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夏侯渊和关羽两人的死,影响了三国40年的历史走势?

历史是奇妙的,有时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就会让历史的车轮转变方向。在三国时期,就有这样两位人物,他们的生死,让历史完全改变了模样。这两个人就是夏侯渊和关羽。他们两个人虽然相隔千里,但是他们的死却有着内在的联系。

一、夏侯渊之死。

夏侯渊是曹操最信任的手下之一。他是曹操的亲族,从曹操起兵之时就跟随曹操,为曹操屡建战功。曹操最信任,能力最强的将领就只有三人,那就是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这三人是曹操能够放心将重兵托付的将领。在夏侯惇受伤,转为偏重治理地方的官员后,曹操在战场上就只能更倚重夏侯渊。

夏侯渊也不负曹操的众望。在平定关陇和汉中的战役中,夏侯渊表现出众。他充分发挥了自己身先士卒,敢打敢拼的特点,一举将名将马超驱逐出了西凉。在曹操夺取汉中,撤回关东的时候,将夏侯渊留下,镇守汉中。

从曹操的安排,我们就能够看出曹操的战略思想。曹操依然是守住所得的地盘,等待刘备和孙权反目的时机。在淮南,曹操派了夏侯惇坐镇在合肥背后。在襄樊则有曹仁镇守。在汉中,曹操就交给了夏侯渊。

可是曹操留下夏侯渊守卫汉中,也给刘备留下了可乘之机。夏侯渊虽然堪称名将,可是他的军事能力比起刘备相差甚远。再加上汉中与益州唇齿相依,刘备要保有益州,就必须占领汉中。因此,刘备听取了法正的建议,出动益州的所有兵马,来争夺汉中。

在汉中之战的初期,夏侯渊连续击退了刘备派来的部将,让刘备遭受了挫折。刘备只得亲自出征,与夏侯渊交手。夏侯渊在和刘备交手的过程中,暴露了他急躁的缺点,被黄忠在定军山斩杀,曹军也因此大败。

等到曹操率领援军赶来的时候,刘备已经占据了有利态势。刘备对曹操的军队自信的说,曹操虽然亲自到来,也不会有什么能为了。果然曹操无法和固守的刘备交手,只得撤兵。汉中就此落入刘备手中,直到蜀汉灭亡。

二、夏侯渊之死带来的后果,成全了关羽的大功。

夏侯渊的死,导致了曹军在汉中的大败,让曹操丢失了汉中。但是,夏侯渊的死,对曹操造成的危害并非仅此而已。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夏侯渊的死,严重影响到了千里之外的襄樊战场。

在曹操撤军之后,刘备进位汉中王。他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使得关羽拥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关羽敏锐的发现了襄樊方向的战机,发动了襄樊之战。这些战机的出现,都和夏侯渊的死有关。

首先,是襄樊地区曹军的兵力不足。在襄樊地区这个曹操的战略支点,竟然只有曹仁的七八千人马防守。关羽一次就出动了三万人马,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这是因为夏侯渊战死,为了挽救汉中的危局,曹操被迫在他的控制区进行了动员,抽调了一切可以抽调的兵力。襄樊地区的兵力也被曹操抽走大半。

其次,是关羽在围攻襄樊的时候,曹操无法亲自率军来救援襄樊。这是因为曹操的身体在当时已经有病,无法迅速的从汉中赶回襄樊。在襄樊战役进行得紧锣密鼓的时候,曹操却还和他的主力滞留在关中。这样一来,就严重影响了战机。

第三,曹操无法对襄樊一次性派出优势兵力的援兵,只能采取添油战术,分批次的向襄樊派遣援军。这是因为曹操只对自己宗族的将领信任,大批的兵力除了自己带领,就只给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带领。而这三个人中,曹仁被困樊城,夏侯惇身体也是有病,剩下的夏侯渊则已经战死沙场。这样一来,曹操在关中空有优势兵力,却无人统帅,只能分批的向襄樊增援,给关羽创造了可乘之机。

