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是什么?
曹操一生征战多年,用兵如神,诸葛亮说他智计绝人,用兵仿佛孙吴。他以弱胜强,平定了北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曹操都多有建树。后世评价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在曹操的一生中,他也遭遇了很多艰险。在漫长的军事生涯,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也留下了许多败笔。用诸葛亮的话来说,曹操“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这些败绩都可称之为曹操的败笔。
可是,曹操最大的败笔是什么呢?我认为,军事上的败笔在其次,他最大的败笔应该是在选择继承人上。在这个问题上,曹操的取舍,决定了曹家的命运。
在曹操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曹操的大儿子曹昂已经在讨张绣的时候,为了救曹操而战死。他的正妻也因此和他离异。这样,在曹操剩下的儿子中间,曹彰热心军事,对君主之位没有兴趣。最聪明的小儿子曹冲也已早死。那么剩下的比较合适的候选人就是曹丕和曹植了。
在曹丕和曹植两个人的选择中,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我认为,这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败笔。我们从曹丕的生平可以看到,此人才能低劣,人品极差,不是合适的君主继承人。
这个人,论文才根本不能和曹植相比。曹植才高八斗,文采精华。每当饮宴唱和,都是曹植独占鳌头。而曹丕的文章根本不足观,和曹植相比不值一提。
论军事才干。曹植虽然没有带兵打仗,但是他对军事有一定的研究,曹操也曾经有意让他带兵历练。后来因为曹丕压制,曹植没有表现的机会,但从他的主动要求带兵的表现来说,他还是对自己的军事能力有一定的自信的。
而曹丕的军事才能可以称作低劣。在他指挥的所有战役里,没有多少胜绩。他在对东吴用兵的时候失败,把责任推卸给长江。可是即便没有长江的阻隔,他就是孙权的对手,扫灭东吴了吗?
论情商。从曹丕的婚姻就能够看出他刻薄寡恩。他先是占有了甄氏,当有了新欢之后,就抛弃甄氏,还把她害死。死时下葬,明明知道甄氏是冤死的,还将她披发蒙面,米糠塞口,简直令人发指。
曹丕对待自己的兄弟,冷酷无情,视如仇敌。他把几个兄弟软禁起来,如同囚徒。这种人,根本不可能团结宗族,做到上下一心。正是他的这种做法,遗留到后世,才使得曹魏灭亡的时候,竟然没有家族的人予以辅佐,皇室孤立至极,被司马氏轻易篡位。
反观曹植的情商,比起曹丕要强百倍。他对甄氏一见钟情,他的《洛神赋》传唱至今。虽然曹丕对他冷酷无情,他还是对曹丕怀有兄弟之情。
论智商,曹丕是三国第一愚蠢的君主,他被孙权玩弄于股掌之上。他被孙权的花言巧语欺骗,痛失三国时期最大的机会,夷陵之战。在夷陵之战中,曹丕袖手旁观,不采纳手下的正确建议,夹击孙权,结束三国的战乱。回来刘备说诸葛亮胜过曹丕百倍,不是虚言。
而曹植则从善如流,他对手下的建议能够欣然采纳。他听从手下建议,在曹操的出城门考验里,能够拔剑杀死门吏,冲出城门。如果是曹植在夷陵之战,他肯定要比曹丕强得多。
论人品,曹丕为了争夺继承人的位置,不择手段。他对曹植采取了各种令人不齿的下流手段。用卑鄙手段上位的人,是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的。
至于政治上实行九品中正制,在任用上重用司马懿,这都是曹丕的错误。这一切最终贻害无穷,不但直接导致了曹家的灭亡,还流祸久远。再加上他刚愎自用,连曹操的话都听不进去,曹操让他注意司马懿的动向,他也根本不采纳。
正是曹操选择了曹丕这样的继承人,由于曹丕的个人问题,造成了曹家的四分五裂。为了保证政局的稳定,曹操还直接插手,将帮助曹植一派的人,以杨修为代表的一批人予以诛杀。这更是让政局暗流涌动,难以稳定。
事实证明,曹操选择曹丕做继承人是错误的。因此,曹操选择曹丕做继承人是他一生最大的败笔。正是曹丕的刚愎自用,冷酷无情的作风,给曹魏一朝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最终,曹魏就间接灭亡于曹丕之手。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是什么?
