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正酣,韩信本可渔翁得利,为何选择辅佐刘邦?

谢谢邀请。在楚汉之争时,韩信先是投入项羽的手下,可不得项羽重用。于是韩信又转投刘邦的手下,在萧何等人的推荐下,被刘邦破格登坛拜为大将。

韩信后率领汉军北伐,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连下魏代赵燕齐,潍水一战,韩信消灭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楚齐联军。这个时候,韩信已经控制了中国北方的大片国土,他的军队也因为屡次获胜,成为天下有名的劲旅。

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当齐国的假王。刘邦先是大怒,后来在张良、陈平的劝谏下,索性封韩信为真的齐王。并派张良去立韩信为齐王,并征兵伐楚。

在这个情况下,项羽派武涉来劝说韩信背汉自立。而他手下的蒯通也劝说韩信自立。但是,韩信考虑再三,终究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背叛刘邦。

到汉朝建国后,刘邦先是调虎离山,转封韩信为楚王,然后假借游云梦泽的借口,诱捕了韩信,并把他带到长安,降为淮阴侯。这个时候,韩信才追悔莫及。他趁刘邦出兵在外的机会,企图谋反,被吕后所杀,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在楚汉相争的后期,韩信的势力确实已经达到了帮汉汉兴,帮楚汉亡的地步。在这个时候,韩信不是没有想法。他先攻齐国,害死郦食其,然后以齐国伪诈多变,反覆之国,要求担任齐国的假王。这实际上是对刘邦进行试探,看看风色。

这个时候,刘邦本来还是把韩信当成亲信对待,破口大骂。可是经过张良和陈平的提醒,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奥妙。于是,为了稳住韩信,刘邦趁势拜韩信为齐王,并派张良去拜韩信为王。这一下,韩信所得过望,完全放弃了对刘邦的猜忌。

但是,韩信虽然被拜为齐王,他还是抱有观望的态度。他并没有听从刘邦的要求,亲自带兵来支援刘邦,打击项羽。这使得刘邦不能彻底打败项羽,最后只得以鸿沟为界,罢兵议和。

直到刘邦尾随项羽,被项羽打败的时候,韩信还是不来支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想见刘邦心里的绝望。在这个时候,他不得不听张良的计策,裂土封王,这才等到了韩信、彭越的援兵,在垓下打败项羽,灭了楚国。

我们可以从韩信的行动看出来,韩信并不是他口头说的,不背汉自立。而是有这方面的企图,被刘邦和张良用计策给稳定住了。如果不是张良的计策,韩信很可能就背叛刘邦了。

在当时,项羽劝韩信背汉自立,可是尽是空言,没有任何的实利。如果韩信听从项羽的话,他马上就成为双方共同的敌人。这样,他将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这样一来,韩信不但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会受到损害。

而刘邦给韩信的都是确实的实利,他准确的抓住了韩信的心理,给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在名利双收和空言实祸前,韩信当然会选择刘邦的一方。同时,韩信对刘邦还抱有一定的幻想: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这样,韩信最终没有背汉。但是,他虽然没有背汉,在行动上他已经与刘邦离心离德。他在旁边,坐观成败,使得刘邦对他忍无可忍。只是在当时为了利用他才隐忍不发。当天下已定后,当然对他鸟尽弓藏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楚汉争霸正酣,韩信本可渔翁得利,为何选择辅佐刘邦?

谢谢邀请。

楚汉争霸之前,韩信就已经离开项羽,投奔汉营。

秦朝颠覆后,刘邦被迫退入汉中,虽有一腔抱负,却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萧何向刘邦郑重推荐韩信,刘邦压根儿也没将那穷小子看在眼里。然而,萧何的一席话让刘邦对韩信从此刮目相看。

萧何说道:“如果大王要的是天下,那么只有韩信能帮您达成心愿。如果您要的只是汉中,就用不着提拔他了!”

刘邦说道:“我要的是天下!”

