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蜀汉29年才被灭,阿斗是大智若愚吗?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不过诸葛亮在生前,就已经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他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蒋琬,并且秘密上奏了刘禅。诸葛亮决定在他死后,蜀汉转入休养生息的策略,不再北伐。他还同时对蜀汉的军政结构做了调整。在诸葛亮的周密布置下,蜀军安全撤回了蜀地,魏延和杨仪虽然产生了一点波折,可也很快平静下来。蜀汉政权得到了平稳的过渡。

蜀汉政权所控制的区域,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封闭,易守难攻的地区。在这该地区中,有着魏延留下的防御体系。再加上秦岭的险峻地势,让敌人望而生畏。如果要保守这个地区,以蜀汉的实力,还是有一定的把握的。蒋琬和费祎遵照诸葛亮的战略,采取战略防御的态势,保证了蜀汉局势的稳定。

反过来再看蜀汉的对手曹魏。在蜀军撤退之后,司马懿得知魏延已死,马上向曹睿请示,要求率军伐蜀。但是,曹睿在诸葛亮死后,就认为蜀汉的威胁解除,想要追求玩乐。他拒绝了司马懿的要求,开始大建宫室,广选美女,奢侈享受,完全没有了进取之心。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谈不到对蜀汉的进攻了。

在此后,曹魏政权内部也在明争暗斗。曹睿死后,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也开始明显化。为了建功立业,曹爽还发动了一次对蜀汉的进攻。在这场进攻中,王平依托魏延留下的防御体系,挫败了曹爽的进攻,使魏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在接下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曹魏的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司马懿忙于诛杀异己,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伐蜀。这样,就给蜀汉留下了生存的时间。而姜维在费祎死后,掌握了蜀汉的军权,开始了对曹魏的攻伐。

直到司马昭掌权后,决定伐蜀的时候,曹魏还有很多反对意见,认为伐蜀不可能成功。只有钟会认为能够灭蜀,才担任了伐蜀的主帅,开始了灭蜀的战役,一举消灭了蜀汉。

我们从这里看到,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又延续了29年,最主要的原因是诸葛亮为自己身后留下的政策,得到了蜀汉君臣的执行。蜀汉利用天然的形势,保证了自己的安全。再加上曹魏君臣无意伐蜀,意见不一,也让蜀汉得以延续至钟会伐蜀之时。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29年才被灭,阿斗是大智若愚吗?

刘禅绝对的不是大智若愚,是一个没有作为很平庸的皇帝。也不是一个大奸大恶的皇帝。之所以在诸葛亮死了以后蜀国没有灭亡。是因为司马懿在魏国争权,没腾出手来去办他。

有句话叫扶不起来的阿斗,这个是有点贬义刘禅。至于乐不思蜀也是用来嘲笑刘禅的。

刘禅在位前期有诸葛亮帮着忙活,自己确实也自在,中期也算是循规蹈矩。后期就反应出来了很多问题。但是毕竟人无完人,不过在政治,外交,军事方面都没有什么建树,所以证明他是一个很平庸的一个皇帝。

你看看秦始皇在位期间那干了多少的大事,军事上灭六国,内政方面统一度量衡,设立郡县等,在看看刘禅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皇帝。他绝没有像楚庄王那样的大智若愚,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刘禅当了几十年的皇帝,如果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是完全的有时间干出一番大事的。你看人家曹操活着的时候那是干了多少的大事。

要不是魏国因为内乱,刘禅不可能能撑30年的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29年才被灭,阿斗是大智若愚吗?

跟阿斗没啥关系,跟诸葛亮也没啥关系,蜀汉被灭以及蜀汉何时被灭,关键得看曹魏和司马家。

为什么必须得说司马家?因为高平陵之变后,曹魏就由司马家族主导了。而汉末三国以来,就是豪族的历史。你看着是国斗,那是因为用放大镜观察了。一旦用显微镜聚焦,就会发现全是豪门恩怨。

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搞了五次北伐。如果把尺度拉长一点儿,算上公元217年汉中之战和公元219年襄樊之战,应该说蜀汉搞了7次北伐。诸葛亮以后,蜀汉也没消停,从蒋琬、费祎到姜维,又搞了11次北伐,权可认为是姜维北伐。但是,姜维北伐,就没法跟诸葛亮比了。诸葛亮左手拿着政权、右手领着兵权,这就是标准的权臣模式,他比后主刘禅的权力还大。所以,诸葛亮能以举国之力搞北伐,而姜维这些人就没一个能行了。

从曹魏和蜀汉的动作与反动作中,就会发现吊诡之处:明明曹魏最强、明明蜀汉最弱,怎么一直是蜀汉打曹魏呢?

