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留下27字遗言,令姜维守阴平,为何他29年后忘了?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去世前,专门对姜维交代了后事。他将自己的兵法心得交给姜维,并且还把连弩的制作办法也给了姜维。除此之外,诸葛亮还专门叮嘱姜维,说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只有阴平此地虽然险峻,但是久必有失,姜维哭拜记下。

多年之后,姜维担任了蜀汉的大将军。掌握了蜀汉军权的姜维,连续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虽然姜维给了曹魏很大的打击,可是自身的消耗也很大。在内外交困的时候,姜维还得罪了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为了避祸,姜维率领蜀军主力到沓中种麦,借以避祸,也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

可是,在这个时候,曹魏对蜀汉的进攻开始了。曹魏兵分三路,西路邓艾和中路诸葛绪,他们的任务是绊住姜维。而东路邓艾率领曹魏军主力攻打汉中。由于姜维事先对曹魏的进攻准备不足,同时蜀汉内部有黄皓作梗,已经姜维在汉中的防御方针的错误,使得蜀汉从一开始就落入了不利的境地。

邓艾很快就越过秦岭,进入汉中腹地,很快占领了阳平关,打破了蜀军的防御体系。而姜维被邓艾、诸葛绪绊住,险些没法回师。在姜维巧妙机动后,才赶回汉中,但是已经大势已去。姜维只得抢占剑阁,暂时将钟会的进展阻挡住。

但是,姜维在东线当住了钟会,在西线却露出了破绽。这个破绽就是诸葛亮在去世前对姜维叮嘱的阴平。邓艾率领魏军,偷渡七百里的阴平小道,直扑江油。蜀汉的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

接着,邓艾继续进军,在绵竹之战中,大败由诸葛瞻率领的蜀军。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刘禅只得投降,蜀汉灭亡。虽然姜维和他的部下对于投降都不甘心,气得拔刀砍石,泪流满面,可也是无可奈何了。

我们可以看到,蜀汉的灭亡,就是因为姜维没有执行诸葛亮临终的指示,严防死守阴平小道。如果姜维执行了诸葛亮的指示,那么就不会有邓艾偷渡阴平的事情了。在《三国演义》中还专门提到,在邓艾进军的时候,还遇到一座废弃的营寨。这座一千人的营寨,是诸葛亮专门防守阴平小道设立的。如果刘禅不废弃这座营寨,也不会让邓艾能够偷渡阴平。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使得姜维忘记了诸葛亮的嘱咐呢?

首先,是蜀汉承平日久,使得上下丧失了警惕。在诸葛亮去世时,就为自己死后的蜀汉制订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为此,诸葛亮任命蒋琬、费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他们在接替诸葛亮的职位后,都严守诸葛亮的政策,为蜀汉迎来了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

在他们执政的这一段时间里,蜀汉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战略。虽然保证了国家的安宁,可是也给蜀汉带来了副作用。蜀汉的和平环境,使得次要方向上的战备松弛,防守空虚。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后的战斗中,就显露了这一点。

邓艾偷渡阴平后,兵力不多,可是到达江油,由于守将的投降,十分轻易的就占领了城池。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邓艾又以不足的兵力消灭了诸葛瞻的蜀军,迫降了蜀汉。可见这个方向上的蜀军战斗力之差。

其次,是姜维的战略错误。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在掌握蜀汉兵权后,就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在北伐中,姜维有胜有负。不过,由于双方的实力差距,姜维的北伐末期,渐渐的处于下风。

由于他作战不利,消耗巨大,引起了蜀汉上下地方不满。可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姜维依然不放弃北伐的进攻战略。他的所有的战斗态势就是进攻。就算是在去沓中种麦的时候,姜维想的也是下一步北伐的步骤。这使得整个蜀汉的战略布局都是基于进攻的,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防御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见,那个营寨虽然是刘禅所废,那些人马肯定也是早被姜维抽调走,投入了北伐的战场。

这样一来,当曹魏对蜀汉的战略进攻开始后,事先没有防御准备的姜维就陷入了手忙脚乱的境地。他只得先应付威胁最大的钟会的一路,至于邓艾的阴平一路就无暇顾及了。这使得邓艾得以偷渡阴平。

