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四面楚歌时的项羽还有10万精锐却放弃抵抗,跟以往的做派风格完全不一样?

当年楚汉相争,经过了四年的战争,双方都打得精疲力竭了。于是双方讲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可是在双方都纷纷撤军的时候,张良向刘邦献策,说项羽的军队兵疲食少,要刘邦趁势灭了项羽。于是,刘邦又撕毁和约,率领军队去追击项羽。

事实证明,张良的计谋失策了。由于韩信、彭越各怀鬼胎,不率领军队来会合助战,刘邦无法战胜项羽。在成皋对峙的时候,刘邦依靠防御才能够顶住项羽的进攻。现在刘邦率领同样的军队,要在平原上和项羽野战,不是自寻死路吗?于是在固陵之战中,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只得固守待援。

刘邦问计于张良,张良又献策将关东的土地封给韩信和彭越,这才换得了两人的军队来援。再加上项羽的大司马周殷也背叛了项羽,率领九江兵迎接英布,也来与刘邦回合。这样一来,刘邦所有的主力都集中起来,在垓下与项羽进行最后的决战。

在这次决战中,汉军的兵力远远超过楚军。而且,汉军由著名的兵仙韩信指挥,更是加大了胜利的把握。在这次决战中,汉军总兵力达到四十多万,其中仅韩信亲自率领的军队的兵力就达到了三十万,而项羽只有十万人。

项羽依然采取他最拿手的中央突破战术。而早就对他了如指掌的韩信,则采取了中央厚集兵力,两翼包抄作战的战术。在汉军的中央,韩信就布置了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分别由韩信、刘邦、绛侯和柴将军防守。而左翼布置了孔将军的部队,右翼布置了费将军的部队。

在决战刚开始的时候,项羽依然勇不可当,韩信抵挡不住项羽的攻击,被迫撤退。就在项羽准备继续追击,扩张战果的时候,韩信布置在左右两翼的部队突然出击,击溃了项羽的两翼。这样一来,项羽孤军深入的中央部队陷入被包围的态势。韩信乘机反攻,大败了项羽。项羽被迫在垓下筑垒坚守。韩信率领汉军包围了楚军,以图全歼楚军。

虽然经过白天的败仗,项羽的损失并不大,他应该还有至少八九万的军队。也就是说,白天的败仗,项羽也就只损失了一两万人。在项羽的军事生涯里,曾经创造过无数以少胜多的奇迹。在巨鹿之战、彭城之战都显示了他的能力。可是,到了半夜,项羽却丢下楚军突围而走了。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项羽丧失了斗志呢?

这是韩信采用了“四面楚歌”的计谋,让楚军军心大乱,项羽也丧失了胜利的信心。在韩信的汉军中,有一批随着周殷、英布一起加入的楚军。韩信让他们晚上围着楚军的营垒,放声高歌。楚军当然可以分辨出这是楚人唱的歌,一时军心大乱,士气低落。

当歌声传入项羽的耳朵里的时候,项羽大惊,他说,难道汉军已经尽得楚地了吗?为什么唱歌的楚人这么多啊?在楚歌的围绕中,项羽慢慢丧失了继续作战的勇气。项羽放弃最后的作战,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楚军的兵力和汉军的兵力众寡悬殊。

在最后的决战中,楚军只有十万人,而汉军则多达四十多万。楚军在过去,虽然在数量上占劣势,但是也没有悬殊这么大。

这是由于长期的战争造成的。项羽在长期的战争中,由于战略错误,没有一天的休整时间。他的楚军四处征战,疲于奔命。除掉平时的消耗不说,在几场大败仗中,损失了大半的精锐。比如潍水之战、成皋之战,连带兵的统帅龙且、曹咎都丧命了。这样一来,楚军越战越弱,兵力日少。

反观汉军,汉军占据关中,在萧何的治理下,关中能够给刘邦派来大批的补充兵员。而韩信开辟了北方战场,占领了魏、赵、燕、齐,这些国家的兵力也源源不断的补充刘邦的汉军。再加上南方的诸侯国,在汉朝的压力下,纷纷投入汉朝的怀抱。这样,汉军虽然连续败仗,可是却越战越强,兵力越来越多。

