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中分鸿沟之时,项羽还挺硬气的,为何俩月后就命丧垓下了?

楚汉中分天下的时候,表面上,双方好像是势均力敌,不相上下。而实际上项羽已经实力不如刘邦了。史书上记载,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疲,食绝。

但是在这个时候,谁先退兵,就会一败涂地。所以项羽咬着牙也要坚持下去。

但这样对峙下去,对大家都没有好处。所以,经过刘邦多次请求,才以鸿沟为界,讲和罢兵。

可在双方一起撤退的时候,张良又劝刘邦背信弃义,追击袭击项羽。结果在固陵一战,汉军大败,被迫固守。

其实这个时候的项羽,确实如张良所说,已经是兵疲食尽,天亡之时也。项羽的一部分主力由龙且率领救齐,全军覆没在潍水。

而另一部分主力由曹咎率领守成皋,被刘邦消灭。整个楚军,只剩下项羽亲自率领的这部分军队没有败绩。可众寡悬殊,难以取胜。

在固陵之战中,刘邦之所以会打败仗,是因为韩信彭越心怀鬼胎,不来会师共同攻打项羽,这才使得项羽可以击破刘邦。

等到韩信彭越领兵到达后,双方的兵力已经相差甚远。项羽只有十万人,而刘邦则拥有四十万汉军。再加上汉军有象韩信这样的统帅指挥,项羽已经败局已定。

在最后一次决战垓下之战时,韩信将军队做了周密的布署。面对项羽惯用的中心突破的战法,韩信采取中央厚集兵力,两翼包抄的战法,击败了项羽。

项羽最终走投无路,自刎乌江。最后,楚汉战争以刘邦的汉朝胜利而告终。

因此,楚汉战争的胜负最终还是取决于韩信的行动。虽然他没有被项羽的说客说动,明白背汉,但他首鼠两端,观望成败,不主动出击。造成了刘邦屡次败给项羽。

一旦韩信明确出兵,帮助刘邦攻打项羽,项羽马上就无法支持,一败涂地了。

韩信最后,因为他在战争最后的所作所为,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楚汉中分鸿沟之时,项羽还挺硬气的,为何俩月后就命丧垓下了?

要知道不可一世的项羽为何会一战丧于垓下,我们就得先知道垓下之战是一场怎样的战役,对刘邦项羽有什么影响?刘邦又是怎样打赢这一仗的?

中分鸿沟,两分天下只是一场阴谋。随后的垓下之战,也并不只是一场局部战争,而是楚汉两家最后的决战。这一战既决定大好江山的最终归属,也决定了刘邦和项羽的命运。

这么重要的决战,项羽作为失败者,落的个丧命的下场,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看看垓下之战到底有多重要,也来聊聊刘邦是如何取胜的。

一 这一战是刘邦跟项羽的决战

楚汉相争时,刘邦曾数败于项羽,在彭城之战中更是被杀得抛妻弃子而逃。可这些战役固然惨烈,但只能算是局部上的小打小闹。垓下之战则不同,它是刘邦蓄意准备的跟项羽之间的最终决战。

公元前203年,刘邦项羽选择了合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此举的确是利国利民,百姓从此免受战乱之苦,三军将士也能够卸下戎装,不再过刀口舔血的日子。

项羽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一个幼稚的政治家。刘邦则不同,论打仗冲锋,十个他都比不上一个项羽。可论权谋政治,十个项羽也比不上一个刘邦。

项羽引兵东归后,刘邦立刻采取了张良、陈平的建议,轻而易举的背弃了鸿沟之约,率军去追杀楚军。

刘邦的目的很明显,这一次他不只是要打败项羽,更要彻底消灭项羽。因为项羽万万没想到汉军会背约进攻,楚军更不会有防备。所以这是项羽最松懈的时候,也是一举击垮他的最好时机。

刘邦率先发难那一刻,就将这一战视为楚汉之间的最后一战,谁胜则一匡天下。对于这场决战,刘邦做了充分的准备,征召了韩信彭越齐来会师,誓要将项羽置于死地。

说白了,这一战项羽不能败,一但败就得死。

二 英雄无敌的霸王为什么会输

西楚霸王向来是战无不胜,可为何在最关键的一仗中打输了呢?仅仅是因为刘邦先发制人吗?当然不是。

遭受汉军袭击之后,项羽立刻发起了反击,并且将刘邦困在了固陵。

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

由此可见先发制人并没有给刘邦带来优势,那么刘邦又是凭什么战胜了这个强大的老对手呢?

