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在《清史稿》的记载中,叶志超本身是淮军的一员猛将。他是安徽合肥人,跟从刘铭传从普通一兵干起,因为骁勇善战,在讨平捻军的战斗中表现突出,积功升为总兵。在战斗中,他受伤后依然带伤奋战,夺取胜利,被清廷授予额图浑巴图鲁的勇号。

这样一员将领,不能不说是一员勇将。可是,就是这样一员勇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却是让人跌破眼镜。他丧师弃地,连连败绩,最后一次更是狂奔五百里,从朝鲜逃回东北。那么,这样一位勇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我们今天看甲午战争,依然有很多扑朔迷离的地方。那场战争,就像一场闹剧,可是却在历史上真实的发生了。这只能说是历史的悲哀。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一方,人人都是一场悲剧,叶志超当然也不例外。

在分析叶志超之前,我们不能不说一下发生在甲午战争前的中法战争。在那次战争中,中国取得了近代史上唯一的一场胜利。由于多年的洋务运动的努力,中国的军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武器装备和训练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虽然海军不敌法军,但是陆军在尚存的刘铭传、冯子材这样的久经沙场的将领指挥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尤其是镇南关一战,彻底打消了法军的嚣张气焰,直接导致了法国当时内阁的倒台。

但是,让所有中国人失望的是,中国和法国接下来的谈判里,中国还是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消息传来,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人人寒心。试想一下,他们还会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去拼死效力吗?

叶志超就是这样被李鸿章驱赶上战场的。当时的叶志超根本就不想到朝鲜打仗,他停留不进,直到被李鸿章斥责才不得不到朝鲜。战后,日本公布了一封缴获的信件,是叶志超的夫人给他的家信,信里面说道,“忆吾夫廿余岁从戎至今,每战必先,人所钦佩。此时年近六旬,精神虽好,较前实差许多。总宜调遣得人,勿身先士卒,是为祈。”

连叶志超的夫人都劝他要保重身体,不要身先士卒,可以想见叶志超的精神面貌。这样的他怎么可能会在沙场死战呢?

叶志超没有坚强的斗志,如果在战局顺利的情况下,还可以一战。可是,如果在战局不顺利的情况下,叶志超的表现就很难说了。

在当时,从各方面来说,一切都对清朝不利。在外交上,日本早就开始了和西方列强的斡旋,它通过“脱亚入欧”的国策,把自己伪装成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员。而为了瓜分中国,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国,都希望日本作为侵略中国的马前卒。它们扶植日本,给它提供资金、军火、外交舆论等等支持。造成清朝在国际社会上的孤立。

在军事上,日本建立了强大的陆海军,在实力上已经超过了李鸿章指挥的淮军和北洋水师。

在时机上,日本挑选了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生日的时机,利用清朝急于解决争端,不惜让步的心理。

可以说,日本对这次战争是机关算尽,可是相比之下,清朝政府却是懵懵懂懂,麻木不仁。

曾经有人向李鸿章献策,日本吞并朝鲜之心日萌,中国干脆先下手为强,把朝鲜变成中国的一个省。李鸿章答道,大清国我还保不了它有二十年寿命,我还管朝鲜何事。

在对待甲午战争的态度上,以光绪为首的一派人,为了打击李鸿章的势力,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逼迫李鸿章应战。后人评价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人应战日本。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保存实力的思想占了上风,前线的指挥官当然也不会死战了。

叶志超本身有畏敌保命之念,李鸿章有了抛弃朝鲜保存实力之心,朝廷有速战速决宁事息人之意,这仗还怎么打?

因此,叶志超一到战局不利的情况,就起逃跑的念头。由于李鸿章对朝鲜战局的处置失当,先是怕与日本产生冲突,不敢大批派兵。等战事一起,又让北洋水师保船,使得海路运输被日本海军切断。这直接造成了日本在朝鲜的军事实力远超过了清军。

所以,看到形势不利,叶志超就弃牙山,奔平壤。到了平壤,和日军作战后,发现军备不足,就又丢弃平壤,逃奔国内。

因此,叶志超在朝鲜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是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的。在那个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统治下,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环境下,象叶志超这样意志薄弱的人在危急关头当然会动摇逃跑。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叶志超的勇武同淮军一样,都是打小怪的勇武。

叶志超是围剿捻军的名将。

捻军是什么货色?

