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之后,为什么不继续进攻曹操?

赤壁之后,曹操实力大损,东吴为何不趁此机会继续攻打曹操,

其实东吴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就已经对战后的进攻曹操做了安排。只不过是曹操早就做了预防准备,才没有吃亏,将局势稳定下来。在漫长的时间里,东吴和曹操之间的战争,贯穿了整个孙刘联盟的阶段,直到孙刘联盟破裂,孙权夺取关羽的荆州之时。

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就在兵力上打了埋伏。周瑜要求五万人马,保证打败曹操。可是孙权只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剩下的两万说是以后再给。实际上,那两万人马是以刘备的一万水军和江夏的一万陆军冲抵了,孙权没有再给周瑜一兵一卒。

周瑜凭借着孙刘联军的五万军队打败了曹操。并且,周瑜在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马不停蹄,直取位于长江上游的荆州。其中对于战略要地,南郡的江陵,周瑜不惜和守将曹仁作战一年之久,这才夺取了江陵。这样,东吴就完成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

而孙权则亲自率领节省下来的军队,在淮南发动了对曹操的攻势。孙权攻打合肥,张昭攻打九江。只是可惜的是,孙权的军事能力太差,他围攻合肥一个多月都没能打下,只能撤军。孙权没有能在淮南有所建树,是因为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就已经增兵淮南,从侧翼牵制孙权的发展。再加上孙权长期围攻,曹操派援兵前往救援。

在此之后,孙权集团的军事实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由孙权指挥,位于长江下游,兵力指向淮南。另一部分由周瑜指挥,位于长江上游。周瑜的目的是吞并刘备的势力,夺取西川。但是,由于周瑜早死,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孙权在周瑜死后,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将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承担长江上游的防务,集中力量在下游。在这一段时间里,孙权在淮南实力占有优势,多次向曹操发动攻势,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曹操发动对孙权的反击,也达不到目的,只能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孙权的攻势并没有得到刘备的协助。刘备将主要的力量投入了夺取西川的战争。在刘备夺取西川的时候,孙权心里十分气愤,对刘备破口大骂,说他的挟诈的猾虏。在和刘备索还荆州未果的情况下,孙权发动了湘水之争,最后达成了中分荆州的协议。

孙权和刘备在湘水之争中和解,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想要在长江下游对曹操做最后的决战。当时曹操的兵力深入汉中,孙权和刘备和解,刘备率领军队回川。如果曹操继续攻击,刘备和曹操在西川厮杀,这就将曹操的主力牵制在了西川。孙权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趁虚夺取合肥,控制淮南。

于是,孙权集中了自己手中最大的力量,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这一仗,曹军在张辽的指挥下重创了孙权,尤其是逍遥津一战,让孙权丧失了斗志。同时,老奸巨猾的曹操在夺取汉中后,并没有继续南下攻打西川,而是率领了主力回到关东。这使得孙权无懈可击,只得放弃了向北发展的意图,暂时转入防御状态。

在鲁肃死后,吕蒙接任。吕蒙顺应孙权的意图,提议放弃北出淮南的战略,转而代之以夺取长江上游的荆州,建立东吴完整的防御体系。这样,就可以为下一步称帝做准备。

孙权接受了吕蒙的建议,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偷袭夺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但是这样一来,孙刘联盟的破裂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果。在经过两败俱伤的夷陵之战后,实力受损的东吴,又面临着加长了的长江防线,完全在曹魏面前处于守势,失去了进攻的能力。最终,刘备和孙权都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结语:

在赤壁之战时,孙权就已经对淮南做了攻取的计划。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在江陵和曹仁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攻防战,夺取了江陵。在将南郡借给刘备后,集中兵力的孙权,在淮南又连续进行了多次征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就算是在和刘备翻脸的湘水之争时,由于有鲁肃的坚持,孙权依然没有放弃在淮南发动攻势的企图。在湘水之争和平解决后,孙权趁曹操主力没有从汉中归来的机会,发动了合肥之战。在这一仗中,孙权出动了东吴最大的兵力十万人马。

