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为何要选择啥也没有的刘备?
在三国的君臣中,以刘备与诸葛亮的相会最为经典。昔日三顾茅庐的情景,成为后人叹为观止的绝唱。也正是这场君臣的风云际会,使得刘备和诸葛亮的相逢相知流传千古。刘备在没遇到诸葛亮之前,在北方的征战中屡战屡败,只得投奔刘表,寄人篱下。在得到诸葛亮辅佐后如鱼得水,实力日益壮大,成就了一番事业。有人曾经赞誉诸葛亮说,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可是,诸葛亮既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为何要选择穷途末路的刘备呢?
一、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故事脍炙人口,不过这个故事也曾经遭到过质疑。在《三国志》的注释里,就有一条写的是诸葛亮主动去见刘备的故事。当然,这一条注释的末尾裴松之加以了批驳。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写道了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因此,三顾茅庐的事情应该是真实的。
对刘备三顾茅庐质疑的人,主要是以己及人,以今及古。在一般的情况下,出现的情况是诸葛亮三番五次求见刘备而不可见。作为臣子,去寻找主公求职,还不低三下四。怎么可能让主公去委曲求全,三顾茅庐呢?我们从这里,就能够看到刘备三顾茅庐的不凡。
那么刘备为何要三顾茅庐去请求诸葛亮出山呢?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仰慕诸葛亮的才华。刘备在到了荆州,暂时安定下来之后,就开始痛定思痛,思考自己的经验教训。在经过思考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缺乏治国理政的人才。这个缺陷,是由于刘备的出身和能力造成的。
刘备出身平民,为了让自己能够有号召力,他声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不过,他这个汉室宗亲的旗号里有多大的水分,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他在起兵后,竟然还因为遭到同乡的嫉妒,险些死在同乡请来的刺客手下。从这些情况,我们就能够知道,刘备其实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基层。
我们不可否认,刘备是一个具备文才武略的人。他曾经跟随当时的大儒卢植学习,从卢植身上学到了一些学问。不过刘备这个人不喜欢读书,也不见卢植对他有什么赞誉。可以说,他所学到的学问是有限的。在当时,知识是有着垄断性的,这些知识垄断在世家大族手中。所谓的将门出将,相门出相就是这种垄断性的写照。
这使得刘备的才能主要表现在作战方面,而在治国理政方面,他显得十分欠缺。由于刘备长年在平民阶层沉浮,他对于人情世故十分了解。他提拔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一时名将。但他却因为与世家大族没有共同语言,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刘备在他的集团中,亲自担当着文治的重担,显得力不从心。最终,他被曹操集团打败,退往了荆州。
由于没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刘备陷入十分苦恼的境地。他曾经对人说,自己为了寻访人才,连深山老林都找遍了。和曹操相比一下,曹操手下的那些文臣谋士,有几个人是居住在深山老林的?我们由此可见刘备窘迫的处境。
所以,当刘备得知诸葛亮的情况,他如拨乌云而见青天,当然要急于把诸葛亮召到麾下。如果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刘备集团的短板就会补齐,刘备的事业也将会得到发展。可以说,诸葛亮是否加入刘备阵营,决定着刘备阵营的前途命运,因此刘备才会不顾一切地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二、诸葛亮为何要出山辅佐刘备。相对于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诸葛亮却不以为意。他正在隆中躬耕陇亩,还不时出去云游,寻亲访友。诸葛亮对于那段生活曾经有个评价,那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种心情,其实是诸葛亮经历了世间的磨难而历练出来的。
诸葛亮在早期并不是一个散淡的闲人,他对天下有着自己的抱负。他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比管仲乐毅”。我们知道,管仲是春秋时辅佐齐桓公的相国,在他的辅佐下,齐国繁荣昌盛,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乐毅则是战国时燕国的大将,他被燕昭王召到麾下,报复强齐对弱燕的侵略。在乐毅的指挥下,战国最弱小的燕国,联合各国打败了当时天下最强的齐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诸葛亮把自己的才能,和这两位文臣、武将相提并论,可以看出他自命不凡的雄心抱负。
但是,当时的荆州,一切都把持在世家大族的手中。这些世家大族没有能力,却霸占所有的社会资源。有才干的人想要出人头地,比登天还难。诸葛亮虽然出身官宦家庭,但是由于他的清高,引起了那些人的疑忌。除了徐庶和崔州平外,没有人认可在诸葛亮的才能。不但如此,那些人还对诸葛亮肆意嘲笑打压,连诸葛亮娶的妻子,也被那些人编成谚语进行挖苦嘲笑。
我们可以想到,早期的诸葛亮心里忍受了多少不平。诸葛亮出仕的机会也是十分渺茫的。他看不惯世家大族的做派,耻于和那些庸碌无能之辈为伍。他对于刘表父子的性格能力了如指掌,也无意为他们效力。因此,他才决定隐居起来。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胸中的抱负,将家庭迁到隆中,一边躬耕陇亩,一边等待天时。
