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灭亡后,大将罗宪坚守白帝城2年,为何最终投降魏国而不是吴国?
在三国之中,蜀吴联盟共抗曹魏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是,由于蜀吴两国和曹魏的实力相差太大,最终,天下被曹魏的后身晋朝所统一。其中,蜀汉灭亡得最早。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虽然曹魏东线的主力钟会所部被姜维阻止在剑阁,可是邓艾却抓住西线空虚的机会,偷渡阴平,袭取江油。在绵竹击溃诸葛瞻率领的蜀军后,邓艾兵逼成都,接受了刘禅的投降,蜀汉灭亡。
在蜀汉灭亡后,发生了一场动乱,这是钟会和邓艾相互争功引起的。再加上姜维诈降,蛊惑钟会造反,更是对局势火上浇油。在动乱平息时,已经过去了很长的时间了。可是,在这段时间里,以及此后,在原来蜀汉的东部边陲,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主角分别是原来蜀汉的永安将领罗宪,和东吴的名将陆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是因为蜀汉灭亡后,东吴感到了孤立的威胁。蜀汉位于长江上游,如果曹魏利用地势,分兵攻打东吴,对东吴将是十分不利的。这等于长江天险被曹魏轻易化解了。在后来晋朝灭亡东吴的战争中,晋朝的主力就是从蜀中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灭亡了东吴的。因此,为了改善自己的战略态势,同时也想趁蜀汉灭亡扩张自己的势力,于是东吴发起了向位居长江上游蜀汉的进攻。
但是,让东吴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永安遇到了罗宪。罗宪是蜀汉派驻在永安的将领,时任巴东太守。他在蜀汉灭亡后,依然镇守永安。在面对东吴的军队,他坚决抵抗,毫不屈服。东吴的名将陆抗亲自率领军队攻打永安,可是在罗宪的防守下一筹莫展。最终,在长达两年的攻防战之后,东吴只得撤兵。罗宪也因为这一战而成名,被后人认为是蜀汉后期的杰出将领。那么,当时蜀汉已经灭亡,在面对东吴的优势兵力围攻下,罗宪为何要抵抗东吴,宁死不降呢?
首先,这就要从蜀汉和东吴之间的仇怨说起了。要说蜀汉的仇恨,对曹魏是国仇,可是对东吴则是国仇加家恨。在仇恨的程度上,蜀汉对东吴的仇恨要更深一层。对于曹魏,蜀汉主要是以继承汉统为由,对篡汉的曹魏有着根本的矛盾。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不灭亡曹魏,就不能显示自己的汉室正统。
而曹魏也视蜀汉为贼,这是因为曹魏自认为是通过禅让继承了汉统。因此,蜀汉号称继承汉统,就是对曹魏的否定。所以,曹魏只有消灭蜀汉,才能保持自己的正统地位。因此,蜀汉和曹魏为了法统之争,形成了你死我活的关系。双方之间的私怨并不多,更多的是国仇。
可是,蜀汉和东吴之间就复杂了。从蜀汉君臣的认识来说,东吴就根本不是一个有资格的国家。东吴的身上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汉室的血统,纯粹是一个地方的割据势力。从蜀汉君臣的眼光看,东吴就是一个暴发户,不值得去跟它打交道。在孙权称帝的时候,蜀汉就有大臣不同意承认东吴,是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统一了意见。可是,蜀汉和东吴的建交主要是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是出于共同抗魏的需要,并不是心服口服的。
而且,东吴在建国的过程中,除了和刘备集团一起打了赤壁之战,留给蜀汉更多的是背信弃义的伤痛。就是因为东吴袭取荆州,使得关羽北伐襄樊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也正是东吴的背信弃义,使得关羽被杀,荆州丢失。更是因为夷陵之战,使得蜀军损失惨重,多年积累的实力毁于一旦。这些国仇都让蜀汉君臣刻骨铭心,使得他们根本不信任东吴。在永安,蜀汉一直驻扎重兵,就是防止东吴再次背信弃义的偷袭。
而家恨则是更是让蜀汉君臣难以忘怀。在东吴的背信弃义下,关羽死于非命,荆州全部丢失,那些荆州的人员有家难回。在夷陵之战中,张飞又被逃往东吴的叛徒刺杀,大批人员战死,刘备也在兵败后病死在白帝城。可以说,蜀汉君臣与东吴大都有着家仇。从这一方面来说,蜀汉君臣对东吴的仇恨更深,罗宪身为荆州人士的后裔,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罗宪怎么会投降他恨之入骨的东吴呢?
