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走水路东征魏兴,上庸和房陵的方案可行吗?

上庸曾经是一块要地,魏蜀曾经对这块地盘进行过激烈的争夺。但是,当时间进入到诸葛亮时代后,这块地盘成为了鸡肋,谁也不对它感兴趣。可是在诸葛亮去世后,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却把目光投向了这块地盘。他积极备战,企图夺取这块地盘。只是因为他的计划遭到了蜀汉君臣的反对才未能实施。那么,如果按照蒋琬的计划,蜀汉是否会有一条新的出路吗?

一、上庸归属的变迁。

上庸这块地盘位于魏蜀吴三国的交界,但是三个国家对它都并不重视。这是因为它的地理状况十分特殊,让三个国家难以取舍。本来上庸属于曹魏,在刘备夺取汉中后,让刘封、孟达夺取了过来。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上庸本可以起到策应关羽的作用,可是由于刘封、孟达不顾大局,不出兵支援关羽,使得上庸没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关羽覆灭后,孟达怕刘备追究责任,以刘封对自己欺凌的理由,叛逃到了曹魏一方。他勾引曹魏军队夺取了上庸,自己被曹丕任命为上庸、房陵、西城三郡合并的新城郡的太守。从此,上庸就成为了曹魏的地盘。

上庸这块地盘自然地理环境十分特殊。这块地盘群山环抱,中间是一块盆地。在上庸地区,有沔水从中间穿过。沔水发源于汉中,成为上庸的主要交通通道。因此想要夺取上庸,从沔水上游顺流而下容易,翻越崇山峻岭夺取则很困难。因此,孟达在夺取上庸时说过,上庸是金城千里,刘封却轻易丢失了它。

在孟达谋反的时候,他自己说的话打了自己的脸。他对司马懿判断失误,认为司马懿会上奏皇帝以后,得到皇帝的批准才会前来平叛。可是司马懿却根本没有等到皇帝的指示,就率领部下昼夜兼程的攻打上庸。还在按部就班进行反叛工作的孟达,被司马懿打了个措手不及。只用了短短的十几天功夫,司马懿就占领了上庸,斩杀了孟达。

由于上庸的地理环境,曹魏以此去攻打蜀汉十分困难。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后,曹魏发动了对蜀汉的报复性攻击。司马懿率领的魏军从上庸出发攻打汉中。可是由于道路艰险,还遭到长时间的大雨,司马懿只得撤回原地,无功而返。

上庸虽然与东吴也相邻,但是他们中间没有方便的道路相连。东吴在夺取荆州之后,与曹魏在襄樊一线对峙。如果东吴出动军队攻打上庸,将会遭到上庸和襄樊魏军的前后夹击。即便是东吴拿下了上庸,也难以保证能够长期占有它。所以东吴对上庸也不感兴趣。

就这样,上庸成为了三个国家都不重视的地区。在诸葛亮的时代,除了司马懿的那一次失败的远征,上庸地区再也没有过军事行动。那么,为什么到了蒋琬执政的时候,他却突然对这块地区感兴趣了呢?

二、蒋琬企图攻打上庸的经过。

在诸葛亮时期,他将北伐的主要方向指向了雍凉。诸葛亮发动的五次北伐,足迹遍布关中、陇西各地,却没有一次把矛头指向过上庸。这是因为诸葛亮志在击破曹魏的关陇军团,然后席卷关西,再出师攻打曹魏在关东的地区。可惜的是,诸葛亮遇到了他人生最大的对手司马懿,几经奋战也没能打破他的防御。最终诸葛亮壮志未酬,病死在五丈原的军中。

诸葛亮在去世前,将自己的继承人指定为蒋琬。蒋琬这个人做事沉稳,待人宽厚,不为外物所动。在诸葛亮去世后,他迅速稳定了朝政,使得诸葛亮的休养生息的国策得以实行。在蒋琬的努力下,蜀汉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国力有所恢复。

但是,蜀汉的政局稳定是建立在北伐的基础上的。正是有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口号,才能团结蜀汉绝大多数人员共同奋斗。蒋琬既然做了蜀汉的执政者,当然也要接过诸葛亮的这面旗帜,对曹魏发动攻伐。

