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在决定背叛项羽的时候,英布预料得到项羽必败吗?你怎么看?
英布背叛项羽的时候,正是项羽实力强大,力压刘邦的时候。如果说英布这个时候就预料到项羽必败,他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反叛项羽。实际上,英布背叛项羽是不得已的,是另有原因的。
后世曾经有过一个传说,说是到了三国时期,韩信转世做了曹操,彭越转世做了刘备,英布转世做了孙权,刘邦转世做汉献帝。这样,大家都报了上世的仇怨。
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丝端倪。那就是这三个人都是枭雄,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英布和韩信、彭越更加不同,他的野心要比这两人更大。因为韩信、彭越都算是刘邦的下属,他们也把自己看成刘邦的下属。虽然他们对刘邦的命令拖延推诿,但还是最终按照刘邦的指令照办了。
可是,英布则不同。我们看英布的轨迹,他根本就和刘邦不搭界。他只是围绕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奋斗。刘邦也不征调他,他也不去参与刘邦和项羽的征战。那么,英布背叛项羽又图着什么?
我们从历史上看,英布背叛项羽的时候,正是刘邦被打得大败,处境窘迫的时候。要是这个时候英布能够预料到项羽会失败,他的叛变就不会那么勉强了。
在英布背叛项羽的时候,刘邦正是彭城之战后。在那场大战中,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骑兵打败,几乎全军覆没,连自己的父亲和老婆都被项羽抓走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刘邦让随何去说服英布背叛项羽,而且要求很低,只需要英布牵制项羽的主力几个月就可以了。
随何前往英布那里,圆满完成了任务。他成功说服了英布背叛项羽,项羽被迫调用自己手下的主力龙且去攻打英布。英布战败后,逃到刘邦那里。项羽虽然打败了英布,可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使得刘邦得到了喘息之机,度过了难关。
那么,我们在这里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彭城战败后,刘邦想要牵制项羽的兵力,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英布?英布有什么地方的表现让刘邦认为他可以被说服?
我们看看随何是怎么说服英布的。随何到英布那里,先是问英布对项羽的态度。英布回答说自己是项羽的臣子。随何随即指出了英布首鼠两端,并不去尽臣子的义务,坐观成败的行为,根本就不是做臣子的行为。并且指出刘邦比项羽高明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指出刘邦肯定会保证英布的封地不会丢失。
这最后一点正中英布的下怀。刘邦之所以选择英布来作为策反的对象,也正是看中了英布和项羽之间的矛盾。英布在被项羽封为淮南王后,就不再对项羽的指令那么热心了。
而项羽虽然对英布不满,但是还想利用英布的才能。所以才没有撕破面皮,只是连连征召英布。英布心怀嫌隙,也不敢去见项羽。这种情况被刘邦察觉,才认为英布有隙可乘。
英布虽然认可了随何的说法,为了自己的领地答应了刘邦的条件,但是,他并不认为,刘邦就肯定能够打败项羽。所以英布按兵不动,还想再看看风色。
在这种情况下,随何采取了最后的手段。他故意在项羽的使者面前出现,把英布和刘邦的勾结大白于天下。这样一来,英布再也躲不过去,只有起兵反叛项羽一途了。
由于随何在这一次策反英布的行动中表现出色,立下了大功。到后来刘邦指责这些文臣不如武将的时候,随何就理直气壮的把策反英布的事情提出来反驳刘邦。刘邦也只得哑口无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到后来,英布战败逃到刘邦那里。刘邦给他军队,让他收拾旧部,去和项羽作战,恢复自己的旧领地。在垓下之战中,英布也没有参与,只是专心收复了自己的领地。到刘邦建国的时候,英布依然领有他的旧领地,做他的淮南王。
但是,英布除了不得已反叛项羽,那么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为什么当了淮南王后,就不愿意听从项羽的调遣了呢?这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后来他反叛刘邦的经过里看出来。
当刘邦诛杀韩信、彭越后,英布兔死狐悲,感到自己的末日即将到来。因此,英布决定铤而走险,起兵反汉。当刘邦来平叛的时候,他问英布为什么要造反?英布回答说,相当皇帝罢了。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英布的本心。他的心里,自己是和项羽、刘邦平级别的人。他和刘邦项羽一样,原本都是独自起兵的军队,后来都归于项梁的部下。在项梁死后,全部都直属于楚怀王。刘邦率领他的军队西入关中,而英布和项羽一起归宋义指挥去救巨鹿。只是因为项羽杀了宋义,英布受楚怀王的命令才归属了项羽。
在英布的心中,自己和刘邦、项羽都是一样的人,为什么要听从他们的指挥,做他们的部下?因此,当项羽封他为淮南王之后,他就不再关心刘邦项羽的斗争,只想安安稳稳的做自己的王爷。
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天下大势,建立大一统的集权国家是大势所趋。英布也不能逃脱在外。终于,只是想关起门来当王爷的英布,既不见容于项羽,也不见容于刘邦,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英布在决定背叛项羽的时候,英布预料得到项羽必败吗?你怎么看?