其次,从法理上来说,罗宪也不会投降东吴。这是因为罗宪是蜀汉的臣子,他是忠于蜀汉政权的。当刘禅下令向曹魏投降的那一刻起,罗宪就已经算是从属于曹魏的臣子了。这个时候,无论是任何人,只要是忠于蜀汉政权的臣子,都要无条件的听从刘禅的旨意,否则就是乱臣贼子。
所以不要说罗宪,就是当时手握重兵的姜维,也只能乖乖的到钟会那里去投降。当时,蜀军中不想投降的人很多,有的将士气愤得拔刀砍石,痛哭流涕。可这样也改变不了蜀汉灭亡的事实。那么,罗宪遵照刘禅的旨意投降后,就算是曹魏的臣子。为曹魏守卫疆土,就成为了罗宪的职责。守卫永安,为曹魏效忠,也就是向过去的蜀汉政权效忠。从这一方面来说,罗宪也不会向东吴投降。
第三,东吴的所作所为彻底激怒了罗宪。东吴这次前来攻打永安,完全是抱着趁火打劫的态度来的。在蜀汉危亡之际,没有看到东吴有什么实质性的大的举动来援助蜀汉。可是,当蜀汉灭亡之后,东吴的军队却出动攻打蜀汉。这如同在已死的蜀汉身上割肉一般,引起了罗宪的极大愤慨。
我们知道,罗宪本身对东吴就有着国仇家恨,这样一来,更是让罗宪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加上永安本身就是针对东吴可能发动偷袭的要塞,这里的将士在潜意识里,早就将东吴当成了敌人。在东吴来攻打的时候,罗宪不用动员,大家都会同仇敌忾,和东吴奋战到底。
结语:
罗宪在蜀汉灭亡之后,不投降东吴,而是为了曹魏守住永安,阻止东吴的入侵。这是因为在法理上,罗宪在蜀汉投降后,已经随同刘禅成为了曹魏的臣子。为了自己的朝廷守卫疆土是罗宪应尽的职责。
而罗宪本身对于东吴又有着国仇家恨,东吴在历史上,多次背信弃义的坑害蜀汉。这已经让罗宪和蜀汉君臣深受其害,罗宪驻扎永安的主要目的也是防备东吴。对于东吴这样的国家,罗宪深恶痛绝,怎么能去投降它呢?
再加上东吴出兵蜀汉,并不是为了援助蜀汉,而是来趁火打劫。在蜀汉危亡的时候,东吴袖手旁观,无动于衷。等到蜀汉灭亡,东吴想要来分一杯羹,这更是激怒了罗宪。如果放东吴军队入川,那么东吴和曹魏将在西川内地燃起战火,西川的百姓也会因此遭受涂炭。这也是罗宪所不能允许的。因此,罗宪选择了不投降东吴,保卫永安的道路。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蜀国灭亡后,大将罗宪坚守白帝城2年,为何最终投降魏国而不是吴国?
公元263年8月,在司马昭的命令下,钟会、邓艾、诸葛绪等三路魏军合计18万人,大举伐蜀,9月魏军进入汉中,到10月时,钟会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阁,前进不得。
与此同时,魏军西路军将领邓艾偷渡八百里阴平小道,突然出现在成都外围的江油,蜀汉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突然出现,不战而降,接着邓艾大军又在绵竹击败了诸葛瞻率领的成都最后一支军队,兵临成都。
11月,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举国投降,一边向邓艾投降,一边下诏书命令蜀汉全境向魏军投降。
当时蜀汉的情况是这样的:成都刘禅已降,北边还有姜维率领蜀汉的主力与钟会在对峙,同时汉中的汉城和乐城还在蜀军手中未失,南边安南将军霍弋镇守南中,随时准备带兵北上救援成都,东边巴东太守罗宪镇守江州,右将军阎宇率军向西救援成都。
不久,蜀汉各地军民收到刘禅的投降诏书,相继向魏国投降,首先是大将军姜维率蜀汉主力向钟会军投降,由于霍弋和罗宪的职责所在,一个守南疆,一个守东境,需要守卫边境,防止动乱及外敌入侵,因此只能原地驻守,同时派出使者向魏国投降。
为何罗宪向魏国投降而不是吴国?