可惜合肥之战,孙权被张辽所败。这使得孙权对在淮南方向上发展的信心遭到了挫败。在吕蒙的蛊惑下,孙权终于放弃了战略进攻的方针,转而走向了战略防御。

夺取荆州,擒杀关羽,夷陵之战大败刘备。这一切看似都是东吴取得的辉煌胜利。但是,这一切也使得东吴遭受了战略上和实力上的损失。自此之后,东吴失去了对曹魏的战略进攻能力,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东吴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之后,为什么不继续进攻曹操?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退回北方,此时,东吴作为战胜的一方,为什么没有趁机继续进攻曹操呢?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曹操虽败,但二、三线实力仍在,东吴不敢继续进攻曹操

赤壁之战,主要发生在长江上,曹操与孙刘联军作战的水上力量是原来的刘表水军,因此火烧赤壁,烧死的大多数为原荆州水军,和曹操在荆州的一线部队。

可是,曹操安排在江陵的第二线、以及襄阳的第三线,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兵力。如果将二、三线部队集中在坚固的城池,加上曹操北方的留守部队,军队也达数十万人,应付东吴进攻还是绰绰有余。因此,虽然曹操大败,但是东吴当时还是非常忌惮曹操强大的二、三线军队实力。

2.东吴忙于抢占荆州地盘,无暇继续进攻曹操

本来东汉荆州下辖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和长沙,共七郡。赤壁之战前,曹操几乎占据了整个荆州,除了江夏。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回北方,荊州成为孙刘双方抢夺的战利品。曹操北撤只保留了荆州北部的南阳、襄阳、南乡和江夏一部分,其中襄阳和南乡是从南阳和南郡分出的一部分;而刘备快速抢占了荆州南方的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外加江夏一部分;因此,战后东吴不甘落后,正忙于抢夺荊州地盘,并占据了南郡的南部,以及部分江夏,无暇继续进攻曹操。

总而言之,赤壁之战后,曹操实力仍然强大,东吴不敢继续进攻;另外,东吴忙于抢占地盘,无暇继续进攻曹操。

东吴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之后,为什么不继续进攻曹操?

引言:

赤壁之战后,孙权集团并非没有进攻曹操,反而是决定趁热打铁,两线用兵,北攻曹操,只不过后来由于东线战事不利以及综合因素的压力,使得曹操稳住阵脚,孙权集团只得收兵,那么,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一)西线攻防 决战江陵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曹操赤壁战败,退回北方,但是,曹操大军虽撤,却是依旧保持着对荆州南郡郡治江陵以及江陵北部地区的相当军事存在。

其中,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率军驻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率军驻扎江陵北部重镇襄阳。

曹操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他仍然要牢牢占据荆州钱粮重镇、坚城江陵,借此控制长江中上游一带,始终保持着对于江东孙权长江下游的相当威慑,意图日后攻打孙权,进军方便。

所以,鉴于这样的状况,孙刘联盟当即决定,进军江陵,攻打曹仁,十二月,周瑜率军来到江陵城下。

江陵是南郡重镇,此时具有了南郡中心的作用,人口众多、粮饷富足、且地理便捷又城高池深。

所以,面对这样的坚城,周瑜当即决定,他与程普率领主力部队驻军江陵对岸,而甘宁则是率领偏军趁着吴军主力吸引曹仁之时,立刻前往江陵西南夷陵,掐断曹军上游援军,与周瑜等进行联合封锁,控制长江!

得知消息后,曹仁也是大吃一惊,立刻调军近六千人前往围攻甘宁,而甘宁手下只有千人左右,面对曹军箭如雨下般的攻打,士气一时间相当的低落。

幸亏在吕蒙的建议下,周瑜偷偷留下凌统主持江陵围城大局,他与程普、吕蒙亲自率领吴军一半兵力驰援夷陵,最终大败曹仁援军,牢牢的控制住了夷陵,此时,周瑜也是决定,放开手展开攻城!

与此同时,刘备所部也加入到攻城中来,针对江陵城高池深、粮草充足的特点,周瑜、刘备决定,扫清江陵外围,士气彻底的变成孤城!

