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外出打击匈奴,经常迷路,而霍去病却频频得手,为什么有差异存在?
在王维的《老将行》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句诗提到了西汉时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李广是沙场老将,他出生入死上百战,可是,到他死的时候,和他同辈及晚辈的将领,很多都封了侯。就是李广没有能够封侯,他为此抱憾终身。
而卫青和霍去病,作为汉武帝器重的将领,在初次出击,就能够斩将夺旗,横行沙漠。在长年的对匈奴的战争中,两个人多次发动北伐,给了匈奴沉重的打击。匈奴从不断袭扰汉朝的北疆,沦落到丢失河西和漠南,被迫退居苦寒的漠北草原。是卫青和霍去病的奋战,改变了整个战争的形势,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
我们看李广的军事生涯,就能够发现,李广也是一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他猿臂善射,机智勇敢。作为秦朝军人世家的后代,他拥有很高的军事造诣。他在对七国之乱的时候,就以夺取对方的旗帜获得扬名。在担任边郡的太守,防御匈奴的袭扰时,李广获得了“汉之飞将军”的名号。这一切都显示了李广的军事能力。
但是,一到李广进击匈奴的时候,一切就都翻了过来。除了没有遇到匈奴,无功而返的战例以外。李广不是军队被歼灭,就是和敌人硬拼,死伤相当,最后一次竟然迷了路。所以说,后人评价李广,说他的运气不好。
但是,如果说运气不好,那么个别情况下运气不好也就罢了,不会次次都运气不好吧。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些影响运气的东西在存在着。如果说,李广每一次出击匈奴都运气不好,那么卫青霍去病的运气就那么好吗?
卫青和霍去病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卫青作战持重,每一次都稳扎稳打。而霍去病则血气方刚,敢于带兵深入。他第一次作战就率领八百轻骑离开大军深入匈奴腹地几百里,斩杀匈奴两千多人。在随后的战争中,他率领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到最后一次漠北决战的时候,霍去病率领的兵力达到五万骑兵。这一次他斩杀匈奴七万多人,封狼居胥山而还,大展了汉军的军威。
如果是运气的问题,卫青霍去病率领数万人马,和匈奴决战,仅仅靠运气就能解释,未免就太片面了。那么,李广和卫青、霍去病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呢?
我们可以看李广的带兵方法。在《史记》中记载,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我们可以看到,李广的带兵方式还是从秦朝时期流传下来的。这种带兵方式,和陇西的游牧民族的方式差不多。他的唯一戒备方式就是远斥候,远远的放出警戒。这种方式,在对付国内的以步兵为主,机动力差的军队是有效的。在防御作战的时候,在自己熟悉的地区作战,对方难以采取突袭行动的时候,也基本有效。
但是,在转入进攻的时候,这种带兵方式就不行了。在匈奴盘踞的地区,本身就不熟悉作战环境。即便是远远派出警戒,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在行军中没有行军阵列,一旦遭遇到匈奴的攻击就来不及布阵,很容易就会被匈奴击破。
匈奴以骑兵为主,机动力强,当李广的斥候发现敌情的时候,就根本来不及反应了。这才是李广屡次打败仗的根本原因。李广是汉朝防御时期的优秀将领,但是,到了汉朝转入战略进攻的时候,他的战术、战法已经无法适应作战的需要,所以才会屡战无功。
而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选拔的将领,他们本身就具备优秀的军事才能,又能领会汉武帝的军事战略思想。因此,在战术、战法上,他们采取了适应自己的方式,取得了优秀的战果。
卫青在作战时,先以严整的军阵迎战敌人,将车辆摆成军阵来保护后勤辎重。在作战中,采取骑兵两翼包抄,阵前反击的方式,击溃了匈奴单于。而霍去病,则发挥自己大胆灵活的作战风格,采用大兵团骑兵运动战法。他率领强大的骑兵兵团,以类似今天的“闪电战”的战术,直插敌人纵深,大胆撕裂敌人的防御,对敌人包围歼灭。
从李广和卫青、霍去病的战略思想,战术思想和战法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的差异。正是不适应时代的变化,李广才没有取得战功,获得封侯。
当然,除了思想上的主观因素,在客观上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同那首诗里说的卫青不败由天幸,这个“天幸”也指汉武帝的宠幸。据史书记载:
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骠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在汉武帝的干预下,霍去病的兵马都是精选的。霍去病率领这样一支精锐的军队,当然容易建功立业了。不过,这些都是客观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还是霍去病的才能。比如拿李广迷路这一件事来说吧,霍去病为什么没有发生迷路的现象?这个答案其实就在汉武帝下的对霍去病嘉奖的诏书里: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
从这里的“躬将所获荤粥之士”就能够得到答案。那就是霍去病的部下中,有很多都是匈奴人。霍去病能够带领他们,获得他们的效忠,那么,当然对匈奴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不可能迷路了,这也是霍去病敢于深入敌境的原因。
而反观李广,李广一生中最后悔的事,就是在陇西的时候,欺骗诱降羌人,然后背信弃义的杀害了他们。因为有这样的名声,还有哪些匈奴人敢给他效劳。这也是他失去向导迷路的主要原因。
正是因为李广和卫青、霍去病的战略战术的不同,使得他与当时的时代脱节。他的战略战术的从汉朝防御时期延续下来的,已经不适应当时战略进攻的需要。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作战,表现在种种失利,甚至是迷路上。这才是李广没能封侯的主要原因,而不是简单的一个运气的问题。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李广外出打击匈奴,经常迷路,而霍去病却频频得手,为什么有差异存在?
