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提拔李严,真是为了制约诸葛亮吗?
刘备提拔李严,可能有制约诸葛亮的意图,但是这种意图并不明显。这只是一种预防的姿态,没有实质的作用。我认为,刘备提拔李严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刘备个人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疑问,才任用李严来辅助诸葛亮。
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对诸葛亮和李严两个人的分工分别是,诸葛亮: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对李严则是: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两个人的轻重了。按照刘备的安排,诸葛亮主抓全面工作,而李严则分工军事工作。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李严并不回成都治事,而是留在永安镇守。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看。当时,曹魏的威胁并不大,对蜀汉最直接的威胁是东吴。这样,李严镇守永安,一方面是兼顾抵御东吴的威胁,另一方面则是留有一支忠于蜀汉的军队以防万一。
可是,这个安排也留下了后遗症。这样一来,李严就无形中被排除出了中央的领导阶层。当蜀吴和好之后,李严还是被留在永安。他的实际影响范围就在他所管辖的部分。但是,由于他手中还掌握着一支军队,这就成了诸葛亮的目标。
诸葛亮为了北伐,他要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他根本不顾刘备的安排,将军政大权都集中到自己身上。李严对此当然不满。可诸葛亮依然我行我素。他为了李严手中的军队,不惜用各自办法,将李严调入汉中。
李严本该带兵在前线打仗,而且李严的军事才能远超过诸葛亮。而李严却被迫成为管后勤的主官,这使得刘备的安排化成了泡影。最后,北伐无功,李严也枉死异乡。
最终,政治水平高超的诸葛亮除掉了李严。将所有的权力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可惜他军事能力有限,最终也没有能够北伐成功。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备提拔李严,真是为了制约诸葛亮吗?
刘备去世前夕,蜀汉政权危若累卵。
益州豪强、南方蛮夷,均蠢蠢欲动。
此时,单靠诸葛亮是镇不住场子的。
因为诸葛亮只是荆州派的代言人,他代表不了蜀汉益州派和东州派的利益。
刘备此时必须要拉拢东州派,撮合东州派和荆州派联手,才能压制益州派。
而在法正病死,孟达逃亡曹魏的情况下,李严正好又是东州派的头把交椅。
并且,李严与益州豪强的关系也还不错,在益州本地人心中,也颇有威望。
所以刘备去世前夕,提拔李严,让他在永安坐镇,与坐镇成都的诸葛亮共同辅政。其目的无疑是向东州派示好,想借李严的能力稳定益州的变乱局面。
至于说刘备想通过提拔李严来制衡诸葛亮。
我觉得,这就有点想当然了。
因为首先,刘备托孤李严时,让李严“留镇永安”,并没安排他到成都去。
也就是说,刘备临死前,并没有安排李严进入刘禅时代的蜀汉政治中心。
这明显就不是让李严制衡诸葛亮的安排。
因为如果刘备提拔李严的目的,是让他制衡诸葛亮。那李严就应该去成都,在全国政治中心分割诸葛亮的权力。
不然,李严不仅做不到制衡诸葛亮,反而有可能被边缘化。
这就好比,明朝把首都迁到北京,在北京搞一套六部班子,在南京也留一套六部班子。
名义上,北京和南京地位一样,两地六部的地位也一样。
可是皇帝在北京,三大营也在北京,北京是政治、军事中心。南京什么都不是,南京六部什么大事都管不了。
这种情况下,南京六部怎么可能与北京六部平起平坐?
时间长了,南京六部肯定就是被边缘化。
诚然,刘备活着时,他给李严的职位:
“中都护”加“统内外军事”,不算低。李严是蜀汉军队的领导人。
而且,蜀汉与东吴当时仍处在交战转态,永安的战略地位也很重要。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地位,都不亚于汉中和成都。
但问题是,刘备他知道,诸葛亮的政治路线一贯就是联吴抗曹,北伐中原。
一旦诸葛亮执政,他必定会和东吴和好。然后调蜀汉主力北上伐魏。
到时候,作为蜀汉东大门的永安,战略地位就削弱了。
相应的,李严的重要性也大大降低了。
时间长了,李严被边缘化是必然结果。
试问,一个被边缘化的李严,如何与诸葛亮抗衡?又该如何抗衡?
