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诸葛亮到死也想不通,为什么刘备临死说赵云不可重用,到底为什么?

在史书里面没有说刘备说赵云不可重用,只是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后来在街亭之战后,因为重用马谡而惨败,这才想起刘备临终嘱咐他的话,不禁后悔万分。这使得这个典故流传了下来。

但是,关于赵云的任用,刘备则没有说。不过,赵云在刘备的手下,确实没有太多的表现。他主要是刘备的保镖,管理刘备的内务。在这方面,赵云表现出色。他保护刘备,在长坂坡救出刘禅母子。

后来在刘备和孙权妹妹结婚,因为赵云沉稳威重,让赵云管理家事。赵云也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在孙夫人企图携带刘禅去东吴的时候,赵云拦江截回刘禅,保住了刘备的后嗣。

赵云是刘备的得力爪牙,他勇冠三军。但是,从赵云的经历来看,赵云很少担任独当一面的任务。他当过侍从,当过内卫,当过文职,当过从将,但是就没有担任过独当一面的大将。

这不是说刘备不重用他,而是量才而用。在刘备的使用下,赵云干得十分出色。但是,刘备死后,赵云的处境发生了变化。

诸葛亮在刘备阵营中,和赵云的关系最好。因为赵云曾经在荆州南部和诸葛亮一起共过事。而且在入川时,两者并肩作战过。因此,在诸葛亮接受托孤后,赵云就成为了他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对赵云委以重任。他给赵云一支人马单独行动,出居斜谷,扬言要进攻眉县,以伪装主力,吸引曹魏军的注意。

但是,由于诸葛亮部署的错失,再加上赵云没有独立作战的经验,这使得这次分兵十分失败。赵云没有能够积极行动,用最大的行动来伪装主力行动。这使得曹魏很快就识破了赵云的疑兵之计。

曹魏以主力张郃部去对付诸葛亮的主力,而只是派曹真的一部分兵力去应付赵云。赵云和曹真的作战失利,被迫撤退。虽然兵力没有很大的损失,但是依诸葛亮之言,赵云兵力超过曹真,但是还是因为“不戒之失”而战败。战后,赵云也自请处分。

赵云如果能够运用好自己的优势兵力,即便是不能消灭曹真的部队,也至少能够更多的吸引曹魏兵力,减轻诸葛亮方面的压力。但是,赵云不但没有做到这一点,还吃了败仗。这实在是辜负了诸葛亮对他的期望。

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对赵云的使用是有问题的,让一个没有独立机断作战能力的将领来担负独断的任务,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从这一方面来看,刘备对赵云的看法任用要远远超过诸葛亮。虽然说,刘备并没有说赵云不可重用的话,但是,刘备多年对赵云的使用应该对诸葛亮有所启发。

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听从刘备的建议,重用马谡。而且也没有延续刘备对赵云的使用办法,交给他无法担负的任务。这一切,都使得诸葛亮在现实中尝到了恶果,造成了他的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这怎么能不让他在失败后懊悔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有人说诸葛亮到死也想不通,为什么刘备临死说赵云不可重用,到底为什么?

关于赵云有一点倒是事实,那便是赵云作为一个最早追随刘备的战将之一,一直以来是对刘备忠心耿耿没得说,但赵云在蜀汉的地位却一直不高。赵云官拜“虎威将军”,咋一听很霸气,但正如易中天先生评说的那样,这只不过是一个“杂号将军”,其地位远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相比魏延“镇北将军”之职,那也是低了几个等级。即使在刘备死后,赵云最后也只做到了“镇东将军”一职。

且不说题主是不是张冠李戴了,但就赵云在刘备死后的职位而言,足见刘备是并没有让后人大力提拔赵云的,结合赵云一生的境遇,不少朋友认为刘备不重用赵云确实是在情理之中。那么刘备为何要如此对待赵云呢?这就得说说赵云其人和这背后隐藏的帝王权术之道了。

赵云其人

演义中赵云的形象深入人心,“五虎上将”、“常胜将军”,深受大家的喜爱,不过演义中描述的赵云和历史上真实的赵云还是有很大出入的,这里我们简单谈谈历史上真实的赵云。

赵云初为汉末军阀公孙瓒账下将军,早年刘备曾依附公孙瓒因而与赵云结识。公元200年,刘备兵败于曹操后投奔袁绍,同年赵云弃公孙瓒而投刘备。当时二人的关系如何呢?史载:“同床眠卧”,由此可见二人之间的情谊非同一般。

