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犯了何罪?
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马谡作为蜀军守街亭的主将,打了败仗。这一仗后,诸葛亮由于前无所据,只得被迫退回汉中。诸葛亮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就此黯然收场。在战后,诸葛亮为了平息众怒,挥泪斩了马谡。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马谡又犯下了什么样的罪名呢?
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隐痛。在诸葛亮带兵打仗的戎马生涯中,这一仗是他最大的败仗。按照诸葛亮的布置,这一仗是不应该失败的。即便是失败,也不应该失败得这么惨。而造成这一切的人就是马谡。
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开局打得十分顺利。这是因为刘备去世后,曹魏方面认为蜀汉没有名将,对蜀汉十分轻视。诸葛亮出兵祁山,号令严整,军容整齐,给了没有任何准备的敌人以极大的震撼。曹魏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叛降了诸葛亮,一时间诸葛亮声威大震。
由于诸葛亮选择的战场在陇上,这给曹魏出了一个难题。如果曹魏派出援军,就必须千里迢迢去赴援。诸葛亮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以逸待劳,占有主场的优势,这对魏军极端不利。但是如果不派援军,曹魏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诸葛亮将陇上收入囊中。当时的陇西郡守将就对蜀军说,如果一个月内曹魏的援军不能赶到,就投降蜀汉。曹魏君臣经过商议,最终曹睿决定派出援军。
曹魏的援军是由张郃率领的中央机动兵团。这支军队是曹魏最精锐的军队,是以骑兵为主,混编有步兵的部队。它的指挥官张郃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可以说,这支军队有着强大的战斗力。他们经过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穿过了没有设防的关陇道,来到了街亭面前。
诸葛亮已经在街亭做好了战斗准备,他派出前锋部队在这里阻击张郃,自己则率领主力在不远的西城,作为街亭的后盾。防守街亭的蜀军指挥官就是马谡。诸葛亮派马谡防守街亭,是违背大家的意愿的。当时的蜀军认为,街亭应该派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将去防守,但是诸葛亮不听大家的意见,选择了马谡。
结果马谡到了街亭前线,擅自改变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他连部下王平的多次劝谏也不理睬,不防守街亭固有的城寨,将军队拉上了南山。当张郃率军到来后,经过侦察,发现了南山蜀军的弱点,那就是山上无水。于是张郃派兵切断了蜀军的汲水之道,使得山上的蜀军由于干渴发生了动摇。在随后的攻击中,蜀军发生了崩溃,遭受了惨败。
因为这次败仗,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为此自贬三等,还处罚了大批人员。作为败仗的主要责任人,马谡首当其冲,被诸葛亮挥泪斩杀。
二、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的原因。
我们从马谡守街亭的前后过程来看,在大家的眼中,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是一种不太公正的举动。这是因为街亭的得失直接决定着这一次北伐的成败,马谡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却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大家都认为街亭的守将应该从魏延、吴懿这些人中间去选。
后人有为诸葛亮辩解的,说诸葛亮是信任马谡的才干,在这场决战中,他要让马谡勇挑重担。可是,我们如果从大家的看法中,可以感觉到一丝端倪。那就是如果任用魏延去守街亭,还可以说诸葛亮把马谡当作魏延一流的人物。
但是大家认为吴懿也是能够守住街亭的将领,这就值得商榷了。这是因为吴懿此人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主要是因为妹妹当了刘备的皇后。此人没有在军事上有很高的造诣,唯一的优点就是久经战阵,沉稳持重。在魏延死后,他接替魏延镇守汉中,险些遭受司马懿的攻击。
从这方面来看,大家普遍认为守街亭并非难事。只要有个有一定经验的老将就能够万无一失。那么,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就不是让他勇挑重担,反而有故意让马谡占有功劳的意味。其实,现实也就是如此。
在当时,张郃来到街亭的时候,处境十分威胁。他的面前有着蜀军阻击,而背后则是刚刚通过的险峻的关陇道。张郃千里赴援,根本就不可能携带大批的辎重和重型的攻城设备。这样,他面对据守街亭城寨的蜀军,将会是束手无策。
如果张郃被街亭据点缠住,他的粮草又无法得到补充,就会陷入绝境。进,不能占领街亭。退,背后是艰险的关陇道,无法顺利撤退。如果西城的诸葛亮再率领蜀军主力攻击,张郃很可能会遭到惨败。我们可以想见,守住街亭并不难。而如果接下来取得了歼灭张郃的胜利,这位守街亭的将领将会得到什么样的荣誉。
因此,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将这个比较简单而收获巨大的任务交给他,是有着一定的私心的。这是因为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诸葛亮和马谡谈论军国大事,能够谈到很晚。马谡对诸葛亮十分尊重,把他当作父辈一般。而诸葛亮器重马谡,认为他是当世之英才。所以,诸葛亮对马谡有栽培提拔之心。
更重要的一点,是诸葛亮想要破除刘备对马谡评价的影响。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专门提醒刘备,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并不认可刘备的评价,但是这个评价也给马谡带来了心理阴影。在街亭之战中,他将军队拉上南山,就有在南山借助山势歼灭张郃的打算。他想要用奇功来证明自己,可是弄巧成拙,反而遭受了惨败。可见刘备的评价给他造成的负面影响。
