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兄弟反目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怎么可能与一个汉奸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鲁迅和周作人反目,表面上是因为鲁迅与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的矛盾升级,而实际上是双方的世界观已经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鲁迅和周作人一起去日本留学,身为兄弟的他们却完全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鲁迅因为被日本人残杀中国人的影片激怒,放弃了医生的职业,转而用自己的笔墨来唤醒国人。这表明鲁迅是一个有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人。
可是周作人却选择了和日本女人谈恋爱,并且娶了这个粗鄙贪婪的女人。在婚后,周作人不但不能成为一家之主,反而事事受这个女人控制,失去了一个中国男人的自尊。如果仅仅是个人的生活问题也就罢了,但是周作人却因此一步步走向深渊,最终成为了汉奸。在他被日本女人控制后,成为汉奸是他必然的下场。
作为周作人的大哥,鲁迅对此当然十分清楚。他也尽了自己的努力,想要通过家庭的力量,来融合周作人夫妇,来挽救这个弟弟。他将自己的收入交给羽太信子支配,让她管家,就是希望她能够融入这个大家庭,让自己转变为中国人的媳妇。可是,我们看当年的那些照片,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努力完全失败了。
羽太信子从来都是一身日本女人的打扮,她的做派跟当时的大多数日本人一样,认为自己与中国人相比是高高在上的。她的这种做派怎么可能会让鲁迅容忍。可是由于周作人的懦弱无能,使得羽太信子的气焰越发嚣张。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矛盾日积月累,最终会有爆发的那一天。
至于说鲁迅调戏弟媳这种事,我是根本不相信的。当时日本女人的做派如何,尤其是做下级仆人的羽太信子的做派如何,大家都心里有数。如果说让我相信的话,我认为鲁迅劝周作人离婚倒是比较靠谱。因为鲁迅根本不能容忍和日本民族主义者的羽太信子同住在一起,而且不愿意看到周作人走上不可避免的汉奸之路。
这才是鲁迅和周作人反目的根本原因。在双方反目之后,鲁迅从没有说过周作人的坏话,连作品中都不出现二弟这样的字眼。这是因为双方的矛盾不是在亲情方面,而是在思想方面。民族主义者怎么可能与汉奸为伍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鲁迅先生兄弟反目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鲁迅先生的父亲周伯宜,清未秀才,乡试屡试不中,尤其是后来科场舞弊,东窗事发被取消秀才资格,每日借酒消愁,最后郁郁而终。周伯宜与妻子鲁瑞生有三子,大儿子周树人(鲁迅),二儿子周作人,小儿子周建人。鲁迅为当代圣人君子,周作人在抗战时脱变为日伪大汉奸,周建人则成为了新中国的副国级官员(曾任人大副委员長,全国政协副主席),三兄弟的人生充满着戏剧色彩,让人遐想翩翩。鲁迅先生十几岁就挑起家庭重担,俗语“长兄如父",在弟弟面前总是一副严肃的样子,周作人的性格与鲁迅绝然不同,一个刚强果敢,一个软弱沉闷,周作人从小就是在鲁迅先生的教诲下成長的,都是按鲁迅先生的思路走出来的,几乎一切事情都是鲁迅先生张罗的,包括求学,工作,娶妻等。在北京工作期间,兄弟吃住在一起。兄弟反目真正的原因,其实不是弟媳的直接原因,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是个花钱如流水的女人,鲁迅就此事讲过弟媳,要她节约一点,当时鲁迅先生兼职几所学校,薪水也有三百多块银元,加上弟弟的总共有六七百块银元,当时北京市民的每月生活费用才二三块银元,可想他们富裕的生活,他们为钱为生活是不可能闹反的。也有传闻说鲁迅先生偷看弟媳洗澡,此事纯属扯蛋,鲁迅的为人在北大无人不晓,他曾把自己的所有信件与日记及其他作品晒出来,让同僚们翻阅,当时敢这么做的就是他一人,可见鲁迅先生的真性情,难道他会在弟媳面前做出那样出格的事吗?后来周作人说出了兄弟反目的真实原因,他说他不愿意生活在兄长的影子里,他要自由,压抑太久,最后终于暴发冲突,鲁迅先生对弟媳的花费很不满,有意要他休妻,这件事成为了兄弟反目的导火索,最后两兄弟分道扬镳,互不看对方作品,后来鲁迅逝去,周作人在北大至1967年期间都在研究鲁迅先生的著作,晚年很后悔,非常痛恨自己的汉奸行径!谢谢邀请!