但是蒋琬把准备发动攻势的目标对准了上庸地区。蒋琬计划从汉中出发,乘水东下,依托沔水和汉水的交通,去袭取曹魏的魏兴、上庸地区。为此蒋琬多造舟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可是由于蒋琬身体旧病复发,这个计划未能立刻实行。

对于蒋琬的这个计划,蜀汉上下大多数人都不赞同。刘禅还为此派了费祎和姜维前来劝阻蒋琬。在和费祎、姜维商讨后,蒋琬被迫按照刘禅的旨意,上疏将北伐的目标改回凉州方向,放弃了攻打上庸的计划。不久蒋琬也病重而死,他攻打上庸的计划也彻底埋葬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三、蒋琬攻打上庸的真实意图。

蒋琬解释他决定攻打上庸的动机,是认为诸葛亮过去发动北伐的方向是秦川,可是秦川和汉中之间有秦岭阻隔。这造成蜀军后勤运输困难,使得诸葛亮壮志未酬,最终也没有能够北伐成功。蒋琬认为与其将人力物力消耗在秦岭山脉,还不如利用水运的便捷,去攻打上庸。

由于汉中位于沔水的上游,从汉中顺流而下攻打上庸将会事半功倍。上庸地区四面环山,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如果和蜀军进行水战,由于逆流而上,作战十分困难。而且蒋琬对攻打上庸采取的战术是奇袭,由于曹魏根本想不到蜀汉会攻击上庸,所以蒋琬拿下上庸是有充分把握的。

可是这个十拿九稳的作战方案,为何遭到了蜀汉上下的反对呢?蜀汉大部分人员认为攻打上庸虽然是顺流而下,容易成功。但是一旦作战失利,由于是依靠沔水作战,易进难退,大军很难退回。如果那样,蜀军可能遭受沉重的损失。

我们看蜀汉上下的反对意见,就会感到这种理由十分似是而非。蒋琬的作战方案是完全可以成功的,可是那些反对者却先假设方案可能失败,然后再以难以撤退来非议这个方案。这完全是鸡蛋里挑骨头,谁又能够保证自己能够百战百胜?而且如果打了败仗,就算是北出秦川也照样难以退回。

这在表面上看是双方的战术上的分歧,实际上在这背后隐藏的是战略上的矛盾。在表面上看,是蒋琬的攻打上庸与刘禅等人的北出凉州的分歧,在实际上来看,则是蒋琬的军事变革战略与刘禅等人的因循守旧战略的冲突。刘禅、费祎和姜维等人对于北伐的战略,还是停留在诸葛亮昔日的战略上。因为那种战略十分简单,也易于操作。

在北出秦川的战役中,蜀汉只需要面对一个敌人曹魏,不需要再顾虑东吴的态度。这样就简化了战役的流程,可是也降低了胜利的概率。这是因为秦川战场与东吴前线相隔千里,双方的配合聊胜于无。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和东吴一同发动攻势。可即便是在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依然被东吴摆了一道。东吴率先撤退,让诸葛亮孤军奋战,完全失去了胜利的希望。

蒋琬对此看得十分清楚。在他向刘禅的上疏里就明确写出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北伐必须东西合力,才能取得成功。但是由于东吴和蜀汉配合不力,双方无法达成紧密的协同,使得北伐事业多次遭受挫折。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蒋琬才想出了夺取上庸的方案。

如果蜀汉占领了上庸,就会在曹魏的荆州防线的侧翼埋下了一颗钉子。无论将来蜀汉还是东吴对襄樊发动攻势,双方都可以直接配合作战。这样蜀吴联合共抗曹魏的设想就会实现,双方共同夺取宛洛的形势也会出现。那样,蜀汉将会摆脱孤军奋战的局面,三国的形势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可是蒋琬的战略不能被刘禅君臣所理解。刘禅君臣的脑子里只有诸葛亮留下的方略,可是他们却没有诸葛亮的能力,能够调动东吴协同作战。在日后的岁月里,我们根本看不到蜀汉与东吴的配合,双方各自为战,被曹魏各个击破。

结语:

蒋琬在执政后,否定了诸葛亮北出秦川的战略,提出了自己夺取上庸的方案。这个方案设计合理,完全有成功的希望。可是这个方案被蜀汉大部分人给否决,蒋琬也不得不回到北取凉州的道路上来。

蒋琬夺取上庸,实际上是把蜀军主力向东吴靠拢,为在荆州打开局面做准备。无论蜀吴双方的任何一方向襄樊发动攻势,另一方都不得不投入战斗。这样,就可以实现蜀吴共抗曹魏的战略,三国的形势也会发生根本改变。可惜蜀汉君臣不能理解蒋琬的真实意图,他们用保守的北出秦川的战略,替代了积极进取地夺取上庸的战略。最终,蜀汉与东吴各自为战,双双走向灭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蒋琬走水路东征魏兴,上庸和房陵的方案可行吗?