公元202年,刘备南下投奔刘表,逐渐打拼属于自己的事业,而赵云相伴左右,至始至终,忠贞不二。公元208年,刘备兵败于曹操,时刘备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军追击至当阳长阪,时刘备无奈只得丢下妻儿,仅率数十骑向南逃逸。所幸赵云不顾安危,杀入曹军阵中才救得刘备幼子刘禅。演义中赵云“七进七出救主”一事的原型便是来源于此。此战过后,赵云因功官拜牙门将军。

在刘备建立帝王大业的过程中,赵云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更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两次解救幼主刘禅之功更是其他战将所不能比的。要说论忠心,恐怕关张也不及赵云。

赵云不受“重用”的原因

赵云真的不受重用吗?其实不然,这个我稍后解释。我们先来看看赵云不受“重用”的原因,这其中主要在两方面。

其一便是赵云个人的性格所致,我们知道赵云是一个非常忠心的人,且又是一个武将,而类人身上往往有一个共性,那便是“直”。为表忠心,直言进谏,这种性格要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是相当之难的。据史料记载,刘备当年拿下成都后为了笼络手下官员及地方降将,准备将成都城内外的房屋田产进行分配,而赵云则直言进谏,引霍去病的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毫无疑问,此举无疑必遭其他将领所忌恨。而刘备初定益州,首要之事自然是稳定内外人心,赵云虽然说得对,但此举确实是不合时宜,赵云不懂官场之道,刘备自然也难给予其高职。

其二就得说说刘备的帝王权术了。刘备与赵云相交近三十年,对于赵云的为人,自然是非常清楚的,对于赵云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他不重用可能吗?首先他不给予赵云高官要职实际上也是对赵云的一种保护,有道是“树大招风”吗?像赵云这样不懂官场之道的人,爬得越高只会摔得越惨。所以刘备宁愿给赵云一些看似平常的职位。其次,在当时,职位越高并不代表你拥有的权利越高,刘备称帝后(时关羽已故),武将的最高官职是骠骑将军马超,然据史料记载,马超在这个职位上干得并不痛快,几年后便抑郁而终了,为什么呢?一是因为马超家仇难报,其次便是因为马超的这个骠骑将军并没有多少调动军队的实权,这对一个战将而言是非常憋屈的。马超虽是降将,但还是非常有实力的,可惜他没有得到刘备的信任,刘备对他是有忌惮的,所以只得给予其高位而变相的削弱其实权。

其实赵云看似官职不高,但实际是手握实权的,昔日刘备伐吴时,曾留赵云都督江州,统领江州之兵,这也充分证明了刘备是非常器重赵云的。再有刘备病故后,赵云官拜中护军,迁镇东将军。别看这个中护军好像不起眼,这个职位可是负责统领禁军的,要知道禁军是直接保护皇帝安危的,这一职位非大忠之人不可胜任。

最后大胆猜测一点,其实赵云在刘备死后得以迁升或许也是刘备有意为之,让刘禅提拔赵云更能令赵云深感刘禅之恩。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再从侧面安排上一个武将出身的赵云,如此可以相互制约,对于维护蜀国基业,可谓用心良苦啊。

刘备在三国时期的用人水平不亚于曹操和孙权,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曹操与孙权,比如说曹操提倡的“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可是如果我问曹操提拔哪一个出身低微的人才,你会发现并没有。

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全部出自世家大族,荀彧与荀攸出自颖川荀氏,程昱出自在兖州士族,郭嘉出自颖川士族,贾诩出自凉州士族,曹操手下掌握兵权的不是曹氏就是夏侯氏宗亲。

孙权手下的张昭、周瑜、鲁肃、陆逊无一不是出自世家大族,唯有刘备打着皇亲的旗号,行屌丝之实。

三国政权中也唯有蜀汉政权算是草根出身,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等,基本上都是社会低层出身,刘备之所以能维持这么一个草根政权,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人。

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关羽有勇有谋,不仅武力超群,同时谋略过人,所以关羽是镇守荆州的主帅,张飞号称万人敌,熊虎之将,勇猛有余,谋略不足,所以张飞没有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

魏延出身低微,是刘备的部曲,相当于私人财产,但刘备发现了魏延的才能,一路将魏延提拔为与关羽同等地位的汉中太守和镇远将军,如果说唯才是举,恐怕刘备的力度远大于曹操,刘备才真正做到了不看出身,只看才能。

