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崇祯南迁,天下格局会不会重复南宋?

清军南下到淮河一线,锋线大减,与明朝对峙。西线与李自成对峙潼关,清军大概率会灭了李自成占领陕西,但李自成主力会退到西川张献忠地盘。好似三国,但更似南宋格局。

崇祯南迁也不会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但是他会改变中国的命运。1664年,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在李自成打到山西的时候,崇祯就和手下的大臣商议南迁。可是大臣们都知道崇祯死要面子还喜怒无常的性格,谁也不愿意做他的替罪羊。

万一将来南迁后,追究丢失北京的责任,自己岂不是白死了。所以群臣要不是装聋作哑不理崇祯的话茬,要不是慷慨激昂的要求抵抗到底。崇祯最后只得无可奈何的说,君王死社稷是应该的,不情不愿的吊死在了煤山。

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崇祯当年能够当机立断,果断的放弃北京南迁的话,天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如果崇祯放弃北京,安全逃到南京继续做皇帝,那么至少剩下的明朝的地区还会继续效忠崇祯。那些大臣也会追随崇祯来到江南,不去为李自成和清朝效力。这样,天下将会发生跟历史完全不一样的变化。

很多人不知道清朝为什么能够统一中国的。清朝能够统一中国,并且统治中国那么长时间,就是因为崇祯没有南迁,使得北京的一整套治理天下的政权机构留给了清朝。这一整套政权机构,不是想建立起来就能够立刻建立起来的。当年的元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就是因为它没有掌握这样一整套的行政政权机构,只得依靠西域的回鹘来治理中国。最终搞得天怒人怨,自取灭亡了。

而清朝在入关的时候,它的政权机构是很简陋的。它治理辽东都十分吃力,更不要说去接管治理那么大的中国了。这个时候,是崇祯帮助了它。崇祯送了清朝一份大礼,这一整套中央政府班子,让清朝成为了具有统治中国的朝廷。这才是真正的清朝统一和统治中国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就算没有吴三桂和南明的那些降将,只要有了这套政府机构班子,清朝也照样统一和统治中国。

这才是崇祯不南迁造成的最大的后果。如果崇祯南迁,那些留下来的明朝官吏必然要跟着南迁,这样,清朝就不可能再得到治理天下的机构了。就凭清朝的治理能力,它也就马上取天下,马上治天下。最多清朝就如同元朝一样,统一天下后速生速灭。中国很可能会赶在鸦片战争前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如果清朝不能统一天下的话,那么天下会变成四股势力的角逐。分别是李自成、张献忠、崇祯和清朝。在这些势力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李自成。崇祯到南方后,李自成就成了崇祯和清朝之间的势力,遭到它们的夹击。而张献忠也要从汉中向北发展,这样李自成就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其他三方的攻击。

李自成在被消灭后,就轮到了崇祯。崇祯的明军已经没有了战斗力,是顶不住清军的攻击的。如果不出意外,崇祯的明朝很快就成为第二个牺牲品。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就是张献忠,最终天下还是归于清朝统一。

不过如同我们上面说的,如同元朝一样,采取拒绝合作的方式反抗的百姓,最终也会很快推翻清朝的统治,一个新的时代也会到来。但是这一切都是因为崇祯的行为而改变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当年崇祯南迁,天下格局会不会重复南宋?