蒋琬是诸葛亮指定的第一继承人,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继承了诸葛亮大多数职务,同时也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理想,但蒋琬的能力不如诸葛亮,而且北伐的意愿也没有诸葛亮强,其实很少有人知道,蒋琬北伐还是后主刘禅下诏进行的,蒋琬对于北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实并不强。

公元238年,刘禅下诏令给执政的蒋琬,让他统率军队,进驻汉中,与东吴联合,形成犄角之势,共同北伐曹魏,实际上蒋琬这个时候并没有北伐的重大军事行动,只是偶尔派出姜维到西羌作战,同时蒋琬也一改诸葛亮北伐从汉中进军关中的传统路线,提出了一条北伐全新的方案:

蒋琬

在汉中打造大船,沿着汉水东进顺流而下,乘船从汉中进发,同时联合东吴军队,一起攻打曹魏的东三郡:魏新郡、上庸郡、新城郡。

这么做的好处是:后勤补给及运输问题解决了,当年诸葛亮出汉中由于秦岭道路难行,导致运输粮食困难,经常缺粮,如果沿汉水进攻就不会缺粮食,而且水路也好走

但这么做也有缺点:如果乘船沿汉水东进的话,如果打仗败了,退回来就很困难

曹魏东三郡

蜀汉朝廷也认为蒋琬的方法非常不靠谱,还特意派出费祎和姜维到汉中劝说蒋琬不要这样操作,一方面是因为费祎等人的劝说,另一方面是因为蒋琬经常生病,所以蒋琬的这一条从水路进攻曹魏的作战方法直到蒋琬去世也一直没有实现。

事实上,蒋琬的这套从汉中沿水路进攻曹魏的方法幸亏没有实现,不然蜀汉就有亡国的危险了,这是一套极其不成熟的方案。

魏蜀前线地图

汉水在当时也叫沔水,是一条发源于今天陕西省汉中市的米仓山,流经东三郡、襄阳郡、再到达荆州的江夏郡,在今天的武汉地区汇入长江,汉水也是长江的支流,也就是说流经今天的陕西南部、湖北北部,一直在武汉流入长江。

1、三面受敌

行军打仗一定要先了解地图,再来看一下当时曹魏东三郡及附近局势,东三郡的军事隶属于曹魏襄阳地区,治所在宛城,当时司马懿平定孟达的叛乱,就是从宛城8天时间急行军1200里,突然赶到宛城诛杀了孟达,东三郡的东边是曹操在荆州北边的军事重镇襄阳与樊城,当年关羽威震华夏也没能拿下的,东三郡的南边在当时是属于东吴的荆州管辖。

诸葛亮、刘禅

蒋琬如果沿水陆攻打曹魏的东三郡,蜀军的北边和东边都是曹魏,是敌人,蜀军的南边是东吴,东吴表面上是蜀汉的盟友,实际上背地里打蜀汉的主意多了,当年关羽北伐,就是东吴抢了蜀汉的荆州三郡,吴、蜀之间其实没有信任基础的,一旦战争开打,蜀军三面受敌,一面是专门出卖的盟友的东吴,还有一面就是汉中而来的水路,一旦水路被阻或者被截断,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而且连逃的地方都没有。

2、运输比不过曹魏

再说了,蜀汉攻打曹魏利用水路确实是方便了,包括运输兵员、物资和粮草都方便了,但蒋琬可曾想过,曹魏更方便啊,如果在东三郡交战,曹魏从宛城和襄阳无论运输物资还是派遣军队,都比蜀汉方便得多,水路运输再方便也比不上陆路运输快,而且在陆路运输不会受到影响,运输比不过曹魏,实力也不如曹魏,到头来还是失败。

