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终身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汉室值不值得兴复?
任何一个政治集团都要有个政治纲领,有一个政治目标。这样的话,才能够占领道义的制高点,能够吸引天下的有志之士投身自己,取得天下。否则的话,这个集团就沦落为一个割据的军阀,最终会失败。
这在楚汉之争的时候表现得很明显。当时刘邦出师讨伐项羽,这时就有人向刘邦献策,说要打败项羽,就要“明其为贼”,这样才能够打败他。于是刘邦为义帝发丧,将项羽的罪行公告天下,这使得刘邦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所有对项羽不满的人都投奔了刘邦。这使得项羽空前孤立,虽然在战争初期项羽还凭借着军事优势占据主动,但很快就强弱易势,最终失败了。
刘备想要夺取天下,他也是有着自己的榜样的,他的榜样就是刘邦和刘秀。他和诸葛亮谈论《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规划的两路北伐计划,其实一路是刘邦的道路,一路是刘秀的道路。刘备对此心领神会,当然对于刘邦的占据道义的制高点这个策略要加以运用。
刘备其实出身草莽,他并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势力。他唯一可以用来包装自己的就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因为,他只有从这上面做文章,才能为自己的集团争取道义上的名分。他采取了刘邦的策略,直接指出了曹操的不臣之心。他指出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面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口号就是兴复汉室。这样,刘备的集团才能够立足,而且还能够得到当时的一些对汉室还抱有忠义之心的人士的支持。
不过,在当时汉室的威信早已经扫地了。东汉末年的朝廷腐败,董卓时期开始的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百不存一。最后连汉献帝都沦落到四处流浪的地步,百官连饭都吃不上,甚至有饿死的。这样的汉室,还有几个人会看得上它。
当时有点实力的军事集团,都怀着野心。袁术首先称帝,袁绍的手下也劝他自立,曹操的手下也是向他说天命,还有一群人为他晋位魏公加九锡而奔走。至于说江东孙权的谋士鲁肃说得更是直接,他认为汉室不可复兴,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看法。
但是,刘备只有汉室宗亲的政治资本,所以他只有依靠这个政治资本去生存、发展。不管当时的环境如何,他也只能依靠兴复汉室的旗号奋斗下去。在这个旗号下,也团结了一批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员,至于说兴复的是汉献帝的汉室,还是刘备自己的汉室,这就另说了。
刘备既然为自己的集团设立了兴复汉室的政治纲领,那么诸葛亮在接过了蜀汉的政权,也就把这个政治纲领接了过来。诸葛亮在兴复汉室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出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在这个政治口号的感召下,他团结了蜀汉的各个势力的人员,把他们拧成一股绳,投入到北伐的事业中去。
虽然蜀汉国小民弱,但是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是在三个国家中,治理得最好的国家,也是最团结的国家。而且,诸葛亮对强大的曹魏发动了连续的北伐,使得曹魏坚持防御不敢迎战,这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所以说,无论当时的汉室江山,人心向背如何,刘备集团只能以兴复汉室为自己的政治纲领。尤其是曹魏篡汉之后,刘备集团的纲领就更加明确了。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留下的政治纲领,为了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光辉的篇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终身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汉室值不值得兴复?
东汉末年,王朝腐朽,百姓常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朝廷的责任。尤其是天下大乱、诸侯割据之时,汉室不再值得兴复,大汉百姓亟待拯救!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与其费劲百般心机、千般努力,终得不到万分之一的回报,还不如加快速度推翻腐朽,重新建立新秩序,以期让百姓拥有安稳的生活。
古语有云“破而后立”、“置之死地而后生”。通读三国时,每每想起此事总忍不住心生感慨:为什么赤壁之战曹操败了呢?中国的统一因此推迟了70年,这漫长的时间里多少人生离死别、沙场埋骨,多少民生疾苦埋没在乱世纷争里?
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治理蜀地。演义之中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真相往往让人难以接受:
政治军事方面:跟随刘备的荆襄势力,成都本土世家大族,张鲁汉中残存的士族,小小蜀地容纳三大派系的纷争。刘备所属力量并不充足,诸葛亮只得巧妙维持一个危险的平衡。刘备过世,矛盾激化,为了稳定统治,诸葛亮南征北伐,穷兵黩武,受苦的是汉室百姓,而不是汉室掌权者!