鲁迅先生兄弟反目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二周失和”是鲁迅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在失和之前,鲁迅与兄弟周作人相处和睦,思想接近,同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并且两人还曾约定,一家人永远在一起,共同孝敬年轻就守寡的母亲。然而,这一对兄弟却于1923年7月失和,再也没有来往。鲁迅兄弟反目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鲁迅(右)与周作人
对于此事,目前大体上有三种看法。
一是鲁迅偷窥弟媳羽太信子沐浴,造成兄弟反目。
1927年7月17日周作人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午池上来诊。”周作人后来还承认,这篇日记中还有一段涉及到鲁迅的话,但被他剪掉了。日记中提到的这位池上就是经常来给信子看病的日本医生,信子有癔病,每当受到刺激或者心情不好,总要发作,有时甚至会昏厥。由此可见,羽太信子在17日以前受过刺激。
第二天,也就是7月18日,周作人给鲁迅写了一封短信,文字不多,全文抄录于下:
鲁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难——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作人
从周作人信中的语气,比如称哥哥为“鲁迅先生”,“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自重”等,再结合日本医生来给信子看病,研究者认为极有可能是鲁迅在后院干了不合适的事情,引起周作人夫妇反感,但对于究竟是什么事情,兄弟二人均没有透露一字。由此可见这是一件非常隐私的事,两人都不好张口,所以有学者由此断定鲁迅骚扰了弟媳羽太信子。
周氏兄弟旧居八道湾,兄弟在此失和
多年以后,鲁迅之子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重提此事,他认为按照日本习俗,家庭成员沐浴别人都不回避,就是鲁迅偶然遇见弟媳洗澡,也值不得大惊小怪。周海婴的本意可能是想替父亲洗清此事,但隐隐约约总让人感觉他承认了“偷窥”一事。
二是经济问题,造成兄弟失和。
周作人画像
这是第二种观点,当时鲁迅和周作人的收入都归羽太信子支配,因为鲁迅母亲和妻子都不管家,所以由周作人妻子信子管理家庭日常开支。鲁迅在教育部任职,空余时间在大学兼职教书,还有稿费;周作人是大学教授,稿酬也不低,所以兄弟的收入很高,在当时的北京属于高收入阶层。
按理说周家兄弟这个收入不会缺钱花,但信子花费很多,并且没有计划,大手大脚,还要寄钱接济日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如此一来钱就不够花了,据鲁迅日记记载,每当家里有大项开支,他都要出去借贷,比如1921年周作人患病住院后到香山疗养,鲁迅就借了700大洋。这样鲁迅经济负担就比较重了,难免向信子说要节俭之类的话,信子对此一定反感,于是向周作人吹枕边风,造成兄弟失和。这是另一种说法。
三是羽太信子要独霸八道湾,不允许其他人在此居住。
持这种说法的主要是周海婴,他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说:“她的真正目标是八道湾里只能容留她自己一家人。就这样,在建人叔叔被赶走10个月后,她向父亲下手了。”周海婴在书中透露,羽太信子一定向周作人说了什么,而周作人又一向耳根软,所以就和哥哥绝交了。
失和后的周家兄弟再也没有弥合他们的裂痕,鲁迅去世后,周作人、周建人作为家属都是治丧委员会的成员,但周作人没有到场。他在鲁迅去世当天接受《大晚报》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至于他身后的一切事,就由舍弟建人就近办理了,本来家嫂是要去的,可是因为家母还需要陪伴,暂时恐怕也不能成行。舍间什么时候替他开吊,要等舍弟建人来信以后才能决定的。”
1949年后,鲁迅成为新政府推崇的新文化旗手,而周作人则灰头土脸地生活在北京,靠出版社预支的稿酬度日。即使如此,周作人还是在《知堂回想录》中说,上海那高高在上的鲁迅铜像非常可笑。其实,周作人说的并不是铜像多么高大,而是不要神话鲁迅——他知道,鲁迅也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兄弟反目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说到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不得不先说一下鲁迅曾经遭遇的变故。
鲁迅家的人,原本是很能读书的。鲁迅的爷爷周福清,就考中了进士,入翰林,一步步升到内阁中书。因此,周家算是地方上有影响的大家族。
可惜,周家败落也因读书而起。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也走的科举考试的路子。然而他书虽读得多,却左考右考,都只考了个秀才,此后再也不能前进一步。
很快,周福清也是50多的人了。又逢丁忧在家,不知还能不能活到复职。看到儿子一次次考不中,心里着急,于是准备贿赂考官。结果由于做事不够隐秘,被朝廷查实,判了斩监候。