其次,就算不被边缘化,李严也无法制衡诸葛亮。
因为李严虽然有人脉,在益州派和东州派中也有威望。可他的资历不行。他的资历和诸葛亮相比,差太远了。
假如蜀汉有军衔。诸葛亮就是元帅,李严撑死只是大将。让大将牵制元帅,太勉强。
李严是玩不过诸葛亮的。
如果当时法正活着,刘备让法正与诸葛亮共同辅征,这姑且还能算刘备故意布局,制衡诸葛亮。
换做是李严,不太靠谱。李严肯定制衡不了诸葛亮。
我相信,刘备也应该是知道这一点的。
所以,我觉得刘备托孤李严,是打算让他制衡诸葛亮的说法,明显立不住脚。
如果刘备真有这种打算,他就不该布这么个奇怪的局。
实际上,历史上也证明了,李严根本无法制衡诸葛亮。
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交好,把攻掠重点放在汉中。留在永安的“中都护”李严,直接就被诸葛亮边缘化了。
当时李严虽然还挂着个“统内外军事”职务。
可皇帝、朝廷、诸葛亮都在成都,主管军事的李严却只是在永安。诸葛亮要调兵,直接跟皇帝打申请就好了。不用跟李严打招呼。
这要李严怎么管军事呢?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领兵南征,平定南中。整个过程,丝毫没有“三军总司令”的李严什么事。
又过了几年,诸葛亮开始北伐,自己带着部队驻扎于汉中,也没李严什么事。
李严这个托孤大臣,顶着二把手称号,却不在政治中心,直接被边缘化了。顶个三军司令称号,可实际上,他压根儿就没有主管军事的机会。
他这位二把手,当时负责的事,是帮助诸葛亮筹措粮草。
他也就只有这点实权了。
他作为二把手,心里想不开。于是,他决定争取自己的权位。
他首先跟诸葛亮建议:把益州东部的几个郡摘出来设置巴州,自任巴州刺史。
想把益州一分为二,借此扩大自己的权威。
但这个建议直接就被诸葛亮否决了。诸葛亮说益州人口少,没有一分为二的必要。
李严继续想招,很快,他就又想出了第二个主意:写信给诸葛亮,说诸葛亮功劳大,应该受九锡,进爵为王。
他这么干,主要是想试探诸葛亮。顺便希望诸葛亮能给自己加官。毕竟水涨船高嘛,诸葛亮要是封王了,他这个二把手,肯定也能捞到好处。
诸葛亮得知李严的建议后,回了一封信,在信中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你我一心为国,何暇于身! 我不知道你怎么会提出这种建议?
二,我本来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只是承蒙先帝看得起,托孤于我,所以我现在才位极人臣。我现在只想报先帝之恩,其他事情不会想,也没兴趣。
三,我们如果能灭魏,助皇帝还都,到时候皇帝必然有重赏。如今国家有难,就别谈这种事了。
以此,又拒绝了李严。
不过这件事后,诸葛亮把李严调到了汉中。
把被边缘得不能再边缘的李严,调得离权力中枢近了一点。
此后,李严就此便留在了汉中。
当然,李严的老巢永安、江州,诸葛亮还是给李严的儿子李丰负责管理。
转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作为二把手继续负责北伐的粮草接济。
然后,两人的不和终于公开化。
四伐期间,诸葛亮击败司马懿,但李严在关键时刻派人跟诸葛亮说“天降大雨,粮草难以接济,希望就此收兵”。
对此,诸葛亮毫无办法,只能是趁着形势还占优,快速撤回。
但诸葛亮还没到汉中,李严就在听到消息后写信给诸葛亮说:你怎么回来了?
