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李左车对此的评价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解释是韩信能打赢纯属巧合。 背水一战的案例很多,成功的很少,如长平之战,街亭之战,甚至淝水之战,理由是背水虽然能提高守卫者的士气,但也是在战斗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有效,一旦一个点被击破,士兵看到别人后退会全线崩溃,破解之法书上记载要不重点突破,用鱼丽之阵打破阵型的一个点,然后全面推进,二是在背水前不远处用方形阵坚守,这时候如果背水阵出击,士兵仍有后退的空间,且长期不作战士气会一而衰,三而竭。 背水之战如果龙且不甩小部队急行应该不会输,而龙且拆分部队不具有可期待性,纯属运气,虽然理论上可以对人性进行分析,但古代不具有大数据,韩信对龙且的了解和分析不可能全面,如果龙且帅大部队,即使打不赢也可以后退,不会被包抄后路,这样韩信用的应该也是鱼丽阵,如果是一字阵方形阵,龙且可以后退,不会在对方发威的情况下以少打多,如果等到大部队到来,二十万娄烦骑兵打三万,完全可以把韩信赶到水里去。 还有暗度陈仓也不是像书上写的那样,主要因为章邯和韩信兵力差太大,陈仓作为当时唯一出蜀之路有重兵把守,是韩信走

在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领汉军北取魏国。在胜利后,韩信向刘邦建言,说自己率领一部分兵力向北发展,从侧翼向项羽进行包抄,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刘邦采纳了韩信的建言,给了他三万汉军,让他进军中国北方。韩信先打下了代国,在井陉之战中,他采取了背水阵,打败了赵军主力,一举平定了赵国。韩信的背水一战也因此载入了史册,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韩信的背水一战确实是他的首创,在他之前虽然也有类似的战例,可象他这样有意识的采取背水阵的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在他取得胜利后,他的手下将领对这一仗提出疑义。他们向韩信问道,“兵法说布阵要右边依托山陵,前面要凭借水泽,可是将军你反其道而行之,摆下了背水阵,还说破了赵军再会餐,我们都感觉不服气。但是今天居然依靠这个背水阵打了胜仗,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史书上是这样记载韩信的回答:

(韩)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我们从韩信的这段话可以看到,他的背水阵的精髓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符合这样的条件,就不必拘泥于这个形式。韩信之所以要布下背水阵,是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首先,韩信和陈余都是将才,双方的作战能力相当。

韩信的用兵水平就不用说了,即便是在当时,他能够用没有多少训练的新兵就打下了魏国和代国,就可见一斑了。

而陈余此人,在历史上也不是庸才。他和张耳本是故交,在性格能力上,他要比张耳强得多。后来因为名利两人反目成仇,可并不是说他没有能力。他是第一个起来反抗项羽的,也是凭自己的能力再造赵国的人。在军事指挥能力上他不比韩信差。

其次,韩信和陈余率领兵力的数量悬殊。

韩信北上的时候,跟刘邦才要了三万人。等打下代国,刘邦就把兵力陆续调回正面防线。所以,史书上说韩信率领数万人马,也不会比三万多多少。陈余说韩信率领数万人马,实际上只有数千,虽然对韩信比较蔑视,但是军队的数量确实不会太多。

而陈余率领的是赵国的倾国兵力,名义上由赵王亲自统帅。在史书上记载号称二十万。从李左车和陈余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李左车要求去截断韩信粮道的兵力就要求了三万。从这里来看,陈余的兵力应该是韩信的四到五倍。

第三,由以上的条件,韩信要想战胜陈余,只有出奇制胜。

由于双方的作战指挥能力相当,那么如果双方采取正面硬拼的形式,就要看双方军队的数量了。而韩信的军队数量远比陈余的少,那么正面作战,韩信必败无疑。

因此,韩信采取了兵法里的以正合,以奇胜的策略。他决定以一部分主力吸引陈余的主力,而派出一支精锐的部队奇袭陈余的大本营。在这种情况下,韩信摆出了背水阵。

在这个眼看胜利唾手可得的形势下,陈余果然上当,将所有的兵力全部投入进攻韩信的背水阵。而韩信的奇袭部队趁机攻占了陈余的大本营,更换了赵军的旗帜,造成了大军占领陈余大营的假象。