如果我们谈论古代历史上并没有多少战功,然而名气却又最大的人,莫过于李广了。
李广的名气确实非常大,他有一个“飞将军”的绰号。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飞将军”已经成为一个经典的意象。作为一个经典的意象,包含着多重含义。比如具有“保家卫国”的意义,比如具有“战无不胜”的意义,比如具有“坚韧不拔”的意义。总之,这个意象在古代是最有正能量的一个意象之一。
(李广)
有人说,“飞将军”其实指的是卫青。比如,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飞将”就应该是卫青。因为李广并没有掌握那么大的实权,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不可能他在的话,就能够完全扛住匈奴。只有卫青才具有这样的能力。
这种说法,明显是机械理解诗歌含义,是不懂得诗歌意象的一种做法。说到这里,就想到了沈括曾解读杜甫的“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说:“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他认为杜甫写的柏树实在是太细长了,根本就不像树。这就是不懂意象,从实际情况考虑的结果。
总之,“飞将军”作为李广的代表,是无可争议的。
但是,李广所建立的功绩,实在又太小了,他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多的成绩,因而他的官爵也不高,一辈子连一个“侯爵”也没有得到。
要知道,汉朝对待军人,是有一整套完善的评判升迁标准的。汉代的军功奖励办法是延续秦代的,虽然已经不完全是根据砍掉多少人头来计算军功,也主要是根据获得多少战马,获得多少俘虏也计算。甚至所获得的俘虏中,要有多少等级的大官。总之,标准是很客观的,李广没有封爵,与他所建立的功劳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李广的这种情况,后世是非常同情,也因此出现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样的成语。因为这个成语,李广就不仅仅具有“飞将军”这样正能量的意义,还具有了“不得志”这样的负能量的意义。古代科举考试中,有很多的书生,常常都因为没办法考中而心绪难平。或者因为在当官的过程中,很难获得升迁牢骚满腹。每当这种时候,他们就会拿李广说事,觉得自己就像李广一样,尽管具有“飞将军”这样的威名,但是却也有“未封侯”这样倒霉的命运。
李广之所以没有立下太大的功劳,与他在打仗的时候经常迷路,有很大的关系。正是由于一生有很多次迷路,好多次都没有准时到达目的地,所以没能成功。
(攻打匈奴)
在我们的印象中,汉朝打匈奴,应该是两军对垒。其实不是这样的,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强大。只是因为他们经常四处抄掠抢劫,使得他们的名声变得很大。如果说打一个比喻的话,汉朝打匈奴,有点相当于在野外打猎。猎物是满山跑的,你根本不知道它在哪里。所有的猎手都在寻找猎物,而最先找到那个猎物,并把它打下来的,显然就是最幸运的人。
一般乡下在打猎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叫做“沿山打猎,见者有份”,就是说不管是谁打的猎物,见到的人都可以分到一份。为什么都有份呢?因为打猎物就是碰运气嘛。你的运气好,你就能够碰到猎物。但是这并不表明别人就没有功劳了,如果没有别人惊扰了这些猎物,这些猎物也不太可能跑到你的枪下,被你打到。所以才有这样的规定。
可是汉朝打匈奴不是这样的,只有碰到匈奴,把匈奴给逮住了,把牛羊和战俘带回来了,你才算是立功。
而李广由于常常迷路,不能够及时到达匈奴出没的地方,因此她不容易找到匈奴。找不到匈奴,自然也就无法获得战功了。
那么,李广为什么经常迷路呢?
