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早点杀了司马懿的话,曹魏政权还会被人颠覆吗?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有名的人才,当年曹操让他出山,他装病数年。直到天下形势已定,曹操说他再不出山就要杀他,才加入曹操阵营。在曹操的阵营中,他对曹操尽心尽责,任何任务都不推辞,完成的很好。在拥戴曹操称帝一事上,他也是非常积极。这才逐步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在此后,司马懿依靠投靠曹丕起家,在曹魏政权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力。曹丕死后,他成为托孤重臣。他和曹睿关系密切,使得曹睿放手将兵权交给他,使得司马懿在军界拥有了自己的势力。曹睿死后,他再次成为曹魏的托孤大臣。

可是,就是这样被曹家信任的两代托孤的老臣,最终还是成为了曹魏的掘墓人。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政权。接下来,他大肆屠杀曹氏宗族,为他的后人最终篡夺曹魏江山打下了基础。最终,司马氏建立了晋朝,再次统一了天下。

其实,早在曹操的时代,曹操就因为司马懿鹰视狼顾,对他十分忌惮。他告诫曹丕说要注意司马懿,说他将来一定会干预曹家的家事。而且曹操还曾经梦见三马同槽,这更是让曹操对司马懿放心不下。有人说,如果曹操早下决心,杀了司马懿,那么曹魏的江山就能够保住了。可是,真的会是这样吗?

我们说,假如曹操早点将司马懿杀死后,曹魏的政权依然会被人颠覆,唯一不同的是颠覆的人不是司马懿,而颠覆的时间也许会往后延。这是因为一个朝代的覆灭,都有着它的原因。如果是制度上的问题,那么留不可避免的要以这个问题引发的方式灭亡。

就如同当年周朝分封列国,齐国的始祖姜太公和鲁国的始祖周公的对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当时,姜太公说自己的治国之道是“举贤而尚功”,周公说自己的治国之道是“尊尊亲亲”。这样,周公对姜太公的齐国未来评价是,齐国会变得强大,但是你的国家可能会不在你的姜姓后代的手中。而姜太公评价鲁国说,鲁国从此会变得衰弱。

后来,历史果然证实了两人的预测,鲁国逐渐变得弱小,虽然鲁国在封的时候也是大国,但是一直没有能够强大起来。而齐国则成为了当时有数的大国,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齐国都是强大的国家。但是,齐国也果然如周公所料,姜太公的齐国在经历24代的传承后,被田姓篡夺,田齐所取代了姜齐。

我们从齐国和鲁国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各国奉行的制度,就造成了各国未来的命运。而曹魏建国奉行的制度,就注定了它被颠覆的命运。首先,曹操在草创曹魏的过程中,他实际上采取的就是姜太公的策略,唯才是举。在他的手下,汇集了各个阶层的人才。这些人的才干出众,但是品行就不能保证了。以至于祢衡在击鼓骂曹的时候,将曹操的手下都贬斥为鸡鸣狗盗,酒囊饭袋之徒。

而曹操志在篡汉,当然不能任用对汉朝忠心的人。他将那些品行高尚,忠贞不二的人都纷纷逼死,手下只剩下那些趋炎附势之人。这样的朝廷,风气怎么可能会正得了?这些墙头草,如果发生风吹草动,自然以个人得失为第一,谁会为曹魏江山尽忠效死。

再加上曹魏建立后,曹丕此人能力低下,心胸狭隘。他因为争夺王位的经历,对自己的兄弟比对敌人还要仇恨、敌视。他对那些曹氏宗族如同对待囚犯,杀戮他们的幕僚,限制他们的自由。这样,曹魏从他开始,就将这个制度延续了下去。

有了和齐国一样的唯才是举,不问道德水准的制度,曹魏就肯定要走上与齐国一样,被权臣篡夺的道路。而曹丕留下的对宗族的迫害隔离的制度,更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在权臣的势力形成之后,群臣都是墙头草,没人敢为皇帝出头。而宗族都是被隔离的囚徒,没有一点权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政权被篡夺。所以说,曹魏被篡权,是在它建立的时候,就命中注定的事。

至于说曹操是不是杀司马懿,对这个结果没有什么影响。最多是杀了司马懿,曹魏的江山不落到司马氏之手,但是它还会落到其他权臣的手中。无非是这个权臣不姓司马罢了。

不过,历史是一个不断的轮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家天下这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使得皇权的争夺十分血腥残酷。每一个灭亡的朝代都在汲取上一个朝代灭亡的教训,对自己的制度进行改革。可是我们会发现,改过来改过去,最终是将制度改成了一个圆圈,从起点回到了终点。

司马氏在建立晋朝后,汲取曹操灭亡的教训,认为曹魏的灭亡是因为对宗族的控制过严,皇帝在被篡权的时候,没有人起兵勤王,保护皇帝。于是司马氏就大封群王,让他们有封地、有军队,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反而酿成了八王之乱。拥有军队的各个王爷都想控制政权,发动了血腥的战争。这使得西晋元气大伤,很快就灭亡了。

所以说,古代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跟它的制度有关。而皇权私有的封建社会的不可能改变的特性,造成了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结局。曹魏建立的制度,就造成了它必然亡于权臣篡位的结果,无非不同的是这个权臣是谁,什么时候篡位而已。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如果早点杀了司马懿的话,曹魏政权还会被人颠覆吗?

