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真的是因为他无能吗?
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刘备遭受了惨败。由于他在这场战役中连营七百里,被吴将陆逊以火攻击败,让大家对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有了疑问。连曹丕都讥笑他不知兵。那么,夷陵之战的失败真的是因为刘备的无能造成的吗?
一、刘备选择伐吴的原因。后人在评价夷陵之战的时候,一般对刘备伐吴的决策持批评态度。因为当时曹魏最强,蜀汉和东吴联合抗曹才是正确的战略。刘备对东吴发动进攻,双方打得两败俱伤,只能让一旁的曹魏坐收渔人之利。
当时赵云向刘备进谏,阐述的就是这种观点。而且无论蜀汉和东吴哪方获胜,他们的实力都会遭受巨大损失。这样他们与曹魏的实力差距会越拉越大,从长远来看对双方都是不利的。战役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战后曹魏一家独大,统一蜀汉和东吴只是时间问题了。
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选择错误的战略,发起夷陵之战呢?这是因为在很多时候,人的理智是难以战胜情绪的。刘备面临曹魏和东吴两个敌人的时候,对东吴的仇恨要远远超过了曹魏。曹魏虽然篡夺了汉室江山,但是也给刘备自立的机会。原本刘备就是以匡扶汉室作为自己的政治口号,对汉室朝廷并没有那么深的感情。
而面对东吴则完全不同了。东吴和蜀汉原本是盟友,双方一起对抗曹魏。在赤壁之战后,双方对占领的荆州进行分配时,东吴要比较吃亏。刘备占有了六个郡中的五个,东吴只占有一个。不过经过湘水之争,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各自占有三个郡,比较公平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孙权对此并不满足,他要的是占有全部荆州。于是他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对荆州进行了奇袭。在占领荆州后,孙权对已经大军离散,被迫逃走的关羽也不放过。他在擒拿关羽后,立刻就地斩杀了关羽,并且把首级送给了曹操。
孙权夺走荆州,让刘备的《隆中对》战略毁之一旦,他还用斩杀关羽的行为,彻底与刘备撕破面皮,使双方没有了转圜的余地。刘晔评价孙权的这个行为时说,关羽和刘备情谊深厚,刘备必然要为关羽报仇,否则他无法向世人和手下交代。
孙权为了防备刘备的报复,在联魏抗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对曹魏称臣,对曹操、曹丕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对于蜀汉政权,孙权根本没有表达任何和解的意思。直到刘备出兵东吴的时候,他也没有任何与刘备的接触。只是他的手下诸葛瑾向刘备写信劝阻,还是空讲一番大道理,没有一点实质性的东西。
这一切都让刘备的仇恨无法压制下来,在情绪战胜理智的情况下,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不过,从刘备的立场出发,选择伐吴也有他的道理。为关羽报仇,稳定部下情绪是一个原因,而在曹魏和东吴的选择上,选择较弱的东吴比较容易取胜也是一个原因。
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孙权积极向曹魏靠拢。如果刘备北出秦川,孙权很可能会趁机进攻峡口,图谋益州。这让刘备不但要进行北伐,还要留下重兵防备东吴。这就使得刘备原本单薄的兵力还要分散使用,同时面对两个敌人,很难在北伐战场取得战果。
如果选择伐吴,那么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在蜀汉的北方,曹魏不可能突破魏延防守的秦岭天险。在荆州方向上,曹魏被东吴阻隔在背后,不能直接参战。这样刘备只需要集中兵力对付东吴就可以了。从这个方面来看,刘备选择伐吴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二、刘备在战役中的指挥。既然说刘备选择攻打东吴有着一定的道理,那么他在战场指挥上是否有失误呢?其实在这场战役中,蜀汉君臣还是比较乐观的,反倒是东吴君臣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因为东吴的胜利实在有几分运气,得来有很大的侥幸。
首先是在刘备出兵之前,他手下最得力的武将张飞、谋士法正都相继离世。这如同斩断了刘备的左膀右臂,让他的这场战役蒙上了一层阴影。张飞、法正的死对夷陵之战的影响,历史上早有定论。诸葛亮评论法正时说,如果法正还活着,就可以制止刘备伐吴,即便是伐吴,也不会让刘备遭此惨败。而对于张飞的死,后人评价说,张飞一死,蜀军可以不出征了。
