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夏侯惇谁的武功厉害?谁带兵打仗更好?
在曹操的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这是因为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是举造成的。但是,虽然曹操手下将领很多,可受到曹操信任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却很少。这是因为曹操多疑的性格,以及他以武力起家,害怕兵权旁落。在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也说的明白,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安全,绝对不会放弃权力的。在这些权力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军权莫属。
因此,曹操手下,虽然是五子良将,也很少手握重兵,独当一面。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只有三人。这三个人就是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曹操家族的亲人,而且和曹操关系深厚,从曹操一起兵就跟随在曹操的身边,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三人在曹操眼中一视同仁,都被放置在最关键的地区,掌握一个独立的方向。夏侯惇驻军摩陂,关注淮南地区,曹仁驻军襄樊,关注荆州地区,而夏侯渊兵出关中、汉中。在曹操的后期,由于身体不好,大部分的军事责任都压在了这三人的身上。
结果因为夏侯渊战死汉中,使得曹操只得亲自去汉中与刘备交战,才救出汉中的军队。而作为夏侯渊之死的连锁反应,关羽北伐襄樊之时,曹操无大将可派,自己也分身乏术。曹操只得让于禁率领三万人马去救援曹仁,在于禁覆没后,就无人能够再带领重兵救援。
这就给了关羽可乘之机。曹操人为的形成了兵家所忌的“添油”作战,使得自己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险些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等到曹操回到关东,在他的亲自指挥下,形势才逐渐好转。这一切,都说明了曹操用人的特点,也说明了这三员大将对曹操的重要性。
那么,排除夏侯渊以外,曹仁和夏侯惇两个人哪个在曹操阵营更重要一些,武艺、带兵能力更强一些呢?如果要真的进行一番比较的话,还是夏侯惇要更强一些。
先说武艺。我们从两人的历史看,就会发现曹仁虽然勇猛,但是很少见到他和其他勇将单挑的场面。在关羽攻打襄樊的时候,曹仁和手下迎战。结果一开战就中了关羽的诱兵之计,丢了襄阳。曹仁在撤军的时候,迎面遇见关羽,他居然不敢交锋,赶快从小路逃走。关羽不去追杀,才饶了曹仁一命。
而夏侯惇则是从以跟随曹操,就屡打恶仗。在曹操的手下,夏侯惇可谓是一员悍将。他是曹操手下和吕布交手较多的,也是敢于主动挑战吕布的人。虽然夏侯惇打不过吕布,这也难能可贵了。
夏侯惇最佳的战果是在徐州之战中,和吕布手下的第一员大将高顺的单挑。在这一场交锋中,夏侯惇四五十合就打败了高顺。至于说和关羽的交手就更多了。在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夏侯惇要为部下秦琪报仇,主动单挑关羽。从这一点来看,夏侯惇根本不惧关羽。相比于曹仁看见关羽就望风而逃,两人的武艺高低一看便知。
再从带兵作战来比较。曹仁战争生涯最出色的一仗,就是在江陵迎击东吴周瑜的先头部队的一仗。在这一仗中,曹仁先派部将牛金率领三百人去迎击吴军。在这三百人被围的时候,曹仁亲自率领几十人不顾别人的劝阻,去救出这三百部下。
