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主动攻击樊城,是擅自的个人行为吗?
关羽主动攻击樊城是他的擅自行动。关羽的襄樊之战是蜀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这场战役中,关羽虽然在初期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辉煌战果,威震华夏。可是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孙权却趁着关羽忙着攻打樊城,偷袭了荆州。关羽在回师荆州的时候,大军离散,只得走保麦城,在随后逃往西川的途中被东吴的伏兵擒杀。
在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中,有一个问题一直以来引发了大家的争议,那就是关羽在战役期间,为什么没有得到西川方面援助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关羽出动的兵力有三万多人,而在襄樊地区有曹仁的七八千人马守卫樊城,还有于禁、庞德率领的七个军三万多人,在后方还有徐晃率领的一万新兵。从兵力来看,关羽的军队数量上远远不占优势。
而在关羽讨伐襄樊的时期,没有得到西川的一兵一卒、一粒粮草的援助。连关羽利用自己手中假节钺的权力,向上庸的刘封、孟达发出的增援要求也被拒绝。这样,虽然关羽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胜利,也无力扩张战果。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关羽只得抽调后方监视东吴的兵力,给孙权留下了可乘之机,孙权趁机夺取了荆州。
这就使得有些人产生了猜疑。是不是刘备对关羽产生了疑忌,怕他尾大不掉,故意用曹操之手借刀杀人。不过,我们看看襄樊之战造成的后果,就知道这种猜疑是没有根据的。
关羽是刘备手下最有军事才干的将领,别国的评价是“蜀小国,名将唯羽”。关羽率领的军队是蜀汉准备用以北伐的主力,而他镇守的荆州则是北伐的前进基地。在关羽的军队和地盘损失后,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立刻陷入了破产。尤其是关羽的损失,使得蜀汉没有了独当一面的将领。这一切的损失不是蜀汉能够承受得起的。
在关羽死后,刘备不顾很多大臣的反对,毅然发动了夷陵之战。他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投入了蜀汉最后的主力。这已经显示了刘备对关羽的态度。那就是他和关羽名为君臣,情同骨肉。不为关羽复仇,是无法面对那些长期跟随他的部下的。
即使是从阴谋论方面来说,刘备就算是要处理掉关羽,也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当时关羽对刘备依然是忠心耿耿,而且《隆中对》执行的还算顺利。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要处理关羽还为时尚早。刘备要处理关羽,最起码也要等到《隆中对》基本执行成功,天下平定的时候。因此,说刘备对关羽借刀杀人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既然关羽的败亡不是刘备的借刀杀人之计,那么关羽没有得到西川的援助,就只有一个原因了,那就是关羽攻打襄樊是他自己的一次擅自行动。
我们看刘备和诸葛亮制订的《隆中对》里,对整个战略方案有着比较具体的安排。那就是第一步先占领荆州和益州,第二步是分兵两路,从蜀中攻秦川,从荆州攻宛洛。不过,在这两个战略步骤之间,还有一个缓冲期。
这个缓冲期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做好北伐前的必要准备。也就是做好内部建设,建立起必要的防御体系。并且对外搞好外交,巩固和孙权的联盟关系。
第二个目的则是等待时机。这个时机就是诸葛亮说的“天下有变”。那么,天下能够有什么变故能够造成诸葛亮说的北伐的有利形势。那就是曹操方面发生大规模的内乱,这中间就包括曹操的死亡。