说好听了是四处流动的农民军,说不好听了就是四处逃窜的土匪。

捻军其实就是土匪一类,无论武器装备、军官素质、士兵斗志、战略战术,都无法同正规军相比。

捻军的几次胜利,几乎都是利用如僧格林沁之流轻敌的机会,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伏击作战。

如果真刀真枪的正面作战,捻军不是湘军也淮军的对手,甚至可以说压根就不是同一档次的军队。

以淮军为例,后期已经装备大量先进武器,包括新式西洋火炮。

然而,捻军仍然是拿着冷兵器和土枪作战的部队。

所以,打这种部队胜之不武,辉煌的胜利也没什么了不起。

叶志超除了打捻军以外,就是歼灭热河朝阳金田道教。

金田道教比捻军还弱,根本不值得一提。

所以,叶志超根本没有碰到过比自己强的对手。

萨沙突然想起小时候看到的漫画《北斗神拳》,拳四郎在修罗国,被头号罗将加欧打败。

第二次交手,拳四郎就轻松击败加欧。

为什么?拳四郎说的很清楚:加欧从没有遇到过比自己强的对手,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强手对抗,当然会输。

叶志超也是一样。

在平壤之战,叶志超遇到比自己强的日军(其实强的也不多),立即惊慌失措。

其实,早在平壤之前的牙山,叶志超的清军已经和日军交过手。

当时清军对日军的凶狠顽强就有所畏惧,认为日军和捻军、太平军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边,叶志超虽然谎报战果,自称自己部队大胜,伤亡数字只是日寇十分之一。

其实,他当然知道日军非常难对付。

在被委任为朝鲜总指挥时候,叶志超心惊胆寒,多次以有病为理由推辞就任,甚至要求回国养病。

畏惧作战到了这种地步,还打个屁的仗啊。

清军有1.3万,日军有1.6万,当时日军火炮更多,有60门,而且炮火更为准确。

大家都知道,清军大将左宝贵在宣武门被炮弹击中,战死。

叶志超则有40门火炮,但炮兵素质低劣,胡乱炮击,很难击中目标。

另外,日军的武器装备和清军大体一致,但日军勇猛顽强,敢于冒着清军枪林弹雨冲锋。激战中,混成第9旅旅长大岛义昌少将这种军官都冲到第一线,中弹受伤。

而清军的士气低落,形同雇佣军。他们只是在较远距离开枪,一点日军突破到较近距离,清军就立即放弃阵地逃走,不敢近距离作战,因为太危险。

就具体作战上,清军还是秉承淮军对付太平军的老一套,每到一地就修筑简易碉堡工事,以绝对的防御为主。

但太平军没有先进武器,日军则有很多大炮。

最终就是这些并不算坚固的碉堡成为清军活棺材,起不到任何作用。

更关键的是,日军分4路猛击,清军抵抗不住,仅仅1天之内就大败。

叶志超也被日军猛烈攻势吓住,认为此战必败无疑。

在清军伤亡并不大的情况下,叶志超竟然放弃抵抗,下令全军从一个城门撤退。

日军伤亡和清军差不多,本来准备强攻。结果发现叶志超溃逃,立即将主力埋伏在撤退路线上,猛烈攻击。

清军在撤退途中根本无法抵抗,一时间死伤巨大,仅仅在城门附近就伤亡2000多人。

同时,清军留下了几乎所有的武器装备和辎重。

日军缴获大小炮40尊、枪万余支,大获全胜。

平壤战役前后只有2天时间,清军就大败特败。

如果说平壤的惨败,还是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叶志超无可奈何。

但关键在于,从平壤到鸭绿江,有长达500里的距离。这里是朝鲜北部山区,最适合进行防御作战。

当年志愿军就是在这里,通过第一第二次第三次战役,重创美韩联军,后者狼狈逃回南韩境内,连汉城都放弃了。

如果叶志超在平壤以北建立防线,最低程度还能够在朝鲜打一段时间,这样东北就安全了。

然而,叶志超根本不敢停下抵抗,而是一路溃逃,狂奔500里,逃回鸭绿江对岸,完全放弃朝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叶志超自己先逃走,又不组织部队有序撤退,导致清军秩序混乱。