道理很简单,因为皇帝刘禅的命令,虽然说亡国之君,但君命如山,不得不扣从,况且罗宪是一个忠义之人。
当然,在蜀汉灭亡的过程中,也发生一些事,导致罗宪一是必须坚守城池,二是必须向魏国投降。
罗宪是荆州襄阳人,是最早随刘备、诸葛亮等人来到益州的那一批荆州人后裔,曾经做过太子舍人,也就是太子府的东宫护卫长,兼秘书及侍从职务,当时的太子是刘禅,罗宪显然与刘禅早已熟悉。
蜀汉后期,宦官黄皓开始插手朝政,就连大将军姜维也要避开黄皓的迫害,罗宪因为性格正直,不原意依附黄皓,被黄皓贬为巴东太守,成为右将军阎宇的副手,镇守永安。
263年,魏军伐蜀,成都投降后,消息传到永安,永安城中引起骚乱,有不少官员弃城而逃,罗宪为了维持治安和民心,斩杀了一名作乱者,才让永安城平静下来,罗宪在听说刘禅投降后,曾带领所统辖的军队到郡县的治所都亭待了三天。
在魏国攻打蜀汉之时,东吴也得到消息,以支援蜀汉的名义发兵,却实际上想吞并蜀汉的东部地盘,东吴建平太守盛曼与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率军围攻蜀汉巴东太守罗宪镇守的永安。
东吴此举是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行为,身为永安守将的罗宪当然不会将永安拱手相让东吴,况且罗宪已经投降了魏国,当然要抵抗东吴的入侵,正是由于罗宪的顽强抵抗,才让东吴无法前进一步,守住了东部边境。
罗宪尽到了一个守将的职责,不管是蜀汉,还是对魏国,哪怕是后来的晋朝,也是尽职尽责的,先后两次打败东吴的进攻,捍卫了领土完整,还得到司马炎的召见,司马炎评价罗宪是:忠烈、果敢、刚毅。
以罗宪的为人和性格,东吴趁火打劫,罗宪就算是战死,也不会投降东吴。
蜀国灭亡后,大将罗宪坚守白帝城2年,为何最终投降魏国而不是吴国?
罗宪算是蜀汉的后起之秀,也是蜀汉后期难得一遇的人才。可惜的是罗宪没有生活在刘备时代,也没有生活在诸葛亮时代。诸葛亮去世之时罗宪只有十六七岁,如果罗宪生活在诸葛亮时代,说不定罗宪会受到重用,说不定能够培养为独当一面的统帅。罗宪的父亲罗蒙是蜀汉的广汉太守,罗宪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官二代。罗宪这个官二代绝对青出于蓝胜于蓝,罗宪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扬。罗宪最大的功劳在军事,但是罗宪出名靠的却是文采。罗宪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后来师从蜀汉儒学大师谯周,人称谯周的子贡。可见罗宪在学业上算是一个学霸。后来罗宪在蜀汉担任太子舍人和宣信校尉。在此期间罗宪的名声已经远播到了东吴。
罗宪为人正直、轻财好施,自然不会趋炎附势。蜀汉后期,宦官黄皓专政,许多人都依附黄皓。罗宪却不买黄皓的账,由此引得黄皓记恨。罗宪由于得罪了黄皓,被贬为巴东太守,也就是永安宫附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罗宪在巴东却得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罗宪受到了当时大将军阎宇器重,罗宪有了军事上的表现。没有想到的是,罗宪在军事上表现更加出色。曹魏伐蜀的时候,阎宇奉命回调,罗宪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虽然阎宇留下罗宪镇守永安,但是只给罗宪留下2000多士兵。没有想到的是,蜀汉政权如此不堪一击,刘禅在谯周的建议下举国投降。刘禅投降曹魏之后,罗宪的位置就显得比较尴尬。罗宪做为镇守一方的将军,祖国却灭亡,摆在罗宪面前路只有三条。第一条是坚守永安,为蜀汉殉葬。第二条是投降曹魏。第三条是投降东吴。
