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义著称的刘备称了帝,以汉贼著称的曹操没称帝,大家怎么看?
曹操没有称帝,并不是他不想称帝,只是因为他活的时间短,没有条件称帝。而刘备称了帝,是因为他不得不称帝。
曹操一生确实没有称帝,但是并说明他没有称帝的心思。在曹操的势力成形之后,曹操就开始了他迈向称帝道路的脚步。他奉迎汉献帝的时候,虽然打着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旗号,可是,在刚刚安顿好汉献帝,他就加官进爵。军事上他获得假节钺的权力,政事上他担任录尚书事的职务,将汉献帝朝廷的文武大权集于自己一身。
他一方面利用忠于汉室人员的能力,一方面在条件成熟后,就毫不留情的除掉他们。在他要晋位魏公加九锡的时候,就逼死了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荀彧。在晋位魏王的时候,又逼死了荀攸。从这一点上,我们就能够看出曹操的野心。
曹操就是想步王莽的后尘,一步步走向代汉的道路。不过,只是由于时机不成熟,才让曹操没有走最后一步。这是因为外有刘备、孙权的敌对,内有忠于汉室的残余势力。于是,曹操对内部进行了不问青红皂白的大屠杀。而到了襄樊之战后,刘备和孙权进入敌对状况,这时曹操称帝的时机也接近成熟了。
可是,这个时候曹操的身体也已经病入膏肓了。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战死,建安二十五年一月曹操病死。在这种身体条件下,曹操只得放弃自己的野心,他把篡汉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曹丕。如果曹操的身体状况不错,还能健康的再多活几年,他称帝的事情还真是未可知的。
而刘备称帝是不得已的。刘备一直以汉室宗亲自居,并且以恢复汉室江山为己任。当曹丕篡汉的时候,传说汉献帝已经被曹丕杀害,在这个时候,天下已经无主。如果这个时候刘备不接过汉室的法统,那么就等于承认了汉朝的灭亡。
因此,刘备别无选择,他只有称帝,以汉朝继承人的身份,和曹魏决一死战。这样也能够团结自己阵营的人员,凝聚天下的人心,为恢复汉室而努力。这也是大家经常所说的,先建立大义的名分,然后再分清对手是贼子,最终消灭它。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以仁义著称的刘备称了帝,以汉贼著称的曹操没称帝,大家怎么看?
东汉末年自从何进被杀,宦官被诛,董卓乱政之后,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而地方上的各路军阀势力则趁机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曹操与刘备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争夺天下,但是整个天下,除了曹操与刘备外,还有袁绍、袁术、刘表、孙权、刘璋、马超等势力存在,这些势力存在的本质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割据地方,以图霸业。
刘备作为东汉末年的后起之秀,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自己的事业,跟汉室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刘备忠心的也不是汉室,而是自己的帝业,如果刘备稍微有一点忠于汉室的话,他也不会放任汉献帝被曹操控制,也不会在衣带诏事件中极力逃避。
刘备
刘备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只有投靠曹操的那一段时间见过汉献帝,汉献帝作为东汉政权唯一的皇帝,就是汉朝的精神支柱和象征,但实际上,汉献帝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从他第一天当皇帝开始,直到他去世,终身没有摆脱傀儡的形象。
刘备虽然是汉室后裔,但是跟皇族的血统其实已经是很远了,如果刘备忠于大汉,那他应该留在汉献帝的身边想办法救援皇帝,但是终刘备一生时间,也不过是仅仅在口号上支持过汉献帝,没有一丝一毫的实际行动来支援汉朝,在这一点上,刘备甚至不如曹操。
刘备
虽然无论是正史上,还是三国演义中,刘备给人的形象就是仁义,比如刘备感动了刺客,刺客放弃刺杀,再比如刘备从樊城南下逃跑时,还有十万百姓紧紧跟随刘备,因为百姓觉得跟着刘备有好日子过,但是实际上刘备所有的仁义都是为了开创自己的事业,与汉朝没有任何关系。
刘备所建立的朝代除了名字叫汉,并且在宗庙里供奉了汉朝除汉献帝之外所有皇帝的牌位,刘备的汉其实与刘备的汉和刘秀的汉,是完全不相同的。换句话说,刘备除了姓刘,与汉朝没啥关系,也可以说他本质上与曹操所做的事是一样的。
曹操
刘备与曹操不同的就是:曹操手中有汉朝正宗皇帝,刘备没有,另外,曹操与刘备在创业过程,对外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刘备对外表现得非常仁义,以此来拉拢人心,而曹操对外表现得非常真实,我行我素,也就是不在乎外人的看法,除此之外,两人的目的是完全一样的,曹操想要统一天下,建立自己的王朝,刘备也是。
曹操之所以承担了很多的骂名 ,根本原因就是曹操手中控制了皇帝,并且把皇帝当成了傀儡,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天子按封建社会的礼制来说,就是最高统治者和精神支柱,现在曹操却把皇帝当傀儡,这不是汉贼又是什么?
