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孙坚孙策那么能打,孙权打仗却不行?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作为三国的开国之君中的一个,当然具备一定的文才武略。但是,如果我们拿孙权和他的父兄孙坚、孙策相比,就感觉孙权的武勇和他们差多了。
一、武勇过人的孙坚和孙策。孙坚是东吴的第一代开拓者。他自十七岁的时候就敢一个人去讨杀海贼。后来以讨贼起家,慢慢成为有名的将领。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积功成为长沙太守,变成手握军政实权的人物。
在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孙坚也率领军队参加,名列十八路诸侯之一。他率领的人马,是讨伐董卓联军的先锋。孙坚在战斗中多次打败董卓军,斩了他手下的猛将华雄等人。最后,董卓只得撤往长安。在联军解散后,孙坚率领军队回师。后在征讨荆州刘表时阵亡。
而孙策号称“小霸王”。他的武勇不减于其父。他以父亲的旧部起家,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攻占了江东。可以说,东吴的基业是孙策打下的。他不但武勇过人,还胸怀大志。他趁曹操和袁绍相持的机会,想要袭击许都,迎接汉献帝。可惜没有发兵,就被刺客所害。
二、武勇和指挥才能不及的孙权。孙权不是没有武勇和军事才能的人。在史书上,就多处提到,孙权喜欢打猎,尤其喜欢猎虎。他因为猎老虎,多次被老臣张昭进谏。有一次猎虎时,老虎扑伤了他的马匹,他投射老虎两支铁戟,打退了老虎。孙权也多次率领军队出征,也多次打过胜仗,显示了他具有的军事才能。
但是,孙权的武勇及军事才能和他的父兄相比,就要逊色很多。孙权虽然也经历过多次战争,可是表现并不出色。赤壁之战是交给周瑜打的,而周瑜是孙策的伙伴,他是孙策作战的助手。有孙策指挥的时候,周瑜只是作为部下作战。而孙权就无法指挥这样规模的战役,只有仰仗周瑜。当周瑜死后,孙权哀叹,周瑜一死,我成就不了帝业了。
而在著名的合肥之战中,孙权更是把自己的真实面目暴露给大家。张辽和他对峙的时候,喝令他从高冢上下来交手,他居然不敢动弹。他率领的十万人马打不下张辽率领的七千多人马。在撤退的时候还遭到张辽袭击,险些丧了命。
所以,从这方面看,孙权的武勇和军事才能比起他的父兄可差得远了。
三、各擅专长的孙权。但是,孙权的特长并不是在武勇和军事才能这一方面。他作为东吴的开国之君,当然有他的特长。他的哥哥孙策在临死前传位给他的时候,就把这个特点说了出来。他说:
“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江东到了孙权的时代,已经过了创业的时代。这个时候,东吴已经有了一定的家底。要地盘有地盘,要人马有人马,要将领有将领。在孙策的时代,孙策还想依靠自己的军事能力继续扩张,可是壮志未酬,只得交给孙权。
孙权虽然没有父兄的军事能力,但是他有超过他们的政治才能。他能够把东吴的群臣团结起来,任用贤能,首先保住江东,然后再图发展。
孙权凭借着已有的军政人才,自己没有必须亲自上阵。这也就是他虽然军事能力不强,但是不耽误他建设东吴的原因。他任用的四个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他打下了一片江山。可以说,孙权是三国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结语:虽然孙权的武勇和军事能力不如父兄,但这不妨碍他开拓江东,建立东吴。这是因为他已经拥有了父兄留下的家业,不需要他再亲自冲锋陷阵。他善用人才,团结大众,使得东吴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
他善于决策,东吴取得的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的胜利,都和他知人善任有关。在他的努力下,东吴终于成为三国之一,并成为这三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为什么感觉孙坚孙策那么能打,孙权打仗却不行?