诸葛亮富有战略,精于治国,长于内政,文韬武略俱全,所以刘备将诸葛亮定位于自已的萧何,所以刘备打仗不带诸葛亮,让诸葛亮镇守后方,足兵足粮,如同刘邦对萧何的定位一样,刘备对诸葛亮的定位就是丞相,而诸葛亮确实也起了丞相的作用,这就是刘备的用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再比如说法正精于奇谋,但为人睚眦必报,所以刘备只用法正的奇谋,将法正带在身边作为首席参谋,而没有让法正参与内政,还有许靖,是个大名士,但没有具体的才能,所以刘备把许靖供奉起来给予高位,而没有实际权力。

蜀汉政权的每个人都因为自身的优劣,被刘备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这就是刘备的用人,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对于赵云,刘备是怎么用的呢?

赵云在三国乱世中是被本郡百姓推举为带兵首领,最早是跟随公孙瓒,因为公孙瓒过于残暴,不是追求仁政的赵云所期待的,所以在不久之后,赵云以家兄病逝离开公孙瓒。

赵云在公孙瓒处结识了同样投靠公孙瓒的刘备,在为家兄奔丧数年再次出山时,就开始追随仁义的刘备,一直到赵云去世,始终追随刘备,不离不弃,无论刘备是颠沛流离还是四处逃亡,赵云跟关羽、张飞一样,始终跟随刘备,这就是赵云的忠心,也算是刘备的个人魅力。

正史上的赵云军事实力并不突出,但是为人正直,一生追求仁政是整个三国无人可比的。

有几件事能显示出赵云的正直和仁义,第一件是赵云拒绝了桂阳太守赵范将他的寡嫂樊氏献给赵云,赵云不愿意与赵范这样的投机小人成为亲戚;

第二件事是赵云在刘备拿下成都,准备拿百姓的田产和财物分给自已的将士时,赵云为了百姓的安宁,以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理由劝谏刘备不要拿百姓的资产,要安抚好百姓,争取民心,刘备还接收了赵云的劝谏。

第三件事是赵云在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后,劝谏刘备不要发动对孙权的战争,要以大局为重,但这次刘备并没有听从赵云的劝谏。

对于一个如此重视民心,爱戴百姓的赵云来说,他算是应验了自已一生追求仁政的理想,同样,要不是刘备如此仁义,恐怕也不会引来赵云的一生跟随。

赵云的特长是正直与仁义,还有绝对的忠心,所以刘备把赵云视为自已的贴身近臣,除了为刘备作战之外,赵云在刘备时代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刘备的近臣守护刘备的家小。

长坂坡之战,刘备只顾自己逃命,是赵云护送刘备的妻子和当时唯一的儿子刘禅安全逃离曹操的追捕,虽然刘备的两个女儿被曹纯俘虏,但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赵云能够在乱军之中安全护卫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就已经不容易了。

赤壁之战后,赵云同样是做为刘备的近臣,大部分时间是保护刘备的家小,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夫人时,是赵云居中守护,刘备率领兵马进入益州时,还是赵云守护刘备家小,孙夫人回东吴时,想要带走刘禅,仍然是赵云阻拦并再次救了刘禅。

以上观点非我个人,不同看法请留言。

打字不易,千山万水总是情,点个关注行不行?谢谢!

有人说诸葛亮到死也想不通,为什么刘备临死说赵云不可重用,到底为什么?

刘备在三国时期的用人水平不亚于曹操和孙权,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曹操与孙权,比如说曹操提倡的“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可是如果我问曹操提拔哪一个出身低微的人才,你会发现并没有。

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全部出自世家大族,荀彧与荀攸出自颖川荀氏,程昱出自在兖州士族,郭嘉出自颖川士族,贾诩出自凉州士族,曹操手下掌握兵权的不是曹氏就是夏侯氏宗亲。

孙权手下的张昭、周瑜、鲁肃、陆逊无一不是出自世家大族,唯有刘备打着皇亲的旗号,行屌丝之实。

三国政权中也唯有蜀汉政权算是草根出身,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等,基本上都是社会低层出身,刘备之所以能维持这么一个草根政权,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人。

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关羽有勇有谋,不仅武力超群,同时谋略过人,所以关羽是镇守荆州的主帅,张飞号称万人敌,熊虎之将,勇猛有余,谋略不足,所以张飞没有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