再来看曹操一生所作的一切,在赤壁之战后显得非常明显,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了篡位进程,从“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待遇,到自封魏公的实质性篡位进程,再到自封为魏王的临门一脚,篡位为帝只差了一步,虽然曹操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但你能说曹操没有篡位之心吗?这就像你把球带到对方的禁区,只差临门一脚就要射门的机会,但是你告诉所有人,我没有射门之心,这叫什么?这就叫强词夺理。
曹操
虽然曹操还写了一篇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说明自己没有篡位之心,但这不就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的吗?这还需要明说吗?再说了, 曹操已经可以独立建立王国,同时把自己在汉朝的所有权力和爵位全部世袭了,这就是篡位,标准的篡位,从这一个方面来说,曹操的行为与刘备是完全一样的。
不一样的是,刘备称帝是实实在在发生的,而曹操在世时是没有称帝的,这里并不能否认曹操不想称帝,事实上曹操也一样想称帝,但是曹操的晚年,由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朝廷大批人反对曹操,再加上内外矛盾的集中爆发,让曹操晚年一刻也得不到休息,更没有时间进行篡位流程。
曹操与刘备
曹操晚年发生了比如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侯音、卫开、魏讽 、孙狼这样的内部叛乱,以及外部西北边境的不安宁和蜀汉政权不断地北伐,让曹操所建立的这个政权风雨飘摇,曹操忙着到处灭火,还因为关羽北伐襄樊的战役差一点要迁都,这些内外威胁让曹操晚年疲于奔命,不断地到处灭火,最终累死在洛阳,没有时间继续他的称帝大业了。
而刘备不一样,刘备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称帝,建立政权,但由于实力弱小,刘备所做的事有限,在得知曹丕称帝之后,刘备面临一个问题,是承认曹魏政权,还是另立政权,因为传统的封建社会思想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山不容二虎,天无二日等等观念,如果刘备不承认曹魏政权,就得建立一个王朝,所以刘备选择建立“汉”朝,历史上为了区分刘邦的西汉和刘秀的东汉,所刘备所建立的政权称为蜀汉。
刘备与曹操
刘备之所以以汉为国号,可以看出刘备的雄心壮志仍然是整个天下,刘备给自己建立的政权的合法性就是延续了西汉与东汉的国运,这与刘备是否仁义没有一毛钱关系,同样的道理,曹操没有称帝,这不是他不想称帝,而是他没有机会称帝,曹操与刘备在称帝这个问题上的想法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两人对外形象不同而已。
以仁义著称的刘备称了帝,以汉贼著称的曹操没称帝,大家怎么看?
以古代伦理道德看,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不改其篡权的本质;刘备虽然称帝,但彼时汉朝已经灭亡,算不上对不起朝廷。
第一,曹操为什么没称帝?曹操并非不想称帝,只因为天下尚未削平,刘备、孙权仍占有半壁江山。在古代,皇帝乃是天下共主,是王中之王。曹操既然不能平定天下,即便称皇帝,也是有名而无实。从这点看,他是胸怀大志的。
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大抵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扫平天下后才称皇帝,比如秦始皇、汉高祖刘邦称帝乃是名至实归;另一种是草头皇帝太多了,若不及早称帝,在政治上会陷于被动,比如光武帝刘秀、唐高祖李渊,他们称帝时,都只有小小的一块地盘,并非天下至尊,直到多年后才完成一统的大业。
曹操的时代,除了袁术短暂称帝外,董卓、袁绍、刘备、孙权等都没称帝,这与刘秀、李渊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作为一个雄才伟略的历史人物,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而是不想当半截皇帝。
第二,曹操实有篡位夺权之心孙权、刘备称曹操是汉贼,这是以古代伦理道德来说的,曹操的确是有不臣之心,有篡位夺权的野心。
其实只要看曹操如何对待汉献帝,就十分清楚了。他不仅杀害、逼死像孔融、荀彧这样同情皇帝的大臣,还害死伏皇后,哪里有点臣子的样子呢?