正是因为张飞的死,使得刘备伐吴的军中没有了能征惯战的大将。为此,刘备被迫亲自出马,率领蜀军出战。这使得蜀军有了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为了刘备的人身安全,不能采取过于冒险的军事行动。而且作为一国之君,刘备也不能身先士卒,去向敌人冲锋陷阵。
在刘备和陆逊陷入相持阶段的时候,没有法正为他出谋划策,使得他的处境更为困难。在汉中之战时,刘备面对夏侯渊的坚守无懈可击。于是在法正的谋划下,刘备采取迂回穿插战术,直取定军山。夏侯渊被刘备的行动所牵制,来和刘备争夺定军山,被以逸待劳的刘备军击败,夏侯渊也被黄忠斩杀。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完全也可以采取定军山之战的策略,从武陵山区出击荆州南部。这样,陆逊所部吴军将遭到刘备军队的前后夹击。他如果不迅速撤退,就只能和刘备进行决战。这样,刘备就可以在野战中打败陆逊,夺取夷陵之战的胜利。
但是由于张飞、法正的去世,使得刘备无法施展出击武陵的方案。如果他率领主力出击武陵,留下的牵制陆逊的军队很可能会被陆逊消灭。最终,刘备在多次引诱陆逊出击不成后,只得和陆逊进入对峙状态,给陆逊以可乘之机。
其次是曹操已死,继位的曹丕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其实,刘备采取和陆逊对峙的方针,对东吴并不是有利的。这是因为刘备位于长江上游,后勤补给要比吴军方便。而且在刘备和陆逊的对峙背后,暗藏着杀机。
这是因为在东吴的侧后,还有曹丕准备南征的三路大军,随时准备投入战场。如果当时曹魏出兵伐吴,东吴在曹魏和蜀汉的夹击下必然灭亡。东吴君臣正是看到这一点,才会度日如年,极力讨好曹丕。曹丕被孙权的阿谀奉承所迷惑,拒绝了手下伐吴的建议,给了东吴取得夷陵之战胜利的时间。
第三,刘备连营七百里并不是分散兵力。刘备当时的兵力只有四万多人,这些人如果连营七百里,那将会是怎么一番景象。其实,当时刘备占有了战场主动权,在长期的对峙中,刘备修筑了一系列的营寨,形成了一个完善的防御体系。
这个体系是十分完善的,那些营寨都建造在要点上,掩护着刘备的深远后方。对这个防御体系,东吴的将领也是心有余悸。在陆逊决定反攻的时候,这些吴军将领都有畏难情绪。他们对陆逊说,“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而且在陆逊试探刘备营垒虚实的时候,攻打刘备的一个营垒却打了个败仗。
可以想见,如果不是陆逊选择火攻,按照平常的作战方式,东吴是无法攻破蜀军的营垒的,更不要说是歼灭蜀军了。因此,刘备的所谓连营七百里,只是后人对他的防御体系夸张的描绘罢了。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刘备的战场指挥还是可圈可点的。只是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千古名将陆逊。在刘备实施诱敌之计的时候,东吴所有将领都要攻击,只是陆逊制止了他们。刘备的伏兵撤出后,陆逊坦言自己也没有识破刘备的伏兵,只是认为刘备肯定会有巧计。如果没有陆逊的阻拦,东吴就可能在这一仗中被打垮。
正是刘备的巧妙指挥,才让陆逊不得不认真对待。他对部下评价刘备时说,刘备是天下知名的人,被曹操所忌惮。并且说刘备是一个狡猾的敌人,而且经历的事件很多,在他军队刚刚召集出战的时候,考虑作战十分仔细周到,是不能与他交锋的。因此陆逊才采取了对峙的战术,将刘备的锐气磨掉,在刘备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的时候才出击打败了他。
因此,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的无能,而是他遇到了比自己强的对手。如果不是遇到了陆逊,而是面对其他的吴军将领,刘备早就把他们打败,夺取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了。
结语: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失败,让他遭到了曹丕的嘲笑,还被曹丕说成不知兵的代表。可是刘备选择攻吴是出于严谨的考虑的。为了替关羽报仇,消除部下的不满情绪,同时教训破坏盟约,背信弃义的孙权,再加上选择目标的利弊考量,刘备才决定伐吴。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的战场指挥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战役初期,他将吴军一举击退数百里,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可是当他面对陆逊的时候,就感到力不从心了。由于张飞和法正的去世,使得刘备只得亲自上阵指挥作战,不能采取冒险的军事行动。最终双方转入对峙,被陆逊抓住了战机一举击败。如果不是遇到陆逊,刘备还是可能夺取夷陵之战的胜利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真的是因为他无能吗?
