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国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
秦国发动长平之战并不是冒险,它是在有了必胜的把握下才发动的这场战役。同时,这场战役也是秦国必须要发动的,否则秦国将无法立国。
这是因为这场战役的起因使得秦国不得不应战。当时,秦国的白起对韩国、魏国连续发动进攻,终于切断了韩国本土和上党郡的联系。韩国为了苟延残喘,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
可是,当秦国兴高采烈的准备去接收上党的时候,韩国的上党郡守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他的本意并不想投降秦国,想以此挑起秦国和赵国两国的战争。这样,就有可能打败秦国,复兴祖国。
赵国在是否接收上党郡的问题上也进行了讨论。一派认为,接收上党就肯定会和秦国发生战争,秦国“牛田水运粮”,赵国根本就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不赞成接收。另一派则贪图上党的厚利,认为上党地势高,靠近赵国,得到它对赵国十分重要。最终,赵王决定接收了上党。
赵国半道劫走了秦国的战果,这不但破坏了当时的外交准则,还使得秦国蒙受了奇耻大辱。如果秦国听之任之,将遭到关东各国的轻视。接下来很可能会发生各国联盟对抗秦国的情况,这将使得秦国多年的努力毁之一旦。因此,秦国必须和赵国一战。
本来秦国并没有想和赵国这么早交手,但是,到这个时候,秦国也别无选择。不过,秦国也没有贸然行事。它首先在外交上做好了准备。它先以武力威胁魏、韩两国置身事外,同时利用齐国对关东各国的矛盾,使它保持中立。
对于燕国,国小力弱,和秦国没有交界,所以也不参与。至于楚国,它刚被白起打得惨败,根本不敢和秦国为敌。秦国还扬言,如果有哪个国家胆敢救赵,秦国就调转枪口去打它。这样,赵国就被孤立了起来。
其次,秦国将它的优势军队调往上党,出于对赵国的了解,秦国并不派一流的大将白起去挂帅,只是派了二流的将领王龁去对战赵国的廉颇。这样,秦军不但把赵军打得大败,自己还留着白起威慑着其他各国,让其他国家不敢轻举妄动。
最后,由于经济发达,粮草生产充足,秦国的物资储备要远胜过赵国。同时,秦军的后勤供应顺畅,以水运节省人力,这使得赵国虽然在本土作战,却很快没有了粮草,只得四处借粮。
所以,秦军发动长平之战并不是冒险,它是在有必胜把握下进行的战役。赵国唯一打败过秦军的将领赵奢已死,另外那个李牧还没有成长起来。历史的发展没有出乎秦国君臣的所料,在道义、外交、经济、后勤、将领、军队各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赵军最终遭受了惨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秦国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
秦国为什么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即便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一则放眼天下,经过白起率领的几次歼灭大战,韩魏楚被大大削弱,唯有赵国拥兵几十万,尚可与秦国一战。秦国若要一统天下,与赵国交锋,是迟早的事。
赵王刚亲政,朝野尚未亲附,对于秦国来说,此战宜早不宜迟。
二则秦国东出征服六国,一统天下,需要一块踏板,这个踏板本来已经是到手的鸭子,结果却飞到了赵国怀里。
这个踏板就是上党高地。
争夺上党高地,是长平之战的核心利益所在上党号称天下之脊,它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咽喉之地,形势十分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说。
上党郡对于赵、韩两国都是至关重要,对韩国而言,上党郡位于韩国都城新郑北部,两地通过重镇野王(城河南沁阳)相连,上党郡既可以保护韩国都城的侧翼,又能为韩国抵抗入侵提供战略纵深和给养,上党丢失,韩国政治中心新郑将更加孤立,亡国已成定局!
对赵国而言,如果上党郡还是韩国领土,秦赵之间有长治盆地做为缓冲,那么太行山脉将是赵国抵抗秦国进攻的天然屏障,而如果秦国占有上党郡,秦赵各据太行山的天然屏障,在赵国综合实力逊于秦国的情况下,赵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
因此争夺上党高地是秦赵两国的核心利益所在。
那咱们就一起看看这场冷兵器时代最惨烈的,最终决定战国末期天下形势的战役如何展开?赵国是怎样一败涂地的?