因此,张飞率军一千听从周瑜调派,周瑜分出两千人马给刘备,刘备带领着这些部队便是绕道樊城与将领之间的临沮、旌阳一带,来阻止乐进等人的援军。

其中,关羽表现出色,在临沮、寻口、钟祥一带,与襄阳乐进、江夏文聘的曹魏援军来往交战,互有胜负,始终使得曹魏援军无法越过这里,到达江陵前线。

就这样,周瑜更加展开围城,可是饶是如此,吴军仍旧是打了一年,还没有拿下江陵!而此时,不管是曹仁一方、还是周瑜、刘备一方,都是伤亡骤增。

但是总体来说,曹仁不占优势,最终,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江陵攻防战一年之后,曹操下令曹仁退军,而周瑜、刘备联军由于兵力不足,也是无法对曹仁形成拦截,曹仁最终撤回襄阳。

但是,此战还是以孙刘联军的获胜告终,周瑜至此,进占荆州重镇江陵城。

(二)东线合肥 铩羽而归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几乎与周瑜攻打江陵同时,孙权在东线合肥一带亲自率军,开辟第二战场,进攻合肥!

孙权以张昭进攻当涂,可是,张昭军事指挥艺术几乎没有,吃了败仗,被迫后退,孙权此后也是亲自上阵,指挥围攻合肥,可是孙权虽然信心满满,但是面对合肥,他也是无计可施,一直围攻三个月,都不能拿下!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三月,曹操派遣部将张喜仅仅率领一千骑兵,前往解救合肥,而别驾蒋济一看,一千人怎么打的过东吴七八万人。

因此,他故意在书信谎称是步骑兵四万援兵到来,又故意让孙权截获信件,最终,孙权信以为真,被迫退兵,东线战场,宣告作战失败。

(三)缺乏本钱 压力骤增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赤壁之战后的一年里,孙权至少动用大军十三万人上下,开辟东西两线战场,进攻曹操。而并非没有不进攻曹操集团。

可是,一方面是因为孙权本人军事指挥造诣的影响以及合肥坚城,防御得当,使得孙权东线作战不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东吴虽然有战胜之威,可是根本来说,缺乏两线作战的本钱,曹魏在任何一方的守城,就算是处于被动地位,都能显得十分从容。

江陵攻防战,实际上,孙权在东线合肥战场并没有对其产生太多的牵制、间接支援作用,而江陵攻防战,东吴打了一年之久,损兵折将,几乎仅仅只是得到了一座空城而已。

加上合肥战场的钱粮损耗、士卒折损,到了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实际上孙权已经没有能力再度保持进攻姿态,只得以胜利的身份,被迫减缓军事行动,撤出一线战场。

加之,此时的东吴,西起夷陵、中间将领、东线合肥,可以说,全面面对着曹操的压力,而孙权的兵力根本不足以在长江沿岸数千里的三个重点防线上布置兵力进行有效的防守。

此外,此时的刘备南收荆州南部四郡,实力越发做大,且躲在孙权的背后,更是与曹操将孙权夹在了中间位置。

因此,面对缺乏本钱以及压力骤增这样的严峻问题,又为了防止刘备做大,故而,江陵攻防战之后,孙权集团无力再战,也只得调整自己的对外策略了。

三国鼎立的地理均势与军事均势也在这一刻,悄然开始形成了。

东吴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之后,为什么不继续进攻曹操?

赤壁之战原本是曹操统一天下之战,结果却不幸打成了曹操的败北之战,在长江江面上,曹操被孙刘联军用火攻+诈降的方法打得大败,曹操带到赤壁前线的七八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曹操沿着陆路从赤壁逃到南郡的江陵城。

曹操在率军东进时,就是从南郡江陵城出发的,江陵城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荆州市,这里是曹操有前线基地,由曹仁镇守,曹操逃到江陵城后,没有停留,继续向北撤退,只留下曹仁率领数万军队镇守,以挡住孙刘联军进攻的势头。

曹操

一般来说,在一场决定命运的赤壁之战取胜后,孙权和刘备应该是北上进攻曹操的最好时机,因为兵败如山倒,是会影响后方的稳定以及军心的,曹操在前线大败的消息传到许都后,明显引起了震动,但是,尽管曹操在赤壁前线大败,但是曹操所有与孙权和刘备交界的军队并没有乱了军心,这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曹操在赤壁大败后,孙权与刘备至少在三个方向统领军队向北方曹操的领地发动进攻,第一个方向就是以周瑜为领导的孙刘联军攻打曹仁镇守的南郡江陵城,第二个方向就是张昭率军进攻九江郡的当涂县,第三个方向就是孙权本人亲自率领军队攻打合肥。

赤壁之战的曹操

这三个方向的北伐只有周瑜在南郡之战中打胜了,其他两场战争张昭和孙权都打输,未能攻下曹操在江东的重地当涂和合肥,无功而返,即使是周瑜打赢了曹仁,但是时间上却用了足足一年时间,可以说周瑜赢得非常辛苦,甚至把自己的命都差一点丢在南郡。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曹操在赤壁大败,但是对曹军在前线没有一点影响,不是说好的兵败如山倒吗?