在诸葛亮和刘备讨论《隆中对》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曹操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且“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而且,曹操的对刘备的评价也是,刘备与自己相似,只是得计稍迟。这样,只要曹操尚在,刘备就没有彻底战胜曹操的机会。这就使得刘备和诸葛亮准备在曹操发生不能亲自指挥作战的时候,再发动北伐。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并没有达到《隆中对》的第二步的前提条件。当时,刘备拿下了汉中,打退了曹操。刘备在大家的拥戴下,进位汉中王。他选拔魏延作为汉中太守,守卫蜀中的北大门,并且对蜀中的防务进行了调整。
接下来,刘备开始按照《隆中对》的计划,对蜀中进行建设。当时刘备征发大量民夫,整修驿道馆舍,从成都到白水关一共有四百多处。按照道理来说,这个时候关羽也应该镇守荆州不动,和刘备一样等待有利的时机。
但是,关羽却发动了襄樊之战。我们可以从以上的种种迹象看到,关羽的这一次讨伐,根本就不是《隆中对》里的说的北伐,而是关羽的一次擅自行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动机是什么,无外乎有两个,一是争功,二是机断行事。
争功的心态是从关羽接受刘备的封赏态度上能够感觉出来的。在当时,关羽镇守在荆州,为了保住刘备的根据地,防止出现刘备失去西川没有根据地的情况。这样,关羽虽然遇到很多有利的战机,包括南阳一带发生大规模的反曹起义,他都隐忍放弃了。
可是,这样一来,在封赏的时候,虽然关羽成为武将之首,可是连黄忠也名列重号将军之列,这让关羽十分不高兴。可是,虽然关羽看不上黄忠,黄忠跟随刘备入川之后屡立战功,在定军山还斩了夏侯渊。这让关羽也难说出话来。为了证明自己,关羽决定打几个胜仗证明一下自己。
而机断行事则是当时襄樊地区确实存在着战机,久经战阵的关羽敏锐的发现了这个有利的时机。当时襄樊地区曹军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兵种不全。关羽手中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可以封锁汉水江面,隔断敌人的联系。当时曹操正在从关中的撤退途中,没有办法能够迅速派主力增援。襄樊地区的曹军将领不是关羽的对手,关羽可以保证不会失败。
因此,关羽发动了对襄樊地区的攻伐。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关羽对襄樊的出击只是一次试探性的攻击,并不是战略性的进攻。在史书中多次提到,关羽水淹七军并不是他刻意获得的胜利,而是意外的天灾。这样,关羽在讨伐襄樊前也没有想到会获得那么大的胜利。
结果,意外的胜利反而冲昏了关羽的头脑。关羽的一次试探性的攻击,被他硬生生的变成了一次战略性强攻。结果,由于和刘备的整个战略脱节,打乱了刘备的战略部署。这样,关羽的行动,成为了一次地地道道的冒险。最后,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夹攻下失败了,而蜀中的刘备还一无所知。
如果关羽顾全大局,不为面前的战机所迷惑,继续执行《隆中对》的步骤。最多再休养一年时间,曹操就肯定病死了。在这个时候,趁着曹魏内部的混乱形势,关羽和刘备联合北伐,就会取得更大的战果。即便是不能取胜,关羽最起码不会遭受那么惨重的失败。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关羽主动攻击樊城,是擅自的个人行为吗?
关羽攻击樊城在《三国志》里并没有提到是谁做的决定,不过从其记述看,襄樊之战的爆发,应该是汉中之战的一个延伸。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斩音。建安二十三年七月曹操西征刘备,九月到长安,而十月宛城守将侯音起兵叛乱。在侯音叛乱前,曹仁南下攻击关羽进驻樊城,此时紧急赶回平叛,在建安二十四年一月击败侯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命曹仁南下是和西征刘备差不多时间进行。这应该是为了在荆州给刘备施加压力,牵制刘备的军力。曹操既然主动在荆州挑起战事,曹仁的兵力应该不少,至少不会比关羽弱。
但是奇怪的是,在《三国志·武帝纪》里接下来就提到曹操命于禁去救援曹仁。
夏五月,引军还长安。为王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而根据《三国志·徐晃传》记载,徐晃此时也率军进驻宛城,协助曹仁作战。侯音之乱不过几千人,南阳太守已经率军将其围在城内,曹仁击败侯音损失不会太大,不至于无法应对关羽的攻势。曹操命于禁和徐晃来救援,应该在是在一月和七月之间,关羽和曹仁已经发生过交战,曹仁战斗不利,所以不得不向曹操求援。