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也有让马谡通过战功破除阴影的因素。可以说,诸葛亮任用马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私情。但是,完全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马谡真的是刘备所说的言过其实之徒,他指挥错误,本来十分简单容易的任务,被他搞得颠三倒四,造成了街亭之战的惨败。
三、诸葛亮斩马谡的原因。
对于马谡的死,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做法都颇有微词。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由于没有实战经验而失败,诸葛亮斩杀马谡是为了推卸责任。另一种说法是,马谡虽然战败,但是罪不至死,诸葛亮是自己消灭自己的人才,得不偿失。
我们如果公平的看这些说法,会发现它们都有偏颇之处。我们看第一种说法,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确实有着栽培马谡的心理。但是,马谡的失败则是因为他擅自改变了诸葛亮的部署造成的。这完全是马谡咎由自取,与诸葛亮并没有关系。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作战,是不会遭到惨败的。在街亭之战尾声时,王平仅仅带领一千军马,就阻止了张郃的追击。由此可见,即便是马谡战败,如果部署那么慌乱,蜀军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损失。
在第一次北伐结束后,诸葛亮对失败的责任进行了追究。诸葛亮自己自贬三等,降为右将军,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马谡当时率领的部队中,他的部下将军张休、李盛被诸葛亮诛杀,将军黄袭等人的军权被剥夺,唯有王平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得到诸葛亮的提拔。我们从诸葛亮在战后,对自己和失败责任人的处罚,可以看到诸葛亮推卸责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马谡作为一军的统帅,打了败仗。由于他的身份地位,处罚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一些。比如赵云也在斜谷打了败仗,诸葛亮也没有杀他,只是贬官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谡也可以不杀。
在当时,蒋琬对诸葛亮杀马谡的决定也提出了异议。蒋琬是从惜才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的。蒋琬认为马谡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应该留下他戴罪立功,继续为蜀汉效力。后人在评价这件事的时候,也和蒋琬的意见相同。他们认为诸葛亮统治下的蜀汉本来就地狭民少,人才匮乏。可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杀掉像马谡这样的有用之才,这是不明智的。
可是,大家只是看到了马谡打败仗的事实,却忽视了他逃避责任的事实。在街亭之战失败后,马谡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情,那就是他不敢回到诸葛亮的大营,而是私自逃回了蜀中。直到诸葛亮回师,才将马谡抓了回来。这件事犯了诸葛亮的大忌,是他一定要杀马谡的原因。
在《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行事风格有一个评价,那就是“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在这个评价中,马谡的所作所为,正好触犯了诸葛亮做事的底线。
对比于赵云,他虽然也打了败仗,但是赵云勇于承担责任,上书要求贬官,诸葛亮最后除了贬赵云的官职,也没有在其他方面再处罚他。我们可以想见,如果马谡敢于承担责任,向诸葛亮认罪,诸葛亮还可以对他网开一面。可是马谡私自逃亡,就把自己推上了死路。
马谡打了败仗,却不敢承担责任,临阵脱逃,这不但引起了公愤,也触碰了诸葛亮的底线。诸葛亮因此只有杀掉马谡以平民愤。为此,诸葛亮还处分了马谡的好友,对马谡逃亡知情不报的向朗。诸葛亮将向朗免官,送回成都。我们从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马谡逃亡这件事的气愤程度。
结语: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派马谡去守街亭。这个任务完成难度不高,但是战功却是很大。虽然诸葛亮有培养栽培马谡的意图,想要为蜀汉造就一位人才。但是,由于诸葛亮与马谡的私交,难免会让人有任人唯亲的看法。
马谡在街亭之败后,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尊重法律,挥泪斩杀了马谡。这里面有着马谡战败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马谡为了逃避责任,私自逃亡。这种行为引起了蜀军上下的义愤。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挥泪斩马谡,来平息民愤,振作士气。在诸葛亮的激励下,蜀军在短时间里恢复了战斗力,再次投入到北伐中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犯了何罪?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犯了何罪?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本身就是疑案。
《三国志》诸葛亮传交代,马谡是诸葛亮杀戮的。
《三国志》马良传记载,马谡是死于狱中。
《三国志》王平传记载,马谡是被诸葛亮诛杀的。
同样都是陈寿写的《三国志》,却对马谡的死说法不一,这让读者多少有些困惑。
一般人以为马谡之死是因为丢失街亭,造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因此“戮谡以谢众”,诸葛亮也自贬三级,以示对战争失利负责。
通读《三国志》,就可发现,诸葛亮诛杀马谡不仅仅是因为马谡丢了街亭,而且还要更深层的原因。
那么,诸葛亮诛杀马谡有哪些更深层的原因呢?