第三,姜维在汉中的错误防御战略破坏了他的构想。其实,要说姜维对阴平没有一点防备,也是有点冤枉他了。这是因为,姜维将自己下一步的北伐基地放在了沓中,依然要走兵出祁山的老路。沓中就在阴平北部,姜维率领蜀军主力在此,自然阴平小道万无一失。这样,姜维既可以北伐曹魏,又可以巩固阴平,可谓一举两得。

可是,由于姜维对汉中的错误防御战略,使得他的这一布置没能实行到底。姜维在布置汉中的防务时,放弃了过去依托秦岭山险,层层设防的战略,而是采取了开门揖盗的战略。他开放秦岭的道路,想要引魏军进入汉中,坚壁清野,使得魏军后勤困难。在魏军无法支持撤退的时候,蜀军再加以追击,重创魏军。

可是,姜维并没有想到魏军的实力如此强大,也没有想到阳平关会失守。这样,魏军突破了蜀军的防御,有直插蜀汉腹心的危险。姜维在此情况下,只得抢先占领剑阁。这样,整个阴平地区就没有了蜀军主力,为邓艾创造了机会。

第四,诸葛亮的老生常谈,让姜维失去了警惕。诸葛亮给大家的印象就是谨慎,他对所有的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当。他忠于职守,军中责罚二十以上的事情都要过问。可是,这也使得他的部下养成了依赖的习惯。

而且诸葛亮的性格,也使得部下对他的过于谨慎不以为然。姜维就有这方面的表现。他调走诸葛亮防备阴平的人马,也就是对诸葛亮过于谨慎的反应。可惜的是,这一次诸葛亮的叮嘱应验了,可也无可奈何了。

结语:

虽然诸葛亮在去世前,叮嘱姜维要严防阴平小道。可是多年之后,姜维还是没有注意阴平小道。这里有着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姜维的主观原因造成的。

姜维的思想里,就没有防御的概念。他一味讲求进攻,在敌人的进攻到来的时候,应对失去了章法。在阴平方向上,他没有派驻足够的兵力控制山险。在汉中方向上,他放弃山险使得钟会的大军长驱直入。姜维只得抢占剑阁,可是这样一来就无法兼顾阴平。这给了邓艾机会,灭亡了蜀汉。这一切都是姜维主观上的错误造成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临终留下27字遗言,令姜维守阴平,为何他29年后忘了?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攻陷江油,血战绵竹,消灭蜀汉最后的御林军,抵达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在投降派谯周的劝降下,开城投降,蜀汉遂亡。

有人说,诸葛亮在临终前,曾留下27字遗言,可惜姜维没有记住,不然蜀汉不会灭亡。那么,这27字遗言是什么呢?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线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在姜维的建议下,开始祈禳之法。一连六天,都非常顺利,在大功即将告成的时候,魏延突然从外面闯入帐内,报告:“有魏兵偷袭。”由于他脚步太快,将诸葛亮的主灯扑灭。魏延惶恐不安,伏地请罪,姜维气得想要拔剑斩杀魏延。

诸葛亮坦然面对,认为“人生死有命,不能逆天而行。”诸葛亮拦住姜维,饶了魏延,并安排后事。他交代了很多后事,如将军队指挥权交给长史杨仪,给后主刘禅推荐蒋琬和费祎,传姜维兵书、诸葛连弩制造之法等。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仅27字),值得特别注意。

“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

诸葛亮在临终前,对姜维说的就是以上强调阴平重要性的27个字,再三告诫姜维,其他地方不足为虑,唯有阴平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如果不注意,时间长了,难免会有闪失。阴平到底在哪?有何特别之处?诸葛亮为何如此郑重其事地提出来?