刘邦召见韩信,韩信为刘邦分析天下形势以及对手项羽的优劣势,战略性地指出开辟一南一北两个战场。

刘邦为什么会在50多岁还能夺得江山?他没有运筹帷幄的智慧,也没有通天彻地的才干。而他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一点就通,一通就干。

章邯,本是除项羽之外最让刘邦头条的角色,他是真正指挥才能的大将。趁着章邯在关中失去人心且根基未固,刘邦果断出击,越过阻碍其进入中原的第一道天堑秦岭。

接下来的汉军势如破竹,中原诸侯纷纷投降。义帝被害,刘邦以为国锄奸为由号令天下诸侯共同讨伐项羽。彭城之战,虽然楚军大获全胜,但是项羽政权却感受到了刘邦的威胁。从此,项羽便将刘邦视为最重要的对手,楚汉争霸由此爆发。

楚汉战争从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然而项羽明显占据上风。此时,刘邦想起了韩信,韩信因此正式踏上了北伐征程。韩信的用兵如神,令北方诸侯尽折腰。很快,韩信便翻过了逐鹿中原的第二道天堑太行山。正如战狼秦国一样,收复中原是指日可待。燕国率先投降,接着便是齐国。再接下来就是项羽的大本营——楚国。

短短3年,韩信已从一位嫩仔历练成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他的实力让刘邦和项羽为之惊叹。他们清楚,如今的韩信便是那个能够左右天下形势的人,他的战队将决定楚汉争霸的最后结果。

而此时的韩信也清楚这点,他必须在楚汉争霸之前实现自己的小目标——齐王。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同意了韩信的请求。项羽也向韩信抛来了橄榄枝,他提出愿意和刘邦、韩信三分天下。

三分天下显然比齐王更诱人,然而韩信却放弃了。除了其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不相信项羽的为人。因此,对他而言,三分天下只是一张诱人的大饼,可望而不可得。

那么三分天下后,三国是否就能相安无事呢?显然,韩信、项羽好像是打累了,愿意从此偃旗息鼓。然而,刘邦,他是否愿意偏安一方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其统一天下后,诛杀异姓王就可见一斑。既如此,三分天下只不过是个项羽的梦想。即便韩信同意项羽的提议,中原将延后统一的时间,然后便是三国之间的攻伐不断,直到最后胜利者的诞生。

一边是唾手可得的齐王,一边是战事不已的三分天下。尽管蒯通苦苦相劝,韩信最后还是选择了向刘邦称臣。

韩信的错在于没有认清楚自己,大将军为战争而生,有战场才有他的一席之地。失去了战场的大将军,犹如离开了水的鱼,等待他们的便只有死亡。项羽的建议并没有错,而不想再打仗的韩信,终究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刘邦的价值所在,他只不过是为战争而生的大将军。

楚汉争霸正酣,韩信本可渔翁得利,为何选择辅佐刘邦?

朝信不是没有争取自己独立地位。不顾刘邦在彭成战败,分兵伐魏,从此脱离刘邦控制。

韩信自己领军脱离刘邦人马,不顾战略大局打齐国,当齐王。都是为自己争取政治资本。但是他的兵力不多,在打龙且的率领楚军与齐国联军时。也只有几万人,而且将领都是刘邦的铁杆忠心信徒。无法彻底摆脱刘邦的控制。

刘邦的政治智慧远远大于韩信,统帅能力更是超级一流。

韩信在刘邦要下令追击项羽,当时汉楚争霸定下楚河汉界,项羽要东归时,韩信并不没有听从刘邦的指挥。观望等待。但是刘邦用厚禄大封英布彭越等天下诸侯,组成反项羽联盟。形成七十万大军,几十家诸侯都听刘邦指挥。刘邦统帅才能无法扺挡,大势所趋,也不得随波注流。才一起共同在垓下围攻楚王项羽。项羽势穷兵败自刎。

刘邦不等韩信有所作为,就立即收回军权人马及齐王名誉,只给他楚王。就是要看他如何,以便随时号召天下诸侯进行打击。

韩信也明白刘邦对他己经百般防御,韩信却主动推荐刘邦成为天下统治者皇帝,免除自己成板上鸡肉,刘邦随时都要大卸八块的结果。在楚没有动静。

但是刘邦自己主动出兵,利用视察,收了韩信罢了楚王,软禁起来。长期和张良整理兵书典集。

刘邦在肖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肖何坚持再加以重用。刘邦让步为大将。刘邦占据三秦以后,刘邦始终集中优势兵力作战。在项羽轻骑兵三万回袭彭城,刘邦无能为力,加以反击,一时被杀十万人。河水又淹死十万人,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到荥阳。刘邦为首反楚联盟被打散。