我们可以看到,在孙权率领军队攻打合肥的时候,张辽也做出了同样的举动。可那一次张辽杀得孙权闻风丧胆,最后狼狈败逃。而曹仁则是不但没有打退周瑜的进攻,还丢了江陵。在这一点相比,曹仁要比张辽还要稍逊一筹。
而夏侯惇自从加入曹操阵营之后,就被委以重任,作为裨将使用。他不但在战场杀敌,还被曹操委以地方事务,是曹操手下难得的军政两用人才。他治理地方,开屯田,使得曹操足食足兵,保证了曹操战争的需要。后来他被任命为河南尹,被曹操给予便宜用事的权力,可见曹操对他倚重之深。
夏侯惇在曹操称王后,主动要求担任曹操魏王的官职,曹操认为对夏侯惇来说,是委屈了夏侯惇的功劳。夏侯惇坚持要求,最后曹操让他担任了自己的前将军。夏侯惇对曹操的忠心与荀彧正好做出了鲜明的对照。
夏侯惇能力出众,又对曹操忠心耿耿,曹操当然对他加以重用。到夏侯惇最辉煌的时候,他统辖下的曹操的军队竟达到二十六个军之多。几乎占了曹操的绝大多少的人马。而相比之下,曹仁只统领七八千人马。这中间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结语:
夏侯惇和曹仁两人都是曹操信任的大将,也都担负的独立方向的作战任务。但是,两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高低之分的。不管从任何方面来说,夏侯惇都要比曹仁要强的多。当然,曹操也对两个人的使用有着差别。
在武艺上,夏侯惇的武艺要比曹仁高得多。曹仁没有和一流武将交手取胜的记录,更不要说像吕布那样的超一流的将领。而夏侯惇战败高顺,单挑吕布,和关羽交手,都显示了他的武艺高强。
在带兵上,曹仁最多时,加上于禁的援军也就四万人马。而于禁因为他的错误指挥,驻扎在樊城外十里的低洼地区,遭受了覆灭的惨剧。而夏侯惇不但军政全才,在他指挥军队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二十六个军之多,占到了曹操绝大多数的军队。因此,在曹丕建立魏朝的时候,封夏侯惇为曹魏军队最高的职务大将军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仁,夏侯惇谁的武功厉害?谁带兵打仗更好?
曹仁与夏侯惇都是曹操起兵初期就开始追随的子弟兵将领,武功都不错,带兵打仗的能力都很强,曹操对他们都很信任和偏爱。
但曹操唯才是举,量才而用,绝不会任人唯亲,他们的军阶和爵位都是依靠自己的战功取得。
谁的能力更好一些,实在不好说,但从他们的职位、得到的封赏来看,豹眼认为,夏侯惇的能力应该在曹仁之上。
一为进攻前锋,一为防御后卫。曹操起兵之初,二人就追随,曹操任命二人的职位,就看出了不同。
诸夏侯曹传: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
曹操开始建立自己的子弟兵,就经常任命夏侯惇为裨将军。
这个级别并不是很高,但一般也是经过许多次战斗或者立下大功才能得到。张辽投降曹操以后,赐爵关内侯,拜中郎将,之后数有战功,才升迁为裨将军。
于禁在曹操入主兖州时就跟从了曹操,屡有战功,直到官渡之战决战前夕,因为多次击败袁绍的进攻,才得以被拜为裨将军。
徐晃是在投奔曹操以后,攻打卷县、原武的贼寇,大获全胜,升任裨将军。
张辽、于禁、徐晃等人,都是经过累累战功才得以升为裨将军,而夏侯惇一开始跟从曹操征战,就被拜为裨将军,这不是一般的器重。
曹操联络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自己代理奋武将军,任命夏侯惇为司马。
司马一职,仅次于将军,主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可以说,初期夏侯惇的地位仅次于曹操。
折冲校尉,更不一般。折冲,起源于折冲骑,是古代一种战车,其名字的来历是因为它能够抵御、遏制敌人的冲锋。
曹操任命夏侯惇为折冲校尉,主要职责还是为曹操大部队提供战役保障及保障根据地的安危。
讨伐董卓失败,曹操经过苦战得到了东郡,就命夏侯惇代理东郡太守。
曹操征讨徐州陶谦,让夏侯惇留守兖州,张邈、陈宫等人背叛曹操,引领吕布入主兖州,是夏侯惇与荀彧、程昱等人死战,才保住了鄄城、范、东阿三县,为曹操保住了立锥之地。
