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明军有没有取胜的可能性?
萨尔浒之战是明末清朝双方的第一次大决战。这一次战役中,明朝出动包括叶赫和朝鲜军队在内的近十万人马,号称四十七万,对努尔哈赤的后金发动围攻。
明朝的万历皇帝任命杨镐为明军主帅,他把军队分为四路,以努尔哈赤的都城赫图阿拉为目标,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对其进行围攻。他把明军分配部署如下:
北路军:以原开原总兵马林为主将,率辽东军二万,并配属叶赫兵二千,集结于开原、铁岭,出三岔口,从北面向赫图阿拉进攻。
西路军:以山海关总兵社松为主将,率河北等地明军近三万人,集结于沈阳,出抚顺关,沿浑河北岸入苏克素护河谷,从西面向赫图阿拉进攻。
南路军:以辽东总兵官李如柏为主将,率辽东军二万余人,集结于辽阳,由清河出鸦鹘关,从南面向赫图阿拉进攻。
东路军:以总兵刘綎为主将,率山东、浙江等地军兵一万余人集结于宽甸,并指挥朝鲜都元帅姜弘立所率一万三千朝鲜军,出凉马甸、经富察北上,从东面向赫图阿拉进攻。
努尔哈赤得到明军进攻的消息,综合各方面的情报,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术,针对明军兵力分散,指挥不灵,进退不一的缺陷,将明军各个击破。
明军于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出发。努尔哈赤于三月一日赶到萨尔浒东的铁背山,首先歼灭杜松军。接着在三月二日赶到吉林崖,歼灭了马林军。最后在三月四日歼灭刘綎军,迫降了朝鲜军。剩下的李如柏部撤回。
这样,明军的四路人马被努尔哈赤歼灭了三路,萨尔浒之战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那么,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明朝在萨尔浒之战里也没有取胜的可能性呢?
我们看,如果按照杨镐的指挥,是没有一点取胜的可能的。这场战役,从刚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首先说帅。杨镐本身就非帅才,他在过去的朝鲜战场上就曾经遭受过惨败。那是蔚山之战,明军调集了海内之兵,会合朝鲜全国之众,结果就是因为杨镐指挥不利,贪生怕死,造成了蔚山惨败。当时就有将杨镐处死的呼声。只是当时的首辅营救,才让他免于一死。
这一次,又以他熟谙辽事而起用。本意是他可以协调辽东的李家将士,可是李家骁将都已经死去,现有的李如柏贪生怕死,根本对战局起不到作用。而他又和刘綎这个唯一能够派上战场的勇将关系不好。制订的作战方案又漏洞百出,还不听从任何意见。
在战役开始后,他只管坐镇后方,也不跟任何一路行动,实际上是放弃了指挥。在得知杜松、马林败绩后,因为自己的好恶,只通知李如柏,视刘綎之死而不顾。
更为恶劣的是,在发兵前,为了恫吓努尔哈赤,杨镐竟然写信给努尔哈赤,把发兵的时间,兵力等告诉了努尔哈赤。明朝用这种人,不败何待?