在古代,篡位夺权一般要经历三个步骤,这三个步骤曹操全做到了。
第一,是获得超越其他大臣的特权: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是权臣的特权,也是篡权的第一步。在东汉历史上,有两个大权臣曾获得这样的特权,一个是梁冀,一个是董卓。梁冀曾毒死汉质帝,董卓曾废掉皇帝刘辩并迫其自杀。
第二,加九锡。熟悉历史掌故的官员们都料想得到,篡权的第二步就是“加九锡”。这是重要的一步,当初王莽篡汉时也是如此。九锡就是九赐,赐给九样东西。擅于拍马的官员们一致提议,为表彰曹操对朝廷所作的伟大贡献,应该“加九锡”。尚书令荀彧由于反对曹操加九锡,最后被逼死。
第三,封魏王。建安十八年,朝廷封丞相曹操为魏公,以冀州十郡作为封地,称为“魏国”。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魏公”改称为“魏王”,曹操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出入时实行戒严与清道,一如皇帝标准。说白了,此时的曹操,除了没有皇帝之名,实际上与皇帝无异了。
第三,刘备称帝的性质,与曹操不同刘备称帝的背景,是大汉被魏国所取代。既然汉家皇帝都没有了,那么他称帝,就算不上对汉室的背叛,相反,他还能继承汉室而自居。
为什么刘备要称帝呢?
首先,当时曹丕已经称帝,魏帝国取代了汉帝国。如果刘备不称帝,那等于是默认魏国朝廷是合法朝廷。
其次,刘备称帝是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力。当时魏国的敌人,除了刘备之外,还有东吴的孙权。为什么孙权并没有马上称帝,而刘备马上称帝呢?因为刘备有皇族后裔的身份,这个身份是比较特殊的,毕竟两汉四百年,尽管灭亡了,但人心还是思汉的。刘备在这时称帝,有助于团结同情汉室的人,共同反对曹魏。
以仁义著称的刘备称了帝,以汉贼著称的曹操没称帝,大家怎么看?
以仁义著称的刘备称了帝,是为大逆不道;以汉贼著称的曹操却一直扶保汉室,没有称帝,为什么会如此矛盾?是儒家的正统论作祟?还是后人有意褒刘贬曹?其实都不是,在我看来是适应形势的必然结果。
没称帝的曹操,是真的“汉贼”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曹操却为自己的儿子称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用他的话说就是:“若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这已经很明显了,他是在暗示群臣,我曹操要安享晚年,你们要折腾,找曹丕去。
曹操不称帝的另外一个原因,其实是成本问题。曹操在平定天下的时候,主要依赖两大势力,曹氏宗亲和地主豪强。曹氏宗亲忠于自己,自不必多说。但是地主豪强投奔自己,是忠于朝廷还是忠于自己,就两说了。
曹操以空的食盒,试探当时豪强们的领袖人物荀彧,意思是天下已无汉禄,希望荀彧认清事实,全力支持自己。出乎曹操意料的是,这次简单的试探,引来荀彧以死明志的抵触,曹操因此也断了称帝的念头,如果贸然称帝,那么对他来说,为了一个虚名,引来动荡,就得不偿失了,付出的成本无法估量,不如就此打住。
曹操死后,曹丕以“九品中正制”的通过为筹码,赢得了士族集团的广泛支持,称帝的时机才算成熟。曹操虽然本人没有称帝,却为后人称帝铺平了道路,扫清了障碍,得到“汉贼”的名号,不算太冤。
刘备称帝,却博得仁义美名在古代,臣子称帝是最大逆不道的,刘备却这么做了。
刘备一开始并没有想要称帝,在得知曹操病逝以后,他还专门派使臣韩冉,带礼物前去吊唁。《魏书》记载曹丕因厌恶刘备因丧示好,就给荆州刺史下令杀了韩冉;《典略》记载,韩冉得到刘备的出使命令以后,称病推脱,成行很慢,等走到上庸的时候,曹丕称帝的诏书颁布天下,刘备也紧接着称帝,韩冉的使命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韩冉是否被杀,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条史料共同指向一个目的,那就是刘备要东征孙权,他试图在现有格局下与曹魏修好,曹操去世了,他要搭上曹丕这条线,自己没有称帝的打算。
只是事与愿违,曹丕想要改变格局,他要称帝,那么刘备就不得不见招拆招,也称帝了。曹丕的地位是合法禅让来的,如果刘备不称帝,那他就很尴尬了,汉朝已经没了,他不能再自称汉臣了吧?总不能承认曹丕的合法地位,向曹丕称臣吧?
因此刘备的称帝,是迫于政治上的考虑,有形势所迫的因素,并不影响其仁义的美名。
综上所述,刘备称帝仍不失仁义美名,曹操未称帝却坐实“汉贼”之称,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不冤枉也没必要翻案。
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我吧,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哟~
以仁义著称的刘备称了帝,以汉贼著称的曹操没称帝,大家怎么看?
