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出征前安抚后方官员的道理都不懂?

糜芳犯法,关羽训斥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偏偏选在出征前训斥?而且口出狂言:还当治之。使得糜芳怀惧不安?这个操作很迷啊,出征前训斥,造成后方官员怀惧不安,和统帅离心离德,不愿意关羽回来。统帅出征正常操作不应该是激励三军,安抚后方官员吗?凡是回来再处理不是基本操作?关羽为什么连这种基本操作都不懂?是关羽能力的问题吗?

在关羽败亡的原因中,糜芳、傅士仁投降东吴是一个关键因素。正是他们的投降,使得荆州最重要的两座军事重镇江陵和公安落入敌手。关羽因此失去了后方,也丧失了部下的家眷,使得大军离散。在史书上说糜芳、傅士仁是因为遭到关羽的斥责而投降的。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一、糜芳、傅士仁投降的经过。

糜芳和傅士仁都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老部下,尤其是糜芳还是刘备的外戚。当年刘备在徐州陷入危难的时候,糜竺、糜芳兄弟将妹妹嫁给刘备,还陪送了大批财产,让刘备得以东山再起。随后糜氏兄弟抛弃了一切,跟随在刘备身边,为他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在入川之后,自然在荆州也留下了他最信任的部下。荆州最重要的两座城池是江陵和公安,这两座城池经过刘备和关羽的苦心经营,成为荆州的重要军事据点。只要守住了这两座城池,荆州就稳如泰山。因此,刘备派傅士仁守卫公安,糜芳守卫江陵。

可是出乎刘备意料之外的是,在荆州之战中,正是这两座固若金汤的城池发生了意外。当时关羽率领主力攻打襄樊,在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后,与曹军陷入了相持。东吴君臣认为武力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便对荆州发动了偷袭。

吕蒙派部下白衣渡江,一举突破了荆州的江防,来到公安城下,镇守公安的傅士仁被迫投降了东吴。随后他跟随吴军前往江陵,江陵的守将糜芳也随后投降。由于他们两人的投降,使得关羽失去后方。最终关羽在撤军途中,大军离散,他自己也在逃往蜀中的途中被东吴的伏兵擒获,随即被杀。

二、糜芳、傅士仁投降的原因。

我们看《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糜芳和傅士仁投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他们不满关羽平日里轻视自己,二是在为关羽的前线军队提供供应的时候没有做到位,引起了关羽的不满。关羽说要在将来回师的时候对他们治罪,引起了二人的恐惧。因此,在孙权偷偷拉拢他们的时候,两人选择了投降孙权。

我们看这两个原因,从关羽的性格来看,是能够站得住脚的。因为关羽这个人十分狂傲,而且他的性格被公认是“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关羽既然傲慢地对待士大夫,自然对傅士仁和糜芳不会有什么好脸色了。

至于关羽说要回军之后对糜芳、傅士仁进行治罪,也是可信的。关羽这个人由于性格傲慢,说话时不计较后果。在孙权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的时候,关羽不但当场拒绝,还当着使者的面撕毁书信,破口大骂说什么“吾虎女安嫁犬子”。关羽连东吴的君主孙权都如此谩骂,更不要说对糜芳、傅士仁这两位自己的部下了。

如果说糜芳、傅士仁作为刘备的亲信老部下,还能够有所倚靠的话,当时的一个情况加深了他们的恐惧。那就是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将假节钺的权力封给了关羽。这使得关羽拥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而关羽也让毫不犹豫地行使了这个权力。

关羽没有得到刘备的允许,就自顾自地发动了襄樊之战。在襄樊之战中获得巨大的胜利后,关羽威望达到了顶峰。如果关羽对糜芳和傅士仁行使假节钺的权力,他们不但不敢反抗,还会凶多吉少。在危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全的情况下,无怪乎两人会另寻出路了。

三、糜芳、傅士仁投降的真相。

不过,如果仅仅是因为上述的两个原因,就会让糜芳和傅士仁这两位长期跟随刘备的部下投降,似乎理由还不充分。因为糜芳和傅士仁对刘备的事业贡献很大,在经历长坂坡之战那么危急的时刻都对刘备不离不弃。没有理由在刘备的事业已经取得了辉煌成果,自己也随着刘备的事业得到重用,却背弃了刘备。