家里乱成一团,大人们一边急着典当家产,想方设法救周福清;一边又怕鲁迅3兄弟受到牵连,所以把他们送到乡下去避祸。这也是鲁迅第一次尝到与家人分离的滋味,这让他受了极大的影响。
(少年鲁迅)
因此,当他后来从日本留学回来,在北京安顿下来后,便迫不及待地要把家人都安顿在一起,希望还能像以前一样,一大家人其乐融融。
鲁迅在教育部工作,又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师,收入相当可观。他便做主,卖掉了绍兴的老宅子,在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买下了一处大宅子,让母亲、已成家的周作人和周建人都搬进来住。热热闹闹的,这很符合鲁迅心里期望的样子。
鲁迅对两个弟弟也是极上心的,对他们的学业和工作,都极为关注。
早些时候,鲁迅被母亲骗回来和朱安完婚。尽管他十分不愿意,但身为长子,不愿意使母亲难过。所以他一切听凭母亲摆布,和朱安结了婚。
婚礼后第3天,鲁迅便说要回日本完成学业。这是正经事,做母亲的当然不能阻止,便放了他走。
鲁迅却还记着要带上二弟周作人东渡日本,希望周作人能在日本得到更好的教育。
周作人倒是有读书的天份,也很用功,甚至还和鲁迅共同翻译了一点外国小说。
为了排遣异国的寂寞,周作人很快就和为中国留学生做杂役的日本女侍羽太信子谈起了恋爱。仅一年左右,周作人便和羽太太信子结了婚,并随他回到了中国。
当时,鲁迅为了一家团聚,想方设法把在浙江做教员的周作人,调进北京大学做编撰。后来,又在鲁迅的运作下,周作人出任文科教授。
鲁迅不光对兄弟如此,对家人也毫无私心。
(周作人旧照)
住到八道湾的大宅子后,鲁迅为了让侄儿能有足够的场地撒欢,特意把最好的后院,安排给周作人一家人住。而他住在窗子向北,阴冷的中院。
既然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当然需要有个女人当家。
由于鲁迅一向把朱安当作外人,再加上朱安又不识字,所以鲁迅便让羽太信子掌管财政大权。他每个月的收入,仅留下烟钱,其他的,都交给羽太信子来安排。
没想到,出身贫困的羽太信子,根本不懂得勤俭持家。反而学着上等人家那样,请了七八仆人。新买的东西,说扔就扔。饭菜不合口味,倒掉重做。进出都要坐小轿车,病了也只请洋医生……总之,鲁迅的高收入,不光月月光,还每个月都要举债度日。
鲁迅曾让周作人规劝羽太信子,花钱要量力而行。
周作人是妻管严。再说羽太信子虽然挥霍无度,但把他照顾得很舒服,因此他断然不敢指责羽太信子。
无奈,鲁迅只得亲自去规劝羽太信子,希望她花钱要有计划。
尽管鲁迅措辞委婉,但羽太信子还是大为恼怒。觉得钱既然交给我了,那自然是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所以羽太信子很讨厌鲁迅,觉得他妨碍了自己一家人的生活,便起了把他赶走的心思。
羽太信子对周作人说,鲁迅在窗台下偷看她洗澡。
当时,羽太信子的窗台下有排水沟,沟前又种满了花草,很难让人插身其中,完全没有在窗户下偷看洗澡这种可能。
但在悍妻的面前,怂人周作人信了。而且还气得仿佛戴了绿帽子的男人一般,给鲁迅写信,要和鲁迅划清界限,要他以后不要到后院来。
(右一为羽太信子)
鲁迅为着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忍了,单独开伙,从此不再踏进后院一步。
然而,羽太信子并不满意,她要的是独占大宅子。像鲁迅这样喜欢管东管西的大伯子,当然不应该和她住在一起。
再说,当时日本在中国气焰很高,北京又设有大使馆。羽太信子仗着日本人的身份,在家里非常嚣张。芝麻大一点事,她也要闹到日本大使馆去评理。
因此周作人怕她之极,只求能安安静静写点文章便好。
周作人的软弱,愈发让羽太信子肆意妄为。
于是,羽太信子到处和人哭诉,说鲁迅调戏她。
旁人还在推敲真假,周作人却已经跳将起来,和羽太信子一起,用污秽的言语骂鲁迅。
鲁迅爱护周作人,怕外人知道家里发生矛盾,同时也为了图清静,只好另外借钱,在阜成门买了个小院子。
当时,鲁迅的母亲气恼周作人对鲁迅的态度,毅然带着朱安也离开了八道湾的大宅子,搬去和鲁迅住到一起。
当然,由于家人团聚的愿望破灭,鲁迅在搬出大宅子后,病了半个多月。幸亏有朱安细心照料,才渐渐恢复过来。
后来,虽然周作人与鲁迅断了兄弟之情,但鲁迅在外人面前,却还是极力维护周作人的形象。看到他写了好的文章,就极力在人前夸赞他。
(参考史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先生兄弟反目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从各方披露的资料,为什么周家兄弟讳莫如深?最有可能的真相是,鲁迅无意中看到信子洗澡,信子借机诬告陷害说成鲁迅有意偷窥,并调戏信子。周作人不辨黑白,鲁迅寒心,兄弟至此成为路人!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信子的大手大脚,两兄弟性格志趣的种种差异,此事只是各种矛盾的一个契机,甚至是矛盾爆发的一个借口!从鲁迅一生的表现,稍有一点脑子都能判别,明媒正娶的妻子都能忍住一辈子不同床,鲁迅能做出偷窥武大郎再世般的信子的事情吗?为什么鲁迅会一辈子与作人老死不相往来,实在是作人对他的不信任比信子对他的中伤更致命得多!鲁迅绝不是做贼心虚而不去为自己辩解,只是对自己的兄弟终究有一份不忍心。要知道,长兄如父!鲁迅道出真相的结果会把周作人推向深渊—如此忘恩负义,如此不明事理,如此看低哥哥的品德为人!而且,毕竟是家丑不可外扬,这样的事情怎可闹得沸沸扬扬。最终,鲁迅只能带着满身的伤痕决然离开自己苦心买来的房子,成全兄弟之间最后的情分!