第二个原因是双方的经济实力对比悬殊。

由于项羽缺乏战略眼光,在建都的时候,不听从他人的建议,轻易放弃了关中。他挑选的彭城地区,虽然是家乡之地,可是四面空旷,无险可守。在战争初期就被汉军攻下,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而刘邦建都关中,拥有了当时最发达富庶的地区。并且,随着战争的延续,汉朝的控制区日益扩大。这使得汉军能够得到远超过楚军的补给。在最后的时候,楚军已经到了兵疲食尽的地步。即便是战争继续下去,楚军也无力支撑了。

第三个原因是项羽的军事能力已经无力扭转形势。

在漫长的楚汉战争中,虽然刘邦在各个方面渐占上风,可是在战场上却屡遭败绩。这完全是因为项羽个人的军事能力造成的。项羽作为当时军事能力最强的武将,让汉军吃尽了苦头。即便是在成皋之战大获全胜的情况下,一听说项羽率军到来,汉军就吓得赶快收兵防守。

但是,到了垓下之战的时候,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打败了项羽亲自指挥的部队。这使得汉军信心倍增,敢于四面包围楚军,要和楚军一决胜负。这彻底打破了项羽对胜利的信心。

在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在听到楚歌的时候,项羽已经明白,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了。楚歌代表着他的统治地域已经大部分落入汉军之手。战,没有胜利的希望。守,则没有援军,只能等死。因此,项羽最后的希望破灭,他放弃了决战,突围去寻找死亡。

结语:

项羽在最后的决战中的表现是不能让人感到满意的。他在胜利的希望破灭后,丢下剩余的部队,自己突围是不负责任的举动。这也代表了他在最后的关头,已经失去了理智。他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不愿意在敌人指定的地方战死。因此他冲出重围,做了他人生最后一次表演。他三战三胜,斩将夺旗,就算是死,也是自杀,把自己的首级作为礼物送给故人。

但是,他就没有想一想,被他丢下的那些楚军的命运。这些楚军忠心耿耿的跟随着项羽,即便是在最后关头也不离去。他们在和汉军的交战中,都立下过汗马功劳。这些将士被刘邦和他的部下恨之入骨。在项羽突围走后,这些楚军绝大部分都被汉军所杀,史书上说是斩首八万。

项羽临死还说,是天要亡他,不是战争的罪过。这样的人,如何能够取得天下。只是可惜那些跟随他的将士们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何四面楚歌时的项羽还有10万精锐却放弃抵抗,跟以往的做派风格完全不一样?

前言:垓下决战之时,项羽已经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尤其是夜闻四面楚歌,部下将士军心动摇;项羽手足无措,心智大乱;虞姬见此,知道项羽已经无力回天,随即自杀。 在这一系列刺激之下,项羽失去了决一死战的勇气,乘夜离开军营,抛下大军,只率800精锐骑兵逃走了。

这种做法,与我们印象中那力能举鼎、气吞山河的西楚霸王实在是差别太大啦。

项羽是古代历史上最为勇猛善战的将领,史书上称其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在战场上,项羽所向无敌,百战百胜。推翻暴秦之后,项羽成为事实上的天下共主。他自称“西楚霸王”,论功行赏,分封诸侯。

项羽逆历史潮流而行,放弃大一统的国家建设,而实行复古的诸侯分封制,实在是没有政治上的战略眼光。并且项羽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单凭自己的个人好恶,随意封赏。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埋下了以后天下大乱的祸根。

后来,齐王田荣首先起兵发对项羽;逐步演变为以刘邦为首的汉军集团与项羽的楚军集团争霸天下的大规模战争。

项羽虽然在战场上不断获胜,但是他为人残暴,不得民心;又自恃武勇,不倾心结纳人才;结果就是项羽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可是敌人却越来越多,形势却越来越不利。

项羽陷入了四面受敌的战争漩涡之中。

由于项羽不善用人,随着韩信、陈平、英布、范增等人才的流失,项羽不得不东奔西走,到处灭火。而项羽信任重用的龙且、曹咎等人,都辜负了项羽,军败身死,损失了楚军大批精锐军队,使项羽陷入了缺兵少将的窘迫境地。

在此困境中,项羽凭借自己杰出的军事才华,仍然在与刘邦对峙的正面战场上屡战屡胜。甚至在鸿沟议和之后,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话,背弃盟约,从背后突袭项羽。而项羽一转身,就把刘邦打得大败。