蜀汉四相

3、战场不利

蜀军如果真是从汉中坐船而来,船走的慢,目标大,很容易被发现踪迹,一旦被发现踪迹,蜀军就很难打了,因为蜀军是从水上向陆地进攻,船走的慢,曹魏军队如果早在岸边建立阵地的话,蜀军是很难打赢登陆战的,因为一是无险可凭,曹魏从陆地攻打水中很容易,无论是步战还是骑兵,蜀军打山地战可以,打陆战估计要被魏军按着打;

二是蜀军如果没有登陆阵地,即使再庞大的船队也是无根之水,如果在汉水南岸建立阵地的话,那又是东吴的地盘。东吴会让蜀军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吗?如果真是这样,恐怕蒋琬和关羽死的是一样的。

费祎

4、汉中空虚

如果蒋琬真的指挥军队从汉中沿汉水东进的话,那么汉中肯定空虚,如果曹魏从关中进犯汉中,蜀军如何应对?那样船队一旦顺江东下,如果要调转船头回撤的话,速度至少要减慢一倍,如果汉中真有危险,蜀军很难及时撤回来,如果曹魏攻进了汉中,那么水上的蜀军就会被打得全军覆没,真是这样的话,蜀汉亡国都有可能。

综上所述,蒋琬从汉中沿汉水东进攻打曹魏东三郡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幸亏没有实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蒋琬军事能力有限,虽然他有一定的治国能力,但在军事方面,甚至不如费祎,更加不如姜维了。

蒋琬走水路东征魏兴,上庸和房陵的方案可行吗?

诸葛亮和姜维连年北伐,劳民伤财却收效甚微,不免让人开始质疑,他们的北伐策略是否合理。当初魏延就提出过反对意见,认为应该分兵两路,一路出兵祁山为正,一路暗渡子午谷为奇,奇正结合才是制胜之道。但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凶险,不予采纳。后来蒋琬也认为诸葛亮北伐秦川的策略有所不妥,便提出了东伐魏兴、上庸和房陵三郡的策略,结果由于朝中大臣的反对致使计划搁浅。之前已经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做过深入的探讨,本章将对蒋琬的“东伐战略”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其是否具有可行性。

东三郡的历史渊源

要想探讨蒋琬的“东伐战略”,首先就要弄清楚魏兴、上庸和房陵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状况。

魏兴(也叫西城,位于现今山西省安康市)、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房陵(今湖北房县)被蜀汉称之为东三郡,此地四面环山,处于秦岭、巴山、巫山和武当山之间,是个标准的四塞之地,但汉水贯穿其境内,与众河流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辐射,水运极为发达。东三郡西接汉中,东连荆襄,进退自如,在三国时期可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初刘表、曹操和刘备都曾参与过对东三郡的争夺战。东三郡本属汉中,刘表初入荆州时,听取蒯越的建议诱杀了房陵的宗贼首领,任命蒯祺为房陵太守,便把东三郡之一的房陵县改为郡,此后房陵郡便归荆州管辖。这个蒯祺就是荆州大族蒯良和蒯越的弟弟,也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姐夫,刘表让蒯祺接管房陵郡,可见它的战略地位绝不一般。赤壁之战后,曹操丢掉了荆州大部分城池,但是南阳郡和东三郡还在其手中,直到与刘备汉中大战后,曹操才失去了对东三郡的控制。刘备让宜都太守孟达从荆州攻打房陵,又令刘封从汉中顺流而下,拿下西城和上庸,自此东三郡又被刘备接管。此次战役中,孟达杀害了诸葛亮的姐夫房陵太守蒯祺,这也为后来孟达叛蜀降魏埋下隐患。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襄阳之战,其目的就是打通汉中、东三郡和南阳郡之间的通道。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提到的“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东三郡就是联系这两路北伐大军的纽带。可惜在即将大功告成之时,东吴偷袭了关羽的大后方荆州,结果功亏一篑。房陵的孟达和上庸的刘封在关羽战败时,并没有施以援手,孟达担心会被刘备治罪,再加上一直受到上庸刘封的欺凌,便率众投降了曹丕。曹丕派徐晃联合孟达袭击上庸的刘封,结果刘封败走,回到成都后被逼自尽,东三郡至此又落入到曹魏手中。曹丕称帝后,把东三郡合为新城郡,任孟达为新城太守。曹丕死后,孟达失去了靠山,诸葛亮想要策反孟达,就在孟达犹豫之际,被司马懿千里奔袭,一举歼灭。