因为曹魏就一直没想搭理蜀汉,但凡搭理一下,蜀汉就必须死。公元263年魏灭蜀之战,总共打了3个月,然后蜀汉就亡国了。

所以,蜀汉能存续多少年,根本就不是蜀汉自己说算,而是曹魏说了算。你也可以类比当下某个还不如蜀汉的撮尔一隅,你觉得是它说了算吗?实力形成碾压的情况下,什么兵书战策、什么纵横捭阖、什么伐交伐谋,全都是扯淡。看的是最强者在决策上想与不想、在决心上强与不强。

国际政治就是大国政治,所以三国政治就是大国曹魏的政治。曹魏才是主导乱世走向的决定因素。至于蜀汉与东吴,都是配角,因为捆在一起都没有曹魏的实力。

那么,曹魏为什么听由蜀汉频繁北伐呢?为什么一直是蜀汉打曹魏呢?

曹魏能干掉蜀汉,这是曹魏的实力。但蜀汉频繁北伐,这就是蜀汉的意志了。打着恢复汉室而建立的蜀汉,北伐就是刘备集团的合法性来源。北伐,才能说服益州豪族服从统治;北伐,才能对益州实施强力治理。东吴孙氏只要与江东士族形成联盟,就可以搞割据。但蜀汉不行,蜀汉要存在就必须搞北伐。不北伐,内部的益州豪族就没法管。

曹魏就非要忍吗?不忍了,灭了蜀汉,省着老被蜀汉恶心自己。但,这需要内部达成一致和下定决心。

魏晋就是豪族的天下。但曹操是个奇葩。这家伙从根子上就与豪族势不两立,所以才敢说唯才是举。所以,曹操时代,就是曹操带着一伙寒门跟豪族搞斗争。赤壁之战后,曹魏基本上就不怎么打仗了,即便是打仗也没啥精彩的大仗。因为打仗和开疆拓土已经不是曹魏的主要矛盾,内部权力游戏才是曹魏的主要关注。

曹丕短命、曹睿短命,这两个人可以看作是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是曹魏宗室与内部豪族达成了某种均势。但这个均势很不稳定,因为宗室力量与豪族力量根本不成比例。豪族不仅碾压宗室,而且碾压一切。高平陵就是一次决战,宗室彻底落败,曹家皇帝也被彻底架空。

高平陵之变以后,曹魏内部在大体上达成了一致,上层是豪门政治分肥、基层是豪门宰割天下。但是,这里面仍有变数。那就是凭啥是司马家能做豪门领袖。曹魏宗室肯定不服、其他豪门也肯定不服。但,这时候,诸葛家充当了一次垫脚石,诸葛恪(诸葛亮的侄子)主导东吴搞北伐。接续司马懿的司马师通过战场较量,击败了诸葛恪,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但是,司马师死了之后,曹魏又一次陷入了权力危机。还是那个老问题,凭啥你司马家当老大。司马师有战功,但你司马昭凭啥?

司马昭只是因为生得好,老爹是司马懿、老哥是司马师,自己根本就没啥威望。所以,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之后,其最迫切的工作,就是树立威望。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要么搞祭祀、要么搞战争。但祭祀是不可能了,乱世只能搞战争。

这时候,诸葛家又当了一次垫脚石。曹魏镇东将军诸葛诞(诸葛亮的族弟)发动军事政变,在淮南起兵造反,并联络东吴。经过一番战场较量,司马昭击败了诸葛诞与东吴的联兵,彻底树立了自己在国内的威望。豪族领袖,司马昭已经当之无愧了。

公元258年和公元260年,曹魏第四代皇帝曹髦两次给司马昭封晋公、加九锡,但都被司马昭拒绝了。加九锡这件事很重要,其实根本就不是曹髦想加,而是迫于压力必须得给加。而加九锡,接下来就是搞禅让,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走得就是这个路子。而司马昭为什么拒绝?因为觉得威望还不够。那怎么才能继续树立威望呢?灭掉蜀汉,建灭国之功,就可以了。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父子两代人终于实现了曹魏的内部整合。司马昭试图篡位,司马昭之心已经路人皆知了,这时候也具备了建立灭国之功的最大决心。力量有了、决心够了,然后蜀汉就必须死。

公元263年8月发兵,公元263年11月入成都,蜀汉灭国。就是这么简单,但过程却极为复杂。而在这些复杂的过程中,有蜀汉什么事吗?有东吴什么事吗?

