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比不过许褚,典韦的夏侯淳,怎么在魏国的地位那么高?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那就是夏侯惇死心塌地的跟对了人。我们可以看到夏侯惇的一生,就是跟随曹操的一生。本来两人就是一个家族的人,而且从小两人交好。在曹操起兵之后,夏侯惇就投入曹操的军中,成为曹操手下的大将。他为了曹操的事业屡立战功,甚至献出了一只眼睛。

《三国演义》中描写夏侯惇在和吕布军队交锋的时候,被敌将曹性偷袭射中了左眼。夏侯惇拔箭的时候,把眼珠也带了出来。夏侯惇喊道,“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于是将眼珠吃进肚里。然后夏侯惇跃马挺枪,刺死了偷袭他的曹性。从这一段描写,我们就看到了夏侯惇刚勇的一面。

夏侯惇在曹操手下,一开始是担任着冲锋陷阵的任务。在曹操的势力壮大后,夏侯惇逐渐担任起独当一面的角色。他不但领兵打仗,还镇守地方,发展生产,保障曹操的后勤供应。夏侯惇慢慢成为曹操不可或缺的助手。在曹操最信任的三位独当一面的将军,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中,夏侯惇是最受曹操信任的将领。

夏侯惇之所以受曹操的信任,主要还是因为他对曹操的忠诚。在曹操称魏公之前,大家的官号都是汉朝的官号。等到曹操担任魏公后,他的手下大多都担任了魏公的官职。而夏侯惇由于战功显赫,早已经位高权重。但是,夏侯惇在这个时候,对曹操提出来,自己是曹操的部下,应该担任魏公手下的官职。

曹操认为,魏公的官职比起汉朝的官职明显是降级了,不想答应夏侯惇的请求。但是在夏侯惇的坚持下,曹操还是认命夏侯惇担任了自己的前将军的职务。夏侯惇的举动,为曹操的手下做出了一个良好的表率,曹操怎么可能会不信任他。

当然,一个人能够出人头地,不能仅仅依靠主公的信任,还要有自己的真实才能。夏侯惇在曹操刚起兵的时候,就率领军队,为曹操出生入死。在许褚、典韦这样的猛将还没有加入曹操的阵营时,夏侯惇作为曹营的第一猛将,独挑大梁。在曹操的阵营中,他是唯一一个敢于和吕布单挑的将领。

关羽虽然斩颜良诛文丑,名满天下。可是夏侯惇对他却是根本不惧。在徐州之战,是夏侯惇困住了关羽。在黄河岸边,是夏侯惇公开挑战关羽,和他一决高下。

到了曹操的晚年,夏侯惇成了他军政的支柱。在对抗关羽的战役中,夏侯惇部下统帅了曹操绝大多数的人马,达到了二十六个军之多。这不但体现了曹操对他的信任,也显示了夏侯惇在曹操阵营中的威望和能力。

在曹丕登基后,就封夏侯惇担任了大将军的职位,使他成为担任曹魏政权中最高军职的人。从忠心、功绩、能力等方面来说,夏侯惇都是当之无愧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武力比不过许褚,典韦的夏侯淳,怎么在魏国的地位那么高?

夏侯惇是夏侯渊的族兄,夏侯渊与曹操是连襟,两人老婆是亲姐妹,因此夏侯惇与曹操也有些沾亲带故的关系,但他们这个亲戚关系并不是很亲,只能说是一般的关系。

夏侯惇自从加入曹操的团队后,很得曹操的信任,尽管没啥功劳,但总是一路升官,而且与曹操的关系相当亲密,曹操打黄巾军时还是个骑都尉,夏侯惇就是曹操的裨将,也就是副将的意思,曹操讨伐董卓时是奋武将军,夏侯惇就是曹操的司马,相当于帮曹操掌控军队,曹操做兖州刺史时,夏侯惇是兖州下属的东郡太守。

夏侯惇

而且曹操外出征战时,留守后方的有三员将领,分别是荀彧、程昱和夏侯惇,而且夏侯惇是唯一掌控曹操兵权的留守将领,尽管在兖州之战时夏侯惇还被叛军俘虏为人质,还在战斗中被射中瞎了一只眼睛,但是兖州之战后,夏侯惇又升官了,被任命为建武将军,同时赐爵位高安乡侯,寸功未立,就被封为乡侯,而差不多同一时间,曹操为拉拢刘备,给刘备的爵位是宜城亭侯,比夏侯惇低了一级。