公元230年,曹真率三路大军伐蜀,其中一路就是派司马懿由东三郡的上庸、魏兴沿沔水逆流而上进攻汉中,结果遇雨班师。

以上可以看出,东三郡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一直是各方势力角逐的战场。那我们的疑问也来了,这么重要的地方,为什么诸葛亮在数次北伐无果的情况下,也没考虑过东征这三郡呢?诸葛亮连策反孟达都能想到,怎么会想不到由汉中顺流而下进攻东三郡呢?姜维和费祎常年跟随诸葛亮外出打仗,不会不明白东三郡的重要性,为什么他们也要联合起来反对蒋琬的东征战略呢?

蒋琬顺利攻下东三郡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先看史料是如何记载的。

据《三国志蒋琬传》记载:

琬以为昔诸葛亮数闚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於是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等喻指。

这里说的很清楚,蒋琬之所以选择东征,就是由于北伐路途艰难,运粮不便。而由汉中沿沔水顺流东下,无论运粮还是运兵都非常便利。况且东三郡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占领了东三郡就能打通从汉中到南阳的通道,由此出兵可以直逼曹魏都城洛阳。这么看来蒋琬的东征战略似乎要优于诸葛亮的北伐战略。

陈寿在《三国志》里写明了朝中大臣反对的理由是“如不克捷,还路甚难”,确实逆水行舟不利于大军撤离,这个理由也算说得过去。在冷兵器时代,谁也不能保证每一场战争都能获胜,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畏惧不前,那还怎么打仗。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还路甚难”,而在“如不克捷”的概率有多大,如果胜率很大就应该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如果胜率较小就应该浅尝辄止,避免陷入险境。因此,我们就要弄清楚蒋琬攻打东三郡的胜率到底大不大。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要看双方实力的对比和战略战术上的优略。汉中作为北伐的前线,这里集结了蜀汉全国的精锐,而曹魏的主力都集中在关中、襄阳、合肥一带,东三郡地狭民寡,物资匮乏,不足以大量屯兵驻守。蜀汉连年北伐都是从秦川出兵,一直没有东征的计划,长期以来,东三郡的防守一直比较松懈。蒋琬顺流而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举全国之力攻下东三郡是易如反掌。所以,朝中大臣们提到的“如不克捷,还路甚难”这个理由就有些牵强。朝中大臣每天都在成都舞文弄墨,对前线战时知之甚少,又没有什么实战经验,他们给的建议并不是决定性的。关键是姜维和费祎也反对蒋琬的计划,他们两个人可是诸葛亮数次北伐的左膀右臂,对敌我双方的形势必然是了如指掌,难道他们也看不出来,蒋琬出兵东三郡的胜率很大吗?

没有支撑点的东三郡形同鸡肋

其实东征三郡的战略并不是蒋琬首先提出的,当初刘备让刘封从汉中沿沔水进攻魏兴和上庸来策应孟达,走的就是这条路线。既然刘备当初可以进攻东三郡,为什么蒋琬现在就不能呢?这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荆州。

东三郡是连接荆襄的纽带,既然是纽带就需要有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荆州和襄阳。刘表占领房陵郡的时候,荆州在自己手中。曹操占领东三郡的时候,襄阳在自己手中。刘备进攻东三郡的时候,关羽还没有丢荆州,攻打房陵的孟达也是从荆州出兵的。而此时襄阳和荆州都不在蜀汉手中,纵使蒋琬拿下东三郡,又如何北伐呢?如果由此进攻曹魏,孙权随时可以从荆州出兵断其后路,这时蜀汉大军将面临灭顶之灾,诸葛亮绝不会把自己的后勤补给路线,暴露在孙权的眼皮底下,当初东吴偷袭关羽的惨案可是历历在目啊!纽带虽然重要,但是失去了支撑点,也就失去了其战略价值。这就是诸葛亮宁可翻山越岭北伐,也不愿意顺流而下东征的原因。或许还会有人提出,蒋琬占领东三郡以后可以只防守,不北伐啊,多几个城池总没坏处吧!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对东三郡的地形不太了解。

