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要是不追韩信的话,韩信会去哪里,会不会再次投奔项羽?
楚汉战争期间,发生过一件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说的是当年韩信投奔刘邦,但是刘邦并不重视他。虽然萧何屡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都没有动心。绝望的韩信便离开了刘邦,另寻出路。萧何知道这个消息,连刘邦都没有报告就赶快去追赶韩信。
当有人向刘邦报告说萧何逃亡的时候,刘邦大怒,感觉就跟失去了左右手一样。当萧何和韩信一起回来后,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登坛拜韩信为大将。从此,韩信作为刘邦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开始了他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军事生涯。
一、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一出两人合演的喜剧。如果我们去推敲那段历史,就会发现,这个故事有很多不太合理的地方。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偶然发生的,还不如说是人为造成的。这个故事更有可能是萧何与韩信一起策划好的,一起演的双簧。
韩信这个人在现实中并不讨人喜欢。我们看他的生平,就能够感觉到他这个人的情商很低。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是恃才傲物的一面,而且他还根本没有一点掩饰。韩信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对那些普通人的谋生手段不屑一顾。可是他没有谋生的手段,还放不下架子,既不愿意低头求人,又不愿意安于现状。这引起了看不惯他做派的人对他的嫉恨,对他进行了迫害。可以说,他遭受的“胯下之辱”是他自己招来的。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是为了留下一条性命,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愿意和无名之辈争锋。可是,这也让他留下了胆怯的名声。作为一名将士,勇敢是最基本的条件。韩信等于堵住了自己半条出路。
果不其然,在项羽那里,他没有得到重用。他又在其他人纷纷离开刘邦的时候投奔了刘邦。可是,在刘邦这里他也没有得到重用。虽然夏侯婴和萧何知道他的才能,都向刘邦推荐他,可刘邦就是不理会。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和萧何一起演出了这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喜剧。
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发生,萧何既然知道韩信的能力,当然会派人对他照看。韩信离开,萧何岂会不知道?就算韩信离开,萧何紧急去追,难道连留下一句话的时间都没有?韩信已经走了一段时间,萧何是怎么知道韩信的去向的?他又是怎样找到韩信的?这一切,史书中都没有记载。其实,不解释就是解释,那就是,这一切只不过是给刘邦演的戏而已。
萧何知道刘邦对自己倚重。他演出这一出戏,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刘邦着急。他首先让刘邦知道失去自己的危机感。然后再说明自己出走的目的是去追赶韩信,来烘托韩信的价值。最后在言语中透漏出,如果刘邦不用韩信,那么兵出关中无望,自己也会和大家一起离开刘邦。
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萧何逼着刘邦答应建坛拜将,而且还是拜韩信为大将。这样,萧何举荐韩信的目的最终达到了。
二、如果刘邦铁了心不用韩信,韩信会怎么样?如果刘邦铁了心不用韩信的话,韩信的下场只有两条。一条路是死,第二条路就是另寻主人。而且第一条路的可能性还很大。
这是因为萧何是始终以刘邦的集团利益为上的,他和韩信也没有什么私交。他举荐韩信,是因为知道韩信的才能。他也深深知道,韩信为刘邦所用,能够振兴汉朝。如果韩信被他人所用,就会成为汉朝潜在的敌人。
因此,处在萧何的位置,他是绝不会放韩信活着离开的。如果刘邦不用韩信,他就会劝说刘邦,甚至会自己亲自下手,杀了韩信。他绝不会让商鞅的那一幕在自己这里上演。从这一点来说,前面萧何追韩信的故事里说的,韩信私自逃亡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
当然,也有韩信偷偷逃走的可能。如果经过萧何追韩信这一出,刘邦依然不用韩信,那么韩信就会真的逃走了。假如萧何百密一疏,让韩信逃走了,韩信会怎么办?
韩信会走第二条路,那就是去寻找新的主人。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韩信早就胸怀大志。他在安葬母亲的时候,就葬在广阔的高地上,旁边空地可以安置上万家人。象他这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够忍受“胯下之辱”。怎么可能一个区区的刘邦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呢?