答:如果崇祯南迁,受到的拥护程度肯定会比弘光这些人高得多,形势绝不会糟糕到象弘光、隆武两朝年余而亡,也远比永历帝东奔西窜勉力支持十五年强,要像南宋一样延续百年并非没有可能,但必须满足一个前提——崇祯本人的思想认识要作出重大改变。

我知道,我说这番话,可能会被许多遭受过“历史进化论”洗脑的、持陈旧历史观点的人所不屑、所不以为然。

什么是“历史进化论”呢?就是受旧式的教科书上不断强化和灌施的“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的,一个时代被另一个时代替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之类怪论。

俗话说,谎言重复了一千遍也会成为真理,当上述怪论成为陈腔滥调,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议,危害匪浅,不但约束和僵化住学生的思维定式,还会使之缺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受这种论调的影响,遭受过“历史进化论”洗脑的、持陈旧历史观点的人就会固执地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它的机制已经从头顶烂到脚底了,病入膏肓,救无可救。

我甚至看到有人说,别说是崇祯南迁,就算明太祖朱元璋重现,也改变不了满清取代明朝的“必然”。

历史是没有如果,但也不能用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来否定曾经的可能。

否则,历史工作者也没有什么必要来总结历史经验、总结历史教训;而活在当下的所有人,也不必要寻找什么真理、走什么样的正确路线了,老老实实地消极等待就好,反正,“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向前的,一个时代被另一个时代替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话说回来,我为什么会乐观地认为只要崇祯成功南迁,他就能破解北京的死局、另在南京打造一番天地呢?

有利因素有很多很多,以前我有写过东晋、南宋、南明三个流亡小朝廷详细对照比较的论文,这里受问答机制的篇幅限制,就不展开说了,只说两点。

一、经济;二、民心。

前面说了,那些被“历史进化论”洗脑的、持陈旧历史观点的“老夫子”们说,明朝的灭亡,是它的机制已经从头顶烂到脚底了,病入膏肓,救无可救。

殊不知,清承明制,清朝这个由渔猎民族作为主导阶层的政体,其入主中原,是奴隶社会体制向封建社会转化,事无巨细,全都袭承明朝。

另外,明末北京朝廷国库枯竭,西北一带旱灾、蝗灾接二连三地袭击,流民遍地,饿孚千里,因此给人留下这样的假象:明朝经济已经全盘崩溃,灭亡不可避免。

但只要把目光投入江南,就不难发现,这边歌舞升平、经济繁荣,风光独好。

要知道,江南物产的富足程度,其在明朝中后期就单以一地之赋税支撑起了大明帝国的70%的财政运作和开支。

这也是满清取北京后,不同于东晋、南宋时期北方侵略者,其必欲取江南不可的原因:满清如果不尽快攻取江南,取赋税无源,必不能在北方支撑。

可以想象,如果崇祯南下,稳固东南一角,而又因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已经沦陷或半沦陷,江南的财政仅仅用于自身,从财力方面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南北争锋战肯定不成问题,最终坐困败亡的必是满清。

至于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句话不一定是真理,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明清相较,谁拥有民心多?

满清入关二百六十多年,从多尔衮定鼎北京到溥仪梦断紫禁城,朝野间“反清复明”的声音从来就没停止过。

朝鲜人使用崇祯年号长达二百多年,甚至我们读鲁迅的《阿Q正传》,已经是辛亥革命前夕,还有人穿白衣白甲,说是给崇祯戴孝,给崇祯复仇。

不要跟我说,满清比明朝更得民心。

再想想,弘光和隆武二帝为什么败亡何速?

弘光继位前,钱谦益争立潞藩、马士英争拥福藩,史可法又首鼠两端,最终君不君、臣不臣,只能乱哄哄作一散场。

同样,唐王在福建刚刚立朝,那边鲁王已在浙东监国。

大家读《鹿鼎记》,看天地会众与云南沐家争鲁争唐的情节应该印象犹新吧?

