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唐诗和宋词都是模糊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不是很确切的。一般的理解,唐诗应该是指近体诗,也就是律诗。因为律诗是在唐代成熟并完善的,而且唐朝的诗人以他们丰富的作品确定了律诗成为那个时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
诗的发展,是一步步向前走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四言诗为主,比如诗经大都是四言: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都是如此。到汉朝的时候,五言诗开始兴起,比如《古诗十九首》大都是五言。到唐朝的时候,七言诗兴起。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这大概是关于诗的最早记论述。它强调了诗是人的情志的表现,人的内心有了某种情感,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所以论诗一般从两个方面,一是诗言志,这是以诗的思想性入手。二是语言的形式和音律,这就是艺术性。
诗的形式从四言发展到七言,在形式上己经达到了顶峰。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能做八言成九言诗,而是字数多了,句子长了,不符合说话表达的习惯,就失去中国哲学最高标准中庸之美,所以,诗的形式到七言便达到顶峰了。
诗当然与音乐相关,为了朗读时也就是表达时的音乐之美,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概而言之就是语音的平仄与格式上的相对相粘,这在如今,己是常识,也就不必多言了。
诗是言志的,而人的情感是无限丰富的,当诗的形式发展到顶点之后,而人们觉的有些情感的表达并不顺畅的时候,便需要新的形式出现。于是,便有了宋词。
从形式上说,诗的句式是整齐的,四言便四言,七言便七言。而词的句式是不整齐的,所以,词又被叫做”长短句”,这是注明与诗在形式上的差别。
形式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其实最关键的差别,还是在内容上。有的朋友解释说,词是按一定的曲调填的词,所以词的创作又叫“填词”。把这说成诗词的主要区别,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原因就是,诗在古代也是用来唱的。同样一个和词差不多的文学样式“元曲“也是用来唱的。《尚书尧典》中说的声依永,律和声本来就是说,读诗时声音拉长了,并合乎一定音律,这就是唱了。所以,诗词的区别除了形式上最重要的还是内容。
诗言志,最初的意思就是人的情志,按儒家的理解,人的喜怒哀乐等自然情感都是符合天道的,《诗经》上《关睢》就是恋爱,《七月》就是说劳动很辛苦,生活不容易。《硕鼠》是说剥削者太可恨。这些都是人们生话中非常自然的情感表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诗言志的”志“慢慢的从普通的人的情志变成了志向高远的“志“,仁人志士的“志“,这样诗言志便变的高大上了。诗要表达的情感,便是致君尧舜上之类了。
词在开始的时候,是写闲情逸志,男女情爱的。以此与诗的重大严肃社会体裁相区别,所以词也叫“诗余“。看看唐末到五代到宋初,这一时代是词蓬勃兴起的时代。这一时代词人作品大都与男女情爱相关,所以有种说法叫“词为艳科”,就是说词的内容大都是比较香艳的,看看《花间集》就知道了。晚唐的温庭筠是这样韦庄也是这样,齐梁间更是如此,宋初的欧阳修张子野等遵循这样的原则。看看欧阳修写的词也是一样,大都缠绵悱恻的。
词为艳科的思维定式,在北宋苏东坡的手上被打破。从苏东坡从始,开创了一个新的创作流派”豪放派“。本来是诗言志的,词为艳科,但苏东坡不管这些,谁说词不能言志了,我就言了,看你咋样?于是就有了“大江东去”,有了明月几时有?不再全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不再全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了。
苏东坡的改变,带出了一大堆效仿者,比如辛弃疾,刘过,陈亮,张孝祥,张元幹。他们以自己的创作打破了婉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
李清照在他著名的《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对苏东坡的词很不以为然,认为他那不过是“句逗不齐之诗耳“!其立论的根据也是诗言志,而词为艳科。作为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以雄厚的实力奠定了自己在词坛的地位,她自己的创作中,词多表达闲情逸致。当遇到重大历史政治题材的时候,她就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坚决维护自己心目中诗与词之分野。可是对于一般人来,词为艳科己是过去的事情了。
秋瑾女士也是著名诗人,她不但以“不惜千金买宝刀“这样的诗言志,同时还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满江红 小住京华》)的词言志,可见词为艳科的传统确实是打破了。
说到这儿,唐诗和宋词的区别大体差不多明的了。这种区别分为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形式的差别是绝对的,而思想内容的差别是随时代的不同以及人的文学观念的不同而变化的。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浅谈唐诗宋词的区别?