因此,刘邦知道要打败项羽,单凭自己手中的兵力是不行的;必须调集全天下的汉军兵马过来,才能取胜。

最后,刘邦许下诺言,以重利为诱惑,使得韩信、彭越、英布三大名将都带领全军而来,兵力空前强大。

而此时的项羽,历经多年征战,兵力已经消耗得仅剩十万精疲力竭、思乡厌战的楚军将士了。

由此开始,汉军在韩信的指挥下,十面埋伏,重重包围,使楚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入夜之后,狡诈的韩信让人高唱楚歌,引得楚军将士人人垂泪,倍思故乡。

项羽闻听军营外是四面楚歌,大惊失色,以为楚国的地盘已经全部被汉军占领了,顿时,浑身上下一点儿斗志也没有了。他与心爱的女人虞姬半夜饮酒,慨然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一听,就明白项羽已经意志消沉,毫无斗志了。于是虞姬和歌一首: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歌罢,虞姬凄然一笑,引刀自刎了。

至此,项羽完全崩溃了。

深夜,乘人不备之际,项羽离开楚军大营,仅仅带领了800骑兵悄悄地从战地逃走了。

结语:垓下之战的黑夜里,千古神勇第一人的项羽,在承受了一连串的沉重打击后,耳边响彻着四面楚歌,他再也挺不住了。西楚霸王的旷世英豪气概彻底消失了。终于,项羽精神崩溃,斗志全无;他无心再战,抛弃了处于汉军包围圈中的十万楚军将士,带领八百骑兵乘着漆黑的夜幕,悄悄地从战场上逃走了。

为何四面楚歌时的项羽还有10万精锐却放弃抵抗,跟以往的做派风格完全不一样?

说起项羽,不少人会竖起大拇指,认为项羽是大英雄。项羽确实是一个大英雄,也是一位战功卓越的战将。在项羽的军事生涯中,曾经创造了无数经典战例。巨鹿之战中,项羽仅用七八万楚军便击溃了四五十万秦军;彭城之战,项羽仅用三万楚军便击溃了五六十万汉军。

秦汉之交,项羽多次以少胜多。无论情况多么艰难,似乎项羽都能够勇往无前,都能够击破强敌。整个楚汉战争期间,项羽也多次以少胜多,多次打得刘邦溃不成军。整个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只失败过一次,最终却一败而亡。

项羽被围困在垓下之时,手中尚有10万大军。但是,最终项羽却在阵前显得比较颓丧,最终只率领几百人突出重围。这样的做派似乎跟项羽以往的风格不太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十分准确。垓下之围时,项羽的意志确实比较消沉,但是并没有放弃抵抗。乌江之战时,项羽仅仅剩下28骑的时候,尚且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准备与汉军决一死战。面临绝境的项羽,依然没有反省自己的不足,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是“非战之罪”,决定率领仅剩的士兵,与汉军大战。史称: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当乌江亭长撑着小船,表示可以送项羽过江的时候,项羽明确拒绝,并且表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项羽在“快战”之后,以自己首级送“故人”,将自己的英雄和豪爽演绎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

虽然项羽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保持着以往的英雄气概,依然和以往的项羽没有什么大区别。但是垓下之围的项羽,明显少一些往日的气概,多了一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史称: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在我们心目中,项羽是一个流汗、流血,不流泪的英雄。项羽屠杀秦军俘虏,焚烧秦宫的时候,没有丝毫仁慈之人,也没有丝毫儿女情长。

垓下之围时,项羽不仅体现了自己的唏嘘不已,而且竟然流下了泪水。谁能想到项羽竟然会留下泪水,谁能想到项羽竟然如此“消沉”。

垓下之围时,项羽尚且拥兵十万,远远比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要多,但是项羽却表现地比较消沉。为什么项羽会表现地如此消沉呢?

项羽确实是一个大英雄,也是一个相对比较残暴的人。项羽一个人可以杀掉上百人,一怒之下也可以坑杀20万秦军。从外表来看,项羽是一个非常刚强的人,也是一个性格非常倔强的人。无论项羽再怎么刚强,到底是一个正常人,也有人的感情。《项羽本纪》中不止一次流露出自己情感中脆弱的一面。垓下之围时,项羽性格中柔弱的一面体现得最为明显。

项羽也是一个聪明之人,自然知道自己当时的处境。围困项羽的不是章邯,也不是刘邦,而是韩信。韩信虽然背负跨夫之名,打仗却非常凶狠,只要被韩信咬住就很难脱身。韩信可以用破釜沉舟对付章邯、王离,也可以突袭刘邦,却无法突破韩信的包围圈。所以当项羽被围困在垓下的时候,他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的命运可能不太理想。