韩信在此时脱离刘邦独立。刘邦率部败退到荥阳,一路收集残军败将,并令韩信于萧索之间阻击楚王项羽追兵。以便得以喘息,稳住了阵脚,遂好重整军队,依托关中基地,和有利地势与项羽长期抗争。可是脱离刘邦的韩信把刘邦被项羽追得死活却不顾。韩信为自己开拓地盘。在井陉口一带指挥对非常弱的赵军进行出奇制胜进攻,用三万劣势兵,背水列阵偷袭。把夲属刘邦的联盟赵营,一举歼灭消灭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赵国以后,又摛魏王,降燕王,伐齐王,直接要求刘邦给自已齐王。使刘邦在荥阳用纪信代替自己投降。从后门出逃,军队被屠杀。项羽军队占据成皋。

刘邦再次经年,率军经武关,宛,叶,联合彭越进攻下邳。使项羽被迫率军回救。刘邦乘机收复成皋。但项羽还是回马枪又杀回来,夺荣阳,再占成皋。刘邦还是联合诸侯 又形成反楚战线,利用审其食游说齐王成为反楚之国齐国成为联盟中最为有力对楚国形成干扰,阻击楚军,并使齐军入楚协助彭越出击楚军进攻睢阳 ,外黄。

可是韩信不顾刘邦的战略意图,背后利用齐国空虚。奇袭齐王,使齐王军队投降楚军,联合起来回军来打韩信。在潍水之战中龙且骄傲自大中失败,韩信侥幸出奇迹,挡住潍水,掘堤淹死歼灭齐楚联军二十万。

在项羽在彭城击败彭越,对刘邦形成强大压迫,在广武屯兵,与刘邦对峙。

韩信的潍水之战胜利,当然使项羽兵力大损。但韩信还是兵力,只有五万多。但从战略上对项羽侧翼形成巨大威胁,和战略上围攻。加上灌婴此时率军直接攻打彭城。项羽前后受敌兵穷将少,兵疲粮尽,才与刘邦订约鸿沟为中心楚河汉界,引兵东归。

刘邦下令反击。召令天下诸侯围攻项羽。韩信并不响应。也不反对。在刘邦大封诸侯后,才归队共同打击项羽势力在垓下。天下诸侯总听刘邦号令,他没有这择余地。但是胜利后还是被做为第一拾掇对象拿下,结果悲惨。

楚汉争霸正酣,韩信本可渔翁得利,为何选择辅佐刘邦?

谢邀!

简单的几条理由:

1,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

2,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但是没有称帝的野心,他对刘邦,有一种心理上的敬畏;

3,历史背景必须考虑,当时的人,都认为天下一统之后,恢复周制,刘邦当天子,诸侯王们割据一方,与春秋战国时期一样。韩信也是这么认为。

有了这几个原因,韩信认为没必要背叛刘邦。但是,当一个人当了皇帝之后,感受到皇帝的权力,就绝不会回到周制。这一点,韩信想不到,实际上刘邦也是当了皇帝之后,才发觉诸侯王们对中央存在威胁,必须铲除。此时,韩信发现,悔之晚矣

楚汉争霸正酣,韩信本可渔翁得利,为何选择辅佐刘邦?

韩信这个人,打起仗来天下无敌,是个一千年才会出现一个的绝世天才。可除了打仗,其他方面都很糊涂。

比如年轻的时候,啥也不会干,连自己都养不活。小混混羞辱他,让他钻裤裆,他也钻。这也罢了,后来功成名就了,回到家乡,还要召见这个小混混,称赞他是个壮士,还封了他的官。何必呢?小混混就是小混混嘛,可以不杀他,以显示自己的胸怀,没必要把小混混夸赞成壮士嘛。糊涂。

后来韩信再刘邦的麾下发了迹,一发而不可收拾。其实,刘邦的江山至少有一多半是韩信打下来的。但最后落了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可悲。