阴平是进入益州腹地的一条小路,需要穿越七百里原始森林,易守难攻,几乎无人能够越过,但是不排除没人能够从此路进入蜀汉腹地。因此诸葛亮才在弥留之际,再三告诫姜维,需要刻意注意阴平。

但姜维在29年后却给忘了,给了制造了邓艾偷渡阴平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呢?分析原因如下。

其一,由于29年过去,时间太长了,姜维感觉在阴平驻扎军队没有太大意义,因此废弃。

说实话,对于诸葛亮临终前再三叮嘱的阴平非常重要,必须在此驻扎重兵,姜维莫名其妙,相信大家也疑惑。在诸葛亮刚刚去世的前几年,姜维出于对丞相诸葛亮的尊敬,也会在阴平部署军队。但是时间太长了,而阴平又不是汉中前线,姜维也就不当回事了。再加上后主刘禅听信奸臣谗言,令姜维废弃阴平驻军。

邓艾穿过七百里原始森林后,看到一个被废弃的大营,就是当初诸葛亮部署的。诸葛亮在世时,无论什么情况,都在阴平军事要塞部署一千多士兵,做到有备无患。但是后来,后主刘禅感到在阴平驻军属于白白浪费粮食,于是将其废弃。姜维也没当回事,也就没有阻止。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却说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

其二,蜀汉在后期,连年征战,兵力不足,才没有在阴平驻军。

后主刘禅和姜维废弃阴平军事要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蜀汉连年征战,人员伤亡很大,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承担不起。一个国家,在军队上的开支太大了,势必会加重老百姓负担,使经济停滞。

此时,解决军费不足的唯一办法,只有减少驻军,减少开支。姜维为了解决军费不足这个重大问题,改变了当年魏延在汉中的“重门之策”,裁撤了不少据点,只留下了汉城、乐城等少数几个关口。至于“可有可无”的腹地阴平驻军,当然也在被裁撤的名单中。

结语

如果姜维一直记着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的嘱托,无论过多少年,无论蜀汉兵力再捉襟见肘,都在阴平驻扎大军,不给邓艾钻空子,那邓艾在偷渡阴平之后,就会绝望,被打回原形,全军覆没。

可惜的是,姜维在诸葛亮死后29年给忘了,忘了诸葛亮的“27个字”遗言,最后首尾难顾,功亏一篑。在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算无遗策,还能算到自己死后有人会从偷渡阴平,直接到达蜀汉腹地。又再次惋惜姜维为什么29年后忘了诸葛亮临终前的“27字遗言”了呢。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与正史无关。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诸葛亮临终留下27字遗言,令姜维守阴平,为何他29年后忘了?

诸葛亮,号称“卧龙”,是蜀汉政权建立的主要功臣之一。在刘备薨于白帝城后,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辅佐刘禅管理蜀汉。期间,为了给蜀汉赢得发展的时间,诸葛亮进行北伐。而在北伐期间,诸葛亮收获了一员大将,那就是姜维。

姜维,在诸葛亮攻打天水郡城的时候,曾看破了诸葛亮的计谋,并依计就计的破坏了诸葛亮夺取天水郡城的谋略。但可惜的是,因为马遵等人的怀疑,姜维不得不投靠了蜀汉。收服姜维后,诸葛亮把其带在身边重用。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成为蜀汉的扛旗人物,秉承诸葛亮的遗志,展开对魏北伐。

而在诸葛亮弥留之际,曾对姜维说出了27字遗言,即“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需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

而这27字遗言,若是姜维能够重视和遵从的话,邓艾偷渡阴平小道将会是“请君入瓮”。那么,姜维为何不听从诸葛亮的嘱咐呢?主要有四大原因。

其一,刘禅撤销了阴平小道的兵防。在三国中,蜀汉占据的地盘是最小的。而在关羽失荆州之后,蜀汉占据的地盘就更小了。而且,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大败于夷陵,以及诸葛亮五次北伐之后,蜀汉真正能纳入统计的人口就更少了。

人少了,兵源就不足。而兵源的不足,那一些地方的兵防和战争就难以维持。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和费祎等人更是不支持姜维的北伐,对姜维很大程度上有所限制。而蒋琬等人在讲究休战生息的条件下,刘禅就有可能减少了一些地方的布防,而阴平就是其中的一处。

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刘禅废之。”

