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大家一提起汉朝,就会首先联想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而汉文帝就是开创这个盛世的人。在他的统治下,中国继续休养生息的政策,对外和平,对内轻徭薄役。在汉文帝的治理下,这个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国力逐渐恢复。而且整个汉朝,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所有的皇帝谥号上都带有一个孝字,汉文帝也不例外。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仁厚孝顺的皇帝,却将自己的亲舅舅逼死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与汉文帝关系密切的薄昭。

薄昭是汉文帝唯一的亲舅舅,他和汉文帝的关系不比寻常,在汉文帝登上皇帝宝座的道路上,薄昭功不可没。在吕后去世后,汉朝宫廷发生了政变,刘邦的那些老臣们对吕后的专权早已不满。于是,他们夺取军权,消灭了吕后的势力,废了吕后立的幼帝,另立新君。

在讨论立谁为皇帝的时候,大臣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最后,大家一致决定,立代王为皇帝。主要原因是,这些大臣对吕后的做派心有余悸。而代王既是刘邦的儿子,他的母亲薄姬家族单薄,不会出现吕后的情况。所以,大臣们一致同意,立代王为帝。

这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奇怪的一幕,那就是皇帝不是继承的,而是由臣下推举的。而更奇怪的一幕是,这个皇帝还没有人愿意干。代王在见到大臣们派来迎接他的使臣后,反倒犹豫不决了。他的手下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大臣们不怀好意,劝代王不要接受。另一种意见是劝代王接受大臣们的请求,登基为帝。

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的情况下,薄昭挺身而出,去京城探求究竟。他来到京城后,和那些当权的大臣商谈,最终肯定了大臣们的心意。薄昭在回去向代王汇报后,代王才下定了决心,去京城继承了帝王,成为了后来的汉文帝。

可以说,薄昭在汉文帝登基的这件事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仅仅从这件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汉文帝对他的信任。汉文帝相信薄昭的判断,也从侧面显示出了薄昭的才干。在汉文帝的朝廷中,薄昭以国戚的身份,加上自己的才干,自然占有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二、薄昭之死。

可是薄昭对汉文帝如此重要,却最后被汉文帝逼死,这又是为什么呢?事情的起因还是因为薄昭的飞扬跋扈造成的。薄昭在得到汉文帝的信任后,又依仗着皇太后的势力,开始在汉文帝的朝廷里插手政务,发挥自己的影响。

在薄昭最的那些事情里,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解救周勃了。周勃是诛杀诸吕的老臣中的领袖,在汉文帝登基后,他担任右丞相的职务。但是由于他身居高位,畏惧功高震主,辞去了丞相的职务。在陈平去世时,周勃又被重新起用。不过这一次才十几个月,汉文帝就劝他主动辞去了职务。

周勃心存畏惧,害怕被汉文帝诛杀,在家中穿着甲胄,让家人手持兵器接见前来拜访的官吏。因此有人上书告周勃意图谋反,汉文帝因此将周勃抓进监牢。周勃一方面给狱吏送礼,狱吏出主意让周勃用他的儿媳妇,也就是汉文帝的女儿来为自己作证。

而为解救周勃出力最大的则是薄昭。周勃把自己所有的朝廷赏赐都送给了薄昭,所以薄昭为了周勃上下奔走。薄昭最后把门路走到了薄姬那里,薄姬亲自出面为周勃说话。汉武帝至此才无罪释放了周勃。

仅仅从周勃这一件事,我们就可以想到当时薄昭权倾朝野的情况了。到最后,薄昭的胆量越来越大,他竟然发展到杀死汉文帝使者的地步。至此,汉文帝决心除掉薄昭。他先是派大臣去劝薄昭自杀,薄昭不肯。于是汉文帝命令文武百官去都穿着丧服,到薄昭的府上去为薄昭吊唁送葬。薄昭看到这种情况,只得自杀了。

三、汉文帝为何要逼死薄昭。

我们看薄昭对汉文帝事业做出的贡献,还有他和汉文帝的亲戚关系,就感觉汉文帝逼死薄昭似乎有点严厉。可是,如果我们站在汉文帝的立场上,就会发现,汉文帝处死薄昭,自然有着他的道理。

首先,薄昭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地干扰了汉文帝的执政。薄昭凭借着他拥立汉文帝有功,再加上与汉文帝的姻亲关系,以及自身的才能,自然在汉文帝的朝廷拥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可是,薄昭拥有这样的位置,他并没有起到汉文帝希望的作用,反而给汉文帝带来了反作用,拆了汉文帝的台。比如说周勃这件案子,汉文帝当然知道是一起冤案。汉文帝如此处置周勃,自然有着他的政治企图。可是,汉文帝的布置却被薄昭给破坏了。为了解救周勃,薄昭不惜调用薄姬的力量。汉文帝面对自己亲生母亲的责难,不得不释放了周勃。

我们可以想见,像解决周勃这样的事情,薄昭都敢做,比这件事要小的事情,薄昭更是做得毫不在乎了。到了最后,薄昭居然发展到诛杀汉文帝使者的地步。这件事表明薄昭已经根本不把汉文帝放在眼里。如果汉文帝不对薄昭进行惩处,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为了自己的统治,汉文帝果断的诛杀了薄昭。这一切都是薄昭的咎由自取。