魏延出身低微,是刘备的部曲,相当于私人财产,但刘备发现了魏延的才能,一路将魏延提拔为与关羽同等地位的汉中太守和镇远将军,如果说唯才是举,恐怕刘备的力度远大于曹操,刘备才真正做到了不看出身,只看才能。

诸葛亮富有战略,精于治国,长于内政,文韬武略俱全,所以刘备将诸葛亮定位于自已的萧何,所以刘备打仗不带诸葛亮,让诸葛亮镇守后方,足兵足粮,如同刘邦对萧何的定位一样,刘备对诸葛亮的定位就是丞相,而诸葛亮确实也起了丞相的作用,这就是刘备的用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再比如说法正精于奇谋,但为人睚眦必报,所以刘备只用法正的奇谋,将法正带在身边作为首席参谋,而没有让法正参与内政,还有许靖,是个大名士,但没有具体的才能,所以刘备把许靖供奉起来给予高位,而没有实际权力。

蜀汉政权的每个人都因为自身的优劣,被刘备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这就是刘备的用人,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对于赵云,刘备是怎么用的呢?

赵云在三国乱世中是被本郡百姓推举为带兵首领,最早是跟随公孙瓒,因为公孙瓒过于残暴,不是追求仁政的赵云所期待的,所以在不久之后,赵云以家兄病逝离开公孙瓒。

赵云在公孙瓒处结识了同样投靠公孙瓒的刘备,在为家兄奔丧数年再次出山时,就开始追随仁义的刘备,一直到赵云去世,始终追随刘备,不离不弃,无论刘备是颠沛流离还是四处逃亡,赵云跟关羽、张飞一样,始终跟随刘备,这就是赵云的忠心,也算是刘备的个人魅力。

正史上的赵云军事实力并不突出,但是为人正直,一生追求仁政是整个三国无人可比的。

有几件事能显示出赵云的正直和仁义,第一件是赵云拒绝了桂阳太守赵范将他的寡嫂樊氏献给赵云,赵云不愿意与赵范这样的投机小人成为亲戚;

第二件事是赵云在刘备拿下成都,准备拿百姓的田产和财物分给自已的将士时,赵云为了百姓的安宁,以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为理由劝谏刘备不要拿百姓的资产,要安抚好百姓,争取民心,刘备还接收了赵云的劝谏。

第三件事是赵云在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后,劝谏刘备不要发动对孙权的战争,要以大局为重,但这次刘备并没有听从赵云的劝谏。

对于一个如此重视民心,爱戴百姓的赵云来说,他算是应验了自已一生追求仁政的理想,同样,要不是刘备如此仁义,恐怕也不会引来赵云的一生跟随。

赵云的特长是正直与仁义,还有绝对的忠心,所以刘备把赵云视为自已的贴身近臣,除了为刘备作战之外,赵云在刘备时代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刘备的近臣守护刘备的家小。

长坂坡之战,刘备只顾自己逃命,是赵云护送刘备的妻子和当时唯一的儿子刘禅安全逃离曹操的追捕,虽然刘备的两个女儿被曹纯俘虏,但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赵云能够在乱军之中安全护卫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就已经不容易了。

赤壁之战后,赵云同样是做为刘备的近臣,大部分时间是保护刘备的家小,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夫人时,是赵云居中守护,刘备率领兵马进入益州时,还是赵云守护刘备家小,孙夫人回东吴时,想要带走刘禅,仍然是赵云阻拦并再次救了刘禅。

什么是重用?

重用就是把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而不是官职有多高,地位有多高,但一定是绝对的信任。

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刘备的角度来说,建国立业即使事业开创得再大,还是要传给自已的儿子,也就是刘禅,刘备最重要的亲人就是他的儿子刘禅,而这个最重要的亲人的安全问题,刘备从头到尾都交给一个外人来守护,如果不是刘备信任赵云,也实在没有其他理由了。

看看曹操你就明白了,兵权全部在曹氏和夏侯氏手中,为什么?因为曹操信不过外人,只相信有亲戚关系的同族中人,外姓将领即使再有能力,也依然是曹氏和夏侯氏的手下,回过头来看刘备,你就会明白,刘备对赵云这个外姓将领是何其的信任。

将自己老小的性命都交给赵云守护,这是刘备对赵云的绝对信任,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时,赵云虽然劝阻过刘备,但刘备仍然将赵云安排二线的位置,刘备在夷陵战败,还是赵云第一个赶到前线救了刘备,这就是信任,虽然有政见不同,但从来不代表刘备不信任赵云。

刘备这么信任赵云,会在临死前说赵云不可重用吗?

