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会像诸葛亮预测的谋反吗?要是他不死,会争蜀国的军权吗?
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不会谋反。但是,他肯定会因为心中的不满而作乱。这一点,不但诸葛亮心里清楚,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孙权都看出来了。
当年,孙权在大醉之后问蜀汉的使者费祎,说杨仪和魏延都是有点才能的小人。虽然任用他们对现在蜀汉有一定的好处,可是一旦任用了他们,肯定会让他们掌握重权。如果将来诸葛亮不在世了,他们肯定会带来祸乱。不知道你们也没有考虑?
费祎当时不知道怎么作答,幸亏副使董恢提醒他,对孙权作答说,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是出于私愤,他们并不是那种心怀反叛的人。现在用他们是时势使然,没有必要为了将来就现在废了他们。诸葛亮听说后,认为董恢说的对,并且提拔任用了他。
我们从这一段历史记载就能够看出来,魏延和杨仪都是诸葛亮的左右手,他们为诸葛亮的北伐尽心尽力,诸葛亮时刻都离不开他们。但是,两个人的性格品行都有问题。杨仪是公认的小人,而魏延也不比杨仪的风评高多少。
史书记载魏延其人,“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虽然并没有象孙权那样直接说魏延是个“小人”,可是从这句“当时皆避下之”就可以想象到魏延平日里飞扬跋扈的样子。因此,孙权才会说,如果诸葛亮不在,这两人如何处置的问题。如果处置不当,两人必生祸乱。
蜀汉中人和诸葛亮也都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于是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就已经做好了安排。他让蒋琬留在刘禅身边,并且密表让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样就牢牢的把朝廷控制在手中。
而军队之中,他任用姜维、王平、马岱、吴懿一批将领,不知不觉中就把魏延给孤立了。他又把费祎定为蒋琬的接班人,这样就使得费祎绝对忠实于自己,会绝对执行自己的计划。费祎穿梭于杨仪和魏延之间,用好言好语骗取了两个人的信任,就中取事。
如果说诸葛亮有心同时除掉魏延和杨仪,这有点过分了。但是,诸葛亮最关心的是蜀汉的江山,还有蜀军平安的撤回蜀汉。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策略,蜀军是不可能顺利撤回的。
诸葛亮一死,按照资历、能力、职位来说,应该由魏延接任诸葛亮的职务。如果魏延接任的话,是肯定不会撤回的。他一定会继续领兵北伐。可是,诸葛亮一死,军心士气肯定会受到影响。再加上魏延的军事指挥风格让诸葛亮担心。再加上魏延与杨仪的矛盾,军中文武不和。这样,面对司马懿这样狡猾的对手,蜀军很可能会遭到惨败。
所以说,诸葛亮不可能将军权交给魏延。于是,诸葛亮下令,魏延断后,而在魏延前面撤退,实际上的断后的是姜维。如果魏延不听从指挥,大军就直接撤走,不管魏延。这样一来,魏延不会反叛,他孤军难持,只能撤回。
诸葛亮的策略是,如果杨仪和魏延听命,就留下他们,在蒋琬的指挥下工作。如果不听命,那就只有除掉他们。这是杨仪和魏延咎由自取,没有人会同情他们。
果然,没有政治头脑的魏延开始了倒行逆施。他先中了费祎的计谋,把自己的本意和准备调换将领的打算一股脑告诉了费祎。没有想到费祎回到大营就把魏延给卖了。那些要被魏延调换的将领当然更坚定了听从诸葛亮遗嘱的决心。
然后魏延又办了蠢事。他烧绝栈道,阻击回归的蜀军。试想一下,带着诸葛亮的棺椁,打着正义的大旗的蜀军主力,怎么可能被魏延挡住?连魏延手下都觉得他做得不对。这样,毫无悬念的,魏延被除掉了。当然,杨仪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在蒋琬的政府里,没有他的位置。随后他就被费祎出卖给杀掉了。
