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有粮食,却不给士兵吃,让他们饿肚子,但为何士兵不哗变?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尤其是写历史的人对你有成见的时候,更是如此。《史记》里面关于霍去病的这一段记载其实是让人生疑的。至于说《汉书》里面的相关内容又照搬《史记》,那么这一段的真相只有从《史记》中去找了。在《史记》中,对这个情节的描述是这样的:
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太史公司马迁对霍去病的评价,并没有从他的战功方面着手,而是从小节着手。他得出了霍去病因为年少得志,不礼贤下士的缺点。为了证明他的观点,还举了霍去病出征的时候,汉武帝送了他几十车吃的,回来的时候,满车的粮食和肉都丢弃了,而霍去病的手下还有挨饿的。
看到这里,不由得佩服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如果和李广的列传比较一下,就能感到司马迁的心是向着哪一方了。幸亏霍去病没有打过败仗,功盖天地,要不他在司马迁的笔下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司马迁不去记载霍去病的战斗,最多拿个圣旨记录一下就算拉倒。到现在我们还记得李广那些传说,却不知道霍去病是怎么打仗的。
不过,对于司马迁的记述,我们也可以得出另外的结论。霍去病打仗是采取轻骑奔袭的作战方式,他哪里能够带着几十车吃的去打仗。所以,这些吃的只有留在后方。而这些吃的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的,除了霍去病谁也不敢动他。等到霍去病打仗归来,这些粮食当然就不能吃了,只能扔掉。这和霍去病手下饿不饿没有半毛钱关系。
再就是如同题主所说的,如果霍去病像司马迁说的不体恤下属,他们不会反抗,不会逃走吗?要知道,霍去病的手下有一大部分是收编的匈奴骑兵,他们为什么还要跟着霍去病去打本族的人呢?
我们从酒泉的传说就能够知道霍去病究竟是怎样对待部下的。当年霍去病率领军队收复河西走廊,在大胜之后,汉武帝传令嘉奖,并赏赐美酒一坛。霍去病命令将美酒倒入泉水中,全军痛饮。从此,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酒泉。
正是霍去病能够体恤将士,才得到将士的死力。在他的军队中编有大批的匈奴骑兵,他们熟悉战区的情况,使得霍去病能够大胆奔袭,不必担心有迷路、缺乏水草之忧,这才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这些都记载在《史记》中不愿意张扬的那份嘉奖的圣旨中。在圣旨中写道: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三,取食於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我们可以看到,圣旨上明明白白的写道,霍去病率领匈奴的降兵,长途作战,取食于敌,根本就没有缺乏粮食的情况。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到,司马迁写的东西里面,有以偏概全、夸大其词的地方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霍去病有粮食,却不给士兵吃,让他们饿肚子,但为何士兵不哗变?
关于霍去病苛刻士兵这段历史,《史记》和《汉书》中确实都有记载。
比如说他从小受宠惯了,所以每次出兵都要带几十车生活用品,回来时会丢掉剩余的米、肉,甚至不顾还有挨饿的士兵;在塞外打仗的时候,士兵们饿得都爬不起来了,他还强令他们起来弄出一片空地,踢球取乐;此类事件很多很多。
不过,关于这段历史的真假,还是很值得考究的,比如说霍去病受宠惯了,每次带几十车生活用品,可问题是霍去病最擅长的就是长途奔袭,这其中所受的苦,可不像是受宠惯了的人所能承受的。还有士兵饿肚子之类的,这个事儿应该有专职人员负责管理吧,似乎跟霍去病关系并没有那么大。
再换个角度来说,参军打仗是为了啥?立功、升官、封侯
那个年代的兵,绝大部分都是奔着这些目标去的,而跟着霍去病恰恰是离这些最近的。
号称难封侯的李广,他的儿子李敢以大校身份跟随霍去病出征一次,就封了个关内侯,要不是因为后来因为伤了卫青被霍去病射杀,李敢受封个列侯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时对匈奴作战,最有名的就是卫青、霍去病。卫青虽然素来有爱兵的贤名,但是其手下受封奖赏的比例却远不如霍去病。
这就好比现在让我们去选择,一边是996的数万元月薪,另一边则是早八晚五双休却只有几千的工资,你愿意去哪个呢?
霍去病有粮食,却不给士兵吃,让他们饿肚子,但为何士兵不哗变?
霍去病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为了给舅舅卫青解气,当众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
汉武帝连一个屁都不敢放,还对外宣称说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
“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太史公司马迁其实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他在编写《史记》时对书中人物有喜有恶,而霍去病无疑是太史公极其讨厌的一个人。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还记载: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变数十乘,既还,重车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这段说的是霍去病出征时,汉武帝派人送来了几十车的肉,等到回归的时候,很多肉都坏掉了被扔下车,但霍去病的士兵中却还有很多吃不饱饭的人。
霍去病做出太史公如此不齿的行径,为什么士兵不哗变呢?