论武力,曹操手下最厉害的是许褚与典韦,一个勇猛善战成为曹操的贴身卫队长,一个力大无比为保护曹操英勇战死,这两个人的武力比起夏侯惇来,不知道强了多少倍,但是无论是许褚也好,还是典韦也罢,与同时期的夏侯惇比起来,官职不过是个校尉,爵位更是差远了,许褚活到曹操的孙子曹睿时代才是乡侯的爵位,而夏侯惇在公元195年就已经是乡侯了,典韦死的时候甚至还没有爵位,还是后来追封的关内侯,比夏侯惇的在公元195年的爵位还要低。

典韦

论勇猛,曹操手下还有张辽与乐进,这两人都是凭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而成为曹操手下五子良将,张辽有白狼山斩踏顿、天柱山斩陈兰梅成、合肥之战八百勇士大破孙权十万大军的战绩,而且还数次冲杀孙权中军大帐,头一次让孙权感到切身的威胁。

乐进是曹操手下获得先登之功最多的将领,所谓先登之功就是第一个攻入敌人的城门或者城墙,谁都知道,打仗冲在最前面的人,往往是最危险的人,而乐进身经百战,乐进有三次先登之功,两次在战场上斩将记录,一次是乌巢之战斩淳于琼,另一次是南皮之战斩严敬。

张辽

看看张辽与乐进,战绩累累,勇猛善战,但是地位均不如夏侯惇,夏侯惇算得上曹操手下的三大军司令之一,曾经在居巢都督手下的二十六军,这可是曹魏整个东南部战绩的所有边防军了,而张辽与乐进充其量不过是边防军中的一员带兵大将,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而且夏侯惇还是曹魏政权的第一个大将军,也是唯一的一个,夏侯惇之后大将军一职不再设置,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夏侯惇在曹操手下没有战功,而且武力不如许褚、典韦,勇猛不如张辽、乐进,却一直升官,地位非常高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因为领导信任的不是能力最强的人,而是最忠心的人,夏侯惇就是非常忠心曹操的人

夏侯惇

刘备手下谁最能打?是关羽,但刘备最信任的人并不是关羽,而是诸葛亮,孙权手下谁最厉害,是周瑜,但孙权最信任的人也不是周瑜,而是张昭,同样的道理,曹操手下最能打的将领是张辽,但是曹操最信任的人却是夏侯惇,为什么曹操最信任夏侯惇?因为夏侯惇对曹操最忠心。

乱世之中,什么最重要?不是武力,也不是勇猛,更不是能力,而是忠诚,你武力再高,能力再强,也不如一个忠诚的人让人产生信任感,曹操是深有体会的,曹操东征徐州时,他曾经最信任的陈宫与张邈选择了背叛曹操,整个兖州七十多座城池,只有三座城池忠于曹操,曹操才感觉到深刻的绝望,才体会到忠诚的重要,而正是夏侯惇这样对曹操无条件忠诚的人,才帮助曹操最终抢回了兖州的控制权,要知道兖州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战,输了,历史上就没有曹操这号人,赢了,曹操才有继续下去的实力。

曹操

况且能力强的人,让曹操有危机感,比如刘邦手下的韩信,项羽手下的英布,韩信与英布非常厉害,也让刘邦没有安全感,也不敢信任他们,相反,像吴芮这样没什么存在感的异姓王,刘邦反而会信任,这就是帝王对能力过强的人有一种天然的防范之心,而像夏侯惇这样能力不强,而且忠心耿耿的人,才是最有安全感的人,曹操用起来踏实。

另外,夏侯惇还是唯一一个能够自由出入曹操寝室的人,整个曹营之中只有夏侯惇有这个权力,这可以说是曹操对夏侯惇不设防,以当时的乱世来说,谁都有可能会行刺曹操,所以对于领导的安全保卫工作其实是非常严格的,但是曹操就认为夏侯惇永远是那个不可能会背叛自己的人。