东三郡四面环山,西高东低,上游由沔水连接汉中,地势险要,中下游水路纵横交错,水运非常发达,这就使得中下游一带不易防守,所以蜀汉的防御重点一直都在魏兴与汉中的上游一带。而且东三郡资源匮乏,并不能为蜀汉增加多少赋税。如果蒋琬拿下东三郡,将直接面对曹魏的反攻,留兵少了无法防守,留兵多了消耗不起。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北伐,防守吃力,资源匮乏的地方,蒋琬拿下他又有什么意义呢?东三郡的战略价值在于其与荆州和襄阳这两个支撑点,如果没有这两个支撑点,即使东三郡在手也是一个鸡肋。从地理位置和交通来往上来看,东三郡与荆襄一带联系更加紧密,大部分东三郡官员的根基都在荆襄一带,没有荆襄在手,如何守得住东三郡?刘备、诸葛亮、费祎和姜维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刘备和诸葛亮一直没有进攻东三郡的打算,这也是费祎和姜维拼命阻止蒋琬东征的原因。

蒋琬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治理国家方面并非军事方面

纵观蒋琬的一生,从来没有参与过大规模的战争,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是姜维和费祎一直跟随左右,而蒋琬却常年留守在成都,缺少带兵作战的经验,这一点类似于刘邦的萧何。当初司马懿平定辽东,曹睿病逝,刘禅命蒋琬屯兵汉中伺机伐魏,可蒋琬在汉中驻守了六年,连一场战争也没有发动过,这主要是由于其军事才能不济的原因。刘邦平定天下后,把不会打仗的萧何封为首功,诸葛亮临终前把蜀汉交给了没有带兵经验的蒋琬,由此可见,只有出类拔萃的“相才”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蒋琬走水路东征魏兴,上庸和房陵的方案可行吗?

在公元241年蒋琬认为当年丞相诸葛亮多次北伐,因道路艰难而不能成。不如顺汉水东下进攻东三郡。于是蒋琬开始打造战船,准备从汉水顺江而下,袭击魏兴、上庸等地。当时蒋琬已经准备好了,因为突然生病,所以暂时没有行。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

魏兴、上庸、房陵等,即魏国东三郡。原本是属于汉中郡,即西城、上庸、房陵、锡等县。在公元219年五月曹操从汉中退军,刘备占据了汉中西部。接着派刘封、孟打攻打汉中东部。因为曹操已经退军,所以很顺利就打下来了。公元220年孟达因跟刘封不和转投魏国。曹丕派徐晃等人接应,以致于汉中东部归属魏国。当时刘备也没有派军去抢回来。我认为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汉中东部并不是蜀地门户,第二就是蜀汉争夺汉中已经力竭。魏国后来在此成立三个郡,人口数倍于蜀汉所据汉中部分。

蒋琬水路东征的这个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首来说东征有两大利,一是运粮方便,二是运兵方便。蜀汉用船运粮至东三郡,水运无论速度还是效率都比陆运要好的多。士兵也能乘船直达前线,能很多程度减少陆地行军的劳累。正如刘备东征荆州,打了一年都没缺粮。而且蜀汉一旦拿下东三郡,完全可以跟东吴合力进攻襄樊。蜀汉水军能顺汉水直达襄樊,并用水军切断南北联系。当初关羽北伐襄樊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公元241年东吴四路军北方。全琮攻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诸葛瑾攻柤中。只知道朱然所部五万人,其余不详。

但是蜀汉群臣不赞同这个计划,认为如果打不下退军非常难。而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刘禅于是派费祎、姜维等人前去汉中阻止蒋琬。两年后蒋琬又提出蚕食魏国拿下凉州的计划。并把蜀汉大军驻于涪城,因为涪城水陆四通。蒋琬的计划是让姜维率军到凉州诱羌、胡,他亲率主力后镇。但没多久蒋琬病重,计划又停止了。

蒋琬走水路东征魏兴,上庸和房陵的方案可行吗?