说到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这是由孙家父子两代人联合起来创造的,其中孙坚和孙策是作为创业者的面目出现的,他们存在的目的主要是创业,打天下,并且成就了一番事业,打下了江东六郡,而孙权则与孙坚和孙策完全不一样,因为孙权是作为官二代和守业者出现的,孙权的主要作用就是保住江东。
孙坚是东吴政权的第一代创业者,他利用自己善于打仗的能力,奠基了东吴政权的军事集团,不仅打败了董卓,杀了华雄,还两次击败了吕布,以孙坚的战斗力,基本上可称得上东汉末年最强的,并且他是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中唯一击败董卓的人,同时孙坚创造了东吴政权最早期的团队,为后来的孙策打天下留下了人才基础。
孙坚
孙策是东吴政权第二代创业者,他与父亲孙策非常相似,都是勇猛善战,孙策凭借一己之力,只用了五六年时间就打下了江东六郡,奠定了东吴政权最核心的版图,要知道孙策从开始打江东创业时,只有20岁,到死的时候,也不过26岁,如此年轻的年龄,就能创造如此伟大的事业,想想刘备一生打了26年,才有荆南四郡的地盘,而曹操一生打了23年,才占据了整个北方,这样看起来,孙策的战绩真的很强。
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孙坚和孙策善于打仗,特长是武,而孙权打仗不行,善于治国,特长是文,为什么一家人,会有如此强烈不同的反差,这是什么原因呢?
孙家二代人
有句俗话叫:环境创造人。
孙坚所在的时代,属于东汉末年乱世开始的年代,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孙坚被他的同乡朱儁推荐为佐军司马,开始随朱儁征战四方,打黄巾军,在这样一个乱世环境中,孙坚除了勇猛善战,奋勇杀敌,没有其他办法,乱世之中想要活下去,就得比你的敌人更狠,所以孙坚在战争都是拼了命的打,甚至有一次孙坚为了追击敌人,单枪匹马深入敌后,结果意外掉落马下,没有人知道孙坚在哪里,后来他的战友还是根据战马找到他所在的位置,救回了孙坚,养了十几天的伤才养好。
孙坚这种打法,完全就是要命的打法,正是在这种环境之中,锻炼了孙坚英勇作战的能力,就算孙坚想好好做个文官,那也是不可能的,乱世之中,哪里会有安宁呢?乱世环境之下,只会造成一个又一个英勇善战的将军,孙坚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环境的作用。
孙坚打败董卓获得玉玺
要说到孙坚的家族,其实并不出众,孙坚能够崛起,完全靠武力,孙坚打完黄巾军又到凉州跟随张温打羌人,黄巾起义结束三年后,孙坚因为战功被封为长沙太守,孙坚又开始打长沙地区的叛军,打完长沙又跟到隔壁郡县去平叛,就是在不断的征战过程中,孙坚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他是唯一击败董卓的人,还两次打败了猛将吕布,斩杀了华雄。
所以说,孙坚为什么善于打仗?就是环境逼出来的,如果孙坚不会打仗,他早在乱世中被杀,或者一生就默默无闻,这样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东吴政权。
再说孙策,孙策18岁时,父亲孙坚被刘表手下的黄祖施放暗箭所杀,孙坚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战场上枪林箭的环境之下,难免会有意外,孙坚就是死在了黄祖部将的暗箭之下,那一年孙策只有18岁,并不在父亲身边,孙坚的灵柩还是他的侄子孙贲率领余部扶送回家的,那一年孙权只有11岁。
孙策与周瑜
18岁的孙策在当时能做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率领父亲的部将为父亲报仇,但是当时孙坚的部将都被袁术吞并,孙坚在生前也是依附于袁术的,孙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从袁术那里讨回父亲的部将,前后用了一年时间,孙策才做到,要知道乱世之下,年轻的孙策除了为父亲报仇,没有别的办法,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被杀而无动于衷。