当赵军攻打韩信背水阵不克的情况下,想要回营的时候,发现军营的旗帜已经换成了汉帜。结果以为自己陷入了前后夹击的局面,军心大乱。韩信趁势猛攻,取得了井陉之战的胜利。

第四、背水之战胜利的关键在于吸引陈余的全部主力并能够支撑足够的时间。

我们可以看到,在井陉之战中,要想取得胜利,韩信的正面部队必须要吸引陈余的主力,并且还要支撑足够的时间。一方面是为奇袭部队创造条件,一方面是保证自己的主力不被歼灭。

韩信的部队不是象史书中说的那么孬弱,但是,在这些部队中,精锐的老兵还是占少数的。大部分还是些新征集的兵员。为了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就只能采取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

韩信把部队布阵为背水之阵,就有效的防止了部队的逃跑,为了生存下去,士兵们只有拼死作战。在韩信的老兵带领下,韩信的军队爆发了超常的战斗力。虽然陈余的兵力占优势,但是也不能消灭韩信的军队。这就给韩信的奇袭部队创造了战机,并导致了战役的胜利。

第五、在历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战例。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很多类似韩信背水之战的战例,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是都抓住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髓,取得了良好的战果。

就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率领的楚军去救援赵国,在巨鹿之战中,就提前上演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幕。在当时,秦军在章邯的指挥下,多次打败各地的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他以优势兵力围攻赵国,其他各路救援赵国的援军都不敢上前交战。

在这个时候,项羽率领的楚军主力赶到。他在敌前渡河,与秦军交战。这个时候,项羽的楚军就是处于向敌背水的形势。项羽面对优势的秦军,毫不惧怕。他采取了破釜沉舟的策略,激发战士们的斗志。史书上记载,“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终于打败了秦军,解了巨鹿之围。

这一幕,肯定给当时还是项羽部下的韩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正是这一幕给了韩信以启发,创造了背水一战的战例。

结语:

韩信凭借着背水一战的战例,登上了名将的殿堂。这个战例,有着前人的经验积累,也有着韩信的匠心独运。正是汲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对兵法的理解创造,才有了井陉之战的胜利。

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当时,当年前辈们那“背水一战”的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凭借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和“背水一战”的精神,我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去干事创业,走向成功。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他人生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综合体现。背水一战又细分为以下三战是逐步展开的:情报战,神经战,心理战。

一,情报战

刘邦起兵讨伐项羽的时候,赵王是站队在项羽这边的。于是,刘邦派韩信和张耳一起领军攻打赵国。赵王派心腹大将陈余率近20万大军迎战,陈余在战略要地井陉口安营扎寨。以逸待劳,等待汉军的到来。

陈余军中有个很有军事才能的将军叫李左车,他向陈余建议:*韩信最近打了很多胜仗,锐气很盛,现在又和张耳合兵一起来攻打我国,我军应该避开汉军的锋芒。汉军千里而来,他们的粮草一定跟不上。井陉口的道路很窄,行军的速度肯定很慢,军需粮草也会远远的落在后面。请你给我3万军队,我率兵从小路截断汉军的粮道。将军在这死守,不要和汉军交战。汉军前进不能交战,后退,又有我的大军阻挡,不出十日,韩信和张耳就不战自败。请将军采纳我的计谋,否则,我们是没有把握取胜的*。陈余是个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将领,经常自称是仁义之师,打仗从不用阴谋诡计。他说:*兵法上说军队人数是敌人的十倍就可以包围敌军了,如果是敌人的两倍就能作战。现在韩信率领不到一万人的军队长途跋涉跑了上千里来攻打我国。我军拒绝和汉军交战,以后比汉军更强大的敌人来了怎么办?各路诸侯会看不起我国的,以后都会来欺负我国的*。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正确建议。

韩信在攻打赵国的前一个月,派出了大量的间谍化妆成普通的老百姓,到赵军的军营附近和赵军接处,收集赵国军队的情报。他听说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采纳,高兴地说:*是天助我也*,率兵急进。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二,神经战

