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件或哪些事让曹操不再忠于汉朝了?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也被一些人指责为逆臣。这是因为在他的人生中,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的势力添砖加瓦。虽然曹操一生没有篡位称帝,但是他将朝廷中的反对势力消灭一空,为自己的后代篡汉奠定了基础。在曹操去世后不久,他的儿子就迫使汉献帝禅位与他,建立了魏朝,而曹操也被追赠为魏朝的太祖武皇帝。

但是,曹操在刚开始还是怀有匡扶汉室的心思的。他在自己写的自述《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表明了这一态度。他在文中说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说在自己的事业初始阶段,本意是想当个好郡守,可是也没能如愿。后来担任武职后,曹操还抱着为国家立功的心愿,想要去西边与异族作战的疆场立功封侯,成为汉朝的征西将军。但是,遭遇了董卓之乱,曹操的愿望又没能实现。

就这样,曹操在文章中表白了自己为汉朝立下的功劳。他说假如没有自己的存在,这个天下就不知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自己最终担任了汉朝的宰相,位极人臣,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愿望。但是,自己走到这一步,也不能交出自己手中的权力。他说一旦交出手中的权力,就会天下大乱,而且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也不免遭受飞来横祸。

我们看曹操的这一篇自述,里面虽然有曹操粉饰自己,为自己辩护的意思,但是里面也有曹操真实的心思。他也确实在事业初期对汉室忠心,并且有匡扶汉室的心愿。但是,在后来,随着时过境迁,曹操的心思已经变了。他把一切都归结为外界的压力,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可是,如果他自己的主观意愿在内,外界的环境哪里会有那么大的作用。荀彧不也是官居高位,他就能够为汉室去牺牲生命也不改自己的本来心愿。

那么,曹操的心思是从上面时候改变的呢?我们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看不到答案。不过,我们从曹操的生平能够看到一丝端倪。那就是在董卓掌权的时候,曹操逃出京城。他回到故乡招兵买马,号召天下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在讨董联军组成后,为了联军的团结,本来是联军的召集者和组织者的曹操,将盟主的位置让给了袁绍。可以说,没有曹操的努力,讨董联军是不可能组成的。

在讨董联军取得了一些胜利后,为了躲避联军的锋芒,董卓率领军队,裹挟着朝廷撤往了长安。在这个时候,曹操建议联军起兵追击董卓。但是联军之中,从袁绍以下惧怕董卓的强军,没有人敢去追击董卓。曹操在劝说无果之下,毅然率领自己的军队去追击董卓。

但是,在追击的过程中,曹操在荥阳被董卓的部下徐荣打败。曹操在战斗中中箭受了伤,自己的马也被打伤,是自己的族弟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曹操才得以逃命。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曹操为了匡扶汉室,可谓竭心尽力了。

而到了曹操奉迎汉献帝的时候,曹操对汉室的态度就完全改变了。他虽然将处于饥饿的边缘,无依无靠的汉室朝廷迎接到自己的领地,保证汉献帝君臣衣食无忧。但是他却对于朝廷的大权把持不放。

曹操在将汉献帝迎接到自己的领地,马上就接受汉献帝的封赏。曹操成为假节钺、录尚书事,后来又担任大将军。这样,曹操就将汉献帝朝廷的军政大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时的曹操,已经不是过去汉室忠臣的姿态,而变成地地道道的权臣了。

如果说曹操改变对汉室的态度,就发生在荥阳之战和奉迎汉献帝之间的这段时间里。如果再具体一些,那就是在荥阳之战到联军解散的期间。当荥阳之战后,经历九死一生的曹操,率领残兵败将回到讨董联军位于酸枣的大本营时,他看到的是正在举行宴会,花天酒地的诸侯们。曹操见了这个情况,十分气愤。他当场就对他们进行了指责,并为联军制定了下一步的计划。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可是,面对曹操的指责和建议,诸侯们不以为意,没有一个人赞同曹操的建议。不久,联军就因为诸侯们各怀鬼胎,难以继续维持下去而解体了。各路诸侯率领各自的军队回到自己的领地。由于汉献帝被董卓挟持,天下形成了权力的真空。各路诸侯开始互相征伐,扩充势力,天下从此进入了战乱之中。