即便是关羽对两人不满,甚至说出威胁他们的话,可是要是真的处罚他们,也要得到刘备的许可才行。刘备是不可能眼看着关羽对他们赶尽杀绝,而关羽作为镇守一方的诸侯,也不可能独断专行到斩杀重臣的地步。所以说,糜芳、傅士仁两人不会有性命之忧,关羽的威胁也不会是他们投降的主要原因。

那么导致糜芳、傅士仁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在东吴袭击荆州的时候,荆州已经败局已定,这两人在生死考验的面前,没有必死的信念。再加上不甘心为轻视自己的关羽而死,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们选择了投降孙权。

荆州必败的原因,是它根本无力再为战争坚持下去,襄樊之战耗尽了荆州所有的战争潜力,已经让荆州处于崩溃的边缘。从关羽出兵襄樊时起,到东吴袭击荆州时,战争已经连续进行了长达近半年的时间。虽然期间关羽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可是这个胜利更加重了荆州的负担。

因为当时关羽率领了三万多军队在前线作战,水淹七军的胜利,有让荆州背上了三万曹军俘虏的负担。为这些人员提供后勤供应,已经超出了荆州的能力范围。为了完成任务,荆州军队居然去抢夺东吴的大米,给东吴袭击荆州提供了借口。

关羽对糜芳和傅士仁的斥责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可是保证前线的后勤供应,是糜芳和傅士仁无法完成的任务。他们用尽一切办法,也无力回天。在这种情况下,东吴的袭击,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这个时候起,糜芳和傅士仁已经知道荆州已经陷入了灭顶之灾。

就算是糜芳和傅士仁坚守公安和江陵,等到关羽率军返回,也无法挽回荆州的命运。因为襄樊之战已经掏空了荆州的物资储备,关羽率领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能多苟延残喘数日而已。糜芳和傅士仁心中对此十分清楚,因此他们才选择了投降东吴。至于说关羽斥责他们,只不过是他们投降的一个因素,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结语:

糜芳和傅士仁在荆州之战中投降东吴,献出了荆州的军事重镇江陵和公安,使得关羽遭到了败亡的命运。在历史上记载这两人投降的原因,主要是对关羽轻视自己不满,并且遭到关羽的威胁,害怕将来遭到惩罚。

但是,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两人投降东吴的原因,是他们已经无法承担为前线保证后勤供应的任务。由于襄樊之战的持续,掏空了荆州的物资储备,关羽还不愿意回师,让糜芳和傅士仁陷入了绝境。如果关羽因为后勤供应不足而撤军,糜芳和傅士仁必然会遭受严厉的惩罚。

在荆州之战时,糜芳和傅士仁清楚知道荆州的末日已经到来。即便他们付出牺牲,关羽能够及时赶回荆州,也会因为内无粮草外无救兵,遭到必然的失败。经过多方面的权衡,糜芳和傅士仁最终选择了投降东吴。关羽斥责糜芳、傅士仁是促使他们投降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他们投降的主要原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为什么出征前安抚后方官员的道理都不懂?

谢邀!

骄兵必败,这是历来治兵的道理,以上这句话关羽犯了,哪有不输的道理呢?

这一提问说明一个事实,压根儿关羽就没想到(败)这个字,大凡军事家做作战方案时都有几套方案,一套不行用第二套第三套,若出师不利从何处撤退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因打仗也是看天时,地利,人和来决定的,且战场上瞬间万变,所以方案必须完整,把意想不到的东西都考意进去,因为战争没有如果。

关羽在襄樊战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擒于禁,斩庞德,可说是开市得利,对糜芳后勤保障不力而痛斥,生怕关羽回来后要了他们的脑袋,怀惧不安,因他们深知关羽的性格,再加上吕蒙的重金诱惑糜芳投降了东吴,这是关羽没有预计到的结果,又有曹仁的坚守,徐晃大军的增援拦截,关羽的部队知道后方已降家人得到安置不愿意再拼命,而是一轰而散,走的走降的降,最终只乘下几十人,真所谓祸从天降,这也是关羽没有预料到的,否则他只有激励后方留守将士,怎可痛斥,这就是开头所讲的《至将不善》肯定是一败涂地啦!