汉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安营扎寨的当天夜里,韩信把将士们叫醒,挑出2000名精锐的骑兵,每个人手里拿一面红旗,从小路绕到敌军营寨的后面。韩信对他们说:*赵国的军队见我率领的军队离开后一定会全军出动,你们从进赵军的营地,把赵军的军旗都换上我军的*。韩信命令传令兵们:今天歼灭赵国的军队后,我军杀猪宰羊,还有美酒佳肴,请将士们喝酒吃肉!*大家都不相信,但是表面上都响应。韩信率领一万大军,渡河而去,背对着河水安营扎寨。赵国军队的将士们看到后都哈哈大笑,都认为韩信是徒有虚名,这样的排兵布阵不等于把羊放进狼群吗?等于白白的送死。赵军官兵们原先绷紧的神经都放松了,都认为韩信率领的汉军不足为虑。

三,心理战

天亮后,韩信率领汉军直扑井陉口,韩信号令传令兵们给汉军各个大营喊话:*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后退就得被河水都淹死,我们维一的出路就是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打败赵军才是我们的维一活路*。汉军的将士们听到后,都向猛虎一般冲向赵军的大营,赵军打开营寨应战,双方激烈的撕杀起来。打了很久,韩信和张耳诈败开始撤退了,把部队引到水边的大营。驻扎在水边的部队前来增援,和赵军又互相的撕杀成一团。赵军的大军是杀红了眼,大军全部冲杀出营寨。这个时候韩信事先布署好的2000骑兵突然杀尽赵军的大营,把赵军的军旗全部换上了汉军的军旗并且都大声的高喊。赵军将士们回头一看,军营里都是汉军的军旗,知道自己的老巢被战领了,汉军的主力援军杀过来了。顿时大乱,再也无心恋战了,粉纷逃跑了,赵军的军官们斩杀了很多逃跑的士兵们,也没有能阻拦住士兵们逃跑。汉军们是前后夹击,赵军主帅陈余也被乱箭射死,赵王是稀里糊涂的当了俘虏。

韩信下令生擒李左车者赏千金,不久就有士兵们押着李左车来领赏了。韩信亲自为他松绑,还恭恭敬敬的让李左车做上座。

在全军的庆功宴上,有个喝得醉眼朦胧的军官问韩信:*兵法上说扎营要背对山岭,面朝江河。而这次大将军却背道而驰,却取胜了,是什么原因呢?*韩信看了看他说:*在这种敌人是我数十倍的情况下,如果不把部队放在死亡的境地下,让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的话,那就全部逃跑了,还能打赢吗?*大家一听都非常的佩服韩信的奇葩用兵。

后来,韩信在李左车的帮助下,又打了很多的大胜仗。

当然历史上最成功的有楚霸王项羽的*破釜沉舟*,失败的案例三国马谡的*失街亭*。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背水一战”,“拔旗易帜”这两个成语,妇孺皆知。由此,韩信被无数人所膜拜,成为流传千古的军事家。千年之后,再来看“背水一战”,它应该不完全是韩信的聪慧,更多应该是历史上的巧合,韩信碰到了这次机遇,使它成了历史孤例,无法重复。

首先,一般认为韩信领的新兵三万,“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不行。其实我国古代的军事编制都是老兵带新兵,韩信军中也有上千的老兵充当着基层的干部,否则军令难以通畅。

“汉王入关时,将士多东归亡去”。可见招募新兵多是秦人,他们有征战各国的心理素质。韩信以三万对二十万,部队没有出现恐惧心理,大面积溃逃,就说明韩信带领的军队战斗力不差,而且很能打。

其次,秦暴政多年,刘邦入关中时的约法三章天下共知,所以民心倾向刘邦。

再看赵军,将士对赵王用陈馀为帅就有不满。谋士李左车对地势军情的分析,可以说是缜密入理,可陈馀就是不听,可谓失于理智。两军交战,陈馀不坐镇全盘指挥,却披挂整齐上阵厮杀,失去了权位。

