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魏延之死是个冤案,但是,魏延在那个时候,他必须要死。至于是不是杨仪杀他,已经不是重要的事情了。换其他任何人都随时随地可以杀他。因为诸葛亮早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杀魏延的理由是因为他已经没有用了,而且他活着,会破坏诸葛亮留下的国策。为了蜀汉的长治久安,魏延非死不可。
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孙权有一次和蜀汉的使者饮酒的时候,就说道,魏延和杨仪都不是安稳之人,在诸葛亮死后必然要作乱,不知道诸葛亮如何相处。当时的蜀汉使者就说,用他们是因为他们有才,是权宜之计。后来这件事汇报给诸葛亮,诸葛亮深以为然。
以外人孙权都能够看出来的事情,诸葛亮怎么会看不出来。只是当时诸葛亮的主要任务是北伐,魏延骁勇善战,杨仪擅长后勤,都是诸葛亮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因此,诸葛亮必须要用他们。
但是,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知道自己身体状况,时日无多。所以在这一次北伐中,他投入了最大的力量,想要最后一逞。可是,到了弥留之际,他的理想还是破灭了。
诸葛亮在死前,已经定下了死后蜀汉的国策,那就是停止北伐,修生养息,以待将来。如果留下魏延,以魏延的资历、才能、性格,他肯定要继续带领蜀军北伐,这是和诸葛亮的遗策相违背的。因此,必须要除掉魏延,才能保证自己的遗策能够贯彻执行。
所以,诸葛亮在北伐时,已经为后事做了周密的安排。他将蒋琬等人安排在刘禅的身边,并且密表刘禅,让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下一个继承蒋琬的人就是费祎。
至于魏延和杨仪诸葛亮也做好了安排。那就是让他们自相残杀,全部除掉。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喜欢唱两桃杀三士的《梁父吟》,这种计谋对他来说小菜一碟。他在北伐前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只是杨仪和魏延还蒙在鼓里。
在诸葛亮的计划里,要先杀魏延,后除杨仪。因为魏延是蜀军中的二把手,有军事才能,又善养士卒,能得军心。魏延不除,很可能会造成军队的内乱。而杨仪一介文官,如果不听从诸葛亮的安排,除之不难。
在诸葛亮死前,安排撤军时,召开军事会议就根本没有通知魏延。并且让杨仪统帅全军撤退,魏延为之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就不管他,全军只管撤回。
这个命令,如果有一点头脑的人就会看出,这是让魏延和杨仪互相争斗的伎俩。魏延身为仅次诸葛亮的二把手,怎么可能会听从这样的命令。更何况他和杨仪势同水火,怎么可能为他断后?这必然会造成两人的争斗。
为了让这个计谋能够进行的更圆满,费祎又火上浇油,在里面推波助澜。我们可以看到,费祎以假借传达命令的机会,去挑逗魏延。果然魏延上当了,他不但不听从安排,还把自己的计划告诉费祎,想动员费祎和自己一起行动。
魏延说诸葛亮一死,自己应该接管军队。并且把军队的指挥员的调动调换方案也告诉了费祎。我们可以从这里知道,蜀中不是没有可用之才,而是诸葛亮有眼无珠,将这些人才压制使用,尽用些自己看的顺眼的庸才。但是,魏延不知道费祎的真实目的,他的肺腑之言不但没有换来费祎的帮助,还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费祎借口逃回大营,将魏延的态度向大营的人员进行了汇报。杨仪不必说了,他害怕魏延掌握军权后会杀了他。而那些魏延想要撤换的将领更不要说了,肯定义愤填膺,听从杨仪的命令。我估计魏延要撤换的将领里就有王平、马岱之流。
于是杨仪率领大军撤走,魏延和杨仪在路上相遇,争夺军权,发生火拼。当时,魏延和杨仪都上奏刘禅说对方造反。可是,由于诸葛亮事先安排好的计谋,蒋琬这些诸葛亮安排的人员一致认定魏延造反,这就造成了魏延的死命。
最终,魏延被马岱所杀。而那个小人杨仪也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汉中被诸葛亮收买的,魏延过去的搭档吴懿接管。诸葛亮的位置由蒋琬接管,杨仪一无所得。在随后的时间里,杨仪还看不清自己的处境,到处乱发怨言。这时,费祎又来看望他,转头就向刘禅告发了他的怨言。因此,杨仪削职为民,被发配到边郡。不久又因为上书诽谤,被迫自杀。