而且当时天下依然没有太平,项羽刚刚分封完天下各国,就马上起了纷争。从陈余起兵开始,天下马上又进入了战争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韩信的军事才能正可以有用武之地。因此,韩信在离开刘邦之后,不会退隐山林,他只会去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主人,继续自己的军事生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三、韩信可能选择的势力。我们可以看看当时韩信所处的环境,就可以推测出他可能的选择。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当时天下的形势。当年项羽分封天下,很快就引起了战乱。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天下主要分为了几个比较强大的势力,除了被封锁在汉中的刘邦以外,剩下的主要有:一是项羽以及依附于项羽的诸侯,这里面包括关中的三个王及南方的项羽的部下、亲朋。二是赵王和他的支持者陈余。陈余是最早起兵反对项羽分封的,他击走张耳,立了赵王。三是齐国。齐国也是反对项羽最激烈的国家,齐王死一个立一个,绝不屈服。四是燕国。五是一些小的诸侯。
我们如果从韩信的角度来看,韩信要挑选的主人需要有几个特点,一是有一定实力,二是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三是有对出色将领的迫切需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这些势力进行甄别了。
首先,项羽方面的势力是不需要韩信的。项羽在当时实力最强,自己的军事能力也在当时属于一流,他根本就不需要韩信的帮助。而他的势力里的诸侯,不是名将出身,就是对项羽俯首帖耳。韩信本来就是从项羽的集团跑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更是不可能回去了。
赵王和陈余也不需要韩信。我们从史书中可以看到,陈余是一个具有军事才能的人,他的手下有李左车这样的谋士。当时的赵国拥有二十万人马,在四周没有可以对它造成威胁的势力。因此,这个集团没有对韩信的需要。
接下来,燕国也不需要韩信。这是燕国势力最弱,对外没有扩张之心,只想自保。当年韩信打完井陉之战后,借着战胜的声威,一封信就说降了燕国。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会需要韩信这样野心勃勃的人?
剩下的那些小诸侯国除了魏国之外,都不足挂齿了。这些小诸侯国依违在强国之间,实力不足,还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也不会任用韩信。
这样看来,能够容留韩信,让韩信有希望能够一展身手的就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魏国。
在当时的形势下,齐国是最迫切需要韩信的。齐国和项羽之间的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在项羽指挥的楚军打击下,齐国节节败退,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这个时候,走投无路的齐国,很可能会破格使用韩信,让韩信带领军队与楚军作战。
韩信能够指挥齐军,而作战的地方他在随项羽伐秦的时候经过,十分熟悉。这样,在韩信的指挥下,齐军就算打不赢项羽,但也可以自保。随着时间的延续,韩信的威信慢慢建立起来,战绩也会越来越好。这样,韩信也可以建立一番功业,实现平生的理想。
如果不能在齐国达成自己的目的,那么天下唯一可能任用韩信的就剩下魏国了。魏国虽然势力不大,但是它的国君魏王豹却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为了争夺天下的野心,曾经背叛过刘邦。如果韩信能够用自己的能力打动魏王豹,也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
不过,能否在魏王豹的手下任职,得到重用,这也需要一定的运气。因为魏王豹手下的军队也有一套将领班子。当年刘邦就曾经问过魏军将领的情况,魏军的大将、骑将、步卒将都是谁?在说道大将是柏直时,刘邦的评价是口尚乳臭,而韩信对柏直的评价是竖子也。可见魏军缺乏担任大将的人才。
如果韩信能够担任魏军的大将,魏军的战斗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不过,从历史上看,这个也要凭运气。当时魏国也有一个能够担任大将的人才叫周叔的,魏王豹就没有任用他。所以说,韩信被任用的可能性也不算大。