再则,张耳在韩信军中受到礼遇,他与赵军将校自然有交往,会有私通接纳的事。不然“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的井陉之道,不利于骑兵冲杀的情况下两千汉军骑兵怎么能通过关隘呢?合理的解释只有,赵军营中有人接应,里应外合拔营易帜。说明赵军战前已是军心向背,成了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三,在战斗中,韩信先遣一万军背水列阵,直到陈馀大军全面扑来,才投入战斗。赵军从关前追击汉军,到背水阵时已经疲惫不堪了。山地又难以展开,后面大军无法前进,尸体成了阻挡前进的障碍。

而背水的汉军以逸待劳,突然杀出,使赵军大面积死伤混乱。并且此时赵军的大本营都换了汉军的旗帜,形成前后夹击的事态,这才有了赵军被彻底击溃的一幕。

陈馀虽有刚愎自用的一面,但多年带兵的敏锐还该有的。如果,后面只是汉军两千士兵冲击,显然不足为惧,赵军人马众多,完全可以后队转身一两万人对付汉军。用人海战术困死汉军。

可见,陈馀亲自出站,留守的赵军无人震慑,汉军骑兵一冲击,多数人是投了汉军,一起杀向陈馀的背后了。

井陉之战应该是韩信主导的攻心,攻城,攻战三结合战术模式。以攻心为上,使赵军溃败,之后又扩大效果,一举歼灭了赵军。

最后,我们在膜拜韩信的同时,不应贬低他的对手。陈馀带兵多年,战前能不部署各军的任务吗?他难道不知道井陉之道大军难以展开,还倾巢出动?他亲自出战,难道不安排留守兵团?

很显然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陈馀是个十足的大草包,那“背水一战”还能称作历史上的经典之战吗?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韩信,淮阴人,西汉的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破楚军于京、索间,先后平定魏,代,赵,燕四国,东击齐,南灭楚于垓下,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被封为楚王。

韩信本来就在军事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作为,在楚汉相争之时,韩信的背水一战把他的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是这样的,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命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但是当时由于兵力缺乏,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韩信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

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于是,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其实啊,韩信为了取得这场战役得胜利,可花费了不少心血,韩信背水扎营的地方,并不是平地,而是绵蔓河前的一座小山峰,山峰前是狭长的山谷,赵军大部队根本无法展开,汉军死死守住狭窄的山谷口,背后的绵蔓河充分的保证了汉军的水源粮食供给,并且形成了天然屏障避免被赵军迂回攻击。

表面看似死地,实则固若金汤。这种诱敌深入的战略加上对地形的充分运用,成就了背水一战。并且,韩信对部队的驾驭力也是高超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换一般人还未求生,部队早就溃散了。韩信在如此大劣势下统御还是非精兵,不仅没溃败慌乱,居然能死战力战。

我们足以见其所谓“多多益善”的能力,但是也有很多人学着用韩信的“背水一战”,但是啊,由于能力不过关,结果都还是失败了。韩信的背水一战是由大量计谋组合而成的,这也是韩信用兵的特点,一环扣一环,等敌人明白过来时己身陷死地,由此可知,这都是靠韩信的聪慧才取得成功的,也能算是孤例,因为想要尝试韩信的背水一战的都没有人能像韩信一样成功。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一说到韩信,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背水一战”。确实,“背水一战”可以称得上是韩信最杰出的操作,里面包含着丰富精深的战术思想。但是奇怪的是,自从韩信用了“背水一战”之后,这么好的一种战术打法,后世基本上没怎么用过。而且就算有效仿的,也基本上是失败。

(背水一战)

比如马谡“守街亭”之战。马谡把军队摆放在高山之上,高山之上缺水源,正如韩信自己解释的“陷之死地而后生”,马谡确实把军队“陷之死地”了,但是他没有后生,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让整个蜀汉的第一次“北伐行动”也跟着殉葬。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来到大渡河边。虽然不是他有意而为,却也已经处在“背水一战”的境地。但是石达开最终并没有成功,而是全军覆没了。

那么,为什么韩信的“背水一战”能够成功,后世就再也没有用过“背水一战”了呢?而即便勉强用了“背水一战”,最终也是失败呢?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背水一战”肯定是会失败的。为什么呢?虽然说“背水一战”可以因为被“置之死地”,让人在恐惧之余,把人身上的能量激发出来,发挥到极致。但是毕竟人数上居于弱势。打仗不是拍武功片,不可能一个人能够连续杀掉好几个人。一个人身上激发出来的能量可能增大,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力量不够,也不可能打赢。再说了,当人处在绝境中的时候,既可以激发他身上的求生欲望,也可能让他产生绝望。因为绝望,人身上就可能发软。人一发软,很可能就被敌人一刀给砍了。

(马谡失街亭)

总之,“背水一战”胜利,应该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大概率事件。

既然“背水一战”是小概率事件,韩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呢?难道韩信有一种赌徒心理吗?