我们可以看到,从头到尾,诸葛亮留下的计谋都执行的很顺利。在这里面,费祎立下了汗马功劳。到蒋琬死后,费祎接替了他的职位,成为蜀汉的执政。
魏延之死是个冤案,在《三国志》中,明确给他下了“不便背叛”的结论。但是,为了执行诸葛亮留下的修生养息的国策,魏延非死不可。可惜的是,魏延一死,那些魏延想要提拔的将才肯定也遭到了清洗。从此,蜀军人才凋零,落得个“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不可否认,魏延无论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还是在诸葛亮主政时期,都是蜀汉在北方抵御曹魏的一员大将,称之为长城并不为过,他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在诸葛亮死后,如果魏延还留着,这段长城就可能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不仅起不到防御作用,而且可能随时爆炸,毁掉了整个蜀汉。
因为在不同时期,魏延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01
刘备时期,魏延可谓是真正的北方长城。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邀请入川抵抗汉中张鲁,魏延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当时,刘备把关羽、张飞、赵云等大将都留在了荆州,魏延就成为了刘备手下为数不多的猛将之一。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后,刘璋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并派遣刘璝、张任、冷苞、邓贤、吴懿等进攻刘备。
刘备孤军无援,而且粮草不继。刘备率领黄忠、魏延等大破刘璋军。之后,派遣黄忠、魏延等分统军队平定广汉郡,数有战功,魏延升为牙门将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随后参加了围困成都的战役。
在这个过程中,魏延的确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立下大功。并以此博取了刘备的信任和器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经过一年多的汉中对峙,终于逼迫曹操撤军。
刘备占据了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提拔魏延由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任命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成为独挡一方的大将。
就刘备占据的地盘来看,除了荆州就是汉中最为重要。当时,大多数人都以为张飞应当出任汉中太守,但刘备却意外的任命了魏延。无论资历还是战功,不得不说,魏延与张飞还差得很远。如果说张飞性情暴躁,不适合独当一面的话,那么智勇双全、稳健谨慎的赵云,也比魏延更有资格出任这一要职。
由此可见,刘备对魏延的信任和器重。魏延是仅有的可以与关羽相提并论、独当一方的大将,完全称得上是刘备的北方长城。
在之后的数年内,虽然曹魏在汉中方向,并没有真正发动有威胁的进攻,但魏延还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刘备夷陵之战、及诸葛亮远征南中时期,魏延固守汉中,保障了蜀汉北方的安稳。
02
在北伐战略上的分歧,是诸葛亮要除掉魏延的根本原因。
夷陵之战后,蜀汉彻底失去了与曹魏争夺天下的资本。能否生存下去,也成为了问题。
此时的曹丕已经根本不把蜀汉作为了存在,不必说蜀汉对曹魏的威胁,就是灭掉蜀汉也不需要兴师动众了。只要消灭了孙权,就可以平定天下。
利用这个战略机遇期,诸葛亮经过五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把蜀汉从濒危的边缘拖了回来,恢复了一点元气,但还根本无法与曹魏争锋。
此时,诸葛亮采取以攻代守的策略,决定北伐。其战略目的并非是要消灭曹魏,匡扶汉室,一统天下。根本目的是减轻孙吴的压力,维系孙刘联盟的存在,避免蜀汉灭亡的命运。
但魏延却不明白蜀汉面临的困境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力主子午谷奇谋,想一举战胜曹魏,统一天下。其何谈容易,又是何等的幼稚?