当然了,重用与信任是有不同含义的,你信任一个人,未必重用他,比如刘备信任糜竺,糜竺是刘备的最大投资人和幕后金主,但由于糜竺能力不突出,刘备只给了和许靖一样的虚职。

再比如你信任你的家人,但并没有安排你的家人在你的企业中担任重要职务,有可能是你的家人能力不足,有可能是理念不同,从来不影响信任,便毕竟没有重用,这就是区别。

从刘备给予赵云的官职和地位来说,虽然没有重用,但也没有轻用,蜀汉政权早期的四大封疆大吏之一就是赵云,当时关羽镇守荆州,魏延镇守汉中,这两个地方是蜀汉最重要的边境,也需要安排最重要的人防守,所以关羽和魏延是绝对的重用。

再比如张飞,长期镇守二线的阆中,相对于关羽和魏延的地位来说,张飞确实稍逊一些,但也并非轻用,而是人尽其才。

而赵云刚是镇守东部边境江州的将领,与张飞算是同等地位,虽然算不上绝对的重用,但并不是轻用,同样是人尽其才。

刘备这样的安排,说明本身就对赵云是既信任又中用,根本就不会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赵云不可重用的话,刘备说不可重用的是马谡,而不是赵云。不过刘备说什么都不重要了,因为诸葛亮执政后,完全是按照他自已的风格和思路来执政,刘备的话,诸葛亮有听,但并没有全听。

比如刘备说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没听,刘备说刘禅如果不堪大用,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不敢听。但刘备是绝对没有说赵云不可重用。

从诸葛亮对赵云的安排来看,诸葛亮对赵云也是颇为信任和重用,能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担任疑兵吸引曹魏关中军主力,这一重任诸葛亮交给了赵云,而在刘备时代独当一面,镇守汉中多年的魏延成了诸葛亮北伐军的前锋,这已经是诸葛亮对赵云的重用了。

有人说诸葛亮到死也想不通,为什么刘备临死说赵云不可重用,到底为什么?

江湖上的确有传说,刘备临终托孤对诸葛亮说:“赵云不可重用。”但在史料中找不到相关的记载,死无对证,就不能绝对说有也不能绝对说无。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汉名将之一。

陈寿对赵云的评价是:

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这是说赵云跟老将黄忠都是身强力壮,勇猛无比。瓜牙并非贬义,其意是刘备的得力干将,就像灌婴、夏侯婴是刘邦得力帮手一样啊。(夏侯婴,被封汝阴文侯,又称作滕公。)

姜维对赵云的评价是:

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谨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这是说赵云一生跟随先帝刘备,劳苦功高。能够遵循法度,性格温和而有贤能,做事仁慈而贤德。就是赵云浑身是胆,但不骄傲自大,盛气凌人。

对于赵云的人品、行为都没有任何负面的评价,无论时人还是后世,观点都是一致的。

但有一种观点认为刘备一直不重用赵云,说赵云仅仅就是刘备的保镖之类的议论。

在豹眼看来,保镖一说那是在前期,即便是保镖那也未必是不重用。比如典韦、许褚都是曹操的贴身保镖,是最信任的人。

但豹眼阅读这段历史,的确有刘备没有重用赵云的感觉。总以为赵云应该有更大的成就和封赏。

214年,刘备取得益州,赏赐法正、诸葛亮、关羽、张飞为一等,封赏很厚。但不见对赵云封赏如何,这肯定不会少他的,与四人相比,差一点也说得过去。

219年,汉中之战,刘备取得胜利,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封张飞为后将军、假节;封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封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

但不见对赵云有任何封赏,除了一句“子龙浑身是胆也”之外,啥也没有。这有失公允。

关羽斩杀颜良,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

刘备占据荆州封张飞为新亭侯;

208年,马腾接受曹操征召到许都,被拜卫尉,曹操上表封其子马超为都亭侯。

刘备自立为王后,因为关羽、张飞、马超都有亭侯的爵位,就没有再进爵,都赐假节。

老黄忠因为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赐爵关内侯。

但赵云在汉中之战中的汉水之战,立下大功,赐一个关内侯是起码的,但没有。

黄忠是老将,将再老,以前那是替人家打工出力,赵云作为保镖,可不仅仅是跑前跑后,就长坂坡护阿斗一件,足可以赐爵关内侯。

赤壁之战后,拜赵云一个偏将军。名曰将军,仅仅比裨将好一点,是很低级的杂号将军;刘备占据成都后,封了赵云一个莫名其妙的翊军将军,无人晓得是个啥级别,也没有爵位;汉中之战后,既没有升迁也没有爵位。