肯定不是的。韩信刚好相反,他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他绝对不会选择去做。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韩信前期所做的几件事。比如,韩信遇到淮阴少年挑衅他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从淮阴少年胯下钻过去?就是因为他想选择大概率事件。他知道,虽然他身上背着剑,自己也长得很高大,但是毕竟淮阴少年那边的人多。打起来,打胜的可能性小。因此,他选择从人家的胯下钻过去。

再比如,韩信当年跟着项羽,接着又跟着刘邦,两次都选择离开。为什么他会选择离开?就是因为他知道,跟着他们俩,就那种状况,自己取得成功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他必须要选择成功的大概率事件,才会放弃这种小概率。

既然韩信总是选择大概率事件,就说明他在选择“背水一战”的时候,不是一个赌博,而是有确定把握能够成功的。那么,韩信为什么就确定这场仗,他能够取得成功呢?

(项羽)

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韩信所进行的“背水一战”,并不是孤立的操作。他在战斗取得胜利后,对将士们说他这样做,是想“陷之死地而后生”,其实他这话是打了埋伏的,并没有把他最核心的地方说出来。他核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背水一战”绝不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安排,而是一项配套工程中的一项。他有什么配套工程呢?

两个配套工程:一是伏击战,一是拔旗易帜。

伏击战就是在赵国的都城和江边这段路上,有一个峡谷,赵军要出来攻打水边摆阵的汉军,必须要通过这个峡谷。韩信就在这个峡谷的两边埋下伏兵。这个伏兵,其实才是杀赵军的主力。水边摆放的那个战阵,只是一个诱饵。是让赵军看见水边摆阵,因此觉得汉军无能,好欺负,所以放心把军队派出来,穿越那个峡谷,掉进汉军的埋伏圈。

拔旗易帜是断赵军的后路。就是韩信派一队人马攀上赵军的城上,拔下赵军的旗帜,换成汉军的旗帜。等赵军发现的时候,摸不清楚汉军的底细,以为汉军已经攻入赵军的都城里,所以慌张回撤。而在回撤的途中,就掉进了汉军的埋伏圈,被汉军打得大败。

这两项配套策略,才是打败赵军最重要的两步。而“背水一战”其实只是诱饵。后世的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采用“背水一战”的时候,没有配套措施,怎么会不失败呢?

(参考资料:《史记》《三国志》《太平天国史》等)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聪慧还是巧合,历史上算孤例吗?

韩信背水一战,即是聪慧又是巧合,还有无奈。

韩信的部队被刘邦带走,韩信被迫从市井招募新兵三万,驱市民而战,新兵训练不足,装备落后且不全,还要攻打赵国都城,而赵军号称二十万。

韩信兵分三路,五千伏兵待敌溃退时伏击,五千士兵待赵军主力出城后穿赵军服装诱开城门夺城。

韩信亲率两万大军与敌决战。战争伊始,韩信军逐渐不支,被迫后退,当退到河边时,无路可退,韩信紧急动员:退亦死,战或有生机!

这些市井之徒,在生死存亡之际,爆发了小宇宙,居然击退了赵军。

赵军且战且退,好不容易摆脱了韩信,半路又遇到伏击,丢盔卸甲无数。

赵军逃到都城,又遭到城上的一阵箭雨,抬头一看,原来旗帜己换。后面追兵己至,赵军再无斗志,只得四散奔逃。

韩信的背水一战,堪称经典,有运气的成份,是韩信在当时的条件下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后人很难效仿。

背水一战违背了《孙子兵法》。但是,用兵之法,存乎一心。若把韩信换成孙武,恐怕也会背水一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