经济民生方面:(在从前的帖子上晴空曾过详细分析,这里简单叙述。)
刘备入主成都,因为兵器钱粮短缺,率先铸造劣质五铢钱币“直百钱”(举例,银行发行万元纸币,市场的百元大钞迅速一钱不值),瞬间造成民间市场经济的巨大通货膨胀,从民间搜刮钱财无数,充实自己的口袋,这一点比“与民争利”严重百倍。书上写得好听,实际上成都汉室百姓苦不堪言,上位者腰包鼓起来了。
文化教育方面:青黄不接,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汉室的大旗高高挂起,心怀汉室从者云集。私以为亟待拯救兴复的不是汉室,而是大汉战火中的千万百姓。
诸葛亮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以天下为棋,阴谋阳谋层出不穷,文臣武将轮番上场,这是他们的抱负,他们展现自己的绝佳平台,因为那句话“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事实上诸葛亮只为刘备鞠躬尽瘁报了知遇之恩,对于如同蝼蚁般的大汉子民有何等大功?一些发明,能够巧匠亦能做。作为汉室丞相事必躬亲,积劳而死,虽然声名远播青史留名,弱点和不足亦是值得思考。
与之相比,曹操一统天下的决心日月昭昭,虽也用过一些铁血手段,不能掩盖其治下的百姓生活安稳;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真正心系民生疾苦。
喜欢的朋友点个赞吧!欢迎关注@晴空莽莽,在评论区留言补充!(图片来源网络)
诸葛亮终身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汉室值不值得兴复?
汉室不值得兴复,但是这一句“兴复汉室”提的绝对巧妙。不知各位是否细品“兴复汉室”这四字,刘备为何一直把这四字作为起事纲领,尤其是在三国鼎立后,兴复汉室所指敌人就是北方曹魏,只因这四字可以在道义上向天下人说明,你曹魏才是汉朝廷的朝纲作乱始作俑者,我虽起兵伐你,却是为解救汉朝廷,以此师出有名。而刘备正是通过这一点以显其忠君形象,招揽到不少能臣悍将,包括一些西汉朝廷的旧臣粉丝。
诸葛亮与刘备这二人,缺一不成西蜀,早在出山之前,诸葛亮一席隆中对便已为刘备规划出未来版图。而正是与刘备这个草根明星一起,诸葛亮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人会有疑问,如果诸葛亮跟随东吴或者是北方曹魏,成就是否更大,可以明确的说,诸葛亮在西蜀的抱负施展是最大,其他二国,绝对不如。而西蜀所谓汉室,也可以换成“大蜀”、“大刘”等等,兴复不过也是诸侯逐鹿,追求终极目标,统一天下大业而已。
譬如荀彧,作为曹操首席谋士,家族也是西汉门阀世家,早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并不是为了曹操效力,而是因曹操能将已行将就木的汉朝廷救活,曹操能荡平所有不稳定汉朝廷的因素,包括各路起事诸侯。以期最后扫尽天下魑魅魍魉,班师回朝,西汉朝廷能重新走上正轨。可是荀彧在曹操手底下共事许久以后,发现曹操并不是汉朝廷忠臣,并在统一北方后向献帝索进爵国公、加封九锡,在看穿曹操有步董卓后路之后,无奈作罢,忧郁而死。
而在刘备阵营,兴复汉室为刘备所提出兴事纲领,不要小看这四字。早期汉献帝确实对刘备能兴复汉室寄予厚望。不过刘备那时并无实力,待到真有了实力,此时这一句“兴复汉室”已经变成了纲领、信念。刘备手下那些文臣武将,哪个又在乎这一句“兴复汉室”呢?!反正一片疆土,尔争我抢。待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无法更改这四字真言了。只因这已是先帝所提蜀国之目标重任,诸葛亮也就顺其而为之,继续打着“兴复汉室”的名号北伐中原了。
诸葛亮终身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汉室值不值得兴复?
不值得
朝代更替乃是中国的历史循环,没有一个朝代能够永远执政。
汉王朝晚期,统治阶级腐败,又是多灾多难的风雨飘摇时期。轮番上演的是外族的叛乱,演绎着外戚与宦官争权的一幕幕血雨腥风的斗争,其间又夹杂着农民生死存亡的挣扎和随之而来的起义。
人民已经苦不堪言,对汉王朝的信任和依靠早已荡然无存。一个不得民心的王朝兴复又有何用?
诸葛亮终身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汉室值不值得兴复?