有说法是前、后、左、右只有四个,赵云好说话,就委屈一下。平衡是必须的,也可以理解。但爵位是无限的,到了这时,还不给一个关内侯,实在说不过去。

刘备自立为王后,迁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由牙门将升为镇远将军。尽管也没有封侯,但这个镇远将军,有时候也算杂号将军,但在三国时期,却是正经的将军封号。难怪刘备此决定,令全军上下一片震惊。

221年,刘备称帝,张飞晋升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封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

关羽、黄忠都已去世,没有分封,但赵云一直还在干他的翊军将军。

直到223年,刘备病死,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

且不管啥时候封的征南将军,也不管镇东将军是不是比征南将军要高,那可是几年前魏延的封号。

从这个过程看出,刘备不仅没有给赵云更多的立功机会,在封赏上对赵云太薄。

一种说法是,刘备对赵云并不信任,因为赵云在刘备取得益州时力谏不要把田产分封将领,引起对立情绪,又在刘备东征孙吴时力谏,应该先讨伐曹魏。这些事令刘备不高兴,因此对赵云不重用,封赏不多。

也有说法是刘备把封赏赵云的机会留给刘禅,以期望赵云忠心看护刘禅。这的确是帝王托孤时常用的伎俩,但即便如此,刘备对待赵云太薄实在说不过去。

同时,还衍生出刘备为了控制诸葛亮,故意为之。也就有了刘备临终嘱托:“赵云不堪重用。“

这些都是猜测,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就刘备做事的套路,完全可以做得出来。

在豹眼看来,刘备对赵云太薄,留给刘禅做人情的因素是有,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根本而言,赵云是忠义双全,其心在汉朝廷,而不是蜀汉。

有说法赵云与刘巴、雍茂都曾经劝阻刘备称帝。雍茂就因别事被刘备杀死,刘巴看事不好,全力张罗刘备登基称帝的一切祷文、诏诰、文书,因此逃过一劫。

刘巴、雍茂的事,在《三国志·蜀书·刘巴传》裴松之注解引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有记载,但没有查阅到赵云也劝谏过。

但从刘备对待赵云的态度来看,这可能是真的,赵云也能做得出来。

尽管赵云“柔贤慈惠”,但在大忠大义面前却毫不含糊。

至于刘备要控制诸葛亮,这事恐怕刘备真的有此心。说刘禅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自代之,也就是个顺水人情。

诸葛亮想取代刘禅,不管你刘备咋想咋做,都解决不了问题。

但刘备恐怕不会说“赵云不可重用的话”。马谡就是个例子,不管你刘备说啥,诸葛亮该咋用还是咋用。

不管刘备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对于赵云的事,刘备没少操心。

究竟如何,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有人说诸葛亮到死也想不通,为什么刘备临死说赵云不可重用,到底为什么?

刘备死前说:若张飞不死,夷陵不败”?

刘备死前说:马谡不可大用、

刘备死前说:此人不死,蜀国必亡

刘备死前:说了两句话差点让赵云和诸葛亮“反目成仇

刘备死前,选择两位托孤大臣,是不信任诸葛亮

刘备死前说:赵云不可重用。

刘备死前说,你们让我死吧,我太难了。

三国志上刘备最后一句话是对他的二儿子鲁王刘永说的: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这句话被选上史书,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

相处十几年他对诸葛亮是完全放心的,让自己的三个儿子都把诸葛亮当父亲对待。

刘备对赵云呢?他和赵云相处的时间更长,对赵云也是无条件信任的。

赵云不是刘备集团最初的创始人,比如关张那种,但是他跟刘备认识很早,在刘备和袁绍混的时候,赵云就跟了刘备。

这算是刘备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关张被打散了,好不容易凑起来的创业班子风流云散。

这时候赵云来了。

赵云是河北人,本来最佳投靠的对象是袁绍,但是他却去投奔了公孙瓒。

他的理由很简单:觉得公孙瓒能成事儿。

公孙瓒和刘备是同学,老师是汉末大儒卢植。

有一段时间,刘备靠着公孙瓒混饭吃,这时候他和赵云认识熟识。

时先主亦依托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

跟着公孙瓒混了些日子,大约觉的公孙瓒和袁绍也差不太多,不是成大事的人,赵云动了跳槽的想法,这时候他大哥去世,赵云向公孙瓒请辞,要回家料理大哥的丧事。

大约他以前和刘备谈过要离开公孙瓒,刘备知道他这一走就不会再回来,于是拉着他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

这一幕我看着有点眼熟,后来想想,宋江对武松也是这么腻乎。

此时的刘备和赵云算是相识于微时,刘备事业刚刚起步,在公孙瓒手下很努力的工作。

有一次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军的管亥围城,他派大将太史慈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

刘备看到孔融的求救信高兴的差点没跳起来,说的:孔融还知道有我刘备这个人吗?

