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蜀国大将魏延被杀,诸葛亮要负大责任吗?你怎么看?

在三国的历史中,魏延的死是一个争议的话题。他虽然被安上了谋反的罪名灭了族,可是在《三国志》中,对他的死明明白白说了“不便背叛”四字,等于为他鸣了冤。那么魏延的死,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诸葛亮要对魏延的死负完全责任,如果说得更重一点的话,那就是,诸葛亮亲自定计杀了魏延。

在《三国演义》里,说得是诸葛亮派马岱卧底在魏延的身边,等到魏延造反时,让杨仪按照他的锦囊妙计行事。于是,杨仪依计行事,让魏延高喊三声“谁敢杀我”。在魏延高喊之时,马岱趁其不备,斩杀了他。这里明明白白写的,魏延的死就是诸葛亮死前设下的计谋。

如果按照正史来说呢,虽然没有《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么露骨,我们也可以从魏延之死前后发生的事情,看到一些端倪。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手下有两个重要的人物,武有魏延,文有杨仪。这两个人都有各自的专长,但是两人一直不和。而诸葛亮作为主帅,却一直以不能调和两者为名坐视不管。如果按照双方的职位来说,魏延的职位在当时仅次于诸葛亮。杨仪根本就不把魏延看在眼里,根本就不顾法度,这里表现了什么情况?

那就是,你魏延根本在诸葛亮眼里不受待见。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诸葛亮稍微管一下两者的关系,就不可能会造成两人势同水火的情况。杨仪主要管后勤军务这一部分,他想给魏延穿小鞋容易的很。诸葛亮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但是他连最基本的规章法度都不管,这不能不让人认为,杨仪的后台就是诸葛亮。

后来,魏延和杨仪的事情连千里之外的孙权都知道了。当时孙权趁着喝醉酒问蜀汉的使者费祎,说杨仪和魏延都是些小人,虽然有一定的才干,可是他们的权势过大。如果诸葛亮一朝不在,他们肯定会作乱。问你们怎么办?史书记载说:

(董)恢目祎曰:“可速言仪、延之不协起於私忿耳,而无黥、韩难御之心也。今方扫除强贼,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若舍此不任,防其后患,是犹备有风波而逆废舟楫,非长计也。”权大笑乐。诸葛亮闻之,以为知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董恢这番话的实质意思就是,诸葛亮对魏延和杨仪两人只是利用而已。在当时,为了打仗,只好先利用他们的才干用于北伐的事业。那么理所当然的,如果将来不再打仗,这两个人都失去了利用价值,或者诸葛亮真的有不在的那一天,诸葛亮自然会对他们进行处置,不会再留着魏延和杨仪。

在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他调集了最大数量的军队,使尽了自己谋略,但是壮志难酬,病死在五丈原。在他病死前,他对后事做了安排,这里也包括如何处置魏延和杨仪。

诸葛亮最后一次使出了他的“二桃杀三士”的计谋。他在开最后一次会议的时候,没有通知魏延参加,明确让大家知道,魏延已经被排除到了决策层之外了。然后让杨仪带领军队撤军。至于说魏延,让人通知他,让他作为大军的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那就不管他,大军直接撤退,把魏延丢给敌人。

而对于杨仪,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把他作为接班人。他已经密表刘禅,让蒋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杨仪只不过是担负撤军的一颗棋子而已。

果然,不出大家所料,心高气傲的魏延接到费祎的通知,果然拒不执行。他还要接管整个蜀军,继续北伐。还和费祎说了自己的计划,还有对军队将领的调整。

谁知道费祎是忠实执行诸葛亮命令的亲信。他马上回营出卖了魏延。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而且知道了魏延想撤换自己的将领们马上撤军,把魏延丢在了后面。当魏延赶上来的时候,杨仪凭借着诸葛亮的威望,还有费祎的帮助,斩杀了魏延。

当然,接下来杨仪什么也没有落着。当大军撤回汉中之后,汉中魏延的职位由吴懿接管。等回到成都时,诸葛亮留下来的实权由蒋琬接管。大失所望的杨仪口出不逊,被早已准备的当权者先是流放,后因再次被费祎出卖而被迫自杀。

魏延和杨仪的死,是诸葛亮临死前设下的计谋。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他需要利用两人为自己卖命,当他一死,局势就发生了变化。

这是因为,诸葛亮在临死前,已经给蜀汉的将来做了安排。他尽了一切努力都没有能够北伐成功,当时别人更不可能会北伐成功了。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蜀汉设定了修生养息的策略。而这个策略是否能够实行,魏延和杨仪是一个关键的破坏因素。

魏延是仅次于诸葛亮的蜀汉高官,又执掌兵权。他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一直想单独北伐。诸葛亮一死,他顺理成章的要接管兵权。那他肯定要发动北伐,不会执行诸葛亮的指令。因此,魏延必须要除掉。

杨仪是大家都知道的奸险小人,这种人是不能留下的。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要利用他制衡魏延,帮办军务。将来不再打仗,他也没有了利用价值。那么就最后利用他一次,借他的手撤回大军,杀了魏延,然后再除掉他。这样一来,皆大欢喜。