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只要是提到北伐,世人都会想到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其实,除此二人之外,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也曾进行过北伐,即走水路东征魏兴,取路上庸和房陵北伐。

蒋琬走水路东征魏兴,取路上庸和房陵北伐的佳计划虽然夭折了,但在蜀汉内部却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姜维和凉州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

如此一来,蜀汉的战略布局发生了变化,已经向诸葛亮出兵陇右扩展防御圈的战略靠近,也正是这次战略布局地调整,才使蜀汉稳固了防御圈,有力地支持了姜维以攻为守的战略。

蒋琬其人

诸葛亮在临终前,对自己接班人的问题进行过精心地安排,次序是蒋琬、费祎、姜维。姜维虽然最受诸葛亮欣赏,也是最能够领会诸葛亮战略思想的人,可是毕竟在蜀汉政权中资历尚浅,如果对其进行直升飞机般地提拔,势必会引起蜀汉政权内部不服。因此,蒋琬就成为了第一人选。

蒋琬也是位奇人。他是零陵郡湘乡县人,是后世湘军统帅曾国藩的老乡,在跟随刘备进益州时曾经做过广都长(汉朝时满万户的县官称为县令,不满万户称为县长),也就是人口不满万户的小县官。不过,蒋琬也不知道是因为嫌弃官小或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不仅不理政务,而且在刘备突击检查的时候,竟然喝得大醉,惹得刘备大怒,要杀掉他,好在有诸葛亮求情才免于一死。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把蒋琬醉酒和庞统在耒阳不理政务的事迹都按在了庞统身上。

姜维的无奈

诸葛亮屡次北伐,蜀汉的政务和后勤补给都是由蒋琬、费祎等人负责,因此,蒋琬深知诸葛亮北伐不成功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进军道路艰险,粮运不济,以至于屡次功败垂成。因此,在接班之后,蒋琬决定要改变诸葛亮的进军路线。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给刘备策划的两条进军路线一是从荆州直取宛洛;二是出秦川,以做到东西呼应。可是,随着荆州陷落,《隆中对》中的策略已经实现不了。为了扩大蜀汉的防御区域和防御能力,诸葛亮才屡次北伐,其主要目标并不是关中平原和长安,而是陇右地区的武都和阴平二郡。该地毗邻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如果曹魏从此进军,就可以绕过汉中和剑阁这两座蜀汉北部防御的重镇,直取绵阳,进而威逼成都。所以,这二郡就成为了军事上的必争之地。从蜀汉灭亡的经过来分析,也正是邓艾利用此地防御力量的缺失,从阴平小路突破了蜀汉的防线,进而攻占绵阳,威逼成都的。

诸葛亮死后,能够正确理解并且执行诸葛亮战略思想的唯有姜维一人。可是,此时的姜维因为受到蜀汉内部的压制,手中执掌的军队不过万人,在与曹魏名将郭淮、孙礼等人争夺陇右地区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已经很难得了。可是,在蜀汉内部那些贪图安逸的大佬们眼中,姜维的北伐就是空耗国力,穷兵黩武。不仅如此,军中的老将们对姜维屡次出兵也颇有微词,认为姜维屡次出兵是不自量力之举,以蜀汉孱弱的国力与强大的曹魏争雄是不明智的,因此,在配合作战时也不是很积极,使得姜维屡次北伐无功而返。

蒋琬的策略

蒋琬认为,此时的蜀汉急需一场胜利来统一思想,振奋士气。因此,蒋琬决定要另辟蹊径,从汉水水路出兵攻占魏兴、上庸地区,然后再从陆路攻击洛阳,从而完成北伐大业。

在未失荆州之前,上庸地区对蜀汉来说而很重要。在进攻时,它可以作为一支偏师来支援从荆州出发的北伐大军,并可以保护其右翼的安全;在防御时,它可以随时侧击曹魏攻击荆州军队的右翼,并且可以保护临沮这个从陆路通往益州的交通要道。不过,上庸在曹魏眼中却并不那么重要,只不过是作为蜀汉和曹魏之间的战略防御缓冲区罢了。即使蜀汉从此处出兵,攻占了上庸地区,也只不过是蜀汉的防御半径扩大了而已,对曹魏没有太大的损失。