成都陷落的消息传到永安之时,永安城内立即炸开了锅。城内老百姓发生了骚乱,许多官吏甚至弃城逃走。罗宪斩杀一人,才安定了城内局面。此时罗宪并没有因为城中混乱、国家灭亡而乱了阵脚。罗宪还在继续等待消息,直到邓艾和钟会都死于乱兵之后,罗宪才下定决心投降曹魏。
孙吴和蜀汉能够立足的重要基础是孙刘联盟,孙刘联盟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也是暗藏玄机,孙吴不止一次破坏孙刘联盟。蜀汉和东吴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则齿寒。蜀汉灭亡的时候,作为盟友的东吴没有派兵援助蜀汉,东吴也没有想到蜀汉会如此不堪一击。蜀汉灭亡之后,东吴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东吴知道蜀汉灭亡之后自己的西部门户将彻底暴露在曹魏面前。所以东吴决定在蜀汉混乱之际抢夺蜀汉的土地,以求将来同曹魏的对抗中占据有利地位,东吴派将军盛曼率领军队西进。罗宪知道盛曼名为救援蜀汉,实为抢夺蜀汉土地。罗宪把盛曼拒绝于永安之外,并且痛斥东吴将军。史书记载:“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罗宪坚守永安,阻挡吴国大军之后,投降了魏国。
钟会作乱被杀以后,蜀地陷入一片混乱,整个蜀地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时候东吴又一次看到了浑水摸鱼的机会。于是孙休派步协率领军队西征蜀地。西征蜀第必然要经过罗宪坚守的永安。罗宪在永安城整理甲兵,鼓励士气,修缮城墙,坚决抵抗步协的进攻。罗宪在永安城打败步协,打得步协丢盔弃甲,步协军队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步协战败令孙休恼羞成怒,孙休派出最后的王牌陆抗率领三万大军支援步协。罗宪面对东吴名将陆抗丝毫不落下风,陆抗和步协始终不能前进一步。罗宪在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坚守永安城半年之久。虽然此时城中出现了瘟疫城中军民死亡大半,而且援兵无望,罗宪依然坚守孤城,陆抗也始终不能攻克永安。陆抗眼看攻克永安无望,后院又着火,于是撤军回到东吴。从蜀汉灭亡,到陆抗撤军前后长达两年时间,罗宪凭借自己的能力挡住东吴军队的轮番攻击。东吴不仅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在战后失去了武陵地区。
由于罗宪死守永安城,司马昭保住了自己伐蜀的成果。否则蜀汉灭亡之后,蜀地归魏还是归吴还真不好说。如果不是罗宪在永安挡住了吴军,说不定蜀地还会再一次遭受兵灾。如此罗宪如果用来对抗曹魏政权,或者让罗宪坚守汉中或者绵竹,蜀汉说不定还能续命。可惜的是蜀汉刘禅不会使用如此良将。其实蜀汉灭亡之后,罗宪降吴还是降魏都差不多,反正都是投降,为什么罗宪宁愿降魏而不是降吴呢?