一般的说法是,卫青这个三军统帅忌惮他,故意安排他走瞎路。
卫青为什么忌惮李广呢?因为李广打仗很厉害,而且很有名,卫青害怕立功抢了他的功劳,所以有意整李广。李广所走的路线不好,所以就迷路了。
(卫青)
这种说法,几乎成为历史的共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明显是这种看法。司马记在《史记》里表达了他对卫青、霍去病这些人的不满,以及对李广的无限同情。他觉得卫青、霍去病之所以能够拜将封侯,得到那么多好处,无非就是因为他们仗着是卫子夫的家人,与汉武帝关系很好。也就是说,是通过裙带关系上位的。李广没有这样的裙带关系,不但得不到重用,而且被整了,还找不到人申冤。
不过,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卫青其实根本就用不着和李广计较。因为汉武帝不喜欢李广,李广无论怎么折腾,都不可能获得汉武帝的宠爱。汉武帝是很迷信的,他觉得李广这个人运气不好,只要用他,就不能打胜仗,所以也多次有意打压李广。这样的李广,卫青用得着忌惮他吗?
显然,李广存在的问题,更多的,要从他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时候,汉朝的将领和匈奴打仗的时候,都会提前做好路线探测。做这个路线探测并不难,因为那时候,很多将领都在匈奴安插了眼线,只要眼线把详细的路线告诉汉朝的军队,汉朝军队一般都不会迷路。
李广也有向导,但是向导往往是临时找来的,不可靠。也就是,很可能李广并没有预先做过这样的工作,没有预先安插眼线。这就是李广太自信,功课做得不好的表现。
李广在行军的时候,常常不走寻常路。所谓不走寻常路,就是他经常做轻率冒进的事情。历史上曾记载,李广有一次落入匈奴窝里,李广由于人少,匈奴人多,因此,他和兄弟们坐在地上,非常安闲地休息。匈奴看见李广神情安闲,以为李广设下了埋伏,所以不敢去攻击他,李广得以脱险。但是这也就是李广喜欢轻率冒进的表现。
李广有“飞将军”的绰号,“飞将军”固然飞得很快,同时也意味着轻率冒进。
作为一名将领,最重要的就是要指挥大家作战,而不是自己轻率冒进。
这就好比在一个篮球场上,如果你是好的队长,并不在于你球技有多高,更重要的是,你要能够招呼大家执行战术意图。
总之,李广容易迷路,与他性格与处事作风有很大关系。卫青和霍去病能够获得很好的情报,又能够极好地执行战略意图,所以他们容易获得成功。
(参考资料:《史记》等)
李广外出打击匈奴,经常迷路,而霍去病却频频得手,为什么有差异存在?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政治资源倾斜;一生郁郁不得志;李广没有精心准备;
政治资源倾斜李广出身行伍,以善骑射、有勇略、能力战而著名当世,数度与匈奴作战,被匈奴人畏惧地称为汉朝的“飞将军”。可是因缘际会,李广前后数次与匈奴作战,都是以偏师的身份遇见匈奴主力。虽然力战杀敌,终究难以获得封侯。而且一辈子也没有率领过主力军队与匈奴对抗。最后一次,汉武帝因担心年老,而卫青因照顾公孙敖拒绝了李广担任中军先锋得要求,结果还是率领一只偏师出战。
霍去病不一样,因为卫青和汉武帝得关系,他第二出征就有机会单独率领一只军队。霍去病真的比李广强多少吗,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更多的是政治资源的倾斜,铸造了英雄。
李广郁郁不得志,情绪化李广一生有一些悲剧,他虽然历经70余战。但是始终没有机会打一次打仗。最后一次卫青拒绝后,李广非常生气,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和赵食其率军出发了。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向导,李广的东路军迷失了道路,没能按时渡过漠北。李广是带着情绪作战得,所以本次战争失利。李广也是在这次战争后,卫青询问迷路原因时,说,我已经60多岁了,不能在忍受刀笔吏得询问,自杀而终。
李广没有精心准备李广因为生气,而没有跟卫青道别,是仓忙而走得,根本没有时间寻找合适得向导。更何况军队得部署,整个大军的作战策略等,是因为李广自身得傲性,促使了这次得失败。
以上是我认为李广频频失利,霍去病频频得手得原因,欢迎大家点评。
李广外出打击匈奴,经常迷路,而霍去病却频频得手,为什么有差异存在?