在诸葛亮生前,尽管魏延屡屡提出不同的意见,但摄于诸葛亮的权威,魏延只能隐而不发。
虽然魏延与诸葛亮存在着分歧,但诸葛亮还是承认魏延具有一定的军事能力。也想利用其能力,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
在这个时期,魏延协助诸葛亮北伐,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成为蜀汉防御曹魏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但在诸葛亮病逝之后,已经没有人能够节制魏延。魏延一意孤行将是大概率事件,必定会按照自己的战略思路去与曹魏进行对抗。
就蜀汉的实力,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撼动曹魏,区区一个魏延又能奈何得了曹魏?
按照魏延的策略,那就是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
如果不除掉魏延,魏延就不再是蜀汉的长城,而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啥时候引爆,蜀汉就啥时候灭亡。
为了蜀汉的安危,为了保障诸葛亮的继任者贯彻他的战略思想,必须除掉魏延。
除掉了魏延并不能彻底摆脱蜀汉灭亡的命运,但起码不会因为自己找死而立刻死亡。
因此,在豹眼看来,斩杀魏延不是自毁长城,而是清除不定时的炸弹,为了延续蜀汉的存在。
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魏延,这位三国时期的名将,千年以来一直被陷入“反骨”门事件之中,难以洗清。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最早知道魏延,也是被诸葛亮的神奇所迷惑,他第一次见魏延,就要杀了魏延,理由是看到了魏延脑后一块“反骨”。
如今,不在钦佩诸葛亮那CT般的眼睛了,倒是很佩服罗贯中的笔下生花。
历史上魏延对蜀汉的功劳,不亚于关羽,张飞等人,汉中战役后,魏延被刘备重用,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由此可以看出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功劳自然不用多说。“反骨”一事,只是演义而已。
魏延守汉中,善待士卒,治军严谨,勤政抚民,关羽失去荆州时,汉中还是安然无恙的固如金汤。
魏延被杀,应该说纯属个人恩怨,并不是蜀汉政权或是刘禅要杀的。
魏延是早起跟随刘备的武将,一路上征战无数,立功无数,老臣宿将,有些自持功高。而杨仪是个文官并且年轻气盛,诸葛亮看他有才,将其提拔成了幕僚长(相当于参谋长)。
这与诸葛亮用人的局限性有关,蜀国建国后,诸葛亮重用了除杨仪外,还有马良,马谡,廖化,尚郎,董恢等,都是诸葛亮襄阳的老乡。
杨仪是诸葛亮的参谋长,自然会代他下达很多的施令。这是魏延不买账,两人发生矛盾。《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记载:“魏延与长吏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由此可见,魏延与杨仪矛盾已久,大家讨论问题,魏延便想动刀,不太合适。也说明其胸无城府,是一个坦荡之人。
诸葛亮临死前,只有杨仪与姜维在旁边,所以命杨仪领兵逐渐退回,魏延断后。杨仪故意派人通知魏延,而魏延不信这是诸葛亮的“遗嘱”。于是杨仪抓住了把柄,一天数次飞书成都说魏延反叛。魏延也派人送书信去成都说杨仪反叛。
在成都的那些蜀汉大臣们,只是凭借印象打分罢了。杨仪在朝中关系多,魏延长年在外驻守,朝中谁认他呢?所以大家都信了杨仪。
魏延对蜀汉是忠心耿耿,他只是不买杨仪的帐,想抢先回到汉中。敌人在北方,,如果魏延反叛,为何不去北方投敌,而是南下呢?最终,杨仪利用魏延对马岱的信任,杀了魏延。
陈寿在《三国志》说了句公道话:“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司马光也肯定这一点说:“延欲杀仪等,冀时论仪已代诸葛亮辅政,故不降魏而南还击仪,实在无反意也”。
魏延是不是谋反,在他死后,看杨仪的表现便可知道真相。《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马岱将魏延的首级交给杨仪时,“仪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就算魏延真谋反,杨仪是奉命杀魏延,也不该如此恶相吧。诸葛亮刚死,大敌当前,杀了大将,并不是高兴的事。杨仪却踏着魏延的首级大骂,表现出小人得意的快意,与卑劣的本性。
而真正有意谋反的不是魏延,而是杨仪。回成都后,杨仪觉得有功,该是他接替诸葛亮辅政,结果却是蒋琬代替了诸葛亮的位置。他开始满腹牢骚,费祎去看他,他说了实话:“往者丞相殁之际,吾若举兵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由此看出,杨仪曾有过降魏的想法,没有行动后悔了。费祎不敢隐瞒,上报了刘禅,杨仪被贬为庶人,后自杀。刘禅后来念魏延有功,赐棺椁葬之。
可惜魏延去世后,蜀国真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魏延一生刚直,却盛气凌人,与杨仪之争犹如君子与小人。君子做事识大体,不拘小节,所以,小人就有了空隙,每每得逞。杨仪费劲心事除掉魏延,自取灭亡,又自毁蜀汉长城,罪不可恕!