其次,薄昭背叛了汉文帝。薄昭的权力,实际上是汉文帝有意识地给予的。这是因为汉文帝所处的政治环境十分险恶。汉文帝是被群臣推举当的皇帝,而这些群臣胆大包天,违背吕后的意志,诛杀了诸吕,废了幼帝。这些大臣拥立汉文帝的理由竟然是这个人无依无靠。

这样,这些大臣拥立汉文帝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为了免于追究政变的责任,拥立一个容易控制的皇帝。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汉文帝不是雄才大略,那么他将成为这些臣子手中的傀儡。因此,汉文帝才会给予薄昭一部分权力,目的就是希望用外戚的支持来平衡他的政局。

可是,薄昭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他辜负了汉文帝的希望。他利用汉文帝给他的权力,大肆为自己捞取好处。甚至不顾汉文帝的意愿,破坏汉文帝的行动。比如说汉文帝抓捕周勃这件事,薄昭就站到了汉文帝的对立面上。周勃在被抓的时候,自己知道该死。这是因为汉文帝要让他为当年的政变负责。这是为了打击那些大臣的势力,树立皇帝的权威。

但是,让汉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竟然被薄昭给破坏了。薄昭为了周勃送他的贿赂,竟然出面为周勃奔走。而周勃本该是他和汉文帝的政敌。由此可见,薄昭已经抛弃了汉文帝希望的政治立场,走向了汉文帝的反面。

第三,薄昭的野心让汉文帝感到了威胁。薄昭是有一定才能的人,他不是没有政治头脑的人。他应该知道,汉文帝希望自己支持他。但是,从薄昭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在刚开始的时候,是这样做的。包括亲自去京城探听虚实,拥护汉文帝继位。

可是到了后来,随着薄昭手中权力的增加,薄昭的所作所为就完全两样了。薄昭已经不以汉文帝的意志为转移,只顾去谋求自己的私利。为了自己的私利,他甚至不惜为汉文帝的政敌奔走。这样,在汉文帝的朝廷里,就有了一个以薄昭为首的政治势力,成为汉文帝执政的障碍。

薄昭以外戚的身份,借着汉文帝母亲的名义来压制汉文帝。而且他还接近拉拢那些有实权的大臣,这让汉文帝不寒而栗。当双方的矛盾慢慢激化的时候,在皇权面前,所有的亲情都烟消云散。薄昭杀死汉文帝的使者,是对汉文帝进行的最后一次挑衅。如果汉文帝忍耐下去,他的皇位就无法坐稳了。薄昭的势力将会增强到汉文帝无法控制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汉文帝只得快刀斩乱麻,除掉了薄昭。

结语:

薄昭之死是他自己的咎由自取,这是因为他自己的政治野心,已经威胁到了汉文帝统治的缘故。汉文帝给他一定的权力,是想要让他作为外戚势力,来帮助自己来稳定政局,平衡政治势力。这也是西汉朝廷的一个政治特点。

可是,事与愿违。薄昭并不甘心做汉文帝的政治工具,他的政治野心膨胀,开始以自己意志为转移,左右政局。在汉文帝抓捕周勃一事上,薄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竟然站在汉文帝政治的对立面上,为对手上下奔走。虽然历史上说他是为了贪图周勃的贿赂,但是这里面未必没有他拉拢那些大臣的因素在里面。

这样,薄昭的政治野心越来越明显,感到威胁的汉文帝对他也越来越忍无可忍。薄昭杀死汉文帝的使者,直接对汉文帝的皇权发起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汉文帝果断的除掉了薄昭。不过,汉文帝对薄昭还是留了一点面子的。看在他与自己的关系和往日的功劳上,只是逼他自杀就作罢,没有更多追究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薄昭被召入宫,发现满朝大臣都在为自己哭丧,他瞬间明白自己死期已至。当然汉文帝杀舅真实目的是为了震母。

轵侯薄昭

公元前180年,在自己封地安分守己的代王刘恒,突然接到了来自长安的使者。

当听到使者传来的消息,是让自己进京去继承皇位的时候,刘恒以及所有代王府的人都震惊了!

要知道,虽然吕后执政多年,随时可能去世,但是皇位上坐的可不是吕后,而是孝惠帝刘盈的儿子,汉高祖刘邦的嫡孙。

吕后去世,怎么会涉及皇位更替?

退一步讲,哪怕现在皇位上坐着的刘弘出了什么意外,刘盈还有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这三个儿子呢!

无论怎么想,皇位怎么也轮不到在长安毫无势力的代王刘恒啊?

刘恒他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不信!

然而,当他们冷静下来之后,就想得更多了,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那真是千载难逢,天上掉馅饼啊!

俗话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更何况如此天大的机缘,哪怕只有万分之一可能是真的,谁又会眼睁睁地看着它从眼前溜走呢?

毕竟除了汉惠帝的四个儿子之外,汉高祖刘邦的亲生儿子,也还有淮南王刘长在世,高祖的孙子辈就更多了。

万一晚了一步,被别人捷足先登了,真是后悔莫及!

经过一番商议,刘恒的舅舅薄昭亲自入京,四处打探消息,经过一番周折,终于证实了这个消息。

原来,陈平与周勃清除了吕后遗留势力之后,担心受到反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皇帝刘弘也从皇位上赶了下来,理由很蹩脚:“刘弘不是汉惠帝刘盈亲生的!”

