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想取得天下,却还是怒鞭督邮挂印而去,这是为什么?

谢谢邀请。在《三国演义》里,为了表现刘备的仁德,张飞的暴躁武勇,将鞭打督邮的帐记在了张飞的头上。而刘备在其中表现得委曲求全,两面劝解。最后为了张飞,挂印而去。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可不是这样的,在历史上记载,打督邮的人是刘备。而且比鞭打还厉害,是杖打二百。《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是刘备刚刚起兵的时候。汉朝刚经历了黄巾大起义,镇压起义有功的刘备也得了一个功名,安喜县尉。但是,一天上级督邮来到县里办公事。接下来的事情就耐人寻味了。

刘备去求见督邮,督邮不接见他。于是刘备就带领部下冲进督邮的住处,把督邮绑了起来,杖打二百,然后挂印而去。那么,督邮为什么不见刘备?刘备又为什么因为这一件小事而爆发,杖打督邮,挂印亡命呢?

这里面还有一个前提没有交代。在《三国志》的注释里提到了这个原因:

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百馀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

看到这里我们就恍然大悟了。原来督邮来这里是宣布罢免刘备官职的。当时,在镇压过黄巾起义之后,有很多因为军功而做官的人。这些人,一个是数量多,一个是依靠军功,不是走汉朝举孝廉的路子,没有什么后台。

在战乱的时候,为了尽快平息战争,采取权宜之计,当然可以在官爵上从权。但是,战乱平息,当权者就会感觉当官的人少了。当时的汉朝的当权者就是这么想的,于是,他们决定淘汰一部分人。

那淘汰什么人呢?当然是那些无权无势,靠军功起家的人。这些人继续当官,只会动过去那些人的利益,所以必须要清除。象刘备这样的人,恰恰就是符合这个条件的。

因此,当全国各地都开始进行淘汰官员的工作时,刘备对此也有所耳闻,心里也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等到督邮来到,他一看督邮的做派就知道他来的目的。因此,才有了杖打督邮的一幕。

刘备之所以打督邮,挂印亡命,无怪乎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当官无望。如果刘备有希望继续当这个县尉,他会继续熬下去。在后面刘备的生涯里,他还是担任了很长时间的县尉一级的小官职的。可是,在当时的情况,即便是刘备再低头做小,他也没有继续当下去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既然没有了当官的希望,他还奉承督邮这个人物干什么。督邮还不知道情况,随便向刘备摆架子,不打他打谁?

二、发泄英雄怒气。说句老实话,当时汉朝的当权者,实在做得不地道,颇有卸磨杀驴的感觉。而且,从根本的实质上讲,这些当权者,经历了黄巾大起义这样的大动荡,依然什么都没有学会,什么都没有忘记。

他们没有学会如何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没有忘记他们过去的生活。他们依然幻想,能够象过去那样穷奢极欲的生活。在人才选拔上,他们还要打击新的社会萌芽,企图还回到举孝廉的道路上去,堵塞英雄的出路。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在无望的情况下,对督邮摇尾乞怜也无济于事。那样做,还会被自己的一干兄弟部下看不起。还不如拿督邮开刀,表明自己的立场,既为天下英雄出了这口恶气,也博得天下英雄的好评,获得部下的忠诚赞赏。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第三、时势已经不同。在当时,黄巾大起义已经对汉朝的社会基础进行了大破坏。汉朝已经无力全面掌控天下的局势。当时的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许多权力真空。

刘备即便是打了督邮,朝廷也对他无可奈何。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刘备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于这么做。如果不是督邮哀求,连督邮的头都敢砍下来。后来事实证明,刘备的判断是正确的。朝廷也没有对他怎么样。他继续换个地方,做他的官,打他的天下。

因此,刘备主要基于上面三个方面的原因才鞭挞督邮。不管怎么样,看《三国演义》到这一段,都要为张飞叫好,真恨不得砍下督邮的首级,让那些敢于小看天下英雄的小人开开眼界。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备想取得天下,却还是怒鞭督邮挂印而去,这是为什么?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所谓时势造英雄也,刘备也不少一出生就志在天下的,从一个破落宗室到大汉昭烈皇帝,刘备足足走了六十年。

而刘备在安喜县尉的身份上鞭打督邮只不过是他六十年戎马生涯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这个时候的刘备更重要的是在乱世中如何生存,而不是所谓的“取得天下”。