这句话中的汉室,并不单指东汉末年那个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汉献帝朝廷,它是一种责任,一面旗子,更是一个政治理想,刘备集团前后两代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绝对是值得的。
一、刘备最初的政治目标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目标很具体也很单纯东汉末年,宦官“十常侍”祸乱朝廷,政治黑暗,天下烽烟四起,黄巾作乱,可谓是民不聊生。这个时候的刘备,虽然出身破落皇族,但作为一个热血青年,“有志破贼安民”,后面的桃园三结义,三兄弟的誓词就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个时候的他们匡扶的确实是摇摇欲坠的东汉朝廷。刘备体现出的更多是想在乱世有所作为,为朝廷出力,做一个爱民如子的朝廷命官。刘备也是这么做的,桃园三兄弟,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以实际行动为朝廷卖力。
二、随着时势的转变,汉室已经不再是指东汉朝廷,而是一面政治旗帜后面刘备虽屡建功勋,却因为没有“人情”而迟迟不得授官,镇压黄巾后,仍然是有功不赏、有才不用,接连上演了督邮索贿、何进误国、董卓弄权、西凉兵马祸乱长安和洛阳等一场场荒唐大戏,让刘备彻底看透了汉室的腐朽。面对如此腐败的朝廷,我想刘备心中的政治理想是有所改变的,重振祖宗基业、兴复大汉雄风应该是他的政治理想了。
这个时候,“兴复汉室”成了刘备集团的政治旗帜,保证了刘备逐鹿中原的合法性,所以说这个旗子是必须要扛起来的,而且中途绝对不能改旗易帜,否则刘备集团北伐中原、实现国家一统的政治目标就没有一个理直气壮、合法的说辞了。尤其是面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口号,是无法与他抗衡的。
正如西汉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元朝的孛罗帖木儿之乱和明朝的“靖难之役”一样,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都打出了“清君侧”的名义,否则就是犯上作乱了。所以说“兴复汉室”和“清君侧”没什么不同,为了兴复汉室,这不就是要消灭汉献帝身边的“汉贼”曹操吗?如果天下诸侯真被刘备集团逐一消灭,兴复后的汉室,还是那个民不聊生的东汉朝廷吗?显然不是了。
三、诸葛亮显然明白所谓的兴复汉室,就是要成就一番改天换地的大业,而不是一味地愚忠于东汉朝廷曹丕称帝后,汉献帝被废黜,诸葛亮等文臣武将纷纷上表,劝谏刘备即位称帝,迫不及待地表明自己继承了东汉王朝的“正统”,其实很显然,这个时候的蜀汉王朝已经是一个崭新的封建政权了。此后,虽然东汉政权早已覆灭,刘备集团仍然以“兴复汉室”作为北伐的口号,其实已经非常牵强了,毕竟曹丕称帝在明面上是承继了东汉大统,是名正言顺的正统朝廷,这也是得到东吴认可的,从孙吴政权多次向曹魏集团称臣就可以看得出来。至此,诸葛亮其实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对诸葛亮历史功绩的最大肯定和认可。后面七出祁山,无功而返,劳民伤财,已经有悖于兴复汉室的初衷了,这只是诸葛亮作为一个封建政权臣子,为完成封建君王之命的尽忠职守了。
小结兴复汉室一直是刘备集团的政治旗帜,在一定程度上抗衡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为“汉贼不两立,王室不偏安”提供了合法的外衣,只是刘备集团包括诸葛亮都很明白,他们所谓的汉室并不是指腐朽的东汉朝廷了,而是由蜀汉统一天下的代名词了。
诸葛亮终身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但汉室值不值得兴复?
先不论说这个“兴复汉室”值不值得,我们先看看诸葛亮所效忠的刘备永安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出的一番话。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到了此时,诸葛亮何尝不知“兴复汉室”不过就是自己所加入的刘备政治团队最容易拿起的和利用的一个政治标语。
诚如刘备三顾诸葛亮与隆中时,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后,说出的愿景目标是,霸业成,汉室兴。
但其实,现在的大汉其实也不是当初高祖所立的正支嫡系,而诸葛亮说出的却是开朝之始得高祖前事。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可以说,此时诸葛亮定出的方略还任重道远。刘备唯一能拿出的有理有利条件就是和当今天子其实很遥远的宗亲身份,主臣二人何尝不知,这不过就是个拉个大旗,号令天下。
曹操有自己的强将良臣,也可以控制汉天子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刘备此时区区几人的势力团队,没有个口号更难去对抗了,只能以匡扶汉室为对抗纲领。
当然,刘备显然是有很强的政治表现能力,他用这句话成功的三分天下。当然,作为忠心于刘备的诸葛亮自然要贯穿始终,以此为蜀汉存在的政治基础。
实际上,到了刘备自己真正有实力并有了自己的军事政治团队时,刘备各属下以诸葛亮为首一百多人上书怂恿称帝,此时君臣也不再说当初的政治理想了,刘备也假模假样的口称仁义得推脱一番,内心却开心顺利上位。
结语东汉末年,此时汉家朝廷其实早已经风雨飘摇,名存实亡。刘备与诸葛亮们也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表明汉室不值一复,不过这句话始终可以用在实现他们的政治目标上,所谓师出有名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