于禁作为曹操的左将军,假节钺的将领,曹操也只给了他三万人马。于禁和曹仁兵力加在一起,也对关羽的兵力不占优势,更何况关羽还拥有一支精锐的水军。这样,在汉水暴溢的情况下,于禁的战败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后来,在曹操回到洛阳,才给徐晃增派了大批兵力,阻止了关羽的攻势。这一切,都是夏侯渊之死带来的不良后果。关羽也因此抓住战机,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假如不是出现意外情况,关羽至少可以用水军控制汉江,夺取汉江南岸的襄阳。这样一来,关羽与曹仁隔江对峙,加上水军优势,曹仁是无法长期相持的,只能撤走了事。

三、关羽之死带来的后果,让蜀汉一蹶不振。

夏侯渊之死产生的影响,造成了关羽在襄樊地区的辉煌胜利。可是福兮祸之所伏,关羽在襄樊的大胜,反倒敲响了他失败的丧钟,还连带蜀汉政权也一蹶不振。

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时候,曹操曾考虑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这个时候他的手下司马懿劝说他,说关羽的胜利,必定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让曹操拉拢孙权,一起对付关羽。曹操采纳了孙权的建议,双方一拍即合,一起夹攻关羽。

当时的关羽在大胜之余,已经忘记了自己发动襄樊之战的初衷。他的眼睛死死盯着樊城,准备拿下樊城后,再扩大战果。但是,在徐晃的大军赶到后,他的愿望已经难以实现了。就算是这样,关羽依然不愿意撤退。甚至是得到孙权要袭击荆州的消息,还是犹豫不决。最终酿成了大祸。

孙权趁关羽主力集中在襄樊之际,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当关羽率军队撤回的时候,他的部下得知自己在江陵的家眷都落入了东吴之手,并且还得到了东吴的照顾。因此,关羽的部下都失去了战心,纷纷离散。关羽无法收拾败局,只得走保麦城。在突围逃往西川的途中,关羽被东吴伏兵擒获,随即被杀。

关羽之死,直接宣告了《隆中对》的失败。本来诸葛亮和刘备商定,在夺取荆州和益州后,兵分两路北伐。关羽的这支主力是出荆州攻打宛洛的一支。可是,随着关羽被杀,荆州丢失,这支主力全军覆没。这就使得《隆中对》的设想破灭了。

而且,关羽之死对蜀汉的危害还不仅仅如此。关羽之死还给蜀汉与东吴带来了一场战争。在蜀汉建立后,刘备亲自率领蜀军主力,发动了讨伐东吴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在这次战争中,刘备将本来准备北出秦川的那支主力投入了战场。可是在最初取得了一定战果后,吴军在陆逊的指挥下,后撤并转入防御。在长期对峙后,陆逊抓住刘备布阵上的破绽,用火攻打败了刘备。

经过这一次战役,刘备亲自率领的那支蜀军主力也覆灭了。不过东吴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它也损失了上万人马。这样,蜀汉和东吴两败俱伤,只有坐山观虎斗的曹魏捡了便宜。这样,东吴和蜀汉再也无力与曹魏争夺天下了。

结语:

历史的蝴蝶效应十分奇妙,一个人或者事件就能改变历史走向。夏侯渊的死让曹操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直到襄樊之战时达到了顶峰。如果不是东吴插手,当时的情况还真难以预料。这也是曹操在派夏侯渊守汉中时想象不到的。

而关羽之死造成的影响更大。他的死不但使得蜀汉丢失了荆州的基地,还让蜀汉丢失了一支多年准备的主力。更为致命的是,他的死还引发了夷陵之战,使得蜀汉与东吴两败俱伤。蜀汉经过连续的失败,一度陷于风雨飘摇的境地。如果不是诸葛亮力挽狂澜,蜀汉的情况就很危险了。这样的后果,也是关羽取得水淹七军胜利时根本想不到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说夏侯渊和关羽两人的死,影响了三国40年的历史走势?

有战争,便有伤亡,一个将军,一个士兵,战死沙场,是他的宿命。三国时期,每逢大战,伤亡人数少则数千,多则数万,连大将也有不少马革裹尸的。其中有两个上将的死,影响了三国四十年的历史走势,他们分别是谁呢?

