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封孟达全力援助关羽,关羽能逃掉吗?
在荆州之战中,关羽被东吴擒杀是蜀汉的重大损失。关羽是蜀汉军事能力最强的武将,甚至有人评价说“蜀小国,名将唯羽”。在关羽遇难的过程中,距离他最近的蜀汉力量就是刘封、孟达守卫的上庸。让人惋惜的是,他们对关羽的遭遇无动于衷,袖手旁观。那么,如果他们全力去救援关羽,关羽会脱险吗?
一、刘封、孟达与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在关羽失利退守麦城的时候,曾经派廖化去上庸求援。但是刘封、孟达却拒绝了廖化的请求。廖化只得去蜀中求援,耽搁了时间。最终关羽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在突围途中被东吴伏兵擒杀。但是,这只不过是作者的艺术加工,在现实中并不是这样的。
实际上,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关羽向上庸求救的记载。不过,在记载中倒是有关羽向上庸求援的记录。当时是关羽包围襄樊的时候,派人多次向刘封、孟达下达命令,让他们发兵来帮助自己。但是刘封、孟达却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理由,不接受关羽的命令。在关羽作战顺利的时候,刘封、孟达尚不听从关羽的命令发兵帮助关羽,在关羽失败的时候,他们自然更是袖手旁观了。
那么,刘封、孟达为何不发兵救援关羽呢?刘封、孟达的理由当然是一种推辞。孟达攻打上庸的时候手下有四千子弟兵,而刘封的手下也不会少于此数。再加上上庸的投降的兵力,刘封手中应该有上万的兵力。而关羽在襄樊前线的兵力也不过才三万多人。
而且当时上庸投降的土著申耽已经将家属送到成都做了人质。再加上曹魏在襄樊前线吃紧,根本没有兵力对上庸发动攻势。这样,上庸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动摇的可能。刘封、孟达有这样的兵力,也没有后顾之忧,却连一支军队都派不出来,实在是说不过去。
那么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三国演义》中,说是孟达挑拨刘封与关羽的关系,说关羽对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有意见,让刘封对关羽心怀怨恨。如果结合关羽的性格来看,这一点应该是有可能的。其实关羽的自傲性格,让他得罪了大部分的同僚。刘封、孟达都在关羽身边工作过,对关羽的性格十分了解,根本不想在关羽手下共事。
再加上刘封、孟达两人不和,使得上庸也无法派出兵来。当时孟达夺取房陵后进取上庸,刘备却派了刘封从汉中来统帅孟达部,一起攻打上庸。从这个举动,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孟达的不信任,也看出刘备把刘封放在上庸,有防止他威胁刘禅地位的意味。
这使得刘封和孟达产生了隔阂。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发展到刘封夺取孟达鼓吹的地步。在这种将帅不和的情况下,上庸怎么可能派出兵来救助关羽呢?因此,当关羽的命令到来的时候,刘封和孟达就找了一个站不住脚的理由推辞了,坐视关羽的败亡。这件事让刘备得知后十分愤恨,直接导致了孟达的叛逃和刘封的死亡。
二、刘封孟达是否能够救出关羽。那么,如果刘封和孟达能够相处和睦,两人不计前嫌去救援关羽的话,能否救出关羽呢?答案是肯定的,是能够救出关羽的。在刘封丢失上庸逃回成都的时候,刘备赐死他的罪名就是欺凌孟达和不救关羽。欺凌孟达是造成孟达叛逃,丢失上庸的主要原因。而不救关羽,又是造成关羽死亡的重要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刘封出兵去救关羽,关羽还是有生还的可能的。
我们看关羽的逃亡路线,就会发现他从麦城出走后,并不是径直向西冲往三峡,直接入川。关羽的方向是向西北方向,企图通过山路,经上庸入川。这是因为在荆州之战中,吕蒙率领吴军夺取了公安、江陵,使得关羽失去了坚固的后方。而陆逊则直插蜀汉纵深,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控制了宜都、夷陵,封堵了三峡的出口。这使得关羽想要逃脱,只能通过上庸。