项羽的失败是可预见的,英布虽豪爽却并非没有战略眼光,否则也不会受到项羽的器重,获封楚国九江王的重任。
要知道九江王的区域,刚好就是西楚的掩护,也就是项羽将自己后背交到英布手中,这份信任在楚军中无出其右。
只是,英布满足于称王,但项羽的志向远不止西楚霸王,从其迫不及待插手齐国内政,到令楚国诸将起兵配合,说明项羽最终的目标是凌驾于诸侯之上。
英布,不愿意打仗,打仗无非就是功名利禄,所以,当项羽走向颓势,英布毅然投向刘邦。
英布在决定背叛项羽的时候,英布预料得到项羽必败吗?你怎么看?
英布早先跟随项羽,获封诸侯。可是奇怪的是,当刘邦和项羽打响楚汉战争之时,项羽明明占据着大好的优势,英布却选择了称病不前往,这是为何呢?难道英布在这时候就能预料到项羽的失败了吗?
项羽分封诸侯,使得天下形势变得微妙起来如果说,没有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中原大地依旧处于混乱当中,那么项羽的分封,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可偏偏,秦始皇建立了秦朝,并且给了统治者最大的权力和最高的荣耀。
皇帝的称号对于这些诸侯王们是致命的诱惑,也就项羽会傻乎乎地放弃郡县制选择分封制。这不,项羽刚刚分封完就有诸侯造反了,这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中原大地迟早会再次统一,而且大概率会在这些诸侯王们之中诞生。
因此,齐王和刘邦的造反,对于英布来说不仅不是一件坏事,还是一件好事。此时的英布心中肯定是祈祷局势越乱越好,最好项羽和刘邦能够两败俱伤,然后他英布就可以做那个得利之人了。
因此,无论是项羽伐齐,还是彭城之战,英布都是称病不前往,因为他要保存实力。
刘邦彭城一战,惨败于项羽,胜利的天平再次像项羽倾斜也许英布也不会想到,刘邦此人会如此无能,几十万大军被项羽区区几万打败,而且是几乎全军覆没。此时的刘邦就如同丧家之犬一般,哪里还有继续与项羽抗衡的实力。
于是,英布知道,自己必须出手了,否则项羽统一天下,就是迟早的事了。恰恰在此时,刘邦也请人来说服英布,并且用大片土地作为代价,希望英布能够归顺刘邦,并牵制住项羽。
这个条件对于英布来说,可谓是极好的。他本来就想帮助刘邦抵抗项羽,但是他又不是诚心归附,只是想打败项羽以后再消灭刘邦。
因此,刘邦的这个条件,英布拒绝不了,他也无法拒绝。
英布在决定背叛项羽的时候,英布预料得到项羽必败吗?英布背叛项羽,那是迟早的事,无论项羽是否失败。应该说英布从来就没有归附过项羽。
秦朝末年,各路起义军起义。他们有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推翻暴秦的统治, 于是他们选择了短暂的合作,并以楚军为首。可是,那仅仅只是在推翻暴秦之时。
推翻暴秦以后,这个利益集团其实就已经瓦解了,从项羽诛杀义帝就可以看出。而项羽之所以分封这么些人,难道真的仅仅只是因为自己的喜恶吗?
那是不肯可能的。项羽分封的这些人,无论是刘邦还是英布,都是有自己的军队的,只不过没有楚军强势罢了。也就项羽会愚蠢到继续施行分封制,并且放虎归山,让诸侯们有时间去壮大自己。如果是刘邦做到项羽这个位置,说不定汉朝的建立还要提早几年。
因此,英布从来就不是项羽的手下,也没有归附过项羽。它能够封王,凭借的是自己的实力。也正是因为英布自认为自己有能力,座椅他才不甘心居于人下。
而在当时,项羽是最强的诸侯,英布所想的仅仅只是如何削弱项羽的实力,而不是帮助项羽。这其实在刘邦建立汉朝以后英布造反就可以看出。刘邦并非是要铲除异姓王,而是害怕他们造反。如果英布忠于刘邦,那么在彭越韩信被杀以后,英布应该做的就是告老还乡,图个荣华富贵,而不是起兵造反。
因此,无论项羽是失败还是胜利,英布都会背叛,无非就是时间的问题。
结束语英布背叛项羽,是因为他想当皇帝,而不是因为他预料到了项羽的失败。
英布在决定背叛项羽的时候,英布预料得到项羽必败吗?你怎么看?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人都知,英布看见项羽只有勇而无谋,还自以为势及性格暴躁不安,英布预料项羽必败给刘邦是迟早的事。我认为英布弃项羽投刘邦是明智之举,因为刘邦有谋略,而且重视人才。
英布在决定背叛项羽的时候,英布预料得到项羽必败吗?你怎么看?