他忽视了孙权派一《毛头小子》陆逊经常来忽悠他,一直飘飘然然的,刘备的《五虎》有两只伤在《东吴鼠辈》手上。

关羽走麦城被擒的一瞬间肯定明白了一切道理,但为时已晚,战争是没有如果…。

关羽痛斥糜芳时并未觉得自己会如此下场,他肯定不知这是他的《老朋友》曹操的杰作,与东吴唱了一出双簧,把他给收实了,否则打死他也不敢出荆州,关羽坚守岗位,曹魏,东吴还真没办法,必竟关羽不是吃素的。

关羽为什么出征前安抚后方官员的道理都不懂?

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古人诚不欺我也,这句话在关羽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羽作为蜀主刘备的二弟,并且作为五虎上将的头牌,一身武艺,又身长八尺,面如红枣,可以说关羽集众多恩宠于一身,所以,更加助长了关羽的傲气。

关羽的傲气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就表现出来了,他虽然因为熟读《春秋》,脸上不怒形于色,不像张飞那样表现得明确,其实,在内心是很瞧不起诸葛亮的,不过他的话都让张飞代言了。

原文是这样说的:却说玄德访问诸葛孔明,两次没有遇,又准备再去访问。关公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往拜谒,其礼数也太过分了。想那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所以才回避而不敢相见。兄长怎么对他那么迷惑呢!”玄德说:“不是这样,以前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得以见上一面,何况我想见大贤人呢?”翼德说:“哥哥差了。量他一个村夫,哪里称得上什么大贤呢?这次不须哥哥去了。他如是不肯来,我只用一条麻绳将他绑缚了过来!”其实这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关羽好面子,当刘备当上汉中王后,就开始册封五虎上将,依次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当关羽听说是这五个人时,说道: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其实,关羽比黄忠小不了几岁。之所以这样说,就是不服气。

樊城之战前面,也就是孙权开始决定对荆州用兵之前。当孙权派人去和关羽谈当儿女亲家的时候,遭到关羽的直接拒绝,并说道“虎女岂能嫁犬子。”这就有点骂人了,就是因为关羽的傲慢拒绝,才让孙权决定攻打荆州会赢的,然后才有后面的一系列针对关羽的计划,把关羽逼至麦城。

关羽的重“名声”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殒命。东吴正是抓住了他这一人性弱点,由吕蒙写信大肆恭维,后陆逊白衣过江;一番吹捧之后,关羽飘飘然放松了警惕,调走了荆州大部分人马来攻曹操。这才使东吴有机可乘,先奇袭荆州,又将其逼入死地;云长之死虽可悲可叹,但依照《三国演义》其实属于咎由自取。说来说起,关羽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孔明也深知其意;但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无论何种情况下,诸葛亮对待关羽的态度仍旧是吹捧为主,这才能调用得动。

所以,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当身居高位时,如果对待属下太苛刻,就可能发生不测,这也给历代官员一个警示。

关羽为什么出征前安抚后方官员的道理都不懂?

吕奉先殒命后,关羽堪称三国武将中的扛把子。出征前不安抚后方官员是因为:

一,关羽是将才而非帅才,虽熟读《春秋》和《孙子兵法》,却对影响战争胜利的诸多因素不考虑。

前期追随刘备时,败仗连连;震抚一方,却不屑与东吴的联盟;行军打仗却苛待后勤官员,皆是明证。

二,急功近利,被大捷冲昏了头脑。关羽水淹樊城,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曹操几欲迁都许昌。可以说,关羽到达了武将的巅峰。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下,关羽欲一鼓作气乘胜快速进军,骤然提高军队后勤要求。

三,性格决定命运,识人无方。关羽自视甚大,除了桃园结义的兄弟外,多少有点看不上三国中的其他人物。东吴吕蒙的吹捧和示弱,就让他关羽觉得有他在,吕蒙和东吴君臣不敢打荆州的主意;在自己的威慑下,糜家兄弟即使是国戚也得完全按照自己说的做。结果全看错了人,失利不说,还葬送了性命。