其二,姜维虽然心思缜密,精通兵法,但不可能面面俱到。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就是认为姜维是一个心思缜密,精通兵法,而且有胆量和重义气的将领。也正是因为看重姜维身上的这种品行,诸葛亮才敢把重任交给姜维。

而姜维不是诸葛亮,诸葛亮是刘禅的“相父”,刘禅很多时候都要听从诸葛亮的意见并且执行。而姜维则不同,姜维并不能影响到刘禅的抉择。所以,当刘禅要废除阴平小道的兵防时,姜维必须遵从。否则,就是抗旨。

而除此之外,姜维要进行北伐。北伐涉及的层面和范围很广,而且都需要姜维一个人来调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指望姜维能够面面俱到。所以,姜维忘记了诸葛亮的嘱咐也是有可能的。

其三,阴平小道险峻,风险很大。当初邓艾就选三万兵马跟随他偷渡阴平,在此期间,邓艾率军每行百里便要精选三千兵扎寨。等到达摩天岭一带的时候,邓艾所率领的就只剩下二千兵马了。

忠告曰:“此岭西皆是峻壁巅崖,不能开凿,虚废前牢,因此哭泣。”

面对摩天岭这样险峻的情况,邓忠等人已经产生了退却之心。最后,要不是邓艾身先士卒的从岭上滚下来,他们真有可能前功尽弃。所以,邓艾等人偷渡阴平的情况如此艰难,更何况熟知此地情况的蜀汉人士。

因此,正是因为熟知,刘禅等人才自认为魏军不敢从阴平小道进攻蜀汉。

其四,诸葛亮是一个很“玄学”的人。在演义中,诸葛亮就是一个全能型人物,除了文政军事,还精通五行八卦和奇门遁甲。也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才相信“天命”,对所谓的“命数”很遵从。

对于阴平小道,诸葛亮虽然留有27字遗言来嘱咐姜维。但是,他蜀汉能否真正的听从自己的意见已经有了预见。而所谓的预见,就是诸葛亮在摩天岭不远处立了一石碣。

石碣写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所谓“二火初兴”,就是蜀汉的炎兴元年;“有人越此”指的就是邓艾所率领的魏军;“二士争衡,不久便死”说的就是邓艾和钟会的争锋,但最后都是败亡。但可惜的是,邓艾只看到了前半部分,而没有解出后半部的谜底。

正是因为诸葛亮“预见”了这种情况,才只是简单地交代了姜维一句。毕竟天命不可违,蜀汉的命数已经不能更改了。所以,诸葛亮也没有强制要求姜维,或者是刘禅要死守阴平小道,只是交代姜维一句了事。

而这很显然,就是诸葛亮口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诸葛亮临终留下27字遗言,令姜维守阴平,为何他29年后忘了?

问题:诸葛亮临终留下27字遗言,令姜维守阴平,为何他29年后忘了?

诸葛亮临终嘱咐阴平小道,29年后姜维是真的忘了吗?应该不完全是这样。

一、孔明临终情势紧急,姜维心绪不宁。孔明采用祈禳的方法延寿已及六夜,主灯明亮大功将成。至最后一日“正披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忽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魏延脚步急促,竟将主灯扑灭,导致前功尽弃。孔明叹息“死生有命”,魏延惶恐伏地请罪,姜维忿怒欲杀魏延,曹军此时又来佯攻。情急之下,姜维心中愤怒、焦虑、无奈五味杂陈,定然不能平心静气,自然对孔明的嘱托难以事事看重。

二、托付事项有轻有重,姜维重“重”轻“轻”。孔明临终托付三事:一是“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二是“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十矢,皆画成图本。汝可依法造用。”三是“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三事之中,孔明的兵书阵法平生所学为世人推崇,连弩之法为对敌利器,两者皆极为要紧且有书籍图本,孔明叮嘱“切勿轻忽”“依法造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对而言,阴平小道只有口头嘱托,姜维重视不够的可能性自然更大。