在刘备来到荆州后,诸葛亮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他。诸葛亮对刘备的情况进行了了解,并且为他量身打造了《隆中对》的策略。在《隆中对》里,处处显现着诸葛亮的政治眼光。他不但为刘备规划了夺取天下的步骤,还对刘备阵营里的分工预做了划分。
比如对于刘备阵营中重要将领关羽,诸葛亮就为他安排了重要的岗位。那就是镇守荆州,在最后的阶段,率领荆州军队北伐宛洛。这样,诸葛亮就为与关羽未来和睦相处奠定了基础。如果不是对刘备阵营的情况了如指掌,诸葛亮是不会做出如此精确的判断的。从这一切,我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就有意加入刘备集团了。
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上面进行的分析,那就是他和刘备都是遭受世家大族白眼的人,有着相同的经历。刘备不管如何与世家大族沟通,即便是控制了徐州,也还是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而诸葛亮则是遭到世家大族的打击,一直不能施展抱负。这样的共同经历,让他们在感情上容易造成共鸣。
第二个原因是双方的奋斗目标相互契合。刘备作为出身平民的君主,他以刘邦和刘秀为榜样,胸怀重建汉室江山的理想。为此,他虽然历经磨难,依然百折不回。在他来到荆州后,刚一得到缓冲的时机,就马上四处收罗人才,扩大自己的实力,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而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当然也有着自己的抱负。在当时的乱世中,他也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辅佐明主来完成自己的理想。诸葛亮虽然受到世家大族的排斥,但是他依然有着极强烈的正统思想。辅佐一位汉室宗亲来重建汉室江山,自然对诸葛亮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对刘表和刘璋的作为十分失望,被迫将目光投向了刘备。
第三个原因是刘备能够为诸葛亮提供理想的平台。诸葛亮出仕刘备,在获得大义的名分外,还能够让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自己的文韬武略十分自信。而刘备虽然在军事方面有着专长,但是在文治方面毫无建树。在他的手下,没有治国理政的人才。
因此,双方见面之后,一拍即合。刘备阵营的缺陷,被诸葛亮完美地弥补了。诸葛亮自信能够像当年管仲辅佐齐桓公那样,让刘备得以施展抱负。所以在刘备表明了自己的求贤若渴的态度后,诸葛亮出山为他效力就顺理成章了。
三、诸葛亮并不以三分天下为满足。有人评价诸葛亮说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这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对刘备分析天下大势。诸葛亮认为刘备主要的敌人是曹操,而东吴的孙权难以消灭,可以引为外援。这样,天下就形成了刘备、曹操、孙权三方势力共存的局面。
不过,如果对诸葛亮的《隆中对》和其他的言行来看,天下三分并非是诸葛亮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一统天下,重建汉室江山。因此,在《隆中对》里,他始终将曹操作为主要的敌人。这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的目标是代汉篡位。而孙权作为偏安一隅的君主,可以成为刘备联盟的对象。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详细地为刘备规划了统一天下的步骤。先跨有荆益,然后进行休整,对内修好政治,对外结好孙权。在等到时机成熟,就对曹魏发动北伐。一路由刘备率益州军队北伐秦川,一路由一员上将率领荆州军队,北伐宛洛。这样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孙权曾经问诸葛亮,如果消灭曹魏后,两家如何相处,是否平分天下。诸葛亮答道并非如此,双方要重整兵马,继续争夺天下,直到天下统一为止。我们从这些迹象可以知道,诸葛亮的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
但是,由于《隆中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孙权撕毁盟约,趁关羽北伐襄樊的机会,袭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这使得《隆中对》遭到了破产。在随后发生的夷陵之战中,蜀吴遭受了两败俱伤的结果。这使得诸葛亮一统天下的设想未能实现,这也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始料未及的。
结语:刘备和诸葛亮的相遇、相知,是古今历史上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使得他的集团短板得以弥补。这使得刘备集团“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成为一个能够夺取天下的完整的政治集团。
刘备需要诸葛亮的辅佐,诸葛亮也需要刘备提供的平台施展才干。因为双方的需要,也由于双方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理想所产生的共鸣,使得双方一拍即合。诸葛亮为刘备集团量身打造了《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战略目标。而且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让刘备的实力迅速壮大,成为一个能够争夺天下的集团。可惜在《隆中对》实施过程中出了意外,使得诸葛亮壮志未酬,这也是他当初始料未及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为何要选择啥也没有的刘备?