这里面既有个人的运气,但也可能有主帅的有意安排。这也是李广后来自尽的原因。
李广外出打击匈奴,经常迷路,而霍去病却频频得手,为什么有差异存在?
打架与带人打架是不同的职业 。
李广出生于根正苗红的军人世家。从小就精通骑马射箭等单兵技术,汉文帝时他就上马射匈奴下马和野兽搏斗,到了景帝时他带头冲上昌邑城头,夺下了吴楚军的军旗。由于李广出了名,皇帝让他当上谷太守,当了太守李广和匈奴打架还喜欢肉搏,他的上司哭着对景帝说,还是把他调到后方,不然迟早要肉搏死。到了汉武帝上位,原本是汉军第一打手的李广,被任命为了骁骑将军,领了一万人。这下,李广从一个拿砍刀的小弟,变成带人打架的大哥。当上了老大,李广还是打手的劲头,拼命的冲,几万人的战役,哪是他一把刀能砍胜的,结果李广被匈奴兵抓住当了战俘。在押送过程中,他诈死抢了一匹马,和追他的几百匈奴人又干上了,这下战爭状态从大兵团转成了小队,几百个匈奴的确搞不过他,这些人被他射得找不到北,也因此李广才得了飞将军的名声。不过虽然他逃了回来,但小弟死伤无数,按大汉律要么杀头要么花钱要么当太监,好在李广有钱。过了一段时间,李广东山再起,领了四千小弟又和匈奴去打架,结果又被匈奴包围起来,虽然依靠他个人的神勇,打死了几个匈奴的副将,使匈奴心生恐惧,但最后,四千小弟几乎全军覆没。跟只会打架的人去打群架,看来是一个非常危险工作。不过群众不懂。长期和李广共事的另一个大将程不识说,李广带兵,行军无严格队列、阵势,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只布置哨兵,不打更自卫,文书一律简化,而程不识对队伍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要求很严格,夜里派哨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毫不含糊,甚至通宵达旦,所以小弟们都喜欢到李广手下当兵。但遇到大仗,李广的粗犷就成了一把让士兵送命的刀,比如漠北之战,卫青让他走远路去包抄,虽然有对他不公平的嫌疑,但这家伙居然连个向导也没找,在沙漠迷了路那算是幸运了。
汉武帝刚上位时,曾经让李广当未央宫禁卫军长官,其实当好首长的警卫员,像刘邦的驾驶员滕公一样封侯,应该是李广最好的职业规划,可惜了。
李广外出打击匈奴,经常迷路,而霍去病却频频得手,为什么有差异存在?
您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李广是汉武帝时期非常有名的飞将军,但是李广的人生结局却是一个悲剧,最后他是自杀身亡的,而之所以自杀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攻打匈奴的漠北决战中迷路了,他不愿意接受刀笔史的调查,所以才选择了自杀,但是有一点让人很奇怪,当时参加匈奴漠北决战的还有卫青和霍去病,他们同样也面临着一样的地理困难,他们从来都没有迷过路,只有经验丰富的飞将军李广迷路了,而且那也不是李广第1次迷路。
所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和卫青和霍去病的部队相比,李广的部队里向导的水平可能不高,因为李广心胸比较狭隘,不会用人,所以他发现不了一个好的向导。但是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部队里搭配的是最好的向导,所以最后造成了那样的结果,霍去病没有迷路,飞将军李广却迷路了。
李广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常传奇的,他的战斗力是很高的,但是他在综合军事方面能力不是很好,可以说他是一个言过其实的名将,在漠北决战的时候,飞将军李广的军事才能方面的缺点都被暴露出来了。
他缺乏统帅大兵团的能力,不能诊准确的判断敌人的位置甚至是自己部队的位置,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他在草原上迷了路。
关注我,我们共同交流,探讨,研究,更多精彩历史!
欢迎下方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