其实第一个应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因为第一个原因就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赤壁之战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曹操的损失,但是可以按照逻辑分析一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荆州时,刘琮不战而降,先不管曹操南下带了多少军队,光是刘琮投降,就平白无故地给曹操增加了七八荆州军,尤其是水军,几乎超过了一半。

刘备

换句话说,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参与的大部分军队其实是荆州投降过来的军队,而且大部分是水军,因为曹操虽然训练了水军,但是水平很差,并不是在江中训练的,而是在人工湖中训练的水军,这是没有战斗力和实战经验的水军,比较之下,荆州水军是有战斗力和实战经验的水军,而且能抵抗东吴水军的军队。

所以曹操发动赤壁之战就带了大部分荆州水军,人数至少有三四万人,曹操本部参与赤壁之战的人数只有一两万人,而在赤壁被火烧死的大部分是荆州水军,曹操自己的骑兵在逃命时甚至骑马踩死了很多伤兵,能够逃到江陵城的,基本上是曹操本部的军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即使有损失,也是损失了荆州投降过来的军队,对曹操来说,根本不伤实力。

孙权

同时,曹操在赤壁之战,几乎所有的将领都没有受伤或者阵亡,这也能看出曹操要么没有带主要将领参与赤壁之战,要么曹操本部没有受到损失,估计曹操骑兵部队是成建制地逃回了江陵城,这是曹操在赤壁大败其手下军队几乎没什么损失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战争已经从孙刘军队熟悉的水战转为他们所不熟悉的攻城战

赤壁之战是在水上作战,这是周瑜所领导的孙刘联军的优势和长处,曹操在水上打不过孙刘联军也情有可原,要知道水上作战,人多是没有用的,人再多也只能乘船,而参与水上作战的,通常只有排在前面的船只,后面的船只根本帮不上忙,因为江面只有这么宽,所以水战双方比的是专业技能,曹军当然打不过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

但是接下来的战争就不一样,周瑜攻打江陵城的南郡之战是一场攻城战,江陵城城墙坚固,城中储备充足,曹仁军又善于守城,兵精粮足,孙刘联军想要拿下江陵城,一要有攻城武器,二要有长期作战准备,三要截断曹仁的后勤补给,事实上,周瑜也是这么做的,甚至还派出了关羽在江陵城的北方负责阻断曹仁的援军,还派出甘宁攻打夷陵,切断江陵城的侧翼,孤立江陵城。

攻城战是所有战争中最难打的,再加上曹操本部军队并没有损失,所以光是南郡之战,周瑜就打了足足一年,曹仁在南郡足足阻止了孙刘联军北上进攻襄樊一年时间,这对于曹军加强襄樊地区的军事防备争取了非常重要的时间,所以孙刘联军在拿下南郡之后,再也没有能力继续向北攻打襄樊了。

赤壁之战

而另外两个方向,张昭攻打当涂县,和孙权攻打合肥城,都是攻城战,东吴军队都得放弃水军而用陆军攻打曹魏的城池,第一这不是东吴军队的强项,他们在水上打仗习惯了,陆战反而不太习惯,第二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前线的曹军已经加强了防备,虽然孙权和张昭很快就率军北上进攻,但远远不及曹军做好准备的速度,就算没有赤壁大败,曹军也是会坚守边境线的。

所以 ,尽管赤壁之战曹操大败,看起来好像是孙权与刘备向北进攻的大好时机,实际上,曹操的实力强大,以及赤壁之战曹操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反而是占了荆州投降的巨大好处,曹操南下荆州不仅没有损失,反而实力大大加强,因为占据了襄樊地区,收得了七八万荆州降兵,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孙权和刘备根本无法向北进攻。

东吴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之后,为什么不继续进攻曹操?