其实罗宪已经告诉了我们一部分答案。史书记载:“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罗宪认为孙刘本是盟友,理应互相帮助。蜀汉灭亡之际,东吴没有帮助蜀汉渡过危难之际,反而想趁蜀汉灭亡之际趁火打劫,获得利益。罗宪对东吴的这种行为非常不齿,认为东吴的行为完全是背信弃义。面对真实的敌人和虚伪的盟友,罗宪宁愿选择投降“真小人”也不愿意投降“伪君子”。其实我们现在也有这种想法,我们也往往恨伪君子超过真小人。真小人坏在表面更容易预防,伪君子坏在背后难以预防。
如果罗宪投降东吴,蜀地的东大门将会对东吴开放,将会有大批东吴军队进入蜀地。届时进入蜀地的吴军和魏军势必会展开激烈的争夺,到时候蜀地将会成为战场。蜀地经历亡国之战,已经受到过战争的摧残。其实由于刘禅举国投降,蜀地大部分地区并没有遭受太大摧残。但是如果吴国和魏国争夺蜀地,两国势必会每城必争,势必会进行长期战争。到时候蜀地会遭受远比亡国更大的摧残。蜀地的老百姓将会受到更大的伤害。罗宪历来有美名,也是一个爱民的将军。一个爱民的将军,自然不忍心看到蜀地人民再一次遭受兵祸。
罗宪降魏而宁死不降吴其实走的是刘禅和谯周的老路。邓艾军队围城的时候,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决定举国投降曹魏。刘禅举国投降了曹魏,自然意味着蜀汉的臣民也一起投降了曹魏,蜀汉臣民奉曹魏为正统。刘禅投降曹魏以后,不光罗宪所在永安投降了曹魏,其他蜀汉的城市也都投降了曹魏,几乎没有出现投降东吴的情况。就算东吴不攻打永安,罗宪最后也会投降曹魏,只不过东吴来攻打永安,给了罗宪对一种选择。罗宪对多出来的选择并没有好感,他反而反感多出来的这种选择。罗宪投降曹魏完全在情理之中。
蜀汉灭亡之后,罗宪所在的永安城确实可以降吴也可以降魏。罗宪在选择的时候,也必然要掂量一下两个政权的实力。魏蜀吴三国的实力,曹魏最强,就算蜀汉和东吴加在一起也不是曹魏的对手。蜀汉已经灭亡,曹魏的实力进一步增强,东吴的实力则相对削弱。此时的东吴更加难以和曹魏抗衡。罗宪如果投降曹魏等于投靠一个强大的靠山。如果投降东吴等于投靠一个弱者。这个弱者东吴如果再被强者吞并,届时罗宪将再无退路。罗宪如果投降东吴等于得罪了曹魏,将来要是东吴在灭亡,罗宪说不定会遭到清算。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罗宪选择投靠曹魏确实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永安保卫战结束以后,罗宪被封为陵江将军、领武陵太守。司马炎篡位之后,改封罗宪为西鄂县侯,其子罗袭也被封为给事中。公元270年,罗宪病逝于任上,谥号为“烈侯”。罗宪的儿子和侄子在罗宪去世之后也都身居高位。
蜀国灭亡后,大将罗宪坚守白帝城2年,为何最终投降魏国而不是吴国?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罗宪不投降吴国,说到底是罗宪,甚至也是包含当时蜀汉所有人在内的群体对于东吴政权的内心的不信任和十分恼恨,蜀汉人对于东吴的反感使得东吴政权在蜀汉人心中的政治号召力并不强,所以蜀汉将领很少有人会投降东吴。
这种蜀汉人对于东吴政权的反感要追溯到当时的关羽北伐时期,孙权背盟攻打荆州,导致关羽进退失据,最终关羽被东吴所杀。要知道当时的蜀汉和东吴是盟友,蜀汉对于东吴的偷袭是不知情的,而且在此之前都孙权和刘备就荆州的问题做了最后的和议,刘备割让长沙郡,桂阳郡给孙权,孙权则同意最初的南郡长江以北的土地归刘备所有,双方划界完成后,再度接为盟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湘水划界”。刘备集团此后一直在西面围绕汉中作战,而孙权则是继续攻打合肥,但是在汉中被刘备攻克之后,关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北伐襄樊地区,关羽在进攻之时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孙权折道返回,同时向曹操称臣,暗中派吕蒙袭击荆州的江陵,公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而此时刘备集团并没有准备,因为孙权叛盟的突然,这导致关羽被迫撤退,最后士兵崩溃,关羽被杀。孙权的叛盟导致荆州丢失,刘备此后发动夷陵之战意图夺回荆州,但是功亏一篑。