可能与诸葛家的关系更大。诸葛亮频繁北伐,间接巩固了司马懿的地位,曹魏关中军团就是司马家的。诸葛恪主导东吴北伐,间接巩固了司马师的地位,司马师成为曹魏豪族集团的绝对领袖。诸葛诞联合东吴搞叛乱,又为司马昭提供了权力清洗和提升威望的机会,司马昭离篡位只有一步之遥。而邓艾偷袭入蜀,在绵竹之战干掉了诸葛亮而儿子诸葛瞻。这时候,你只能说诸葛家又为司马家篡位当了一回垫脚石。

拿着显微镜去看,这里面哪有什么战国争霸,只是豪门恩怨而已。而后主刘禅,到底是昏君、到底是明君,到底是愚不可及、到底是大智若愚,还有什么意义?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29年才被灭,阿斗是大智若愚吗?

诸葛亮去世后29年蜀汉灭亡,和刘禅是否大智若愚,没有任何的逻辑关系,只是文字表达带来的错觉。举个例子,我上半段只要改一个字,问题的含义就会截然相反: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29年就被灭!

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又容易产生“扶不起的阿斗”,只花了29年就把蜀汉霍霍完了的想法。所以是黑是白,只是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的春秋笔法而已。想要真正了解历史,探寻刘禅是明是昏,还是要从史书原文入手,对比一下诸葛亮时期和刘禅时期的蜀汉情况。

关于诸葛亮时期蜀汉民生国力的情况,非常遗憾的没有直观记载,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侧面的描写来窥视一二。

诸葛亮在位时期,可以说是蜀汉对魏战争最密集的时期,这点不必再赘述,因为这经常成为历史上评价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证据。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可见战争是非常消耗钱财物资的,而这些无疑都会转嫁到百姓的身上,增加他们生活的负担。

一般人们都会援引下面这段话,来说明诸葛亮是怎么解决军资问题的。《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这段的解释是,诸葛亮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方法,打击南中的豪帅势力,即平定了南中的叛乱,又增加了蜀汉政权的税收、人口,利用从豪帅那缴获的物资解决了北伐的军资问题。

当然诸葛亮也不能光薅一只羊,那不得薅秃了。而且南中在当时是蛮荒之地,穷乡僻壤,相比来说更富饶的益州也无法支撑连年的北伐,更何况是南中。所以蜀汉当时的经济更主要的是来源于三个反面。

第一、兴修水利农业、盐铁官营。

诸葛亮治蜀非常重视水利农业,《水经注·江水》记载:

诸葛亮北征, 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此处的堰指的正是著名的都江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堰官,而这一套养护制度一直运行了两千多年,至今依然是行之有效的。

除了都江堰之外,诸葛亮在益州还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成都志》记载:

县西北十里,其地洼下,水势易趋,汉诸葛孔明筑堤九里捍之。

这些水利工程为蜀汉创造了大量的良田,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北伐的粮食问题。

东汉时期,朝廷曾经取消盐铁官营,允许民间私自煮盐,国家抽取盐税。刘备入蜀之后,重新恢复了盐铁官营,《三国志·吕乂传》记载:

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幹等并为典曹都尉。

《三国志·王连传》:

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后来王连迁为蜀郡太守、兴业将军,却依然“领盐府如故”,可见蜀汉对盐铁的重视。后来诸葛亮治蜀期间,对于盐铁之事无论大小,更是亲自过问。《诸葛亮集》中曾经记载,一次战斗中发现有一千多把刀质量不合格,诸葛亮竟然亲自主持锻造实验以寻找原因。

诸葛亮还大力发展盐井,《诸葛亮集》卷5《遗迹篇》引《山川纪异》称“诸葛盐井有十四。”《博物志》又载:

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并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以盆盖井上,煮盐得盐。