这就是当时南明内部分裂的生动写照。

其实,在弘光、隆武相继败亡后,南明还有两次差点翻盘的机会,一次是李定国约郑成功会战广东,此战得手,则福建、广东、广西、云贵,包括江西,都可以连成片,为抗清运动开辟出广大的空间;第二次是郑成功十万舟师从崇明逆江而上,长围南京三个月,当时,满清贵族无比惊恐,已有退出关外之想。

这两大战役功败垂成,主要原因还是郑成功属隆武派系、而李定国属永历朝新贵,两人貌合神离,无法拧在一起,未能形成东西呼应之势。

可以想想,如果崇祯成功南迁,必不会至此。

民心向明,民心不死,所欠缺的是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所以,我认为,只要有崇祯坐南京,明朝就算不能收复北方、光复昔日大明荣光,但要做个类似东晋或南宋的偏安政府那是没问题的。

当然,本文一开头,我也提到了,前提是:崇祯必须改变自己,要有隆武、永历等人的眼光和胸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抗清势力,能利用、善利用郑芝龙(郑成功)、李自成(李赤心)、张献忠(李定国)等力量,则一切都不成问题。

如果当年崇祯南迁,天下格局会不会重复南宋?

如果当年崇祯南迁,会得到拥护,但是延续百年够呛,估计与清朝南北对立稳定以后自己内部来一场新陈代谢的王朝更替,然后这个南方新兴王朝要么北伐清朝成功要么继续僵持着。为何这样说我们可以参考南宋与东晋这两个偏安一隅小王朝的前世今生。

1644年明亡于李自成后,南方明朝藩王在南京六部的基础上成立新朝廷对抗大顺李自成和清军南下,共四帝一监国,历时39年。南明一朝虽然抵抗清朝激烈,但是没有固定的疆域固定的都城,存在时间短暂,而不被正史所承认。很多人认为南明四帝血统不正,难以号令天下是一个重要原因。参考南宋,其实更重要的在于,明朝享国276年,早已到了大一统王朝的寿终正寝时间了,朝廷自上而下已经腐败至极根子都烂透了,代表江南士族的东林党不止是在明末乱政,更是延续到了南明,南明第一帝弘光帝是福王朱由崧,而朱由崧的父亲第一代福王朱常洵是万历年间立太子争国本的主角之一,万历帝欲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东林党大臣却支持皇长子朱常洛,最终朱常洛成为太子,而东林党与福王一脉的恩怨已经结下了。南明成立之初东林党大臣对于弘光帝朱由崧牵制颇多,1645年清军南下兵临南京城时,众大臣献城时就有东林党领袖之一钱益谦,弘光政权如此之快覆灭背后有着东林党的影子,明之乱象严重如此,崇祯南迁也白搭。而北宋亡国时享国仅167年,远远没有达到王朝末世,徽宗时期虽有方腊起义等但是国家的根子并没有烂透,这才是南宋可以抵住金国的原因所在,比如说当时的南宋中兴四将都是新崛起的将领,说明大众或者上层对于赵宋政权还是支持的,而南明没有这种条件的。

崇祯末年因为连年的对外清军之战,对内镇压延绵不绝的农民起义,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军阀拥兵自重的现象,而且崇祯帝这个人生性多疑,冤杀袁崇焕及其后来卢象升孙传庭等人战死,朝廷抚恤不力,并且崇祯帝在大臣的蒙蔽之下一度以为卢象升孙传庭二人要么诈死要么临阵脱逃,如此这般朝廷根本没有威信可言,更是失去了控制,以左良玉为例子,崇祯年间随着势力越来越大多次不听朝廷号令,甚至崇祯十七年,皇帝要求天下勤王之时,将希望寄托于山海关的吴三桂还有南方的左良玉,崇祯帝封左良玉为宁南伯,许诺勤王成功后可以世代镇守武昌。结果左良玉一直拖延时间,最后坐看北京被围崇祯帝以身殉国。