第一个:征西将军夏侯渊

夏侯渊战死的直接后果:蜀汉占据汉中,保住了益州门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刘备亲自带兵渡过沔水,与定军山的夏侯渊大军相抗衡。刘备先全力攻打张郃,张郃抵挡不住,向主将夏侯渊求救,夏侯渊于是分兵一半去支援张郃。

老将黄忠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放火烧夏侯渊南面鹿角,诱导其救火,趁机袭击。由于夏侯渊没有准备,被黄忠斩杀。曹军主将夏侯渊战死,全面溃败,丢失汉中。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初步胜利。《三国志》中相关记载如下:

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夏侯渊战死,曹操不仅仅损失了一个大将,还彻底丢了汉中。我们知道,汉中的益州的门户,要想进入益州,必须占据汉中。同理,蜀军要出川,要以汉中为跳板,进而占据关中平原。

后续影响:蜀汉占据汉中,多次伐魏,而强大的曹魏被动防守

蜀汉在占据了汉中后,才确保了益州的安全,长达四十多年。从公元228年到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一共发动了五次北伐,从公元234年到264年都是通过汉中北伐的。试想,如果刘备没有在公元219年夺取汉中,诸葛亮拿什么作为出祁山基地,姜维凭借什么讨伐中原。四十年来,弱小的蜀汉多次进攻强大的曹魏,这全依赖于汉中这个益州门户。

曹魏由于丢失汉中,在和蜀汉的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防守。正史上,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十三次挥师北伐,而曹魏仅仅曹真、曹爽、钟会邓艾寥寥数次伐蜀。曹真和曹爽父子二人伐蜀之战,还因为汉中道路崎岖,无功而返。

公元263年,钟会和邓艾带领曹魏大军伐蜀,由于姜维部署失误,他们顺利夺取汉中。钟会主力与姜维主力对峙于剑阁,邓艾偷渡阴平,进入蜀汉腹地,逼降刘禅,蜀汉遂亡。由此可知,曹魏灭蜀汉最大的难点就是汉中,只要曹魏占据汉中,灭蜀是分分钟的事。

因此,夏侯渊战死,汉中从曹魏转到了蜀汉手里,影响了曹魏和蜀汉双方四十年的历史。

第二个:汉寿亭侯关羽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开始进展顺利,包围曹仁于樊城,又水淹于禁庞德七军,收编各地豪杰,就连荆州刺史和南乡太守也归顺了关羽,一时之间威震华夏。

但是好景不长,曹操派出第二路徐晃援兵,连夺关羽数个营寨,解了樊城之围。关羽攻势受阻,但是还有余力,最要命的是后方荆州(南郡)被东吴吕蒙奇袭。众所周知,关羽手下士兵大都是荆州人,他们在前线打仗,家里的老婆孩子却都被敌人俘虏,还有心情卖吗?换做谁都不会再给关羽卖命了,他们最关心的是家里人有没生命危险,过得怎么样?

关羽只能放弃攻打樊城和襄阳,回师荆州(南郡)。由于关羽错误派出使者责问吕蒙为何背信弃义,袭击荆州,不但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使他的荆州兵军心散了。这些荆州兵得知家人平安无事后,纷纷归顺吕蒙。

关羽无奈之下,只能带领数十余骑出逃,一路狂奔,可惜突围至到距益州不过二十里的临沮,被东吴潘璋部将马忠擒获,不久被杀。

关羽被杀后,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第一个: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为关羽报仇,却大败而归。

魏蜀吴三大势力,曹魏占据富饶的中原,实力最强,东吴占据江东,经过孙坚、孙策、孙权三人的经营,也不差,最差的是蜀汉,刚刚占据的益州和汉中并不稳定。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和刘备两人联盟,才能和曹操抗衡,单独一人与曹操对抗,是死路一条。现在,刘备为了给手下大将关羽报仇,为了夺回丢失的荆州,倾国之兵东征,讨伐东吴。

本来东吴和蜀汉两双方联手,才可能抵御曹魏,现在蜀汉和东吴却打起来了,还拿什么来抵御曹魏。更要命的是,刘备在决定命运的这一战,还战败了,败得很彻底。幸好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派出邓芝出使东吴,双方搁置荆州争议,重新结盟,共同对付曹魏。这才没有酿成更加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个:荆州丢失,标志着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破灭。