关羽和曹仁之战可能是曹仁在平息了侯音之乱以后继续南下,结果被关羽击败,也可能是关羽为了解除曹仁对荆州的威胁,趁曹仁后院起火时主动发起进攻,击败了曹仁。
但是无论如何,这一战应该和汉中之战的时间差不多,是刘备和曹操在争夺汉中时的副战场之一。
而关羽接下来攻打于禁,围困襄樊,也很可能是刘备的命令。首先,关羽不可能擅自发起这么大的军事行动。有些人认为关羽是为了争功才发起襄樊之战,这是不可能的。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大家都非常重视军权。像曹操就一直把军权集中在曹氏和夏侯氏的手中,外姓大将无论立了多大的功劳,都只能作为辅助。
而刘备手下无疑是关羽和张飞最为亲信,刘备入川时把自己在荆州的基业都托付给关羽,这是对关羽极大的信任。而关羽也对刘备忠心耿耿,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刘备称汉中王以后,关羽虽然在荆州没有直接立功,还是马上被提升为武将里的第一人。关羽并不需要去争功。
实际上倒是在刘备刚夺取益州时,马超、黄忠、赵云等人都得到提升,而关羽却一直未动。真的要争功,关羽也应该是在此时采取军事行动,而不是等到汉中之战。
而且关羽水淹七军是在七月左右,兵败则是十月。如果关羽真的是擅自出兵,刘备有足够的时间来制止。但是刘备却没有,显然关羽的行动是得到了刘备的命令或者认可。考虑到这一时期刘备虽然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但是曹操却并没有离开长安,汉中还有很大的军事压力,关羽的行动极可能是为了继续吸引曹军注意力。
此外就在关羽和于禁大战的同时,刘备还命刘封、孟达等人攻占上庸,从侧翼威胁襄樊。在曹操离开长安去洛阳以后,刘备留魏延守汉中,却命蜀汉集团仅次于关羽的第二号人物张飞进驻阆中。阆中位于巴西,北通汉中,东连荆州,刘备把张飞放在这里显然是有目的的。
从刘备这一系列布局看,他已经把下一步的重点逐步转移到荆州方向。这与关羽的军事行动相吻合,很显然北伐襄樊并非是关羽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整个蜀汉集团的战略方针开始调整。
关羽主动攻击樊城,是擅自的个人行为吗?
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就是个人行为,没有刘备的授权,至少也是关羽擅自扩大了战争规模。
第一,时间点不正常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而仅仅两个月前,刘备刚刚结束跟曹操苦战两年,几乎精锐尽出的汉中之战,人困马乏。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让关羽出兵,刘备很难派出援军,则关羽势必孤军深入,凶险异常。而襄樊是国都许昌的屏障,曹操一定会有重兵把守,并派重兵支援。事实也确实如此,于禁也是曹操麾下名将,率七军支援(后来水淹七军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如果没有暴雨导致湘水暴涨,光这支部队关羽都不能轻易打败)。这种时候,关羽得胜的几率能有多少?如果说只是小股部队侵扰还有可能,真要夺城池,不是打必败之战吗?汉中之战打了两年,如果在那个时候关羽出兵,还能解释为替刘备缓解压力,可是两年间关羽不动一兵一卒,汉中之战结束了,又不等刘备缓过劲可以派人帮忙。刘备自己最清楚汉中、益州是什么情况。为什么要让关羽打这种没有意义的仗?
第二,其他部分部队没有支援
这个最明显的就是刘封、孟达拒绝出兵支援。关羽围困襄樊的时候,几次命刘封、孟达从上庸出兵支援,刘孟二人一直以东三郡新定为由拒绝发兵。这就说明襄樊之战不是刘备的命令。如果是刘备亲自下令,为什么不直接下令刘封孟达出兵助阵?为什么要关羽自己反复找刘封孟达?刘封孟达又怎么敢违背刘备的意愿不帮关羽?最后关羽只好抽走荆州守军,导致荆州被东吴夺走。
第三,没有重要将领回镇荆州
如果刘备真的有意让关羽夺襄樊,可以,至少要派重要将领回到荆州守卫。结果张飞、马超、黄忠、魏延,哪怕赵云、李严、吴懿等等一个都没回来。就留下糜芳、傅士仁这些本来就在关羽手下的人留守,最后反叛。要是真的要打这么重要的战役,后方不管了吗?这么重要的荆州防御就交给糜芳傅士仁?