鲁迅先生兄弟反目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仅仅涉及兄弟二人的关系那就简单了点,我们从周作人投敌被刺杀的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周作人与鲁迅为何反目的原因。
1919年11月,鲁迅在北京八道湾11号买下了一套住宅。不久之后,二弟周作人也搬来同住。1922年,由于各种原因,鲁迅与周作人绝交。鲁迅一怒之下带着母亲和妻子朱安,离开了八道湾住宅,转到砖塔胡同84号居住。
从此,周作人就这样“鸠占鹊巢”地成为了八道湾唯一的主人。
八道湾11号
1939年1月1日,周作人正在八道湾的家中与前来祝贺新年的得意门生——“四大弟子”之一的沈启无聊天。
沈启无当时是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员,是周作人的得意弟子兼追随者。
二人聊得正欢,此时工役徐田轻轻走了进来,递上了一封信后说到,有两位学生要来拜访周先生。周作人接过信一看,是天津中日中学的学生。周作人作为文化名家,经常去学校上课、开讲座,经常会有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拜访。
周作人虽然表面看上去人很孤傲冷淡,却有一个习惯,那便是对来访者一律不拒绝。
于是周作人让徐田叫两名学生进来见面。
周作人
两位学生进了客厅,只见一位穿着青色大衣,戴着黑色皮帽,另一位穿着古铜色大衣,戴着灰色毡帽,二人都穿着黑色皮鞋,手捂在袖子里。
周作人见学生到了,站起身来迎接。
穿青色衣服的学生对另外一位学生说道:“这位就是周作人先生”。
此时,那位距离周作人有1米远的学生迅速从袖子从抽出手枪,抬手对着周作人就是一枪。
子弹朝着周作人的腹部打去,不料子弹却离奇地击中了周作人毛衣的铁纽扣,子弹一方面减缓了子弹的缓冲力,另一方面改变了子弹的轨迹。周作人结果只被擦伤了一点皮,周作人假装重伤,扑倒在地。
砖塔胡同
旁边的沈启无听到枪声,吓得跳了起来。学生以为他要反抗,一枪击中了他的胸部。
行动结束后,学生立刻向外跑去。周作人赶紧躲进内屋,沈启无也爬进了屋里。
不料,仆人徐田在听到枪声后,立刻引来几个人力车夫与学生们厮打在一起。
正在难解难分之际,学生的援兵赶到,来人迅速地朝着人力车夫连开三枪,一名车夫被当场打死,一名车夫受伤。
三名学生刺客迅速从八道湾互通西口撤退,消失在了人群中。
刺杀(剧照)
周作人被刺杀后,日本人对他进行了2个小时的询问,并派了一个伪军便衣小队到周家,一来监视周作人,一来保护他免被刺杀。
学生为何要刺杀手无缚鸡之力的夫子周作人呢?原来周作人在1937年当上了伪教育总署的督办,在伪报纸上鼓吹日军亲善,彻底当上了文化汉奸。
无数抗日志士为除之而后快,周作人的学生也以有这样的老师为耻辱,于是纷纷组成锄奸暗杀团要拔除这颗毒瘤。
1945年周作人被逮捕入狱
不料由于阴差阳错,一颗纽扣救了周作人的命,沈启无也仅受重伤未死,此义举也成为了遗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