这还不止,为了彻底消除隐患,连刘盈其他几个儿子也都成了“非亲生的”。

无论这个理由多么不令人信服,陈平与周勃他们掌控了长安的局势,其他权贵也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生怕被怀疑与吕后有关系,从而引火烧身,所以无人为少帝刘弘伸冤。

更何况,除了陈平与周勃之外,宗室也参与其中了,他就是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刘章参与其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他的哥哥,齐王刘襄,想让他趁机入京,以高祖长孙的名义登基,所以才以宗室的名义,支持陈平等人废了少帝。

谁知道,刘襄带着大军西进,中途被灌婴所阻,还没等他来到长安,诸位大臣们已经将刘恒扶为新君。

陈平等人想法很容易理解,毕竟相比起实力雄厚的刘襄,在长安毫无势力的刘恒才是最佳选择,否则一旦皇位坐稳,第一个要清算的想必就是他们这些两面三刀的人吧!

毕竟,当初吕后要封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以汉高祖的白马盟约为由坚决反对,而陈平与周勃等人却举了双手赞成。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史记·吕太后本纪》

现在吕后一死,不仅吕后的势力全被诛灭,连汉惠帝刘盈的儿子都要被清算,其他宗室虽然现在不说,心中怎会没有想法?

因为这个原因,刘襄无缘皇位,在汉文帝继位不久,也死了。

因为种种算计,代王刘恒被迎立为新君,而冒着生命危险为代王奔波打探消息的舅舅薄昭,也被登基后的刘恒封为轵侯

代王登基前后离奇死亡的王后与嫡子

前面提到过,之所以这个皇位能轮到代王,其中一个原因是害怕重现吕后旧况。

所以他们希望能挑选出一个母族卑微,势力弱小的新君,而代王的母亲正好满足这个要求。

代王的母亲为薄姬,原本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之一的魏王魏豹之妾,后来刘邦打败魏豹,顺利接受了他的后宫,薄姬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薄姬也许是长得不够漂亮,所以刘邦一直没有临幸她,幸亏她在魏王宫中之时有一个比较好的闺蜜,相约“苟富贵,勿相忘”,这个闺蜜被刘邦宠信之后果然没有忘记薄姬,让薄姬有了被临幸的机会,从而有了代王。

但是,也就是这么一次机会而已,虽然代王出生,改变了薄姬的地位,但不能让刘邦宠爱她,她在后宫依旧是一个小透明。

俗话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刘邦的态度,救了薄姬一命。

刘邦死后,吕后掌权, 为了发泄心中的怒火 ,将所有被刘邦宠爱的妻妾都关押起来,甚至处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

而薄姬因为不被宠爱,吕后“大度”地放过了她,并让他跟着代王去往封国,做了代王太后。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太后弟薄昭从如代。——《史记·外戚世家》

刘恒在从代王到皇帝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令人细思极恐的事,他的代王后,以及王后为他所生的4个嫡子,竟然在短时间内先后死亡,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登基之后也丝毫没有给与应有的追封。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史记·外戚世家》

结合当时背景,极有可能是代王后与吕氏有关联。

毕竟与皇位最接近的刘盈几个儿子都是吕后亲孙子,所以才被大臣们拉下皇位。

淮南王刘长,是除了代王刘恒之外,刘邦另外一个存世的儿子,刘长的母亲原本是赵王张敖的美人,生下刘长不久就自杀。

如果按母族势力来算的话,刘长才是最适合的新君,可惜他与吕后关系匪浅。

因为他母亲死了之后,刘邦就让吕后以正妻的身份将刘长养大,所以刘长与吕后有了养母与养子的关系,这也就杜绝了他被立为新君的可能性。

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史记·吕太后本纪》

结合前因后果,不难推测,汉文帝的代王后以及四个嫡子是因何而亡。

陈平与周勃

在吕后执政以及诛灭诸吕这段时间,最风光的莫过于陈平与周勃了。

前面提到过,吕后执政后,最大的支持者除了诸吕之外,就是陈平与周勃了,其实在此之前,陈平与周勃就曾向吕后献媚。

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刘邦驾崩的那一年,在临死之前,刘邦已经预料到自己死后,吕后势大难制。

为了防患于未然,刘邦决定除去樊哙,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对吕后一直言听计从,又手握重兵,不除难以安心。

这时候樊哙正在带兵讨伐燕王的路上,于是刘邦派陈平与周勃前去将樊哙就地正法,然后让周勃继续领兵讨伐燕王。

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史记·樊哙列传》

谁知道,在路上陈平悖逆了刘邦的旨意,私下跟周勃商量,放樊哙一命,改为活捉,押赴京城,毕竟他跟吕后关系不一般,陈平担心受到吕后忌恨。

果然,陈平将樊哙押回京城的路上,就传来汉高祖刘邦的死讯,于是陈平快马加鞭,赶回长安,向吕后示好,并表示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才让樊哙有了活命之机。