曹操在酸枣指责诸侯,并向诸侯们建议下一步在作战计划,应该是曹操对匡扶汉室江山做出的最后一次努力。但是面对这一群根本就无意汉室天下,只顾自己私利的诸侯,曹操也无可奈何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曹操从心底已经放弃了恢复汉室江山的想法。

在此后,诸侯军解体,大家各奔前程的时候,袁绍和曹操的对话,已经显露了曹操心意的改变。袁绍对曹操说自己想要夺取天下的方针,说是要统一北方,然后率军南下,渡过黄河争夺天下。而曹操则说,自己凭借自己的才能,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不能抵挡的。从袁绍和曹操两人的对话,我们就能够知道,这一对过去的发小,这时已经舍弃了复兴汉室的理想,开始为自己的前途而奋斗了。

在此之后,曹操开始了自己事业的奋斗。在奉迎汉献帝的时候,他已经成为颇具实力的割据势力。不过,这时的曹操奉迎汉献帝,目的已经不是过去重整汉室江山了。他的实质的目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汉献帝这块招牌来为自己的事业服务。最终,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也越来越骑虎难下。曹操只能不去亲自篡汉来自欺欺人,把篡汉代立的事情交给他的儿子曹丕去做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哪件或哪些事让曹操不再忠于汉朝了?

什么时候曹操不忠于汉室啦?有什么证据?因为曹操是魏武帝?那是他儿子给封的,与曹操无关。

对曹操的各种揣测或污蔑,持续了上千年,并且逾演逾烈,离三国年代越久远,骂曹操的声音越大,这是为什么?

曹操对汉室是忠心耿耿的,从召集天下共讨董卓,到后来征讨天下,平叛诸军阀,都在为汉室强化中央集权,重新掌控天下而努力。各地军阀领兵抵抗,自然会有些污蔑曹操之辞作为理由。

我们看看流传最广的,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就是一句谣言。三国志记载,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汉献帝从西安东迁时,袁绍的谋士给袁绍的建议,让他去迎接献帝,并安置在自己地盘上,可将献帝为傀儡,号令诸侯。可袁绍并没行动,只想自己割据,自由自在。

同时,曹操的谋士也给曹操献计,叫“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句和上句,意思相近,可本质却区别甚大。“挟”,为“挟持”,很有绑架之意,为贬义,挟持汉献帝,献帝能有什么好日子过?不过是死了董卓,又出一袁绍。“奉”,为“贡奉”,把天子贡起来,养得好好的,尊重是有的,日子是不差的。这是本质差别。其实“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操的核心战略,曹操一生践行,并没逾越。

曹操不可能生下来就会想当丞相,甚至想当皇帝,势力弱小时也不可能,人的认识总是与环境有关的,那些污蔑曹操早有“不臣”之心的言辞,根本站不住脚。一统北方后,曹操要篡汉,实力足够了,可曹操并没有做,这总不能非得说曹操想做吧?就是商鞅立秦法,都确定“法不诛心”,何况有实力不做,就证明没想。

污曹操为汉贼,是后世儒家干的事,离三国近的史家们并没这么干。儒家有条立身法则,就是一定要忠心于统治者,否则儒家没有生存下去的空间,所以儒家一定要强调第一要务是忠君,那怕那个君是梳着大辫子的外族。

若不是曹丕代汉,曹操会是儒家竖立的又一忠君典范,在三国时期的影响力和成就,曹操远超诸葛亮,而且曹操不仅在军事上是强人,在政治,文学上的成绩也是受人仰视的,在三千年华夏文明史,是顶尖集团中的人物,主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粪土当年万户侯。独独对曹操,多有推崇。

所以说,曹操是汉室忠臣,给平个反,没有问题。

哪件或哪些事让曹操不再忠于汉朝了?

曹操对汉室不满,最大的原因应该在192年王允死于西凉军。

初平三年,也就是192年春,王允士孙端等劝说吕布合作发动政变,斩董卓灭三族,东汉朝廷迎来了最后一丝复兴希望。

虽然王允刚愎自用,大肆处罚董卓余党甚至处决(对董卓之死)有叹息的大儒蔡邕,并应对失误导致李傕郭汜反击。可王允是太原王氏的高门巨族,所作所为已是竭尽全力为汉室谋划,不足之处也只是个人能力或者说眼界局限问题。

吕布斩董卓:

当李傕郭汜围困长安,王允拒绝与吕布一起逃离,决心与汉室共存亡——可是,西凉军在城下鼓噪,要求汉献帝追究王允等人擅杀董卓罪行,汉献帝竟转头问王允:

董太师何罪(你们竟然杀了他)?