明末乱世的军阀自重,朝廷的不公平,已经有一些唐之藩镇的感觉了,这时候如果崇祯帝南迁可以参考东晋。

西晋是一个得国不正而且失国也快的神奇王朝,立国几十年就有王朝末世之象,最后被外族趁虚而入而亡国,留下北方大地五胡乱华,而西晋宗室司马睿南迁建立了东晋。东晋南迁后南方的门阀士族根本不买账,而崇祯帝如果南迁那些拥兵自重的军阀也是要命问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然东晋最后在琅邪王氏为首的北方门阀士族支持下立国,而崇祯帝南迁后也肯定会有忠心明室的大将拱卫皇权,而且面对北方清军之危险,也会一致对外的,不过以崇祯帝的志大才疏,有可能会埋下军阀自重自立的隐患,明朝也到了大一统王朝近三百年寿命之时,最后应该会被内部势力取而代之继续对抗清朝,要么北伐成功要么继续僵持。之所以没说如果崇祯帝南迁清军会不会灭亡南明,是因为清朝入关夺取天下是取巧靠着快速夺取的,当时明朝已亡,天下皆认为大顺是下一个朝代,结果立足未稳的大顺李自成被清军赶跑后,在多尔衮的指挥下清军继续打的李自成一蹶不起,征战大西张献忠,张献忠直接战死,大西政权瓦解。南明最好的局面在第一帝弘光帝时期,结果1645年就攻破了弘光政权,之后的南明政权连长江天险都没有了,也是一直变动中。可以说清军是快速行动将有威胁的政权一一破灭才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清军本身实力并不强,入关以后是身为当时的强势政权号召不少降军,以大量汉军为辅加以少量八旗精锐为主领导下打下的中国,最后实在鞭长莫及,默许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征战南方,打下的地盘可以自治才统一的中国,后面康熙帝时期三藩之乱就在于,打天下时默许可以自治,天下太平了要剥夺权力,吴三桂当然要造反了。如果崇祯帝南迁,南明有正统性,没有多少军队会降清的,加上清军入关就实行了剃发易服加之跑马圈地,尤其是跑马圈地严重损害了汉人士绅阶层的利益,大家回过神来支持崇祯帝的南明政权,清军是不可能攻破南明的。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只有现在只有可是,本文只是依据问题回答而推理一番,并无他意。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如果当年崇祯南迁,天下格局会不会重复南宋?

也不可能!崇祯他的本性决定了他的失败,他生来疑心太重,好坏不分!这是他的致命弱点,如果他听信忠言,变革利国利民的纲政,不失民心,不错杀忠臣袁成焕,不恋美色跟吳三桂争夺陈园园,那么明朝还有希望复苏兴旺,不致于亡…。

如果当年崇祯南迁,天下格局会不会重复南宋?

明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亡国之君是崇祯帝。但是明亡以后残余势力在南方又建立起了南明,南明存在了三十九年,不过由于南明一直处于一个群龙无首的状态,各地都拥立不同的皇帝和监国,所以南明实力并不强,最终清朝还是消灭了南明的残余势力逐渐统一了全国。那么如果崇祯帝当年怂一点,不为国殒命而是南迁,会得到南方的拥立并让南明成为像南宋一样国祚百年的王朝吗?首先南方肯定会拥立崇祯帝,但是南明无法延续国祚至百年之久。

在明朝时期,皇权已经是个高度集中的状态了,手下的大臣掌握的权力远远没有皇帝多。就像嘉靖和万历两个皇帝即使不上朝几十年,却依旧能驾驭群臣,使得国家没有发生混乱。而崇祯年间已经天下大乱,此时的崇祯帝依旧是看谁不爽都能收拾他,比如他一上台就把魏忠贤干掉了,后来又冤杀了袁崇焕,依旧无人敢反对他的决定。所以如果崇祯肯南下稳定南方,群臣肯定还是会拥戴他的,况且明朝是两京制度,北京有的政府机构南京都有,崇祯南迁以后不用再费尽心力重建首都,直接到南京就可以使整个国家正常运转。