再说将领。此次作战,将领水平不一,造成勇怯不同。分进合击最重要的是,各路人马必须要有统一的进度表。在进攻的时候,有一个利害变更线。各路人马必须要在统一的时间到达这个利害变更线,或早或晚都不允许。这样,对手即便采取攻势作战,不是会遭到围攻,就会老巢被袭击,只能无功而退,接受决战。
如果这样,努尔哈赤的各个击破的战术就无法实施。明军即使是被歼灭一两路,照样可以占领赫图阿拉,取得战役的胜利。
杨镐在布置作战计划的时候,也明确了各路人马的利害变更线。可是各路人马缺乏监督,根本就没有当回事。杜松提前一天到达变更线,马林按时到达,刘綎也是孤军奋进,李如柏则是迟缓拖延。这就造成了努尔哈赤各个击破的有利态势。
三说兵。这一次明军的兵力,大多是拼凑的兵力。各个地方派来的并都是些淘汰下来的人马,战斗力极差。就算这样,兵力也没有完全集中。
比如刘綎想要等他的旧部到来,杨镐就没有给他时间。刘綎只得率领自己的几千亲丁上了前线。最后出战前,刘綎说自己和杨镐有矛盾,杨镐要致自己于死地就是说的这件事。
本身兵员素质差,兵员不足,还装备鄙陋。誓师祭旗的时候,用战刀斩牛,三刀才断,校场演武,枪杆竟然因为蠢朽而折断。从此就可以看到明军的装备之差。
这样的兵还被将领错误使用。明军的优势在火器上,后金军和明军野战是不得已的。因为和明军打正规战,在明军强大的火力面前,后金军是难以支持的。
可是,我们看到,明军将领根本就没有看到这点。他们不是不立营寨,要不就是把军队分开,枪炮车营单独布置。明军没有掩护的火器兵,没打几发就被后金骑兵冲得阵势崩溃,全军覆没。这样用兵,怎能不败?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明军想要取胜,就必须彻底改变作战计划和用兵方法,这样才能够取胜。
首先,要明确作战的战略,采取正确的战术。
在这次战役中,双方的作战人员相差无几。明军装备了后金军所没有的大量火器,火力上占了上风。尤其是火炮,是克制骑兵的利器。而努尔哈赤的部队大多是骑兵,机动力极强。那么,面对野战能力超过自己的后金军,明朝在战略上采取攻势,在战术上采取守势为上。
也就是,战术上采取步步为营,反客为主的战术。明军各路人马步步为营,一步步向赫图阿拉四面逼进。一天不管行军多远,也要先立营寨,注重发挥火器的威力,防止后金骑兵的进攻。如果后金进攻,那就以一路牵制,其他各部进取赫图阿拉。这样,即便损失一两路人马,也能够取得战役的胜利。
第二是选将,分配兵力。在将领里面,杜松和刘綎是身经百战的猛将,马林和李如柏则是一个中规中矩,一个畏缩不前。而近十万人马分为四路,面对七万后金骑兵,每一路都不能够自保。
如果将兵力重新分配一下,将四路改为三路,将杜松、刘綎和马林的兵力扩充到可以单独对后金作战的程度,而李如柏主要配以骑兵,发挥他熟悉辽东地形气候的优势,作为奇兵袭击之用。这样,如果努尔哈赤袭击其中的任何一路,只要这一路能够牵制努尔哈赤两三天,赫图阿拉必破。
再派得力监军,主帅坐镇其中的一路主力,这样保证几路人马不能够破坏作战计划,可以互相协同。只要不给努尔哈赤以各个击破的机会,依然可以拿下赫图阿拉,获得战役的胜利。
不过,我们在这里只是假设,在那个时代是难以做到的。明军有着杨镐这样的指挥,面对努尔哈赤这样的对手,萨尔浒之战只能以明军的失败告终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萨尔浒之战,明军有没有取胜的可能性?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不懂军事方略的文官扬稿指挥,在准备不充分的条件选择冬季进攻,在否定军事指挥官总兵刘挺,杜松的正确建议后的轻率决定。经略杨稿,在没有地利优势的条件下仓促冒进,搞分进合击,实际上兵力分散,各自为战,是兵家大忌。努尔哈赤事先做了充分调查研究和战前准备,离间明朝与叶赫部关系,利用有利地型,集中骑兵优势,打歼灭战,使处于劣势杜松五千明军和刘挺五千明军,两支精锐先后被围歼,马林部被击溃,李如陌率军逃窜,决定了萨尔浒大战明军惨败的结局。如果听从刘挺建议,延迟进兵,准备充足,由他率二,三万蜀中精锐春季进兵,(而不是五千人)努尔哈赤很难获胜。刘挺拖住努尔哈赤,另三路进行夾击,金兵必然大败,一战定乾坤,历史将重新改写。杜松将军也认为准备不足,反对仓促用兵,刘挺和杜松两位有实战经验的军事指挥官的正确意见被否定,被急功近利,不懂军事的官僚文官权臣否定,造成萨尔浒大战失败。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官主军事,太监监军,败仗连连,终至明亡。如果朱元璋当初用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等领兵打仗,而不是用徐达,常玉春,傅友德,蓝玉等大将主掌兵权,大明王朝是建立不起来的。萨尔浒之战是经典战例,三百年后,毛主席在井冈山用同样方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击败分进合击,兵力分散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一,二,三,反围剿的胜利。
萨尔浒之战,明军有没有取胜的可能性?