孙策所在的年代同样是东汉末年的乱年,董卓乱政,李傕、郭汜乱政,先后被杀,原来隶属于东汉的地方政府军也开始你争我夺,你死我活的战争,孙策在当时只能算是依附于袁术的一个小家族,想要立足下来,孙策只能靠打打杀杀,就连从袁术那里讨回父亲的军队,也是靠英勇善战要回来的。
有了军队之后,孙策首先要做的就是扩大规模,打下固定的根据地,要不然在乱世之中是无法养活一支军队,一定得有固定的地盘才行,所以孙策把目光对准了东江六郡,当孙策渡过长江到达江东时,他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他除了勇往直前、英勇善战打出一片天地之外,就只有战死沙场这一条路可走了。
孙策传位于孙权
环境逼得孙策只有不断打打杀杀,不断地骁勇善战,不断地夺取江东六郡,才能生存下来,若不是环境所迫,孙策也不会如此拼命,孙策只用了六年时间就打下江东六郡,这个时间已经是很短了,显示出孙策与众不同的军事才能和武力,建立东吴政权功劳最大的就是孙策,如果没有孙策打下江东六郡,历史上就不可能会有东吴政权。
孙策要打下江东六郡的同时,也不断为自己父亲的死来报仇,由于种种原因,孙策还没有来得及拿下荆州就被人刺杀而死,孙策在临死前,把孙权定为接班人,而不是更像他的孙翊,因为孙策定下的战略是让孙权守住江东六郡的地盘,而不是让他跟自己一样继续创业,关于这一点,孙策就定位了孙权。
所以孙权一接手政权,就是一个官二代,直接继承了江东六郡的地盘,相对于孙坚和孙策来说,孙权的首要任务不是创业,而是守业,这是孙策定下的战略,孙权总得遵守,既然是守业,孙权不可能像他的父亲和兄长那样到处去打打杀杀,而是利用能力与职责,调到一批人帮他打打杀杀。
孙权重建江东
所以,环境迫得孙权只有不断用人,用好人,才能管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孙权的潜意识中,把孙策打下来的江东六郡保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事实上,在那种复杂的环境下,孙权做得很不错,要知道孙权刚接班时,江东面临内忧外患,外部有强敌虎视眈眈,比如刘表和曹操,曹操甚至勾结孙权的堂兄孙辅谋取江东,而孙权的堂弟孙暠也企图夺取政权自立为主,再加上江东内部的山越人叛乱,孙权想要保住江东的任务非常难。
但是,孙权做到了,他利用自己的能力先后解决了内忧外患,成功守住了江东,这是环境逼出来的,所以说,孙坚、孙策英勇善战,善于打仗是环境逼出来的,孙权不善于打仗,而善于治国用人,也是环境逼出来的,但有个前提,孙家的人都是有能力的人,才会被环境逼迫成为人杰,这就是最终的原因。
为什么感觉孙坚孙策那么能打,孙权打仗却不行?
谢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回答题主这个问题,仍然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为准。从《三国演义》来看,孙坚和孙策确实比孙权能打,但是,孙权仍有披挂上阵、带兵打仗的能力。孙坚是孙策、孙权的父亲,他本人确实是武功高强、战力超强的。孙坚在第二回出面。书中是这样叙写的:
“(朱)隽离十里下寨,方欲攻打,忽见正东一彪人马到来。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年十七岁时,与父至钱塘,见海贼十余人劫取商人财物,于岸上分赃。坚谓父曰:‘此贼可擒也。’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贼以为官兵至,尽弃财物奔走。坚赶上,杀一贼。………今见黄巾寇起,聚集乡中少年及诸商旅,并淮、泗精兵一千五百余人,前来接应。……孙坚首先登城,斩贼二十余人,贼众奔溃。赵弘飞马突槊,直取孙坚。坚从城上飞身夺弘槊,刺弘下马,却骑弘马飞身来杀贼。”从孙坚的初一登场来看:孙坚既是一个武功高强、富有战力之人——“孙坚首先登城,斩贼二十余人,贼众奔溃”;更是一个聪明睿智之人——“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第五回提到的“十七镇”讨伐董卓时,孙坚是第十六镇。这时,孙坚已经是乌程侯长沙太守。讨伐时,孙坚主动提出:“坚愿为前部。”袁绍同意了他的请求,“坚遂引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来”。从孙坚“愿为前部”的请求来看,他也是具有超强的武功和战力的。如果没有超强的武功和战力,他怎敢做前锋呢?