山野老人以为诸葛亮诛杀马谡最少有以下三个深层原因:
一,不杀马谡,怎么带好队伍?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制,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因此诸葛亮回到汉中,“戮谡以谢众”。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就感觉到队伍不好带,首先是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患病而且难以治愈,担心遭到诸葛亮的打击,公开反叛。
其次,诸葛亮身边的魏延对于诸葛亮也是心存芥蒂。
一向没有脾气的赵云,对诸葛亮也颇为不满。
第一次北伐,赵云就力争要做先锋,让诸葛亮颇为尴尬。
现在自己的心腹马谡居然也不受自己的节制,对自己派去协助指挥作战的王平所提出的建议,也置若罔闻。
由此,诸葛亮不惩治马谡,人人都像马谡这样不受自己节制,诸葛亮今后怎么带好队伍?
为了日后的指挥作战,对于不受自己节制的马谡必须严惩不贷!
二,不杀马谡,无法面对先主。
刘备驾崩之时,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一定要认真考察。
诸葛亮不信邪,偏偏要重用马谡,而且是在众人一片反对声中重用马谡。
现在马谡丢了街亭,不杀马谡,怎么面对先主;不杀马谡,怎么面对众人。
在如此困境之下,诸葛亮只好“戮谡以谢众”。
三,不杀马谡,何以依法治军?
最为可恨的是马谡丢了街亭后,不是直接去诸葛亮那里汇报军情,而是逃回了成都。
除此之外,一向被诸葛亮倚重的向朗因为与马谡关系好,竟然知道马谡逃亡而不向诸葛亮汇报,这让诸葛亮更加愤恨。
诸葛亮因此将向朗贬职送回成都。
诸葛亮一向标榜自己依法治军,现在马谡战败当了逃兵,不依法惩处,何以依法治军?
综上所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仅仅是因为马谡丢了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利,更主要的是马谡妄自尊大,不听主帅节制,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自己的过失造成战争失利,又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是临阵脱逃,为了严肃法纪,诸葛亮不得不处死马谡!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犯了何罪?
显而易见的原因是马谡失街亭,而最实际的原因是诸葛亮得找一个人为第一次北伐失利背锅。
1.必须得有人为第一次北伐失败负责这个人应该是谁?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有言在前,“不效,则治臣之罪”。
所以,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级,任右将军领丞相事。
但是,蜀汉是兴举国之兵、出去打得曹魏,一个没打好,然后就回来了。这是在说不过去。
所以,诸葛亮自贬三级还不够,于是赵云等部将也降级贬官,但还不够,必须得给出解释来。
所以,诸葛亮就是想替马谡遮掩都遮掩不过了,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将领集团得出一颗人头来谢罪。
2.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的马谡守街亭没守住,赵云和邓芝出斜谷也没打好,凭啥马谡就得死、赵云他们就写检查了事。
马谡之罪,不在于没守住街亭,而在于守街亭的时间太短。
蜀汉全国也就十几万军队,诸葛亮北伐可谓是赌了国运,竟带出了10万大军,此战目的就是要一战定乾坤、兴复汉室吗?
诸葛亮没那么大的胃口,甚至都没想着占领关东之地。
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陇右地区,只要能拿下陇右,就能切断曹魏与凉州的联系。蜀汉也就由一州之国变成两州之国。
所以,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奇谋,从子午道出兵到了长安城下,你不见得能打下长安;即便打下了长安,也不见得能守住长安。原因就是实力不允许,蜀汉太弱,所以只能玩偷袭,从曹魏切下一块土地是一块土地。
而且,陇西地区以西的凉州就是河西走廊,是魏国重要的养马基地,所以地方虽然偏僻、当却极为重要,经济上、军事上都很重要。
3.马谡何罪、罪当至死吗赵云那一路就是疑兵,诸葛亮根本就没指望赵云能胜,因为赵云打胜了,也不可能指望他兵出斜谷、攻占长安?