所以,吕后掌权之后,将陈平封为丞相,对陈平与周勃信任有加,二人也对吕后言听计从。

谁知道,吕后死后,陈平与周勃又举起屠刀,将刀刃对向了吕后的家人,以及一切与吕后有关的势力,当然除了陈平与周勃除外,连皇帝以及皇帝的亲兄弟们都没放过,这才有了要重立新君一事。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史记·孝文本纪》

对于大汉江山来说,不考虑吕后执政前期,陈平等人对吕后的依附,只看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人对于宗室重新掌握大权是有巨大功劳的。

尤其是对汉文帝刘恒来说,没有陈平与周勃,他怎么也不可能坐上皇位。

所以,刘恒对陈平、周勃是感恩的,在汉文帝论功行赏之际,周勃功居第一,陈平功居第二。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史记·陈丞相世家》

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会对他们有好感,可以说是忌惮无比。

陈平在孝文帝继位的第二年就去世,此时的孝文帝尚未完全掌控朝政,除了将周勃从右丞相之位赶了下来,并没有其他动作,陈平得以善终。

人或说右丞相曰:“君本诛诸吕,迎代王,今又矜其功,受上赏,处尊位,祸且及身。”右丞相勃乃谢病免罢,左丞相平专为丞相。——《史记·孝文本纪》

周勃就不同了,他一直活到了汉文帝十一年,也就是因为他的缘故,汉文帝才会逼死自己的亲舅舅

绛侯周勃入狱

陈平去世之后,因为此时的周勃无论身份,还是功劳都是最显著的,所以汉文帝又将他任命为丞相。

十个多月后,汉文帝对周勃说:“前日我诏令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有的人还没有动身,丞相您是我最器重的人,还是请您率先到封国去吧!”

就这样,汉文帝坐稳皇位之后,终于将周勃罢免丞相职务,赶去了封地。

岁馀,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馀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回到封地之后,周勃也知道自己以前的举动让皇帝非常不满,每当有郡守、郡尉前来巡查的时候,他都胆战心惊,害怕是皇帝要将自己治罪,每天都身披铠甲,令家人手持兵器,前来见郡守、郡尉。

也正因为如此,周勃被人告发,说他想要谋反,汉文帝将其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又将其交给下属部门处理,周勃被捕入狱。

在狱中,周勃内心恐惧不安,没有陈平的参谋,周勃也就一介武夫,面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只能任凭狱吏的欺凌。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狱吏虽然折辱了周勃,但是当收到他的好处之后,又给他出了主意,让他引用公主来为自己作证。

这个公主不是别人,是周勃长子周胜的媳妇,当然要向着自己的公公。

然后,周勃将自己增封受赐的财物都送给了汉文帝的舅舅薄昭,在紧急关头,薄昭找到太后,希望太后能为周勃洗清冤屈。

薄昭之死

汉文帝临朝时,薄太后突然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当众骂道:“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是要谋反吗?”

大汉以孝治天下,听到自己的母亲这么怒骂,汉文帝只得向母亲请罪,并释放了周勃。

对自己的母亲薄太后,虽然不喜欢她干涉朝政,但汉文帝无可奈何,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舅舅薄昭。

六年后,薄昭杀了朝廷使者,汉文帝不忍心直接杀他,于是让其他大臣陪他喝酒,想让他醒悟自杀。

显然,这个提示不够,薄昭并未让汉文帝满意。

于是汉文帝又令群臣为他哭丧,要知道薄昭还活着呢,哭什么丧?

薄昭无奈之下,只能自杀。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资治通鉴》

汉文帝在位期间,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繁荣盛世,被后世敬仰!

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深意的,之所以在母亲的反对之下,坚决要逼死舅舅薄昭,并非因为他杀了一个不知名的使者。

要知道,当年淮南王刘长当众锤杀辟阳侯审食其,汉文帝都不予治罪,赦免了他。

在皇权时代,一个口含天宪的实权皇帝,杀人的罪名往往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理由。

薄昭在汉文帝继位之前,辛苦奔波,忘却生死,可是却被他活生生逼死,其实是因为他犯了汉文帝的忌讳,或者说薄太后犯了忌讳。

吕后之故犹在眼前,汉室江山差点易主,汉文帝好不容易坐稳皇位,怎么会容忍再出一个“吕后”?

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所以,当薄太后以及薄昭掺和周勃一事之时,就已经引起了汉文帝的不满。

不过汉文帝雄才大略,胸中自有沟壑,并没有当场发怒,而是坐等时机,终于揪住了薄昭的小辫子,给了他光明正大的理由,逼死了薄昭,还能获得一个“仁义”之名。

毕竟薄昭犯罪在先,皇帝没有治罪,而是让他畏罪自杀,也算是一种仁义了!