在诸葛亮出山前,给主公刘备提出了战略《隆中对》。他是这么构想的,刘备从荆州进入益州,占据荆益二州,与曹魏、东吴三足鼎立。刘备从益州汉中出兵北伐,同时派一员上将从荆州出发,配合刘备主力北伐,只要配合恰当,天下可得。《隆中对》中相关内容如下: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不讨论诸葛亮的《隆中对》可行与否,关羽大意失荆州,已经宣告了这个战略的破灭。此后,诸葛亮及其继承者姜维,只能从汉中出发,走祁山路线北伐,事倍功半,徒劳无功。试想,如果关羽没有丢失荆州,在天下大变时,配合刘备诸葛亮主力,从荆州北伐,将有很大的概率获得成功。

因此,关羽之死,同样影响了三国四十年的走势。

结语

夏侯渊和关羽应该是三国期间战死沙场最大的两个上将了,夏侯渊是曹操在关中、汉中的最高统帅,而关羽是蜀汉在荆州的主将。他们两人的牺牲,都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了三国四十年的历史走势。

前往“魁哥说三国”公号,观看更多三国精彩文章。

为什么说夏侯渊和关羽两人的死,影响了三国40年的历史走势?

谢邀!这是曹操一生中的战略失误,没能一举进蜀而留夏侯渊守汉中,最后渊死使蜀军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而威胁长安,不得不长年布重兵防范;而关羽失荆州走麦城,从此无法以荆州为基地攻取许昌洛阳光复汉室;所以两人之死影响了三国格局……。拙见。

为什么说夏侯渊和关羽两人的死,影响了三国40年的历史走势?

蜀汉政权是三国时期崛起最晚的政权,同时也是三国时期大起大落最严重的政权,更是三国时期势力最弱小,最不稳定的政权,严格来说,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应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业期

从公元184年刘备开始参与平定黄巾起义算起,一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期间,总计长达24年,这一段时间的刘备处于颠沛流离、四处投靠的时期,不具备建立政权的实力,只能算初期的创业期。

刘备

第二阶段:崛起期

从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开始后,经公元209年南郡之战期间,刘备南下荆南夺取荆南四郡开始,经借荆州、入川夺取益州,并在汉中之战中斩杀夏侯渊夺取汉中,刘备称汉中王为止的公元219年,这一段时期是刘备政权的崛起期,算起来只有11年时间,但是这是刘备集团发展最快的11年,仅仅只用了11年时间,蜀汉政权就达到势力顶峰。

第三阶段:衰弱期

从公元219年7月关羽开始北伐,经过关羽威震华夏,败走麦城,最终大意失荆州,到刘备称帝,发动夷陵之战,最终全军覆没战败于夷陵,狼狈逃回永安宫,直到公元223年刘备去世为止,这一段时期是蜀汉政权的衰弱期,算起来只有短短4年,却让蜀汉政权从顶峰一下子跌到深渊之中,并且永远地失去了争霸中原的实力。

三国局势

第四阶段:平稳期

从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权的公元223年开始,经诸葛亮平定南中,五次北伐,姜维11次先后北伐,再到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为止,一共40年的时间,这是蜀汉政权存在的最后40年,也是无法改变命运、苟延残喘的40年,直到蜀汉灭亡的那一天,都已经是40年前注定的命运。

再回过头看蜀汉政权的崛起期和衰弱期,都是因为两个人的死,而导致了蜀汉的崛起和衰弱,这两个人就是夏侯渊和关羽,夏侯渊之死导致蜀汉夺取汉中,势力达到顶峰,关羽之死导致蜀汉失去荆州,开始了衰弱之路,直到势力彻底退出荆州,失去争霸天下的实力。

夏侯渊

1、夏侯渊之死

夏侯渊是曹魏关中地区最高军事指挥官,负责关中、汉中到凉州一带的军事防务,曹魏西部地区最大的敌人就是刘备的蜀汉政权,而且在整个西部地区,曹操因为提前占领了汉中地区,在与刘备的对峙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当年刘璋几十来都没能攻下汉中张鲁,换了刘备与曹操,似乎是相同的结局。

夏侯渊如果不死,刘备就无法拿下汉中,蜀汉的核心地区益州将会一直受到曹魏势力的侵袭,别说北伐了,刘备没有汉中地区作为依靠,连八百里秦岭都走不出去,就更说攻击关中统一中原了,夏侯渊镇守的汉中是刘备集团崛起的命门,夏侯渊在,刘备只能困在益州,夏侯渊死,刘备就能向北发展进而扩大势力。