诸葛亮见信,一脸懵逼。
然后派人查,结果一查,查出了问题,知道是李严搞得鬼。
最终,诸葛亮将李严罢官,贬为庶民。
从上不难看出。作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
诸葛亮对付李严,别说是阴谋了,就连阳谋都没用到。诸葛亮几乎就是正大光明的就把李严这个二把手“碾压”了。
并且,被一把手诸葛亮搞倒,这还不是李严最悲催的。
由于他做过二把手,当诸葛亮死后,蒋琬这个蜀汉新任一把手,还不敢启用他。
这导致李严郁郁而终。
都说刘备善用人,如果李严是刘备故意用来制衡诸葛亮的棋子。那刘备的这步棋,就摆得太臭了。这不是刘备该有的水准。
刘备提拔李严,真是为了制约诸葛亮吗?
分三步前来回答,(一)李严究竟是何方神圣?(二)诸葛亮需要制约吗?(三)得出结论。
(一)李严究竟是何方神圣?李严,又名李平,字正方,三国时期荆州南阳郡人。李严早期在荆州牧刘表治下任职,也不算怎么重用,官职基本都是各郡县县令级别。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时任荆州牧刘琮投降曹操,荆州尽归曹操所有;此时正为秭归县令的李严,于是西奔入蜀,被益州牧刘璋任为成都县令;同年,孙刘联军于赤壁大败曹操,刘备占据荆州五郡。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以张松、法正为内应,借口入川帮助刘璋对付张鲁。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张松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与刘璋反目。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刘璋派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吴懿等在涪阻击刘备,都被刘备打败,吴懿投降;刘璋又派李严、费观统帅绵竹诸军阻击刘备,李严率众投降。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献城,刘备遂领益州牧,启用蜀中人才,如:李严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吴懿为护军,费观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等等。随后,李严与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5人制定了《蜀科》,为蜀汉的法律体系奠定基础。
刘备入蜀后,成都各方集团利益变得更加复杂,益州集团(本土士族)、东州集团(刘璋旧部)、荆州集团(刘备亲信)三方势力交错;荆州集团的强势入驻,让本来内斗的益州集团、东州集团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荆州集团。李严比刘备率先入蜀,况且为单人入蜀,被刘璋重用,属于东州集团势力典型代表。
(二)诸葛亮需要制约吗?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从小跟随叔父诸葛玄在身边,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一直在南阳郡隐居。按理说诸葛亮应该与李严有交际,毕竟诸葛亮一直活跃在荆州的士族圈中。建安六年(201年),刘备投奔荆州刘表,诸葛亮被三顾茅庐,遂向刘备提出三分天下之计。诸葛亮很早就跟随刘备,属于荆州集团的代表人物。
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被害后,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重视,作为荆州集团的利益代表人物,刘备对诸葛亮还是非常信任的。
(三)得出结论。刘备病危之时,托孤于诸葛亮,李严受遗诏负责协助诸葛亮。李严之前已经被任命为尚书令,此时受命为中都护,留镇永安。刘禅即位后,李严受封为都乡侯,授予符节,加官光禄勋;诸葛亮封为武乡侯,开府办公,领益州牧,政事上所有事情都依赖于诸葛亮。
从之后,蜀汉大权都被掌控在诸葛亮手中过来看,刘备未必没有预防诸葛亮的意思,但是更大的考虑是让蜀汉的政权始终掌握在荆州集团的手中。李严身为托孤大臣,领兵在外,完全是一举三得。一是既能避免与诸葛亮内斗,损耗蜀汉势力;二是遥遥警醒诸葛亮,鞠躬尽瘁;三是安抚各方势力,内部平衡。
刘备提拔李严,真是为了制约诸葛亮吗?
刘备白帝城托孤,其中把兵权给了李严,很多人认为是为了制衡诸葛亮,那么这种猜测是真的吗?
前几天回答了一个类似问题,今天我就再来好好分析一下,刘备为什么临终之前要提拔一下李严?