在整个行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费祎。他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个计谋的顺利实施,费祎起了关键的作用。从出卖魏延,利用杨仪,出卖杨仪这一连串的事件,不能不让人怀疑这一切都有着诸葛亮的影子。

因此,魏延的死是和杨仪的死相辅相成的。他们都是诸葛亮遗留国策的绊脚石,只能除掉。他们的死是一系列精妙的计谋造成的。而这样精妙的计谋,在整个蜀汉,除了诸葛亮这个一直把“两桃杀三士”的《梁父吟》天天唱在嘴上的人,是找不到第二个人能够想出来的。再从实施这个计谋的人费祎、马岱、蒋琬都是他的亲信,真相就更是呼之欲出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后期,蜀国大将魏延被杀,诸葛亮要负大责任吗?你怎么看?

前言:魏延之死,诸葛亮肯定是要负责任的;而且,诸葛亮极有可能就是魏延之死的幕后推手。

诸葛亮,尽管《三国演义》中对其进行了神化,使得人们都认为诸葛亮军事才能非常出众;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是以政治家闻名的,在军事上,诸葛亮趋于谨慎保守,行军作战、排兵布阵,都是中规中矩,并没有极其出色的奇谋妙计。

魏延则不同。

魏延是一名久经战阵的沙场老将,历来是智勇双全,深得先主刘备的器重,刘备对魏延委以重任,让他镇守汉中,率军独自对抗一代枭雄曹操。由此可见,魏延的军事才华是非常出众的,即使是与蜀汉的五虎上将相比,魏延也丝毫不弱于他们。

诸葛亮儒生出身,囿于传统偏见,对叛主来归的魏延非常歧视,一直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对魏延很不信任。

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魏延在蜀汉政权中就不得志了。

诸葛亮可不像刘备那样器重魏延。他忘了圣人所说的“良臣择主而事”的教诲,不能正确看待魏延背叛故主、投奔刘备的行为,一直认为魏延不可靠,对魏延长期不予重用。

魏延乃蜀汉军中宿将,谋略过人,骁勇善战。却在诸葛亮手下倍加抑制,从来不得重用。就连献计献策,也被诸葛亮嗤之以鼻。长此以往,魏延自然是会对诸葛亮心怀不满,口出怨言的。

再经小人打打小报告,挑拨挑拨是非,诸葛亮自然会对魏延更加厌恶,暗中决定在自己身后绝对不能让魏延得势,一定要除掉他。

于是,诸葛亮的目光放在了小人杨仪的身上。

杨仪为人小有聪明,长期作诸葛亮的参谋助手,协助诸葛亮处理军中事务,深得诸葛亮的欢心。

可是,魏延作为资历很深的大将,看不起杨仪这样的文吏;而杨仪依仗诸葛亮的宠信,对魏延也极为藐视。因此,双方积怨很深。

诸葛亮明知这种情况,却不去调和化解二人之间的矛盾,听之任之。应该说,诸葛亮此举是很有深意的。

最终,诸葛亮死后,魏延欲率军继续作战;杨仪依照诸葛亮遗命,要班师而归。二人发生火并,杨仪指使马岱暗杀了魏延。

结语:魏延之死,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诸葛亮无端断定魏延脑后有反骨,经常对人散播,对魏延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以致杨仪擅杀魏延,朝廷不以为过,反以为功。这都是诸葛亮事前布的局啊。

事实很打脸!魏延没有投降敌人,而诸葛亮宠信的杨仪最终却是想要投降敌人的。

三国后期,蜀国大将魏延被杀,诸葛亮要负大责任吗?你怎么看?

魏延反马岱斩,这是诸葛亮生前安排好的,诸葛亮料到自己死后魏延会反,这是预料之中的,不用负一丁点责任。关键是诸葛亮不应天时,必败无疑。

三国后期,蜀国大将魏延被杀,诸葛亮要负大责任吗?你怎么看?

魏延被杀,诸葛亮是有关系。自古以来对卖主求荣者都不信任,因魏延是投诚的将领,故诸葛亮一直不重用。其实魏延确是一员良将,如果得以重用,绝不会发生后来这种情况,也许能重整诸葛亮的旗鼓。使蜀国再维持一段时间。诸葛亮一生谨慎用兵,不采取魏延从子午谷出奇兵,攻打魏国心脏的策略。结果屡出祁山,劳而无功,累死五丈原。

三国后期,蜀国大将魏延被杀,诸葛亮要负大责任吗?你怎么看?