1.兵胜

上文我们讲了,刘邦发兵之际征召了韩信彭越助战。可真正来的,远不止这两路人马:

於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 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

共计六路大军,三十万兵甲,挂帅的不是别人,正是有兵仙之称的韩信。韩信也并没有依靠兵力上的巨大优势采取正面攻击,而是制定了侧翼包抄的战术: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 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结果一击奏效,一场交锋下来足足斩杀了八万楚军,使得项羽元气大伤,为之后的乌江自刎埋下了伏笔。

2 人谋

垓下之战还没开始时,陈平就用了离间毒计,使得项羽跟他的首席谋士范增反目成仇。结果范增含愤而去,项羽账下再没有能出谋划策之人。

垓下之战开始后,张良又献上了四面楚歌的诛心计: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不仅让项羽心慌胆寒,更激起了楚军的思乡之情。群情皆哀,再无战心,彻底走向了崩溃瓦解的边缘。也因此上演了霸王别姬的凄美故事。自知大势已去的项羽彻底绝望,三十六骑折损殆尽之后,自刎于乌江。

垓下之战自此落幕,也宣示着楚汉之争就此结束,刘邦从了乱世的终结者。

Ad 说

垓下之战是楚汉最后一战,项羽败在兵力上,也败在人谋,穷途末路之下自刎乌江未尝不是最好的选择。

可纵观项羽一生,但凡兵锋所指处,皆所向披靡。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哪一场不是恶战硬仗。他也因此建功立业,自封霸王,虎视天下何雄哉。

在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垓下之战的成败也只是个爆发点。最重要的还是他自身的问题: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以致一再放过刘邦,以致一意孤行定都彭城,以致气走亚父自断一臂等等。

这一桩桩,一件件,何尝不是他为自己埋的祸根?

谈古今历史,看天下英雄。我是Ad哥哥 ,期待你的关注。

楚汉中分鸿沟之时,项羽还挺硬气的,为何俩月后就命丧垓下了?

匹夫之勇难敌神鬼难测之计!

楚汉中分鸿沟之时,项羽还挺硬气的,为何俩月后就命丧垓下了?

汉四年(前203年),项羽与刘邦达成协议,以鸿沟为界,西为汉地,东为楚地。那么,为什么贵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为什么会同意与刘邦中分天下呢?

我们先来看看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一,勇猛。刚刚出道的项羽便力能扛鼎是威震吴地的猛人。项梁死后,更是势不可挡,在巨鹿之战击溃了秦军主力,奠定了灭秦的基础。第二,冲动易怒。《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每遇到突发状况时总会大怒。项梁死后,受命前去解救赵地的宋义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项羽发怒,在军营中直接将自己的上司击杀。当听说刘邦已经平定秦地时,项羽大怒,派当阳君前去攻打函谷关。鸿门宴前,曹无伤派人项羽报告刘邦想在关中称王时,项羽大怒,便要引兵前去攻打刘邦等等,不一而足。

试问这样勇猛冲动的项羽怎么会心甘情愿与刘邦平分天下呢?唯一的理由便是他没有足够的实力打败刘邦了。

我们再来看看鸿沟分治时的局势。此时的刘邦早已经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率领众多诸侯军队向东攻打楚地。虽然在项羽的打击下屡战屡败,甚至被打到向项羽求和,父亲和妻子都成了项羽的俘虏,但是他的实力却是越败越强,这就要归功于他的两大福星。首先,韩信率军打下魏、赵、齐大片土地,对项羽形成了包围态势。项羽派龙且率20万主力攻打韩信,不想这20万主力被韩信杀了个干干净净。同样是《项羽本纪》记载: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刘邦的第二个福星是彭越。彭越虽然打不过项羽,但却成功实施了羽来我退,羽走我进的骚扰战术,他再次攻下梁地,截断了楚军的粮食供应。

此时,刘邦兵多将广,可是父妻在项羽手里,成了人质。项羽则兵疲粮少,被韩信和刘邦困在楚地。于是刘邦为救回亲人,便派人向项羽游说。项羽想打也打不动了,只得同意送回刘太公,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后记

刘邦怎么会放过这个打败项羽最好的机会呢?果然,救回老爹后,他便撕毁和约联合韩信、彭越,外加新叛楚周殷的部队,将项羽围杀在了垓下。

楚汉中分鸿沟之时,项羽还挺硬气的,为何俩月后就命丧垓下了?

赵公答题,漫画先行!这一次我们有请《故国之殇》剧组中的各位演员们本色出演。

刘邦项羽在鸿沟画地为界的时候,两个人表面上想要和平共处,可挡在他们之间那不共戴天的矛盾,注定他们势必要拼个你死我活。

广武山对峙的时候,项羽处于优势。

面对气势咄咄逼人的项羽,刘邦之所以敢率领大军和他对阵,完全仰仗着有鸿沟作为天然的屏障,楚国大军冲不过来。就好比有一只羊胆敢冲着一匹饿狼一顿挑衅,那么这只羊一定是站在房顶上,站在饿狼到不了的位置。

此时的项羽戎马一生还未尝败绩,汉军上到将领,下到士兵全都对霸王项羽怀着一种畏惧的情绪。在这种局势下,得益于彭越在后方骚扰项羽的粮道,使楚军军中大面积断粮。再加上项羽的军队长时间在外征战,士兵已经很疲惫,因此项羽才同意和刘邦签下划地而治的和约,其真正目的必定是先退回彭城养精蓄锐,再收拾刘邦。

划地而治后,刘邦迅速撕毁和约。

刘邦比项羽更加清楚斩草要除根的道理,他深知楚兵因为常年征战十分疲惫,再加上粮草紧缺,人心涣散。于是刘邦下令全军追击,准备趁你病,要你命!