撤退途中连军粮都没有的清军,开始靠武力抢劫朝鲜农民,引起朝鲜人的愤怒和反感,转而反对清军,民心尽失。

这么做大将,叶志超没有被斩立决已经算是客气了。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叶志超是甲午战争中倒数第一的能跑将军,是中国人最羞于提起的一名战将,但只能说叶志超是晚节不保,因为他并不是天生的孬种,光绪再昏庸,李鸿章再糊涂,也不会把一个怕死鬼派到前线去担当大任。

叶志超早年的经历还是很值得一提的。他的英勇善战在晚清可以说是少有人敌,数一数二。

叶志超有"虎将"之称,光绪曾说他跟僧格林沁一样厉害,是"僧帅第二",叶志超曾被朝廷授予一个"洋"名字巴图鲁,这是满清为了奖赏能征善战的功臣特别设立的。当然叶志超也曾达到过打工仔的最高荣誉证书——黄马褂。由此可见,叶志超真不是泛泛之辈。

叶志超是安徽人,安徽是淮军的大本营,因此叶志超自然也是在淮军中成长起来的。自从叶志超从戎之后,他的命运就跟淮军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叶志超(1838~1901),字冠群,也确实是勇猛冠群,出类拔萃。叶志超壮年的时候人称"叶大傻",其实他人不傻,就是打起仗来不要命地往前冲,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因此叶志超身上的刀疤遍布,跟纹身一样。

说来也怪,越是在战场上不怕死,玩命杀敌的人,越是死不了。每次叶志超都是九死一生,每次都能被上天眷顾,化险为夷、死里逃生。越是这样叶志超也越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说来也怪,叶志超没有上过学,也没有上过军校,没有上过宋江武术学校,更没有跟人拜师学武,但他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叶志超小时候父母双亡,在舅舅家长大。据他舅舅回忆,叶志超小时候梦里在跟人说话,醒来后到院里自己使刀弄棒,使得有来有去,叫人诧异。因此村里人都说他是天兵天将下凡,来拯救大清江山的。

就连叶志超的上级领导也深信,他不是普通人,不会被打死,所以打仗总派他去打头阵,而叶志超也总是在战场上表现英勇,总能出色完成任务。

叶志超开始在淮军中比不出名,是捻军作乱造就了他。

清朝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人民不堪压迫、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捻军,捻军从1853年开始造反到1868年被镇压,历时十数年,影响到皖苏鲁豫等地,人数最多时达数十万,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仅次于太平天国,把满清皇帝吓得惶惶不可终日。

但满清命好,太平军遇到克星湘军,捻军遇到天敌淮军,如火如荼的捻军硬是让淮军给轻松地摆平了。

而在镇压捻军的战斗中,叶志超一马当先,无战不上,战功显赫、一举成名。对于叶志超的表现,满清皇帝当然是非常开心,给予充分肯定,叶志超"巴图鲁"的称号就是在摆平捻军之后获得的,这可是好多汉人大臣一辈子孜孜以求而难得的最高荣誉。

这时候的叶志超可谓是国家栋梁,常胜将军、盖世英雄。

可是人说盖棺才能定论,在甲午战争的朝鲜战场上,叶志超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从冲锋在前,一马当先的将军。变成了一个向后冲锋的逃命将军。丢尽了中国军人的脸,辜负了大清对他的殷切希望。

光绪二十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满清政府发出求救。中日虽然没有正式过招,但李鸿章心里对日本人也发憷,先打探日本人的口气,那意思是说,朝鲜邀请了,你看咋办。

日本国力强盛,铆足了劲等跟满清较量,于是就挖了个坑,说你看着办吧,我们不管。

李鸿章这才吃了定心丸,让叶志超带了两千人就过去了。日本人一看李鸿章上当了,立马出兵,中日之间的一场对决开始了。

叶志超是第二批到达朝鲜的,是增援先期到达的中国军队的,承载了朝廷的殷切希望,因为叶志超英勇善战还是个大福将啊。

可是叶志超的表现出乎意料,先是欺负朝廷没有千里眼谎报军情,把吃败仗说成是取胜,哄得光绪屁颠屁颠的。当日军兵临平壤城下的时候,叶志超先是举白旗对日本人说我要投降,等日本人满心欢喜张罗着受降的时候,叶志超丢下武器带着万余清兵夹起尾巴就跑。