可见当时的刘备是多么的籍籍无名,和多么想出名。

刘备在公孙瓒手下当了个县令,干的很好,很得民心,连刺杀他的刺客都能被他感化的放下屠刀。

他的名声渐渐响了。

后来陶谦因为截杀曹操他爸,和曹操结下了梁子。

曹操攻打徐州,陶谦求助公孙瓒,刘备被派到徐州。

这时候他手下有两三千兵马,陶谦给了他四千兵马,刘备第一次有了六千兵,他从没如此阔过。

由于阻拦曹操有功,陶谦推荐刘备当了豫州刺史,让他驻军小沛,算是把他留在徐州,刘备从公孙瓒手下跳槽到了陶谦的徐州。

在徐州刘备认识了他的投资人糜竺,后来糜竺还成了刘备的大舅哥。

刘备在徐州的故事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上很精彩,比如陶恭祖三让徐州,比如吕奉先辕门射戟。

陶谦死后怕曹操报复,推荐刘备当了徐州牧,曹操更是表奏刘备为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刘备的事业风生水起。

但是他没有高兴多久,徐州北吕布偷袭,一夜之间刘备事业又回到了原点。

为啥两年后,刘备怂恿曹操弄死吕布?真恨他啊。

刘备这人的有点就是跟随都能玩到一块去,在曹操手下混了两年,没事儿和曹操喝喝酒,论论天下英雄。

在京城这两年,刘备有俩收获,一个是获得皇叔这个称号,这个称号太好了,让他也有了孔北海一样的名声,另一个就是参与衣带诏。

汉献帝的衣带诏刘备到底有没有参与这事儿很是存疑,但是后来他却可以以衣带诏名义,招兵买马对抗曹操,也算师出有名。

衣带诏很好用,千年后有位姓康的圣人从刘备哪儿受到启发,借口自己有衣带诏,从而大发其财。

建安四年,刘备和曹操攻打袁术,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再次占领徐州,北联袁绍对抗曹操。

第二年衣带诏事发,曹操趁刘备在徐州立足未稳出兵讨伐,刘备仓皇而逃投奔袁绍,关羽被擒张飞亡命,哥三暂时分开了。

在袁绍这儿,刘备再次遇到了赵云。

从公孙瓒哪儿一别,十六年后两人再次重逢。

这时候的刘备已经从一个默默无闻到天下皆知。

不管袁绍还是曹操对刘备都礼遇有加,不过再次遇到赵云时,正是刘备事业的低谷。

关张都被打散,刘备近似光杆司令般的寄居在袁绍手下。

刘备这时候太需要赵云这个外援了,所以再次见到赵云他很高兴:

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

刘备和人关系好的一个表现就是和人同塌而眠,当然这时候他媳妇都没在身边,关张也不知去了哪儿,他寄居袁绍手下,需要赵云这个保镖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他让赵云办的第二件事就是秘密在袁绍的地盘招募几百亲兵,他觉得在袁绍这儿还是不安全,他想要走了。

在袁绍的冀州呆了不到一年,刘备带着赵云踏上了南行之路,这次他要到相对安全的荆州去。

赵云此时还算不得刘备的嫡系,虽然刘备一直很信任他。

但是赵云在刘备创业的关键时刻登上了蜀汉这条大船。

赵云跟随刘备在荆州呆了七年,刘备在荆州坐了七年冷板凳,事业毫无起色,但是赵云都无怨无悔的跟着他。

直到建安十二年,刘备请出来诸葛亮。

在这七年时间里,刘备对赵云建立起绝对的信任,长坂坡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刘备把自己的家小,媳妇和唯一的儿子托付给赵云,这绝对是在自己最亲近之人才能干的活。

要知道当时四十多的刘备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如果不是近人,他哪里敢托付。

后来乱军中赵云为了寻找甘夫人,又杀回曹营。

有人和刘备说:赵云去投降曹操了。

刘备用手里的短戟指着那人说:子龙不会抛弃我的。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可见刘备对赵云绝对信任。

他们唯一的意见不和的地方就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赵云强力反对,刘备没听,把他留在了后方,意见不和不代表刘备对赵云的忠诚怀疑。

刘备这一生别的本事也许差强人意,但是看人,从来没有走眼过。

所以在临终时,他为啥要怀疑自己一生没有怀疑的兄弟呢?