结语:萧何月下追韩信等于是给韩信做了一次扬名的广告。这一场喜剧,是萧何与韩信自演自导的。萧何知道韩信的才能,也知道他对刘邦集团的重要性。韩信出走,他当然要去追赶。
如果经过这一场之后,刘邦依然铁了心不用韩信,那么,韩信就只有真的出走,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归宿了。在这个时候,他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被萧何杀掉,免得将来危害到刘邦的事业。另一个则是去其他的势力中碰碰运气,去寻找自己的出头之日。
但是,虽然天下很大,给韩信留下的选择却不多,他只有齐国和魏国可去。但是,被任用的可能还是很渺茫的。因此,接受萧何的挽留和举荐,是韩信最佳的选择。皇天不负有心人,刘邦最终接受了萧何的建议,使得韩信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最终成就了楚汉战争的一段传奇。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萧何要是不追韩信的话,韩信会去哪里,会不会再次投奔项羽?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兵仙,韩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刘邦给了他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正是因为有了刘邦这个伯乐,韩信这匹千里马才能尽情施展才能,最终创下天下无二的战功,成就千年名声,韩信个人能力固然强大,但没有刘邦提供的平台,是不可能成功的。
所以才会有了那句俗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能否成为千里马,关键是会不会遇到伯乐,伯乐和千里马是相互成就的,才能取得成功。韩信在没有投靠刘邦之前,最早是在项梁手下的,项梁战死后,韩信跟随项羽,虽然韩信有能力,有才华,屡次想要提供建议给项羽,但由于项羽本身就是军事能力超强的人,对于韩信并不重视,所以韩信在项羽处基本上没有前途可言,只当了个执戟郎中。
韩信韩信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出相入将、封侯晋王,但是在以军功爵位制作为社会主要晋升手段的秦汉时期,韩信要想成功,就必须得有功劳,想有功劳就必须得有平台,一个执戟郎中是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所以韩信离开了项羽,投靠了刘邦。
韩信是在秦朝灭亡,项羽分封天下,各诸侯王回到封地后,投靠刘邦的,当时刘邦正从关中进入汉中,由于刘邦手下士兵大部分都是原关东六国的人,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跟随刘邦南下汉中,因此中途很多人逃走,韩信在这个时候投靠刘邦,显得相当另类,但韩信在投靠刘邦之后,也并没有得到重用,刘邦给了个仓库管理员的小官吏给韩信。
韩信与萧何后来韩信犯法要被杀的时候,被夏侯渊所救,推荐给刘邦,又封了个管理粮食的官职,比之前大一些,韩信也因此结识了萧何,并在工作中与萧何多次打交道,萧何也向刘邦多次推荐韩信,刘邦还是没有重用韩信,韩信这个时候就待不住了,觉得在刘邦处没有前途,于是又跑了,萧何发觉后,亲自把韩信追回来才成就一段兵仙的传说。
如果萧何没有把韩信追回来,韩信会去哪里呢?
韩信要去的地方至少有三个可能:一是雍王章邯、二是九江王英布、三是彭越。
章邯1、雍王章邯
韩信如果从汉中向北逃,首先到的地方就是关中,关中有项羽分封的三秦王,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三个人都是原来秦朝的降将,被项羽分封在原来秦朝的核心地区关中,而三秦王中属雍王章邯最有能力。
章邯本是秦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由于受到赵高的猜忌,迫不得及投靠了项羽,被项羽坑杀了20万手下士卒,然后还被项羽封到关中为王,直接面对刘邦,项羽的用意就是用最能打的章邯来堵住刘邦北进的道路,章邯虽是秦朝降将,只是迫不得及投靠项羽的,如果有机会,他会摆脱项羽而自立的,再加上他是当时最能打的将领,韩信投靠章邯是有机会的。
再加上韩信如果从汉中逃出来首先就到达关中,能投靠章邯韩信肯定投靠,至少能不能被重用,就只能看章邯和当时的形势了,不过韩信可不傻,只要在章邯面对说刘邦要出关攻打他,如何才能防住刘邦,恐怕刘邦这辈子还真没有机会能出汉中呢!