曹操一生英雄无比,但也有一些败笔,比如杀吕伯奢、放走了刘备、赤壁之战、取汉中后没有及时取蜀中、打击豪强、徐州屠城、立储之争等等。
但这些问题,都有一些客观因素存在,或者说有利有弊,称不上完美,但也可以说不是败笔。
在豹眼看来,曹操最大的败笔就是征张绣,纳了其婶婶,导致了张绣的反叛,损失惨重。
这纯粹是曹操得意忘形,导致的失败,可以说是完败。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讨伐张绣,军队驻扎在淯水,张绣就在贾诩的劝说下举众投降。曹操不伤一人一马,就控制了南阳郡宛城地区。战事过于顺利,致使曹操忘乎所以。天天与张绣及众将士宴会,还趁机纳了张绣的婶婶。
张绣不堪其辱,在贾诩的唆使下,旋即复叛。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士典韦战死。
此后,曹操又两度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击破。
对于曹操的这次失败,史学界有些学者及许多读者把原因归结为曹操生活不检点,过于放纵自己的行为,这是不准确的。
张绣其婶婶一个寡居的女人,能够得到曹操的喜爱,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局。在汉末三国时期,寡妇再嫁是很平常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张绣绝对不会因此而反叛,问题并不出在这里。
在豹眼看来,根本原因出在曹操主观意识和军事策略上。
首先,曹操根本没有想到张绣会如此轻而易举的投降了,完全出乎曹操意料之外。
其次,张绣是第一个比较有势力的军阀投降曹操,究竟如何安抚,曹操及其强大的谋士团队都没有预判,也没有相应的应对预案。
在这之前,曹操的策略就是依靠军事势力,不断去消灭地方诸侯,逐步统一天下。主观上就没有安抚、招降不同势力的意识和手段。曹操屡屡在徐州屠城就是例证,从没想到要安抚。兖州之败,也没有引起曹操的深度反思。
具体而言,就是曹操没有意识到诸侯争霸中,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只懂强权,不懂绥靖。
张绣之所以投降,无非就是想寻求一个更好的出路,为的是利益。投降之后,没有利益可言,岂能安心?
好比是为人做小,说得是为了爱情,信誓旦旦,似乎很高大上,其实不过是为了利益。没有利益谁会委屈自己,替人做小。
据《傅子》的说法:曹操给张绣宠信的胡车儿发密报,张绣听说后怀疑曹操想利用胡车儿刺杀他,于是,采纳贾诩之计,再次反叛。
《傅子》记载的许多事不太可信,但这件事恐怕有道理。曹操迟迟不对张绣等人封赏,就是对张绣并不信任,斩草除根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张绣之降,曹操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把敌对的势力全盘接受,为己所用。此时曹操的定位,仅仅局限在招降敌对势力的谋士、将领上,而没有把敌对势力的头子也作为招降的对象。
贾诩作为张绣的使者去投降曹操,曹操对贾诩非常客气,想收为己用。但贾诩以张绣对他言听计从为由,不忍背离。这足以看出曹操的心思,那就是只想接纳贾诩,但不想一起接纳张绣。
究其原因,此时的曹操境界还不足够大,军事手段还不够全面,相对比较单一。
淯水之难后,曹操说已经找到了对付张绣的办法,跟将领们说:不信你们就等着看,我不会再吃败仗了。
其实,在豹眼看来,曹操真实的意图是,已经意识到了其军事策略的不足,下一步要做出调整。这是曹操最了不起的地方。
曹操此难,虽然让他蒙受了很大的损失,但也让他彻底醒悟,仅靠军事力量是很难征服天下的。
接下来,曹操在军事策略上做出了巨大的调整:欲接受吕布投降、招纳刘备;派遣钟繇持节都督关中,策划西凉军阀马腾、韩遂等归顺朝廷;接受张鲁投降并给与很高的封赏。这一系列的举措,无不与淯水之难有一脉相承的关联。
杀掉吕布、放走刘备,或许客观上存在不足,但主观上是有合理性的。但对张绣第一次投降没有正确对待,不可否认,这是主观上军事策略的不足。
吃一堑,长一智。曹操不仅跑得快,脑瓜子反应也快。
不在一个坑里摔倒两次,这是曹操最高明的地方。犯错误并不可怕,及时汲取教训,调整战略,这才是英雄之所为。
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是什么?
曹操征讨张绣,张绣主动献城投降,曹操不动一兵一足就得了城池非常的高兴,就大摆宴席犒劳犒劳三军将士,曹操喝大了带兵巡城,看到一个风姿绰约的妇人,仗着酒劲色胆包天了就把这个女人掠走了并让她陪宿,这个女人岁数不大可是按辈分是张绣的婶娘,张绣觉得受到了侮辱半夜起兵突然袭击曹操的大营,打得曹操错手不及,从忙组成大军反抗,还是被打得落荒而逃,曹操身中一箭在大将许褚等人的拼命保护下才算逃了出去,可是他大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都战死了。
曹操后来对部下说:我错就错在接受张绣的投降了,……
曹操不总结好色的习惯,见着漂亮的女人就爱撩妹,这次代价是太大了,差点把小命搭上!
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是什么?
让我说,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就是不该把汉献帝欺负的太恨了。
你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不把天子当做是人,你还怎么令诸侯?
你以为一个个的诸侯都是傻瓜吗?
就算诸侯们都是傻瓜,你也得稍微给天子一点面子,演演戏给傻瓜诸侯们看吧?
结果曹操倒好,把个汉献帝欺负的秘密的发出了衣带诏,而且衣带诏还传了出去,这就不太妙了。
曹操袁绍两军对阵时,曹操出马对袁绍说:
“我奉诏讨汝!”
袁绍不屑一顾说:
“我奉衣带诏讨贼!”
你想曹操当时脸面何在?幸亏曹操不要脸,也就无须脸面了,而且还在官渡之战中打赢了袁绍,但后来呢?