刘备运用了法正的一系列奇谋和夏侯渊白地将军的称号,采用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的计策,让黄忠在 战场上斩杀了汉中曹军最高军事领导人夏侯渊,夏侯渊之死,不仅仅只是一个人死亡,还代表着曹魏在汉中的全面溃败和蜀汉在汉中的全面崛起。

汉中之战

从夏侯渊在公元219年被杀,一直到公元263年钟会伐蜀,这一共44年的时间中,汉中都归属在蜀汉政权的手中,有汉中在,才能保证蜀汉44年的国运,若夏侯渊不死,蜀汉绝对不可能维持44年国运,所以说夏侯渊之死影响了蜀汉政44年,同时也影响了三国局势44年

2、关羽之死

关羽是蜀汉政权在荆州的最高军事与政治领导人,属于军事与政治一把抓的最高统帅,如果说汉中关系到益州的生死存亡,那么荆州就关系到蜀汉政权争霸天下、问鼎中原的实力保证,荆州在,蜀汉强,荆州失,蜀汉衰。

关羽

发生于公元219年7月的襄樊之战,是一场彻底的虎头蛇尾的战争,原本有希望夺取曹魏的襄阳,最终却赔上了整个荆州数万军队、数千官吏、近百万老百姓,以及荆州三郡的战略地盘,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谁也没有想到最终的结果是关羽被杀,荆州彻底脱离蜀汉。

关羽的死预示着蜀汉政权势力彻底退出荆州,并且开始走向了衰弱,还引发两年之后的夷陵之战,刘备继续赔上了四万军队的性命,以及蜀汉数十年的国运,虽然诸葛亮天赋异禀、妙手回春,对于走下坡路的蜀汉来说,也仅仅是回光返照而已,蜀汉陷入了长达44年的衰弱稳定期,直到灭亡。

襄樊之战

荆州如果不失,关羽如果不死,蜀汉仍然有问鼎中原的能力,荆州失,关羽死,蜀汉彻底沦为割据政权,将与华夏传统核心的中原区彻底割裂,所以说关羽的死其实是蜀汉政权开始衰弱的标志,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公元219年前后,到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前后,合计44年时间里,蜀汉就走上了一直衰弱直到灭亡的不归路,这不是任何人可以改变的

蜀汉政权的鼎盛衰弱与夏侯渊、关羽两人的生死息息相关,正所谓“鼎盛一夏侯,衰弱于关羽”,夏侯渊与关羽两人的生死决定了蜀汉政权44年的国运,同时影响了三国局势44年。

为什么说夏侯渊和关羽两人的死,影响了三国40年的历史走势?

说是三国鼎立,实际上最有可能统一的是曹氏和刘氏,孙氏从始至终就差了那么一点点。汉中和荆州对于曹氏和刘氏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夏侯渊和关羽的死使得最后统一的国家发生了变动。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然后他又取得了益州,这个时候刘备和曹操的领土接壤处为汉中和荆州,双方的攻防战肯定都是从这两个地方开打。按照当时的实力对比,即便刘备拥有荆州和益州,他的实力还是不如曹操,刘备想要战胜曹操,他必须取得战略要地,而汉中和荆州是刘备非占不可的两个地方。

益州的核心地区为成都平原,它的四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但是成都平原不小,这就给了敌方发挥的空间,如果曹操军队打到成都平原的话,成都根本守不住。汉中如一道门般卡在关中和益州之间,从那里既可以进攻关中,也可以进攻成都,曹操的军队只需要从汉中经过葭萌关、剑阁和绵竹关等几处关卡后,几乎就可以长驱直入到成都了,后果可想而知。

如果刘备得到汉中的话,他就能确保益州不会轻易遭到曹操的攻击,曹操想要去益州,几乎先要过了汉中才可以,只要汉中不丢掉,益州几乎不会出问题。夏侯渊被斩本身对曹操伤害不大,但是附带失去天荡山和定军山,那等于刘备取得了汉中之战的优势地理位置,曹操想要防守汉中的话,代价不会很小。正因为如此,曹操在夏侯渊丢掉天荡山和定军山后,直接就开始把汉中当成了“鸡肋”,他也没玩命去防守汉中,致使汉中被刘备夺取。