多数情况下,曹操外出征战,夏侯惇留守大后方。
博望坡之战,刘备趁曹操远征袁氏兄弟时偷袭许都,曹操不能分身,就命夏侯惇带领于禁、李典去阻击刘备。
这是曹操初期对于夏侯惇的使用情况,足以看出,夏侯惇是曹操起兵初期最为倚重的人。
诸夏侯曹传:(仁)少好弓马弋猎。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旅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
曹仁也很生猛,曹操起兵时,曹仁已经在淮、泗之间集结了上千人的队伍。曹仁跟随曹操起兵,被任命为别部司马。
这个别部司马,也是有说法的。曹操自己直接招募的部队作为一部,由夏侯惇为司马,掌管军内事务。而曹仁自己有直属的军队,曹操就把他作为别部,任命曹仁为别部司马,主管军内事务。这与刘备投奔公孙瓒之后,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差不多。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曹操对于二人使用上的区别。曹操的直属部队由夏侯惇带领,曹仁还是统带自己原来的部队,这并非是出于信任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部队的方法。
曹仁同时被任命为厉锋校尉,这个厉锋校尉,一般是作为曹操的前锋骑兵部队。战役之前,往往都是曹仁作为前锋出战。
张辽、关羽投降曹操之后,官渡之战前期的白马之战,二人作为前锋率先出击,关羽秒杀颜良。
作为前锋,其战斗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如果战斗力不足失去了锐气,那可是兵家之大忌。
但作为主帅,特别是像曹操这样替自己打天下的主帅,自己看家的家底,一般不会放在前锋上使用。这就是大决战,几乎看不到夏侯惇的身影。
作为曹操整个大兵团的预备队,夏侯惇并不是不重要,反而是特别关键。
夏侯惇一般作为曹操的大后方保障,曹仁一般作为曹操前锋出战,这也是曹操对于二人使用的不同。
太祖平黄巾,迎天子都许。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
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县之后,曹仁因为数有战功,被拜为广阳太守。
无论从时间来看,还是重要性上,曹仁这个广阳太守,比起夏侯惇那个东郡太守,都要差一些了。东郡那是曹操的中央根据地,跟红都瑞金、宝塔延安差不多。
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
曹操在濮阳击败吕布,重新夺回兖州之后,就任命夏侯惇为河南尹,把根据地所有政务都交给了夏侯惇。
曹操平定河北期间,夏侯惇一直为曹操大军断后,为曹操提供保障。邺城被曹操攻破之后,夏侯惇升任伏波将军,但仍代理河南尹,并且给与他便宜行事的权力,不必拘泥于科制。
夏侯惇给人的感觉总是吃败仗,其原因就是为了保障曹操大军的行动,夏侯惇必须做出牺牲。
世人感觉夏侯惇有些窝囊,可曹操心里门清哦。还真不能仅仅以胜败来看待一个人的能力和功劳,有时候一场败仗,或许起到的作用更大。
这也是夏侯惇总吃败仗但封赏却不少,甚至比别人多的原因。
这足以说明,夏侯惇是曹操最信任的人,这不仅仅出于他的忠诚度,也在于其能力和勇猛。把后背交给夏侯惇,曹操是最放心的。
曹操同样把驻守南郡、襄樊这样的重任交给曹仁,同样是驻守,看似是防御,但南郡、襄樊都是最前线,那是在进攻的位置上,而且此时的曹操,基本盘还不大,还处在积极进攻的阶段。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侯惇跟随曹操征讨孙权,无功而返,曹操撤军,留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县。
此时,三足鼎立的局势已经形成,孙权的势力又在刘备之上,在孙权方向,急切之下也难以短时期内平定,能够守得住也就很不错了。