如果明军战略、战术对头的话,兴许还有取胜的可能性。
首先先分析一下两军的军情。明军号称40万大军,实际在12万到16万之间。清军只有六万人。士气方面,明军士气低落,军荣不整。清军士气高涨,统一调度。
再有装备明军很差,将军的甲胄质量都一般,士兵很可能无甲。前来助战的朝鲜士兵的装备都好于明军。清军盔明甲亮,装备齐全,而且胜于朝鲜兵。
综上,明军除了人数上战优,其他方面都处于劣势。
努尔哈赤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逐个寻找战机,击破明军。明军如果采取的战略和战术对路那么还有取胜的可能,至少不至于惨败。
明军在战略上没把努尔哈赤放在眼里,急于决战。
在战术上兵分四路,准备包围努尔哈赤,全歼清军。想法很美妙,但现实很骨感。
明军错就错在寻找敌人决战。第一敌人情况不甚了解;第二敌人主场作战,占天时地利人和;第三分兵四路军马很难协调。这就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可能。努尔哈赤正是利用这一战术痛击明军。明军该怎么做呢?
跟据当时的战况,明军最好的策略是大军扇形推进。最好以逸待劳等清军来攻,利用自己人数上的优势围攻清军。当时的将领确实欠考虑,什么兵法呀,全都忘了,只要速胜。可能是皇上要求的。没想到来个速败。
整个明朝上至皇上,下至历代蓟辽总兵对清的战略都是错误的。一个是蒸蒸日上的大清,一个是腐败透顶的大明,两者的较量就是朝代更替的节奏。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兴替有因,存亡有果。
萨尔浒之战,明军有没有取胜的可能性?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对后金的关键一战,之前用了十个月时间站前准备动员,以“倾国之兵云集辽沈,又召集朝鲜叶赫”,总共十万余人,号称四十七万大军,准备毕其功于一役,以明朝举国之力,对付羽翼刚丰的后金,看似对取胜毫无悬念,但仔细分析明朝实在没有取胜的可能。
明朝将无可胜之才
作为明朝萨尔浒之战的总帅经略杨镐,是文人将兵,之前曾参加朝鲜战争,因此被朝廷认为熟悉辽东事务,接替了之前懦弱无能的巡抚李维翰。但从杨镐本来来说,确实难当大任,入朝抗倭虽然也取得过几场胜仗败多胜少,但却充分暴露了他怯于力战,遇到强敌狼狈先逃;再就是私心太重,贪功于已。守边总兵李如柏是名将李成梁的次子,与其父“所向克捷”不同,他却是个“放情酒色”的纨绔子弟。其他统兵将领杜松勇而无谋,刚愎使气;刘綎骄横放纵。战前,杨镐公报私仇,对与他有仇的刘綎,分配部队师老兵弱,行军路线最为孤立,直接导致了刘綎,孤军深入,力战而死。
明朝兵无决胜之心
由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驻守辽东的明军已经腐朽不堪,虽然号称有八万多人,但实际上能够战斗的也就一万多人,而且兵备松弛、士气颓废、不堪一击。针对于此,明朝只好从全国各地抽调士兵,但是即使这样情况仍然堪忧,其他各地更是很久未经战阵,甚至更有不堪,很多将领听到要征调的消息后,“伏地哀号”,不愿出关作战。而将领们也是纷纷“哭而求调”,这样的士气又怎么能战胜强悍的后金军队。
明朝军无必胜之谋
本来明朝总兵力要胜过后金,但是经略杨镐等人制定了作战计划,总兵杜松兵出抚顺,到沈阳,进攻后金西部;总兵马林兵出靖安堡,到开原铁岭进攻后金北部,总兵李如柏兵出鸦鹘关,到清河进攻后金南部,总兵刘綎兵从晾马佃,以朝鲜兵辅助,进攻到宽甸进攻后金东面,最后四路大军在赫图阿拉会师。预定出兵时,天气又下起了鹅毛大雪,覆盖了行军的道路,道路泥泞不堪,士兵士气低落,实在不是出兵的好时机。杜松、刘綎都认为应该过了严冬再出兵。但是急功近利的万历皇帝和经略杨镐都不答应,只得按时出兵。在出兵前军事计划已经泄露,明军的作战计划、行军部署已经被努尔哈赤掌握,他作出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最终,杜松、刘綎全军覆没,英勇战死,马林弃军逃跑,余部被全部消灭。此战,明朝损失文武将官三百人,士兵四万人,战马两万八千多匹。此后,明朝面对后金只能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
萨尔浒之战,明军有没有取胜的可能性?