英布与刘邦2、九江王英布
就算章邯不愿意用韩信也关系,韩信还会向东出函谷关,肯定是不会投靠另两个: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因为他们两个实在是能力太差,实力也不行,投靠了立马就完蛋,韩信还是看得出来的,韩信出了函谷关肯定会投靠九江王英布。
韩信是个杰出的军事家,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出名,但是韩信对于天下的局势显然还是有过一番分析的,韩信能够投靠的,也只有项羽所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了,关中地区雍王章邯最强,中原地区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殷王司马卬实力太弱小,韩王韩成被项羽抓走了,常山王张耳与刘邦关系较好,其他边远的诸侯王只想自保,无意图天下,看来看去,这个九江王英布最有可能。
再说了,韩信还认识英布了,当年韩信在项羽手下做执戟郎,英布是项羽手下最勇猛的将领,现在英布被封王,等于是独立了,当项羽要求英布出兵一起攻打齐地时,英布只派出了手下人去,没有亲自去,项羽很不满,因此韩信有希望投靠英布。
彭越英布是个有野心的人,这一点没有疑问,只要韩信跟他说说如何夺取天下,英布马上就有兴趣了,当然会重用韩信了,有野心的人最好利用了。
3、彭越
彭越不是项羽所封的诸侯王,也没有跟随项羽进入关中,一直都是以独自的势力在梁地打游击战,规格已经发展了数万人,而且彭越是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势力范围,当田荣反对项羽时,曾经拉拢了彭越和陈馀,彭越也接受了田荣的印信一起反项羽。
至少在当时来看,彭越是一个比较有实力的割据小势力,而且很有发展前途,不受任何一方控制,有绝对的自主权,这是韩信看重的,如果英布不愿意重用韩信,韩信最后可能会投靠彭越,当时田荣被项羽攻打,无法脱身,陈馀势力还不大,项羽所封的那些诸侯王大多是墙头草,谁强就投靠谁,因此独立性较强的彭越是韩信的选择。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至于彭越会不会重用韩信,则要看时局发展,和韩信能给彭越带来多大的帮忙,以韩信的军事能力,肯定能够看到项羽可以击败田荣,建议彭越迅速向北方发展,兼并其他诸侯国势力,趁机发展壮大,只要实力强大了,就能与刘邦、项羽相抗衡,说不定还会来个三足鼎立呢!
萧何要是不追韩信的话,韩信会去哪里,会不会再次投奔项羽?
话说韩信在项羽那里连个小屁官职也轮不上,于是就跑到刘邦这边来当差。
可是,刘邦也只是让他当个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 治粟都尉)。
那时,刘邦刚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手下的人觉得跟着刘邦没有未来,纷纷逃跑。韩信也跟着大伙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才能不错,正准备向刘邦推荐他。却发现韩信不见了。于是顾不得报告给刘邦,马上上马去追。
这边萧何才出去,那边就有人报告刘邦说原萧何也逃跑了。刘邦那个气啊,恨不得把萧何生吞了。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极力向刘邦推荐韩信,他说:“韩信是杰出的军事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现在问题来了,假设萧何不去追,韩信会去哪里?会不会再次投奔项羽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不会去投奔项羽。以他的性格,是不愿意再回去受辱的。那他会去哪里?
我想,最有可能就是回去淮阴。他是淮阴人,在那里有一定的名气。回去以后照样可以招兵买马,自立山头。
他最初确实没有这样的想法,只希望归附一个英雄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现在天下最有名的两个英雄自己都见识了,他们也不过如此,并不能很好地用人,何不自己来?
那时,他只要自立,自然会有很多人才来追随他,比如李左车、蒯通。他们一直都挺看好韩信的。在这种情形下,韩信一定会听取他们的建议。因为处境不一样了。
如果真的是那样,历史很有可能就会改写了。一定可以改写!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探讨。感谢阅读!
萧何要是不追韩信的话,韩信会去哪里,会不会再次投奔项羽?
韩信在从刘邦那里逃走的时候,他实际上已经无路可去了。
为什么说他无路可去呢?因为当时天下最强的两个主公,也就是项羽和刘邦。其它的那些诸侯虽多,不过是一些庸碌之徒。在巨鹿之战的时候,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后来,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唯一提防的人,也只有刘邦。这两件事都说明,刘邦与项羽作为最强的,也是唯一像样的主公,已经成为当时所有人的共识。
既然天下就只有这两个主公,韩信先已经去过项羽那里了。而且他也看出来,项羽刚愎自用,绝对不可能用他。现在他又觉得刘邦不重用他而逃跑。那也就意味着,他离开刘邦后,不可能再回到项羽那里去。他确实是无路可走了。
(韩信剧照)既然韩信无路可走了,他为什么还要跑呢?难道韩信想单干?或者他想从此隐姓埋名,做一个隐者?