浅谈《三国演义》中,智圣诸葛亮与刘备的最佳组合。
说诸葛亮是三分天下的总策划,一点也不为过,他通揽天下,胸怀大志,腹有经天纬地之才,自比管仲乐毅,却俯身田畴,躬耕南阳西岗上,因此被誉为卧龙,而卧龙岗由他得名,这是卧龙岗传说的版本之一。
刘备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为人忠厚,寡言少语,却以德服人,其名言名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01,三国演义的创作资料源于陈寿的《三国志》,而诸葛亮与刘备为什么走在一起,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已经透彻地分析并明确三分天下的愿景与可行性报告。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其意义远大于桃园三结义,这是刘备集团崛起的必要条件,也是刘备与诸葛亮鱼水相逢的历史幸事,是蜀汉帝国龙兴的重要起点。因此,三顾茅庐不仅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双向选择,个人结盟,而是蜀汉大业的宏伟蓝图的设计策划的出台与闻世,也宣告刘备蜀汉集团高层机构正式成立,并制订了创业计划书及创业纲领,是刘备蜀汉大业的大旗正式升起之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已经具体地阐述了他选择刘备做为合作伙伴的重要成因:
将军既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大家公认为皇叔,即是帝室根脉,即为龙子龙孙,继承天下,兴复汉室,是合理合法闪闪发光的一块金字招牌,这是其他如曹操,孙权,袁绍等都不具备的身份硬件。这比其他条件更重要,是别人无法拥有的出身标签,做为汉室继承人,刘备可谓名正言顺,符合天下人的贯性思维,这是诸葛亮看好刘备,并选择刘备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统的出身条件,使刘备身价备增,在常人眼中刘备看似一无所有,在诸葛亮眼里,刘备富贵天下。
02,刘备所缺乏的创业要件:诸葛亮的智圣韬略及安帮定国的军事政治才能。从诸葛亮个人志向与品德方面,这正是刘备梦寐以求的军师良弼,是人中龙凤,有了诸葛亮,便有了蜀汉帝国,因而,刘备甘愿三国频频,屈身往顾,恭敬有加,授以大礼,让诸葛亮看到了刘备的思贤求贤若渴,盼望兴汉大业的那份赤诚与执着,看到了他的那颗殷殷丹心。徐庶对刘备说,诸葛亮是条卧着的龙,不能把他召来相见,只能屈身去亲自拜访他,然后请他辅佐主公。刘备终于找到了水镜庄里司马徽口中的卧龙、风雏得一人者能安天下卧龙,怎能不心跳加速,欣喜若狂,他心仪已久的:卧龙,能让他成就蜀汉大业的卧龙终于可以看到真容了,终于有缘得到这位神人的帮助,他的兴汉大业似乎迎来了曙光。刘备极尽恭敬之状,极尽渴慕之情,一趟不在,二顾不知所踪,那就三次再来,随行的二弟、三弟有些恼火了,说诸葛亮太自大了,也说刘备大哥也太掉价了,一个种地的农夫,摆什么架子,装什么神仙,让堂堂皇叔低三下四,毕恭毕敬,这人有点过分了,三弟张飞忿忿不平,这也太狂了点,真的有恁大本事,让大哥如此三番屈身聘请,哼,万一是个凡夫俗子,岂不惹人耻笑。
张飞,关羽随刘备顶风踏雪第三次走上南阳卧龙岗,来到岗前,张飞感到憋屈,想到前两趟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不由得烦燥起来,大声嚷嚷:大哥二哥,若那诸葛村夫再摆臭架子,再不出来相见,看俺翼德放把火把茅庵给他烧了,看他卧龙怎样睡觉。
刘备严厉斥责张飞的莽撞与不敬:放肆,这样无礼谁稀罕见你?不要打扰了岗上的清静。果然,书童告知,先生正在睡觉,稍等一下。刘备一听,大喜过望,今天终于有结果了,心中窃喜沉吟。张飞听见正在睡觉心中又要烦燥,便忍不住又嚷嚷道,睡觉睡觉,看俺老张一把火,让他咋睡?刘备急忙遮拦,怪张飞太没教养,受不了就回去。张飞赌气真的到岗上溜达去了,刘备也不理睬,与关羽恭恭敬敬立在草堂厅前。
一阵嚷嚷声,惊醒了正在酣眠的卧龙,但见书生孔明伸腰走出,口中吟诗: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色暖,
窗外日迟迟。
吟罢洗漱完毕,走出草堂,朗声问道:来者可是皇叔?慢怠之处,请勿见怪,孔明这边有礼。但见刘备早已长揖堂中,诸葛亮慌忙还礼,搀扶落坐上茶。
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开始了,于是三分天下,蜀汉大业宏图巨制,在南阳卧龙岗上描绘出炉。