有很多人都认为刘备这是给自己的儿子铺路,玩一手的平衡术。让那些权位高的大臣相互制衡,相互牵制,从而给刘禅一个相对安全的政治环境。更有甚者甚至说赵云身负密诏,如果诸葛亮有谋反之心,赵云随时可以就地除掉他。
咱们不妨想一想,刘备怎么说也是一国之君了,可是他死前,他这个蜀国到底到什么境地了?荆州被关羽搞丢了,益州大大小小多处地方起兵谋反,魏蜀本来就是不共戴天,蜀吴交恶,一场夷陵之战打下来,还把国力打没了。
蜀国山河动荡,朝不保夕,刘备还有心思去琢磨怎么挤兑诸葛亮?还有余力去寻思怎么让李严和诸葛亮互掐?他都欠了一屁股债了,还有心思立遗嘱怎么给孩子分房产?
刘备这心得多大啊,他要是心这么大,他就不至于在白帝城活活恼(病)死了。
刘备想保刘禅那是肯定的啊,毕竟就这么一个能继承衣钵的,但是前提那也得有基业吧,国都没了还谈什么下一代啊?所以刘备死之前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腹黑,他的决定,做的事,说的话,第一目标绝对是先保住蜀国。是怎么让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再转起来,这之后才能考虑怎么让刘禅坐稳了位置,说实话这个位置刘备自己都还坐不稳呢。
什么君臣平衡术,什么飞鸟尽良弓藏,什么兔死狗烹,那都是刘邦、朱元璋人家一统天下以后考虑的事,现在刘备这还喝着珍珠翡翠白玉汤呢。
当然刘备也知道刘禅不太行,自己的儿子他能不知道吗?和隔壁曹丕还有孙权比起来,刘禅城府不足,根基太浅,身边能信任能用的人又少。好不容易有个诸葛亮的大腿可以抱,刘备为什么要选李严来治诸葛亮呢?而且李严这是能治诸葛亮的主吗?刘备走后,诸葛亮哪哪不是力压李严一头?
刘备提拔李严上来那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咱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知道蜀国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矛盾是很深,刘备是外来统治者。李严这一拨人是背叛了前一任主子,投靠刘备帮刘备治理益州的。你说刘备死了之后,他能保证这些旧臣不像背叛刘璋那样背叛他吗?那他是不是得安抚这些人的情绪,照顾这些人的利益,给他们点权力,稳住他们。
再一个,蜀国真的是不知道还有什么人可以用,到刘备将死之时,刘备那荆州集团的亲信还有几个能堪大用的啊?关羽、张飞、庞统等人都死了,赵云也是廉颇老矣。刘备不拉拢以李严为代表亲蜀派的人,他靠什么和蜀中那些反抗派做斗争?什么谯周,什么周舒,什么彭漾,这都眼巴眼望的盼着蜀国大乱呢。因为李严的确有能力是一个军政全才,要不然刘备也不会提拔他来应付蜀国的不安分因素。
我们都知道,刘备赋予李严兵权,赋予诸葛亮政权,都说这枪杆子里出政权,怎么反而诸葛亮还把李严摁住了?你看啊,诸葛亮这算是开国元老,跟着刘备这么多年,刘备肯定也了解诸葛亮的能力。刘备不把枪杆子给自己荆州集团本家人诸葛亮,反而给背叛刘璋的东洲集团的李严,你琢磨琢磨这个合理吗?是不是有点不符合逻辑?你觉得诸葛亮和李严谁更可能反?
你再看看结果,诸葛亮把李严摁住了,什么时候摁住的?蜀国不那么乱了,国力恢复了,诸葛亮把反叛情绪控制住了,开始北伐了,然后李严被撤职了,放你回家种田去了。
实际上,李严被授予军权之时,刘备还给上了一道紧箍咒: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关键词,留镇永安,永安在益州和荆州交界处,刘备临死之前就已经跟东吴和好了,那么留在这里干嘛?
而且在边界的将领统帅全国的军队,可能吗?
实际上兵权仍然掌握在,已经回了蜀国国都成都的诸葛亮手中,只有坐镇国都,才能掌控全国兵马。
所以,托孤两位大臣这就是刘备和诸葛亮演的一台戏,演给蜀中这些人看的。你们不用抢我的枪杆子,我愣是把枪杆子给你,还让你打出的子弹永远射不到我身上。李严军政全才,多次镇压叛乱厉害吧,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也挺厉害吧?但凡是名留史册的人没有不厉害的,为什么诸葛亮比李严名气大啊,为什么人们拜诸葛不拜李严?