因此,诸葛亮死后,魏延肯定不会谋反。一个是他没有谋反的心,这一点连陈寿都在《三国志》里谈到了,说魏延“不便背叛”。另一个原因,是诸葛亮已经在死前,将身后的事情做好了安排,让魏延根本就没有机会谋反。
当时,魏延阻击杨仪的时候,早就被诸葛亮安排在刘禅身边的蒋琬等人就异口同声的指斥魏延反叛。刘禅接受了大家的意见后,蒋琬亲自率领成都的御林军前去夹击魏延。只是因为魏延的死讯传来,已经出发几十里的蒋琬才转回成都。
我们可以想一下,即便是魏延把杨仪挡在汉中。蒋琬率领军队到来,传达刘禅的指示,魏延依然要被扣上背叛的帽子除掉。因此,在魏延不听从诸葛亮的命令,乖乖的为大军断后的时候,他背叛的罪名就已经坐实了。
这个结局也是诸葛亮事先就预料到的。魏延的性格“矜高”,他不可能屈居人下。他在诸葛亮死后肯定会要求掌握军权。他不会在蒋琬、费祎这些人手下做事。所以说,几件事加在一起,在诸葛亮的策略里,魏延也就只有死路一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魏延会像诸葛亮预测的谋反吗?要是他不死,会争蜀国的军权吗?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其实一直是郁郁不得志,即使从罗贯中先生的笔下预估,魏延也不会谋反,我们可以从一些人物关系的细节中发现其不会谋反的佐证。
魏延此人,一生血战沙场,无论是跟随先主刘备还是后有诸葛武侯,都是功勋卓越,刘备在时,甚是器重魏延,公元219年,即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令其为汉中太守,刘备这一棋出乎所有人意料,但是魏延确实能担此重任。可见魏延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之高,在刘备第一批创业者陆续死后,唯有诸葛亮可以压制住魏延,而且魏延对诸葛亮用兵布阵时有意见和分歧。这其中最著名的事迹便是子午谷奇袭长安,一向稳扎稳打的诸葛亮认为此计甚悬,没有应允,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子午谷奇袭是否能够成功,但是从魏延在战场的表现来看,魏延此人有勇有谋,后蜀一把手诸葛亮对其掌控都有一些力不从心,所以在担心自己死后,魏延绝对会争权而且无人是其对手,故而布下“谁敢杀我”这一锦囊妙计。
魏延此人勇猛过人,但是性格却有些高傲,而且性情比较暴躁。在蜀汉阵营里,杨仪与魏延矛盾甚深,诸葛亮在世时,尚能调解二人冲突,诸葛亮死后,二人之争必有一死,而且会牵涉到蜀国的根基稳定,所以,诸葛亮设计将其除掉,留下一帮好人缘且踏实过日子的蜀国政权结构人,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不过在《魏略》中,记载为杨仪为除掉魏延,谣言其欲北上投敌,故发兵攻之,魏延深知若迎战必被诬陷,故而只逃而避战,终被杀掉,杨仪脚踩魏延头颅,并诛其三族。
我想,大概是魏延魏文长行事太过于刚愎自用,而没有与其他人搞好关系,最终才惹得杀身之祸,再者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稳字当头派,也是担心日后魏延掌权后会牵涉很多自己集团的人,故而才会除掉他。但是,从魏延各种表现来说,此人绝无谋反之心。
魏延会像诸葛亮预测的谋反吗?要是他不死,会争蜀国的军权吗?
魏延就是因为争权才死的好么。
另外题主能不能前边说演义,后边说历史?
正史里诸葛亮哪里说魏延会反?
魏延受到董允、蒋琬、杨仪、费祎的联合“陷害”。
刘禅问:杨仪和魏延哪个反了?
董允、蒋琬查都没查,直接说魏延反。
蒋琬就带兵去平乱,走半道听说魏延死了,才领兵回去。
试问,他就不怕是杨仪反?
诸葛亮活,魏延便能活,因为诸葛亮能用魏延。其他诸如蒋琬、费祎等人可压不住魏延。
蜀汉第一位汉中太守,这是随便一个人能当的?