唐诗宋词俗称“唐风宋雨”,是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炫丽明珠与璀璨瑰宝。准确的讲唐代是诗的时代,而宋代则是词的时代。时代的不同决定了文体的不同,必定有着不同本质区别。
唐诗、宋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历史进入大唐盛世阶段,唐朝的文化也随着时代发展得到空前的繁荣。应运而生唐诗随之出现并发展到诗的鼎盛时期。诗歌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体,屈原是华夏诗歌的先驱。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诗经》,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化,形成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长篇叙事诗等形式,在唐朝产生大量的著名诗人,李白是杰出的代表。
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而发展出的新文体。宋词有固定词牌名和韵律,句子和字数都有较严格的要求。不同的词牌,有着不同的格式,也有着不同的字数。宋朝是宋词的产生和发展的高峰时期,诞生大量的优秀的诗词作品和优秀的词作家。
因此唐诗与宋词既有承上启下的传承关系,又有形式上和本质上的不同,其显著的区别是:
首先是表现形式不同。
唐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形式出现。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但唐代诗人也有釆用句式较自由的古体诗形式的,相对句数和字数就很自由宽松。
宋词是宋代盛行的韵文体裁。它的句式受到词牌的规范,有自己的固定句式和韵律,很少出现全首每句都字数相同的情况。因此,词又被称之为长短句,这是词与诗在形式上的根本区别。
其次,唐诗与宋词题写内容涵盖不同。
唐诗以抒发个人的志向、理想,政治诉求为主。而宋词则以描写内心中的情感与感动为主流。因此二者内涵上有着明显区别。
再次,唐诗和宋词的表现功能不同。
唐诗和宋词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表达的方式,唐诗是通过诗歌的高雅方式来抒发诗人的志向情感和高雅的内心世界。
宋词顾名思义是歌词,无论你怎么写?写的是什么?都离不开倚声填词,其表现形式迢用来唱的,也就是说词一般都是用来唱的,是可以配有乐韵的文体。
至此,两者的区别更加明显。
再者,唐人抒发坦荡豪放的个性。而宋人则追求享乐潇洒、生活的满足,以达到释放个性。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心态、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本质底蕴必定形成唐诗宋词根本差异和区别。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唐诗和宋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版本。首先它们的体裁就不一样,风格也不同。唐诗属于格律诗,主要分为五言、七言、绝句、律诗。唐诗从形式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韵律。而宋词是一种音乐文化,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究格律的新体诗。即包括了燕乐、民歌、近体格律三要素,又只有高度的音乐性,韵律美及生活气息。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这一问题很有意思,一般人们会问"唐诗与宋诗的根本区别",也会问"诗与词的根本区别",所以初见此题便想,唐诗与宋词二者一为诗一为词,很明显,文体的不同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因为不同的文体势必带来作诗填词过程中的千差万别,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这应该不是最有价值的回答,前思后想许久此刻便做一尝试性回答——二者的根本区别应在于思想内涵上的不同。
1、 唐诗主志,含气象万千之博大唐人写诗,除了极少部分工于白描,为作诗而作诗,其余大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某一时刻或悲或喜的情感。正如我们所读到的那样,唐诗极少写男女之爱,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如: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这首《望岳》被评为语语奇警的五言古诗,气象磅礴。其气势不止从末尾一句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坚定豪迈的气慨和高瞻远瞩、俯视一切的雄心中凸显,丛首联到颔联,由远望到近观,由朝至暮,层层叙写,已然使得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
或是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白居易《观刈麦》)诗人们此类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中,其实暗含着改变社会现状的"志"。此二类内容的诗在唐诗中尤其突出,这与唐代的社会背景有关,大唐盛世,机遇甚多,大多人渴望考取功名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不断发出"盛世之音"。到了晚唐,多少济世之才不抵国运衰微、民不聊生,故而发出悲天悯人之音,从社会背景这一层面看,唐诗比宋词更加写实,更加严肃,更加刚强。
二、宋词主情,有别开生面之幽微与唐诗之言志不同,宋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如:
《蝶恋花·凤栖梧》(柳永)
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这是因为宋词最初流行于民间,最早由女子或乐工演唱,他们身份低微,这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所以宋词初期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贴近民间生活,由此形成了这一书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当时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使得宋词的内涵渐渐得以充实和提高,出现了宋词中的豪放派,但这也是后期发展的成就,并且也只是众多宋代词人中比较少的一部分。
虽然宋词题材较之唐诗偏于狭窄,但读宋词却更易见其性更可感其情,当我们读到柳永的《雨霖铃》时: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缠绵悱恻之景如在眼前,完美的离别之境,可谓语浅情深,让人百读不厌。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唐诗与宋词分别是两个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时代风尚和审美情趣,宋词虽无唐诗的博大,但自有它的细腻幽微。(一往文学作者:南方有嘉木)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唐诗和宋词的区别,
唐诗是唐朝的诗歌作品,唐诗足唐朝诗坛古诗的兴盛时期,先是格律诗,后来出现近体诗,所以我们把不守格律的诗叫古体诗。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论唐诗与宋词之不同
第一,时空性体现不同。唐诗在唐代诞生,在律诗中成熟,律诗的诞生标志唐诗分为近体古体诗。宋词源于乐府,可考出现于唐中后期,入乐,玄宗,李白均有填词。
唐诗有古体与近体之分。古体上承乐府余韵,近体为律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律诗入韵,押平声韵。七律五律颔颈二联有对仗,有的律诗颈联对仗。近体诗有粘对。第一联出句与第二联对句相粘,第一联出对句相对,第一联对句与第二联对句相句,第二联出句与第二联对句相对。
宋词写作方式为填词。依据词牌名填词,填词需押韵。有长句短句,故宋词又称长短句。有些宋词因字数要求可分上下阙,也可换韵。依据填词字数而定。
第二,空间性不同。唐诗的空间承载是诗,有古体近体之分,宋词的空间承载的是词,可长可短。空间不同,故文体不同。文体不同,手法不同,炼字意境也就不同。唐诗炼字,你会感觉到这一句话很美。宋词炼字,你会感觉长句或短句很美。炼字不同,给人直观感受不同。如唐诗里“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中体现炼字衬托句子,表达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境。又如宋词中,“商略黄昏雨”,以黄昏衬晚景,表现哀愁之境。唐诗空间是诗,宋词空间是词,故空间不同,如何表达意境也不动。
第三,类型不同。类型不同,体现文体不同。故诗是诗,词是词。文体的不同,所表达的层次和主题就不一样。所以唐诗大体上意境开阔,视野广泛,而宋词大体上体现细节与缠绵意境。所以唐诗体现盛唐气象,宋词体现似水柔情,类型不同,故主题不同。
广义上分,分为综上三类。唐诗宋词亦有相同处,只要有情,就会有诗词。有人说,文学是外衣,技巧手法都是外衣,只要爱,才能抵达人心。这一点,我极为认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