显然,这两点都不是韩信的选择。因为韩信其实就是一个将才,最多是一个帅才,他是当不来一个主公的。他要是能当成主公,当初遇到淮阴少年的时候,就会像刘邦一样,把他们招募至麾下,而不是从人家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也不可能去过隐居的生活。他要是愿意过隐居的生活,他当初就不会不愿意种庄稼,而是整天背着一把剑,在街上晃来晃去。他这样做,就是想建功立业的表现。而现在天下未统一,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韩信却又跑了,这怎么解释呢?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他并不想走。只不过是想用这种方式,引起刘邦的注意。
夏侯婴已经向刘邦推荐过他了,萧何也已经向刘邦推荐过他了,但是刘邦就是不用他。那是因为,他没有打动刘邦。
韩信当初因为受连坐之罪,正要被军法处置的时候,他说了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的话,震动了夏侯婴。夏侯婴凭着他是刘邦车夫的关系,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让韩信当了一个管粮的官。刘邦用韩信,不是他认可韩信,而是买夏侯婴的面子。
(夏侯婴剧照)接着,韩信与萧何接触,和萧何纵论天下大事,讲他的兵法。萧何很认可韩信,向刘邦推荐韩信。可是刘邦却并不提拔。之所以不提拔,是因为刘邦本来就不懂军事,再加上经过不懂军事的萧何转述,肯定刘邦没觉得韩信讲的那些有多厉害。
说不定由于之前夏侯婴推荐过韩信,接着萧何又推荐韩信,在刘邦看来,这个韩信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会搞关系而已。就像当年陈平贪污钱来搞关系一样。
总之,韩信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吸引刘邦的注意。所以,他要下一步有点力量的棋。这一步棋,就是逃跑。
有人可能会说,逃跑算什么有力量的棋?当时因为刘邦被封为汉王,要到偏僻的汉中去上班,很多人都不愿意跟着他去。逃跑的人,每天都有十多个。你一个韩信,跑了就跑了,谁在乎你啊!
这个说法很多道理,如果韩信就那样逃跑了,肯定不会引起刘邦的任何注意。
(萧何剧照)但是,如果韩信逃跑了,刘邦的宰相萧何去追他,而且是连夜去追他,这件事是不是不同寻常了呢?是不是就能引起刘邦的注意了呢?
有人可能又会说,你讲得有道理。萧何月下追韩信,确实是一件轰动性的事件。但韩信怎么就料定萧何一定会连夜追他呢?如果萧何不去追他,韩信不就白跑了吗?世上可从来就没有后悔药卖。跑了没人追,可就不好意思再回来了。
不错,韩信完全没有把握萧何会去追他。不过有一种可能,萧何一定会去追他。这就是萧何与韩信提前合计好。先让韩信跑,接着萧何月下去追。这样不就肯定追得到了吗?
也就是说,很可能这是萧何与韩信联合起来唱的一出双簧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刘邦觉得这件事不同寻常,因而重视起来。
有人说,你所讲的这些,只是一种推理。虽然很符合逻辑,但有没有其他证据呢?
其实还有两点可以证明。
其一,韩信跑了,也没给人说他要去哪里。四面八方都是路,萧何怎么知道韩信走的是哪条路呢?唯有一种可能,就是两人约定好了,萧何才能准确无误把他追回来。
其二,萧何为什么去追韩信,就能把韩信追回来呢?他已经向刘邦推荐过韩信了,可刘邦不用。现在追回去,凭什么说刘邦就肯定会用呢?要不是演的戏,哪有这样的把握?
(参考资料:《史记》等)
萧何要是不追韩信的话,韩信会去哪里,会不会再次投奔项羽?
