操不会变脸。
第二,陈宫知道自己欠曹军血债太多即使曹操真的饶过陈宫,陈宫在曹操阵营也断无生存空间,因为陈宫欠曹军将士的血债太多了。
张邈之叛中陈宫是幕后推手,仓促之间,曹操在兖州的近百个县城只剩下了3座,在这个易主的过程中,难免有杀人流血的发生,这笔帐自然会算在陈宫的头上。
陈宫作为张邈、吕布的谋主,在兖州与曹军周旋了一年多,大小战事发生无数,曹军将士又死了成千上万,这又是一笔血债。
陈宫随吕布到了徐州,继续辅佐吕布与曹操周旋,又打了不少仗,死了不少人,曹军将士对陈宫已恨之入骨,曹操即使心胸宽广,但手下的将士们未必能放过陈宫。
第三,陈宫坚决反曹是“反面典型”到徐州后,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吕布曾经打算放弃,干脆降曹算了,但陈宫力阻,让吕布的投降计划未成。
曹军攻打下邳,这一仗打得极为艰辛,围城几个月未下,这其中,陈宫誓死抵抗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如果不杀陈宫,那就是鼓励今后的抵抗者,给人一种印象:在曹操的面前,拼死抵抗或许就有出路,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
曹操军令很严,围城之前投降的接受,围城之后还在拼死抵抗的,俘虏后要严惩,乌巢之战,曹操下令把袁军将士的鼻子都割了,就是这种刑罚。
第四,陈宫无法面对吕布的旧部陈宫是被吕布手下魏续、侯成等人抓住后献给曹操的,在魏续等人看来陈宫也是有罪的,那就是把吕布集团一步步拖入了不可收拾之地。
同样的,曹操如果不杀陈宫,也必须给魏续等人一个说法,如果真的不杀,魏续等人难免心有芥蒂,而杀了陈宫可以平息吕布旧部们的愤怒。
第五,陈宫已经彻底绝望了陈宫其实也不是一个不识大体的人,他叛离曹操有着自己的原因,倒不是为一已之私,而是为了兖州百姓的利益。
曹操占据兖州后不断发动对外战争,给兖州百姓带来沉重负担,陈宫由拥曹变为反曹,主要原因就是这个。
陈宫后来对吕布也不满,甚至参与了对吕布的谋反活动,原因是,一部分跟随陈宫来到徐州的兖州子弟兵想打回去,而吕布无法帮助陈宫实现这个愿望。
吕布失败后,陈宫的理想完全破灭了,他的家乡兖州已完全被曹操控制,对陈宫来说,此时已生无可恋,唯救一死。
《三国演义》中,陈宫被曹操俘获的时候,陈宫为什么只一心求死?
陈宫性情刚烈,自尊心极强,又好面子。他认为被曹操俘虏是一种耻辱,又让曹操释放,更是一种耻辱,再想到自己的主子吕布为了活命,那种可怜的样子,更觉耻辱!所以宁可壮烈地去死,留下自己刚烈的形象,让后人不舍与怀念,也不愿活在曹操手下让后人耻笑!当曹操不断列举陈宫要活下去的理由时,陈宫更是执着一念地死,这样强烈的反差,让陈宫更加愿意去死,因为死,比活着更能千古流芳,死而不亡!
《三国演义》中,陈宫被曹操俘获的时候,陈宫为什么只一心求死?
就《三国演义》而论,陈宫认请了曹操的本质,认为曹操是个极端自私之人。尤其是误杀吕伯奢一家之后,竟毫无悔意,还说出了哪句最让人心寒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曹操的人生哲学与陈宫的期望南辕北辙,虽然曹操极有谋略和雄才,但和这种人在一起,只要触犯了他的利益,就会有杀身之禍。何况陈宫的好友,誉满当朝的贤人边让也被曹操杀了。以及后来曹操杀掉不少当代名士,象孔融、祢衡、杨修、崔琰、华佗等人,就连为他出谋划策功劳卓著的荀彧不也死于他手吗?如果你是名利之徒,效忠曹操自然会得到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如果你是忠孝节悌的正义之士,还是远离曹操为好,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陈宫作为清流之士宁死不屈,情愿徇道,不愿苟活于世为曹操所用,坚持的是道统。
《三国演义》中,陈宫被曹操俘获的时候,陈宫为什么只一心求死?
历史上的陈宫和《三国演义》中的陈宫故事是有出入的。
演义故事在《三国演义》中,陈宫是在曹操逃亡的时候加入的,但是在曹操无辜杀害吕伯奢之后,陈宫对曹操失望,对自己的选择懊悔,于是离开曹操。
【新《三国》中的陈宫】
陈宫后来投奔陶谦,还阻止过曹操讨伐徐州,遭到曹操拒绝之后,他便去找陈留太守张邈,说服他联合吕布,夺取兖州,于是陈宫又成了吕布的谋士。
陈宫这计谋也成功让曹操从徐州罢兵,回来与吕布争夺兖州。
吕布在兖州战败后,陈宫随吕布入了徐州,建安三年(198)曹操攻破下邳,陈宫被俘虏,曹操念及旧情,意欲劝降,陈宫不肯,慷慨赴死。
史书故事在陈寿《三国志》中,初平二年(191),曹操入主兖州东郡后征辟陈宫为下属,陈宫是东郡本地名士,《典略》上说陈宫“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曹操得到陈宫后,当成心腹,例如后来吕布的妻子都说曹操对待陈宫如赤子一般。
但是曹操二伐徐州这件事,改变了这一切。
曹操第二次去徐州攻打陶谦之时,陈宫和陈留太守张邈合谋,迎吕布入主兖州,由此引发了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的战役。
后来吕布战败,跑去了徐州,陈宫就一直留在吕布身边,帮他出谋划策。一直到下邳被曹操攻破。
一心求死在白门楼下,陈宫见到了曹操,曹操确实有心放过他,可是陈宫觉得自己没有回头路了,选择了赴死。
从史书上看,陈宫是曹操早年的心腹,曹操对他以赤子相待,可见曹操对陈宫是寄予厚望的,所以曹操是想给陈宫机会的。
曹操还试图用儿女亲情来说服陈宫,因为陈宫有母亲和女儿,曹操问:“你还想你的母亲和女儿活下来不?”陈宫反说道:“我听说以孝道治理天下的人不会灭绝别人的亲人,以仁德播撒四海的人也绝对不会减少别人的后祀,我母亲的性命在曹公你手上,而不是在我。”
《典略》上说陈宫主动求死,曹操劝不住,在陈宫身后哭泣送别,陈宫也不回头。
《典略》:(陈)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陈宫死后,曹操安排赡养陈宫的母亲到终年,又给陈宫之女安排婚嫁事宜,仁至义尽,也算是给陈宫还愿了。
陈宫“一心求死”这是跟他做人的理念有关,早年“刚直烈壮”,到白门楼下时也仍是这般刚烈,所以在曹操给台阶下的情况下,仍然不肯妥协。
这是陈宫的个人悲剧罢了。到底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投降”这两个字吧,唯有壮烈更能让曹操念念不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