在当时,上庸位于魏蜀吴的交界,形势比较复杂。曹魏对于关羽有意放过一马,并没有派兵追击关羽,想要看关羽与东吴火拼。这使得上庸地区的主要敌对势力就是蜀吴两国。而东吴为了防止关羽突围,就不得不拉起一道封锁线。这道封锁线既要阻止关羽突围,还要防备上庸的救援。这使得吴军的封锁兵力其实处于关羽和上庸的夹击之下,这使得东吴堵截关羽的难度增大很多。
而东吴的兵力是有限的。吕蒙、陆逊率领的兵力也不过三五万人,这些兵力还要夺取驻守荆州各地,建立阻击蜀汉的防线。真正能够派出堵截关羽突围的兵力是不多的。我们可以想见,如果刘封、孟达及时派出兵力,和关羽里应外合,是完全有可能救出关羽的。
这一点也正是孙权所害怕的。他因为关羽的存亡而忐忑不安,专门让手下为此进行占卜。直到关羽父子在临沮被俘,这才松了一口气。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刘封、孟达的消极态度,给关羽之死带来的深重的影响。
结语:关羽在荆州之战中被东吴擒杀,最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了孟达的逃亡,刘封的被杀。这是因为在关羽失败的整个过程中,近在咫尺的上庸拥有雄厚的兵力却袖手旁观。在关羽败亡后,老奸巨猾的孟达立刻决定了叛逃,而心怀一丝幻想的刘封在回到成都后,被刘备追究不救关羽的责任而被杀。
这是因为如果刘封和孟达出动上庸的兵力,全力救援关羽的话,关羽还是能够有脱险的可能的。在关羽逃亡的方向选择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他是向西北的上庸行动的。在这个地区,曹魏并不涉足,东吴的兵力有限,又处在上庸和关羽的中间。
如果上庸的兵力和关羽里应外合,会很轻易地打破封锁线,为关羽脱险打开通道的。可惜关羽的自傲性格得罪了同僚,刘封孟达又不能以大局为重,不计前嫌的救援关羽。这使得关羽最终未能逃脱东吴的包围网,被东吴擒杀,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刘封孟达全力援助关羽,关羽能逃掉吗?
大概率逃不掉。
不仅关羽逃不掉,刘封和孟达多半也得跟着关羽一起搭进去。
先看一下当时的背景。
公元219年八月,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后又斩庞德,威震华夏。
关羽因为兵力不足,征召刘封、孟达派兵增援樊城,但被刘封扯理由拒绝了。
九月,曹操派人通使孙权,要求东吴攻打关羽后方。孙权派人回信,表示愿意配合。
十月,吕蒙趁关羽在樊城与曹仁、徐晃对阵之际,偷袭荆州,攻占关羽的大本营江陵。
十一月,陆逊从江陵西进,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其它据点的长吏和蛮夷酋长也都是望风而降。随后不久,陆逊派人将房陵、南乡、秭归等地拿下。占领三峡口,堵住了关羽走长江退回益州的水路。
(陆)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是岁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三国志·陆逊传》(陆)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三国志·陆逊传》就在陆逊攻打房陵、南乡等地的同时,关羽听说荆州已失,立即回撤,准备夺回荆州。
但不想大军还在半路上,军心便已涣散,将士四散逃亡。关羽无奈之下只得退守麦城。
十二月(公历的220年1月),关羽率十余骑兵从麦城突围,但被吴将马忠擒获。
几天后,关羽被斩首。
将关羽兵败的过程捋一遍,答案一目了然。
在这整个环节中,关羽有机会安全撤出吗?
显然是肯定的。
如果关羽没有南下,试图夺回荆州。而是直接从樊城撤到上庸。谁也拦不住他。
樊城距离上庸城(今房县西)只有两百公里左右。两地有水路相连。并且,关羽的水军当时还控制着樊城外的水域,他有制水权。
不夸张的讲,如果关羽当时不管荆州了,而是直接逆水西上,撤到上庸。不敢说他百分之百能安全“上岸”。但起码99.99%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然而很可惜。关羽没有往上庸方向撤。他选择了南下,回去夺江陵。
这一选择的结果,必然就是虎入陷阱,被早有准备的吴军团团包围。
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关羽传》当关羽走远后,刘封、孟达再派人翻越大巴山脉去接应关羽,早已失去可行性。
他们两人兵力合计也就几千人,哪里是早有准备的吴军的对手?
那么,关羽当时为什么没有西撤上庸,而是向南返回江陵呢?