刘备为拿下汉中,硬生生将荆州一分为二来安抚孙权,可见汉中对刘备的重要性。这么重要的地方,若不是刘备亲信来守卫,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
另外在多说一些个人猜测,诸葛亮没准也掺和其中。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魏延同杨仪等人的矛盾,他却无可奈何。他活着还能管控住,死了却无能为力。
蜀汉不能乱,也乱不起。诸葛亮必须选择一方,他选的是杨仪蒋琬,原因是魏延威望、能力太强。
诸葛亮能保证自己不篡权,他能保证魏延不篡权吗?魏延活着,他会同杨仪、蒋琬等人闹腾,可能将蜀汉刚刚积攒的家底耗光,加上魏延对刘禅的威胁,于是诸葛亮暗令某些人,在自己死后除掉魏延也不是不可能。
这个人很可能是王平。王平是曹魏降将,在诸葛亮手里得到重用,俩人很可能关系不一般。
当然仅是个人猜测。
魏延会像诸葛亮预测的谋反吗?要是他不死,会争蜀国的军权吗?
魏延脑后有反骨,那是诸葛托词!魏延之能,诸葛亮是知道的,但认知上存有偏见,是诸葛先入为主,在其后进行打压限制,而使延心中不平,难免要夺权,以证自已实力,所以后面延的行为,诸葛应负全责!搁我也要去证明一下自已的水平。其二,诸葛为谋过于谨慎;军中是不应有冒险之举,但要看对手是谁!对后来的司马懿,加一百个小心对,但初次北讨曹魏,敌帅是夏候楙,并无良谋,当然不会谷中设伏。而延恰恰看到此处,“夏侯椕乃膏梁子弟,懦弱无谋,带奇兵循奏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便可成功。可惜,诸葛自以为是,丧失了最佳的一次机会,至使再无建树。延是英雄无用武之处,成了悲剧英雄,被算计而死。魏延夺军权是必须的,谋反不太可能,他要向蜀国证明自已的能力,只能战死!个人浅见。
魏延会像诸葛亮预测的谋反吗?要是他不死,会争蜀国的军权吗?
三国时期,蜀汉的魏延始终是一个比较充满争议的人物。由于其能力的出众,故而其在蜀汉后期凋零的阵营当中属于“鹤立鸡群”的存在,同时又因为其桀骜不驯的性格,以及《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的艺术化处理,而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难以驾驭,脑有“反骨”之人。
那么关于魏延之死,实际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其核心问题便是魏延究竟有没有造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结合当时的情况,深入的进行分析一下。
一、促使魏延可能造反的几个要素
对于蜀汉,魏延是一个将军,而对于我们后世,魏延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政治人物。对于政治人物的分析,必须要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进行判断,而不是单纯的想与不想的问题。那么魏延造反可能牵涉那些因素呢?
这里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诸葛亮生前对于魏延的态度,究竟魏延在蜀汉是否受到了打压,而存在不平之心;其次,是魏延最大的政治对手究竟是谁,有没有必要通过造反来打败这个对手;第三,魏延造反究竟有多少胜算。
唯有把这三个要素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我们才能最终确定魏延当时所面临的形势,进而明确他到底有没有造反。因为,唯有遭到打压心中不忿,魏延才有造反的情绪动机;唯有明确魏延的政治对手的情况,才能判断魏延可能采取的手段;唯有明确其造反的胜算,才能最终确定其是否会走上造反之路!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围绕着这几个要素来进行全面分析。
二、魏延是否遭到了诸葛亮的打压我们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会形成一种印象,即诸葛亮生前始终对魏延抱有一种压制、警惕、防范的态度,在伐魏的问题上多次否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而且在死后又留有遗计命马岱最终斩杀魏延。那么事实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那么这里我们来看一看魏延在诸葛亮主政时期所担任的职务:丞相府司马和凉州刺史!
首先说丞相府司马。这实际上是丞相府内设官职,其主要的职能是参赞军议,在最终确定战争方案层面具有丞相府属官之中第一发言权。那么,诸葛亮肯让魏延担任自己的丞相府内部属官,可见其对于魏延还是比较信任的;而魏延的地位又是参赞军务的第一人,那就说明诸葛亮对于魏延的能力是极为重视的。
其次再说凉州刺史。凉州实际上是属于曹魏集团的控制区域,但是这一区域恰恰就是诸葛亮北伐时期的重要目标,是夺取关中的跳板!那么把魏延放在这个位置上寓意就很深刻了:说明魏延将是其未来重点培养攻取并坐镇凉州的重要将领!