曹操下一步的战略已经放在了经营西北战局,主要进攻方向是襄樊、汉中,夏侯惇所处的位置,又成了曹操行动的大后方。只要夏侯惇不出现大的问题,曹操就可以安心对付刘备。
就整体而言,夏侯惇多处在保障曹操后方安危方面,而曹仁多处在曹操进攻的位置上。
从职位、封赏来看,夏侯惇也比曹仁要高一些。建安二十年(215年),依据夏侯惇前后功劳,增加封邑一千八百户,总共二千五百户。
曹操主政时期,经济因为战事频繁被破坏严重,封赏一般不超过二千户,夏侯惇几乎是特例。
曹丕即王位后,拜夏侯惇为大将军,但几个月后,夏侯惇病逝。
没有看到曹仁在曹操时期封邑有多少,《曹仁传》记载,曹丕即王位后,拜曹仁为车骑将军,增邑二千户,并之前封邑共三千五百户。
也就是说,曹丕未继位前,曹仁的封邑是一千五百户,比夏侯惇足足少了一千户。而且曹丕继位后,夏侯惇被任命为大将军,曹仁是车骑将军,也有区别。
豹眼认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硬性比较夏侯惇与曹仁的能力和武功值,应该相信曹操父子不是傻瓜,不会拿自己的霸业随便送人情。没有绝对的公平,但起码职位、爵位和封邑还是大致能说明大多数人的能力的。
不过这一点,还是应当把诸夏侯曹及五子良将分开来说,毕竟血浓于水,任何人都会区别对待的。
诸夏侯曹与五子良将对比,忠诚度要高于能力;但在诸夏侯曹及五子良将各自内部,还是要看能力的。
忠诚度及亲密度来看,夏侯惇也胜曹仁一筹《曹瞒传》认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的叔父,但一般史家并不采信。
曹氏与夏侯氏世代联姻,关系非常密切,跟亲兄弟没啥区别。
曹操被封为魏王之后,所有将领都被任命为曹魏的官职,只有夏侯惇没有。夏侯惇上书曹操,认为这是“不臣之礼”。但曹操认为,自己与夏侯惇同为汉臣,不该委屈夏侯惇为魏臣。但夏侯惇还是极力请求,曹操最后任命汉前将军夏侯惇为魏前将军。
豹眼认为,这一点也可以佐证曹操与夏侯惇并不是族兄弟,而是亲戚,曹仁才是曹操的族兄弟。
作为族兄弟的曹仁,忠诚度没有问题,但这也看出夏侯惇的忠诚度更高,毕竟是异姓兄弟。
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驻军在摩阪,调度各路大军驰援樊城曹仁。曹操经常召见夏侯惇,并让他同自己共乘一辆车,而且允许夏侯惇自由出入曹操的卧室。这在所有将领中,无人能比,这几乎有“一字并肩王”的味道,如果曹操称帝的话,很可能封夏侯惇为王。
此时,曹操已经英雄暮年,考虑最多的恐怕就是安排后事了。
曹操病逝,曹丕继位,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不久,夏侯惇就去世了。这说明夏侯惇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好,但曹操父子依然给与了夏侯惇重任。曹操父子未必还指望夏侯惇做出啥功绩,更可能是给与夏侯惇一份荣耀。
因此,豹眼认为,无论是职位、爵位和封邑,还是亲密度,都是夏侯惇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忠诚度所得。既然这些都在曹仁之上,就说明了夏侯惇的能力也理该在曹仁之上。
这是豹眼的理解,诸位友友可有不同的意见?欢迎赐教!
曹仁,夏侯惇谁的武功厉害?谁带兵打仗更好?
夏侯惇和曹仁,皆是曹操的嫡系核心将领,也是最受曹操信任的心腹爱将。从正史来讲,不论是武功,还是统兵作战能力,曹仁都要略胜夏侯惇一筹。但是,夏侯惇在曹营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绝对的曹营第一将。
曹操是东汉末年大宦官曹腾的养孙,由此,成了沛国谯县(现安徽亳州)曹氏宗亲。而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所做注解言,曹操的生父曹嵩,又是夏侯惇的的叔父。由此推断,应该是身为太监的曹腾无子,于是就过继了谯县老家邻居夏侯氏的子孙作为养子。古代过继子嗣,通常都是要公开立文书的,谯县曹氏(西汉曹参之后)和夏侯氏(西汉夏侯婴之后)两大家族自此也就有了一种特殊的亲族关系。