汉文帝逼死自己的舅舅,从亲情上来看,未免有点不近人情。可是皇帝这个位置,身系天下,对亲人的纵容其实也是对黎民百姓,天下苍生的冷血无情,所以,薄昭死得其所!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说起汉文帝刘恒,那可是历史上有道明君,汉文帝以仁治国讲孝义,其侍母病亲尝药食。可就是这样一位仁孝之君,却曾经演出一幕活剧逼死自己的舅舅。

那汉文帝又为何逼死自己的舅舅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弱势刘恒得机缘登帝位,甥舅情深,重母舅薄昭。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其母薄姬,本是魏王魏豹妾室,只因魏豹兵败,薄姬被虏进汉宫。她偶被刘邦宠幸得子刘恒。

当时刘邦宠爱戚夫人,因而薄姬虽生子,却是汉宫中被遗忘的角落。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刘邦死后太子刘盈继位,吕后大权独揽,只因薄姬为人低调又不得宠,从而吕后在杀刘邦宠妃诛皇子时,放过了薄姬母子,允许薄姬随儿子赴封地代国颐养天年。

当时薄姬赴代国时,身边还带上了唯一的亲弟弟薄昭,三人于偏远贫瘠的代国相依为命,刘恒从未得过父爱,他以舅为父,甥舅情深。刘恒亦在母亲的精心培养下举止恭谨谦和,博览群书胸有沟壑。

后汉惠帝刘盈病逝,吕太后立幼孙为帝,自己独霸朝纲,她广封诸吕为王,打压刘氏藩王。代国远离是非之地,方保平安无虞。

后吕后病逝,诸吕眼见靠山倒塌,本想图谋自立为帝以保性命。大臣周勃力挽狂澜诛吕氏安刘氏天下,他怕吕氏复燃就想废吕后之孙,另立其他刘氏子孙为帝。

众朝臣思来想去,想起了低入尘埃的刘恒。首先他在刘邦存世之子中年龄最长,其次其母薄姬性温顺低调,不似吕后嚣张。最重要的则是其母家出身卑微,且家族关系简单只有薄昭一门。

众朝臣感觉刘恒容易控制,就议定立刘恒为帝。

消息传到代国,刘恒怎相信天上掉馅饼砸在他头上?他深怕落入陷阱,先派薄昭去京城打探消息。要说薄昭亦是冒着生命危险,赴京为外甥探路,确认立帝消息属实后,才让刘恒放心前去长安承继大统。

我们再看刘恒只带六人赴京继位,其势弱不堪与周勃等重臣势力相比,他亦想培养自己人马,当然是先重用自己的舅舅,令其任车骑将军掌兵权,再封轵侯。

二,薄昭得势后,贪钱财救周勃,为刘恒所忌。

刘恒继位史称汉文帝。他继位之初自感力弱,表面对周勃礼遇有加,实则韬光养晦谋求削弱其势力。后找借口削周勃之职令其退休回封地。

周勃亦是心有不甘,在故乡每次见人都要着重甲,此举被人诬陷谋反,被刘恒趁机收入狱中。周勃怕死,就以其全部封赏为代价向薄昭求助。

我们且看薄昭,他突然得势就如爆发户般恣意享乐,并未想外甥之所想以天下为己任,而是尽享薄氏荣光,只想呈皇舅威风。薄昭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他就在薄太后面前极力为周勃辩驳,救其得脱囹圄。

刘恒深知太后救周勃,都是舅舅在背后运作。周勃与薄昭一个是权臣,一个是外戚。刘恒熟读史书,深知权臣外戚专权之祸,他开始怀疑周勃与薄昭二人,是否已暗中勾结在一起?如权臣与外戚勾结,其危害更甚,那将是其心头大患,他开始时刻警惕两人之异动。

其实薄昭只想贪些钱财,更好享乐,却未察觉外甥内心所忌。只不过汉文帝当时顾念亲情,还未对其有所行动,薄昭目光短浅,未勘破帝心,依旧以皇舅自居嚣张跋扈,为自己引来祸端。

三,薄昭阻新政诛汉使触法律,汉文帝在家国面前选择国,逼死舅舅。

刘恒继位后,心怀天下。他积极推行新政,如减免百姓租田税金、减免徭役等重农抑商举措使农民安居乐业。我们可想而知,其新政与地主贵族阶级利益相悖,会受到巨大阻力。

他却没想到最大阻力来自母舅薄昭。他当日重用薄昭,就是自己弱小,想让舅舅成为前进路上的助力。可薄昭之行为未成助力,反成阻力令他大失所望。

这次他推行新政,恰是在舅舅的封地太原出现暴乱,他派钦差钟毓前去平乱。

钟毓为人刚正不阿,行事不念私情。他赴太原平乱完毕,顺手诛杀了乱之源头薄贵。这薄贵可是薄昭侄子,是薄昭在太原的全权代理人。

钟毓杀薄贵就是打狗未看主人,惹恼了薄昭。

就在钟毓返京,汉文帝派众臣前往接官亭迎接其凯旋之时,薄昭出人意料的带钟毓到薄府,令其认错并为薄贵披麻戴孝。

钟毓刚硬不肯屈服,薄昭一怒之下将钟毓杀了。可他并未将其当回事,自恃是刘恒亲舅,他不会把自己怎样。

薄昭杀人触犯法律,一时间刘恒体验到了什么叫两难之地,一边是母亲薄姬为弟求情,皇亲国戚联名求情赦免薄昭;另一边则是周兴等直臣为钟毓喊冤,又有钟妻为夫鸣冤弃子自尽,引起民情激愤。

刘恒侍母甚孝,不想伤母之心,可是他刚立新政薄昭所犯之罪法理难容。要说在西汉时期,贵族杀个人也不是必杀之罪,刘恒完全有能力袒护母舅不死。可他在亲情与天下之间还是选择了天下,选择杀舅为自己立威。