项羽也知道韩信的为人,一旦被韩信咬住,一定会将敌人彻底咬死。项羽在这种情况下,性格中柔软的一面,可能就会显现出来。垓下之战时,面临绝境的项羽显现出了柔软的一面。做为一军主帅,一旦内心有所动摇,整支军队就有可能受到影响。当时内心动摇的不仅是项羽一人,整个楚军内部都发生了动摇。人性可能就是这样,一旦面临绝境,内心可能最容易崩溃。

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项羽的人数虽然少,但是处于攻击一方。项羽是一个擅长打攻击的将军。项羽依靠出色的进攻战术思想,最终击溃了秦军和汉军。项羽猛冲、猛打、猛追的战术思想需要有一定的战略空间。彭城之战时,项羽依靠骑兵的速度优势,出其不意地进攻汉军阵营,冲乱汉军阵营之后,继续冲击下一个阵营,依靠三万骑兵击溃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

垓下之战时,项羽处于防守一方,已经被韩信牢牢包围。处于包围圈的项羽,就像是被关进笼子的猛虎,即使有千斤之力,却没有施展力量的空间。楚军当时的情况也非常糟糕,《史记》用“兵少食尽”四个字形容项羽的处境。由此可见项羽的困境,一方面楚军的锐气已尽,另一方面楚军缺少粮食。即使是项羽这样的战将,也难以在如此困境中实现逆转。面对这样的困境,项羽也只能悲歌忼慨,发出“奈若何”的感慨。

韩信包围项羽之后,并没有坐等楚军士气消耗殆尽,而是采用了心理攻势。夜晚时分,汉军四处吟唱楚国的歌声,给楚军造成一种所有楚地已经被占领的假象。楚军本来就处于绝境,汉军的心理攻势作用自然更大。汉军的心理攻势,不仅“唱跑”了十万楚军,也彻底瓦解了项羽坚强的心。听到四面传来的楚歌之声,项羽忍不住大惊说: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羽惊呼之后,开始在军营中喝起了闷酒。从项羽的种种表现来看,此时他的内心已经动摇。项羽的意志也逐渐被消磨,尽管最后项羽还是决定与汉军决一死战,但是他却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一旦心气没有了,也就没有了奋斗的欲望,也容易短时间垮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见到这样的人,好好一个青年短时间内成为废宅。被围在垓下的项羽已经已经不再想功名大业,只是关心虞姬和宝马。乌江决战之时的项羽,也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失败“非战之罪”,而是“天欲亡我”。

垓下之围固然是项羽走向失败的开始,也是项羽悲剧的终结。但是我觉得垓下之围后的项羽才更加完整。垓下之围前,项羽只有“杀神以的一面”,此时项羽多了人性温柔的一面。如果没有垓下之围,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项羽人性柔软的一面,这样的项羽可能更显得脸谱化。

为何四面楚歌时的项羽还有10万精锐却放弃抵抗,跟以往的做派风格完全不一样?

四面楚歌之功

为何四面楚歌时的项羽还有10万精锐却放弃抵抗,跟以往的做派风格完全不一样?

击垮一个强者的原因往往是心理因素、自我放弃和悲观情绪,如同堡垒总是能承受外部的攻击,却轻易被内部压力击垮一样。

垓下一战,项羽手下还有十万大军,虽然明知道刘邦汇集了整个天下的人马,也许是五十万,也许是七十万,但心高气傲、视死如归的千古一将项羽,并没有感动害怕,以项羽的风格来说,善于以少胜多、以弱打胜,如果他在巨鹿之战以5万人对抗40万秦军,和彭城之战用3万精骑打垮56万诸侯联军一样。

项羽

项羽的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他所在的时代,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包括兵仙韩信,垓下之战是项羽一生唯一的一次败仗,预示着项羽的覆灭。

如果你仔细研究垓下之战,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这次战争的一方是项羽所率领的10万大军,另一方是以刘邦为首,联合了韩信、彭越、英布等等天下所有的诸侯势力集结的近70万大军,说得直白点,项羽是在以一人之力单挑整个天下。