东吴在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后,并没有停止进攻,东吴两路进军,一路孙权亲自率领攻打合肥,一路周瑜率领夺取南郡,荆州,襄阳。只是曹操虽然赤壁大败,但防守的还是很严密,东吴打的并不顺利。

孙权进攻合肥,镇守合肥的是曹操手下大将张辽,孙权和张辽大小十余战,没有分出胜负,这时候鲁肃,程普前来增援。共同商议攻打合肥的计策。

张辽见孙权来了援兵,来下战书故意激怒孙权,孙权盛怒之下决定不用援兵,亲自去和张辽决战。两军摆开阵势,张辽要孙权出马决斗,孙权手下大将哪会让孙权出马,太史慈跃马挺枪直奔张辽,两员将没有分出胜负,乐进就冲过阵去直取孙权,负责保护的孙权的宋谦,贾华举戟相迎,都被乐进的大刀砍断了,宋谦还被李典一箭射死了,太史慈回马救援孙权,张辽趁机率军追杀,孙权大败,幸亏程普前来救了孙权回去,张辽也回合肥去了。

孙权自然不会甘心失败,这时候太史慈来报,说自己有一个叫戈定手下,和合肥城里给张辽养马的一个人是兄弟,戈定已经混进合肥城联系那个兄弟做内应,自己愿领五千人马里应外合拿下合肥城,孙权急于为死去的宋谦报仇,派太史慈率五千人去做外应,哪知道张辽智勇双全,识破了太史慈的计谋,先斩了内应,又将计就计引诱太史慈进城,把太史慈射成重伤,不治身亡。孙权这一路败回东吴。

另一路周瑜也不顺利,曹操派手下大将曹仁守南郡,另外曹操临走时还给曹仁设下了一个计策,故意让周瑜看见曹军出战都带着包裹,城上插着旌旗,没人守护,曹军打一阵就跑了,没有进城,周瑜判断曹仁要放弃南郡了,于是飞马入城,不成想城里已经设下埋伏,一阵乱箭,把周瑜射成重伤。后来周瑜诈死,才又反败为胜打败了曹仁,可南郡被刘备渔翁得利夺去了,周瑜伤重,回去养伤了。

综上所述,东吴在赤壁之战后并没有停止进攻曹操,只是都以失败告终了。

东吴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之后,为什么不继续进攻曹操?

历史并非如题主所言。

实际上赤壁之战后,周瑜马不停蹄,与曹魏守将曹仁鏖战达一年之久,才取得了战略要地江陵的控制权,继而使东吴达成全据长江的战略意图。

与此同时,孙权围攻合肥,张昭进攻九江,在长江下游淮南一线对曹魏集团发起攻击,只是因为战果不显,所以才会被人误以为东吴集团在赤壁之战后对曹作战没有作为。

关于孙权此人,其兄孙策早有定论: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就说明了孙权的长处在于守成,而不是开疆拓土。要他跳出江东争霸天下,对他来说,未免有些勉为其难了。

这固然和孙权有限的军事才能有关,最大的原因还在于东吴军事力量组成的复杂影响到了其战力,而且北伐所需的陆战亦非东吴军队所擅长。

我们知道,天下得于三分,在于天时地利人和中曹孙刘各占其一,而孙权独得地利。孙权以长江为天堑,统领江东,自然以发展水军为第一要务,故而东吴水军可以纵横水上,天下无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而东吴军队一旦北上伐魏,那么无疑是舍己之长,从水面转向自己所不擅长的陆战,其战力必受影响,这就决定了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对曹魏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中必定无功而返。

孙策在为孙权安排的托孤重臣中,"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实际上是希望孙权能够借助东吴两大政治势力来稳定孙氏对江东的统治。而周瑜所代表的是江淮武将集团,张昭却代表的是流亡江东的北士集团。他们实际上都属于外来的势力,而孙权为了能够扎根江东,寻求更大的发展,同时制衡日益坐大的外来势力,他选择了重用江东士族集团,形成了"三驾马车"的政治格局。

这就注定了这三股势力在对外政策上难于形成合力,说到底,其实就是利益使然。

当外敌入侵威胁到江东的发展和生存时,面临生死攸关之际,这三股势力都能很好地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共同御敌。而一旦要离开本土,尤其是对强大的曹魏发起战争,江东士族集团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往往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战斗力直线下降。

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在本土作战,事关自身的生死和利益。而离开本土为孙权去争霸天下,那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因此,孙权穷尽一生,只能据江东而自保,而不能如曹刘去进取天下,非不想尔,而是不能。看三万里锦绣河山,只能徒呼奈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