综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备三顾之恩做出基本概括: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随许先帝以驱驰。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谦虚的回忆了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三顾之情份,而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刘备,不仅仅是三顾之恩,主要有以下共同点及刘备的闪光点:
一,前面已陈述的刘备的皇叔身份,大汉的嫡亲继人。
二,共同俱有高尚的情操及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风范,即情趣相投,志同道合。
三,刘备忠厚仁义,著名的“桃园三结义”是刘关张三义联盟的千古佳话,也是刘备名扬天下的一个金光闪闪的名片。
四,刘备仪表堂堂,两耳垂肩,双臂过膝,有唯心论中的“帝王之相”,当然,这里并非主要条件。
五,刘备义薄云天,对人坦诚相见,人缘极好,公孙瓒,刘表宁可把官位传给刘备,也不传承儿子,可见刘备为人的品行口碑,赢得广泛认可。
六,刘备占尽人和,这是成就大业的先决优势。
诸葛亮评价,曹操占尽天时;孙权占尽地利;而刘备占尽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刘备的个人魅力所在,并非偶然,是英雄相拥,历史的必然。
七,是知音,知己,即知遇之恩。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假如刘备没有对诸葛亮的信任与渴慕,没有三顾茅庐的真诚相邀,那么卧龙岗上诸葛茅庐就不会名闻天下,三国历史的天空将会有另一片云霞。就没有前后《出师表》的惊世名篇。就没有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创作:二0二0年十月二十八日。南阳柴庄。
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为何要选择啥也没有的刘备?
一,是刘备身份显赫,自称皇室(汉武帝刘胜)之后,皇帝子孙,自应平定三国而统一天下。
二,是刘备的品格:出身卑微,一介农夫。热爱贫民,对人坦诚,到处求贤若渴,口碑极皆。
三,是刘备相貌出众,仪表堂堂,两耳垂肩,双臂及膝,极有神灵庇祐,帝王之相。
四,虽是冰天雪地,刘备不顾关张二弟反对,导致成“三顾茅芦”的求贤坚决信义,更成就了诸葛亮“三试”刘备,最后决定出山辅助刘备的信心!
四,还有,对刘备来说,以前的“桃园结义”,比起后来的“三顾茅芦”,后者更为重要。这点,诸葛亮的“三试”中,使他更明白了自己在刘备的心目中,比关张更重要。
五,加上好友“凤雏”庞统的极力推荐,最后终于使“卧龙”诸葛亮下定决心,出山辅助刘备。之后,更是用尽浑身解数,去成就刘备三国之帝的“春秋大梦”!
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为何要选择啥也没有的刘备?
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是有原因的、与以下因素分不开:
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他于1 9 5年随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刘表,207年刘备三访诸葛亮时,诸葛亮己娶荆州大户黄承彦的女儿为妻,黄承彦和刘表同为当地豪门世族蔡讽的女婿,因此诸葛亮与刘表攀上亲戚,且广交天下名士,对诸葛亮了解各路英雄豪杰和对时局的认知非常有帮助。
诸葛亮非常了解时局:当时汉朝经过了一系列的大事:A黄巾之乱,群雄并起,B,诸侯伐董卓,大浪淘沙,雄才大略的诸侯初现。C,官渡之战,曹袁争雄,以袁绍失败而告终,此战透露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是曹操己平定了北方,打下了良好基础,称霸一方己不可动摇。另一个是占据长江下游广袤富庶土地、且出身豪门世族拥有实力的绍术、在未来不会有大作为,原因是:袁绍与曹操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而袁术袖手旁观,乱世争霸而兄弟不和,足见袁氏兄弟毫无远见和格局,难以成大事。
而那时江东的孙氏父子脱离袁术,自已打江山已成气侯。诸葛亮通过自己人脉关系和自己的所见,他更了解他的姨丈刘表是一个守成的诸侯,而远在益州的刘璋亦是如此。
以诸葛亮的抱负和个人的聪明才智,他时刻在关注汉朝这个舞台上每位英豪:刘备尽管家贫,他还是师从卢植,习文练武,虽然团队不大,但一直在折腾,投公孙赞、依袁绍、奔曹操、靠刘表……这样英雄除了刘备还有谁?如果有,要么已成气侯如曹操、要么团队己成如孙权、要么气数己尽如袁术、要么自保如刘表刘璋。
那时只有一个刘备上升空间大!如果有第二人象刘备一样雄才大略的人来访诸葛亮,诸葛亮未必不答应出山。因為当时确有荆州和益州两地空间等待明主,只看谁抓住而已!