三、阴平小道自古险峻,姜维错认魏军难度。魏将钟会曾言:“阴平小路,皆高山峻岭,若蜀以百余人守其险要,断其归路,则邓艾之兵皆饿死矣。”邓艾通过阴平小道,“乃先令子邓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行。”“是年十月自阴平进兵,至于巅崖峡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无人之地。”可以看出,阴平小道,其实无路,是在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中硬生生开辟出来的一条新路。更有摩天岭,“马不堪行,岭西皆是峻壁巅崖,不能开凿”,几乎是无路可进。邓忠与开路壮士感到“虚废前劳,尽皆哭泣”。是邓艾“令先将军器撺将下去。艾取毡自裹其身,先滚下去。副将有毡衫者裹身滚下,无毡衫者各用绳索束腰,攀木挂树,鱼贯而进。”可见飞越摩天岭,实在是九死一生。所以后人说“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如此险峻之地,大军绝难行进。所以姜维对此未给予足够重视,也就不足为奇。

四、沿途城寨足以御敌,可惜形同虚设。邓艾选兵三万出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选三千兵下寨。魏兵沿途下了数寨,最后只剩下二千军兵。没有战马,士兵疲惫,缺乏有力武器,根本构不成对成都的威胁。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进时,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艾嗟呀不已,乃谓众人曰:“吾等有来路而无归路矣!”如此重要的一道关口,孔明在日,刘禅有所忌惮,对阴平驻军估计是不置可否。孔明不在了,刘禅无所顾忌,立即废弃。对此姜维有两种可能:一是据理力争要求保留,但是姜维在蜀国的分量远远不及诸葛亮,刘禅不予理会;二是姜维权衡再三,觉得阴平天险,朝廷中人心不一,干脆就不予理会。反正不管怎样,阴平大寨从此无兵守卫已成事实。

江油是出阴平小道后面临的第一城池。江油城守将马邈,闻东川已失,虽为准备,只是提防大路;又仗着姜维全师守住剑阁关,遂将军情不以为重,说:“大事自有姜伯约掌握,干我甚事?”“天子听信黄皓,溺于酒色,吾料祸不远矣。魏兵若到,降之为上,何必虑哉?”等到邓艾一拥而入城,邈“慌出纳降,拜伏于公堂之下,招城中居民及本部人马,尽降将军。” 并且马邈“献地理图一本,备写涪城至成都三百六十里山川道路,阔狭险峻,一一分明。”投降的准备早就已经做好了。过了江油就是涪城,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城池,邓艾曾说“若只守涪城,倘被蜀人据住前山,何能成功耶?如迁延日久,姜维兵到,我军危矣。”可笑的是,攻取涪城更是容易。“艾自驱兵至涪城。城内官吏军民疑从天降,尽皆投降。”根本是轻而易举,举手之劳。

在险要处有大寨,直面阴平小道有江油,守住涪城则邓艾危矣,姜维对阴平小道的轻忽应是情有可原。可惜的是,刘禅废去大寨,江油不思防守,涪城尽皆投降。徒有地利之势不能善用。徒有城池之固不能坚守。上下齐心昏庸度日,焉能不败?而此时刘禅的成都,并非无兵可用。刘禅降魏时,“遣尚书郎李虎,送文簿与艾: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在库,不及具数。”一降保平安,后主自此乐不思蜀。

五、征战不顺自身难保,无暇顾及阴平小道。姜维坚持诸葛伐魏战略继续征战互有胜败。牛头山一战,麴山城中蜀将句安开门降魏,姜维折兵数万领败兵回汉中屯扎;与邓艾交手,荡寇将军张嶷为救姜维脱困被魏兵乱箭射死,于是蜀中将士多有阵亡者,“皆归罪于姜维”。

朝廷形势对姜维也极为不利。此时朝中贤人渐退,小人日进。右将军阎宇志大才疏妄想取代姜维征战魏国,近侍黄皓推波助澜不喜姜维,郤正劝告姜维沓中屯田以图避祸。如此种种,对阴平小道的忽视也是情理之中了。

阴平小道的陷落,姜维重视不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是,朝堂腐朽,将士不堪,蜀国大厦将倾,姜维独木难支,纵有阴平天险也是枉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