首先他想杀舅在众臣中立威。

他历经前朝诸吕外戚之乱,深知外戚专权之祸。现在他根基未稳,只恐纵容舅舅以蹈前朝诸吕专权覆辙。又有前番舅舅救周勃心结,深怕舅舅免死后,更加嚣张真的与权臣勾结,超出自己掌控能力。他想杀舅在群臣中立威,如若祸乱朝纲必诛之。

其次,他想杀舅在刘姓藩王中立威。

刘恒是刘盈之弟,因而他继位并不符合父死子继的旧制,他的那些兄弟子侄们,都在虎视眈眈盯着皇帝宝座。刘恒懂得不杀舅舅,就会成为刘姓藩王起兵谋反借口,当时他还无实力弹压兵乱。他杀舅震慑诸刘藩王,如若犯我必诛之。

再次,他想杀舅为其新政立威扫清障碍,并安抚直臣之心。

刘恒明白亲贵为薄昭求情只为阻挠新政执行,薄昭免死之日,就是新政流产亲贵获胜之时,亦是支持新政诸直臣失落辞官之际。

他知道有众多双眼睛在盯着自己,因而他坚决表明改革立场,无论谁阻新政必诛之,为推行新政扫清障碍。

刘恒杀舅决心已定,先说服母亲然后令人劝薄昭自尽。可是薄昭誓不肯就范。

刘恒又想一妙计,令大臣每天去薄府为薄昭哭丧,自己亦在宫中为薄昭设灵堂亲祭母舅。

这一出活出丧大戏,令薄昭明白了外甥必杀其决心,只得挥刀自尽。

虽然后世对刘恒泯亲情杀舅多有诟病。有书君却觉得,刘恒心怀天下,其眼中不只是刘、薄两家。

刘恒本以弱势继位,如果他只讲仁孝,没有帝王杀伐决断的狠劲,又怎会有鼎盛的文景之治?薄昭咎由自取,自己跳出来,为刘恒立威扫除障碍创造条件,自成棋子而已。

斯人已逝,刘恒杀舅的是非功过还是由各人评说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刘恒的舅舅叫薄昭,也是薄太后的唯一的亲弟弟。

刘恒小时候,由于生母薄氏得不到刘邦宠爱,他也很少得到父亲看顾。幸好生母薄氏及舅舅薄昭很疼爱他,让他童年还不至于凄凉。后来刘恒被封为代王,舅舅薄昭又义不容辞地追随他去了封地。因此,刘恒和薄昭的关系一直很深厚。

(薄昭剧照)

薄昭不光与刘恒关系深厚,他还有恩于刘恒。

吕雉去世后,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等老臣把诸吕一网打尽。由于刘恒有宽厚仁慈的美名,再加上他地位不显赫,薄氏出身不高贵,至于薄昭那就更成不了气候。因此,老臣们经过商议,最终决定迎立刘恒继位称帝。

当使者向刘恒道喜,并恭迎刘恒进京继位时,刘恒简直觉得在听笑话。毕竟天上掉馅饼的事,只有在童话里才能出现。所以,一向谨慎的他,根本不相信。倒是他的属臣们心情激动,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争论不休。毕竟在他们看来,万一事情是真的,刘恒做了皇帝,他们还不就跟着加官进爵?

刘恒被吵得心烦意乱,于是决定把这件事交给上天来决定。他洗手焚香,然后毕恭毕敬地进行了一番占卜。结果出来了“大横”的卦象。占卜师告诉他,不久他就要即位天王,也就是天子。并且在他继位后,会因为他的贤明,国家会昌盛繁荣。

就在大家极力劝说刘恒去京城的时候。薄昭却表示为了刘恒的安全,他愿意先去长安打探消息。待弄清事实后,再请刘恒去长安也不迟。

刘恒觉得薄昭的建议很好,便同意了。

薄昭到了长安后,详细地询问了周勃等人。确信事情属实后,才让刘恒赶往长安继位。

(刘恒剧照)

在未央宫继位称帝后,刘恒尊薄氏为太后。有恩于他的薄昭,也被封为轵侯,并任命为东骑将军,成为显贵的皇亲外戚。

公元170年,为了缓解人民生活的压力,刘恒实行了一系列新政。

由于新政损害了权贵们的利益,遭到了薄昭为首的权贵们的联合抵制,太原一带还发生了叛乱。在刘恒的指派下,大将钟毓前往平叛。

不久,刘恒便接到钟毓的捷报,命薄昭率领一众老臣至城外迎接。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薄昭在见到钟毓后,竟把钟毓绑回府中,要他上书认罪,并给被他斩杀的薄贵披麻戴孝。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此次叛乱的领头人薄贵正是薄昭的侄儿,而太原正是薄昭的封地。由于薄昭一直在宫中任职,所以他便命薄贵为太原总管,帮他打理太原府事务。自从刘恒的新政推出后,利益受损的薄昭,便命令薄贵阻挠新政在他的封地实施。

没想到,钟毓竟把薄贵杀了。

薄昭好生气恼,再加上他又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亲舅舅,所以在接到钟毓后,才发生了那一幕。

谁知道钟毓是个硬骨头。面对薄昭的刁难,他不光拒绝认罪,还据理力争,直说得薄昭哑口无言。恼羞成怒的薄昭,最后竟一刀结束了钟毓的性命。

(薄太后剧照)