英布之所以会投靠刘邦,一方面是因为害怕。毕竟在项羽征发他的军队出征的时候,英布要么不出兵,要么派了一名都尉带着几千兵马去应付了事;二是被刘邦派来的使者随何逼的。楚汉战争在此时已经处于胶着状态,英布归附谁,哪方就有可能会获胜。因此,项羽也派使者来催兵。随何当着项羽使者的面,表明了英布已经投靠了刘邦,逼得英布在无奈之下只得杀死了项羽使者,起兵投靠刘邦。所以说,英布投靠刘邦并不是预料到项羽一定会失败,而是一怕项羽秋后算账;二被随何逼迫。
历史背景楚汉战争中,刘邦虽然最终赢得了天下,可是赢得却并不轻松!
简而言之,汉军是两面作战,韩信在北,负责清理楚军的盟友;刘邦在南,负责与项羽正面相持对战;楚军呢,就惨了点,属于多面作战,四下起火,八处冒烟,把个力敌万夫的楚霸王变成了个到处救火的消防队长。
随着战争的旷日持久,人力和钱粮的补充就成为了双方能否坚持打下去的重要砝码。萧何在这场战争中功不可没。据《萧何传》记载,因为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决中,屡次被打成光杆司令,萧何就屡次从关中征发士卒去补充军队,并且通过计算户口数量来征发、转运粮饷来支援前线作战,这也就是刘邦封赏功臣时萧何被封为第一功臣的原因。
征发士卒并送至前线相对容易些,粮饷的转运可就不那么容易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双方处于决战态势的“成皋之战”,仅汉军一方就有几十万的士兵需要吃饭,粮饷仅仅靠陆路运输是远远不够的。熟悉地理的读者朋友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采用陆路运输,从巴蜀大地征发的粮饷需要通过崎岖难走的陈仓道、褒斜道,再从陈仓一路东进至咸阳,紧接着又要通过崤函山谷,之后到洛阳,最后到达荥阳,一路上人吃马喂,加上损耗,究竟能有多少粮食送到前线?而且还需要征发大量的人口和牲畜来进行运输,这势必会影响到巴、蜀大地的农业生产,长此以往,这场战争刘邦必败!
如果采用水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粮饷可以装上船,沿江而下,在今湖北江陵地区卸船,然后北上,取道南阳直驱洛阳,之后东进,到达荥阳,这条线路省时、省力,损耗少,确实是上策。
刘邦为什么一定要得到英布?可是,当时的军事形势允许汉军这么做吗?让笔者来分析一下。
项羽灭秦之后,大封诸侯,把英布封为九江王、吴芮封为衡山王、共敖封为临江王,申阳封为河南王、韩成被封为韩王,其疆域版图见下图。
从版图上看,这五个诸侯国除了九江王的疆域,其他各国都正好处于汉军水路、陆路运输的必经之路上,那么,这五位诸侯王在这场楚汉战争中的政治态度呢?
英布:本来是项羽的铁杆粉丝,也最被项羽看重,可是,在项羽一次征兵的时候没有积极响应,虽没有受到严厉处罚,但是却失宠了。
吴芮:在张良的劝导下,拥护刘邦。
共敖:保持中立,未出兵支持项羽与刘邦的战争。
申阳:投降刘邦
韩成:被项羽杀死
由此可以看出,这条运输线路中水路从巴蜀到江陵之间是通畅的,陆路从江陵到南阳、洛阳、荥阳也是通畅的,可是在北上时,有两个人的势力范围虽然不在其中,却具有极强的干扰能力,那就是英布和彭越。
英布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其战力连项羽也不敢小觑,如果英布站在项羽一边,在汉军运输的时候,由东向西攻击运输队伍,就以吴芮、共敖的军力和萧何派出的那些押粮运草的老弱残兵根本不是对手;彭越呢?他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擅长游击战的专家,最擅长的就是截杀粮道,如果他为项羽所用,对于汉军脆弱的后勤补给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一击!
因此,得到这两个人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必选项!
在这个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刘邦派出了一批接一批的使者游说英布和彭越。彭越虽然在作战时灵活多变,擅长偷袭,但是为人却比较老实,很快就被说服,站到了汉军的阵营里;英布强盗出身,生性狡黠,唯利是视,总是在衡量双方的利益得失,属于一个机会主义者。终于,汉军使者随何杀了楚军使者,英布被逼无奈,只得归附了刘邦。
总结英布和彭越的归附为刘邦消灭项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英布的归附解决了汉军粮道的安全问题,使得粮饷源源不断送到前方,稳定了汉军的阵营,同时,英布也是一员骁将,具备和项羽单挑的能力,而且熟知楚军作战风格,使汉军能够知己知彼。彭越归附刘邦后,充分地发挥出了他最为擅长的游击战,不断截击楚军粮道,使得楚军丧失了进行持久战的能力。
此消彼涨,战争的优势已经完全倾向于汉军一方,项羽就算是有天大能力也无力挽回颓势,最终,这场旷日持久的“成皋之战”以汉军全胜而结束,也是因为这场胜利,为后期“垓下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英布在决定背叛项羽的时候,英布预料得到项羽必败吗?你怎么看?
是的,项羽狂妄,自大,骄傲,骄兵必败,英布看到了项羽狂妄的结局是必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