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杀魏延是杨仪私自决定的,不过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魏延是不可能有好结果了。
魏延是刘备手下的一员猛将,在益州之战中建立了不少功劳。夷陵之败以后,蜀汉人才凋零,等诸葛亮执掌军政大权时,魏延是少数可用的大将之一。因此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延深得重用,多次作为先锋出战,表现活跃,也是立了不少功劳。
然而魏延有个坏脾气,那就是性格高傲,“性矜高”,和同僚关系很差,谁见了都怕他。不过诸葛亮另一个重要的助手杨仪却不服魏延,两人经常发生冲突,势如水火。两个人闹的最凶的时候,魏延甚至公然在讨论军务时拔出剑来,威胁要砍了杨仪,最后在众人劝解下才作罢。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可以压制两人矛盾。而等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彻底爆发。因为诸葛亮死后命杨仪率军撤退,魏延对此不服,因此要求前来传令的费祎和自己一起联名夺取军权。费祎借故离去,将此事告知杨仪。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不管魏延,和费祎、姜维一起指挥大军撤退。
魏延得知消息以后大怒,起兵攻打杨仪。但是他此举不得人心,所以在王平率军迎击,斥责魏延部下不该作乱时,魏延部下四散。魏延只能和儿子等数人逃亡,杨仪又命马岱率军去追击,将魏延等人杀死。
根据《三国志》记载,在魏延起兵时,他和杨仪都上书刘禅,控告对方造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意见,董允、蒋琬都“保仪疑延”,支持杨仪。刘禅于是命蒋琬率宿卫诸营北上平乱,不过还没等蒋琬到达,魏延已经被杀。
从魏延死后杨仪不仅脚踏魏延头颅大骂,还下令杀了魏延的三族。而蒋琬没有赶到魏延就已经死了,所以杀死魏延应该只是杨仪的个人决定,并不是刘禅的旨意。
然而魏延脾气暴躁,无人能管。又违反诸葛亮的军令擅自起兵攻打杨仪,费祎、姜维、董允、蒋琬都不愿意支持他,也是知道魏延已经犯了大忌。在这种情况下,魏延最轻也是被削职为民,严加看管。此后无论谁当政,都不可能再复用魏延。
所以魏延在起兵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不会有好结果,更不可能继续领兵打仗了。
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感谢长老邀请,我是安定郡小书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之前,小生不得不赞题主一下。从提问来看,该题题主对三国历史还是有研究的,不只是仅仅局限在《三国演义》的小说、影视剧之中。没错,斩杀魏延的自毁长城之举是出自蜀汉政权高层,大家千万不要受到演义小说影响,认为是诸葛亮死后遗计斩杀魏延的。
诸葛亮不可能杀魏延的原因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是重用与保护为主,而不是处处提防、除之而后快的心思。原因很简单,魏延是坚定的北伐支持者,是刘备生前认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两位将领之一(另外一位就是镇守荆州的关羽),是荆州集团的骨干力量。虽然魏延与诸葛亮在北伐的路线上有分歧,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北伐占据长安,最终实现入主中原。
诸葛亮去世后,荆州集团元老级人物魏延可谓硕果仅存,诸葛亮怎么可能让魏延被杀呢?所以说,杀魏延的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高层利益重新洗牌的结果,代表荆州集团利益的魏延被淘汰出局。
魏延被杀的真相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们都清楚,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是由三股势力集团组成,分别是益州土著士族组成的益州集团,益州上任州牧刘焉入蜀带来的外来势力东州集团,刘备入蜀带来的外来势力荆州集团。
刘备及后来诸葛亮主政时期,荆州集团无疑是蜀汉政权的中坚力量,其次同为外来势力的东州集团是拉拢对象(譬如,刘备的皇后就是曾举家跟随刘焉入蜀的兖州陈留郡人吴懿的妹妹),对于益州集团采取的是打压的政策。