朝鲜军队一看我们搬来的救兵这副孬种样也哭笑不得,气不打一处来,拿起枪就开火,枪口不是对准日本人而是对着中国逃兵的屁股打起来。

叶志超在逃出平壤后,还有机会利用朝鲜的地形站稳脚跟阻击日军,等待援兵.可是他根本就没有打的意愿,拒绝了部下阻击的建议,一溜烟往回跑,风驰电掣般跑了几百里直到过了鸭绿江才长出一口气。

叶志超的糟糕表现把皇上气坏了,提起刀子要宰了他,李鸿章赶忙劝阻,叶志超才免于一死,被免职回家。回家之后又羞又愧,不到一年就一命呜呼了。

看到这段历史,好多人都会纳闷,叶志超在国内和朝鲜的表现判若两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能征善战的叶志超变成了逃跑将军?

1、 对手变了。

中国的军队向来都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镇压自己人很有能耐,跟外国人打就成草包了。那时候的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国力空前强大,就像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年轻力壮。而满清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百病缠身,两国实力太悬殊,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2、 地位变了。

早年的叶志超出身贫苦,没有顾虑,所以到战场上奋不顾身、无所畏惧。功成名就的叶志超锦衣玉食、美人娇妻,去打仗就顾虑重重了。

出征的时候,叶志超就不想去,托老乡周馥(李鸿章亲信)给李鸿章求情。李鸿章说到那儿也不一定真打起来,你怕什么?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生出犄角像老鼠。叶志超得到的东西太多了,难以舍弃。

3、 目标变了。

早年的淮军拼命镇压义军,想在主子跟前邀功,一旦有了资本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本,别被吃掉,一旦没有资本,自己在权斗中就没有了筹码。

在出发前,李鸿章反复叮咛"点到为止",让叶志超有恃无恐。所以在吃了败仗皇上勃然大怒的时候,李鸿章才敢冒着风险为逃将说清。一般情况下,躲避还来不及呢,李鸿章竟然奋不顾身为叶志超求情,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在李鸿章看来,朝鲜战场就是一个小品,无关紧要。也不会危害大清江山,保存实力才是重头戏。

以上三条原因让叶志超从一头战场猛虎变成了一只怕死的老鼠。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一些事实信息的展示,对叶志超本人的评价,我就不掺和了,就补充一些信息,让读者自己判断。

过往对于叶志超的“弃城而逃”,一般的表述是,此人作为平壤前线的总指挥,在城中军储丰厚的情况下,弃城而逃,狂奔五百里,渡过鸭绿江,退入中国境内。

换句话说,认为平壤城“可守”,可守不守,那就是逃跑主义者。

事实上,平壤之战是有两大战场,一为城北,一为城南,城南的清军与日军打成了胶着,而城北的制高点牡丹台和平壤北门玄武门都被日军攻陷,日军已经在调整部署,准备从此处一鼓作气攻克平壤了。

日方根据战地记者报道编纂的《日清战争实记》就写得很清楚:

日军在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六日)凌晨发起总攻,午前八时三十分,终于把牡丹台上的清军全部赶走,顺利占领了牡丹台。佐藤大作见牡丹台已被日军攻占,遂向玄武门冲击,终于打破了坚固的平壤城的一角。日军已经攻占了牡丹台这个险要之地,俯视着平壤城,攻破了玄武门,逼近了主城,势如破竹,几乎所向披靡,欲立即入城。(编者注:非原文,叙事口吻有改动)

在这个背景下,叶志超召集了守城将领开会,提出:

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军连夜攻打,何以防御?不如暂弃平壤,增彼骄心,养我精锐,再图大举,一气成功。(栾述善《楚囚逸史》,栾为与会的大将卫汝贵幕僚,平壤陷落后被俘)