诸葛亮亲自改进推广了利用天然气煮盐的火井技术,极大提高了煮盐效率,使所产的盐不仅仅满足蜀地的需求,还销售到吴魏,创收了大量“外汇”。所以《南漘楛语》中称“三国时,吴蜀皆资盐赋”。

第二、蜀锦。

成都有一个别名,叫“锦官城”,即得名于诸葛亮所设立的“锦官”一职。在很久以前,四川的纺织刺绣业便非常发达,西汉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有:

“闤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利用这个优势,设置锦官大力发展蜀锦业,甚至专门下达《言锦教》称: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以强调蜀锦的重要性,所以到了蜀汉灭亡后,成都府库内依然有“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这些可都是能直接当钱用的奢侈品,硬通货。景初二年的时候,魏明帝曹睿送给倭女王的许多礼物中,就有“锦三匹”。

《丹阳记》中也称:

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道,至是乃有之。

可见现在江南地区著名的丝绸刺绣,最初是由蜀地流传而来的,而这些蜀锦,流传于吴、魏的市场中,成为富豪们争抢的奢侈品,无形中又资助了蜀汉的经济。

魏文帝曹丕就曾发现这个情况,还专门写了一篇《与群臣论蜀锦书》,劝阻群臣贵族们不要再买蜀锦了,“你们每买一匹蜀锦,都会成为射入魏国将士胸口的利箭”,然而曹丕的劝阻似乎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

第三、较健全的货币体系。

《三国志·刘巴传》引《零陵先贤传》记载:

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这段在现在成为了刘备变相剥削百姓,假仁假义的“铁证”。

但是东汉末年,董卓铸小钱,使得东汉货币体系崩溃,很多地方甚至退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晋书·食货志》记载:

至魏武为相,於是罢之,还用五铢,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已。

曹操担任丞相时,废除了董卓所铸的小钱,恢复汉五铢,但当时货币体系崩溃已久,一直到魏明帝曹睿时期,五铢钱始终都是在废用之间反复不定,大多时候以谷帛代替。

而东吴虽然有自己的铸钱,如“孙权嘉禾五年,铸大钱一当五百”,到赤乌元年春又“铸当千大钱”,都是严重超发的恶币。于是到了赤乌九年被废弃,《三国志·吴主传》援引《江表传》:

是岁,权诏曰,谢宏往日陈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民意不以为便,其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输藏,计畀其直,勿有所枉也。

相比来说,刘备所铸的“直百钱”实在是太良心了,后来蜀汉又再铸蜀五铢,依靠相对优良的质量在三国之间流通,甚至出现了“吴用蜀钱”的情况,蜀五铢和其他汉时五铢一直到唐代才被废除,流行了700年之久。

就像美国依靠美元霸权剥削世界资源一样,蜀钱的流行导致吴魏大量的资源流入到蜀汉。虽然连年的北伐使战争负担依然会转嫁到百姓的头上,无法彻底改变蜀汉“民贫国虚”的情况,但是有这三方面的分担,蜀汉百姓的税赋反而更低,生活要更好一些。

一般都说陈寿是诸葛亮黑,但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并没有否定诸葛亮治蜀的功绩:

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援引袁子曰: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如果诸葛亮治蜀时,百姓过得“面有菜色”,如何会至今怀念诸葛亮呢。在南朝文学家殷芸编写的《殷芸小说》中记载了这么一则野史趣事:

桓宣武征蜀,犹见诸葛亮时小吏,年百余岁。桓问:“诸葛丞相今谁与比?”意颇欲自矜。答曰:“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葛公殁后,正不见其比。”

诸葛亮在时,老百姓的生活也就那样,没感觉到什么特别的,但是自从诸葛亮死后,再也没见到可以比的上的了。如果刘禅真的是大智若愚的话,诸葛亮给其打下的基础是非常好的,哪怕只是萧规曹随,在减少北伐之后,百姓的生活就算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差。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在诸葛亮留下的“蜀中三相”蒋琬、董允、费祎相继去世后,刘禅不但毫无建树,反而开始重用陈祗、黄皓等奸臣,逐渐荒废了诸葛亮留下的法令。考古发现,蜀汉后期的五铢钱大小、重量迅速下滑,不复原先的品质,可谓侧面反映了蜀汉国力的迅速衰弱。

《三国志·薛综传》记载,薛综之子薛珝在出使蜀汉后,孙休曾问其蜀政得失。薛珝回答说:

“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刘禅昏庸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大臣只会明哲保身,在朝堂上听不到正直的话,百姓脸上皆有菜色,是当时蜀汉的现状。孙休在位258年至264年,正是蜀汉灭亡时的前后,连外臣都已经看出“祸之将及”,然而刘禅却依旧“怡然不知”。

正应了陈寿在《三国志·后主传》中对他的评价: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刘禅的大智若愚,其实压根是他本身的懵懂无知,和白纸一样。遇到诸葛亮这样的贤相,就是一个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管,最多算是一个平庸的皇帝,可一旦没有了约束,很容易被狐朋狗友带偏。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29年才被灭,阿斗是大智若愚吗?

本人“歌舞三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是啥大智若愚,之所能够撑29年,有两个因素,而这两个因素与刘禅的能力半点关系都没有。

蜀汉官场在诸葛亮治理下,大致风气比较好,如果遇上了的是司马懿那一家子,早就被取而代之了,哪还能撑29年?

诸葛亮死后,大将魏延也在内讧中被杀,根据诸葛亮的安排,蒋琬主政。

蒋琬是诸葛亮主要推荐的人员。在《出师表》里诸葛亮就告诉刘禅有什么事可以问蒋琬、董允等人,表明蒋琬为“社稷之器”。对蒋琬的政治才能大为赞赏,

“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

因此,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命蒋琬担任留府参军代处理后方日常政务。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担任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在很短的时间内,蒋琬便实现完成全面接班。诸葛亮时代的蜀汉政治开始由蒋琬执政。此时,国策也发生重大变化,蜀汉不再指望通过北伐消灭曹魏。调整之后,蜀汉国策的基本目标是“保国治民,敬守社稷”。

蒋琬,费祎之间配合得非常好,蒋琬去前方,费祎则负责处理后方日常政务;延熙六年,蒋琬还驻涪城,费祎则接替蒋琬大将军之位,并录尚书事;

另一贤能董允长期负责宫省之事:

“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上疏以让费祎及允”。

蒋琬病故前,蜀政中最关键的角色实为董允。董允在病故前,以侍中兼守尚书令。他与蒋琬、费祎一样,遵循诸葛亮遗志。

董允在位时,常能规劝刘禅,也能压制住宦官黄皓,所以,黄皓有非分之想,却也不敢胡作非为,后主刘禅对董允也“又恨又爱”。

董允、蒋、费三人内外维持时期,尚能保持蜀汉政治的基本气象。

董允与蒋琬同年病逝,侍中和尚书令这两个中枢要职均易他人。这也成为蜀汉发展的转折点。

蒋琬之后的蜀汉,这个时期与其说后主自摄国事,不如说陈祇和黄皓弄权擅政。

陈祇接任侍中。陈祇因“多技艺,挟数术”,深得后主宠信。

《董允传》附《陈祇传》载:

“自祇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祇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

后主之追怨董允,显见他在董允主掌宫中之事时,便深感压抑。

其实早在建兴十二年,蜀汉即发生过一件近乎宫廷丑闻的案子:

每年正月,大臣妻母入宫朝贺太后。刘琰的妻子胡氏入宫朝贺后,为太后所特留,一个多月才出宫。胡氏长得很漂亮,刘琰怀疑她与后主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招呼士卒把胡氏暴打一顿,将她赶回娘家。胡氏上告,刘琰被捉拿下狱。

之后,董允规定,大臣家的内眷不再入宫进行朝庆,可见这事在当时影响太坏了。后主却追怨董允,“谓为自轻”。

陈祇任侍中十二年;任侍中守尚书令达八年。陈祇死后,“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下诏谥陈祇为忠侯。

陈祇任侍中后,黄皓也开始没有了压力,与陈祇勾结干预政事,既影响了后主,也影响了蜀政的稳定。期间陈祇起了相当坏的作用。

景耀元年陈祇死后, 黄皓开始正式专政,黄皓对蜀汉国政的影响已然从干政发展到专政。在蜀汉的最后关头,姜维提醒后主增兵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这是关乎一个国家防卫之事,黄皓建议后主把此压下来,这种纯粹没脑之事,刘禅竟然会同意,跟大大智若愚可沾不边啊,这一个举动更成为蜀汉灭亡的直接契机。

这些史料连贯起来,几可直接得出结论:短短几年,蜀汉从衰敝到灭亡,陈祇和黄皓的弄权擅政起了主要的作用。如果后主稍微英明一点,陈祇、黄皓又怎么可能得手呢?