其实在夷陵之战中,蜀汉人的选择就已经看的出来,当时的蜀汉将领黄权被东吴阻隔了回益州的路,他选择了向曹魏投降而不是投降孙吴。
就以罗宪为例子,蜀汉灭亡的时候,东吴派盛宪前来救援巴蜀,但是东吴军队到达的时候,刘禅已经投降了,于是东吴就想着趁机占领长江上游的巴东郡,但是罗宪对于东吴这种乘火打劫的行为十分愤怒,他就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邀其利,吾宁当为降虏乎!蜀汉要灭亡了,吴国本来和我们蜀汉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现在我们国家快要灭亡了,吴国不体恤我们的苦难,还来乘火打劫夺取国家疆土,我怎么可能当一个降人。
很快刘禅下令投降的诏书也来了,于是罗宪就投降了曹魏。罗宪修缮城池,准备铠甲。很快东吴皇帝孙休派将领步协前来征讨巴东,结果被罗宪大破。孙休恼恨,于是派陆抗和步协再次西征巴东,罗宪在永安城固守等待西晋的援兵,当时守了六个多月,但是援兵始终没有来,在这六个月里,永安城内大部分人都因为战争产生的瘟疫而去世,形势十分危及,当时就有人劝罗宪弃城南出牂柯郡,或向北奔上庸郡,我们在这里也能看到即使是弃城,罗宪等人也只是选择退到此时西晋的益州腹地,也不是向东吴投降,可想而知蜀汉人对于东吴的态度。但是最终荆州刺史胡烈出兵,东吴被迫撤军。
其实这个选择不单单表现在罗宪的身上,当时的驻守南中的霍弋,也是选择了向曹魏投降,而不是选择东吴,要知道南中和东吴的交州接壤。霍弋也是有选择向东吴投降的,可见当时的蜀汉人宁为曹魏所征服,也不屈服于东吴,这种蜀汉对于东吴来源孙权背盟袭击荆州,这也是当年孙权偷袭荆州的政治代价。
蜀国灭亡后,大将罗宪坚守白帝城2年,为何最终投降魏国而不是吴国?
降魏是国家之事,师出有名。降吴则是政治投机,忠义之士不为也。
世人只道蜀汉有诸葛丞相,有大将军姜维,都是忠义之士,却不知巴东地区还有罗宪,也是志虑忠纯之士。
罗宪师从谯周,很小就会写文章,在蜀汉国内很有名。后来,黄皓弄权,罗宪不愿意党附,被黄皓寻到小过错,贬到巴东地区去做了太守。
巴东太守的主要职责就是防备东吴侵扰,驻地永安,其地在今天重庆奉节县,是从荆州地区入蜀的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蜀汉的东大门。蜀汉因此设了永安都督一职,是吴蜀边境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罗宪被贬到巴东做太守时,永安都督大将军阎宇是他的顶头上司。
没过多久,司马昭看到汉中空虚,就派遣钟会、邓艾伐蜀。钟会与姜维相持剑阁,却不防邓艾偷渡阴平,万余精锐直接兵临成都城下,刘禅诏令各地火速驰援。
永安都督阎宇接到信使急报,就带兵西还救驾,把永安城留给了罗宪来驻守,并且给他拨了2000士兵。
阎宇此去再也没能回来。
罗宪等人在永安城中日夜等待着成都的消息,直到有一天,传言说成都陷落,蜀汉国家灭亡。消息未明,永安城中人心惶惶,很多官吏都弃城逃跑,老百姓也纷纷逃亡。罗宪当机立断,斩杀一名作乱的人,才稳定住了局势。
这边才消停,就有兵士回报说,东吴有大批军队在靠近边境。吴军将领盛曼写了一封信,说吴军西来是为蜀汉报仇的,希望罗宪让出永安。
罗宪驻守永安,所防备的敌人就是东吴。而且罗宪熟读经史,自然直到蜀汉国势危弱,是东吴背盟袭取荆州的原因。蜀汉士人对此无不痛恨,只是为保全国家,才与吴国又结盟修好。