不过虽然南方有了崇祯帝的领导,不会出现群龙无首的乱象,但崇祯帝依旧无法力挽狂澜。崇祯帝是个勤政的皇帝没错,可他实在称不上是明君。崇祯为君刻薄寡恩,善变多疑,算不上是一个好皇帝。崇祯一朝的文武大臣大都没有啥好下场,不是被崇祯帝直接干掉就是被他间接干掉。就连唯一有能力力挽狂澜的孙传庭也被朝廷催战后战死沙场。《明史》中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可以说以崇祯帝根本不会用人,一个不会用人的皇帝怎么带领国家抵抗侵略者。

而且明朝气数已尽,内忧外患不断,崇祯年间也是连年天灾,百姓的日子别提有多苦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这样的王朝不灭忘都说不过去。就算崇祯帝南迁了,大臣心向着他,百姓的心还会向着他吗?作为一个老百姓,谁当皇帝其实都不重要,只要能让他吃饱饭过上安稳日子就行。

最后就是南方根本就不好防守,自古以来偏安江南的小朝廷除了南宋就没有国祚长久的。那南宋是怎么偏安一隅的呢?主要是金国灭了北宋后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而且南宋有岳飞、吴玠、韩世忠等大将,金国越不过长江这道天堑。但是明末的情况不同,崇祯面临的对手是实力强大的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二者都是处于实力上升期,只会越来越强。关外还有新起的清朝虎视眈眈。南明又没有什么大将可用,无法抵挡这么多敌对势力。所以就算崇祯帝南迁,那南明灭亡也只是短时间内的事情。

可怜的崇祯帝有心无力,他确实想挽救日趋灭亡的明朝,但是他没有那个能力,只能用自缢的方法体现自己为君的最后一点尊严。

如果当年崇祯南迁,天下格局会不会重复南宋?

这是考验想像力的一个问题。

先说结论:如果崇祯皇帝迁都南京,明朝的北京政权不会猝死,局面会很复杂,但明朝要想像南宋一样续命一百多年,可能性不大。

首先,这里所说的迁都,是指崇祯皇帝前往南京。当时许多大臣都提出过这个方案,崇祯皇帝应该认真考虑过,最终没有采纳。

就当时的形势来说,一旦崇祯皇帝离开北京南下,北方的局面顿时就会崩溃,后果不堪想像。

就算崇祯皇帝能够平安抵达南京,他做为皇帝的正统性会受到极大的怀疑:帝都北京和北方边镇都在他的手中丢掉,昌平的先帝陵寝任人蹂躏,千百万民众流离失所……崇祯皇帝宁愿一头撞死,也不愿去面对这样的局面,面对大臣们的汹汹指责。

现在我们假设,崇祯皇帝脸皮特别厚,真的跑到南京去了。如此一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第一,李自成还会去北京,一是搜刮财富,另外到紫禁城里过一过皇帝瘾。

第二,吴三桂应该会放弃山海关,率军南下,但会走得很慢,中途会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停下来,观望形势,保存实力,等待各方开出价码。

第三,多尔衮会率军进入山海关,但进军速度会慢下来,占据山海关、蓟州镇等处,然后奔向北京。当初洪承畴等人劝多尔衮向北京进军,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担心李自成的农民军把北京的财富都抢光、搬走了。

如果李自成不肯退让,那么双方会在北京交战,打个稀巴烂。如果李自成明白自己难以抗击八旗军,主动退回西安,把北京让给多尔衮。此时多尔衮反而不敢妄动,很难说他会选择哪个方向下手。

第四,到了南京之后,崇祯皇帝很快发现,曾经让他焦头烂额的财政问题烟消云散了,北方的边镇不再催促饷银,也不必再花钱去抚赏蒙古各部。他还会发现,哪里都不如北京安全,他可能会被逼让出皇位,自己做太上皇。

如此一来,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平衡阶段,李自成在山陕河南,张献忠在四川、云贵,多尔衮在东北、华北,崇祯在江南。各方的力量都差不多,但这样的局面维持不了多久,很难说最终哪一方能够胜出。

如果从明朝的角度来讲,随便哪一种假设,都比真实发生的历史结果要好一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