第五回中这样叙写:
“却说孙坚引四将直至关前。……坚挥军直杀至关前,关上矢石如雨。孙坚引兵回至梁东屯住,使人于袁绍处报捷,就于袁术处催粮。”孙坚之所以敢亲自带兵与敌搏杀,是因为自己有足够的武功和智慧。
第六回叙写孙坚得到传国玉玺,想
偷偷带着它回江东。孙坚手下的一个军士是袁绍的乡人,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袁绍。当袁绍向孙坚讨要传国玉玺时,孙坚矢口否认。后来,袁绍把他的这个乡人请出作证。书中这样写道:
“坚大怒,拔所佩之剑,要斩那军士。绍亦拔剑曰:‘汝斩军人,乃欺我也。’绍背后颜良、文丑皆拔剑出鞘。坚背后程普、黄盖、韩当也掣刀在手。众诸侯一齐劝住。坚随即上马,拔寨离洛阳而去。”从“坚大怒,拔所佩之剑,要斩那军士”的叙写来看,孙坚也是有很强的武功的。如果他觉得自己武功不够的话,会让他手下的武将来斩杀这个军士的。
孙坚最后一次出战,是在第七回中征讨刘表之战。书中这样叙写:
“孙坚在帐中,忽闻喊声,急上马,引三十余骑出营来看。军士报说:‘有一彪人马杀将出来,望岘山而去。’坚不会诸将,只引三十余骑赶来。吕公已于山林丛杂去处上下埋伏。坚马快,单骑独来,前军不远。坚大叫:‘休走!’吕公勒回马来战孙坚。交马一合,吕公便走,闪入山路去。坚随后赶入,却不见了吕公。坚方欲上山 ,忽然一声锣响,山上石子乱下,林中乱箭齐发。坚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寿三十七岁。”从孙坚最后的出战来看,战力还是很强的。如果孙坚战力不行,他是不会与吕公单独交战的。孙坚虽有很强的武功、战力,却因中敌计而死,确实可惜。
在《三国演义》中,孙策和孙权的名字第一次出现,见第七回中。书中这样写道:“却说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
孙策的武功和战力,和他的父亲孙坚一样,也是非常高强的。孙策出征的第一战,就是同黄祖的手下作战。黄祖是刘表的部将。第七回中这样写道:
“黄祖引军出迎,布阵于野。(孙)坚列成阵势,出马于门旗之下。孙策也全副披挂,挺枪立马于父侧。”“(黄祖)便令张虎搦战。坚阵内韩当出迎。两骑相交,战三十余合,陈生见张虎力怯,飞马来助。孙策望见,按住手中枪,扯弓搭箭,正射中陈生面门,应弦落马。”陈生是黄祖手下将帅,孙策却把他射落马下,足见孙策武功的不一般。
父亲在岘山被刘表的人射杀之后,孙策投到了袁术帐下。第十五回中这样写道:
“原来孙策自父丧之后,退居江南,礼贤下士;后因陶谦与策母舅丹阳太守吴景不和,策乃移母并家属居与曲阿,自己却投袁术。术甚爱之,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从袁术对孙策的评价来看,孙策定是文武双全、德才兼备之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孙策的武功之高强。孙策为了征讨扬州刺史刘繇,救“老母家小”,向袁术借兵获得批准。第十五回中这样写道:
“术闻有玉玺,取而视之,大喜曰:‘吾非要你玉玺,今权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马五百匹与你。平定之后,可速回来。你职位卑微,难掌大权。我表你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克日领兵便行。’”正是靠着从袁术这里“借兵三千、马五百匹”,孙策取得了征讨刘繇的胜利。第十五回中这样叙写:
“孙策引军前来,乘势掩杀”;“策横枪立马于岭下待之”;“当夜分军五路,长驱大进。刘繇军大败,众皆四纷五落。太史慈独力难当,引十数骑连夜投泾县去了”;“刘繇背后一人挺枪出马,乃部将于糜也。与策战不三合,被策生擒过去,拨马回阵”;“策回头,忽见樊能马到,乃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樊能惊骇,倒翻身撞下马来,破头而死。策到门旗下,将于糜丢下,已被挟死。——一霎时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皆呼孙策为‘小霸王’”;“当日刘繇兵大败,人马大半降策。策斩首级万余。刘繇与笮融走豫章投刘表去了”。在征伐刘繇中,孙策“挟死一将”——于糜,“喝死一将”——樊能,武功不高强能做到吗?!后来,孙策遭遇意外。在第十五回中这样写道:
“孙策还兵,复攻秣陵。亲到城壕边,招谕薛礼投降。城上暗放一冷箭,正中孙策左眼,翻身落马。众将急救起,还营拔箭,以金疮药傅之。”孙策虽然受伤,但是,在征讨会稽太守王朗时,仍然显示出很强的战力。同样是在第十五回中这样写道:
“一将当先拦住,火光中视之,乃孙策也。周昕舞刀来迎,被策一枪刺死。余众皆降。白虎杀条血路,望余杭而走。王朗听知前军已败,不敢入城,引部下奔逃海隅去了。孙策复回大军,乘势取了城池,安定人民。”在第二十九回中,叙写了孙策的受伤和最后动武的情形:
“一日,孙策引军会猎于丹徒之西山,赶起一大鹿,策纵马上山逐之。正赶之间,只见树林之内有三个人持枪带弓而立。策勒马问曰:‘汝等何人?’答曰:‘乃韩当军士也。在此射鹿。’策方举辔欲行,一人拈枪望策左腿便刺。策大惊,急取佩剑从马上砍去,剑刃忽坠,止存剑把在手。一人早拈弓搭箭射来,正中孙策面颊。策就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应弦而倒。那二人举枪向孙策乱搠,大叫曰:‘我等是许贡家客,特来为主人报仇!’策别无器械,只以弓拒之,且拒且走。二人死战不退。策身被数枪,马亦带伤。”从以上的叙写来看,孙策的武功确实了得。在他被人放箭射中之后,还能做出强力回击:“策就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应弦而倒。”没有超强武功的人,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孙权的武功和战力,与孙坚、孙策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是,他仍然有披挂上阵、带兵打仗的能力。在第十五回中第一次提到孙权参战的情形,是这样叙写的:
“却说孙权与周泰守宜城,忽山贼窃发,四面杀至。时值更深,不及抵敌,泰抱权上马。数十贼众,用刀来砍。随后一贼跃马挺枪直取周泰,被泰扯住枪拖下马来,夺了枪、马,杀条血路,救出孙权。”从这段叙写来看,孙权真的没有武功或者武功确实一般;倒是周泰的武功十分了得——“随后一贼跃马挺枪直取周泰,被泰扯住枪拖下马来,夺了枪、马,杀条血路,救出孙权”。如果没有周泰的拼死相救,恐怕孙权的性命就丢掉了。
第二十九回叙写了孙策的去世,叙写了“孙权承孙策遗命,掌江东之事”。本回中,是这样描写的:“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对他的武功是什么样的,没有进行叙写。
孙权“掌江东之事”以后,孙权仍然没有单独展示自己武功的机会。第三十八回中,对孙权超强的统治能力进行了叙写:
“却说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在第三十八回中,叙写了孙权带兵伐敌的情形:
“建安八年十一月,孙权引兵伐黄祖,战于大江之中。祖军败绩。权部将凌操,轻舟当先,杀入夏口,被黄祖部将甘宁一箭射死。凌操子凌统,时年方十五岁,奋力往夺父尸而归。权见风色不利,收军还东吴。”第三十九回一上来就怎样叙写:“却说孙权督众攻打夏口,黄祖兵败将亡,情知守把不住,遂弃江夏,望荆州而走。”到了第五十三回,才对孙权披挂上阵、带兵拒敌的情形进行了详细叙写:
“孙权金盔金甲,披挂出马。左宋谦,右贾华,二将使方天画戟,两边护卫。……权绰枪欲自战,阵中一将挺枪骤马早出,乃太史慈也。张辽挥刀来迎。两将战有七八十回合,不分胜负。……张辽望见孙权,骤马赶来。看看赶上,刺斜里撞出一军,为首大将,乃程普也;截杀一阵,救了孙权。”从这段叙写来看,孙权还是有相当的武功的。如果孙权没有相当的武功,是绝对不敢披挂上阵、带兵出战的,更不会“绰枪欲自战”。既然孙权敢于披挂上阵、带兵出战,敢于“绰枪欲自战”,就足以表明孙权对自己的武功是充满自信的。第六十七回,再次叙写了孙权亲自带兵出战征讨曹军的情形:
“遂教吕蒙、甘宁为先锋,蒋钦、潘璋为合后,权自引周泰、陈武、董袭、徐盛为中军。”孙权敢于带兵出征,对自己的武功和战力是充满自信的。
从《三国演义》的叙写中可以看出:孙坚的武功、战力是非常厉害的,在孙权之上;孙策的武功、战力是非常厉害的,在孙权之上;孙权虽有一定的武功,但是,是没有办法与孙坚、孙策相比的。(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为什么感觉孙坚孙策那么能打,孙权打仗却不行?