蒋琬的策略是利用汉水水运便利的条件,顺江而下,千里运兵,不损战力,待到从汉沔地区出兵攻占魏兴、上庸后,再北上攻取洛阳。

蒋琬策略的优劣点

此策一出,在蜀汉引起强烈地争议。诚然,利用汉水运兵确实可以节省进军的损耗,也可以在后勤补给方面极大减轻蜀汉的压力。可是,这些都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蜀汉的进兵必须要取得全胜,否则,一旦兵败,汉水进兵顺利的优势就要变成退兵的劣势了。从蜀汉和曹魏军力的对比来看,如果打山地战,蜀汉的优势是明显的。不过,占据上庸后,就要和曹魏进行平原地区的步骑会战,以蜀汉的实力未必是对手,如果战败,要退军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另外,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兵分两路,东西策应的战略无论是否实现,但毕竟是个高明的策略,而蒋琬的战略只能是孤军作战。姜维远在陇右,蒋琬出兵上庸,东西两线悬隔千里,根本起不到互相策应的作用,反而使本就不多的蜀汉军队分割使用,形成不了完整的战斗力。一旦战败,汉水进易退难,蜀军就要面临着灭顶之灾。如果这支军队损失严重,蜀汉就没有能力抵御曹魏的攻击,就会面临着灭亡的命运。

因此,蒋琬的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几乎满朝的反对,兼之蒋琬生病,这次战役还未开始就夭折了。不过,这次满朝参与的战略辩论却有了意外的收获,蜀汉在一定范围内达成了战略共识。据蒋琬事后向后主提供的工作汇报中,蒋琬提出:

其一、在日后对曹魏的战争中,应把凉州地区视为重点,把熟悉凉州情况的姜维任命为凉州刺史。

其二、姜维出征,如果战事旷日持久,自己就应该率领主力为后援,不使姜维孤军奋战。

其三、把自己的驻节之地设在涪城,这里水陆交通便利,无论哪里有变故,自己都可以率军赴援。

结论

蒋琬走水路东征魏兴,取路上庸和房陵北伐的佳计划虽然夭折了,但在蜀汉内部却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姜维和凉州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

如此一来,蜀汉的战略布局发生了变化,已经向诸葛亮出兵陇右扩展防御圈的战略靠近,也正是这次战略布局地调整,才使蜀汉稳固了防御圈,有力地支持了姜维以攻为守的战略。

蒋琬走水路东征魏兴,上庸和房陵的方案可行吗?

我来回答:

形式上

居高临下,顺流而进,又是击敌防御薄弱处,十拿九稳,可是这些地方较为偏僻,在战略上来说也不属于战略要地,得到这些地方又不能与蜀汉的版图连成一片,没有获得多大的战略价值及经济价值,反而还要派兵驻守,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

假如只是骚扰性进攻,占领抢夺后就走,一个对于曹魏方面实际没什么大的损失,另外一个损害了蜀汉的名声,以后伐中原就更难了。

另外,即使占领这些地区,这一带地形比较平稳,在曹魏强大骑兵的袭击下,蜀汉方面很难守住。多留兵就容易造成国内困顿,少了就容易被曹魏袭击,是两难的处境。

还有,这些地方靠近荆州,就算正常占领后,那下一步不是东出伐吴就是北伐,而上庸之地腹部空间较为狭小,不利于大集团兵力的展开,所以不适合作为北伐或者东出的行军基地,这里只能作为一个侧面威胁而已。

战略上

诸葛亮北伐的军事战略性肯定是正确的,那个年代的关中富饶且地势险固,如果占领关中后就可以对曹魏腹地有高屋建瓴之势,可惜在曹魏集团内部稳定,防守严密的情况下,从汉中向长安是相当难的,历史上没有几个人做到过。

蜀汉政权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能力还是综合国力方面,都相差甚远。

实际上

其实以当时的蜀汉形势,诸葛亮死后已无北伐胜利可能,东出伐吴胜算也渺茫,在战略上应该采取守势为主,然后派偏将带兵对曹魏边界进行骚扰战争为主。蒋琬、费祎基本都是这个策略。后来这两个人死后,姜维开始掌握军事大权,他没有看到国力上与曹魏的巨大差距,开始强行北伐,结果战果不多而搞得国内疲乏,又私自篡改汉中的防御部署,导致汉中被曹魏占领,不久蜀汉也灭亡了。

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勇哉,义哉,愚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