不是因为刘备无能,反而是因为刘备“太能干”了,他作为一个皇帝,却亲自出征东吴,因此惨败。曹操在听闻夏侯渊阵亡后,曾说过一句话,无意中道破刘备夷陵之战惨败的根本原因。
定军山之战
刘备进攻汉中,看起来声势浩大,大家也总以为刘备是势如破竹,一举将曹军击溃,实际上情况根本不是这样的!在战役的前期,刘备曾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夏侯渊驻守的阳平关地势险要,非常难打。而刘备这边久攻不下,催促诸葛亮发兵,诸葛亮竟然也开始怀疑了,这样打下去,会是个什么结局。可见当时的刘备,其实情况并不乐观,若他不改变战略,继续强攻阳平关,最终很可能败北,止步于此!
说到这里,就得说到刘备这人了,虽然刘备有数十年的作战经验,算是个老兵了,但刘备前期指挥的军队,都是比较少的,这就意味着刘备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其实都是小规模战斗经验,他并不具备指挥大军团作战的经验,汉中之战他止步于阳平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好在刘备旁边还有个法正,他劝告刘备既然打不下阳平关,那就换个地方打,最终兵出定军山,把坚守不出的夏侯渊给调动了出来,战场形势发生了转变。而后,法正又建议刘备集中兵力进攻张郃,逼迫夏侯渊分兵相救,待夏侯渊分兵后,又派人去烧毁夏侯渊的鹿角,等到夏侯渊修补鹿角时又派黄忠突袭,最终成功的击杀了夏侯渊,创造了三国经典的斩首行动!夏侯渊乃是汉中曹军主帅,他的死给汉中曹军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几近崩溃,再也没有进攻刘备的能力了,只能等曹操前来援助。
《三国志》: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听闻夏侯渊战死,曹操悲痛欲绝,冷静下来后,曹操说了这么一句话。
原文: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曹操这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作为主帅,不应该去一线战场死战,而应该是在后方运筹帷幄!一军之帅,重要的并不是多么的勇武,而是多么的有谋略,多么的善于指挥众人干活,但是夏侯渊却亲自上到一线战场补鹿角,最终被袭击身死,这并非统帅所为!
事实上,曹操说的这番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这才是真实战场所需要的!像演义中那种双方主将单挑的情况,在真实战场很少发生。大多数情况下,主帅都是居中指挥,运筹帷幄,主帅更看重的其实是谋略!而这,其实正是刘备所缺少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到大败!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的前期,刘备的军队势如破竹,战斗力非常强悍。然而当陆逊统帅吴军后,选择了坚守不出,刘备顿时就没了办法。当年在汉中,刘备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最终是法正出谋划策,将夏侯渊给调动了出来。但是这一次,刘备自己做主帅,做谋士,他没有了法正当年的谋略,没能想办法调动出陆逊,反而是和陆逊在那里对耗,最终锐气尽失,军心动荡,被陆逊一战击败,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希望。
从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表现来看,他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缺少谋略!虽然他没像夏侯渊那样亲自深入一线战场,但是他和夏侯渊一样没能用出好的谋略,而这正是一个统帅的精髓所在!曹操当年说夏侯渊缺乏谋略,导致定军山大败。夷陵之战刘备缺乏谋略,也是大败,这岂不就是印证了曹操的那句大实话吗?刘备不顾诸葛亮反对,御驾亲征东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结语
黄忠斩杀夏侯渊后,曹操说了句大实话,却一语道破刘备夷陵惨败的根本原因!这句话便是“为督帅尚不能亲战,况补鹿角乎”?在曹操看来,作为一个统帅,不需要亲自上一线作战,而是需要居中谋划,指挥作战,统帅最需要的是方略,是智谋,而并非个人武力!很明显,在这一点上,刘备并不合格。夷陵之战,面对坚守不出的陆逊,他并没能想方设法调动陆逊,反而是和陆逊硬耗,殊不知蜀军远道而来,根本耗不过吴军,最终被打得大败,令人遗憾!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真的是因为他无能吗?