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当年信息沟通不发达,关羽知道江陵已失,但他不知道连宜都、夷陵、秭归也被吴军攻陷了。按照他的设想,即便夺不回江陵,保住夷陵、秭归也是好的。只要三峡出入口还握在自己手里,后面再兴兵报复,也会相对容易很多。
第二,关羽一向自负,打心眼里瞧不起东吴诸将。他觉得只要自己回去,必然能打跑吕蒙之流。只不过他没想到,自己的一世英名竟然会终结在几个“鼠辈”的手里。
先是,(孙)权遣使为子索羽女,(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三国志·关羽传》结合史料记载来看。
如果关二爷愿意认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径直撤往上庸,刘封再派兵接应。他不仅可以安全撤离,而且还可以保住未来复仇东吴的资本。(三万精兵)
然而,关二爷是个傲气的性格,他是绝不可能认输的。
他往南面走,丧失了先机,这才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这个时候,刘封、孟达不增援还罢。一旦他们增援了,怕是关羽的心气会更自负,铁了心的要到江陵找东吴算账。
而之后,北面的魏兵向南压过来,南北的吴军向北压上去。关羽、刘封、孟达被两股势力夹在中间,且缺乏后勤保证。只怕他们会死的更惨。
当然,如果刘封、孟达能在关羽撤退的路上把他截住,劝之,且关羽也听得进意见。此时他安全撤军到上庸,也还有可能性。
但问题是,刘封、孟达算老几?关羽能听进他们的建议?可能除了刘备,此时此刻,没人能劝服关羽了。
所以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即便刘封、孟达增援,关羽也不可能逃脱。
最后提一点。后来刘备杀刘封,并不是因为刘封不救关羽。
刘封为什么该死,诸葛亮说的很清楚。
“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关羽攻打樊城时,拜前将军,假节钺。
这个所谓的“假节钺”,不是刘备赏给关羽装样子,撑场面的虚衔。而是实实在在,具有代替刘备出征,斩杀节将的权利。
为什么刘备要给关羽假节钺的权利?就是因为当年信息交流不发达,战机稍纵即逝。如果什么都得请示之后才能行动,黄花菜早凉了。刘备信任关羽,相信关羽的能力,所以给了他这个根据形势,不用事事请示,相机出兵的权力。
然而,面对有特权斩杀自己的关羽,刘封竟然扯理由,不去增援樊城。这事就严重了!
关二爷,地位那么高。刘封尚且不听指挥。
左一个借口,右一个难处,完全忘了军人应该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一旦老一辈人都病故了。年轻一辈,还有谁能制约他?
如此之嚣张,刘备必然也不可能容他了。
如果刘封孟达全力援助关羽,关羽能逃掉吗?
这个题目也有问题,其实关羽压根就不是在麦城求救,关羽说的是让刘封和孟达一起围攻樊城,当时的关羽有很大的可能性将樊城拿下,已经从军事重镇调来几乎全部的兵力进行全力攻城,可是突然被曹魏和东吴前后夹击才引发了祸事。
那么,刘封和孟达从上庸郡前来支援是否能够打下樊城,避免关羽被杀的后果呢?
关羽的北伐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的秋天,这一年刘备刚刚取得汉中大战的胜利,进位汉中王,而关羽也受封为前将军成为了蜀汉政权中威望最高级别的军事将领,看着汉中的兄弟们一个个都在打仗立功,关羽也开始积极备战发动了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的初期,关羽的运气是超级的好,正好巧遇汉水暴涨,于禁军营败淹没,曹操两员大将被关羽拿下,一时间奠定了荆州关羽的赫赫战神之名,而此时的关羽趁机围住了被洪水冲击过的樊城,这个时候由于兵力不足,才希望刘封和孟达前来支援。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但是,刘封和孟达都没有前去支援,没过多长时间,徐晃从战败的汉中战场奔袭而来,前来支援襄城,此时的洪水已经退却,而江陵也几乎在同月的时间失去,也就是说关羽根本没有时间来得及后撤,一切已经突然发生了。
这一切史书中虽然没有说明具体的时间,但是我们能够想象到这场真正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两个月,甚至是更少。而从地图上来看,樊城和上庸的距离有将近200公里,又处于曹魏和东吴的交接地带,所以刘封和孟达不来支援是有原因的,并非是他们见死不救。
按照古代的行军速度:“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这还是属于急行军,普通的行军速度一天可以达到50-80公里,也就是说这种速度从上庸到达樊城是需要2~3天的,加上关羽传信支援的3天时间,刘封和孟达从犹豫到真正的整顿军队出发可能已经来不及过去(3~10天犹豫时间+2天整顿军队时间+3天行军时间),关羽被杀的消息也许已经传到他们的耳朵了。
这个时候,即便是刘封和孟达前去解救关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且刘封和孟达所在的地方的确是几处重要的结合部,一旦有失的话反而会将关羽带入万劫不复之地,连向西撤回成都的机会都没有了。
如果刘封孟达全力援助关羽,关羽能逃掉吗?