上党来降,赵国该不该接?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控制进出上党高地的唯一通道——太行道,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秦国对上党高地已经志在必得。
谁知,上党人民不愿降秦,郡守冯亭同大伙商议将上党十五座城池献于赵国,借助赵国的军事实力,希望促成韩赵联合与秦国一战。
《史记》记载,当上党这块肥肉呈到了赵国君王面前,当时刚刚即位不久的赵孝成王找来了两位宗室叔叔——平阳君和平原君商议。平阳君怕引火烧身,他的意见是不接受;平原君却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倒手的肥肉,不要白不要。
其实接受上党,对赵国来说更是情势所逼。
秦赵的生死之战一触即发,秦国朝野已经深谋远虑,而赵国朝野却并没有做好准备打硬战的准备。
玉溪谷首站失利,赵国退守既然上党高地对于秦国来说势在必得,对于赵国来说,绝对不能拱手相让,那就只能兵戎相见了。
秦国先是派出年轻的将领王龁主帅,对阵赵国老将廉颇。秦军气势汹汹扑向长平,锐不可当,秦赵两军在玉溪谷遭遇,秦军打了赵军一个惨败,赵军损失了一个俾将,就是副将,之后退守空苍岭,又遭遇秦军强攻,失去两个防守的营垒——东障城和西障城(见下图),先后六个校尉被俘虏。
秦军长途奔袭,远距离作战,本来就是希望速战速决,仗着骑兵和弩机的作战优势,再加上控制太行道的地理优势,进攻的势头很猛。
老将廉颇为避其锋芒,选择继续后退,退到丹朱岭借助陡峭的山势,修筑了绵延百里的石长城坚守,任秦军怎么挑衅也拒不出战。
赵国高层决策连连失误,导致长平之战惨败秦赵两国隔着丹水河相持。
几十万的青壮年在上党高地对峙,不能参加农事生产也就算了,每天还要消耗巨大的补给。
上党距咸阳500公里,对秦国来说,远距离运输粮食补给是个大问题,但是持久战打得是消耗战,消耗秦国的同时也在消耗赵国,显然战略物资的储备秦国要远甚于赵国。
商鞅变法之后,秦全国上下就是一个巨大的农场,除了关中平原还有巴蜀之地,沃野千里,耕战成为秦国传统。而赵国不一样,赵人豪放任侠风气盛,倚靠商业,战争的物资储备自然比秦国薄弱。
在持久战的消耗中,赵国国力弱很快显现出来,有两个事实:一是赵国派使者向齐国借粮食,未果;二是派使者到咸阳求和,被秦昭王利用,造成秦赵和好假象,使失去向列国求援的机会。
年轻的赵王面对相持的局势,沉不住气。估计是经常没睡好觉,脑子短路了,居然让没有任何带兵经验的赵奢之子赵括上阵,代替廉颇成为长平地区四十多万赵军的主帅。
临阵换将,这样冒险的举动,真不知道他是不是拍了猪的脑袋做出来的。
当赵军换上稚嫩的赵括之时,秦国竟也悄无声息的把战神白起送到了长平之战的前线。
带着赵王殷切期盼的赵括一到前线,就更改了廉颇立下的军规,更换廉颇的旧将,做出全线出击作战的决策。
赵括全军出击正中白起的下怀,他故意让一拨秦军与赵括交战,佯装战败溃逃。求战心切,急于立功表现的赵括,竟然领着大军一路追杀过去。
这时显示了战神白起的高超的指挥能力,他派出二万五的精兵,抄了赵括的后路,占领了廉颇辛辛苦苦建立的百里石长城防线。
赵括带领的四十多万赵军没有了退路。前面是秦军营垒,后面的赵军营垒被占领,南面进出的唯一太行道由秦军控制。
白起再派五千骑兵把白起的主力部队和粮食缁重切断,赵军的主力部队的粮食供应和武器补给,赵军彻底陷入的困境。
秦军借助地理优势,用六十万兵力,对四十多万的赵军,形成了生死包围。
愚蠢而冒失的赵括寄希望于邯郸派来救援。可是赵国有生的军事力量已经都压在了长平。即便向他国求援,一时半刻也集结不了兵力救援长平。
可这个时候,秉国五十多年,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意识到了这是秦国干掉赵国最好的时机,绝对不能错过。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时机,他来到河内征召全国十五岁以上的成年男丁,亲自率军驰援长平,抵挡赵国的援军。
赵括彻底绝望了,做困兽之斗,几次组织突围,最终被乱箭射死。
几十万赵军投降,接着被坑杀。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精锐。试想当时的赵国全国人口不过三百万,除去妇孺老弱,可以说赵国的精锐在长平损失殆尽。战国末期唯一有能力与秦国抗衡的赵国,自此彻底沦落。
为什么秦国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
按照范雎的大战略,秦国推行“远交近攻”之策略,先打近敌,后打远敌,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秦国首个鲸吞蚕食的国家,是最弱小的韩国而不是强大的赵国,那么秦韩之战,怎么会演变为秦赵之间的大决战呢?