就是因为李严充其量是诸葛亮手中的棋,你看完一盘好棋,对你印象深刻的不是棋子,而是下棋的人!谁会注意那个棋子吃了多少子啊,这个棋子之所以被人记住,是不是因为他沾了下棋人的光呢?
哎呦,这个老头真厉害,他手里这个卒子用的太好了。老头有名字,你下次不和他下棋了,因为你知道下不过,但是每盘棋里都有一个卒子,你能看见卒子就不敢下了吗?
大家仔细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道理,刘备还指望诸葛亮辅佐刘禅,发展蜀国呢,叫一个李严过来挤兑他?怎么可能呢,这不是越搅合越乱吗,蜀国都快亡了,还加强内斗,并且事实证明诸葛亮到死都没有起过反心。这说明托孤大臣李严,这就是刘备给诸葛亮物色好的一枚好用的棋子,一枚能保住蜀国,可以利用的棋子。
所以说刘备把李严拿上来,这是面对千疮百孔的蜀国,不得不做的一个决定,这是给诸葛亮一个喘息的机会,一个能够扭转蜀国的颓势的机会。
当然了,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毕竟我不是刘备,我只是觉得这样更合理而已,你觉得呢?刘备提拔李严,真是为了制约诸葛亮吗?
很多次在别的问题中说过,李严不是用来约束诸葛亮的,也约束不了诸葛亮。他只是一个摆设,是刘备用来告诉益州人自己的政权一视同仁,绝不只是偏袒旧部,仅此而已。
先来看看所谓李严制约诸葛亮的理由,也就是《三国志•李严传》里写的:
(章武)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很多人借此认为,刘备的遗民命,诸葛亮掌政务、李严掌军事。所以李严可以制衡住诸葛亮。其实大错特错了。关键就在最后四个字“留镇永安”。
永安是什么地方?荆州益州交界处,也就是吴蜀边界。几个月前,刘备夷陵战败,退守永安白帝城,没有回成都。一方面是身体原因,另一方面则是亲自镇守,保证东吴不敢进犯。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很快,吴蜀两国恢复通使,双方都明白,曹魏最强而吴蜀皆弱,所以不能继续敌对。这种情况下,永安的屏障功能也就明显减弱了,吴蜀两国基本不会再有战争。
所以,这个时候,虽然刘备去世,边界有不稳定的可能性,但大体上是不会出现问题的。让李严留镇永安,基本就是个摆设,不可能控制很多兵。试想一下,要控制全国兵权,你在边界,还是个基本没机会打仗的边界,能行吗?真正能掌全国兵权,只有在国都才做得到。因此,“统内外军事”也就是说说的,真正能控制军事的只有回到成都在新皇帝刘禅身边的诸葛亮,跟李严没有关系。他没办法手握兵权。
那刘备为什么要把李严也列在托孤大臣里呢?说白了就是为了稳定益州人心。
蜀汉内部,一直有三大阵营。荆州集团(刘备从荆州带入益州的嫡系)、益州集团(益州本土势力)、东州集团(刘焉入益州后从中原投奔刘焉的人)。荆州集团,有人再细分为中原原从(从刘备在中原作战时就跟随的早期嫡系,如关羽、张飞、简雍、孙乾等)和荆州士人(刘备投奔刘表后再归顺刘备的荆州士族,如诸葛亮、伊籍、蒋琬等)。这两部分后来已经很难分开了,他们是刘备早期的亲信,是蜀汉的根基,刘备最信任的人。
但是刘备毕竟身在益州,所以对益州集团和东州集团不能一味打压。早期,刘备确实对来自益州集团的张松、法正等人信赖有加,但毕竟是极少数,并且随着张松很早就被杀、法正去世,刘备对益州的土著只有防范,这些人根基很深,如果权势太大,势必难以控制。并且,益州集团政治上保守,偏安一隅,不愿意进取,与刘备的战略相违背。而以许靖、吴懿、李严等人为代表的东州集团,是刘焉、刘璋父子进入益州后来投的,随着时日愈久,也在益州有了根基,思想上能跟刘备有一定的契合度,这是刘备需要拉拢的对象。所以,刘备采取的方法就是给他们高位以笼络,但最重要的实权绝对不放。