唐韩愈在《马说》中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已清晰、透彻地说明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纵观历史,有才能、甚至旷世奇才的人多的是。但青史留名的有几人?大部分被埋没了而已。
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史上就没有诸葛丞相。只会有一个小有名气的孔明一直在南阳躬耕种地。
汉武帝若未在姐姐府中发现卫青并加以重用,就不会有后来北扫匈奴的卫大将军。
本题提到的萧何和韩信亦如此。只不过萧何不仅是韩信的伯乐,又是掘墓人,具有了双重身份。韩信墓前的对联: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己说明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原因。
韩信做为中国的四大兵圣之一,又是著名的连百万之兵,攻必克,战必胜的汉初三杰之一。
然,发迹前穷困潦倒,在楚汉都得不到重用。若不是萧何发现、力荐!他一辈子或许都无聊的在河边钓鱼。
所以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已无颜面再返楚营。会埋没下去。一个没有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才能的人,最后就象历史上众多没有留下姓名的怀才不遇的人一样,默默无闻。
萧何要是不追韩信的话,韩信会去哪里,会不会再次投奔项羽?
历史没有如果,人物无法穿越,但这个问题提得有点儿意思,不妨探讨一番。
首先明确韩信是军事天才,怀才不遇离开项羽,再次因怀才不遇离开刘邦。那么,转投谁才能施展才能,实现抱负,他当然会谨慎选择。
韩信负气逃离汉营时,项羽刚刚分王完毕,各路侯王纷纷回到封地。身处当时环境,留给韩信的选项并不多。
一、离开汉营,再回楚营绝无可能。曾经在项羽手下干过,深知霸王性格,先前就不受待见,再去吃回头草,只能是自取其辱。
韩信选出路,楚汉两营都得排除在选项之外,只能将目光投向其他侯王。
二、燕王、代王、辽东王,地处偏远,沒有问鼎中原的能力。
三、韩王、殷王、河南王,封地狹小,实力太弱,不堪一击。
四、西魏王、常山王,夹在楚、汉两强敌之间,绝不敢轻举妄动。
五、兵败投降诸侯的故秦三王:雍王、塞王、翟王,虽然名义上封王,实为败军之将,声名不佳,而且这三王对项羽极为忌惮,绝不敢收留韩信。
六、地盘较大的有三王:衡山王、临江王、九江王。综观楚汉争雄天下期间各路侯王表现,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都是平庸之辈,见风使舵,只求自保。
七、九江王英布倒是条汉子,在项羽麾下披坚执锐,勇冠三军。但他曾是项羽部属,非常害怕项羽。后来起兵反楚,是由于被汉使随何逼到悬崖边,不得已而为之。让他主动和项羽争雄,他未必有那个胆量。况且,英布一介武夫,能否重用韩信,也在两可之间。
八、最后说说齐地三王:项羽所封的齐王、胶东王、济北王。这三人虽然被项羽封了王,但王位的板凳还没坐热,就被田荣打得落花流水,田荣赶跑他们,自己坐上了王位。
田荣是个狠角色,秦末汉初之间,真正不怕项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邦,另一个就是田荣。
韩信背楚离汉,再选下一个容身之处,最好的去处就是投靠齐国的田荣:
(1)、田氏三兄弟:田儋、田荣、田横,是齐国贵族后裔,在齐地反秦最早,兄弟三人先后称王,在齐国有很深厚的根基。
(2)、当初,项梁统帅楚营时,田荣就曾与项氏共同抗秦,而且他也不惧怕项梁。田荣赶跑三王自立为齐王,接着策动彭越在梁地反楚,成为项羽的肘腋之患。随后,他又出兵帮助陈馀赶跑常山王张耳,迎回了被项羽赶到代国的赵王歇。
(3)、田荣还占有地势之利,“东有瑯玡、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齐地纵横千里,物产丰饶,足以支撑田荣与项羽一较高下。
如果韩信投靠田荣,抓住楚汉在荥阳死磕的有利时机,倚齐地之利,用韩信之才,北收燕代,西取赵魏,或可形成与楚汉抗衡的局面。那样一来,华夏版图就会呈现这样一种态势:西南归刘邦,东南属项羽,三晋、齐鲁以至辽东完全掌控在田荣手中,说不定会提前数百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当然,这只是假设。历史没有如果,人物无法穿越,戏言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