曹操是怎么欺负汉献帝的,司马召就怎么欺负曹操的儿孙,这可真是:
“尸骨横陈名利追,将士征战几人回?
都说上天不睁眼,只叹报应饶过谁?”
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是什么?
毫无疑问的,最大的败笔是曹操率大军平定汉中的张鲁之后,没有接受刘烨和司马懿的建议,乘胜进军益州,彻底打败刘备,从而给了刘备喘息的机会,形成了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果曹操率军迅速占领益州,铲除刘备势力,曹操极有可能几年后打败孙权,绝不会等到公元280年最后灭掉东吴。
曹操一生最大的败笔是什么?
英雄亦有后悔处,对于曹操而言,一生之中的败笔是什么?
人生没有后悔药来吃,无论是怎么样的人,在选出一个选择之后,如果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的话,恐怕都会在心中暗自后悔,要是当时不这么干,不选择这条路就好了。这一点,无论是一般人,还是英雄人物,别无二致。对曹操而言,他一生之中做过的错事不少,但是在他的人生之中,唯一一个让他在死前都感到后悔的事,是什么呢?
在《三国志》之中曾记载,在曹操病死之前,曾经在病床上,留下了自己的遗言。在遗言之中,他将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个总结,然后感叹到,我一生都不曾经感到后悔,可假如真有灵魂这种事物的话,我的儿子曹昂在地下问我,他的母亲现在怎么样了,我该怎么回答啊。
可见在他的心中,一直都对197年发生的宛城之战念念不忘。或者说,在他的人生里,他只对那一场战感到后悔,准确的说,是对曹昂之死有着内疚之情。在宛城之战当中,曹操的大儿子曹昂把马让给了他,自己却战死在了混乱之中。
而这件事,对于曹操,还有此后的曹魏政权,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最直接了当的,就是继承人之战。曹昂本是最大的孩子,虽然说不是丁夫人亲生的,但是从小就是由丁夫人带大的,可以说是视如己出。并且在宛城之战前,曹昂是被曹操作为接班人来看待的,在三国志之中就曾经提到过,曹昂一直跟随在曹操身边南征北战,颇得士兵们的支持。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就连文官代表荀彧,都对曹昂的内政能力赞誉有加,可见如果曹昂不死,那么数十年之后的继承人之战,根本没有曹丕和曹植什么事了。
可是曹昂之死,给曹操的打击,绝不只是自己牺牲了一个儿子这么简单。纵观三国的历史,无一例外的情况,就是老子打下了地盘,却因为没有选好继承人,结果让儿子或者孙子给丢了。比如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没有战胜曹操,除了军事上的错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废长立幼,使得自己的儿子和将领分成了几个派系,彼此都在拖后腿。刘表病死之前没有选好继承人,结果自己辛辛苦苦守住的荆州,被曹操一吓,就拱手交给了他。老年的孙权更是在自己的儿子之中选来选去,最后大开杀戒,逼害功臣,晚节不保。
而继承人能力的不足,直接就导致了此后的魏国被司马氏篡夺,在曹丕上位之后,开始逐渐脱离了曹操的想法,再一次走上了士族把控朝政的道路。最后更是被士族大家司马氏抓住了机会,从内部侵吞了曹家的胜利成果。如果换成是曹昂的话,作为从小就在曹操身边历练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曹操的想法,也不可能没有属于自己的势力。在登基之后,必然会对士族大家进行遏制,这样一来,或许此后的晋朝、亦或者五胡之乱,都根本不会发生吧。
其次,作为一方霸主的曹操,早在群雄割据的时候,就认知到了刘备的恐怖。为此,更是在官渡决战的前夕,还要特地带兵南下,把刘备打得流离失所,很大原因就是害怕他有个落脚点,能够发展自己的势力。而此后的天下大势,也很好的证明,曹操的担心是对的。而这一切,都和曹操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曹昂有关。早在215年,曹操就拿下了汉中,离刘备的蜀地不过数百里。诸葛亮既然能在此后从这里多次北伐,那曹操也可以从这里南下。但是他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这个原因就在于,曹操的后方统治并不安稳。在曹操218年加封九锡,成为魏王之后,是个人都知道曹操的心里是什么想法。因此在这个时候,不少人更是抓住了机会,开始起兵反抗得位不正的曹操。只在短短一年之内,许昌太守起兵,宛城太守被杀,起义军占领了此处、邺城的士兵也开始响应起义。而这些地方都是曹操的大本营,可见在民间,不少人都很不同意曹操,这也正是曹操没有及时向其他两国用兵的原因。
曹操分身乏术,要想击败其他两国,那自己的后方就要安稳,但是待到后方安稳,自己又会失去击溃其他两国的时机。如果这个时候的曹昂还在世的话,正好也是四十岁左右的年龄,正值壮年。这样在父子的合作之下,无论是谁出战,谁坐镇后方,在处理事情都能轻松许多。那可能有生之年内,曹操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所以说,失去曹昂这件事,绝对是曹操这辈子最大的败笔,也是莫大的遗憾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