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没有给刘备出过什么馊主意?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主要助手,给刘备出谋划策,出了不少主意。在这些主意里面,有好有坏,当然会有一些不成熟的主意。

在这些不太成熟的主意里面,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以下几个:

1、《隆中对》的后半部分,两路北伐的方案。

事实证明,这个方案是不可行的。刘备的主力也就那么多,取得荆益之后,由于三峡的阻隔,自然而然就被分隔为两个部分。诸葛亮想当然的想出了分两路北伐的方案,一路出荆州向宛洛,一路出关中向长安。

可是,这两个战略方向相隔太远,根本不能形成协同。这在军事上属于分兵的大忌。最后,这个方案才开始实行,就失败了。孙权和曹操合伙袭占了荆州,杀了关羽。

虽然说,这与关羽大意,孙权出其不意的袭击有关。但是,这与《隆中对》两路分兵有着直接的关系。关羽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兵力不足。

由于兵力不足,虽然关羽水淹七军,取得重大胜利,可是却面对大好形势无力扩张战果。也是由于兵力不足,关羽被迫抽调后方监视东吴的兵力到襄樊前线,结果被吕蒙钻了空子,丢了荆州。

如果不是按照两路分兵的方案,集中兵力在一条战线上作战,那么情况会好得多。攻关中,守襄樊,或者攻襄樊守西川,都可保万无一失。可惜由于《隆中对》的先天错误,使得刘备功败垂成。

2、刘备自立汉中王。

这个我有一篇专门的文章讲这个问题,就不在这里详细评价了。刘备自立汉中王,把自己放在了和袁术一流的地位,使得自己丢掉了匡扶汉室的面纱,也让孙权有了背盟的大义名分。

这个举动是得不偿失的。在《诸葛亮传》中刻意回避了这个情节。但是,在《先主传》里,拥戴刘备称王的人里有诸葛亮的名字,这说明作为刘备的文官之首,诸葛亮也是参与者之一。

3、封赏黄忠。

在平定西川后,刘备对部下进行封赏。刘备封黄忠为后将军。史书上记载: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这里,我们看到,诸葛亮阻止封赏黄忠的理由十分牵强。不封赏黄忠,主要是因为害怕关羽有意见。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做,会引起什么样的连锁反应?

首先,黄忠不服。自己立下大功,不封赏也就罢了,可是却因为怕关羽不满意的原因取消,这谁能够服气。黄忠自然会对刘备阵营,关羽之流有意见。

其次,下属听了也会不服。这些人有黄忠的前例,以后还怎么打仗?

第三,关羽也不会服气。自己远隔千里,没有根由就给自己头上扣上顶嫉贤妒能的帽子。

幸亏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意见。后来虽然关羽有意见,但是事实证明无关大雅,在旁人的劝说下,很快就平息了。

4、劝说刘备杀死刘封。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他跟随刘备屡立战功。可是,在关羽失败的时候,他没有能够救援关羽。后来又丢失了上庸。回来后,在史书记载:

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我们看,杀刘封根本就没有道理。如果真的刘封有了死罪,杀之可也。可是,就因为一个莫须有的“刚猛难制”的理由,就杀自己一员大将。实在是亲者痛仇者快,刘备事后流涕也无济于事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为什么一辈子都不能北伐成功了。他只能用他可以驾驭的人,而他自己的军事才能不是无限的。因此,他不会去挖掘培养人才,使得他手下没有人才,最终不能成功。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有没有给刘备出过什么馊主意?

哈哈哈,这个问题好。

阿呆认为,诸葛亮给刘备出的最大的馊主意就是:称帝。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

刘备在取得汉中战役的胜利之后,实力达到了巅峰。20多年的征战,从28岁的青年,到五十多的老人了。心态有些变化。面对马超等120多人的吹捧和马屁,有些飘飘然了。但是,刘备也很清楚局势,一旦称帝,就彻底和朝廷对着干了。前面还打着帮助汉室、维护汉室、清理叛贼的旗号。如果称帝,则是另立朝廷,自己成了反贼。

曹操当时虽然操控着汉献帝,但毕竟汉朝廷还是存在的。曹操举着平息叛贼的旗帜,是正义的旗帜,是符合民意的。

曹操都不敢篡夺皇位,担心遭到天下人的反叛和讨逆。

刘备虽然当时拥有了半个荆州、一个益州、一个汉中,都是富庶之地,且易守难攻。如果刘备不称帝,向汉献帝讨个封号,可以名正言顺地治理和拥有西南。汉献帝也是愿意的,利用同宗之皇叔刘备的势力,同曹操分庭抗礼,何乐不为?对于刘备,也暂时避免战争。这对于刚刚拿下益州和汉中的刘备来说,是最好不过的。得到一个修生养息和长足发展的机会。

称帝的坏处很多:

1、招来天下人的唾骂和反对。失去民心。

2、将自己树立成了反贼,招来各方的讨伐。

3、原本的孙刘联盟将因为地位不平等而破裂。

4、将士们将失去斗志,进入享乐状态。

称帝的好处有:

1、实现了个人的人生目标,称帝。

2、实现了下属的人生目标,封王封侯。

3、各位征战多年的将领和士兵,可以享受人生了。

当然也实现了诸葛亮的目标:达到和管仲乐毅一样地位。

但是,坏处是客观的,好处主管的。说白了,刘备这个时候,并不是称帝的最佳时机。坏处是远远大于好处的。

诸葛亮不是不明白,只是他的目标和刘备的目标不是完全统一,完全一致的。他的人生目标,是需要通过刘备称帝来实现的。所以,他赞成刘备称帝,促成了刘备称帝。

诸葛亮的理由其实很牵强:当年吴汉、耿掩等人劝你称帝,你不答应,前后四次。耿掩说,天下都很伤心,希望你称帝。你不称帝,他们就没有盼头,都将散去,不跟你混了。

诸葛亮这句话戳到了刘备的痛楚和难处,刘备当然清楚,这些人这么多年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图的是啥?既然诸葛亮都这样认为,那么就称帝吧。