大家好,我是史可鉴,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帝之双剑:仁、霸
三国演义这个已经有多几十个国家的译本的名著,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一个标杆和符号。它所讲述滚滚长江的英雄诗篇,在各种的载体中(游戏、同人画作、外传)已经慢慢剥离了历史的本质,赋予上了各种流光异彩的外表。可当我们回到了今日这个话题,追寻起历史里人物的真性情、竹简中的字字丹青却又须各位看客走下天桥中的热闹,青灯伴古卷静谧而细致。
谈起这段历史,两位主角刘备和曹操分别以仁义无双和当世枭雄并立于那个时代的浪尖。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之后。这个称号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他皇叔之名便来自于此。而中山靖王是汉武帝异母兄,子嗣众多,经历西汉至东汉末年几百年的变迁,这个名号更多的只能带给胸有大志的刘备正统的虚名了。试想刘备就如同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一般在那个纷乱不止的年代,怯生生的走进十八镇诸侯行营偷偷仰望如袁本初、袁术此流的四世三公的家族又生出怎样的一种落寞。当虎牢关关前战鼓响起,刘备身边只有一如既往跟随的自己虽名属君臣更似生死之交的关、张二人,他有一团火在心中燃起。那一声破空之喝,“我愿战,如若不胜请斩某头”是来自他二弟关羽。可我更相信在这一声有声之历喝之外更有两个声音同样铿锵有力的在天际符合,这便是三人同心,这也便是刘备最早的仁最早的义。只不过命运的石轮也正是此刻让两位主角的际遇于此交际。当曹操拿起那杯刚刚温好的浊酒走向那个面如重枣的汉子时他也注意到角落里的刘备,那个已然生着稀疏胡茬而面容坚毅的男子。那是际遇相知的眼神交汇,灵魂深处的感同身受。
曹操,字孟德。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养子,在同样的其他诸侯看来他也不属正统,仅仅是一位略带可笑的宦官之后。从入仕开始曹操便从不是一个甘于碌碌无为的宵小之辈。刺董卓,七星刀上淋淋的汗珠吓不走的是这个年轻人心中激荡的报国之情。于此时他身后也尽站着族弟夏侯众人。只不过自此后,刘备虽成些许小名,却得而复失徐州,失新野,败当阳,走夏口,惶惶走于九州之中无一立锥之地。而曹操藏匿心中激荡,收起少年心绪,收黄巾,占兖州,灭吕布,战官渡,狭天子而独占冀并青幽当世无二。
在那赤壁边,青梅旁,两人或是相望或是相交。惊了这天地的却从不是这赤壁的火光和酒中惊雷,却是这两位奇男子成就的一柄帝之双刃。刘备承仁,却早已不是二弟那一声当世无双的怒吼。而是与诸葛卧龙对话中主张对川蜀严刑峻法寻求天下尊卑归位,纲常复原的大仁。曹操持霸,狭天子令诸侯、屯田千里恢复生产、安定百姓也早已不是那个愤然唐突杀奸臣以报国的果断少年郎。
当世并立,于剑双刃,帝位早在人心间而何须评说于笑谈中。
以仁义著称的刘备称了帝,以汉贼著称的曹操没称帝,大家怎么看?
我是仁者厚德载物,我来回答以仁义著称的刘备称了帝,以汉贼著称的曹操没称帝,大家怎么看?
刘备不仅是以仁义著称,而是刘备的确仁义,至少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找不到刘备屠城的记载,就是说刘备的确爱民如子,比刘邦、刘秀更加仁义,如果说刘备是伪君子,那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皇帝称得上正人君子了。
当然刘备没有能像刘邦、刘秀那样一统天下,也的确毁在他的仁义上,就是说刘备还是不如刘邦、刘秀心狠手辣,比如刘备可以扣留刘璋轻而易举获得益州,结果损失了庞统,逼迫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援助益州,导致荆州只剩下关羽势单力孤,埋下大意失荆州的隐患,而刘邦可以背信弃义在项羽放回父亲妻子之后立即撕毁楚汉和约,对项羽穷追猛打。刘秀也有放纵部下几次屠城的纪录。
而刘备称帝名正言顺,合理合法,刘备本来就是公认的汉朝皇族,中山靖王的后代。在曹丕废掉汉献帝篡位称帝,灭亡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建立曹魏伪政权之后,作为汉朝皇族的刘备建立蜀汉以恢复汉朝为目标可谓舍我其谁!
至于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他的权力地位待遇等早已经凌驾于汉献帝之上,是事实上的皇帝,只是没有皇帝的名号而已。
而曹操不仅是灭亡四百年汉朝的罪魁祸首的汉贼,也是杀人如麻草菅人命的独夫民贼,曹操屠城滥杀无辜次数在中国历史上名列前茅,正史记载曹操至少有八次屠城,而曹操杀害优秀名人的数量在中国历史上更是首屈一指,比如孔融、华佗、杨修、崔琰、边让、娄圭、陈宫、沮授、审配、赵彦、吕布、高顺、周不疑、伏皇后、董贵人等,虽然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但承认曹操的“才”的优秀并不能掩盖曹操“德”的卑劣,说曹操是“汉贼”“国贼”“奸贼”一点也不冤枉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