为了鲸吞韩国,范雎制订一个完美战略,核心是集中兵力攻略韩国太行山地带,切断北方上党地区与韩国政府的联系,到时可不战而吃掉战略要地上党。这个战略的执行落到战神白起身上,有他出马,秦军无往而不胜。
公元前264年,白起伐韩,连陷九城,斩首五万。公元前263年,白起再征韩国,略取南阳,切断太行山通道。公元前262年,白起三征韩国,攻取野王(今河南沁阳),断绝上党与韩国首都的联系。至此,韩国政府完全失去对上党的控制。
在白起的步步紧逼下,韩国政府被迫割让上党十七城给秦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范雎的战略大获成功,岂料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到嘴的肥肉飞走了。
出什么事呢?
韩国政府要割地投降,上党军民不干!
上党郡守冯亭是个爱国者,他不愿沦为秦国人的奴隶,率军民奋起反抗,拒绝把上党拱手让给秦国。光凭上党十七城那么丁点地盘,如何与强大的秦国对抗呢?他思来想去,与其投降秦国,不如投降赵国,毕竟韩、赵以前是一家人。
对赵孝成王来说,这简直是飞来横财,不要白不要。
与韩国相比,赵国的底气要足得多。放眼天下,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也只有赵国了。在先前的阏与之战中,赵奢令秦国蒙羞,秦国军界后起之秀胡阳从此一蹶不振,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赵国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对接收上党十七城却心有疑虑。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下馅饼,这十七城是韩国割给秦国的,赵国接收无异于与强大的秦国作对,绝非明智之举。
平阳君赵豹反对说:“平白无故得来的好处,怕是会惹来灾祸!韩国把上党献给赵国,是想嫁祸给我们。秦国卖力而赵国坐享其成,天底下有这样的好事吗?强国不能从弱国那里得到的土地,弱国却想从强国那里获得,这岂不是平白无故的好处吗?秦国的战略,是通过水路运粮,以武力蚕食韩国,分裂其土地。我们不可与秦国争锋,还是不要接受上党为好。”
赵孝成王不以为然地说:“我们就算出动百万大军进攻他国,经年累月,也未必能得到一座城池。如今冯亭献十七城,这可是捡得了大便宜。”
谁都知道,把上党这块肥肉从饿狼秦国口中叼走,势必会点燃战争的导火索。赵孝成王不能不评估战争可能的结局,倘若秦国以战神白起为将,赵国谁可抵挡呢?