东州集团的几个代表人物刘备都比较好地安置了。入主益州后,刘备便娶了吴懿的妹妹,也是刘璋的寡嫂吴氏为自己的正妻,并在称帝后封其为皇后。这就是一种姿态,让吴懿成了国舅,地位尊崇。又尊许靖为太傅,位在三公之上,无上荣耀。但是,这两个位子都有很明显的虚化作用。吴懿成为皇亲国戚后,为避嫌,基本也就不参与重要决策了。许靖呢,保留高位,平时也就只是在重要场合做个吉祥物,充充门面。
所以,李严和吴懿、许靖的情况非常累似。表面上,刘备给了李严一个托孤大臣的名声,还号称让他统揽军事,实际上就是一个摆设。而在诸葛亮主政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李严一直就在永安、江州一带呆着。他也明白自己的定位,不期望夺取大权,只是图些名利。李严为了自己的官职地位,不断巴结讨好诸葛亮,表示诸葛亮应该称王、加九锡,都被诸葛亮严词拒绝。他又在诸葛亮调他北上镇守汉中帮助北伐时不愿放弃在江州的权势,非要诸葛亮晋升他为骠骑将军,并允许其子李丰接替他在江州的地位才愿意动身。李严还希望诸葛亮将益州南部五个郡割出来成为巴州,让他做巴州刺史(也被诸葛亮拒绝)。足见李严并不是想在朝堂制衡诸葛亮,而是反复想办法在给自己谋利益,格局并不大。
事实上,李严的能力也跟本不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最后因为在诸葛亮北伐时供应粮草不力导致诸葛亮撤军,事后又推脱责任声称粮草充足,被拆穿,最终废为庶人。虽然也有政治斗争败给诸葛亮的说法,但无论怎么说,李严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刘备怎么可能选这样一个无能之辈来制衡诸葛亮?刘备一向以看人准、善于用人著称。如果要制衡诸葛亮,也必然会选有能力的人选。故而,还是证明了,李严就是个摆设。
刘备提拔李严,真是为了制约诸葛亮吗?
刘备提拔李严不是为了制约诸葛亮,而是为了提拔蜀汉国内的东州势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为蜀汉的发展和壮大服务。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刘备在临终为何要提拔李严,以及为什么不是用他用来制约诸葛亮的缘故。
刘备为何要提拔李严?在分析刘备为何要提拔李严之前,需要厘清一下蜀汉国内的利益集团。在刘备建立蜀汉国后,在益州这块地盘出现了三大势力。
■益州三大势力的格局分布
其一:益州本土势力:他们以谯周、周舒、杜琼、张翼、张嶷、马忠、彭羕、廖立、杨洪、费诗等人为代表。
其二:东州势力:他们以李严、吴懿、黄权、许靖、刘巴、孟达、董允等为代表。他们是来自
其三:荆襄势力:他们以诸葛亮、黄忠、魏延、庞统、马良、马谡、蒋琬、费祎、杨仪等为代表。
益州势力代表着益州本土利益,他们是土生土长的益州人士,无论是刘焉还是刘璋时代,他们一直都是打压和被边缘化的对象,大部分时间里,处于核心统治的边缘,无法主导益州的发展和兴盛。
到了刘备时代,这些益州本土势力依然是被打击和压制的对象,比如彭羕就是因为胡言乱语被处死,而廖立更是发表一些无稽之谈而被终身废弃。
一直到蜀汉后期,荆襄势力和东州势力人才凋零无法撑起蜀汉的兴盛,这才给了益州本土势力机会,让他们得以在蜀汉朝堂之上发出声音,并影响着朝政的走向。
东州势力也是外来势力,只是他们来的比较早,绝大部分是在东汉末年为了躲避中原战乱来到益州,他们是刘焉掌控益州的主要力量,正是在这些人的支持之下,通过压制益州本土势力,才得以立足益州,并且维持益州统治二十余年。
荆襄势力则是随着刘备入西川而来,他们在征服益州的过程中和东州势力以及益州本土势力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可是随着刘备的节节胜利,东州势力乘势倒戈,抛弃了刘璋归顺了刘备,而益州本土也被迫随之顺从了刘备,这样益州形成了以荆襄集团为主,东州为辅,而益州集团服从的势力鼎力局面。