关于魏延之死,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来看,貌似已有明断:‘魏延是死于与长史杨仪的私斗之中’,且两人矛盾爆发时,诸葛亮早已病逝,故魏延之死照理说应该与诸葛亮扯不上什么关系。不过有意思的却是后人老把魏延之死归咎到了诸葛亮的头上,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更是直接写到了是诸葛亮临终授计马岱诛杀魏延,话说为何会有如此一说呢?有道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魏延之死,诸葛亮要负责吗?我认为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至于这个责任到底有多大呢?魏延之死真的如演义所说是诸葛亮一手策划的吗?我们不妨从史料中找找答案

意味深长的记载

《三国志·魏延传》中确实记载了魏延是死于杨仪之手,当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令大军撤回成都,时杨仪率众南归,却遭魏延率军拦截,由此双方爆发冲突,由于魏延的做法过于偏激,终不得军心,最终被杨仪大军诛杀。看到这,我有一个问题很不解,那便是魏延为何一定要去阻止杨仪撤军,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去做这件事呢?这在现在看来不是一件很愚蠢的事吗?如此行事,岂不是摆明谋反,魏延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不应该如此糊涂啊!那么究竟是什么驱使了魏延来做这件事呢?对此,《三国志》中留下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记载: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

其中说到诸葛亮临死前曾经与杨仪、费祎等人密议过事情,具体什么事呢?史料中记载的是诸葛亮死后关于退兵的事,但还有没有其他事呢?这个说不好,但我猜想应该还是有的,因为这其中有两大疑点:

疑点一:密议人员中没有魏延。这一点其实说不过去,魏延在蜀汉政权中官居要职,在军中更是威望很高,时北伐大军的副帅实际上便是魏延,诸葛亮病危,对于撤军如此大事却不对魏延做交代,实在不合情理。

疑点二:“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料定魏延不同意撤军。诸葛亮先前不曾与魏延商议撤军之事,其后又断言魏延不会同意撤军,这不是一点余地都不留给魏延吗?作为一个大军主帅,即使你再了解部下,但对于关乎全军安危的大事也不能单凭自己臆断吧!

所以我猜想诸葛亮等人密议的事情应不是简简单单的撤兵之事,若仅是此事,又何必将魏延支开呢?所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件事,那便是当时的诸葛亮其实已经不信任魏延了,且对他有了防范之心了。而这样一来的结果是什么呢?毫无疑问,那便是魏延的不安。而这种不安,也正是导致魏延后来鲁莽行事的原因之一。

杨仪掌权,魏延当陨

前面说到诸葛亮或不信任魏延了,但究竟诸葛亮有没有要杀魏延的心呢?这个说不好,或许没有吧,但诸葛亮死后的安排却是实实在在的导致了魏延被杀的结局。诸葛亮临终前选谁领军不好,却偏偏要选魏延的死对头杨仪,魏杨矛盾由来已久,魏延、杨仪两人都属于那种自傲且性情颇为急躁之人,一个文臣一个武将,故时常因意见相左而针锋相对。据史料记载,两人关系极不和睦,幸得有费祎在两人之间周旋,才没有出现大问题:

“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三国志·费祎传》

而诸葛亮死后将撤军的大任交托给杨仪,这不显然在打魏延的脸吗?诸葛亮难道不了解杨仪为人吗?他相当了解,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故举荐蒋琬担当继任丞相。既然知道杨仪为人,且知道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却仍然如此行事,就实在不得不令人猜想了。莫非这是有意激化魏延矛盾?

或许诸葛亮在病重时并没有想这么多吧,但此事间接造成了魏延被杀却是事实。故魏延之死,诸葛亮实在难辞其咎。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三国后期,蜀国大将魏延被杀,诸葛亮要负大责任吗?你怎么看?

魏延之死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一故事,是诸葛亮精心策划,历史上的军事家也只有诸葛亮才想得出。六出祁山再伐曹魏诸葛亮得病五丈原,他想病好长寿,朝拜星斗求天星保佑,魏延故意打破他的吉庆,诸葛亮病情加重,自己知道大限将致,他知道魏延早以变心他死以后会造反,把兵书兵权交给姜维,把兵符印绶交给杨仪,继位人费祎,还有两个锦囔一个是总样撤军,一个对付魏延,费祎拿着兵符命令魏延断后路防范司马㦤,姜维维按锦囔办事设了三道防线,魏延不听他要造反,要杀死杨仪,走到第一道防线。碰上何平阻挡魏延去路,何平扬起马鞭指着魏延的兵马丞相尸骨未寒,你们不要和魏延一起造反,何平巧舌如弦说得跟随魏延兵马大部分退去,魏延把何平恨之入骨,拍马挥刀向何平砍去,杀了几个回合,魏延杀败何平,只有马岱三百名兵士没有走动,魏延知道马岱忠如他,魏延大喊一声弟兄们跟我来,马岱带领人马跟着魏延来到第二道防线,碰上姜维,两人挺枪跃战了几合,姜维敌不过魏延败下陈来,魏延说这与你不相干,我要杀的人是杨仪,马岱跟着魏延来到第三道防线,碰上了杨仪,杨仪指着魏延骂道,丞相刚死血肉未冷你就造反,只要你能胆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兵符印绶就给你,魏延深知整个军中没谁战得过魏延,魏延立刻大喊一声,谁敢杀我,魏延左右一看沒有别人,只有随身马岱,他再喊一声谁敢杀我,一看沒有任何人,第三次喊还沒出声,马岱顺手一刀,魏延头掉在马下。这是诸葛亮事选安排好的,他深之人的心一心不能二用,人的思惟思想瞬间的虽复,中外历史只有诸葛亮才想得出来,死后计某能杀人,我的闲谈谢各位网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