夏侯惇

至于曹操为什么会认定夏侯惇对自己的忠诚?这就是曹操的识人用人水平了,曹操是用人高手,而且一般都是唯才是举,从某种意义上说,忠诚也是一种特殊的“才”,曹操与夏侯惇在常年的战争中相互接触,很容易就了解对方的才能和特点,夏侯惇对曹操忠诚,所以曹操就把夏侯惇当成最信任的人。

既然夏侯惇是曹操的最信任的人,所以尽管没有什么特别的战功,曹操也能凭忠诚不断给夏侯惇升官,所以夏侯惇也是曹操手下除曹操之外地位最高的将领,没有之一,夏侯惇可能是曹操手下最为特殊的“唯亲是举”或者“唯忠是举”的特例。

武力比不过许褚,典韦的夏侯淳,怎么在魏国的地位那么高?

因为能力不代表权力!能力不代表权力!能力不代表权力!

别说许褚典韦这两位“保镖”,就是其他的曹魏名也将都不曾有超过夏侯惇的地位和权力!

夏侯惇是一位政治将军。

我们看历史上的夏侯惇,他的作战战绩其实很一般。

曹操征徐州报父仇,留夏侯惇担任兖州留守主将,结果夏侯惇被兵变劫持,要不是韩浩等人解围,夏侯惇几乎丧命。

夏侯惇作战被射中眼睛,成为“盲夏侯”,《三国演义》将这段历史改编成了“拔矢啖睛”,将夏侯惇描写成了一位刚烈的猛将,然而历史上他并没有这么荡气回肠的武勇,相反,夏侯惇时常为自己的眼睛懊恼。

夏侯惇还曾领兵进攻刘备,被刘备击败,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博望坡”,《三国演义》将这段故事改编成了“诸葛亮火烧博望”,其实这是刘备的战功。

刘备在三国时代领兵打仗水平一般,被称为“不知兵”,而夏侯惇连刘备都打不过。

可见这位夏侯将军军事才能着实一般。

历史上的夏侯惇功绩主要体现在民生政治上,比如他曾率领军民屯田,亲自耕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他还“清俭”,做将军总是将赏赐分给诸军,自己不留余财。

但是,能力不代表权力,历史上并不是能力越大权力就越大。

在曹操麾下,军事能力最强的除了曹仁夏侯渊,就属“五子良将”,即张辽、乐进、徐晃、张郃、于禁等五人。

但是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夏侯惇地位高,权力大。

夏侯惇长期担任魏军都督,守护曹操的“基本盘”兖州和豫州,他先后担任河南尹,被曹操授予“便宜从事,不拘科禁”的特权,他还担任曹魏东南地区的“二十六军”都督,是守备东吴的主力。

史书记载,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召集天下兵马云集摩坡,要会战关羽。曹操特意单独召见夏侯惇,命他与自己同车而行,礼遇之隆重冠绝诸将。

而且当时曹操作为魏王,手下将领多是魏军官职,唯独夏侯惇还是汉朝官职,夏侯惇身为曹氏宗亲,请求曹操封自己为魏官。曹操却说:“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

意思就是,小小的魏国,(作魏官)实在有点委屈你了。

可见曹操对于夏侯惇的特殊感情。

夏侯惇军事才能平平,但为什么曹操对夏侯惇这么好,授予他这么大的权力呢?

因为夏侯惇是曹操真正的嫡系!

曹操父亲本姓夏侯,过继给曹氏为子,换言之,曹操乃夏侯氏血亲。

在那个以宗族姻亲为最牢固纽带的社会,这层关系就注定了夏侯惇在曹操手下会享受与众不同的待遇。

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

说完夏侯惇说许褚典韦,其实许褚典韦俩人也有区别。

虽然俩人都是曹操的护卫,但是许褚是曹操的老乡!