就算曹操杀了司马懿,曹魏政权仍然逃不开被颠覆的命运。

司马懿不但是个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权臣,而且长寿啊,有能力跟他掰手腕的人都被他熬死了,他一家独大,给危在旦夕的曹魏政权致命一击。个人认为,司马懿再厉害,也只是给曹魏政权的灭亡添了一把柴火,是直接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

①苛禁宗室的政策,削弱了曹魏政权的统治。

曹丕称帝后,为了防止宗室诸王权力过大,影响到自己的统治,不但建立了正规的宗室管理机构,加强对宗室势力的约束,但是却将以前的郡王降为县王。魏明帝虽然及时发现问题,将诸王的县王重新升为郡王,但是对宗室的约束仍然大于恩惠。

陈寿评《魏志·武文世王公传》时,针对曹魏分封诸王的政策时说:徒有国土之名,而无杜稷之实。

的确如陈寿所评,曹魏的宗室子弟封王之后必须离开洛阳,返回封地,朝廷里面还要派人监视,最关键的是宗室的诸王不能担任朝中要职,不能朝觐,不能相互之间交往密切,还不能自己挑选任命封地的属官,由朝廷统一任命。可怜的是,堂堂一个郡王,往往只有百十来个老弱病残的家兵,保家自守尚显不足,更何况进京勤王了。这事实上是寒了宗室子弟的心,削弱了曹魏政权的统治,乃至于发生叛乱时无力支援。

②用人重才学轻德行,致使投机分子多、忠贞之士少

我们都知道,曹操用人不拘一格,还下过求贤令,总的原则是“不论品德、不问出身、只看才学”,什么三教九流,只要你会两把刷子,我就用你。而身逢乱世,很多有才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曹操的谋士程昱用人肉当军粮不知道真假,但是“吴起杀妻”的类似事情发生过很多,贾诩名声也不大好,但是却当了太傅。更难以理解的是,曹操明明知道司马懿是狼顾鹰视的狠角色,还是把辅政的大事托付给他,因为他有才能啊。这就为后来的亡国埋下了隐患。

曹丕称帝后,对曹操重才不重德的选人标准进行了部分修改,在大臣陈群的建议下,开始同时重视考察“家世、品德和才能”,但是换汤不换药,因为这个时候德行怎么样,还是那些中正说了算。在高平陵之战中,甘愿守护曹魏政权的忠臣少之又少。想想历朝历代,就算是个昏君、弱智皇帝,死了以后也是哭倒了一大帮忠臣,虽然是封建思想禁锢的结果,但是起码是笼络了一帮誓死追随的人。

③士族门阀势力越来越大,皇权逐渐被稀释

曹操那时候流行的就是名士和官员推荐人才,司马懿就是荀彧举荐给曹操的,荀彧是颍川士族的代表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士。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士族的代表陈群提出的,直接以法的形式强化了这种制度,使士族门阀的势力越来越大。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者唐长孺说:士族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

九品中正制表面看是把挑选官吏的权力收归到了中央,事实上决定权还在士族门阀的手里,而门第成为仕途的重要砝码,寒门子弟依然被排斥在外。而司马家族本身就是大家族,他的八个兄弟被称为“司马八达”,祖上能人辈出、影响很大。司马懿与大的士族门阀交情颇深,比如他和尚书陈群,一个是荀彧的门生,一个是荀彧的女婿,都是门阀士族的领袖人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皇帝的地位显得就比较尴尬了。

综上所述,曹魏之亡原因众多,其中与过分打压宗室、选人重才轻德、士族门阀崛起、中央集权稀释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曹操如果早点杀了司马懿的话,曹魏政权还会被人颠覆吗?

世事变化难料,杀了一个司马懿,有可能从此太平无事,曹家人稳坐曹魏江山,即使皇帝短命也没事,前提是大臣们都是兢兢业业没有野心的人。但是如果大臣中还有不安分守己的,那也保不定曹氏江山还可能会被篡夺。

曹操如果早点杀了司马懿的话,曹魏政权还会被人颠覆吗?