第四,没有任何外交手段稳住东吴
东吴狼子野心,这点刘备很清楚。当年夺下益州,东吴就陈兵荆州边界,逼刘备归还当年向东吴“借”的南郡。为此双方几乎交战。后来因为张鲁投降曹操,曹操派张郃打益州,刘备不敢两面受敌才不得不与东吴谈判,湘水划界。这种情况下,刘备最清楚东吴不可信任,怎么就能放着东吴不管不顾,一点外交准备都没有?而看看关羽做了什么?不仅没有跟东吴搞好关系,还曾在孙权遣送
综上,如果刘备让关羽北伐襄樊,怎么可能选一个疲惫不堪的时刻,不派兵、不遣将、不维护东吴关系。放任关羽去打一场没把握的仗?唯一的可能就是关羽擅自行动,或是在刘备以为只是小股部队袭扰的情况下擅自扩大战争。
关羽主动攻击樊城,是擅自的个人行为吗?
看待关羽北伐襄樊之战,要从整个蜀汉集团的战略来看,而不能仅仅从关羽本身上去看,因为无论是关羽也好,张飞也罢,整个集团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是由最高领导来做出的决定,而不是一个镇守一方的将领所能拥有的权限,无论这个将领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如何,都不可能替刘备做出重大军事行动的决定。
从思想上看,古代讲君为臣纲,讲臣下要绝对地服从于君主,关羽和刘备的关系无论如何好,关羽永远是臣,刘备永远是君,这是不可更改的,以关羽在当时的思想,他肯定是深受东汉儒学的影响,而且据记载关羽是看春秋的,春秋是儒家五经之一,再加上关羽表现出来的忠义,他不可能会违背封建社会价值观,擅自做主发动北伐战争。
之所以会说关羽擅自做主北伐,就是因为关羽骄傲的性格和目中无人的态度,关羽虽然性格高傲,偶尔耍些小脾气,但绝对是一个明白道理的人,比如关羽认为大丈夫不与老兵同伍,对黄忠被封为后将军不服,但费诗对关羽讲了道理之后,关羽马上醒悟了,他只是发发牢骚,并没有真正地有任何反对刘备的举动,同时也不敢反对刘备。
关羽
但是,今天要说的,是从战略上解释为何关羽北伐襄樊,是接受了刘备的命令,而不是自作主张的行为?
别以为关羽有了假节钺的权力,就可以不经通报而擅自发动战争,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什么叫假节钺?这只是一种方便将领在外打仗时,或者镇守一方时,可以以事态发展当机立断做出决定的权力,同时也可以斩杀不听从命令的节将,假节钺从来也没有擅自发动战争的权力。
通俗的襄樊之战总是被认为发生在公元219年7月,由关羽北伐襄樊开始算起,但实际上,在这之前,关羽就已经与曹魏边防军打了一年多的战争,至少有几个证据可以证明在219年7月前,蜀汉的荆州与曹魏的襄樊就已经发生了持续不断的战争。
曹仁
1、《三国志 武帝纪》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掠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这里已经明确说明了,曹仁讨伐关羽在前,围攻宛城守将侯音和卫开的叛乱在后,根据记载,曹仁讨伐宛城叛乱是在公元218年冬十月,也就是说曹仁在这之前就已经和关羽交上手了,另外宛城侯音与卫开的叛乱,寻找的外援就是关羽,要知道宛城离关羽所在的荆州有300多公里,还很远呢,为何侯音与卫开选择联合关羽呢?
另外,在218年10月前还发生了陆浑县农民孙狼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这批人同样选择向南投靠了关羽,关羽还给了印信给孙狼,让他率领军队骚扰曹魏,孙狼叛乱打的外援也是关羽。
刘备
为什么曹魏境内的叛乱都找关羽当外援呢?