刘恒在宫中等来等去,不见钟毓,倒是等来了在殿外喊冤的钟夫人。

刘恒得知后,怒不可遏,马上下令拘捕薄昭,准备于午门外问斩。

一些朝臣认为不妥,赶紧劝阻。但丞相张苍等大臣却认为,不杀薄昭,难服天下人。

刘恒陷入两难之境,只好安慰钟夫人,承诺先厚葬钟毓。待葬礼结束后,再惩治薄昭。

紧接着,刘恒又命张苍带着毒酒前往薄昭府中,劝他自杀以谢罪。

谁知薄昭听明来意后,不仅大骂刘恒忘恩负义,还说钟毓之死,全因刘恒推行新政的缘故。

薄昭的仆人赶紧向薄太后禀告了此事。薄太后先来到薄昭府上,以皇太后之命,赦免了薄昭。然后又摆驾未央宫,对刘恒好一通斥责。

钟夫人听说薄昭被赦后,万般绝望,留下遗书,抛下才满月不久的儿子,上吊自尽了。

钟夫人死后,张苍披麻戴孝,抱着钟毓的儿子上殿鸣冤。同时又把钟夫人的遗书,上交给刘恒。

刘恒看了遗书后,悲愤不已,下决心要斩杀薄昭。但斩杀薄昭,势必会让薄太后不悦,怎么办呢?

张苍见刘恒为难,于是献上一计。刘恒顿时眉毛舒展,命人于偏殿为薄昭设立灵堂,并命侍卫侍立灵堂两侧,然后他一身素缟站在薄昭的灵位前,传昭薄昭。

薄昭本以为有薄太后力保,他定万事大吉。所以他毫无顾忌地跨进了偏殿,结果他看到一身缟素的刘恒正在他的灵位前哭泣,才发现事情不妙。正待他想抽身而退时,左右侍卫已挡住了去路。薄昭见此,长叹一声,拿起灵案上的刀,自刎而死。

(参考史料:《史记·孝文本纪》)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汉文帝刘恒逼杀舅父薄昭,但并没有当着母亲的面,这是文帝与功臣角力的一环,刘恒以刘邦庶子身份登上大位,源于诛诸吕的功臣陈平周勃等人认为刘恒软弱,后族无人可以控制才绕开刘章刘兴居等帝胄而拥立。未登帝位之前,刘恒派往长安打探消息并与功臣元老们谈条件的,就是舅父薄昭。

登上皇位后,刘恒对于拥立的功臣先刹威风后进行封官晋爵,对刘姓诸王也恢复了爵位封地,又加封原跟随刘邦开国的功臣收买人心,随后,文帝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以法制权,限制功臣权力,对人民实行轻徭薄赋,大发赦令,废除一人有罪,全家连座等恶法,救济各地的寡、孤、独者,强化皇权统一政令。(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后来有人举报周勃在家里常身穿盔甲,似有谋反之心,刘恒命人把他抓捕入狱,经过重重曲折,直到薄昭请薄太后出面,周勃才得以释放,但也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气焰顿消。(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随着新法新政的深入,受损的权贵越来越多。前170年,新政开始受到以东骑将军轵侯薄昭为首的皇亲国戚的阻挠,其中以太原尤烈,朝廷派使者钟毓巡察太原,钟毓斩杀了当地一名豪绅,便平息乱事胜利回朝。

原来,太原府乃轵侯薄昭封地,钟毓所斩的薄贵是薄昭的侄儿、太原封地总管。薄昭自恃国舅身份,下令把钟毓绑回府中,威逼钟毓上书认罪,还要他为侄儿薄贵披麻戴孝。钟毓据理力争,侃侃而谈,国法律令信手拈来,薄昭无语可应,恼羞成怒下,在灵堂前斩杀钟毓。钟夫人闻讯痛不欲生,写下遗书控诉,然后弃儿自尽。文帝得知,下旨捉拿薄昭斩首。

薄昭的姐姐、文帝的母亲薄太后闻讯驾到,怒斥儿子无情无义斩杀皇亲重臣。母子正在争执不下时,大臣分成两派,一派联名保奏赦免薄昭。而曾随刘邦打天下的丞相张苍则披麻戴孝,怀抱钟毓之子上殿为钟毓一家呼冤,老将周兴也上殿辞官。国法人情,政令功臣孰重?苦思后文帝刘恒想到一个办法。(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刘恒事先命人在偏殿搭设灵堂,灵堂牌位写上“车骑将军东昭公之灵位”,侧旁安排武士戒严后,下旨召薄昭进宫,当薄昭有恃无恐地走进偏殿时,举目一望,只见灵堂高耸,外甥刘恒全身缟素,在灵位前捧酒献祭,痛哭失声,大祭牌位上的薄昭。薄昭见此方知不妙,急忙欲抽身退出,已被两边甲士列队而立堵住去路,在丞相张苍和文帝的劝说下,长叹一声在灵前抽刀自刎。

这件事涉及了皇权与相权,私恩与国法。唐朝李德裕认为汉文帝逼死舅父的做法不近人情,因为汉文帝的母亲只有这么一个亲弟弟,宋朝司马光则认为“善持法者,亲疏如一”,当时若循私,新政新法便推行不了,汉文帝按照法律进行处理没有错。

生性仁厚的汉文帝,为何会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逼死自己的舅舅呢?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和薄姬所生的儿子。

(汉文帝刘恒)

讲真刘恒的身世很离奇。众所周知的原因,刘邦死后,吕后大肆屠杀刘邦和其他妃子所生的儿子。

刘邦有8个儿子,刘邦死后吕后杀了4个,刘恒就是幸免于难的其中一个。

吕后为何没杀刘恒呢?