此时的刘备要兵没兵,要将没将,要身份没身份,要背景没背景。就算在平定黄巾的时候立下大功,也没办法获得更高的职位。

安喜尉虽然看起来负责一县的治安,掌有部分军事大权,但实际上县里面的事情都是县令说了算。

不论是正史《三国志》中的刘备鞭打督邮,还是小说《三国演义》当中的张飞鞭打督邮,安喜尉的职位都不是很高,也就是一个县公安局长的职位,很难说这个时候刘备已经打算取得天下了,要知道曹操刚开始的时候也只不过想这辈子当一个大汉征西将军就到头了,谁想到一步步竟然坐到了魏王的位置上。

而刘备虽然是宗室,但黄巾之乱时,年仅24岁的刘备没兵、没钱、没粮、没地盘、没人才、没名声……可以说要啥没啥,好不容易领着关张二兄弟帮着校尉邹靖打黄巾获得了一点点功勋,给了一个安喜尉的小官。

然后郡里的监督官员督邮来各县视察工作,刘备求见不可得,干脆一怒之下就冲进衙门把督邮绑了出来打了二百杖,然后弃官亡命去了……

这个时候的刘备年轻气盛,不过是大汉众多无名官吏中的一员。干得不爽,自然想走就走,何况黄巾之乱也让刘备见识到了,获得这样一个官职还是相当easy。

于是区区一个小小的县尉这种最低级别,说话不算数的官吏,自然不在刘备眼中。

果然离开此地的刘备,又换了几个同级别的小官,七八年之后才在公孙赞的帮助下当了平原令,总算自己可以说了算。

等到刘备在基层的锻炼之中,磨砺出来了自己的性格和城府,在陶谦,袁绍,曹操,吕布,刘表等群雄逐鹿的时候,拥有了徐州刺史,豫州牧等高级职务的刘备终于可以加入其中了。

这个时候的刘备你猜还会鞭打上司或者下属吗?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弃官亡命。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三国志》

刘备想取得天下,却还是怒鞭督邮挂印而去,这是为什么?

《三国演义》中,怒鞭都邮的是张飞,而不是刘备,刘备将安溪县县令的印信挂在都邮的脖子上,辞去了安溪县县令之职,引关羽张飞另图它路而去。题者的意思大概是刘备为什么不走按部就班提拔的道路,却偏要得罪都邮,算是断送了仕途,走一条更为艰险的道路,他是咋想的?

东汉末年,天下诸侯逐鹿,民间民不聊生,黄巾军起义此起彼伏,豪强诸侯彼此蚕食,皇室斗争不断,十常侍乱政,这就是当时的背景。刘备虽说是中山靖王之后,可是到他这辈,也只能是打草鞋卖为生了。在这乱世之中,刘备该怎么崛起,才是他行动的关键性因素。

一、身份背景中的诀窍

刘备偶遇关羽和张飞,他们开始走到一起并非刘备,而是因为关羽,张飞好结交豪强英雄,而关羽力大无穷,嫉恶如仇,与张飞惺惺相惜,刘备给张飞关羽劝架,在张飞家里,刘备展示了他的绝密武器——“哭”,这是他第一次哭,因为他武不如关羽,富不如张飞,只有通过哭来拉拢二人。

刘备与关羽张飞结义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所图,他知道,要拴住这两个人,就必须有点“干货”拿出来,光哭套取同情还不行,于是抛出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要知道,在古代汉朝,身份是很重要的,这也为结义当大哥奠定了基础。要不是这个身份,我想关羽张飞是否会鸟刘备,真的很难说。

这和他挂印而去有什么关系呢?

尽管打着中山靖王的之后的名号主要是为了图谋天下,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匡扶汉室的口号才是顺应正统的理念,否则就和黄巾军差不多了。如果,打起了这样的口号却只为一个县里的职位,甚至还屡遭都邮的勒索打击,那么刘备当初的“成大事”就显得太低格了,关羽和张飞能瞧得起他刘备?

故刘备必须挂印而去,否则班子就散了。

二、乱世出英雄的世道

都说乱世出英雄,乱世造英雄。乱世必然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所以也才有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因为只有英雄才能治理乱世,文治武功都要在行,而乱世之中,武为首要。关羽和张飞二人皆是以武见长,刘备则偏于文,他们哥仨,就是文武组合。

要是以一县令,想在群魔乱舞的世道匡扶汉室,就算你是意志再坚定,信念再坚定,当前百姓可能拥护,也可以取一隅之治理,但是面对诸侯争霸,一个小县令可能不如一颗棋子,随时丢掉脑袋也是常事。那么,这就有悖于刘备的初衷,文武组合也就形成浪费,如何干大事呢?