你的感觉没有错,孙坚孙策打仗确实很厉害,尤其是孙坚,他的人生也是仿佛开挂了一般,一路披荆斩棘,为江东孙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就具体聊一下,孙坚孙策为何如此能征善战,而孙权又稍逊一筹呢?据陈寿《三国志.孙破虏传》中记载,孙坚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年轻时做过县吏,孙坚这人从小就是胆大异常,看见海盗岸上分赃,提刀就去,吓的海盗四散逃跑,孙坚抓住一个海盗并砍下其脑袋,此事之后,孙坚名声大震,自此以后,孙坚开始了漫长的平叛拼杀之路,尤其是剿匪黄巾起义,平叛长沙贼寇区星,一举拿下零陵、桂阳。朝廷封孙坚为乌程侯。自十八路讨伐董卓日起,孙坚自长沙北上,一路所向披靡,连董卓都惧其三分,在帮助袁术拿下南阳郡的同时,亦将整个荆州纳入其势力范围。伐董联盟破裂后,孙坚奉袁术命打刘表,其部将黄祖暗箭射伤,英年早逝。
孙坚死时孙策只十七岁,自袁术那领回父亲孙坚旧部一千余人,在听取孙坚老将朱治意见之后,进谏袁术,起兵伐江东,袁术知道他与孙策已有间隙,又觉江东原本已有人王朗于会稽、刘鹞于曲阿,孙策此去未必有所作为,便替孙策向朝廷要了个折冲校尉,放其去江东,此一路不断有人归附,包括周瑜等人亦来效力。《三国志·孙破虏传》有记载: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不过数年,孙策便扫平江东,击败王朗、严白虎、刘鹞。为孙家在江东奠定了基业。
建安五年,孙策轻装外出打猎,遭原吴郡太守许贡门客伏击,脸部受箭,临死时唤孙权于塌前“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由此而见,孙坚孙策这二人,是百炼沙场,能征善战,而孙权作为后起之秀,能够坐稳江东,充分显示了其人才统筹的能力。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所需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
为什么感觉孙坚孙策那么能打,孙权打仗却不行?
【品鉴不凡】
为什么感觉孙坚孙策那么能打,孙权打仗却不行?孙坚和孙策是孙家和东吴的奠基之人,孙权是把孙家的基业发扬光大之人。孙坚孙策打仗靠武力,而孙权打仗靠的是智力!
1,孙坚是江东曾经的传说孙坚是孙策和孙权的父亲,是吴国基业的首位垦荒人。孙坚有江东猛虎之称,发迹于讨伐黄巾军之际,崛起于讨伐董卓之时。身体强健,孔武有力,作战时不惜性命,经常亲冒矢石,率先冲锋陷阵,因此,与之对阵者皆为其气势所震慑。讨董卓,征黄祖,莫不如此。但他有明显的个性缺陷,即自恃武艺高强,作战只追求用武力方式解决,且不注意安全。后来为黄祖所伏击杀死,其所部为袁术呑并。
2,孙策是东吴基业的建立者孙策有小霸王之称,从小跟着父亲征战,与父亲一样,崇尚用武力说话。其个性刚毅果敢,有乃父之风,但仍如父亲一般,性格暴燥,喜欢亲自上阵杀敌。离开袁术后,仅带领二百人经过艰苦拼杀,不仅为父亲报仇雪恨,还在江东创下基业。是东吴事实上的创立者。他有较强的政治头脑,善于选用人才,为东吴发掘了一大批文官武将。但他与其父一样不注意安全防范,后遇伏被刺,死于门客之手。
3,孙权把东吴的事业推向了顶峰孙权十五岁时,在毫无征兆的情绪下,被迫继承了东吴的领导权。与父兄相比,他虽勇武有力,但不以擅长冲锋杀敌闻名于世。他熟读诗书,长于用人,胆略超群。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虽有父兄遗威护佑,但江东诸位文臣武将皆非等闲之辈,其艰难可想而知。可他不仅顺利执掌东吴权柄,赢得文武百官拥戴,还带领东吴在魏蜀两国之间左右逢缘,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可以说,孙坚孙策开疆拓土,东征西讨,奠定东吴之基,是打天下的奠基者,因此以能打善战闻名于世。而孙权则是东吴的继承者、管理者、守护人,已没必要亲自披坚执锐、搏杀四方,他更重要的使命是运筹帷幄,发掘人才、使用人才,把更勇敢、更能征善战的人放到战场拼杀,而不是自已亲自上阵。
因此,可以说孙权打仗换了一种与父兄不同的形式,父兄打仗靠武力,而孙权打仗靠用智。所以,不能简单说孙权打仗不行。为什么感觉孙坚孙策那么能打,孙权打仗却不行?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其实不光是题主有这个疑问,相信大多数读三国历史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疑惑。孙坚孙策都好武力,是驰骋疆场的勇猛豪杰,军事能力特别突出,指挥打仗、攻城拔寨,罕有敌手。反观孙权的军事能力就不是那么突出了,十万大军被张辽数千人击退的合肥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了。那么为何孙权的军事能力比之父兄会差那么多呢?