有,给指挥官怀表和步话机,保持作战时间严格一致就行。
萨尔浒之战,明军有没有取胜的可能性?
萨尔湖之战,明军有没有取胜的可能?
当然是有可能的。但首先需要更换最高统帅,也就是杨鎬;其次,需要一个不干预前敌将领的皇帝。实在遗憾,这两条在当时,没有一条能办到。原因嘛,限于篇幅,难以详述。而这个事,一两句也说不清楚,感兴趣的,只能自行查阅资料,实在没有办法。 为说明问题,先简单回顾一下这场大战 : 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统一满洲各部,建立后金,自称大汗。两年后,努尔哈赤集中两万精兵,先攻击抚顺,出征之前,为师出有名,发布一篇《七大恨》,痛斥明王朝杀害自己父亲、祖父,抚顺明军守将李永芳,很快投降,抚顺百姓遭遇劫难。
消息传到朝中,万历大怒,立命兵部侍朗杨鎬为辽东经略,调集、指挥辽东明军,讨伐努尔哈赤。这杨鎬本是文官,从没领兵打仗经历,但杨鎬本人自命不凡,眼高手低,自认为是军事天才,接到命令,也不想想,光顾高兴。因为,杨鎬根本不了解努尔哈赤,不了解女真军队的战斗力,认为不过是一群亡命之徒,杨鎬分调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辽阳总兵刘铤,分别带领四路共十万兵马,分路往抚顺、建州进兵。
努尔哈赤的总兵力,大约是六万,但努尔哈赤采用了“任尔多路来,吾只一路迎”策略,这样,就形成局部优势。加上满洲兵素有:“满万不可敌”之说,战斗力特强。按照计划,杜松一军攻击抚顺,这一路大约四万多人,是主力部队,杜松本是一员虎将,但头脑简单,打仗全靠拼杀,不讲谋略。
这一天,杜松大军抵达萨尔浒,在山上扎营后,杜松留下一半,自己带一半去攻打界凡,这些动作早被努尔哈赤探子,打探得一清二楚,努尔哈赤听了汇报,留下部分精兵,死守界凡,亲领主力,直奔萨尔浒,留守的杜松军,只有一万多人,面对数倍、勇猛无敌的满洲兵,一下子就被打垮,很快全军覆灭。然后,努尔哈赤指挥部队,猛扑界凡。
杜松正与死守界凡后金军激战,背后又杀出一枝后金兵,两路夹攻,把杜松团团围住。本来努尔哈赤十分喜欢杜松,想活捉后劝降,但激烈的战场情势,让努尔哈赤放弃,忍痛下令放箭,万箭齐发,把杜松和两万明军,射成了柴草乱篷。消灭杜松之后,努尔哈赤马不停蹄,又盯上了马林。马林负责北路进攻,但此人贪生怕死,磨磨蹭蹭,突然听到杜松失利,周围又摸不清,就化妆成士兵,早一步溜号了,没有指挥官的马林军,乱成一团,很快就被解决。刘铤号称“刘大刀”,勇猛善战,这一路是从南边攻击,一路顺利,但这是努尔哈赤正在对付杜松、马林,这一天,前方出现一条峡谷,前峰请示改走大路,刘铤却说,有埋伏也不怕,就穿过峡谷。结果,大军进入后,前后通道,都被山上滚下巨石一下堵死,刘铤下令明军拼死杀出,可后金军光从两边山头,连扔带推,乱石打得明军哀嚎一片。刘铤见状,心一横拔剑自刎而死,主帅一死,残兵不一会就被收拾干净。四路明军被灭三路,只剩李如柏一路,李如柏是李成梁后人,比较谨慎,曾经反对杨鎬四路合围,但被否决。进攻中并没有前进多远,接到杨鎬紧急命令:进攻不利,急速撤回,立马就转向往回赶,虽然没取得战果,但保留了军力,总算没被歼灭。
这次大战,前后不过五六天,损折大军四万五千,明军大败而归。二十多年后,又一场明清松锦之战,基本彻底把辽东葬送。从此,后金就成了明王朝挥之不去的阴影,直到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