就连项羽西楚国的大司马周殷也投靠了刘邦,项羽还有什么?除了江东之地和项羽的封地鲁地之外,整个天下,已经没有人支持项羽了,项羽能依靠的只有他自己了。

项羽

事实上,项羽的一生,从来也没有依靠过任何人,24岁项羽跟随叔父项梁一起在江东会稽郡起兵,25岁,项羽的叔父战死,项羽却被自己叔父提拔的傀儡楚怀王给算计了,被剥夺了兵权,并且还在楚怀王的压力之下跟随宋义这个没打过仗的主将,向北攻打赵地的秦军。

26岁,项羽斩杀了观望不前的主帅宋义,夺过了你叔父一手创建的反秦楚军兵权,开始了名动天下的巨鹿之战,此战,项羽以5万楚军大破40万秦军主力,一战就消灭了统一六国仅仅才十几年的秦军主力,一战封神。

项羽

27岁,项羽俨然成为天下反秦义军的首领,率领天下所有反秦义军进入关中,并且以个人名义分封天天上所有诸侯,成为王中之王的西楚霸主。

28岁,项羽在彭城之战只率领3万精锐骑兵,以独特的战略战术大破拥兵56万的刘邦,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差距最大的神话之一。

31岁,项羽参与了人生的最后一场战争垓下之战,只有项羽认为自己不会输,只有项羽认为自己会像从前一样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包括项羽手下的十万楚军也是如此,他们亲眼看着项羽打仗如天降神兵一般,一个人一上战场就能斩杀上百人,没有人认为项羽会轻易输掉战争,即使是兵仙韩信也是小心翼翼打这一场垓下之战。

项羽与韩信

一个从未经历过失败的人,即使当失败来临,他也不会承认的,项羽显然就是这样的人,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项羽从来就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即使垓下之战自己被四面包围,以10万人面对7倍于自己的敌军,项羽也没有退缩,仍然勇猛的迎战,还打退了韩信,想要追击刘邦的中军,可是汉军有足足70万人,再加上刘邦在彭城之战已经吃过项羽的大亏了,所以刘邦把垓下之战的指挥权交给了韩信。

虽然首战韩信失利,但是项羽损失也很大,相对而言,汉军损失的数字超过了楚军,韩信损失的军队数量是远远大于项羽的楚军,即使如此,项羽也没有放弃战斗下去的信念,仍然想在第二天继续进行战争,但是当天晚上,被重重包围的项羽听到营地四面八方传来了楚歌。

项羽与刘邦

楚歌就是楚人唱的歌,如此多的楚人唱歌表示着很多楚人加入了刘邦,项羽的核心地盘就是楚地,如果很多楚人加入了刘邦,是不是意味着楚地的沦陷?是不是意味着自己已经没有大后方,没有支援,没有粮食、没有物资,甚至连亲人、同乡都投靠到了刘邦手下,对于项羽和楚军来说,这意味着绝望,意味着心理崩溃。

打仗从某种角度来说,拼的就是士气,士气来自信心,信心来自自己一方的优势和势在必得,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一旦没有了信心,人就失去了斗志,没有斗志,士兵就是一幅行尸走肉,或者就是一个放下武器的农民而已。

这是普通士兵的心理,作为主帅的项羽来说,更是不能接受这种失败,一个一辈子没有失败一次的军事天才是无法忍受一生中最大的失败,这就相当于一个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霸在一次考试中居然考成了全班倒数几名,那种失落感是无比强大的,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人是会崩溃的。

四面楚歌

项羽同样是一个人,他是一个强者,一个一生中从来也没有失败的强者,而一旦失败,会让项羽一生所有坚持的信念全部打碎,会让项羽一生所有坚持全部放弃,没有了斗志和信心,人就是行尸走肉,包括项羽也是一样,心理战其实才是最强大的战术,击溃一个强者的也唯有心理战。

项羽四面楚歌之所以会崩溃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韩信利用四面楚歌,打击了所有楚军和项羽的心理,击溃了他们最后的防线,内心失败者是真下的失败,虽然这不是项羽的作风,但却是项羽的结果,是项羽心理因素的崩溃,心理上的自我放弃和悲观情绪,让项羽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逃亡,最终自杀而死亡。

为何四面楚歌时的项羽还有10万精锐却放弃抵抗,跟以往的做派风格完全不一样?

能够击败一个人,不是没饭吃,不是没钱发,而是精神的寄托!当一个心爱的人在自己的面前烟消云散,他的心已经死了,他的意志已经奔溃了!对于这样的人还能做什么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