刘备称帝之后,就骑虎难下了。跟汉献帝也翻了脸。跟孙权是类似君臣的关系了。曹魏出兵剿灭他,更是顺应天下民心了,理所当然了。

旗帜打出去了。既然要光复汉室,就不能安居西南当小皇帝,于是乎摆出一副平定天下的气势,出兵讨伐东吴。于是乎,夷陵兵败,永安魂归,当了不到两年的皇帝。

阿呆认为,诸葛亮太自私了。该劝阻的没劝阻,反而让刘备往阴沟你走。

诸葛亮有没有给刘备出过什么馊主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刘备留关羽守荆州就是一大败笔,为何不留赵云为将,所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垦定有馊主意,诸葛亮用人不如刘备,刘备曾告诉诸葛亮马素其人华而不实言过其实不堪大用,恨丞相不用主言,果有街亭大败。

诸葛亮有没有给刘备出过什么馊主意?

诸葛亮最馊的主意,就是导致关羽为顾念旧情,放走了曹操。

诸葛亮有没有给刘备出过什么馊主意?

诸葛亮有没有给刘备出过啥馊主意?

有啊!最大的馊主意,就是承认“借荆州”。刘备、诸葛亮与鲁肃三人舌战时,在刘备、诸葛亮以二对一绝对优势,而且刘备、诸葛亮主场的有利条件下,竟然败给鲁肃,以致后面的舌辩交涉,外交努力,屡屡受挫,处处被动,实在憋屈、窝囊的很。

可笑的是,罗贯中先生还把那一回回目称作 :【诸葛亮智辞鲁肃】这简直就是故意寒碜人,让人捧腹喷饭的笑话嘛!诸位还是先看《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片段 :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诸葛亮那句 :“景升虽亡,其子尚在;以叔辅侄,有何不可”?言简意赅,问得鲁肃一楞,鲁肃的反问 :“若公子不在,便如何”?已经处于守勢末端,如果诸葛亮再接再厉,鲁肃就无话可说。这说明开局不错。然诸葛亮接着却说了句无赖话 : “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议”。明显地从攻势转为守勢。最臭的是最后一句:“子敬之言是也”!完全认可了鲁肃那句 :“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眨眼😜之间,本来妥妥刘备的家业,成了借人家东吴的,而且,就此背上老赖恶名,世世代代数千年,被人背后指点,实在冤死了。这都罢了,为这借荆州,关羽搭上性命,刘备拼上奋斗得来的国家,张飞、黄忠为此丧命,这损失真是一言难尽。

其次,仍与荆州有关,就是怂恿刘备,给关羽加官晋爵,主动出兵襄阳樊城。看《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 :

此时的诸葛亮,自建安十二年(207)出山跟上刘备,已经十二年,对于与刘备亲密的关羽,应该说很了解。听到侦察兵报告说,魏、吴有勾结联手,打荆州主意,按说须百倍警惕,然诸葛亮却轻摇鹅毛扇,说了一番大话。当然,这话开局是应验的。但那时刘备已经打下汉中,称王完成,只剩整理内政,调整、安抚内部,再没大的战事。刘备也罢,关羽也罢,最需要的是,逆耳之言,实际军力支持,而不是空头空话。这件事情,无论从那个角度说,诸葛亮都是有责任的。因为这时大约是五六月份,距关羽最辉煌的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还有几个月;距离关羽败走麦城,则还有多半年啊!这岂能用一句疏忽敷衍?

所谓“馊”,本意是产生异味、常识告诉人们不能再吃的食物,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放置太久。搭配“主意”成“馊主意”后,有两种 : 一是就像上面提到的,由于思路不合逻辑,或不切实际,执行之后效果不好,甚至相反的策划计谋;第二种就是“馊”本意原因,也就是本来好的谋划,但放置的太久,变“馊”了。这第三个“馊主意”就是如此,看《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

这一回回目叫“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上面引文中“云长袭取了襄阳……二处城池,皆属刘玄德矣”这段话,就是说,第五十二回时,襄阳已经归刘备了,但是,诸位可以仔细看看、想想后面,襄阳再次出现在读者眼前,已经是在第七十三回 :【 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 】而这时候襄阳的主人,早换成了曹仁。但襄阳啥时候,由云长丢给曹仁了,却只字未提,让人一头雾水。

从以上故事看出,诸葛亮给刘备的第三个“馊主意”,可以说是罗贯中人物塑造中,笔误或失误,是罗贯中强加诸葛亮的。由于罗先生在五十二回后,又巧妙穿插不少情节,比如,刘备东吴结亲,二气周瑜,三气周瑜,赵云截江夺阿斗,关羽战长沙,刘备入川,马超反西凉,曹操、刘备战汉中……等等一个比一个更精彩的故事,绝大多数读者被吸引入迷,云里雾里转一大⭕圈,醒过神来时,早把前面那句“云长袭取了襄阳”,给忘得一干二净,那里还能记得?从而成功瞒过众目睽睽,让人不能不佩服文学大师的神迷功夫。

以上搜肠刮肚、收罗了《三国演义》几个诸葛亮算是不那么光彩点吧,诚请各位品评展论、赐教批驳!(057)

诸葛亮有没有给刘备出过什么馊主意?

让关羽守华容道,导致关羽因为顾念旧日恩情,放走了曹操,不然这天下就早可以统一了。这个就是最馊的点子,没有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