这层关系导致许褚比典韦更能获得曹操的信任,那个时代除了血亲就是乡土之谊最靠谱。

许褚的“虎士”都是曹操老家沛国谯郡的子弟兵,这批人后来都被编入曹魏中央禁军“武卫军”,成为军中骄子。

而曹魏专门为许褚设置了一个武职——武卫将军。专管宿卫禁兵。

武卫将军在曹魏之后成为南北朝乃至隋唐时代的重要军职,唐代名将秦叔宝就曾担任武卫将军。

而典韦主要是以武力闻名,加上他“英年早逝”,导致典韦的历史地位不如许褚。

夏侯惇是君主血亲,在军中资格最老,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即便没有强大的军事能力也不妨碍他位极人臣。

而许褚典韦乃猛将,虽然充任曹操侍卫,但却无法达到夏侯惇的级别。

武力比不过许褚,典韦的夏侯淳,怎么在魏国的地位那么高?

三国是铸造传说的年代!在这神奇的年代里,曾经有这样一人,他眼中流矢而生吞其睛——夏侯惇!

夏侯惇既无万夫不当之勇,也无战必胜攻必克之能,但是他却在曹操阵营之中排为第一上将!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夏侯惇位列魏国大臣之首!夏侯惇为什么能获得如此殊荣!

功高不震主,如中流砥柱

夏侯惇既没有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威名,也没有夏侯渊替曹操统帅大军征战西凉的战绩!夏侯惇的功绩似乎平淡无奇,有点低调!古语有云“善战者无赫赫战功”又云“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者,故可百战不殆矣”。曹操能够征战四方,而无后顾之忧,夏侯惇功不可没。

  • 公元193年,曹操征讨徐州的陶谦时,命夏侯惇镇守后方濮阳。
  •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时,夏侯惇担任河南尹镇守后方。
  • 公元216年,曹操征讨孙权归来后,命夏侯惇督二十六军负责防卫孙权的同时,经营扬州,提供物资保障。

夏侯惇虽没有其他武将冲锋陷阵,攻城略地的伟业,但是镇守后方稳定地方局势,甚至经济建设为魏国所做的贡献并不比其他将领少。夏侯惇低调却不无能,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无脑忠于曹,一生只为操

世人都说关羽忠义两全,关羽对汉是忠,言必称汉寿亭侯;关羽对刘备是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兄长。刘备称王之后,关羽在忠和义之间的两难抉择,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夏侯惇对曹操是无脑忠!别人都追求汉朝的官职的时候,夏侯惇以此为耻,强烈要求曹操封自己魏国官职。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魏氏春秋

忠于汉室的都劝曹操不要篡逆,比如荀彧。其他人要么劝曹操篡位,要么默不作声选择闷声发大财的角色。夏侯惇却是真心为曹操考虑,劝曹操先灭了蜀国,再臣服吴国,天下一统,然后名正言顺的让汉献帝禅让。夏侯惇一片忠心,曹操深以为然。

曹操去世以后没有多久,夏侯惇就因为悲伤死了,追随曹操而去,死后谥号“忠”,这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桃源三结义,不如一家亲

《三国志注·魏书一·武帝纪》裴注引吴人作《曹瞒传》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

这段史料记载的是夏侯惇和曹操是堂兄弟!这段历史也无从考证,但是夏侯惇,沛国谯县人;曹操,沛国谯县人,他们的关系最差也是同乡发小!

曹操在陈留起兵之时,自己的父亲曹嵩不肯支持,带着小儿子曹德去琅琊避难了!这时候站出来支持曹操的是夏侯惇!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三国志

亲爹不疼,亲弟不助,唯有夏侯惇雪中送碳!这样的兄弟,谁发达了也不会不厚待!

夏侯惇对曹操有功、有忠、有情,在曹营中资历又深,地位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关注汉征西大将军,看三国不迷路!

武力比不过许褚,典韦的夏侯淳,怎么在魏国的地位那么高?

题主说的应该是夏侯惇,字元让。而夏侯淳是西晋的文学家哟。

首先来说夏侯家族是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后世夏侯家族和曹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家互相通婚,亲密如一。虽然曹丕、曹叡等人都将夏侯家族的长辈视为自己的长辈,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夏侯一族为曹家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夏侯惇、夏侯渊两兄弟。

再说曹操的曹魏集团,早期除了曹家的将领基本就是夏侯家族的人物了,而且曹操起兵时夏侯家族出人出力出财的。曹操生性多疑,但从未怀疑过夏侯家族的人,这也可以看出来他们两家如同一家。