韩信最威武的时候,完全可以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谁都那他没办法。

韩信手下的谋士蒯彻,曾经找人给他看相。相士说,只看脸的话,也就是封个侯;可是看后背的话,贵不可言。换句话,也就是可以拥有天下。

蒯彻趁机劝他,别继续辅佐刘邦了,自立吧。

可是韩信犹豫了半天,说:刘邦对我有知遇之恩呐,我不忍心反他。

这话没错。当初韩信在项羽帐下,不受重用。投靠刘邦后,才做了大将军。

可他也许忘了,刘邦本来也没打算重用他。是萧何极力推荐,刘邦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让他当了大将军。

要论知遇之恩,韩信更应该感恩萧何才是。

不过,懂得感恩毕竟是好的。如果韩信能够对刘邦忠心耿耿,那也不错。

可是他又偏偏三心二意。刘邦最困难的时候,他又观望,气得刘邦跺脚骂娘。好在刘邦心胸足够宽阔,忍了。

刘邦取得天下后,封了韩信为楚王。

这时候,韩信那里又传出了造反的消息。刘邦用陈平之计,擒获韩信。念在韩信功高,没杀他,贬为淮阴侯。

这时候,韩信有怨言了。同样是侯爵的樊哙对他毕恭毕敬,他扭头就说,哎呀,我韩信竟然沦落到和樊哙这种货色平起平坐了。

此后的韩信,一直处于想造反又犹豫不决的状态。

最终,再次被人告发,死在了吕后之手。

做人嘛,还是要坚定一点。要么造反,要么老老实实。想造反又不行动,不想造反又整天口出怨言,再加上功高震主,怎么可能有什么好下场。

楚汉争霸正酣,韩信本可渔翁得利,为何选择辅佐刘邦?

楚汉争霸正酣,项羽与刘邦打的是师老兵疲。

而这期间,韩信率领汉军二万人马,连克魏、代、赵、齐四地,招降了燕王臧荼,取得了井陉、潍水二大战役的胜利,名震天下。

一向清高自傲,刚愎自用的楚霸王项羽,听到龙且兵败潍水的消息后,心中十分凄惶。平生第一次放下架子,派出使者武涉去游说昔日的部下韩信,试图说服韩信拥兵自立,造成项、刘、韩三家,三分天下的局面。

而此时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刚刚册封韩信为齐王。为防止韩信生变,刘邦还派张良亲自前往齐都临淄去为韩信授封,同时让张良暗中布局。

张良前脚刚走,武涉跟脚就来。尚沉浸在封王喜悦中的韩信,任凭武涉说破大天也不为所动,并且还义正辞严的告诉武涉:

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动,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有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史记.淮阴侯列传》

武涉听罢韩信的说辞,看到无机可乘,只好悻悻离去。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面对着大好时机,韩信手下的谋士蒯彻,按奈不住纵横家的野心,以给韩信看相之名,巧舌如簧来劝说韩信拥兵自立。他振振有词的说道: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

为了减轻韩信背汉的心里负担,洞察秋毫,老奸巨猾的蒯彻,还给韩信整出个两不相帮的折衷方案:三足鼎立,静观天下变化。

看到韩信犹豫的神情,蒯彻还意味深长,高瞻远瞩的说道:苍天赐予的好处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采取行动,反而要遭祸殃。希望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韩信听完蒯彻这一番说辞后犹豫不决,只好对蒯彻说让我考虑考虑。

而蒯彻临出门时还不忘提醒韩信,你现在是功高震主,赏无可赏,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韩信经过几天的思考,最终还是不忍心背弃刘邦。同时也想着自己为刘邦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刘邦应该不会夺去自己的齐王之位。

于是韩信再次拒绝了蒯彻的建议,而蒯彻听罢是仰天长叹,从此以后装疯卖傻,最终逃脱了韩信的大营。

五年后,已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被吕后、萧何诓骗到长乐宫。临死前恨恨的说道:我真后悔当年没有听从蒯彻的建议,乃至今天落得个被妇人、小人所害的境地,这真是天意啊!

打仗时,韩信是兵仙;可平时,韩信的智商真让人着急。

这不临死之际,还扯出了蒯彻,韩信这种朋友不可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