蜀汉荆州集团的势力这次被他消耗了不少,他难道还要在诸葛亮和赵云之间制造矛盾,嫌自己死后蜀汉不够乱吗?

文:薛白袍

有人说诸葛亮到死也想不通,为什么刘备临死说赵云不可重用,到底为什么?

三国鼎立时期,刘备麾下赵云作为“五虎上将”之一,其侠肝义胆,忠勇无双,他三进三出长坂坡的英武事迹一直为人所乐道,甚至被人称作武神赵子龙。但真实中的赵云却在蜀汉的地位微渺,乃至主公刘备去世都不许重用赵云,这其中又原委如何?

1.赵云生平

赵云与刘备的结识是在同为公孙瓒帐下之时,二人一见如亲,相同的政治抱负,相互赏识彼此,感情好到“同床而眠”。后来刘备兵败投于袁绍,赵云同随了刘备。一直到后来刘备南下打拼时,赵云紧追随其左右,忠心不二。

赵云作为刘备心腹,其一生也参与过许多战役。 从博望坡之战到长坂坡之战再到后来的江南平定战,以及指挥入川作战、汉水作战,他都战功赫赫,历史上著名的长板坡三进三出救出幼主阿斗,声振天下,刘备称其“一身是胆”。

如此神勇之将,一生最高也只做到“镇东将军”一职。而其早时所居的“虎威将军”一职,听着似乎很霸气,却只是个“杂牌将军”,权职不可恭维,比之“五虎上将”中其余四将相差甚远,比之“镇北将军”魏延也是低了不少。

2.君臣之间

赵云作为一名武将,对主公忠心耿耿,但其性格过于耿直。虽然他自己也深知刘备知自己忠心不二,但他于诸多将领及谋臣前直言不讳主公的种种施略,虽见解独到,却也显露出其大局观不够,眼界过于拘束。采不采纳倒是其次,驳了君上面子,再忠厚之人也难得在官场上风生水起。

昔年,刘备一举拿下成都,为笼络军心与鼓舞士气及诸多地方降将,欲将城池内外的田产房产分配给诸君,在此重要的时际赵云却进谏应将田产悉数归还百姓,不禁让人错愕。赵云还引用西汉霍去病取胜后福利百姓的故事,希望能劝得动刘备。毫无疑问,赵云此时的大道义在诸多将领看来无异于“假仁假义”,还惹得厌恶。赵云不懂官场之道,也没有筹顾到目前局势,刘备才初定益州,首当其冲便是安内,人心得安,守土才固。赵云此举确实让刘备处于不仁的尴尬,刘备如何乐意并安心地给予其高职呢,万一在重要的军职上赵云再来一出“与民同乐”那城池那能守住么?

3.刘备的用人之术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刘备的帝王权术自极是厉害,用人遣将方面堪当宗师。刘备用人不问出生,有才是一方面,忠心自是另一方面,拎得清着呢,高官厚禄给予的无不是才情皆具之人。

刘与赵君臣二人相交近三十年,对赵云的为人,知根知底。虽赵云直言不讳,但那只是臣子的勇于进谏,采不采纳权在主公刘备这里,对于心腹不可能不偏爱啊毕竟不能寒了兄弟的心啊。

“树大招风”,赵云不谙官场之道,刘备明白将才并非帅才,自己的部将放在什么地方才能有其作用。如若赵云官拜高位,那官场中竞争对手何多,赵云若与他们做了竞争。只会疲累过早,他的战力与心力是留在关键时候起奇效的,所以刘备宁可给封给赵云一些平职。

可以看出到后来赵云的官职看似不高,但却是手握实权,在刘备讨伐吴时,留赵云做了江州都督,总领江州兵力,充分提现出刘备之于赵云的器重。后来刘备病故后,赵云官拜中护军兼镇东将军。中护军官位不高,但却是负责统领禁军,禁军是直属于皇帝,职于皇帝安危的,非绝对忠诚之人不可胜任,有此可见刘备之用心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