除了关羽是离曹魏最近的敌对势力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关羽在不断地向北推进,从关羽后来有水军参战俘虏于禁来看,关羽北进应该是水陆军并进,从关羽的核心势力范围江陵向北推进到襄樊,至少有200公里左右,而曹魏的边防军不可能坐视不管,双方肯定会发生战争,于是就是发生曹仁讨伐关羽的战争,而这在襄樊之战发生的一年前。
2、关羽北伐襄樊其实是为了策应刘备的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是在公元217年由刘备首先发动的,战争初期,刘备战事不利,毫无进展,到公元218年时,刘备损失惨重,雷铜、吴兰战死,马超、张飞战败,陈式又被徐晃击败,刘备在汉中之战备受挫折,再加上218年9月曹操当时已经率领大军进驻长安,随时准备南下汉中参战,给了刘备很大的军事压力。
关羽襄樊之战
而这个时候,正是关羽不断沿着汉水北进的时间,因此驻守荆州的关羽,肯定是在刘备的授意之下开始从荆州向北推进,吸引曹魏中部战区军事力量,给曹操增加压力,以减轻汉中之战的压力,这符合刘备的战略利益,也符合军事战略,更符合逻辑。
从战略上讲,关羽北伐襄樊给曹魏造成的压力比汉中之战更大,因为汉中对于曹魏来说,只不过是像鸡肋一样,没有重大战略地位,但襄樊不一样,襄樊是曹魏中原地区的南大门,关羽只要攻破了襄樊,中原的门户就被洞开,这也是曹操在关羽威震华夏后有迁都念头的原因,曹操想迁都绝不是头脑发热,他是以政治家的角度考虑问题的。
所以,关羽北伐襄樊给曹魏造成的威胁更大,也更有利于刘备在汉中战场取胜。
关羽失荆州
3、汉中之战刘备取胜后,关羽继续北伐是刘备为了打通汉水的大战略
公元219年正月,刘备斩杀夏侯渊,随后汉中战场发生巨大变化,形势对于刘备越来越有利,刘备也占据了汉中重要据点,即使曹操到来,也无法改变汉中局势,曹操在219年5月退出汉中。
就在曹操退出汉中这会,刘备做出了一连串的举动,先是自称汉中王,然后派出刘封、孟达率军攻占了上庸三郡,同时关羽也在这一年的7月推进到了襄樊附近,把汉中--上庸--襄樊三个地点在地图连线起来,你会发现这三个城池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汉水边上重要的城池,汉中是汉水上游,上庸是汉水中游,襄樊是汉水下游,连起来就是整个汉水。
看出来没有,刘备的用意就是打通汉水,形成将来对曹魏作战的前线运输大通道,如果将来北伐,刘备就可能从汉中派出军队或者运输物资沿着汉水到达上庸地区和襄樊地区,那样的话,整个汉水流域都控制在刘备手中,刘备既然派出了刘封、孟达攻占上庸三郡,又怎么会不派出关羽攻打襄樊呢?
三国鼎立地图
况且关羽经过很长时间向北推进,都已经到了襄樊,战争怎么可能放弃呢?
综合以上意见,所以关羽发动北伐襄樊的战争就是刘备命令的,最早是为了策应汉中之战,汉中之战刘备取胜后,就开始头脑发热,准备打通汉水,命令关羽继续攻击襄樊,再加上关羽在襄樊之战前期打了一个威震华夏的小高潮,所以让刘备、关羽有了继续进行战争的错觉,事实上,不仅关羽像打了鸡血一样进攻,就连曹操也要避开关羽的锋芒,孙权更是眼红关羽所取得的成绩,于是有了后来的白衣渡江、偷袭荆州,而这一切的领导责任就在于刘备。
关羽主动攻击樊城,是擅自的个人行为吗?