陈祇弄权弄了十二年,后主痛惜至于流涕,死后追赠了很高的荣誉,几乎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黄皓弄权,大将姜维本想除之,后主刘禅发粗暴袒护黄皓,姜维害怕被报复,而求外出屯田沓中避祸。

内外不团结,管理搞得一塌糊涂,这才是蜀汉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啊。

曹魏内部耗得厉害,没精力顾得上大举来犯

诸葛亮死后,曹魏政权也发生了变化,魏明帝也随之西去,传位于儿子曹芳,由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 后来的朝政动荡不安埋下了祸根。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曹魏发生高平陵事件。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诛大将军曹爽及其同党,均夷三族;

曹魏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在了司马懿手中。公元254年,曹芳被司马师废去帝号,贬为齐王,另立曹髦为帝。曹髦长大后不甘不傀儡,想反抗,而被司马昭镇压杀死。

最后扶持魏元帝曹奂上台。魏元帝是燕王曹宇之子,曹魏王朝的末代皇帝。而曹魏政权,也正是从他的手中正式落入了晋司马氏的手中。

公元260年,司马昭杀了曹髦,立14岁的曹奂为帝。但曹奂也是个傀儡皇帝,大权仍被 司马昭独揽。司马昭一直就想篡位自立,只是想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

公元263年,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转移国内矛盾,司马昭决定出兵进攻蜀汉,刘禅的好日子也就到到头了。蜀灭亡。

歌舞三国的分析

短短十年,把一个本可以与曹魏抗衡的蜀汉,变成不到几个月就被灭掉的国家,不知道那些颂扬刘禅大智若愚的人是怎么想的。保住江山当一个皇帝不好么?难道还如做人家的阶下囚自在?从正常人思维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刘禅就是一庸主,脑袋在长坂坡时就震荡坏了。

诸葛亮之后蜀汉之所能存在,是先期费祎、董允、蒋琬等贤臣的辅佐,刘禅不用动脑子,而这些贤臣去世之后,连忠奸都无法识别,昏聩之极,宠信权臣陈祇和宦官黄皓。

遇到司马昭这样的英明之主,不亡才是怪事!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29年才被灭,阿斗是大智若愚吗?

要说起中国历史上人才最多的朝代,那么大家最先想到的便是三国了。毕竟我们都是看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长大的。三国是个大舞台,各路英雄豪强齐聚于此。这短短几十年里,涌现出了无数文臣武将,像最具代表性的文臣,自然就是诸葛亮了。在演义中,他也是被神话得最多的一个人。而《三国演义》在神话了一些文臣武将的同时,也贬低了一些人。、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一个一度被《三国演义》评为,最无能的君主,那就是刘禅刘阿斗。说起刘禅,大家很可能会一肚子的火,因为在演义中,他一直被塑造成一个软弱无能的君主。不但不能帮助诸葛亮搞好后方,事事都依赖丞相,同时还经常拉诸葛亮的后腿。在诸葛亮死后,还带着蜀汉一起投降曹魏,最后一句“乐不思蜀”更让人对这个人物有着深深地鄙视之感。

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首先,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刘备死后,刘禅都做了些什么。刘备病死白帝城之后,在刘禅登记之初,刘禅可谓是“政事无巨细,全权取决于亮”。那时候或许刘禅还年轻。到了后来,刘禅也渐渐地懂事了,明白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于是他就谨小慎微的慢慢的权,因为深知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威,所以他还是依赖诸葛亮的。

当诸葛亮病重,性命危在旦夕之事。刘禅最担心的就是诸葛亮的后人该如何处置。于是派人去问了诸葛亮一个问题:“丞相百年之后,子孙应如何处之?”

通过这个问题,诸葛亮就能明显的感觉到刘禅不是个昏君,而且很有城府,于是他说:“老臣家有桑八百珠,子孙衣食,自可足用!”之后,诸葛亮还默默感叹:阿斗真是大智若愚啊!

可以说,刘禅还是有一定的心机,只是一直被诸葛亮的光环给笼罩罢了。再来看刘禅在诸葛亮死后的表现,厚葬魏延,废除丞相制,让蜀汉续命了29年,这足以证明,刘禅不是无能之君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