本来汉中在曹操手上,只要刘备从荆州进攻,他就可以从汉中派军队攻击成都,刘备肯定会停止从荆州发起的进攻,这个是互相牵制,可是汉中落入刘备的手上,那么刘备就可以放心从荆州进攻曹操了,这个也就是汉中落入曹操手上后,刘备开始命令关羽进攻襄阳的原因。汉中已经落入刘备的手上,曹操自己又没办法夺取荆州南郡,最好的办法就是荆州南郡给孙权。

关羽被吕蒙算计,荆州南郡落入孙权之手,这样刘备就没办法从荆州一路攻击曹操了,刘备方的战略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果荆州一直在刘备的手上,从荆州进攻许昌的话,路途要短很多,粮草消耗也会少很多,这显然对刘备方有利。关羽死了,荆州南郡也丢了,刘备要进攻曹操只能从汉中出发,而且为了确保安全,需要先攻下陇西等地,这个对刘备粮草物质消耗太大了,看看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就知道了,这条攻击路线真的不好走。

夏侯渊的死让曹操丢了汉中,曹操方无法给益州造成威胁,刘备可以巩固益州大本营后,反过来攻击曹操。刘备进攻曹操的最佳发起地肯定是靠近许昌的荆州,从那个进攻的话,省钱、省粮和省力,刘备不仅可以让曹操经常被“噩梦”惊醒,还真的有可能打下许昌救汉献帝。可惜,关羽中了东吴的计策,荆州落入孙权之手,曹操和刘备只能在汉中那一带死磕,刘备方国力不如曹操,这使得他们最后因国力衰弱而被消灭。

为什么说夏侯渊和关羽两人的死,影响了三国40年的历史走势?

建安二十四年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汉中之战的胜利让蜀国达到鼎盛,在某种意义上已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关羽大意失荆州,随后被吕蒙处斩之事却也为后续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公元218年,刘备一直想占领汉中为自己谋得一席地位,奈何汉中大将夏侯渊凭借着持续的支援让刘备大军寸步难行。相持数月之后,夏侯渊实在忍受不了刘备大军无止境的骚扰与进攻,贸然派兵出击,被黄忠于定军山斩灭。

夏侯渊本是曹魏一面大旗,如今大旗倒下,汉中之地已是飘摇欲坠,而曹操唯恐刘备能占得先机,想方设法阻碍刘备的进攻。奈何为时已晚,刘备攻取上庸之后,于公元219年七月在汉中上书称王。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备上书只不过是惺惺作态罢了。

必须要说的是,刘备占领汉中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而他拜将封官无一不表明自己的立场与身份,表明自己对抗曹魏的决心与信心。

但是蜀国的日益强大,让魏国和吴国都十分忌惮。更重要的是刘备这荆州本就是借的,现在既然安定了却迟迟不归还,让东吴对蜀国失去了信心。于是曹操便和孙权一同联手谋划对付蜀国的方法,而关羽就是他们直接动手讨伐的对象。

站在魏国的角度来看,襄樊之战关羽威震华夏,靠着水淹七军的天下奇谋俘虏了众多曹魏将军,让曹操又惊又怕。

站在吴国的角度来看,关羽镇守荆州,是蜀国的得力大将,只要他在,荆州便一日不可得手,而后方的刘备却安枕无忧。

虽然荆州失守并不能完全怪关羽,乃是由于内部出了叛徒,但是关羽身为镇守武将,理应明辨形势,却因骄傲自负落了个悲惨的结局。

关羽的离去让刘备深受打击,自打消息一传出,就开始策划筹谋对吴国的报复行动。在当时,魏国依然是蜀国最强大的敌人,吴蜀本应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奈何刘备已经被所谓的兄弟之情冲昏了头脑,不顾众将的劝阻亲自领兵出征,却因经验不足被东吴小将陆逊火烧连营,蜀军自此元气大伤。

诸葛亮后续的北伐是为了先帝匡扶汉室的遗愿,但实际上蜀国一直没能从这场战争中恢复过来。因此,夏侯渊与关羽二人的离场,让三国的形势急转直下,蜀国辉煌之日,亦是失势之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