《三国志》中就记载,“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曹操在老家谯县居住时,惹了官司,而夏侯惇的族弟夏侯渊站出来替曹操抵罪。后来,在曹操的营救下,夏侯渊得以免罪。从这件事中看,曹操与夏侯兄弟的关系,要比曹氏的兄弟,更加亲密。
黄巾之乱起时,夏侯惇、夏侯渊便跟随曹操,帮曹操组建了第一只曹氏武装。这就跟关羽、张飞追随刘备,在涿县起兵时有点类似。关羽、张飞是刘备最信任、最器重的人,夏侯惇、夏侯渊同样也是曹操最器重、最信任的人。曹仁相对要晚一点加入曹操的队伍,所以,曹操还是更偏爱夏侯氏兄弟多一些。
只是,夏侯惇虽然较早跟随曹操,而且为人忠义、刚直,可是在武功、战绩上,的确有点惨。夏侯惇是一个勇武但缺乏谋略的的大将,不是一个可以独挡一方的统帅。
夏侯惇最辉煌的战绩,是曾经战败了吕布。
曹操得了兖州之后,攻打徐州陶谦。陈宫、张邈趁曹操不在,迎吕布接管兖州。当时,夏侯惇留守濮阳,荀彧留守鄄城。因为曹操的家眷在鄄城,夏侯惇得知消息后,率军支援荀彧。途中,夏侯惇正好遇到了吕布,将吕布击败,解了鄄城之危。
不过,夏侯惇的确有点刚直,且过于单纯。吕布被击败之后,引军破了无将驻守的濮阳城。然后,吕布派人诈降,夏侯惇竟然中计,被劫持为了人质。幸亏,夏侯惇部下韩浩处置有方,化解了危机,将夏侯惇救出,并斩杀了劫持者。
之后,夏侯惇跟随从徐州回师的曹操讨伐吕布,乱军中又被流矢伤了左眼。自此,夏侯惇有了“盲夏侯”的绰号。
夏侯惇此后的战绩,有点惨,先是在救援被吕布攻击的刘备之时,为高顺所败。而在刘备受刘表之命北伐时,夏侯惇又被刘备火烧博望坡,大败而归。后来,还是配合钟繇征缴卫固叛乱,算是取胜了一次。
夏侯惇因为眼疾,再加上刚直、“缺心眼”,成了曹操后期,唯一一位不让上前线作战的亲信。但是,夏侯惇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他个人勇猛善战,只是不适合单独领兵做统帅。同时,夏侯惇还非常的谦虚好学,而且善于内政、后勤,为人也非常的节俭清廉,对下属也非常好。这一点跟关羽明显的截然不同,所以,夏侯惇最后得了善终。
曹操信任夏侯惇,保护夏侯惇的同时,又要让夏侯惇发挥所长。所以,曹操虽然不让夏侯惇亲临前线作战,还是给了夏侯惇自己阵营中最高的地位。每临战之时,曹操就派夏侯惇管辖诸将,到前线去督战。
夏侯惇受曹操信任的程度也无人能比。他可以跟曹操同乘一辆车,随便进出曹操卧室,也不用通传。传说中,曹操为了自己的安全,都放出话来,会做梦杀人的。而夏侯惇却可以随便进出曹操的卧室,无人能比。
曹仁,则是个人勇武超群,谋略也同样出众的统帅之才。
《三国志》中就特别说明,曹仁“少好弓马弋猎”,从小就喜欢弓马骑射,四处游弋打猎。曹仁在曹操发掘五子良将之前,是曹操初期绝对的先锋,负责统帅骑兵。
曹仁不管是作为随从作战,还是独立统兵,战绩都非常辉煌。在曹操征陶谦之战中,曹仁率军,四处冲杀,陶谦部将无人能挡。打吕布之时,曹仁也是屡战屡胜。
在官渡之战时,曹仁被曹操派出,截击袁绍分兵出来的偷袭部队,先败刘备,再击韩猛,让袁绍彻底断掉了偷袭的年头。颇有之后,周瑜攻南郡时,关羽游走于南郡背后,打击曹操援军的风范。
曹仁曾经受命,单独统军,平定诸如苏伯、田银叛乱,侯音叛乱,还曾为主将,带着徐晃击败了东吴将领陈邵,夺回了襄阳。而曹仁最辉煌的时候,不在于曹军优势之时,而是曹军处于劣势之时。
曹仁负责镇守荆州,先是驻扎江陵,挡住了东吴周瑜;放弃南郡之后,跑去潼关,又挡住了西凉马超;随后,驻扎襄樊,将关羽牢牢牵制在了汉水两岸。曹仁所交手的,皆是三国时期的顶尖名将。
周瑜围攻江陵时,曹仁派部曲牛金出战。因为吴军众多,牛金和所带五百人被围。曹仁见状,亲自披挂出城,带数十骑杀入重围之中,救出了牛金。然后又杀入重围,救出了被困的其余士兵。曹仁此战,颇有赵云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的威风。当时,陈矫惊叹:“真天人也!”