如果是关羽被围麦城之后,刘封孟达根本来不及救。历史上并没有关羽被围麦城之后向刘封孟达求援之事,只有关羽起兵打襄樊之时要求刘封孟达出兵助阵被拒绝,这是完全两回事。
《三国演义》中,关羽败走麦城后,廖化杀出重围,前往上庸向刘封孟达求救,孟达蛊惑刘封说关羽劝阻刘备立刘封为继承人,刘孟二人拒不出兵。廖化无奈,再往成都求援,已经来不及。关羽突围被擒,遂遭杀害。
那历史真相是怎么样的?其实根本没有廖化突围求救的事情。试想,如果廖化能突围出去,关羽为什么不能?哪怕化个妆也能装成普通士兵逃出去啊。实际上麦城是水泄不通的,一个人也别想溜出去。历史上廖化在关羽被擒后也是陷落东吴,一年多以后才逃回蜀汉。然后再说时间。关羽在麦城具体被围多久没有具体记载,但是可以大致推测一下。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众多曹魏高级官员投降关羽;十月,关羽收许都以南群盗,授予官职,扰乱许都,威震华夷,曹操几乎准备迁都,受到司马懿等人劝阻。同月,吕蒙白衣渡江,与此同时,徐晃抵达樊城与关羽交战,关羽战败,不得已撤出。此后,糜芳傅士仁投降。关羽还多次遣使到吕蒙处,吕蒙用心理战一一动摇这些将士,收拢荆州人心。最后关羽士兵纷纷逃散,以致不能抵挡东吴,最终败走麦城,于十二月被擒。
所以,短短两个月内,关羽从鼎盛到败亡,其间要被徐晃打败,撤出襄樊战场,吕蒙控制江陵,收揽南郡人心,糜芳傅士仁投降,关羽败退,被东吴击败到困于麦城,这不是可能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少说也经历了一个多月,由此可知,关羽在麦城最多也就半个多月。半个多月,还被围得水泄不通,突围是根本不可能的。远在上庸的刘封孟达能否知道消息还是个问题,就算知道了,等组织起兵马出发,关羽也早被擒了。
那历史上的刘封孟达拒绝出兵是什么情况?他们不是拒绝“救”关羽,而是拒绝“助”关羽。《三国志•蜀黍•刘封传》记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关羽要刘封、孟达助阵围攻襄樊,而不是求援他们救麦城。刘封孟达不出兵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正如他们所说,上庸三郡是在汉中之战后刚刚攻克的,的确立足未稳,这种情况如果出兵日久,上庸三郡的确会有危险,这也是客观事实。而刘封、孟达并不受关羽直接统辖,兵马也不是关羽给的,任务又是镇守上庸三郡而不是帮关羽打襄樊,出兵了万一出事,他们承担不了责任。而后来刘备杀刘封也是在刘封欺压孟达以致孟达反叛,丢失上庸之后,这才是他的主责,不助关羽并不能算什么大错。
因此,刘封孟达解麦城之围是根本来不及的,而不助关羽打襄樊也是“坚守岗位”,不能算什么问题。关羽之死,和他们并无特别大的关系。
如果刘封孟达全力援助关羽,关羽能逃掉吗?
关羽的惨败与刘封孟达是否去救援似乎关系不大,主要的原因是他目空一切,刚愎自用所造成的恶果!关羽目中无人,自以为小通春秋儒学,根本不把东吴孙权放在眼里,甚至连诸葛孔明也不以为是,这是三国争霸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惨痛教训!他与诸葛亮本应是一对很好的搭当,一文一武,刘使君有此二人鼎力辅佐,何愁天下不平乎?但他们二人却貌合神离,各自为政。正是由于关羽的败走麦城,才导致了夷陵溃败,白帝托孤。刘备未能光复汉室,一统江山社稷,关羽是有着脱不掉的干系的。但历史毕竟是过往,不可重塑,但作为后来人,则必须引以为戒,千万不可视若罔闻,重蹈覆辙!假设关羽北伐获胜了,仅就关羽的狂妄自大,也是很难守住即得的胜利果实的。因此,关羽的败走麦城实属历史给关羽的最合理结局!这对我们在治理国家政体企业方面也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团结就是力量,只有精诚地团结一致,各司其职,各施其长,我们才会克服难关,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就是叶帅晚年评价毛主席那样,只有毛主席才能把我们真正团结起来打败国内外的反动势力!看看遵义会议,看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看看抗美援朝,看看共和国将帅的任定,无一不都渗透了毛主席高瞻远瞩的博大战略思维!关羽走偏了路,与刘备过份地依托他的忠义勇猛而忽视了他目中无人,自高自大的致命硬伤也是分不开的!因此,诸葛亮在总结了许多战略上失败的惨痛教训之后,才确立了集思广益的思维观念。毛主席则是将此思维观念进一不发扬光大,制定了从群众来再到群众去的雄才方针大略!其实,刘备是有能力协调关诸之间关系的,但他却在那个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历史年里代忽略了!教训呐,教训!这些都是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于心的!