综合上述两点,我们能够发现,诸葛亮对于魏延不仅没有打压,而是极为倚重并且还期望对其加以培养。
三、魏延的最大政敌是谁根据《三国志》陈寿的记载,魏延一生桀骜不驯与周遭官员同僚关系一向不好,而这些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能够对构成致命的威胁:丞相府参军长史——杨仪。
杨仪此人能力极强,每逢诸葛亮出征都会把军队调度、粮草供应、辎重车辆等相关繁杂的保障工作交给杨仪,而杨仪每一次都能够极为妥当的完成。也正因为如此,杨仪在丞相府的地位实际上和魏延属于旗鼓相当。
但是非常不巧的是,杨仪此人却是出了名的心胸狭隘,对人更是锱铢必较、睚眦必报!那么这样一个人在丞相府内与性格强势的魏延共事,两个人算是针尖对麦芒成为了死敌。而在这过程中诸葛亮态度始终保持中立,一方面是其为人公允,情感上没有任何的偏向;另一方面也未尝没有让两个人相互争斗而自己居中制衡的意思。正是在诸葛亮这般放任之下,使得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但是这里我们必须要注意,杨仪虽然深受诸葛亮的看重,但是其并非权臣,在朝中也没有党羽,所以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同时杨仪只是诸葛亮倚重的人物,而非刘禅倚重的人物,这一点很重要!
那么综上所述,对付杨仪这样一个人,魏延当然并非只有造反夺权一条路可以走!
四、魏延造反成功的机会有多大接下来我们来说一说,如果魏延真的造反,其成功的几率问题。
首先,魏延的核心力量。魏延在蜀汉集团当中实际上是一个纯粹的武将,而且是桀骜不驯的武将。这样一个人实际上就是一个“孤城”,在朝没有党羽,在民间也没有蜀中豪族的支持。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际掌控的力量不过就是千余人的部曲队伍。依靠这样一支队伍队伍想要造反成功,恐怕比诸葛亮北伐还要难吧?
其次,魏延造反的时机。按照历史,魏延如果真的造反,应该是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而当时的蜀汉政权实际上是比较稳固的,尤其是还有能力北伐曹魏,可见其整体军事实力是比较强的。而魏延本人并不能控制蜀汉大部分军队,所以在硬实力对比上明显处于下风。而从后来的历史判断,魏延在返回成都的途中,麾下部队纷纷逃散,可见当时蜀汉政权无论在军力上还是政治民心上都可以碾压魏延。
那么,综合上述两点,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在造反一途上,既没有“人和”也没有“天时”,至于“地利”,毫无疑问更在蜀汉一边,所以其造反成功的可能性简直就是微乎其微。
五、定论
综合前文三大点,我们可以看出魏延没有受到诸葛亮的打压,首先就没有造反的情绪驱动;其次对付杨仪这个人,魏延也并非只有造反一条路可以走,其明显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第三,魏延造反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而魏延本人乃是大将之材,如此清楚的态势他难道会分析不清楚吗?所以,基本可以定论,他不会造反!
所以,这样我们反过来推导,就可以知道:魏延实际上是被诬陷的,杨仪只不过是先一步到了成都,给刘禅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使得魏延直接被钉死在造反的“耻辱柱”上,最终导致了魏延兵败被杀。
六、假设魏延不死又会是什么结果那么,要是杨仪的阴谋败露,而魏延并未身死,其后又会有什么结果呢?他一定会争夺蜀汉的军事大权,但结果一定会失败!
魏延之所以会争军权,是因为那个时候他已经是蜀汉资历最老,能力最强的武将了!依照他的性格,自然是“舍我其谁”,这个位置必然该我来坐!
但是,同样是因为魏延的性格,其本身并不能得到文官、武将一系的完全认可,或者说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可;由于其身为“孤臣”,所以在政治上又没有特定利益集团的支持,这种先天的缺陷必然导致最终争权失败。
既然争不到,而你魏延偏偏还要去争,那么最终也必然会落得个身死的结果!
好,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我是华夏问长安,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喜欢我就关注我!
魏延会像诸葛亮预测的谋反吗?要是他不死,会争蜀国的军权吗?
魏延反不反,军权退定会夺的,如果魏延不死,蜀国不会那么早就会灭亡的,这是我的看法,魏延一直在诸葛亮的打压,若用魏延计谋,魏国就会灭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