孙坚孙策两人的强项是武功 弱势是文治。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席卷全国,群雄豪强并起。孙坚也就此借着黄巾之乱乘势而起。早年十七岁时敢独自单挑海上的强盗,以勇武闻名于州郡,随后破黄巾、讨贼积累军功,成为手握一方兵权的长沙太守。
孙坚最为亮眼的是参与讨伐董卓的战役,作为关东联盟的先锋,先击破董卓手下猛将吕布、斩杀华雄,并在众诸侯各怀鬼胎的时候,第一个攻进洛阳城,修缮被董卓挖开的皇陵。
要不是袁术忌惮孙坚发展过快,派孙坚去征讨刘表,中埋伏身亡。
孙策是孙策的长子,完全有其父勇武之风,也是在年仅十七八岁左右,继承父业,暂时依附袁术,为袁术南征北战,并借着战功讨回了其父孙坚的旧部。凭着英勇善战,短短数年时间就平定了吴郡、会稽、豫章、庐江、丹阳等江东数郡,在江东打下了立足的资本与实力。
论行军打仗,孙策继承了其父孙策的勇武和谋略,但每攻下一个州郡,杀了不少英雄豪杰,没有很好的处理州郡里的关系,他是能让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最后死于许贡的门客之手。
孙坚与孙策父子都以治军打仗见长,而短于治理州郡,这是他们的弱项,而这恰好是孙权的强项。
孙权以善于识人、用人见长,打仗比之父兄确有不如。孙策临死前把江东大业交于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孙策了解孙权,孙权不能通过武力来争霸天下,但能守住江东的基业。
1.孙权的善于识人、用人
刘备兴兵伐吴时,孙权派遣赵咨出使魏国,向魏国称臣,赵咨与曹丕的一席对话可以深知孙权善于识人、用人。
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这里面虽然有赵咨的吹捧在里面,但大体上也显示出了孙权的识人、用人的高明。出身寒微的鲁肃作为东吴出色的战略家,联刘抗曹,充分信任周瑜,使周瑜得以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稳定了江东的局势;任用吕蒙设计夺取荆州,使得江东再无上游的安危;任用年轻的书生陆逊在夷陵击败了伐吴的刘备大军,再一次使江东转危为安。
2.在与曹魏的交战中,两次合肥之战,第一次败北于张辽之后,后来与曹操在濡须的对决中,双方各有胜负,曹操更是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包括后来曹丕的数次伐吴,孙权都能很好的击退与防守,虽然不能东进合肥,但曹魏也不能南下灭吴。孙权虽然武功不如父兄,但也并不是特别的菜,都是相对而言的。
3.孙权更多的才能表现在内政上面,比如注重屯田生产、兴修水利、平定内部山越、后期与蜀汉的联盟外交等等,这些措施很好的稳固了江东的局面。
总结:孙坚孙策是处于基业的开创者,需要通过武力和谋略来征伐,两人也崇尚武力和谋略,这是两人的强项。到了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大肆征伐,但要守住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孙权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却缺少父兄的勇武,尤其在合肥一战中败北,更是让孙权认清了自身的不足,于是就退而求其次,以权谋和政治手段来稳定江东的局面,并最终开创了东吴称霸一方的基业。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喜欢的朋友如果关注我想必是极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