关羽为什么出征前安抚后方官员的道理都不懂?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一点都不假。

关羽武艺超群,冠绝当代,一把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虎牢关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这些骄人的战绩树立了关羽在东汉末年乱世之中的伟大形象,可以说名气仅限于吕布之后一人而已!更兼历代以来的大力宣传不断封神,关羽已经成了关帝、关圣、武圣的化身!至今港澳等地方家家供关公,每日焚香秉烛,虔诚得很。

然,历史上的关羽实则是杀了人逃难到河北一带做点小买卖,后来遇到黄巾军造反,与刘备张飞结为异性兄弟投身军营靠镇压黄巾军起家的,虽然喜欢读《春秋》,然学识修养终有欠缺,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更兼眼孔高,往往目中无人。如果关羽要守住荆州,刘备应该配备一位优秀的军师给关羽,但是沒有!既当爹来又当妈,忙不过来,少了个政委,也就少了一只手,糜芳不称职与关羽的性格也有关系,如果刘备给关羽配备的军师是糜芳,那是刘备有眼无珠!叛了,临阵叛逃,对关羽是致命的。总之,刘备孔明安排错误加上关羽的性格缺陷,再加上东吴陆逊吕蒙乃一世英杰,北方曹操也是志在必得,所以关羽守荆州必败!无解!

关羽为什么出征前安抚后方官员的道理都不懂?

关羽并非不懂安抚那些士大夫,而是关羽压根儿就不屑于去安抚他们。关羽是一个极度骄傲自负的人。这种人对于自己有着极度的自信。甚至于这种自信在很多时候会变成盲目的自信。关羽就是这么一个人。要知道关羽镇守荆州时期,那可真是南征北战无往而不利。强大的曹魏甚至一度想要迁都来避开关羽的锋芒。可见关羽对于曹魏的威胁有多么巨大。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关羽事实上对于自身是很盲目自信的。他认为自己可以镇压一切。凭借自己手中的大刀和麾下的军队就可以百战百胜。因此他认为自己完全没必要去安抚那些士大夫。

更重要的一点是,关羽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不会去和那些士大夫们融洽的相处。或许和关羽的出身地位有关,关羽为人“重士卒而轻士大夫”。用大白话来讲那就是,关羽看重士卒却看不起士大夫群体。关羽和那些底层士兵可以很好的打成一片,他也可以获得士兵的拥护和爱戴。但关羽却不屑于和士大夫打交道。甚至于关羽很看不起士大夫。或许在关羽这种武夫眼中,拳头才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吧。这样也就决定了关羽并不会安抚拉拢那些镇守后方的官员。

不仅如此,关羽不愿意拉拢士大夫和士大夫交朋友处关系也就罢了。相反他对于士大夫群体还十分的傲慢。糜芳和傅士仁这两人都是刘备手下非常受重用的将领。其中糜芳还是刘备的大舅哥呢。按理说为了刘备的宏图霸业,关羽肯定会和他们关系交好。但实则不然,关羽对于糜芳和傅士仁的态度十分恶劣,甚至还故意轻慢二人。这也导致糜芳和傅士仁二人对于关羽十分的不满。但不满归不满,他们两人对关羽也没任何办法。相反关羽却时不时的敲打两人一下。这让二人都十分的气愤。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准备北伐襄樊之地,既然打仗出征就必然少不了粮草物资。关羽就把这个苦差事交给了糜芳和傅士仁。接到命令的糜芳和傅士仁虽然对关羽不满,但也不敢轻慢关羽的命令。所以努力的开始筹备物资。但最终还是没有足额的完成任务。没完成任务挨骂也是应该的。但关羽当时要出征,大后方还需要他们二人镇守。所以按照常理来说会胡萝卜加大棒去敲打二人一下即可。但关羽却不管那一套,他直接威胁糜芳和傅士仁,表示自己现在没空,回来在收拾他们。这就使得糜芳和傅士仁惊恐异常。想到关羽残暴的手段和他们平常受的委屈。两人对于关羽也就不那么忠心了。所以才会在东吴兵临城下时投降东吴。关羽也因为大后方丧失最终惨败而亡。说到底还是关羽自己作死了自己。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