如果刘封孟达全力援助关羽,关羽能逃掉吗?
这话怎么说呢,从军事角度来说,刘封孟达援助关羽意义不大。根本无法扭转战局,荆州还是得丢也无法复得,不仅如此,如果刘封孟达全力支援关羽,势必造成上庸兵力空虚,曹魏也必将攻取上庸,进而造成曹魏威胁阳平关。刘封孟达救援不成上庸又失,说不好刘封孟达与关羽都得死到一块,即便不死,也是三人一起败退成都。事后刘备肯定不能杀关羽,但一定得杀刘封孟达。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公元219年八月,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后又斩庞德,威震华夏。随即关羽在包围樊城、襄阳时,曾要求刘封和孟达发兵援助。刘封此时的作用是协助攻下樊城的概率。关羽当时战局对他是有利的胜利在望,刘封占据上庸属于刚刚归附,刘封不敢轻易出兵,尤其重要的是,关羽没有调动刘封的兵马。而刘封没有经过刘备的同意,擅自出兵也是要受到处分的,因此刘封和孟达拒绝了关羽的要求是合理的。但随即就是吕蒙偷袭荆州成功,关羽处于腹背受敌的态势,战局可谓急转直下。关羽战败孟达因畏惧被治罪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而且孟达让刘封与他一起投降曹魏,刘封不听。孟达骂刘封日后必死于大耳贼(刘备)之手,事后果应此言,只能说刘封高估了刘备对他的信任。
刘封不支援关羽在战术上必须的,他也有他的难处。刘封这个时候是刚刚攻打下上庸,人员错综复杂,很多方面都比较不稳定,并且上庸又是对阵曹魏的第一战线,曹军也在虎视眈眈,刘封作为主将不在这里镇守的话,一旦上庸失守。这个责任刘封根本无法承担。《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还有一点就是,关羽在得知荆州失守以后,立即回撤夺回荆州。但军心便已涣散,关羽只得退守麦城。公元219年十二月关羽突围不成,被吴将马忠擒获。几天后,关羽被斩首。关羽的最大错误在于不应该返回荆州与孙权交战,而是应该直奔上庸刘封处,然后报告刘备等待处理。夺取荆州已经是不可能的,而且上庸离荆州更是遥远,远水不解近渴。刘封就算出兵也是送死的。
但刘封与孟达出兵救援是政治问题,不出兵是军事问题。二人只考虑了军事问题,却没有考虑到政治问题。抛开孟达不谈,毕竟是降将,而刘封不仅是嫡系更是义子,救不救是一回事,去不去是另一回事,刘封但凡派点人去救关羽走个过程,也不至于丢命,最多因为营救不利丢了官职。至于说刘备有了亲儿子,而且桀骜不驯,刘封这个义子对刘禅是个威胁,这个言之过早。后来刘封能主动回成都认罪,一是说明他对刘备的信任,二是自认为自己罪不该死。刘封惶恐是肯定的。当时确有可能内心矛盾,一方面上庸他不完全他说了算,孟达投靠曹魏他也有一定责任。救不救关羽必然以失败告终但没有想到刘备真的杀了他。刘封死不是因为关羽,也不是因为丢失上庸,他只是死于政治上的白痴。
如果总结的话就是,刘封不救援关羽,不是他对关羽有什么成见,是因为他没有发兵的权力,又害怕上庸有失。与孟达交恶丢失上庸,刘备实际上也明白。刘备最终赐死刘封的原因,也与关羽没有任何关系,刘封之死,仅是因为诸葛亮认为,刘备百年之后,无人能够驾驭刘封。应该说,刘封死得不冤枉。刘封应该后悔,没有听孟达的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