夏侯惇此人武力不如典韦许褚也是属于夸大其词了,夏侯惇虽然在与吕布征战时被流矢射瞎过一只眼睛,被人称为“盲夏侯”。但是这也不是说明夏侯惇武力不行的原因,纵观三国,被箭射伤的数不胜数,关羽也不敌许褚?《三国演义》中夏侯惇可是拔矢啖睛的猛人,作者罗贯中评价“开疆展土夏侯惇,枪戟丛中敌万军。 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气唤双亲。忠心力把黎民救,雪恨平将逆贼吞。孤月独明勘比伦,至今功迹照乾坤。”

忠心耿耿夏侯惇,当时各将领都授予魏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仍受汉朝官职,便上书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属于汉朝同僚,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号,可夏侯惇依然强烈请求,最终曹操答应了他的请求封其为魏前将军。

夏侯惇虽是武将,却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没有任何产业,至死家无余财。死后曹丕还穿上素服到邺城东城门为其发丧,赐夏侯惇谥号为忠侯,夏侯家也获得优厚待遇。

夏侯惇,虽然在与吕布交战时失利,但其原因是吕布诈降并且手下反叛。在这样的情况下夏侯惇且能组织反攻吕布,证明还是有军事才能的,但反攻中被流矢射中眼睛而导致反攻失败,因为被射中后没有像《三国演义》中一样一把把箭拔出来,抓起被射坏的眼球一口吞掉驾马再战。

归其在魏国地位高的原因,不外乎有家族、实力、忠心、等原因。

武力比不过许褚,典韦的夏侯淳,怎么在魏国的地位那么高?

夏侯惇在曹魏的地位高的原因不仅在于他的武力,更在于他对曹操的忠心和对曹操后方的管理,曹操唯才是举把夏侯惇放在了最适合他的位置上,曹操死后夏侯惇成为了魏国最高的军事长官(大将军)这和他自身的秉性是分不开的,具体分析有以下原因:

一、忠于曹操

夏侯惇和其他很多武将,典韦,许褚,徐晃,张辽有着本质的不同,他是曹操自家人,有着其他武将先天不具备的政治亲属关系,这点就算曹操在唯才是举,也是躲不过去的。

《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书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

意思是开始的时候很多跟着曹操的武将都受了大魏的官职,夏侯惇还是汉的官职,就去找曹操也要封魏官,曹操就告诉他,我听说做臣子最高的境界就是像老师一样的臣子,再然后就是和朋友一样的臣子,你是有高尚品德的人,我这池子太小,容不下你,咱们还是当朋友吧。

而夏侯惇听到这样的话也不沾沾自喜,就真的以师臣友臣自居,还表示一定要做大魏的官,再一次向曹操表明自己的忠心,于是曹操才封了他一个前将军。

二、尊师重道,大公无私

夏侯惇本来是夏侯婴的后代,十四岁的时候跟着一个老师学习,结果有人侮辱他的老师,夏侯惇年轻气盛呀,直接就把那个人杀了。

《三国志》记载: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

乍一看夏侯惇的脾气不是很好呀,血气方刚一言不合就杀人,而其实在这之后夏侯惇并没有滥杀无辜,相反曹操掉夏侯惇驻守自己的后方,自己去打仗,完全的把后背留给了夏侯惇,而夏侯惇也是用心治理,及时输送粮草到达前线,同时为曹操很好的镇守了后方根据地。

三、人品俱佳

夏侯惇在三国中最出彩的是征战吕布时候被流矢所伤,瞎了一直眼睛,而三国演义还对此段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写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夏侯惇。

按理说盲了一目的大将,如果有人说自己的短处,一定会生气,甚至招人报复,但是夏侯惇却没有,因为和夏侯渊都是将军,他被人称为“盲将军”。

夏侯惇自己照镜子也发现,确实难看,于是把镜子就给砸了,但是其他人该叫还是叫,夏侯惇反而没有说什么,如果是一个人品不好,脾气暴躁的人估计就不是砸镜子,而是谁喊盘谁了。

总结:夏侯惇之所以在曹魏身居高位,身为大将军立于武将之首,和自身的品德能力是分不开的,再加上对曹操的忠心以及和曹操的亲戚关系,所有的殊荣其实并无不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