无能有点,但不全是。
从谋略和用兵上来讲,刘备远万及曹操,这一点,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
刘备有大志,扶汉室,成帝业是他的目标,但才疏学浅,打仗不是强项。
这是第一。
第二,骄兵必败。刘备自兴兵报仇以来,一路杀奔东吴,接连杀了好几个东吴大将,东吴朝野震动,孙权连连要求送还关羽首级和降将,表达求和之意。此时,刘备已经被胜仗冲昏了头脑,觉得自已有本事,觉得这次能打败东吴,所以警惕性全无。连天气炎热,草木干枯,遇火即燃的常识都不懂,把兵移至山林去图凉快,没想到被陆逊一把火烧得遍地尸首。
第三,身边没有高人,诸葛亮不在,也应有类似庞统这样的军师,否则,决不出现火烧连营的惨败。
第四,没有战略计划,只知进兵,没有防备,对陆逊的了解也象关羽一样,认为是乳臭未干的书生,不足为齿,结果吃亏上了大当。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真的是因为他无能吗?
夷陵之战惨败,与其说刘备无能,不如说是无奈!
四川盆地这个地方群山环绕,易守难攻,但同样,想要从四川盆地打出去亦艰难无比。历史上从四川盆地打出去的只有刘邦一人,而且是仗着兵多将广,又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奇谋,加之天下本就不归心,项羽没有真正完成一统,张良又使坏误导项羽,这才给了刘邦出川的机会。
而刘备显然没有这么好的命,我们来分析下刘备的实际困难。
蜀汉要想出川,往北要走汉中,往东要走荆州的南郡。刘备失去荆州后,西蜀失去了出川的两大门户之一,东吴只要扼守夷陵防线,西蜀想要东进基本没机会了。所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想抢回荆州南郡本身就是必败的局。
东吴兵多将广上下同心,粮草充裕,又有荆、扬、交三州之地,200多万人口,且占据夷陵天险,刘备要进攻荆州根本打不起消耗战,毕竟他只有益州一地,不足90万人口。当刘备决定发动夷陵之战时,就注定了他必须速战速决,如果不能短时间内拿下荆州南郡,战争陷入持久战,西蜀必败。
这个道理对于三分天下的刘备来说,又哪会不明白?所以他迫切的想和东吴决战。可是这个道理东吴的陆逊也同样明白,所以他一直拖着坚守不出,就跟你刘备耗。
先看一下双方兵力部署:
刘备出兵四万,外加马良在武陵忽悠来的五溪部沙摩柯的一万,共五万兵马。三国演义里号称75万大军那都是瞎吹的,西蜀拢共才才90万人口,哪来的75万大军。
孙权由陆逊领兵五万,囤兵夷陵、夷道、枝江、当阳。双方兵力基本差不多。
刘备采用水陆并进,沿长江一路拿下巫山、巴山、兴山、秭归,再派水军拿下夷陵城。
而此时东吴主力在陆逊带领下从夷陵退出,退守于夷陵与猇亭之间的虎牙山一带,为什么守在这里呢?因为这一带长江走势很特殊,长江三峡一段都是坡度较大、从高往低的走势,西蜀的水军占据了地利,东吴不好防守。但长江到虎牙山一带水势开始变得平缓,东吴水军只要扼守这一处江面,可以完全阻断西蜀水军前进步伐,毕竟西蜀在丢了荆州后水军就大不如前,已经无法和东吴水军抗衡,失去了地利就更加不济。
此时刘备占据夷陵,他有三条路可以进军江陵,也就是荆州南郡的首府。
其一是从夷陵北上穿过夷山进入当阳,再沿沮水南下进攻江陵。这条路上有东吴的徐盛把守当阳,但刘备更担心的是如果西蜀主力走这条路进攻,万一曹魏从北方南下,抄了夷陵的后路,则西蜀主力将会孤立无援,全军覆没在当阳一带。