■益州三大势力的格局变化
在刘备发动夷陵大战之前,荆襄势力处于第一位,占据着主导权,处于第二位的是东州势力,他们中的重要人物如法正,黄权都得到了重用,可是随着夷陵大战的惨败,荆襄势力在这场战役损失惨重,一些重要的人物在这场战役损失殆尽,实力大损。
东州的领袖人物法正早已去世,孟达和黄权投降,能够拿得出台面的东州人士不多,硕果仅存李严一人。
夷陵之战让蜀汉国内的格局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荆襄势力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东州势力同样也发生了衰退,而只有益州本土势力集团的实力几乎没有发生损失,保存良好。
刘备提拔李严不是为了制约诸葛亮刘备在临终前提拔李严并不是为了制约诸葛亮,原因很简单,李严制约不了诸葛亮,理由有以下三个:
首先,李严代表的东州势力实力太小。
东州势力在法正去世,孟达帅众投降曹魏,黄权率领水军投降曹魏之后,东州势力一落千丈,早已不是刘备刚刚取得益州的那个时候的东州势力,已经无法和荆襄势力相抗衡。
相反,荆襄势力虽然在夷陵之战中惨遭失败,损失巨大,但是依然保存着雄厚的实力维持在益州的统治,其实力远超东州利益集团。
权力之间的制衡必须是两大力量的实力均衡或者差不多,以弱制强并不能维持长久的平衡关系,因此拿东州势力的李严来制衡荆襄势力的诸葛亮即是无法实现。
其次,俩人的能力相差悬殊。
李严在被刘备提拔为托孤大臣的时候才被封为尚书令不足一个月,在这之前还只是一个郡的太守,虽然打了几次胜仗,参与了几次军事行动,但是从郡守到尚书令的提拔几乎是火箭式的升迁,无论是威望还是个人能给力相比,李严相差诸葛亮太多。
诸葛亮从公元2007年伊始追随刘备,为刘备建立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伴随着刘备从弱小大强大的全过程,可谓居功甚伟,无论是在军中影响力还是个人从政能力,比李严强太多,因此相比李严来说,他们之间的个人能力不在一个量级上的,因此无法形成制衡态势。
再次,职位相差悬殊。
在刘备托孤的时候,李严是尚书令,后来又被任命为中护军,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相对于诸葛亮来说,他的职位就高得多了,此时诸葛亮早已是丞相之职,无论权力上还是职位上远比李严高得多,因此职位上的悬殊也无法形成制衡。
最后,刘备更加信任诸葛亮。
诸葛亮追随刘备已经十多年,其个人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方式、道德水平早已获得刘备的认可,因此在给予刘禅的诏书中更是强调“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也就是说要求刘禅和诸葛亮共事,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非常信任和支持诸葛亮,而对于李严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嘱托。
可见,刘备更加信任诸葛亮,也就不存在需要李严去制衡的理由。
刘备提拔李严为托孤大臣的目的既然李严在个人能力相比诸葛亮差太多,而他背后代表的东州集团实力远不如荆襄集团,那么刘备在临终前,提拔李严为托孤大臣显然也不是为了树立一个花架子或者花瓶出来给众人观看,而是希望李严以及李严背后代表的东州势力能够和荆襄势力和睦相处,共同维护好蜀汉在益州的统治地位。
因此,刘备把李严提拔出来,也是迫于形势的需要,也是一种姿态,希望两大势力能够团结合作,为恢复汉室天下而共同努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