赵云的任务就是牵制,能牵制住多少魏军就牵制多少,能拖多久时间就多久时间。
但是,马谡一路却极为重要,原因是马谡带着三万大军,得死命地在街亭跟张郃耗时间。
要耗多久?
用不了多久。
因为陇右的南安、天水以及安定三郡均已投降,诸葛亮马上就能拿下整个陇右地区。
但是,马谡却失了街亭,而且三万大军被打的就剩下千把人回来,这个打击实在太大。
蜀汉没有实力与曹魏在陇右地区打持久战,原因是:兵不人家多、粮不如人家多,而且还在人家地盘上。所以第一次北伐只能曹操收场。
所以,马谡之罪不在失街亭,而在举措混乱,被张郃一战打残,这才是马谡的罪过。
罪当之死吗?
说实话,不冤枉。
原因是马谡之败,打乱了诸葛亮的北伐规划。
没有金刚钻就被揽瓷器活,要是换魏延或赵云等究竟战阵的老将,蜀军不至于被张郃打得这么惨。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犯了何罪?
挥泪斩马谡,自然是因为马谡犯了错,而且是大错,这个错误还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
马谡,字幼常,襄阳人氏,白眉马良的幼弟,刘备占据荆州后,兄弟二人都从属刘备。刘备入益州时,马良随诸葛亮留守,后来刘备征辟其为左将军府掾,曾入吴为使,受到孙权的敬重。刘备称帝后,以其为侍中,夷陵之战,马良派人召武陵蛮助战,刘备兵败时,马良也在战场遇害(不知道是不战死)。
马谡则是随刘备入蜀,在益州相继担任县令、太守,“才气过人,好论军计”,受到诸葛亮的看重(大概也有马良的关系在内)。但刘备不以为然,临终时还特意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不听,还是用马谡为参军,谋划军事。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孟获,马谡献上“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计策,深得诸葛亮之心,由是对马谡更加信任。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开始十分顺利,夺取凉州三郡之地,人民归附,但他不听众人的建议,以马谡为先锋,不料马谡是赵括般纸上谈兵之辈,没有行军作战经验,还不听诸葛亮的嘱咐,自以为是不切合实际的安营扎寨,以致被张郃击败,损失惨重,诸葛亮的后路受到威胁,不得已只能撤军,第一次北伐大业就此夭折。
所以返回后,诸葛亮斩杀马谡,因为马谡造成的损失太大,直接影响了天下格局。而马谡是又诸葛亮十分看重的人才,所以含泪而斩,因为不杀不足以服众。想起刘备的嘱托,诸葛亮这才恍然,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于是自贬以谢罪。
个人认为,马谡的失败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因为蜀汉的实力不足以支撑诸葛亮北伐,即便没有马谡之败,后面的战斗也会更加艰难,失败也是必然。而马谡,只是将这个结果提前了一段时间,或者早点失败还给蜀汉减少了损失。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犯了何罪?
“马谡大意失街亭,孔明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了,并且还作为课文入选在中学课本中。
下面就结合《三国志》等正史史料,谈一谈这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吧!
一,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马谡是蜀国很有才的人,喜欢讨论军国大计。诸葛亮很看好他,并且马谡的哥哥马良与诸葛亮是铁哥们的交情,马良跟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兵败后马良壮烈牺牲。这让诸葛亮更加器重马谡,两个人一见面就有聊不完的话题,从白天谈到晚上。刘备死前曾提醒诸葛亮:“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还是刘备眼光老辣,早看出马谡这个人就靠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其实没有真本事。但诸葛亮不以为然,估计内心是这样回应刘备的:“我跟马谡熟着呢!他有能力我知道!”