曹仁更牛的是,先射伤了江陵城下的周瑜,导致周瑜最后很快病死。随后,又在襄樊城下,射伤了关羽,迫使关羽刮骨疗毒,战斗力锐减,最后,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曹仁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一方统帅,独挡一面。而且,能够挡住周瑜、马超、关羽等人,足见其统帅能力的强弱。很明显曹仁在领兵作战方面,是要强于夏侯惇的。
而在武功方面,夏侯惇能够屡立战功,必然武功不弱。只是,夏侯惇的拔剑啖睛,还是比不上曹仁在千军万马之中的两进两出来的更有说服力。所以,在历史上的曹仁,武力也是要比夏侯惇略强的。
当然,在演义中就不是这样子了。
演义中的夏侯惇击败过高顺,单挑过关羽,其武力最多也就是比关羽稍逊。而曹仁在演义中的武力,相比夏侯惇就要逊色多了。
而且,演义中的曹仁,作为统帅,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统帅能力只能说跟夏侯惇也不相上下。
只是,演义并非历史,不能当真。历史上,如果论整体实力,夏侯惇要略差于曹仁,而曹仁才是曹魏阵营当之无愧的第一武将。
曹仁,夏侯惇谁的武功厉害?谁带兵打仗更好?
大家都知道,曹操本姓夏侯,他父亲过继给了宦官曹腾做儿子,曹操就随了“曹”姓。但他仍然与夏侯家族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当曹操行刺董卓失败,逃回家乡在陈留举起义旗的时候,曹氏和夏侯氏的本族兄弟们都纷纷来投。夏侯家有夏侯惇和夏侯渊兄弟,曹家则是曹仁和曹洪兄弟。
在曹操南征北战、东挡西杀的历程中,曹家和夏侯家的兄弟们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夏侯家族中,资历最深、地位最高、也最受曹操信任的是夏侯惇,他被曹操任命为全军总司令,掌管曹魏大军。而曹氏宗族中,最受曹操信任和重用的是曹仁,曹仁有帅才,能攻善守,擅长领兵,有独当一面的才能,曹操通常让他做战区级别的指挥官。
那么,同为曹操最信重的本族兄弟,夏侯惇与曹仁相比,谁的武艺更为高强,谁的领兵才能更胜一筹呢?咱们就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军中地位
在曹操执掌大权的期间,夏侯惇始终保持着“军中一哥”的位置。他跟随曹操起事之初“常为裨将”,一路沙场征战,历任“司马”、“折冲校尉”。在与吕布作战中受伤盲了右目,任为“建武将军”,封为高安乡侯。攻破邺城后,成为“伏波将军”。赤壁之战后,夏侯惇“都督二十六军”,成为全军总司令,后拜为“前将军”。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夏侯惇成为“大将军”,不久后去世。
曹仁也是在曹操起事之初就追随左右的。起先是做“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和夏侯惇地位基本上差不多。击败袁绍后,封“都亭侯”,他的爵位低于夏侯惇。赤壁之战后,曹仁留驻以抗东吴,升为“征南将军”,防御有功,升爵为“安平亭侯”,封户比夏侯惇要少,军中地位也仅次于夏侯惇。曹操死后,曹仁被曹丕拜为“车骑将军”,后来军衔升至“大将军”,在朝廷中任“大司马”。
所以说,夏侯惇在军中的地位一直是最高的,但曹仁曾经当过“大司马”,他有生之年掌握过的权力要比夏侯惇更大。
二、武艺高低
起事之初,曹操手底下没有几个能打的,主要靠夏侯惇、乐进在阵前冲杀。咱们来看看夏侯惇的武力表现:
十四岁时,有人侮辱夏侯惇的老师,“惇杀之,逃于外方”;荥阳之战,夏侯惇“挺枪跃马,直取吕布”,但战不数合,抵敌不住,飞马回阵;荥阳之战,“战不数合”一枪刺死徐荣;濮阳之战,夏侯惇出阵与张辽厮杀,从后文中吕布大怒挺戟亲自杀出阵来看,夏侯惇肯定不会是下风;濮阳之战,吕布追击曹操,夏侯惇拦住大战,“直战至黄昏”,突降大雨,双方收兵;寿春之战,夏侯惇“战不三合”刺死桥蕤;濮阳之战,夏侯惇参加六将围殴,打跑了吕布;徐州之战,夏侯惇与高顺战“四五十合”,高顺抵挡不住“绕阵而走”;夏侯惇追击,被曹性暗箭射中右眼,“拔矢吞睛”,奋威刺死曹性;下邳之战,夏侯惇与关羽“战不十数合”诈败而走,诱关羽入伏;黄河渡口,夏侯惇与关羽交锋,“战不十合”被使者喊停;博望坡之战,夏侯惇与赵云交锋“十数合”,赵云诈败而走。
从夏侯惇的战绩来看,他“战不数合”败给吕布,肯定进入不了超级猛将的行列。但“四五十合”击败高顺,数次轻松应对关羽“十数合”,武力值应定位为“强一流”武将。
曹仁在战场上主要是做指挥官,他临阵厮杀的战绩不是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次:南郡防御战,为救副将牛金,抡刀冲阵,奋力杀退东吴大将徐盛;救牛金突围,途中又冲破蒋钦的拦截;南郡之战,与东吴猛将周泰“战十数合”,诈败而走。
但曹仁有两次怯战关羽的记录:攻打新野时,徐庶用计,曹仁败退,路遇关羽,曹仁不敢应战;关羽北征,诱敌出城夺取襄阳,曹仁再遇关羽,夺路而逃。
从曹仁的表现来看,他的武艺不算太高,属于“强二流”,比起夏侯惇来差着两个档次。
三、领兵才能
如果说领兵作战的话,夏侯惇确实表现不理想。他这个人比较实诚厚道,思维率真,观察能力也不强,军事头脑不是太好,独自领兵时总是靠着勇气大开大阖地冲杀,屡次吃亏。
曹仁这人就比较机敏了。他的军事能力很强,有相当的战略思想,尤其擅长防御战。东吴大都督周瑜、蜀汉五虎将之首的关羽都在曹仁这里栽过跟头,上过曹仁的当,还都挨过曹仁的箭,他们的死亡还都与曹仁有着一定的关系。
所以说,论领兵打仗的话,夏侯惇就比曹仁差得远了。夏侯惇顶多能担任个先锋团的团长,而曹仁足以胜任战区级的总指挥。
结论:如果论武艺和军中地位,夏侯惇在曹仁之上;若论综合能力和指挥水平,曹仁远胜夏侯惇。夏侯惇好比是曹魏军中的“平头哥”,曹仁则更像是曹军中的“飞狐”。
(本文根据《三国演义》分析而来,与正史无关。)
曹仁,夏侯惇谁的武功厉害?谁带兵打仗更好?
曹仁和夏侯惇比较武功的话,基本在伯仲之间。从带兵打仗的经历和战绩来看,曹仁应该更胜一筹。我们可以从二人独立指挥的战斗来简单比较一下。
曹仁指挥了南郡之战,樊城之战,濡须口之战等战役,其中南郡之战兵力远少于东吴,仍然可以率十余骑去解救部将,击退吴兵,射伤周瑜,坚守南郡长达一年左右。这是很不容易的。樊城之战,关羽攻势凌厉,曹仁率几千兵马据守樊城,在关羽水淹七军,樊城旦夕城破的情况下,以必死之心宣誓众人,激励大家一起守城,坚持到徐晃援兵赶到,击退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濡须口之战曹仁因为轻敌,被吴将朱恒击败,这是一大败绩。
夏侯惇主要带兵进行的战役有濮阳攻吕布,博望坡攻刘备等,打吕布不幸被射伤一只眼,攻打刘备被火烧博望坡,不是李典来救,差点丢了性命。而后基本就被曹操镇守后方了。
综上,曹仁的带兵相对好些,但夏侯惇忠于曹操,为人俭朴,算是曹操宗族里不可多得的大将军。
曹仁,夏侯惇谁的武功厉害?谁带兵打仗更好?
曹仁武功最好,夏候忄享谋略最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