其二是走水路沿长江而下,水路其实不是西蜀的主力,只能起到辅助支援作用,但东吴守住虎牙山一带,导致西蜀水军再也无法前进半分。而西蜀陆军在猇亭、夷道一带将失去水军的支援以及来自水上的后勤补给线。
其三是从秭归夷陵一带出兵南下,穿过山区进入猇亭地区,进攻夷道,只要拿下夷道,就可以打通武陵郡,就算拿不下夷道,也会吸引虎牙山一带陆逊的主力来支援,刘备可以围点打援,顺便让水军突破封锁南下。
所以,刘备此时为了保险起见,派黄权率一万兵力北上,进入当阳一带,用于防御曹魏南下,以及牵制当阳的徐盛。西蜀水军继续坚守夷陵。主力南下进入猇亭,强攻夷道。
而为了防止曹魏偷袭,断了蜀军水路补给,刘备不得不在巫山、秭归、夷陵、猇亭一条线上建立多个据点,以保障一条陆上的补给线,这就是七百里连营的由来,但这七百里连营并非主力,只占了不到两成的兵力,西蜀的主力基本都屯兵在猇亭与夷陵一带。
三国演义里刘备把主力分散成七百里连营是非常没道理的,刘备没傻到那地步,从巫山一路扎营到猇亭,总共就3万兵马,分散到七百里山路上,还剩下几个人来强攻夷道?很显然三国演义里的七百里连营是不对的。
从刘备整个军力部署来看,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可见刘备并不是不知兵,更不是无能,实在是无奈,只能这样部署。
完成了兵力部署的刘备,希望速战速决,所以开始强攻夷道,但夷道守将孙桓虽然年仅24岁,但骁勇善战深得军士拥戴,上下同心,硬是守住了夷道城,陆逊也没派一兵一卒来支援,这就让刘备很尴尬了,真的是进退两难。
战争一直拖了六七个月,到盛夏时,西蜀军的士气已经低落到谷底了。夷陵的水军在船上待了大半年也受不了了,放松了警惕,弃船登岸驻扎。
陆逊见机开始反攻,是夜燃起大火,火借南风迅速的点燃了猇亭到夷陵一带的西蜀军营寨,整个西蜀军乱成了一锅粥,夷道的孙桓和东吴的水军趁势北上,和陆逊一起三路齐齐杀出,西蜀军哪还有斗志,一路仓皇北逃,向着白帝城撤退,幸得及时赶来的赵云救援,刘备才得以逃出生天,但西蜀的4万兵马就死的死降的降了。而东吴也恐大军深入被曹魏趁机断了后路渔翁得利,谨慎的陆逊选择了主动撤兵。
西蜀派往北边当阳一带的黄权一万多人于是成了孤军,连撤退都没了机会,又齿于向东吴投降,只得在黄权的率领下降了曹魏。
整个夷陵之战,不论是三路并进,还是七百里连营,又或是主攻夷道城,刘备都没做错,但蜀地就是这么易守难攻,进去难,出来也难,刘备也是无奈啊。
其实刘备压根就不应该发动对东吴的战争,失去了荆州,西蜀东进的路基本就没了,最好的做法是坐山观虎斗,趁曹魏和东吴全面开战时,北出汉中进入关中平原,占据凉州、雍州,再谋中原。
当然曹魏也不是傻子,关中一带必将是重兵防守,西蜀北进关中平原的路也并不轻松。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真的是因为他无能吗?
如果刘备有才干,就突显不出诸葛亮的智慧。夷陵之战只所以失败,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参与其中。
如果刘备具有“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智慧,早就统一全中国了。那有曹操和孙权的地位可言。
刘备连自己的老婆都怕,这种胆量本身就是无能的表现。一个即怕曹操又怕孙权的人,本身就是信心不足!没有战胜敌人的法宝。因此必败无疑。
说白了,刘备就是一个附庸,成就不了大事。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真的是因为他无能吗?