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为何要选择啥也没有的刘备?
诸葛亮并不知道一定会三分天下,三分天下是他根据当时局势进行的预判。作为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有着明确的认识。
投靠曹操的利与弊利
刘备三顾茅庐时期,曹操是当时各路诸侯实力最强的。投靠曹操的好处,就是平台好,起点高,以自己的才能,可以很轻松的获得一份职位不错的工作。
弊
诸葛亮虽为荆襄人士,本家却不是此地人,虽然他是荆州大族蔡讽的孙女婿,但毕竟不是自己本家的势力。在以世家门阀为主要构成体系的东汉,缺少世家支持,是很难有一番作为的。
在以颍川世族起家的曹营,诸葛亮即便投靠过去,想要获得重用,不仅仅需要足够的能力,更需要世家在其背后的支持。而且,曹操身边的谋士,大多从青徐二州开始,就追随曹操了,都是资历深厚的老臣了。诸葛亮想要在这些即有资历,又有背景,能力还不比自己差的人精中混出头,是十分不容易的。
投靠孙权的利与弊利
自己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做官,且官职不低。虽然以自己的能力,不需要兄长提携,但总归有诸葛瑾的扶持,获得重用要容易的多。
弊
东吴的世家同样竞争激烈,四大世家:陆、顾、朱、张,再加上曾经与孙坚、孙策打天下的将军们,江东的地盘上的竞争要比曹营激烈的多,毕竟扬州就这么大的地方。
而且江东成也长江,败也长江。虽然有长江天险作为江东的天然屏障,但离开长江,江东水军的优势同样难以发挥。这也决定江东想要问鼎中原的机会十分渺茫。
最后一点,就是自己与兄长都在江东发展,一旦将来局势突变,则诸葛家就再难有出头之日了。
选择刘备的原因一.此时的刘备身边并无可用的谋士,徐庶被迫投靠曹操,刘备身边将才林立,谋士却无一可用。以诸葛亮的能力,再加上徐庶、司马徽等人保举,以及自己在荆襄一代的名声,投靠刘备后,必然会受到重用。这点在历史中已经得到了印证。
二.刘备此时虽落魄,但能够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三顾茅庐,证明刘备是个能放下身段,善于用人的明主。而其身边的关羽、张飞号称万人敌,赵云更是武艺精湛,这些人能一直追随刘备而不弃,足见刘备是个好主公。一个明主,加上这么多优秀的人协助,成功只是时间和机遇问题而已。这点在历史中也得到了印证。
三.诸葛亮号称卧龙,卧龙之志,岂会甘于仅仅做一个谋士,不说一人之下,也要问鼎三公之列。此时给刘备雪中送炭,再加以自己的能力,想不出人头地都难。后来,诸葛亮代管蜀国,被称为相父,也印证了这一点。
诸葛亮明知三分天下,为何要选择啥也没有的刘备?
谢邀。刘备比曹魏与东吳确实是白手起家。诸葛亮隆中设想三分天下,而后必归正统,故选“皇叔”。刘备在《三国演义》中是仁的化身,这恰好是曹孙短板。仁可得民心,安天下正是孔明所看重的。遗憾地是“皇叔”不是要做“皇”的“叔”而是恢复汉室自己当皇帝。因此,自刘备称帝起,仁就巳打折扣。倾国力替关公报私仇,重小义轻天下之大仁大义已昭然。重结义一人之命而让出生入死十万人丧生更是不义不仁之举。
孔明择仁而佐,选正统而扶没有错,错在正不堪扶,而辅人非仁。
刘备智虑远不及孔明,而孔明识人却不如刘备。刘备三顾把孔明看得很准,而孔明却把主子看走了眼。
这大概是孔明当初为何选刘备而后含恨五丈原的原因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