这事说来话长,原来刘恒的母亲薄姬生前不受刘邦待见,她和儿子刘恒早早就离开了皇宫。

最初薄姬是魏王豹的小妾,刘邦反秦时灭了魏国,杀了魏王豹,俘虏了薄姬,然把她充入汉宫当了女仆。

有一天,刘邦到后宫溜达,听到薄姬和几个同伴说:“昨晚梦到一条龙伏在我身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邦一想我就是真龙天子,这不是说我吧?他再看薄姬虽然素面朝天,但有种天然去雕饰之美,这是浓妆艳抹宫中嫔妃无法比拟的清纯。

刘邦一时精虫上脑,于是把薄姬拉到龙床上宠幸了她。

(薄姬)

刘邦提上裤子早忘了这事,然而薄姬却怀孕了。

有道是“一朝怀胎,十月分娩”,瓜熟蒂落,薄姬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薄姬生下刘恒时,刘邦正和“小三”——戚夫人打得火热,所以对薄姬很冷淡。在刘恒八岁时被封为代王,封地在山西太原,刘邦就打发薄姬随儿子刘恒去了封地。

薄姬母子因祸得福,早早离开了朝廷政治漩涡,因此躲过了吕后的迫害。

转眼十五年过去了,就在刘恒23岁时,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砸中了他。

当时的丞相陈平和大将军周勃传旨让他赶快从太原前来长安做皇帝。刘恒当时根本不相信这事是真的,心想“这好事咋能轮到我啊?”

满腹狐疑的刘恒就派舅舅薄昭前去长安探听一下消息。薄昭是薄姬的亲弟弟,是刘恒的亲舅舅。

(薄昭)

薄昭到长安一打听,原来吕后去世后,丞相陈平和大将军周勃铲除了吕后的党羽,决定拥立刘邦的儿子刘恒为帝。

陈平和周勃为何看中了刘恒呢?

陈平和周勃认为薄姬只有一个弟弟薄昭,薄姬没有强大的外戚力量,形不成干政的局面。加之刘恒有“仁孝”之名。考虑再三决定拥立刘恒为帝。

薄昭打听清楚就屁颠屁颠回山西太原了,回去高兴地对外甥说:“潜龙在渊多少年,今朝一日,你小子要飞龙在天了,赶紧去长安继位吧!”

从这件事来看,刘恒的舅舅薄昭有“从龙之功”。

然而就在刘恒称帝十多年后,薄昭竟然被外甥活活逼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汉文帝)

常言道:“娘亲舅大”,薄姬就这么一个弟弟,姐弟俩从小相依为命,薄昭一直陪伴着姐姐和外甥。

汉文帝就这一个亲舅舅,并且舅舅帮助自己称帝,从各方面来讲刘恒都应该尊敬和厚待舅舅。

刘恒即位后加封舅舅为车骑将军,薄昭从一个籍籍无名的人物转眼成为炙手可热,权势熏天的人物,朝中大臣们以结交国舅为无上荣光。不久刘恒封舅舅为轵侯。

随着权势日隆,薄昭逐渐膨胀起来,插手干预朝政,卖官鬻爵,强抢民女,霸占良田……

老百姓多次上书告御状,薄姬总是袒护薄昭,每每对刘恒辩解道:“看在老娘的面子上,你就睁一眼闭一眼算了,你舅舅从小受了许多苦,你就让他多享几年的福吧!”

刘恒只好隐忍不发。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激怒了刘恒。

(薄昭)

原来刘恒要推行新政,于是打击豪强地主“跑马圈地”的行为,他派御史钟毓去地方明察暗访。当时薄昭在山西霸占了上万亩良田,地方官员敢怒不敢言。

当看到朝廷派御史来了,于是向朝廷“特派员”钟毓反应了薄昭的情况。御史通过调查,认定薄昭触犯了大汉律法,要将他绳之以法,薄昭仗着是国舅爷,一怒之下杀了“特派员”。

这一下子激怒了汉文帝,为了国计王法,也为了向御史一家人有个交代,刘恒要杀舅舅。

刘恒亲自上门找到舅舅,跪下来请求他自裁,刘恒意思是给舅舅一个面子,自行了断就算了。

但是薄昭说什么也不愿意死。刘恒下决心要杀舅舅,母亲求情也不听。刘恒忘不了御史大夫妻子和孩子楚楚可怜的样子,放过舅舅就对不起死去的钟毓。

(汉文帝)

为了逼死舅舅,刘恒导演了一出祭奠活人的好戏,他命人在舅舅府上搭起丧棚,哭哭啼啼去吊丧送葬,薄昭一看外甥不肯放过自己,无奈之下自刎而死,随后刘恒厚葬了舅舅。

文/秉烛读春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