平原君赵胜分析说:“武安君白起为人勇敢、果于决断,判断洞察力很强,意志坚定。要与白起对抗,只能以持久战取胜,难以同他争锋相对。有一个人可以对付他,此人就是大将廉颇。廉颇勇猛枭鸷,爱护士兵,遇事不避艰难,能忍辱负重。要论野战,能力不如武安君,但论持久战,足以抵挡。”
赵孝成王大喜,遂派赵胜前往接收上党十七城,收入囊中。
秦国对韩国用兵三年才得到的上党郡,反而落入赵国之手。这口气,秦国怎么咽得下去。尽管秦国的战略,并不想太早与赵国开战,然而为了这块地盘,必须一战。于是秦昭王不惜投入重兵,大举进攻上党。长平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
为什么秦国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公元前262年,秦国发兵攻韩,韩国国君韩桓惠王欲割让上党郡与秦国,以求罢兵。不料,时任上党郡守的冯亭却与赵国联络,将上党献与赵国,想趁机促成韩赵联盟,共抗秦国。
上党,以其高“上堪与天党”而得名。若被赵国占领,以“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军力,加上上党天下之脊的地理优势,秦国数代君王为东出所做的努力将功亏一篑。反之,如果秦国得了此地,则将进一步扩大对阵三晋的地利优势。所以,秦国是决不会允许这块肥肉落到赵国口中的。于是,秦赵两国开打了:
起初,秦军的统帅是王龁,与之对阵的赵军统帅为老将廉颇。廉颇用兵稳健,数次与秦军交锋不利后,开始收缩防线,固守不出,以消耗秦军士气——秦军劳师远征,军资供应的确是个难题。但秦国此时已召集百姓疏通了河渠,可以从水路将辎重运抵前线。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廉颇的疲敌策略并没有拖垮秦军。反而是赵军自身,由于战略储备不及秦国,出现了粮草危机!
秦军借机攻占了赵国很多营垒,秦国朝野也积极调整邦交策略,配合大军作战。赵国陷入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境地!
赵国朝野上下坐不住了!赵孝成王多次派使者敦促廉颇出战不果后,将赵军统帅换成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一举打垮赵国,秦昭襄王也暗中将秦军统帅换成了武安君白起,王龁担任副将!
赵括挥师猛攻秦军,白起为麻痹赵括,屡屡诈败,同时派兵截断赵军退路,将赵军分割成两部分,并彻底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借助地势,将赵军彻底围困住!
赵军数次突围不利,只好再次固守待援!秦昭襄王亲自征发国内15岁以上的青壮男子赶赴长平前线,拦截赵国援军与粮草。
公元前260年,断粮46天的赵军在赵括率领下欲殊死一搏,打开包围圈,但没有成功,赵括被秦军射死,剩余赵军投降,后被秦军坑杀!
此役,赵军共有45万名军人丧生,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再无正面单挑秦国的实力!
发动长平之战对于秦国来说,是形势所逼。虽然冒险,但别无选择!
为什么秦国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
秦国为什么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各位老师都回答得不错,个人觉得,除了这些原因外,还有其他因素。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上党地势险要,是秦国东出北上特别是征服赵国的战略要地,意义十分巨大。此前,通过系列战争 ,秦国已经占领魏国的西部(从战国初期的地图可知,三晋分晋时,魏国赵国和韩国的辖地是犬牙交错的,除赵国相对好一些外,特别是魏国和韩国更是像“十”字互相交叉在一起,魏国被韩国分为东西两部分,韩国又被魏国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北边就是上党地区,能够让两国连接的,只能是周天子所在地的洛邑(即今天的洛阳)。在魏国西部被秦国灭掉后,韩国就首当其冲,那么,秦国为什么不攻打韩国国都所在地的韩国南部,而是要攻打北边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北边如上党等地是太行山区,如果由韩国占领,则容易居高临下,战斗主动权掌握在韩国手中。在秦国的强大攻击下,上党与韩国连接的地区被秦国占领,上党成了孤郡。这时,当地郡守选择投降赵国。这对于赵国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因为如果掌握了上党,则整个太行山区都被赵国拥有,秦国要想攻打进来,必须由地势较低的黄河岸边向上仰攻,且太行山区仅有几个要道可以通行,只要赵国控制了这里,秦国要想攻打赵国,而赵国若是坚守的话,秦国军队即使再强大,也是无可奈何的。
也就是说,在上党没有纳入秦国版图之前,秦国对赵国是没有威胁的。秦国要想统一六国,必须占领上党和太行山区西南部。