诸葛亮去世后,加之之前张飞、黄忠、赵云及二代将领关兴、张苞等将领的去世,荆州集团势力开始急剧衰减。蜀汉后主刘禅掌握大权,开始重新审视盘踞在益州的三股势力,进行重新洗牌。此时,蜀汉政权中占据上风的无疑是之前一直处在拉拢地位的东州集团。
因此,后主刘禅采取的策略是重用东周集团,拉拢益州集团。然而这两股势力是北伐的坚决反对者,是与荆州集团的主张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魏延的死完全是早已注定的。
事实上,魏延死后,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吴懿受命为汉中都督,出镇蜀汉军事重镇汉中郡,并迁任车骑将军,授予节符,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当然东州集团也随着吴懿等将领的去世很快衰落下去,蜀汉政权的主要势力成为益州集团。最后,在邓艾进入成都平原时,主张刘禅投降的谯周就是益州集团的代表人物。至于斩杀魏延的马岱,作为跟随马超投靠蜀汉政权的外来势力,完全是无根之萍,唯当权者马首是瞻,只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
一家之言,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魏延是员文武双全的猛将,很受刘备的器重。刘备争夺益州时,魏延率部众随刘备入川作战,立下很多战功,被封为牙门将。
打下蜀地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并把军政治理中心迁往成都。当时汉川地理任置十分重要,需要一员能力出众的将官来镇守。张飞认为此重任非己莫属,其他人也都这么认为。但独具慧眼知人善任的刘备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魏延,他任命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领汉中太守。全军都感到不可思议,很吃惊。
刘备问魏延:″我把这个要地交给你来把守,你有什么打算",魏延答道:"如果曹操举全国之兵来犯,我为大王抵抗他,若他派遣偏将带十万军队前来,我就为大王消灭他们″。刘备很高兴,其他众人也都很佩服魏延的霸气。刘备称帝后,又加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侯。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西进羌中,魏延在阳谿大胜魏国的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因功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随诸葛亮讨伐魏国时,曾多次建议诸葛亮,由他率领一万精兵,由子午谷进军,和诸葛亮兵分两路进攻,最终会师潼关。
但谨慎的诸葛亮否决了他的想法。魏延因为自已的战略构想得不到实施,也对诸葛亮很有怨气。
魏延很会带兵,能力又强,但性格孤傲,别人对他大都敬而远之。惟独杨仪很不给魏延面子,魏延也对杨仪耿耿于怀。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兵北谷口,魏延任先锋。到了秋天,诸葛亮一病不起,诸葛亮自知大限将至,便秘密的同杨仪等人决定了退军事宜一一令魏延断后,若魏延不听从命令,大军可先行出发,不去理会魏延。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不愿撤军,并说道:″丞相虽然不在了,可还有我啊。怎么可以因为丞相个人的事而耽误国家大事呢,还有,我魏延怎么会去听杨仪指挥给他断后呢?"。当魏延得知杨仪已经命令大军依次撤退后,勃然大怒,抢先率部南归,并烧毁所过之处的栈道。杨仪昼夜行军,追上了魏延的队伍。魏延抢先占据南谷口,派兵袭击杨仪,将军何平在阵前痛斥魏延,得知实情的魏延部下军兵不听指挥纷纷散去。大势已去的魏延父子三人逃向汉中,中途被马岱追上并杀害。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已经是蜀国无出其右的大将,本来可以得到更高的官职,但由于杨仪心胸狭小,睚眦必报。而魏延又有性格缺陷,不能容人,做事鲁莽,导致矛盾激化,并造成严重后果。魏延英雄一世,最终却败在了我行我素的处事风格上,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可惜,可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