王允心知,汉献帝为保命而故意装糊涂出卖当时决定政变的大臣,坦然自若地正冠走下城墙,三个儿子和宗族十多人一起被杀。

更有甚者,传言不是王允自己下城墙,是汉献帝命令将王允绑缚移交給李傕。

是否真如此,不做评论。但是很显然,曹操自此变了。屠城,蔑视汉献帝,杀戮汉室忠臣,剪除汉献帝爪牙,都是此后才发生在曹操头上的。

曹操不愿做王允。更不愿让汉献帝及身边愚蠢无谋,又善于争权夺利的亲党最终杀光自己的子孙。这是曹操自谋求死后荣记征西将军曹侯的大汉忠臣,彻底转为军阀头目的最大由来。

哪件或哪些事让曹操不再忠于汉朝了?

谢谢邀请!

“哪件或哪些事让曹操不再忠于汉朝了?”

请看《三国志丶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张璠《汉记》:“侍中太史令王立又谓宗正刘艾曰:`前太白(金星)守天关,与荧惑(火星)会;金火交会,革命之象也。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立后数言于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曹操)闻之,使人语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

这件事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即曹操迎汉献帝建都于许昌的时候。太史令王立说汉朝气数已尽,让汉献帝把朝政委任给曹操;曹操却说王立"忠于朝廷",而不是把这样的大逆不道者锁拿问罪,并且还嘱咐王立“幸勿多言",这说明曹操肚子里已经有了自己的小算盘。那么为什么又让王立"幸勿多言"呢?因为汉朝廷在当时影响力还非常强大,曹操作为高明的政治家,知道“欲速则不达”,他不会像董卓那样,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他要温水煮青蛙,慢慢来。

我以为,纵容宣扬"代立”言论的王立,是曹操忠于汉朝廷与借汉朝廷的政治影响力为自己谋私利的分水岭。也可以说,是王立“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的言论使曹操心中的代汉自立的思想意识明晰、清楚了起来。一一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投奔曹操的时候,他曾经说荀彧"吾之子房也",把荀彧比为张良,把自己比为汉高祖刘邦,隐然有自为皇帝的嫌疑。

在此之前,曹操曾经丢弃董卓加封的骁骑校尉,逃回家乡散去家财兴举义兵讨伐董卓;也曾经在十八路诸侯都畏缩不前时,独领自己的人马追赶董卓,差点儿丢掉了性命;又曾经拒绝了袁绍等人拥立宗室刘虞为帝的建议,坚定拥护汉献帝。

自从纵容宣扬代立言论的王立以后,《资治通鉴》说:"汉献帝自从迁都许昌以来,坐在皇帝的位置上罢了,左右侍奉、保卫的人没有不是曹操的人的(帝自都许以来,守位而已,左右侍卫莫非曹氏之人者)。”到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衣带诏”事件发生,曹操不仅杀死董承等人,还不顾汉献帝多次请求,执意杀死了怀有献帝子嗣的董贵人,事情就很明白了。只不过其时天下还有袁绍等很多大军阀没有消灭,曹操还要借着汉献帝还面政治大旗号召天下,争取人心,才没有对汉献帝过分威逼;另外他也没有那份心思,试想官渡之战的关健时期,曹操的身家性命都危险,还有心去代汉自立吗?

到了赤壁之战、特别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月逼死荀彧以后,此时天下大势已经明朗,曹、孙、刘三家鼎立之势已成,汉献帝已经没什么号召力了,曹操便加快了逼迫汉献帝的步伐。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七月,建立魏的神稷宗庙。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三月,曹操的魏公官位在诸侯王以上,授以金玺、赤绂、远游冠。

建安十九年十一月,杀死伏皇后和皇后所生的两个皇子。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五月,曹操进爵为魏王。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曹操用天子的旌旗,出入如皇帝一样实行警戒、清道。十月,曹操的冠冕佩缀十二旒,乘坐特制的金根车,套六匹马,配置五彩的五时副车。一一至此,曹操的各种待遇就与汉献帝完全一样,只差一个皇帝名号了。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死去。当年十月,汉献帝禅位给曹丕,完成了曹操的夙愿。

曹操早年舍弃董卓加封的骁骑校尉不做,偷偷地跑回家乡,散去家财兴举义兵讨伐董卓,并且为追赶董卓差点儿丢掉性命,为什么晚年自己会变为第二个董卓呢?