二是此时是攻打赵国的最好时机,因为山东六国都不会真正出手“合纵”相救赵国。历史上以一敌多,有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抓住时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千万不要给对手们联手的机会。从当时的地图上来看,所谓的其他六大山东强国只剩下赵国还可以和秦国抗衡,因为韩国面积和实力最小,魏国也只剩下东半部,已经沦落到只比韩国强一点,楚国又被秦国揍得无话可说,暂时还无法恢复元气,所以也不会大规模地出兵援救赵国。而实力较为强大、基本完好无损的齐国和北边的燕国,又被秦国的外交手段和贿赂迷惑了双眼,以为秦国对自己没有威胁,所以愿意作壁上观。同时,秦国也打好了舆论战,因为是赵国先想占便宜,想不劳而获获得本该属于秦国的战争果实。
三是毕其功于一役,秦国的战略思想很高,必须与赵国一战。在楚国和魏国被秦国打得无处还手后,赵国成为秦国唯一的劲敌。赵国面积大,人口多,是战国时期吞并邻国(如代、中山)较多的国家,只比秦国少一点,且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骑兵成为天下第一的骑兵,战斗力很强。所以,秦国一直在找机会,如何能与赵国来一场倾国之战,以彻底打垮赵国的军队实力。熟读历史和兵书的读者就知道,这就相当于三国时曹操在潼关和马超对峙,听到马超援兵源源不断地前来增援马超时,曹操反倒喜形于色,因为这可以一战而全部歼灭敌军全部力量。如果不利用长平之战这个机会,一举歼灭赵军有生力量,那么,凭借险要的太行山区和雄厚的兵力,秦国要想灭掉赵国,真的是十分困难,至少会旷日持久。这应该也是长平之战后,秦国白起为什么会那么残忍地全部坑杀四十多万赵国降卒的原因。
正由于此,所以秦国才会倾全国之力,选择上党守降于赵国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与赵国决一死战,最后取得了完美的预期效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秦国在上党之战和长平之战中,运用的策略真的很高。有人甚至怀疑,上党守投降赵国,都是秦国授意的,因为上党守冯氏的后代,除了在赵国得到重用外,在秦国也得到了重用,甚至在秦统一六国后,还出现了冯去疾、冯劫等著名将领。如果这个计划或计谋是真的,那么,秦国肯定还有系列后招,即用间谍或计谋劝说赵王接纳上党、劝说赵王用赵括等——当然,后一个劝说历史上有记载,这便是“纸上谈兵”的由来;可惜赵王没看明白这一计谋,倒是赵括的母亲都看出来了。
为什么秦国要冒险发动长平之战?
不是秦国冒险发动长平之战,而是秦国开始布局削弱赵国的战略计划。战国时期到了秦昭襄王中后期,韩魏楚都已经被秦国消耗的差不多了,之前因为韩国、魏国的阻隔,秦赵之间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赵国军力保存完整。范睢到了秦国后,提出远交近攻战略,化解了秦国的战略迷茫,因为再攻打韩魏就是灭国之战,所以时机未到,不可能灭了韩魏。所以秦国要发动韩魏长平之战。计划为何要说秦国是冒险发动长平之战的原因。
秦国在战国初期的秦孝公时期和秦国并不接壤,之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日渐上升,到了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开始了东出函谷关、武关、大散关等开始攻击楚国、魏国和韩国,侵占了这三个国家不少的土地。之后合纵连横之策开始战国流行,秦国遭到了合纵功秦的压力,暂时放弃了继续东出的策略,开始了经略巴楚的国策。控制了今天的四川重庆等地。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在宣太后和魏冉的带领下,国力进一步强大,开始了继续攻击魏国、楚国、和韩国,攻占了魏国和韩国的大片领土。渐渐的赵国出现在了秦国面前。
在秦惠文王时期,赵国的赵雍,建立了赵国新军,进行了军事体制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胡服骑射”,赵国军力在当时是唯一可以抗衡秦国军队的武装力量。到了秦昭襄王中后期,由于秦国的扩张,韩魏得国土萎缩,秦国开始正式和赵国接壤了。
秦国为了获得对赵国的战略包围,开始攻打韩国的野王,以隔绝韩国飞地上党郡,比拟占领之,上党地处赵国北方,占领此处秦国就可以从上党直接攻击赵国都城邯郸,这样秦国可以从多处攻击赵国。
赵国也意识到了这个危机,所以当仁不让的提前接受了上党地区,这就使得秦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长平之战。这是秦赵两国的国运之战。从一开始秦国就在布局,只是由于韩国的冯亭,不按常理出牌,促使秦国提前发动了长平之战。最终赵国一蹶不振,直到灭亡。
(玉之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