会的,曹魏自己身的原因,内忧外患,守不住江山。

杀了司马懿,曹魏江山不稳

司马懿为曹魏立了很多功。尤其是后期擒斩孟达,抵御诸葛亮,平定辽东,退东吴。司马懿后期为曹魏做的贡献可不小。没有司马懿,曹魏可能一时不至于灭国,但是也会元气大伤。有能力的大臣就是这样,重用怕他会专权,不用的话,怎么解决那些难题?所以皇帝能压制重臣的时候就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就容易让重臣成权臣。曹真还算是名将,有他在,曹魏还能安稳。他儿子曹爽真的是个庸才,靠曹爽,魏国得亡。这时候曹魏不能没有司马懿。

皇帝年幼,大臣专权

传到曹芳这,八岁就登基了,啥也不懂,只能由大臣辅政。而曹爽利用辅政的权力滥用私人,专权乱政,小皇帝也没办法。在皇帝年幼这种情况下,没有司马懿也会有其他人夺权的。按照这样再发展下去,曹爽估计也有夺位的野心了。皇帝小,就是容易出事。不是杀了一个司马懿就能解决的。皇帝没威望,还不能掌权,江山迟早得易主。

曹操没有理由杀司马懿

虽然曹操察觉了司马懿的韬略,并且有鹰视狼顾之相,但是这不是杀人家的理由吧?司马懿行事低调,知道保全自己。并且那时候,司马懿可能真的没有掌权的野心,后来事情发展到了那一步也是他想不到的。司马懿与曹丕关系很好,曹丕也力保司马懿,司马懿对曹丕的忠心可以说超过了对曹操的忠心。留着司马懿还能辅佐曹丕。司马懿又没犯事,最多是不重用他,总不好杀了他。这对曹魏的名声也不好,会让手下人寒心。而司马懿凭借他的长寿,熬到了最后。曹操估计也没想到,司马懿这么能活。

因为外有吴蜀虎视眈眈,内有年幼的皇帝,不能掌权,曹魏要么被灭国,要么易主,不是杀一个司马懿能解决的。

曹操如果早点杀了司马懿的话,曹魏政权还会被人颠覆吗?

曹操是不会杀司马懿的,因为司马懿很聪明。自己的小九九曹操是发现不了的。说的不好听,司马懿也是个腹黑高手。曹操在世时,还轮不到司马懿显摆。他是下一个时代的人物。

曹操的时代,天下形势和司马懿时不是一个概念。虽然都是三国,曹操时代的三国是这个时代的盛期。司马懿时期,三国都成了没落的代名词。所以,新的时代正在酝酿,也需要新的风流人物。

还有司马藏的也太深了,曹操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人。还有也没有杀司马的理由。对曹操来说,反而司马是个拯救魏国的潜在人物。还有如果没有司马,还真说不定孔明给魏国干掉了。

司马有野心,但还得做出些事情来,让魏国朝野对自己感恩戴德。蜀国后期几乎一直和魏国死磕,魏国如果没有司马,真说不定让蜀国给打趴下了。司马在曹操死后,虽然飞扬跋扈,但是为了自己,为了国家,司马也是鞠躬尽瘁,可以说是堪比孔明了。

所以,不要老说人家司马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总体上,对魏国来说,司马还是贡献大。至于后来两个儿子专权,也是人家熬到了那个那个地位。

曹操如果早点杀了司马懿的话,曹魏政权还会被人颠覆吗?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政权,表面上看好像是司马懿要造反,其实是整个士族阶级要造反。

由于东汉的特殊制度而衍生出了士族这样一个阶级,家族之间相互抱团,他们掌握着大部分资源、人脉、舆论等。而且他们与外戚、宦官不一样,他们可以不用依靠复活

东汉末年,随着宦官、外戚的倒台,士族阶级一家独大。

怎料半路杀出个董卓,蛮横的董卓从中这么一觉和致使群雄割据。

和平年代靠笔杆子,战乱时期靠枪杆子!

于是乎,手上有枪的士族割据一方;手上没枪的士族则依靠了地方军阀。

曹孙刘三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依靠了士族阶级的力量。他们需要士族阶级的力量,同时又都清楚士族阶级的弊端(士族几乎都是只认利益的,是非常腐败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在治理一方的时候都对士族阶级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打压!

在魏国,曹丕为进帝位而颁布了九品中正制,因此得到了士族阶级的支持。自此之后,被曹操打压多年的士族再次活跃并逐渐垄断权利。直到曹睿临终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任命曹宇、夏侯献、曹爽、秦朗、曹肇为辅政大臣,企图利用清一色的宗亲辅臣来收回权利。但是,面对曹睿的这一任命,士族阶级竟然敢公然不买账!不得已之下,曹睿才做出让步,让司马懿和曹爽辅政(宗亲和士族各一个名额)。

曹爽心神领会,一上任就开启打压士族阶级的措施。只可惜曹爽的力度太大、太急而又不够狠,最终被司马懿钻了空子,发动了政变。

高平陵政变不仅仅是曹爽和司马懿的矛盾,而是士族与宗亲之间的矛盾。即使没有司马懿,也会有其他士族的代表人物站出来做事。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没有连续几代曹操这样的人物持续打压士族阶级的话,其政权终将会被颠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