其实叶志超本身的兵力在当时的平壤城中并不多,只有2000多残兵,后勤保障,也仰赖盛军,在战时,他还曾向盛军前敌军械委员邱凤池处借了哈乞开斯步枪子弹10万6千颗。

也正是这位邱凤池,在战后的奏折中提供了一系列的盛军军储弹药的数字,可以验证当时的平壤城是不是“军储丰厚”,此处就不细引,只着重说几个数字:

1,各营各炮自带炸弹五十颗;2,每枪自带枪子一百五十粒;3,于八月十三日战至十六日,计四日内,约施放枪子七十四万粒之谱,炮弹二千八百余颗之谱。

需要指出的是,邱凤池本人是盛军的前敌军械委员,盛军在平壤有6000人左右,占当时守城兵力11000人的一半,而其火炮则是平壤驻军的大头。

那么,我们看一下日军在平壤城缴获的情况:

1,各式炮弹840发;2,步枪子弹56万发。3,火炮35门,含12门克虏伯75毫米山炮,4门克虏伯75毫米野炮。

综合一下,也就是说,4天左右的时间里,6000人消耗掉了74万发子弹,2800发炮弹,平均每天是18万发子弹,700发炮弹。

事实上,日军真正对平壤的高强度攻击,就只是农历八月十六凌晨4:30—14:00左右的近10个小时罢了,看起来像是泼水一样疯狂是吧?

事实上,对淮军的德行有十足了解的袁世凯在给盛宣怀的电报里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据他估算,200发子弹在淮军的手中,不到10分钟就会打光。

换句话说,在平壤库存的56万子弹,840发炮弹,让神勇的淮军将士们撒欢地打,不到1天的时间,就没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叶志超所说的“北门之咽喉既失,子药又不齐全,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设敌军连夜攻打,何以防御?”还真是句句实话。

另一方面,平壤城中的粮食一样告急,叶志超在大战前早已给朝廷上了奏折,5船军粮在大同江被日军所劫,平壤城中存粮不足5日。

看了这个奏折,连清流大将翁同龢都在日记里写下了“此师殆矣”的评语,说明平壤城的困境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综上所述,平壤让淮军守,根本就守不住,也许换换更先进的军队可以守住,但是当时叶志超的判断,绝对不能算错,当然,他之后的狂奔五百里,让退却的淮军各部在伏击和追击下损失惨重,那确实是他的锅,也正符合日军眼中清军的德行,即战败的时候,总是一群卫兵护卫着将领先跑,他的部下们自行溃逃,从来不存在什么掩护一说。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逃跑将军叶志超,

忠心报国有赵高。

勤俭治国老佛爷,

忠贞烈女潘金莲。

卖国汉奸李鸿章,

仁义君子刘玄德。

清廉自守和中堂,

积极抗日张学良。

好人作恶一次便堕入魔道,坏人放下屠刀就立地成佛。按照这个推论来说的话,李鸿章绝对是卖国汉奸,那他的铁杆下属叶志超就肯定是逃跑将军了。

1.小时候认定叶志超就是个逃跑将军,贪生怕死。

记得小时候,在近现代史课本上说:清政府应朝鲜要求,出兵镇压东学党。而带兵统帅叶志超在与日军作战中率先逃跑,他的部下左宝贵牺牲。于是逃跑将军,叶志超这个名字便记在了脑海中。

2.后来读的书多了,发现叶志超有个名号:额图巴图鲁(勇士英雄的意思)

而查阅清朝历史发现,整个清朝276年的历史中,获得巴图鲁称号的不超过300人。那看来叶志超他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辈。要不清政府怎么会将如此国家的荣誉赐给一个汉人呢?

3.后来查阅,叶志超老家肥西县县志,在2018年2月12号发布的最新版中,对叶志超从军经历描述的非常清楚。摘抄如下:
  1. 叶志超参加过镇压太平军,两军的战斗,官职从士兵最后升到记名总兵,并获得了巴图鲁称号
  2. 1875年,至署理隶正定镇总兵。
  3. 1889年升任直隶提督(负责管理直隶的所有军事力量,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4. 1894年6月,叶志超率领2000人到朝鲜牙山,准备对日作战,那时清军总数4000人,日军总是1.9万人。

从这里看叶志超不像个贪生怕死的人。但逃跑将军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呢?