一县令不是一英雄,刘备挂印而去,却是必然。

三、成大事者的格局

这很好理解,以刘备的格局,当然不在一个小县令身上。换作是你我,天下大乱,是危,也是机,放着大好的时机不去争取,在一个小县令位置上养尊处优,那根本不是刘备所愿。

刘备只不过是在等待机会,只要机会合适,刘备随时都会挂印而去。恰逢都邮勒索贿赂,激起张飞的愤怒,刘备正好借此机会离开。这是眼光格局所决定了的。

刘备想取得天下,却还是怒鞭督邮挂印而去,这是为什么?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刘备想取得天下,却还是怒鞭督邮挂印而去,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点:

第一、他因朝廷的不公正待遇而愤慨

黄巾起义时皇甫嵩招募兵勇镇压起义军。刘备就是这个时候起兵的,他带领自己的人马跟随校尉邹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在黄巾军被剿灭后,因为立下军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

《三国志先主传》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可惜刘备出生入死征讨黄巾,以军功换来的官职,屁股还没有做热就要被罢免了。

当时朝廷有诏书下达,要撤换很多因为军功当上地方官的人。刘备听说自己就在被撤换的名单当中,当督邮来到安喜县的时候就会宣布撤换他。

他觉得朝廷不公平。自己在战场上几经生死,好不容易立下功劳才捞到一个小官,朝廷说撤就撤了,这也太不把战功当一回事吧,这让像刘备这样没有背景只有靠军功升迁的人以后怎么去建功立业。

因此,刘备感到非常愤慨。

《典略》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

(刘备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立下战功才得了个县尉的官职)

第二、他因督邮的傲慢无礼而愤怒

刘备求见督邮无非是想了解一下实际情况,顺便申诉几句,发一发心中的一口闷气。可是督邮避而不见,连申诉的机会都不给他,让刘备有气没处撒,于是心中更加愤恨。一怒之下就把督邮绑起来打了一顿。并且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杖责二百,一个人被杖责了两百下恐怕是奄奄一息。可见刘备心中的愤怒。

倘若督邮对刘备以礼相待、好言相劝。刘备就算不能消除心理的愤慨,也不会去鞭打督邮,毕竟做决定的是朝廷,督邮只是个跑腿的。

因此督邮对他避而不见也是这件事情的诱因之一。

《三国志先主传》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

(督邮颇为傲慢)

第三、年轻气盛

刘备这个时候还不是忠厚长者的形象,这个时候刘备才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年纪。刘备在年轻的时候是个喜欢结交豪侠的人,这类人大都豪爽,放荡不羁。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这个时候的刘备是很好面子的而又豪放的少年,自己诚心求见,督邮却拒绝见面。身边关羽张飞两个好兄弟都看着呢,这也太没有面子了。于是恼羞成怒,恶向胆边生,直接冲进去把督邮暴打一顿。

因此,刘备的年轻气盛也是他鞭打督邮的原因之一。

(刘备也有年轻气盛的时候)

第四、天下大乱,朝廷无法追究

刘备是个聪明人,不会因为一时的怒气而坏了自己的前途。

当时天下已经大乱,各地实际上已经是军阀割据,他们互相征讨,不听朝廷号令。中原每日都有大事发生,各地官员疲于奔命,朝廷无力追究刘备的责任。再加上刘备交游广阔,能征善战,在乱世走到哪里都有人要。

因此,刘备有底气打了督邮之后之后还能保住自己的前途。

(天下大乱,而刘备能征善战)

第五、志在天下,不在乎小官

刘备从小就志在天下。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兒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备小时候就有透露出想当天子的念头。

刘备胸怀天下,而县尉是个小官,管的事一县的治安,很难迅速的建立功勋,作为起点太低了。朝廷既然要罢官,刘备也拿得起放得下。到外界去立功的机会更多。但是这不是我刘备爱慕虚荣看不起县尉这个小官,而是朝廷对不起我刘备。所以要走也走得轰轰烈烈。

果然,刘备之后又继续积极参战,立功升官了。

《三国志先主传》顷之,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

因此,刘备的远大理想也让他能走得如此洒脱。

(志在天下的刘备)

第六、赢得名望,扬名天下

乱世已经来临,在黄巾战场上立下功勋的天下英雄们受到了朝廷当权者不公正的待遇。杀敌的时候朝廷用他们,黄巾平定了以后又要撤销他们的官职。这不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吗?

刘备打了来撤销他官职的督邮,一方面是因为督邮怠慢他,另一方面更是因为督邮所代表的的朝廷卸磨杀驴,太不地道。打督邮就是对朝廷这次的做法表示抗议,也为天下英雄出了一口恶气。在朝廷罢官这件事情里面,所有因为在黄巾战场上立下战功而当官的人都感同身受。在他们看来,刘备做了他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是大丈夫所为。所以后来才会有人用这件事赞扬他。

因此,刘备想要通过这件事情扬名天下,也是他怒鞭督邮挂印而去的原因之一。

(扬名天下的刘备)

综上所述,刘备志在天下和怒鞭督邮挂印而去是不矛盾的。他此举既表达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也获得了各地豪杰的好感与同情,更是可以去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是一举多得的行为。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请关注@三位策论。(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刘备想取得天下,却还是怒鞭督邮挂印而去,这是为什么?