原因很简单,历史上大多造反都是将带兵反,很少是由士兵底层开始直接造反的。
把以霍去病只要把手下的几个头目照顾好就可以了,即使士兵当中有几个刺头,直接杀掉就可以了,是不会引起动乱的。
事实上,霍去病的部队非但没有哗变,甚至好多卫青部队的士兵都跑到霍去病那去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霍去病再怎么牛逼,他自己一个人也打不了仗。
他能成为常胜将军,还不是得靠愿意为他前仆后继的士兵。
那么,为什么士兵愿意跟着霍去病打仗呢?
有人说,霍去病治军赏罚分明,打胜仗了,立战功了,就能吃大鱼大肉、封官加爵。而没有立战功的士兵,则要挨罚,甚至连饭都不让吃。
所以,士兵们都抢着杀敌,都想封官加爵。
不想作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这种话,也只能骗骗小朋友罢了,典型的又想马儿跑,又不想给马吃草。
对于最底层的士兵来说,参军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吃饱饭!
如果打了胜仗因为没有立战功就没有饭吃,这件事就像是一群太监谈天说地那样,纯粹是无稽之谈(✿◡‿◡)。
不能吃饱饭,谁还愿意打仗?
那比吃饱饭更重要的是什么?
是活下来!冠军冠军,是指勇冠三军,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霍去病可以说是整条街最靓的仔,跟着他根本不愁打败仗,而且每次出战,伤亡甚少。
出来混,最重要的不是找一个好老大吗?
像霍去病这样的好将军,战无不胜,伤亡不多,还不够么。
我是爱讲故事的咕嘟君,欢迎关注!
霍去病有粮食,却不给士兵吃,让他们饿肚子,但为何士兵不哗变?
大军驱驰,关键是给养补给,冠军侯最主要是采取了以战养战的策略,鼓励将士通过杀伐和俘虏匈奴人来获取战利品,刺激了将士的斗志和忍耐力,同时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霍去病有粮食,却不给士兵吃,让他们饿肚子,但为何士兵不哗变?
霍去病北伐的时候确实不够体恤士兵。司马迁记载,出去打仗的时候,汉武帝送霍去病的粮食和肉多达几十车他根本就吃不了,回来的时候还会把多余的肉和米扔掉,但是士兵们还有忍饥挨饿的。有时候士兵们饿的都站不起来了,他还有心情踢球!
霍去病这么不体恤士兵,肯定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但是有没有想过,同样都是霍去病手底下的士兵,为什么有的人忍饥挨饿,有的人就没有忍饥挨饿,还精神百倍地随霍去病砍匈奴人,而且还战果累累呢?
就拿漠北之战来说,霍去病手下一共有5万骑兵,回来的时候还剩35,000人,损失了15000人,但斩首数达到了7万多,双方的交换比将近1:5。而且,平均每一名回来的士兵马鞍下都得挂着两颗匈奴的人头还有富余。
当然,每个人的斩获肯定有所不同,有人战果丰厚就有人白跑一趟。
那么,是立下战功的人饿肚子还是没有战功的人饿肚子呢?
以霍去病的性格来说,如果有人饿肚子,那肯定是没有战功的人饿肚子了!
因为霍去病赏罚分明。
霍去病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他率领军队打匈奴都是很讲道理的。他在和匈奴人作战的时候,不会滥杀无辜,如果对方不做抵抗,霍去病不仅不会向他们攻击,甚至也不会抢他们的粮食,所以匈奴人对霍去病既敬又怕。
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
这样的一名将领在率领军队作战的时候,也往往非常有针对性,那就是他会厚待那些战功卓著的人,同时,那些没有立下功劳的士兵他们的待遇肯定不被重视。
霍去病每次作战都会取得大胜,跟随他的将领论功行赏经常有人封侯,这是奖赏。
惩罚其实在没回国的时候就出现了,那就是没有立下功劳的士兵福利待遇就要差得多。
于是,同样在军队里边,有的人可以吃得饱饱的,有的人却要忍饥挨饿。
当然,如果想要吃得好,那就得立下战功。
这个时候,挨饿的兵力肯定有不服的,可是,这些人翻不起浪来。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得考虑考虑顶不顶得住霍去病的雷霆手段。
霍去病狠起来可是骇人听闻的,在河西受降的时候,准备投降的匈奴人里边有8000多人哗变不想投奔汉朝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霍去病指挥汉军骑兵果断出击,斩杀了哗变的匈奴人,让剩下的人老老实实参加了受降仪式。
看得出来,遇到不服的霍去病会毫不吝惜使用武力。在这样的将领手底下,士兵们即使有不满也不敢动啊。
所以,在霍去病的手底下就得拼命作战,如果真没斩获,那就想办法在忍饥挨饿中生存下来!
至于哗变,霍去病被军中最精锐最能打的士兵(证明之一,他们有战功)拥戴,那些饥饿的士兵想哗变也打不过啊。
霍去病有粮食,却不给士兵吃,让他们饿肚子,但为何士兵不哗变?
司马迁写史记夹带私货,不可尽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