作为好朋友,并且又能讨论军国大计。诸葛亮是要给马谡找机会历练历练,然后好重用的。机会终于出现了,这就是诸葛亮发动的第一次北伐。蜀国自从刘备伐吴兵败后,已经处于被打残的状态,诸葛亮也算是呕心沥血的准备多年后,终于在公元228年给后主刘禅上了那篇千古奇文《出师表》,毅然率军第一次北伐,希望重振蜀汉雄风。这次,他把马谡带上了,希望这个缺乏实战的年轻人能够建功立业。
二,能说不一定能干,马谡言过其实失街亭。北伐的初期,战况很顺利,蜀军攻破了魏国陇西三郡,切断了陇右与关中的联系,魏国的将领也投降不少。只要守住陇西,陇右地区便可攻占,那时候长安就会变为战斗前线,只要兵进长安,那克复中原,还于旧都的梦想就要实现。但此时魏主曹睿一面派大将张郃率军抵御蜀军,一面亲自赶到长安指挥作战。双方都看重军事要地街亭,魏军要增援陇西,必须从街亭进军,蜀军想要彻底占领陇右,就必须守住街亭据点,使曹魏援军无法到达。如果魏军占领街亭,蜀军不光占不了陇右,还有被掐断粮道的危险。做个简单的比喻,如果蜀军是条蛇,那街亭就是蛇的七寸。
到底派谁派人驻守街亭呢!肯定是马谡呀!诸葛亮是有意栽培马谡的,在军事会议上诸葛亮力排众议,执意任用新手马谡去驻守街亭。并且为马谡量身打造了一套防守方案,还让王平去帮助马谡。只要马谡按照自己的部署去街亭守住,那就万无一失。此后也正好重用他。
马谡很开心的带着王平和军队向街亭进发了,到了街亭,马谡自以为是的毛病便犯了。这个没有经历过实战的大才之士,放弃了诸葛亮为他制定的方案,不在街亭附近的城郭中驻扎,反而带着军队往山顶上安营扎寨。王平苦劝无果。自负的马谡可能觉得自己熟读兵书,能够运筹帷幄,丞相那套太小心谨慎了,干脆自己重新设计一套方案,肯定能优秀的完成任务。
魏军赶到街亭,见蜀军驻扎在山顶上,直接断了他们的水源,然后火攻。马谡一看势头不对劲,抛弃军队自己先跑了。蜀军见主帅跑了,那还打个啥,一哄而散,死的死,降的降。街亭被魏军攻破。诸葛亮准备数年的北伐计划被彻底打乱,无奈之下,只得撤军回国。
三,挥泪斩马谡。马谡因为眼高手低,不光丢了街亭损兵折将,也使蜀汉进军中原的战争在一片大好形势的前提下忽然化为泡影,而且作为主帅不遵号令,临阵脱逃。诸葛亮为了严正军法,含着眼泪把这个旧日的好朋友,一个自己很器重并想要设法提拔的下属,送向了法场。他的内心很痛苦,回想起先帝遗言,果然还是刘备看人准呀!自己因为错用马谡,导致功亏一篑。此情此景,又怎么能不流泪呢!
总结:
马谡这种人,最大的缺陷就是自以为是,没有实践经验。不光害了自己,也害了国家,甚至也成了诸葛亮一生用人的败笔。如此大的罪状,不被杀才是怪事。有趣的是,在同一本《三国志》的蜀汉将领传记里,马谡还有另外两个结局:一个是直接跑掉了,不知道下落。另一个结局是还没斩首就病死在牢狱中。陈寿为何写了马谡三种结局,这就有待专家考证了。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马谡犯了何罪?
挥泪斩马谡是冤案
读过三国演义小说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里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节,那么这段故事到底是真还是假的呢?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随着小说《三国演义》的流传而家喻户晓。其实,历史上,诸葛亮没有真的斩过马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实是一起“冤案”。
在《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这起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在第四次北伐过程中,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结果马谡在防守军事重要据点街亭过程中,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导致蜀军街亭惨败,诸葛亮精心策划的第四次北伐也只好匆匆收场。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故忍痛将“才气过人”的马谡军法处死。这段“失街亭”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写得摇曳多姿、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不过,那只是“演义”罢了,而并非史实。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侍中马良之弟。马谡少时素有才名,和兄长们并称为“马氏五常”。跟随刘备取蜀入川后,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马谡“好论军计”,因此颇得诸葛亮的赏识,“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提拔为参军,“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惜,诸葛亮并未听取。结果街亭一战,马谡一意孤行,举动违规,不遵诸葛亮的指示,导致蜀军败退汉中。
据《三国志》《向朗传》等典籍记述,后谡兵败街亭并未“自缚帐前”,向诸葛亮请罪,而是畏罪潜逃。“谡逃亡,朗(向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据《马谡传》记载,马谡最终还是被缉拿归案了,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在狱中病故了,“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由此可见,诸葛亮并未“挥泪斩马谡”,马谡只是自己病死狱中——大概是因为兵败、潜逃、抓捕、入狱,从帐前将帅转眼间沦为狱囚,这一系列变故使得“才气过人”的马谡恍然如梦、自惭形秽、心情郁闷、急火攻心,所以,得病似在情理之中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