公元219年,孙权派遣吕蒙袭取荆州,并擒杀关羽,使得蜀吴本就微妙的关系一下子结了仇。到了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挥兵攻打江东的孙权,气势强劲。因为蜀军是顺江而下,再加上气势十足,使得孙权犯怵。
在最初时,听闻刘备要攻打江东,孙权紧急派遣诸葛瑾前去求和,但被刘备拒绝了。无奈之下,孙权一方面投靠曹魏,一方面拜陆逊为都督,率军前去迎敌。蜀吴两军对峙了七八个月后,陆逊抓住战机,在夷陵一带击败刘备大军。
而夷陵之战的惨败,使得蜀汉的实力急剧下降,由盛转衰,而在大战中损失的人才,也造成了蜀汉后期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而且,曹丕还直言刘备不晓兵事,就连陆逊也直说刘备败多胜少,不足为虑。
那么,刘备真的像曹丕和陆逊口中的那般无能,不晓军事?
其实,刘备的军事才能一直不是很突出的。在早期的时候,刘备在徐州就曾多次被吕布所败,后来又被曹操所败,一直是败多胜少,无怪乎陆逊会说不足为虑。但是,若真要说刘备不晓兵事,那也不太准确。
在汉中之战时,刘备率军和夏侯渊争夺汉中,于定军山一带,刘备率军趁夜火烧鹿角,逼得夏侯渊分兵。最后,当夏侯渊中计后,被黄忠所杀。而通过这一战,也足以看出刘备是一个晓兵用兵之人。
只不过,刘备这一点军事谋略和曹操,以及陆逊这般大才相比,显得有点低而已。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一点也不占据优势。
刘备所占据的益州,位于长江中上游,其顺江而下来攻打东吴的话,一定程度上也是占据了优势的。而且,因为地势险峻,居高守险,再加上水陆并进,士卒锐气正盛,在这一点上,刘备的蜀军一度是占据优势的。
可是,陆逊也知道这一情况,所以他为了取长补短,一直不愿意和刘备决战,采取步步为营,以及骄兵之计,暂避蜀军锋芒,伺机而动。因为巫地以下的沿江战略要地,都在襄樊之战中全部失守。
而面对着陆逊避而不战,层层防御的情况,刘备要想在伐吴一事上取得战果,就必须步步深入。更为关键的是,沿江的战略要地,以及附近的郡县都在江东的手中,而刘备再深入的情况下,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地方。
所以,刘备也只能沿江布兵,连营向前,否则就有可能遭到吴军的偷袭。而当蜀军深入吴境二三百里之后,刘备前期所占据的优势便不存在了。
天时,当时正值六月,天气炎热干燥,蜀军将士都不胜其苦。而陆逊一直避而不战,刘备多次设伏和设计都无果后,只能将水军舍舟移到陆地上,军营设在深山密林,依傍溪涧之中。
地利,从巫地深入吴境后,刘备的蜀军被卡在了夷陵。而在这深山密林中,刘备的骑兵就失去了优势;至于蜀汉的水军,其最精锐的水军已经在襄樊之战中损失惨重,吴班和陈式所带的水军,只不过是为了伐吴而从步兵中调遣出去,从而加练形成一军的,其水站能力和吴军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人和,从正月到六月,蜀军的斗志涣散松懈,已经不复前期那般气势逼人了。而对于伐吴一事,蜀汉的赵云,秦宓等人都反对。可是,刘备一方面为了给关羽报仇,一方面孤注一掷,想要重新夺回荆州,打开逐鹿中原,进退有据的局面,坚决伐吴。
所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刘备这一边。而且,经过赤壁之战,入川抢夺益州,以及汉中之战的胜利,刘备一时间也如官渡之战后的曹操一样,开始变得浮躁,自矜起来了。特别是在大敌曹操病逝之后,刘备心中那种“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心态愈加的爆棚。
而对于东吴的孙权,刘备一直不是很重视,而且看到孙权向自己求和的情况,刘备更是看不起孙权。也因此,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对东吴的孙权和陆逊,也是有一定程度的轻视的。
所以说,不是刘备不晓兵事,而是他恃强冒进,又不能随时据地势而布防,就如赤壁之战的曹操一样,骄兵必败。而在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也清醒过来了,带兵据守白帝城,及时扼制了东吴的进攻步伐,开始天子守国门,试图挽回劣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