关羽进攻樊城与襄阳,很可能不是自作主张,而是蜀汉在此阶段性布局的一部分。
襄阳的战略地位我们先来看襄阳的战略重要性。荆襄之地,向来是南北对峙重点争夺的地方,南方走荆襄隘道,经南阳可以直通河洛;而北方只要占据襄阳,就能切断南方从汉水到长江的防线。顾炎武在总结地理时就提到过南方「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可见这是南方政权必争的地区。
图:南襄隘道
而襄阳在这其中又是重中之重,襄阳地处南阳盆地的南部,其优势就是有水路的便利,通过汉水和长江,可以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尤其与汉中的联系非常紧密。以襄阳为中心,南方的防御向东西线绵延三四千里,襄阳俨然成了超越局部地域性而具有全局性的战略要地。这一点在后来的宋蒙之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已经占据汉中,荆州大部分也在蜀汉治下,因此按诸葛亮隆中对的「跨有荆益」的构想,无论此时要不要北伐,襄阳确实成了下一个该做文章的地方,只有拿下襄阳,才能建立起北伐的基础,才能在「天下有变」的时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图:隆中对的策略
因此从刘备的角度,此时进攻襄阳,并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刘备与关羽的沟通再来看刘备称王后跟关羽的联系。《蜀书·关羽传》记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假节钺对于武将来说,相当于给了非常高的自主权,即可以代表君王对外征伐,不需要事先请示。在蜀汉的历史上,假钺的只有关羽和诸葛亮两人。诸葛亮假钺是在南征和北伐之时,可见假钺通常是在要准备打仗的时候。刘备刚称王就假关羽以节钺,说明他本身在平定汉中后就要在荆州有所意图,趁热打铁,树立汉中王的威信。
蜀汉集团的整体部署接着我们来看蜀汉集团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整体部署。先是刘备在五月占据汉中,然后让刘封和孟达夹攻上庸,上庸申耽投降后,拿下东三郡。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孟达是从荆州的秭归北上攻房陵,而关羽统管荆州,因此这一行动也可以从侧面证明关羽和刘备一直保持着沟通。此时东三郡顺着汉水到荆州,中间就差一个襄阳。接下来关羽在七月北攻襄阳,符合通过汉中连接荆州和益州的战略规划,也是为之后的北伐奠定基础。
图:襄樊之战示意图
虽然此时并未出现诸葛亮所言的「天下有变」,刘备也并没有准备直接北伐(他自己回了成都),但从这一系列行动部署可以看出,拿下襄阳是顺势而为,乃此阶段布局中的重要一步。
襄樊之战,关羽确实打得不错,水淹七军后威震华夏,甚至吓得曹操都准备迁都了。但这一战略的副作用就是引得孙权集团的警觉,最后的结局已不是刚开始的部署能预料得到的了。
无论如何,虽然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攻击襄阳究竟是关羽自己所为,还是刘备授意,但从这些逻辑上可以推断出关羽的进攻是蜀汉整体战略的一环。
关羽主动攻击樊城,是擅自的个人行为吗?
谢谢邀请!
(一)按照正史,关羽是蜀汉的一员大将;按照演义小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并且关羽还是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因此,以关羽的身份地位,进攻樊城不可能是擅自的个人行为的!
(二)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了。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军队,曹操逃回来了北方地区,从此,曹操暂且没有能力再南下了。这样,孙吴进一步巩固了在江东的基业;刘备则向川西发展并且刘备攻占了汉中等地区。在这种情况下,
(1)关羽乘机发兵占领了荆州地区,关羽又把荆州地区作为了,北拒曹操东防孙吴的根据地。另外,为了配合刘备大军进军川西地区,关羽又在以荆州为中心的地区,水淹七军进攻樊城,威震华夏……
(2)面对关羽咄咄逼人的行动,曹操和孙权马上就做出了反应。曹操一面计划着迁都长安,一面怂恿孙吴袭取关羽的大本营荆州。因为荆州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孙吴方面早早就在蠢蠢欲动了,于是孙吴与曹操一拍即合……后来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关羽最终是兵败麦城被俘并且遭到杀害……
(3)据说关羽进攻樊城还有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攻下樊城以后,把樊城作为送给刘备称王汉中的“见面礼”!
所以说,关羽攻打樊城绝不是擅自的个人行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