从大环境来说,东汉从光武帝刘秀开始,到儿子汉明帝刘庄、孙子汉章帝刘炟,都很注重风俗教化,整个东汉,形成了崇尚忠义、鄙弃污秽的良好社会风气。从小环境(家庭教育)来说,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都是忠孝敦厚,名望很高的人,对曹操更会有直接的教育和影响,所以早年的曹操也很是忠义激烈。

然而曹操本人心底,则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是一个为了个人私利什么都会做也敢做的人,这从当时社会上的标杆人物许劭“鄙其(曹操)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肯定了曹操的才能,否定了曹操的品德)。"操大喜而去。"以及杀了吕伯奢一家以后,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话,就不难知道。曹操本人极端的自私自利,就决定了他只会为自己做事,为自己谋利,不会"亳不利己,专门利人"。而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组织治理才能、识人用人才能等等,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使他能够刈灭群雄,几近统一全国。一一极端的自私自利,又才能高超几近统一全国,他以魏代汉也就顺理成章了。

势所必至,理有固然。

哪件或哪些事让曹操不再忠于汉朝了?

我认为曹操不是因为某件事就不忠于汉室了,他的心路历程也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刚起兵的时候曹操应该是忠于汉朝的,因为那时候的曹操是受过大汉国恩的,年轻的曹操已经做到西军校尉的职务,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恩典了,眼看着大汉江山分崩离析,战火绵延,曹操的心里一定很痛苦,想着如何才能拯救这大汉江山呢,后来曹操想了一个笨办法,就是刺杀董卓,办法是不错,可惜功败垂成,没刺成,但是曹操跑路成功了,曹操开始走武装起义的路子,他依靠家产成功的组织了一只义军,这是曹操起家的部队,这时候的曹操肯定是忠于大汉的,要不然也不会吸引到荀彧这样的汉室忠臣了,大家都有同一个目标才能走到一块,要不然荀彧这样的世家子弟才不会甩曹操呢,随着对手的灭亡和自己不断的强大,曹操的心态应该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有点飘了,感觉天下舍我其谁呢,越来越飘的后果就是献帝感觉威胁越来越严重,自己哪天可能小命不保,多番考虑衡量之下,组织实施了几次对曹操的刺杀,好几次曹操都差点就玩完了,应该从这时起,曹操对汉室慢慢就失望了,认为这样的汉室不扶也罢,自己忠心耿耿,汉帝却把自己视为国贼,两人的关系急剧恶化,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曹操也没客气,后面几年一直在收拾汉帝身边的人,把汉帝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光杆司令,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也不允许曹操在忠于汉室,他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家族考虑,毕竟西汉权臣霍光死后被灭门的事大家都还记得,自己一但归政,家族后代只怕难逃灭族之祸,并且大汉江山已经传了四百年了,说实话大家都知道气数已尽了,汉朝灭亡也是天意,非人力所能改变。

多番因素分析考虑之下,曹操开始了他历史上很著名的加九赐封魏王之路,可以说到了最后,离掸让只差一步了,但是曹操考虑自己毕竟做过汉臣,这最后一步还是交给儿子来完成比较好,封了魏王以后曹操暂时停下了脚步,做了一生名义上的汉臣。

哪件或哪些事让曹操不再忠于汉朝了?

当曹操感受到汉朝的昏庸无望的时候.不忠于汉是因为不想辅佐无能之辈.忠与奸并不代表是与非.宦官干涉内政.大家都是选择站好队以求自保.这就会令那些有思想抱负的人受尽打压。谈古论今无论哪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做事不拘一格不受约束能力强的人.一般不受大家欢迎.功高要震主的道理.另一方面有可能撼动别人的饭碗[害羞]何况那个时代身临其境.肯定也会感受到危机四伏未来有丢了性命的可能.这可不是丢了工作那么简单。若是可以用忠诚来形容.那么朱元璋时期火烧庆功楼事件来看.里面哪位不是忠臣.但是他又不得不这样做.不能用忠奸来概括。还有宋江也忠于朝廷哪怕被奸臣无数次孽.依然不改初心要招安于朝廷.得到的也是一场鸿门宴.还有年羹尧也是为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人的结局只能说是他们不敬畏人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