此时刘邦拥有20万大军,项羽只拥有10万军队。但项羽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当年的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项羽都是靠着以少胜多为自己赢得了霸王的名号。

时隔几日,两人又一次在战场上相见了。项羽痛斥刘邦背信弃义,刘邦也自认为师出有名,毕竟是项羽先违反:“先入咸阳者为王。”的约定的。

霸王就是霸王!虽然是困兽之斗,仍然将拥有20万大军的刘邦杀的大败,刘邦不得以龟缩在阳夏城中等待支援。

决定天下命运的人

刘邦和项羽此时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现在天下等待的就是一个能够打破平衡的砝码。这个砝码就是已经在齐国称王的韩信。

韩信是千古难遇的军事奇才,他挂帅之后先荡平了盘踞在关中的雍王章邯,又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了魏国、赵国、齐国,此时的韩信早已今非昔比,坐拥30万大军,足以决定未来天下500年的走势。

刘邦认为韩信是他所封的大将军,因此必须在自己生死存亡的时候前来救驾。但刘邦的谋士张良仔细分析了局势之后,向刘邦建议:“如今的韩信已经拥有了独挡一面的能力,身边也一定有无数人想要劝他自立为王,摆脱汉王的控制,汉王如果想要韩信带兵前来消灭项羽,就一定要学给他巨大的赏赐。”

了解刘邦的人都知道,他年轻的时候喜欢赌博,这一次刘邦决定赌一把大的。他同意了张良的建议,将陈城以东的所有土地都封给了韩信,这个筹码刚刚拍到桌子上,韩信就率领着30万大军铺天盖地的杀来了。

此时的项羽坚信自己仍然能创造以少胜多的神话,但这一次他面对的是兵仙韩信所布置的十面埋伏。强敌环饲!弹尽粮绝!众叛亲离!面对韩信所率领的60万大军,项羽手下的士兵开始逃亡,跟随他征战多年的季布、钟离昧也带着人马跑了!这盘棋已经下到了死局,即使霸王项羽也回天乏术了!

时至今日,我们替霸王项羽感到惋惜。若是当年霸王项羽同意分给韩信一半领土的话,鹿死谁手还犹未可知啊!

楚汉中分鸿沟之时,项羽还挺硬气的,为何俩月后就命丧垓下了?

这就是项羽的性格,有人骂也有人爱

即便在垓下濒临绝境时,项羽也很有刚。战斗最后一刻,项羽被重重围困,仅剩二十八名骑兵时,项羽说了一段著名的话: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 项羽本纪》

随即项羽把二十八人编成四队,向四个方向突击。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下,项羽对部下说:看我拿一名汉将,随即冲了下去,汉军像风吹草木一样的溃败,项羽杀了一名汉将。汉军赤泉侯杨喜带兵追了上来,项羽瞪眼呵叱他。杨喜吓坏了,连退好几里。项羽又冲杀一阵,斩了一名都尉,杀敌一百八十多人。聚拢自己的骑兵,仅损伤两人。骑兵们敬服的说:果然向大王说的那样。

怎么样,刚不刚?

鸿沟分界不是和平协议,而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决战,双方都需要时间准备。

从战略形势来看,当时项羽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粮草断绝,士卒疲惫。更重要的是外围的韩信和彭越一直在蚕食项羽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势力。此时对项羽已经形成了战略合围,所缺少的只是一个契机,即跟刘邦之间的利益分配。

项羽也察觉到了危机,急于脱身去解决后顾之忧。待巩固楚地之后再消灭刘邦。

面对项羽,刘邦从内心也是真发怵。明明比项羽兵多、粮多,可就是打不过。让项羽像追兔子似的撵着在河南转圈。也需要喘口气,缓一缓,跟韩信和彭越搞搞关系、谈谈价钱,商量一下怎么收拾项羽。而且自己老爸还在项羽手里,还真不能不救。

项羽的根本问题在于应该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战争,稳扎稳打,巩固胜果。

楚汉相争,项羽更像一支绝望的孤军。处处都是敌人。打跑刘邦,彭越捣乱。打跑彭越,韩信出来。去打韩信,刘邦又跑了回来。

几年间一直左突右杀,疲于奔命。虽然百战百胜,但没有任何实际战果,虚耗兵力。胜仗越多,地盘越小,兵卒越少。

当刘邦和韩信对项羽完成战略合围之时,绳索也就套在了猛虎的脖子上。收紧只不过是个时间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