现在蜀汉国家遭遇危亡,吴国又来这么一出,罗宪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吴国又在趁火打劫。于是,罗宪拒绝让出城池,说,吴国是唇齿之邦,不抚恤我们的灾难,却想求利,不是大国应该做的。
吴军攻击了几次,没有得逞,就退了回去。刘禅的手谕过了几天到了,要求罗宪投降魏国。罗宪就把城头的旗帜换了,等着来交接的人。
成都的政治形势变得太快,转过年来,成都发生了兵乱,邓艾、钟会、姜维都在兵乱中被杀,蜀汉地区一时间陷入了权力真空。
吴国认为这一次是天赐良机。蜀汉百余座城池无主,只要派兵接收,就能扩大版图,与魏国划江而治。这次,吴国派了大将步协带领大军前来,只要罗宪拒绝,就强攻永安城。
罗宪以2000多士兵守城,接连击败步协,同时派出信使前往成都求援。吴主孙休看到步协一直没有进展,就让吴国大都督陆抗带领三万士兵前来支援。结果,吴国以重兵宿将围攻永安城六个月,却丝毫没有进展。
其实,罗宪也已经到了极限。兵力悬殊,而且城中又爆发了瘟疫,一多半的人都生了病。有人建议罗宪,现在弃城逃跑,或许还可以保全。罗宪说,现在情势危急,如果我走了,这里的百姓怎么办?我就是死在这里,也不会弃城逃跑。
魏国此时在荆州地区发动攻势,陆抗担心荆州有失,就撤兵回救。永安城这才转危为安。
罗宪因为这样的功绩,在魏国朝堂上广受称赞。如果没有罗宪挡住东吴大军,在蜀地混乱的时候,吴国真有可能一路西进成都。届时,魏国伐蜀之举,就成了为他人做嫁。所以,魏国对罗宪不吝赏赐,加封为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任武陵太守。
罗宪为什么不愿投降东吴呢?原因可能有三点。
其一,罗宪师从谯周,思想必然受其影响。
当初成都围城时,有官员建议刘禅东逃,投奔盟国东吴。谯周说,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现在如果投奔吴国,一定要臣服吴国。而国家的政令和伦理不同,大的能吞并小的,这是自然规律。从这一点看,魏国能够吞并吴国,而吴国却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白的事。同样是做小称臣,哪比得上向大国称臣?与其遭受两次屈辱,哪比得上忍受一次屈辱?
罗宪投降魏国,应该也有此种考虑。
其二,罗宪当此之时,不管是降吴还是降魏,都需要纳一个投名状,以此取信吴国或者魏国的朝堂。
罗宪作为蜀汉士人,对东吴背盟偷袭荆州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吴国人不值得信任,是蜀汉士人的共识。如果罗宪投降吴国,吴国必然不会信任他,会派人来取代他的位置。如果他抵抗住了吴国的进攻,反而能因此彰显出来他对魏国的忠诚。
其三,罗宪是忠义之士,投降吴国不符合他的行事准则。
罗宪熟读经史,以忠义为立身之本。事君以忠,待人以义。吴国仗势凌人,本身就是不义的行为,让罗宪不耻。刘禅手谕命令罗宪投降魏国,奉命而行是罗宪对刘禅最后的忠诚。
罗宪守卫永安的事情,让他在魏国朝堂上赢得了很大的政治资本,在随后的几年中,他一再升迁。司马炎对罗宪很是重视,倚为南国肱骨,凡是他推荐的人才,司马炎都一一录用。司马炎篡魏后,将罗宪改封为西鄂县侯、冠军将军,罗宪也达到了他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
蜀国灭亡后,大将罗宪坚守白帝城2年,为何最终投降魏国而不是吴国?
刘关张之死俱都和吴国有关,关羽死于吴国进攻,张飞于伐吴准备中为叛将所杀,叛将投吴。刘备伐吴失败心力交瘁死于白帝城。这次蜀国危殆,吴国又来趁火打劫,落井下石,这是旧恨未了,又添新仇。罗深厌之。因此上,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投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