刘备怒鞭督邮,是黄巾起义后任安喜县尉时所为。那么志在天下的刘备为什么要这么做?

首先,刘备想取得天下的野心,是一步步建立的,黄巾起义虽然给大汉以重创,但大汉尚未到穷途末路,至少在明面上,朝廷执掌大权,直到董卓乱政后才出现地方失控。此时的刘备,大概和曹操一样,想的是如何振兴大汉,成为大汉功勋,而没有取而代之的意识。至于史料中记载的刘备小时候的言行,或者是虚构,表现出一个开国皇帝与常人的特异之处;亦或者是真有此时,但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之言,却在其成功后被放大,不能作为刘备自小就有取代天下的依据。

其次,此时的刘备仅仅二十余岁,还是个热血青年,虽然家贫,但却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是个混迹社会的问题青年,而这种人,最是爱慕虚荣、视脸面为头等大事。督邮下乡巡视,刘备前去拜访被拒绝,这是被扫了面子,觉得受到了侮辱,热血上头,一怒之下径自闯入,怒鞭督邮后挂印而去。

第三,县尉不是什么重要的职位,主管一县治安,连个二把手都算不上,丢官也就丢了,征战黄巾时结识了不少人,总有能帮上忙的。果然,不久后,刘备随都尉毋丘俭募兵时遇贼,再次立下战功,迁下密丞,上升了一级,但刘备也没有干长。所以,这个官职对刘备的吸引力不大,刘备看的明白,身逢乱世,自己以军功起家,自有起复之时。

最后,等董卓乱政之后,天下陷入诸侯割据的局面,刘备见局势无法收拾,这才逐渐有了定鼎天下的野心,所以刘备数次投靠他人,但始终未曾认主,而是保持着独立性,就是为争夺天下做准备。随着乱世中仁义之名的传开,怒鞭督邮就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可能成为人们口中刘备不畏强权的的谈资。所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此事转嫁到张飞的头上。

刘备想取得天下,却还是怒鞭督邮挂印而去,这是为什么?

首先要说的是,正如题目中所说,现实中鞭打督邮的是刘备,而不是张飞,但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把这件事算到了张飞头上,而刘备是旁边呵斥兄弟,让其住手的仁慈之人。要说小说中这样安排也正常,做这么快意恩仇的火爆事儿,张飞显然比刘备更合适。

那现实中刘备为什么要鞭打督邮呢?我们来看看事情的前因后果。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民不聊生,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

可事有两面,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对于心怀大志的人来说,这混乱的时局正是他们乘势而起,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这里面就包括了没落的皇族后裔,后来被汉献帝称作皇叔的刘备。

抓住了历史机遇的刘备因镇压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虽然官不大,但这也算开了个好头儿,此时的刘备一定是踌躇满志的,想当年他刘家的老祖宗刘邦出身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不也得了天下嘛,自己这起点可要高多了。

怎奈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想到朝廷不久后就变了脸,对因军功受封官职的人进行精简,刘备也是倒霉蛋儿之一,郡里的督邮正是为此事而来。

得知消息的刘备去到督邮所住的驿站求见,督邮说自己不舒服,不见客。此时刘备展现出了强横的一面,闯了进去,将督邮绑在树上,鞭打了两百下,然后把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与关羽和张飞弃官而逃。

那心怀天下的刘备为什么会做出这么不计后果的鲁莽事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出于愤怒。要说“飞鸟尽,良弓藏”,不新鲜,可这天下还没太平呢,就急着卸磨杀驴,这也忒不厚道了,此时年轻气盛的刘备心中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屈辱。作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正宗的皇族后裔,就算没落了,但骨子里的骄傲还是有的。拿命换来的功劳不算数了,自己低声下气的要见你一个小小的督邮还吃了闭门羹,简直丢祖宗的脸啊。

再者就是,打就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时候的时局动荡,天下豪强乘势而起,朝廷对此无能为力,只要有能力,到哪都能成为座上宾,不吃你朝廷的饭也饿不死,至于殴打官员的罪过更是不值一提,没人会为那个倒霉蛋儿的督邮伸张正义。

作为后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枭雄,刘备得势前可谓隐忍多年,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这次一怒之下鞭打督邮,挂印而去的行事作风还是很少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