5.叶志超在朝鲜的对日作战经历
  1. 1894年6月26号清军与日军在牙山打了一仗,杀伤大批日军。
  2. 7月下旬叶志超率军,从牙山撤至平壤,与国内援军汇集在平壤。这是清军总数为1.3万人。资金总数为1.9万人
  3. 7月15日日军派出7000人偷袭平壤的后路安州。
  4. 7月16日,日军攻击平壤,部将左宝贵阵亡,镇守平壤北门的部将江自康擅自撤退,清军有被人包饺子的危险。
  5. 在与其他部将商量后,叶志超率军撤退。
  6. 7月17日,中日大东沟黄海海战爆发,制海权被日军夺去,海路撤退已被封锁。
  7. 叶志超率队,6天奔驰500里,回到了鸭绿江边。保存了清军的主要力量

6天奔驰500里,这就是逃跑将军称号的由来。不黑不吹,用事实说话,由您来判断。

叶志超以骁勇善战著称,甲午战争中为何要弃城而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两点:第一,叶志超在国内作战勇猛是为了保卫家乡;第二,在朝鲜,以当时的情况看,平壤可能真的守不住。

下面详细谈下这两点。

叶志超,安徽合肥人,跟李鸿章是老乡,年轻时投靠了以安徽人为主的淮军。

▲左一为叶志超

叶志超能在淮军中脱颖而出,要感谢捻军起义。捻军先后闹腾了15年,活动范围就包括叶志超老家安徽北部。中国古人有着极强的乡土情结,守家守乡,奋勇当先,自己在前线作战是为了城里家人的安全,守护自己的家乡不玩命不行。

在与捻军的战斗中,叶志超表现极为英勇,轻伤不下火线,有一次甚至中弹了还能爬起来继续冲锋。这种“疯狂”的表现,被清廷赐号“巴图鲁”,意为勇士。

依靠战功,叶志超在军中平步青云,因镇压捻军有功,他被李鸿章相中,调往北洋,成为淮军中的嫡系。

而朝鲜战场则不同,叶志超背景离乡,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一脸懵逼。

人都是有舒适圈的,比如你在一家公司上班,每天按时打卡,搞着熟悉的业务,工资又高,生活幸福。突然有一天,你的上级告诉你:“我们在朝鲜成立分公司啦,给你升职加薪,上任去吧!”你回家之后肯定在反复掂量,到底该不该去?现在自己的生活挺好,不想去,多那点钱有什么用?可不去吧,这又是领导的意思,违背了,自己的前途就完了。

此时的叶志超已经50多岁,早已没了年轻时的锐气,在被李鸿章派往朝鲜的前夕,他还请人说情,李鸿章不许:“派你去朝鲜不一定真会打起来,只是震慑日军而已。”

抱着一丝侥幸心理的叶志超就这样跳出了“舒适圈”,硬着头皮上任,镇守朝鲜对他来说只是来出趟差,磨磨洋工,更何况平壤城靠他手上的15000人是守不住的。

单从兵力上来看,攻城的日军有16000人,双方旗鼓相当,可日军攻城,只要集中优势兵力破其一点即可,而叶志超手下的15000人要看守住整个平壤城的所有城门。按最低标准算,平壤有4个城门,东西南北能派出的军队则为3750人,16000人对3750人,兵力上的劣势暴露无遗。

日军经过明治维新,完全仿制西方军制,有模有样地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无论武器还是作战思想都是全新的。反观淮军,武器是鸟枪换炮了,可脑袋后面还拖着那根大辫子,思想太大的改观。双方还未在战场上相遇,胜利的天平已倾向日军。

据最新史料披露,在平壤之战开始前,叶志超还是努力的组织防御。战时日军分兵攻城,北边玄武门守军首先溃退,平壤沦陷只是时间问题了,叶志超在与众将商议后决意撤兵,与城外的日军假意谈判,暗地里命令守军悄悄撤退。

在叶志超狂奔500余里回国后,朝鲜落入了日本人手中,中国东北门户洞开,完全暴露在日军的刀锋之下,大清这座风雨飘摇的大厦即将倾覆。

作者:我方团队书剑为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